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汇总34篇正文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汇总34篇》

时间: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精选34篇)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1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为和平而生,向和平而去,近年来多次圆满完成海上伤病员救治后送、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助等任务,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白色船体,喷涂红色“十”字标识,在日益壮大的人民海军序列中,和平方舟是人民群众心目中那只亲切可爱的“大白”。

浪花掠过3大洋,足迹远赴6大洲43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双双期盼的眼神中,和平方舟是一支最值得信赖的和平力量。

行遍祖国海疆,保障演习护航,在向海图强的春潮中,和平方舟是不可或缺的远洋卫勤力量。

和平方舟是生命之舟。她在疫区逆行,在灾区冲锋,在危难中点燃生命之光。人道、博爱、奉献,和平方舟共展开各类手术1400多台次,将一批濒临死亡的患者拯救回来。先后有6名婴儿,经过中国大夫的努力施救在和平方舟上顺利降生,他们被分别取名叫作和平、中国、友谊……

和平方舟是和平之舟。没有舰炮,没有导弹,没有***,和平方舟满载着医术精湛的中国军医,还有病患急需的药品。除了治病救人,和平方舟还广泛宣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发展不称霸”的原则立场,热情邀请军地医疗工作者、医学生上船参观,组织联合演练,毫无保留地开展技术交流,为当地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和平方舟是友谊之舟。中国军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军政要员、民众和华侨的信任与尊重,与到访国家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的国家出动军舰、军机前出护航,有的民众为医生们带来了自家种的花生和烤的木薯。有一次和平方舟离开肯尼亚时,岸上突然出现了一支插着五星红旗的摩托车队,沿着海岸线追赶送行。

和平方舟是文化之舟。24万余海里的航程,和平方舟开展了100多场次的文化交流活动,详细介绍传统中国和当代中国,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信仰的人讲了一路中国故事。和平方舟,成为靠泊地很多青少年了解中国的窗口。“我长大了要去中国看一看”成为一代年轻人的梦想。

中国之舟,为和平而来。忠诚使命,建功海洋,和平方舟处处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履行中国军队维护世界和平的庄严承诺,必将在深蓝大洋继续奏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乐章。

20xx年11月1日,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首次访问多米尼加。图为和平方舟缓缓驶进圣多明各港。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2

他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走了,留下一片赤诚、无限感动。

“卢永根……”追思中,一声轻唤,让人泪流滚烫、心潮难平。

有一种信仰,叫赤诚报国;有一种大爱,叫“布衣院士”。

唯物主义者“最后的贡献”

“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

20__年8月12日凌晨,87岁的卢永根院士因病辞世。按照他和家属意见,不举行任何遗体告别仪式;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

这是他作为院士的“最后一次科普”;这是他作为唯物主义者的“最后的一次贡献”。

卢永根去世后的第4天,他的老伴、华南农大离休教授徐雪宾将一个信封郑重交给华南农大原党委书记李大胜:“这是阿卢的特殊党费,希望组织能够接受。”

住院的日子,卢永根夫妇坚持着每天清晨收听广播、每晚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夫人每天为卢永根读报。

“20__年4月17日,卢永根希望学院把教育基金的管理实施办法制定好”;

“20__年9月27日,组织支部学习黄大年的先进事迹”;

“20__年10月20日。卢永根在病房全程观看了十九大开幕直播,他表示,总书记的报告让他这位老党员热血沸腾,备受鼓舞。”

……

这是卢永根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记录。

党的十九大召开当天,卢永根身体非常虚弱,躺在床上,插着氧气管,仍然坚持全程听完十九大报告,并参与随后的学习、讨论。

“卢永根诠释了党性的力量。”华南农大党委副书记钟仰进说。

“布衣院士”的“穷”与慷慨

“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卢永根

20__年3月,卢永根以夫妻的名义将毕生积蓄88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华南农大,成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及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邀请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来校讲座。这是当时华南农大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20__年,他还说服哥哥,将老家两间兄弟共有的祖屋,以他们父母的名义捐给了广州花都区罗洞村的小学。

在卢永根夫妇慷慨捐赠的背后,是无法想象的节俭。

退休后,夫妻俩出行坐公交,吃饭在食堂。平日里,人们总能见到这位老校长、老院士端着一个半旧饭盒,静静地与学生们一起排队打饭。

院士家中的摆设,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

华南农大农学院原党委书记张展基一直记得,一次,他打着雨伞走出校门,突然看到卢永根校长一手拎着包、一手提着皮鞋冒雨往学校里跑。后来才知道,卢永根的皮鞋是出国或特殊场合才穿的,那天他在省里开完会回校,正赶上下雨,他生怕皮鞋沾水弄坏,于是有了拎着鞋赤脚奔跑的一幕。

有一年,农学院给参加运动会的教工发了一套运动服和运动鞋,竟然成为卢永根日常生活的“标配”。那双运动鞋,他穿到脱胶、掉线,去修鞋摊补了几回,继续穿,实在不能再穿了才扔掉。他说:“没到用光用烂还能用,物要尽其用。”

“公家的钱,能省就省。”华南农大农学院教授刘向东回忆,卢永根特别严于律己。

20__年,卢永根参加在南昌举行的全国野生稻大会,会后继续去沈阳出差。为了节省住宿费和时间,已是70多岁的他选择坐夜行火车到北京,再换乘飞机到沈阳……

科学家的爱与奉献

“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卢永根

双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早已成为卢永根实验室的不成文规矩。

卢永根表示,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无怨无悔,从来没有想过改行。

曾经有一个时期,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生活待遇也较低,有些教师心情浮动。

卢永根说:“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1987年,上级拟将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的卢永根调到北京,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享受副部级待遇。但卢永根恳切推辞,因为他舍不得离开水稻研究事业。

卢永根是中国著名稻作科学家丁颖院士的学生。1961年,中央决定为老专家配备科研助手,丁颖院士选择了卢永根。直到1964年10月丁颖在北京逝世,卢永根一直在他身边工作,跟随老师跑遍了全国的稻区。

丁颖淡泊名利,勤恳敬业,生活俭朴,学农爱农。这些优秀的品质,深深地影响了卢永根。同时,年轻的卢永根身上共产党员的可贵品格也影响着丁颖,晚年的丁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卢永根一生从事稻种.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以及水稻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基础性研究工作, 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曾协助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丁颖去世后,卢永根主持总结该项工作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他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卢永根还带着学生,悉心保护着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并加以研究。如今,华南农业大学已成为我国稻种资源的宝库。

20__年,听说在广东佛冈县的一处山顶上长有野生稻。卢永根不顾年迈,带学生去寻找。山上没有路,布满荆棘。到了半山腰,卢永根已经体力不支,但他坚持要去现场,学生们只好架着他爬到山顶。

直到70多岁,卢永根还带着学生翻山越岭,到处寻找野生稻种。

有一张当年拍的现场照片,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着树,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灿烂。

近些年,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其中水稻25个,大豆5个,甜玉米3个;培育水稻不育系3个。这些品种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新增产值15亿多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香港仔”的“中国心”

“日本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使我觉醒到当亡国奴的悲惨。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复兴效力。”——卢永根

卢永根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仔”。1930年,他出生在香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接受西式教育。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攻占香港。他亲眼看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体味到沦为亡国奴的苦楚,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因香港战乱,卢永根回到广东省花县老家避难。在家乡逃难的两年时间里,卢永根加深了对中国农村的了解和认识。

回到香港后,卢永根转入新开办的香港培侨中学。这是一所爱国的进步学校,爱国和民族思想活跃。3年培侨中学的学习,成为卢永根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

1949年8月,香港。卢永根举起右拳,面向北方,庄严宣誓加入中共地下党。

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刚入党的卢永根进入广州岭南大学读书,领导地下学联做好迎接广州解放的工作。1953年,卢永根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并留校工作,从此扎根内地,毕其一生研究水稻。

“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1994年,卢永根在一封公开信中这样说。他指出,连为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服务都不愿意,还奢谈什么为全人类服务?

卢永根曾3次赴美探亲访学,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拒绝。

华南农大红满堂草坪,35年前的一个夜晚,卢永根曾在这里作过“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的主题演讲,让学生们终生难忘。

“我的发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样,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迸发出热情,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正是我所热切期待的。”卢永根说。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3

朱有勇同志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以科教报国为理念,用满腔热血书写了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农民教授”成为他最喜爱的称号。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自己所深爱的大地,为我们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范和时代。他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的为民初心和担当精神,他爱岗敬业、明道信道、筑梦育人的师者仁心和奉献精神,他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

朱有勇院士爱岗敬业、潜心科研、长年根植土地,为云南当地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后,中安街道中心幼儿园全体教职工深刻感受到朱有勇同志是一名人民教师,他爱岗敬业、明道信道、筑梦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用满腔热血演绎了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师者仁心和奉献精神。一名党员干部,他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用满腔热血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和使命担当。

学后教职工纷纷表示,朱有勇院士是我们身边最鲜活的榜样,时刻提醒着我们作为幼儿园的一分子,应该严于律己、积极向上、履职尽责,以昂扬的斗志和精神状态,投身到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中。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4

位于华池县南部的城壕镇,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里山大沟深,产业单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个,贫困人口1310户5243人,贫困发生率41%。

但这样一块看似贫瘠的土地里,邱军硬是看到了希望。经过充分的考察和论证,邱军认为城壕镇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场,优质的水源和空气,十分适合发展奶牛饲养产业。

于是,邱军主动请战包抓,他要带着群众发一笔“牛财”。

他利用央企帮扶资金作补贴,确定了“企带户养”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乡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动员160多户群众养殖奶牛800多头。为解决养牛群众的后顾之忧,他对接正大集团,让养殖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构建起抱团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牛产业”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动机”。

只发“牛财”不够,邱军还想让这里的“荒山”变“金山”。邱军积极协调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投资建设钢架大棚,实施沙棘扦插苗培育,在城壕镇庄科村范台组流转土地55亩,新建配套棚灌设备钢架大棚62座,项目育沙棘苗620万株,实现44户贫困户年稳定增收15000元以上。

“邱县长这两年到城壕镇调研脱贫攻坚52次,走遍了全镇1310户贫困户,真正与广大群众结成了‘亲戚’。群众只要听说邱县长来到城壕,总是争相邀请他‘串亲戚’‘唠家常’。”城壕镇党委书记李伟说。

“他对群众很大方,就是对自己抠”

“他对群众很大方,就是对自己抠。”认识邱军3年来,华池县政府干部魏建飞这样评价自己这位朋友。

在华池,许多群众都深深地记着邱军的慷慨帮助。城壕镇余家砭村的王文正记得,儿子王志彤时常收到邱军嘱托妻子从安徽寄来的衣服、文具和玩具。南梁镇高台村的刘玉金记得,自己女儿读高三时一度心理压力很大,邱军经常来进行心理疏导,女儿上大学前还特意来看望,送了一部手机和一个行李箱。被帮扶户燕丽记得,一次邱军看到自己家里的电饭锅太老旧,第二天就买了一个,还亲自送了过来。

“每次买了东西,邱县长都亲自送过来。”王文正说,“一个大城市来的人,一个副县长,一点不嫌农村人,没有一点架子。”只有魏建飞知道,这位对群众大方的副县长,却把自己喜欢的皮鞋保存在手机相册里,一直不舍得买。脚上的皮鞋穿坏了,也只是花了10元钱,将开胶的'鞋底扎了一圈。

20__年10月23日,邱军一大早就带着同事给深山里的孩子送去羽绒服和保温杯,随后走访调研,一直忙到天擦黑。回到乡镇吃饭时,邱军接到母亲打来的视频电话,问儿子生日怎么过的,这时大家才知道,这天是邱军39岁生日。当天,吃着师傅赶制出来的长寿面,邱军动情地说:“在家里有母亲念着,在华池有同志们想着,这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一次生日。”

而这,也是他过的最后一个生日。在距离挂职期满的最后40天里,邱军病倒在扶贫工作岗位上。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邱军惦念的依然是工作。在重症监护室中,他曾用发抖的手写下:把我写的自评报告交给集团,工作总结的数据完善到11月30日,明年的牛产业要做大,菊花产业要做强,乡上和村上工作要加强,对明年资金使用要有个大概规划,县上要加强与中国化学沟通,做好老百姓的动员……

邱军不幸病逝后,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央企楷模”“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他在扶贫一线奉献青春的事迹,感动、激励了许多人,就如网友“大李”写道:“他把生命献给了异乡的人民和土地。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位高尚的人,一位真正的党员。”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5

在全国上下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7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俊武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他是时代楷模,更是人生榜样。

在北京展览馆,参观完“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后,陈俊武动情地说:“作为新中国辉煌70年的见证者,能够将个人的成长汇入国家历史发展,我很幸运。今后还要继续保持工作状态,为了国家需要而奋斗。”“从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天起,我便做好了以身许国,一生献科学的准备。”陈俊武经常这样说,也严格这样做。

一句“国家需要”,让他为事业奋斗了70年。早在1985年就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但是,他创新的脚步没有停歇,坚守科技报国初心,在70年的职业生涯中,勇于创新,勇攀高峰,带领团队创造了石油炼制、煤化工技术领域的多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陈俊武院士的精细严谨,精益求精的求实作风和勇于超越,开拓创新的担当精神都深深感染并激励着我,让我为之感动、钦佩。最触动我心灵的是他的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

在实干中爱国、在爱国中实干,立足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埋头苦干,甘于奉献,就能把对祖国的热爱体现在每一天平凡的生活间、每一滴奋斗的汗水中、每一步前进的足迹里。中宣部授予陈俊武院士“时代楷模”称号,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投身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我国炼油工业进步作出开创性的贡献,是爱国奉献奋斗精神的模范践行者。奋进新时代,各个行业、各种岗位的奋斗者们坚守平凡、爱国奉献,书写着属于自己这代人的爱国华章。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工作中冲在先、抢在先、干在先,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个人的奋斗目标紧紧联系起来,以国荣我荣、国强我强之心,勤奋进取、努力拼搏,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里有黄山么?有黄河么?有长江么?有长城么……既然这些都没有,那么,祖国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地方。”当年路遥的文字,激发起多少人爱国奋斗的精神。今天,我们离梦想从未如此之近。美好的未来在召唤,奋斗的豪情满心间,70年后再出发,而今迈步从头越!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6

日前,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向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立足岗位创意创新创造的决定,要求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路数打法,在全市迅速掀起创意创新创造新高潮。

决定指出,动员全市上下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立足岗位,全面、系统、多元、深入地开展创意创新创造,充分激发各行各业各类群体的激情活力,凝聚广大党员干部、企业家、职工等干事创业力量,是实现为青岛擘画的宏伟蓝图,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青岛这座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育先机、开新局,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决定提出,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就要发扬他们“激荡思维、敢想善谋”的创意精神,放眼全球看青岛,站在未来看今天,点燃全体市民的创意激情,释放从点到线到面的创意“金点子”,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让整个城市创意热潮涌动,形成鼓励思想碰撞、崇尚创意时尚的浓厚氛围,汇聚“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的强大创意力量。

决定提出,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就要发扬他们“突破自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牢牢抓住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决摒弃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思维,坚决向各类不科学、不高效、不合理的制度流程机制开刀,以改革的视角精简层级、打破壁垒、拔掉藩篱,特别是在打好15个攻势、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等重点领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用新的理念、新的逻辑、新的打法、新的技术创新性开展工作,强力推动青岛在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决定提出,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就要发扬他们“紧抓快干、奋勇争先”的创造精神,紧紧围绕全市重点任务、重要工作、重大活动,以改革的“冲击钻”击碎前进道路上的难点痛点堵点,运用市场的逻辑、调动资本的力量,在平台搭建、政策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为改革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劲头,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使青岛成为成全四海企业家和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

据悉,“连钢创新团队”奋力建成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和全球首个5G智慧绿色码头,为世界自动化码头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崭新方案,是科技报国初心的不懈追求者,是“振超精神”的传承弘扬者,获得“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齐鲁时代楷模”、全省“勇于创新奖”、“青岛楷模”等荣誉称号。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7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卢永根,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中科院院士,在20__年3月,这位被病魔缠身的老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夫妇两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卢老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组委会于卢老的颁奖词: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卢老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他当初对党许下的诺言,作为一名团员,一名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我一定以卢老为榜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__年3月8日傍晚,一名国家的好儿子,人民的好书记,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49岁。出身于普通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一位始终将人民放在心里的百姓父母官,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在心里。又是一位为党献身的伟人,除了心痛以外,我再次感到自身肩上的重担的份量。

“有速度的青春,满是激情的神明,热爱着岗位,几回会出生入死,和死神争夺。这一次,身躯在黑暗中跌落,但你护住了怀抱中,最珍爱的花朵,你在时,如炽烈的阳光;你离开,是灿烂的晚霞。”这是组委会给予杨科璋烈士的颁奖词。20__年5月30日1点13分,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但因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从五楼坠楼时杨科璋紧抱孩子,最终护住了孩子,但是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这就是祖国的战士,党的同志,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一样的问题,我依旧会像他一样履行对党,对团的承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都说中古地大物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个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玉麦乡,从1964年到1996年的34年间,桑杰曲巴家是这片土地上的仅有的一户人家。卓嘎,央宗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卫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高原隔不断深情,水雪锁不断春风。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党的好儿女,坚决要维护自己的领土,用自己的青春去守护家园,打心底敬佩她们。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8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邱军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这位优秀基层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深刻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时代内涵,是全省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20__年12月,响应中央企业定点扶贫工作的号召,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邱军,主动请缨奔赴脱贫攻坚主战场,任庆阳市华池县挂职副县长。从千里之外的安徽省合肥市,到孕育了南梁精神的革命老区,短短两年时间,他几乎走遍了这里的每一道山川梁峁,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扶贫工作中。从推动奶牛养殖到发展沙棘产业,从带头直播带货到打开产品销路,从组织技能培训到改善乡村教育……邱军带领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坚持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千方百计引进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华池县整体脱贫,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20__年1月8日,邱军同志不幸病逝在工作岗位上,把生命献给了华池这片红色热土,年仅39岁。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

燃尽芳华践使命,终将热血证初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牵挂着县里的.工作,在重症监护室还写下纸条:“明年牛产业要做大,菊花产业要做强……”这是最深情的嘱托,也是最深沉的牵挂。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舍小家、顾大家,把生命的光热化作希望的种子,无私奉献给了他乡的这方热土。从邱军同志的身上,我们真切看到一名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折射出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蕴含着牢记宗旨、服务群众的为民情怀,见证了勇挑重担、开拓创新的奋斗意志,充分彰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境界。邱军同志曾说,发扬好南梁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战胜不了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续红色血脉,无私奋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是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榜样,是服务基层、奉献基层,勇担使命、奋发有为的优秀党员干部代表。

邱军同志的身影,铭记在我们心中难以忘怀,邱军同志的精神,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催人奋进。全省党员干部都要向邱军同志学习,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把学习党史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奋力担当作为,努力做出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9

朱有勇院士数十年来扎根土地,在自己热爱的一方山水间求索,从土地和传统中汲取智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同时将取得的成果应用到葡萄、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农业生产中,实打实的增加农民的收益,改善农民的生活。群众说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贴心人,学生说他是彰学者风范、显师者情怀的传道者,同行说他是“顶天立地”、矢志创新的科学家,而他自己却说:“我不过是一名农民教授,农民在前,教授在后。”在朱有勇院士看来,“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学习完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后,大家展开讨论畅谈学习心得,一至认为,作为科技管理工作者,要向朱有勇院士学习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的为民初心和担当精神;学习爱岗敬业、明道信道、筑梦育人的师者仁心和奉献精神;学习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始终不忘作为科技管理工作者的初心,牢记为师生服务的使命,为学校的建设发展作更多的贡献。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10

慈溪人都叫钱海军“万能电工”,只要带“电”的,“小钱师傅”都会修。钱海军总是笑笑说:“万能是不可能的,只是不忍叫求助的人失望罢了!”

技术好,是钱海军“技术好、服务好、口碑好”的“三好工作标准”头一条。

1970年出生的钱海军中考失利,读了慈溪市周巷职业高级中学钳工班,毕业后成了慈溪调峰电厂的一名电气维修工。在校期间,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上海劳动模范徐虎的“便民服务箱”,钱海军心想,我也是电工,我也能做到,就是技术一定要好,不要“帮倒忙”。

在单位,钱海军总是比别人跑得勤、学得快。

1998年10月,钱海军从周巷老家搬到中兴小区。那时的小区没有业委会、物管处,居委会工作人员不过六七人。文书陈亚丽向同住小区的钱海军提出请求:“小钱师傅,你是电工,能不能免费帮我们小区修修电路?”

钱海军爽快地答应了:闲话一句,报酬不要。

他自费印了500张名片,上面就两行“顶天立地”的大字:“电力义工钱海军”“服务热线137____4267”,“印大点,老伯伯看得清楚”。一开始发名片很不顺利,“人家当是发小广告的”。但是没过多久,“小钱师傅水平高、态度好”就在小区里传开了,名片很快发完了。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11

杨春同志先进事迹在我市干部中持续引发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纷纷表示,要以杨春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尽责,无私奉献,从身边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书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云淡风轻的生活,总有背后英雄的默默付出。通过学习杨春同志先进事迹,我们深深地被他忠诚、为民、担当的精神所鼓舞。我们将在今后的岁月里学好先进事迹,传承英模精神,努力把英雄精神化作具体行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焕发光彩。”蕉城区人民政治处副主任陈丽华说。

蕉城区人民政治处科员吕婷婷说:“杨春同志向我们展示了新时代政法干警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凝聚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事创业、不懈奋斗的榜样力量。我们都要向杨春同志致敬,向杨春同志学习。”

“杨春同志在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中,不忘初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放在心中。青年大多身处最基层最普通的岗位,都是直接或间接为群众服务的,杨春同志身上彰显的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正是新时期团员青年学习的楷模。”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兰薛岩表示,他们将通过团属新媒体平台,讲好杨春同志生前的感人故事,引导宁德青年见贤思齐,学习榜样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为我市“一二三”发展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青山埋忠骨,魂牵万人心。霞浦县盐田畲族乡团委书记、综治办副主任兰煜表示,杨春同志对党和事业的忠诚与奉献让人感动,他用有限的生命践行了党和人民对新时代政法干警的新要求和新期望,缅怀他的最好方式,就是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坚决与黑恶势力作斗争,打好扫黑除恶这场攻坚战。

“杨春同志用平凡的心做着平凡的工作,却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是他年复一年的坚持和努力,让短暂的生命突破时空束缚,在我们的世界重新鲜活起来。作为一个年轻的干部,杨春同志的精神激励着我,不计得失,夙夜为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蕉城区金涵畲族乡宣传委员兰筱凝说。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12

“他是农民教授,亦是农民院士,把农民装在心里,把学问种在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牢记初心和使命,以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攻坚精神,助力云南人民脱贫致富,在云岭大地上唱响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风感慨地说,朱有勇院士是我辈之楷模,是祖国之荣光。

“新时期的农业科学家是什么样的?朱有勇院士用他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言行给出了响亮回答。”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二大班的黄胄表示,要将朱有勇院士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一起学时代楷模,做优秀青年。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杨俊涛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向朱有勇院士学习,增强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杨舒涵认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科学成果应该如何为人民服务,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优质、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作为青年学者,一定要用行动示范解决顽疾,而非只是对老百姓纸上谈兵,务必戒除功利之心服务人民,未来的路,怀揣敬仰,踏实前行。

“朱有勇院士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寸亚玲表示,将以朱院士为榜样,继续立足本职,开拓进取,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他人。

云南农职学院园艺技术二班学生李昊表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极大鼓舞了农业院校的学生,未来一定要努力掌握好专业知识,把青年学子的青春汗水和报国之志写在大地上。

“观看完朱院士的事迹后,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一个词就是‘无私’,他用自己的一身绝技造福一方百姓,不图名不图利,他常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云南中医院大学党委宣传部陈楠提出,作为高校的一名工作者,应当做到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身上有功夫,守正创新、积极作为,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13

“起床喽,姑娘们,快点呗,还有两分钟上课了。”

每天,天还没有亮,张桂梅就佝偻着瘦弱的身子,爬上学校顶层,开始一天的工作。从起床到出操,再到课间休息,以及晚上睡觉前,小喇叭的声音一直在校园里回响。

从初建校时的94名学生,到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支撑女子高中的是照亮黑暗的那道“光”。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高一刚进校的第一课,校长并不直接谈高中阶段的专业学科,而是让我们抄写党章。”就读于南方医科大学的毕业生邓婕回忆,“经过高中三年红色文化的熏陶,我变得坚强独立、吃苦耐劳、勤奋勇敢了。”

这是张桂梅的“特殊教育”。

张桂梅在探索中制定了“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读红色著作、记红色名言、看红色影视、塑红色课堂、办红色校报”等教育教学方针,坚持每周开展“五个一”党性教育活动(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每周开展一次党员理论学习、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她努力“让教育走得更深更远”。

“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是病,却比正常人还苦得起。支撑着我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张桂梅说。

一个叫何先慧的女孩,对11年前的那一幕记忆犹新。

20__年,华坪县中心镇河东村,张桂梅来到学生何先慧家里家访。看到何先慧的妈妈衣着单薄,在地里割韭菜,张桂梅把身上穿的新棉衣脱给了她。知道这件事后,何先慧的眼眶湿润了。她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没钱上高中,是华坪女高接纳了她。

现在,何先慧已经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到周末,她就会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帮忙。只要张老师打一个电话,她就会无条件支持。因为她知道,张老师播撒的爱,在流动和传递……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14

一颗初心,始终跃动。云南民族大学审计处副处长,云南民族大学驻彝良县海子镇中沟村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张昆说,朱有勇院士把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无偿提供给农民朋友脱贫致富,与农民打成一片,手把手传授技术,心贴心助推脱贫,切实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身处精准扶贫一线干部的学习榜样。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作为一名具体负责扶贫工作的工作者,我深深为朱有勇院士的精神和行为所感动和激励。我们将以朱有勇院士为榜样,用情用心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决胜小康而努力,我们更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努力奋进。”昆明医科大学扶贫办主任李建明表示。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赵曼曼表示,要学习朱有勇院士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把学术研究立足于实践,学有所专,学有所用,服从国家需要,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云南大学保护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佳冠表示,要深入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加强创新实践,将个人的学习研究与农村农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辜负朱院士“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要求和嘱托。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15

一直有说我们的老校长,布衣院士卢永根,可是对他的青年时期其实并不是太了解。今天有幸观看时代楷模节目,了解到了卢院士的青年时期。他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持续了数十载不变,向我们展现了什么是初心不忘,他那感人的一生,令我久久难忘。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16

肖文儒,救援勇士刚强如铁,却也有血有肉。

20__年6月24日,四川茂县突发山体垮塌。肖文儒带领工作组携边坡雷达赶赴现场,保障救援环境安全。他沉着冷静、精准研判,带领工作组和当地政府部门人员进入作业区。 很多人并不知道,由于过度疲劳,加之烈日暴晒,他出现了血压升高、头晕等症状,就着凉水服下药片后,才撑了下去。

在救援现场,肖文儒往往一呆就是几十天,风餐露宿、风吹日晒是常态。最长的一次,他在现场工作了35天。

20__年4月10日18时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丰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按照应急管理部部署,肖文儒于4月11日到达现场,参与抢险救援指挥。住的是帐篷,吃的是盒饭,直到5月15日,肖文儒才从救援现场撤离。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对于肖文儒的家人来说,是最温馨的时刻,也是最热切的期盼。

肖文儒的儿子上小学时,一次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了一篇作文。文中,他把对爸爸的思念凝于笔端——“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为每天早晨在我起床的时候,爸爸已经离开了家;每当我晚上睡觉的时候,爸爸还没有回来。”

危险留给自己,安全留给别人,牵挂留给家人。肖文儒的四哥是一名刑警,1988年因公牺牲。害怕再失去一个儿子的母亲,了解到应急救援工作风险很大,曾坚决反对他下井。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肖文儒总是将前往现场救援说成去地方出差、调研几天。

今年3月,应急管理部党委研究决定,为肖文儒记三等功一次。“永葆初心,勇往直前,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是每一名党员和人民守夜人的真实写照。荣誉属于集体,属于常年奋战在一线的应急救援人员。”肖文儒说,他会坚守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不畏艰难、冲锋在前。

肖文儒:

应急救援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是非常光荣的职责。我会把荣誉当成动力,以感恩的心干事创业,筑牢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17

近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时代楷模”称号,他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

“20多年前,毛相林带领着下庄人一锤一凿,凿通出山路,现在又带领村民迈向致富路。这种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愚公移山的坚韧精神,值得我们年轻干部学习。我们要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驻村干部周勇说。

“学习了毛相林同志的事迹,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被打动。”重庆市南川区庙坝村第一书记宋建峰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从毛相林身上学到很多。在关键时刻,一定咬紧牙关,冲锋在前,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重庆市巴南区圣灯山村扶贫干部谢志耕说,下庄人脱贫摘帽,毛相林这个带头人起了重要作用。他要以毛相林为榜样,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重庆市綦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谢邦金说:“毛相林是当代党员的优秀代表,我们要认真学习他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退役军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重庆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旭表示,激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毛相林等下庄人不等不靠、艰苦奋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崔冬赟表示,青年大学生要学习毛相林的奋斗精神,立志到基层去,将青春的“小我”融入到社会的“大我”中去,让青春之花在广阔天地绽放。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18

“如果我是一条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润一片绿洲。”这句话出自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一位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的乡村教师。从照片看,她身躯瘦小,脸庞沧桑,但目光坚毅而执着。40多年来,她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用持之以恒的无私奉献,帮助乡村女孩走出大山,去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作为时代的“燃灯者”,张桂梅的故事让许多网民热泪盈眶。圣者渡人,40多年来,张桂梅笑对人生风雨坎坷,始终坚守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教师岗位上。从寸寸青丝到头发花白,未曾改变的是对山区学子的爱心,对教育事业的信仰。她帮助一个个孩子改变人生的轨迹,进而帮助一个个家庭改变困难的处境,这是何其崇高的事业啊!

张桂梅让人热泪盈眶,还因为她激发了人们对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群体的感怀。我们相信,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还有无数像张桂梅一样的老师。他们终其一生或许默默无闻,用生命践行使命,用情怀抒写担当,看似普通平凡,却无比崇高。他们持之以恒的坚守和奉献,温暖了每一位学子的心灵。社会不该也不会忘记他们的贡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一位识文断字的读者心中都有一份师恩难忘的情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桂梅恰似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又何尝不是教师群体的写照呢?致敬张桂梅,就是致敬每一位润育桃李的教师。谢谢你们——让知识传承,让文明赓续,让青春激荡,让学子成长,让梦想飞扬!

致敬张桂梅,同时也表达了党和国家尊师重教的一贯立场。事业发展,人才为先。我们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扎根基层,扎根西部,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培养人才、积聚力量。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19

学校是建起来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

为留住这些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学生家的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访完一届学生的家庭。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名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访,到了山下,司机告诉张桂梅,车上不去了。学生的家在山顶,仅有一条不到半米宽的山路,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走路的话需要6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当时坐在车上,我都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入悬崖粉身碎骨。”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桂梅至今心有余悸。

学生下山来接她,在半山相遇时,张桂梅第一句话就问她,“你为什么要回这儿来啊?你怎么还老想回这儿啊?这地方你怎么回来的啊?”女孩低着头淡淡地说,“老师,我不回来,我上哪儿去啊?”张桂梅无言以对。

这样的家访已持续11年,覆盖学生1345名,行程近11万公里,张桂梅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还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可正是这一次次的家访,更加坚定了张桂梅将女子高中继续发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里的孩子因为没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岁的年纪就结婚生子,然后将缺失文化带来的无知和贫困又一代代传下去……

学校创办初期各方面都很艰难,整个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食堂、厕所,学生和女教师挤在教室里睡觉,男教师睡在楼梯间。由于学校的院坝没有硬化,风一吹,整个校园满是灰尘,老师每天下午五点半还得清扫校园。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时,17名老师,9人辞职,只剩下8人。

张桂梅坐在学校的旗杆下抹泪:“怎么办?学校是不是办不下去了?”哭完后,她回到办公室去整理学校的档案时意外地发现,留下的8名教师中,居然有5名是党员,加上自己,学校有6名党员。

“只要有党员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张桂梅心中暗想。“我说咱们开始重温入党誓词。我们没有钱,就在二楼画了一个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我们宣誓,没宣誓完,全哭了。”

从那之后,学校开始了军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看似有点残酷,但她们对得起自己肩上这份责任和使命。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20

“挪达,拉祜库马西。(你好,我不会说拉祜话。)”

11月的一天,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

推开一户村民家的门,一位65岁的老人说了这样一句开场白。拉祜族老乡眉眼一笑,回了一句“汉巴库马西(我不会说汉话)”,热情地把来人迎进家。

这是朱有勇5年来使用最多的常用语。

5年前,精准扶贫的战役正在中国大地铺展。朱有勇所在的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普洱市澜沧县。

贫困人口16.6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澜沧县扶贫任务艰巨,是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院士扶贫”谁来牵头?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专题会上,刚满60岁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奋勇:“我年轻,我来干!”

朱有勇和同事们很快来到澜沧县。然而行走在竹塘乡多个村寨,目之所及却这样揪心——篱笆房、茅草房四处漏风,一个火塘、几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两头猪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当。

这让他想到小时候的生活情景。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贫穷和饥饿让他生出通过努力让乡亲过得好、让庄稼长得好的强烈愿望。

“这个地方不该这么穷。”朱有勇发现,澜沧县生态环境良好,光、热、水、土壤条件优越,这么好的资源禀赋,却深陷贫困。

朱有勇感到深深的内疚,“我们亏欠农民的太多了,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的,是我们来晚了……”

可村民们一开始并不大领情。

走村入户调研时,很多拉祜族人开口就是一句话:“给我点钱吧,给点钱我就脱贫了……”

朱有勇很急,给钱给物哪是长久之计?“等靠要”观念更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让村民相信真能带领他们摆脱贫困,就必须走到农民心里,和老乡打成一片。

朱有勇从零起步,开始学习拉祜语,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语。他说,“更管用的还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21

在中国化工集团的同事眼里,他是块头大、嗓门也大的“大邱”。无论在新疆大黄山还是内蒙古康乃尔,无论是技术岗位还是管理岗位,工程现场总能听到“大邱”洪亮的嗓音,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工作。

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的百姓眼里,他是“不是华池人、胜似华池人”的亲人。争取项目、直播带货、入户解难……这位挂职副县长不是个摆架子的'“大官儿”,倒像个踏实肯干的乡亲。

他是邱军,中国化学工程集团青年干部。在华池挂职副县长的两年间,他辞家别亲、舍身忘我,把一腔热血献给了老区群众,助力华池县20__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而他,也把青春热血和宝贵生命永远留在了华池。20__年1月8日下午,因抢救无效,邱军带着无限遗憾离开了他热爱的土地和亲人,年仅39岁。

“我来自农村,所以要倍加珍惜这样一次回馈土地和乡亲们的机会”

1981年,邱军出生于安徽省淮北市一个普通家庭。20__年,他考入安徽建筑大学,20__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邱军入职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所属的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__年成为东华公司项目管理部副主任。

20__年12月,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37岁的邱军主动请缨来到华池县。彼时的华池,既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是六盘山特困片区县,还是甘肃省18个干旱困难县之一。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79户35596人,贫困发生率26%。

从八皖大地到黄土高原,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环境和亲人朋友,面对着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邱军却没想过退缩。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来自农村,所以要倍加珍惜这样一次回馈土地和乡亲们的机会。”

华池的一草一木,见证着邱军服务乡村的信念。刚到华池的那些日子,邱军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大山里,只为摸清把准贫困现状。每到一个乡镇,他都要与乡村干部座谈交流;每到一个村子,他都要看住房、看饮水、看产业发展;每到农户家里,他都要问收入、问教育、问医疗、问困难。

若是车辆难以到达的地方,他就步行前往。很多时候吃完早餐,吃下一顿饭已是夜幕降临。白皙的脸被晒黑了,嘴上干起了一层又一层皮,衣服上经常沾着土,黑皮鞋到了晚上就变成了“灰皮鞋”……一个多月时间里,他走访调研了华池县15个乡镇、75个行政村。手里的扶贫笔记记得密密麻麻,他还学会了华池方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扎实的走访调研,邱军不仅掌握了扶贫的第一手资料,还和群众打成了一片。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22

7月20日,罗霄山深处,黄桃林层层叠叠、硕果压枝。炎陵县中村瑶族乡平乐村贫困村民朱圣洪开始采摘黄桃。靠着400余棵黄桃,他家已连续4年年收入10万元左右,顺利脱贫,奔向小康。

“搭帮黄书记,是他改变了我的命运。”朱圣洪说的“黄书记”,是炎陵县委原书记黄诗燕。

黄诗燕任炎陵县委书记期间,曾3次到朱圣洪家,动员他种桃奔小康。

“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如今,炎陵县共种植“黄金果”8.9万亩,全县近60%的贫困群众靠种黄桃实现稳定脱贫。

脱贫攻坚胜利就在眼前,而“大黄”却看不到了。去年11月29日,开完全县扶贫调度会,黄诗燕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生命定格在56岁。省委追授他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小黄”丰收在手,人们更加思念“大黄”。

一山黄桃出海去

20__年6月25日,炎陵县迎来第30任县委书记黄诗燕。

摆在他眼前的问题十分棘手:老、少、边、穷县,全县贫困发生率达19.5%,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脱贫功成,务必在我。”黄诗燕立下誓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黄诗燕果断提出,靠山吃山,建设“一带八基地”,即生态休闲农业风光带以及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炎陵白鹅、茶叶、油茶、笋竹林、药材、花卉苗木基地。

上世纪80年代,炎陵县从上海引种黄桃,一直不温不火。学过农学专业的黄诗燕发现,炎陵适合黄桃生长,种植黄桃是当地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但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他对黄桃的了解超过了三分之二的果农。”炎陵县黄桃协会会长邓运成回忆,从20__年开始,黄诗燕主导成立黄桃产业办、黄桃产业协会,将当地黄桃统一定名为“炎陵黄桃”,并请来专家指导黄桃种植、销售,提升品质,打响品牌。

黄桃产量逐年递增,销售一度告急。黄诗燕不仅引入“互联网+扶贫”电商销售模式,还主张举办黄桃大会,主动站台卖黄桃。有人提醒,县委书记公开为产品代言怕引来非议。他坦然说:“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

20__年,为让炎陵黄桃走得更远,黄诗燕发动征集广告语。一天,他在洗衣时灵机一动,想到“炎陵黄桃,桃醉天下”。随后,这句话成为推广炎陵黄桃的“金句”。

8年育“桃”,终成品牌。“炎陵黄桃”先后获评中国优质黄桃之乡、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湖南省十大农业品牌,出口新加坡、阿联酋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一片好景富老区

脱贫,单靠一个黄桃肯定不够。

黄诗燕认为,除了绿色农业,还要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工业,不断增强“造血功能”。

黄诗燕带领县委班子广泛调研,在20__年提出“守望两座山”(守住绿水青山、望着金山银山),充分利用炎陵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建设生态旅游强县。

目前,炎陵已形成北有红军标语博物馆、西有炎帝陵、东有神农谷、南有一批红色革命旧址的旅游格局。今年1月,炎帝陵景区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为了发展产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安心就业,黄诗燕带领党员干部,相继引进欧科艺、国声声学等规模以上企业99家,形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智能家电、纺织服饰、新能源电动车等4大产业。在全省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中,炎陵县工业集中区排名第20位,迈入全省园区第一方阵。

文旅富民、工业强县,炎陵县域经济持续跨越发展。20__年,该县实现GDP75.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82元,成功脱贫摘帽。

一腔赤诚为百姓

“为了让我们住得安心,黄书记给每家配了60平方米菜地。”7月18日,在炎陵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菜地上,贫困户张连军边摘辣椒边感慨。

20__年摸底发现,炎陵县有1.49万户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全部解决需投入6亿元,而炎陵当年财政收入仅7亿元。黄诗燕态度坚决:“砸锅卖铁,也要让百姓住上新房!”

为了筹资,他带头省钱:老旧的县委大院不装修,掉漆的办公桌不更换;整合县里各项涉农资金,握指成拳。

难关终于闯过。全县1250户贫困户易地搬迁住进新房,2543户贫困户实现安居,6122户土坯房得到改造。

副县长盘晓文记得,在设计易地扶贫搬迁住房时,黄诗燕提出,要给贫苦户一块菜地,一个小杂屋。以后生活好了,房子还会加层,要按两层楼打地基,留楼梯。“去年政策才放开,可以为群众留一些基本生活配套。炎陵的易地搬迁房如果不是黄书记坚持,老百姓就没这么方便了。”盘晓文说。

20__年,邻省一个市实现脱贫。有人认为,炎陵县当年也可争取脱贫摘帽。黄诗燕否决了这一方案,他说:“为了摘帽而摘帽,不能保证脱贫质量,无法向群众交代,无法向中央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

后来,一些地方出现数字脱贫、形象脱贫等急功冒进现象,引起上级重视,开展专项整治。回想黄诗燕当时说的话,大家佩服他头脑清醒,是真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23

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用科技改变家乡贫困。开展扶贫工作后,朱有勇经过全面调研,把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确定为科技扶贫示范点,以此为突破口,朱有勇率领百余人的教授、博士专业团队,正式进驻蒿枝坝。面对诸多困难,朱有勇没有退缩,而是勇敢的迎难而上,他认为“越是艰难,科技扶贫就越有大作为。在他身上,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了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赤子之心。

不负桑梓,发挥余热,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各种重大科技奖励18项,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朱有勇头衔众多,但他最喜欢村民们叫他“农民院士”,他说他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他就是一名农家子弟,是党和人民把他培养成院士,树高千尺不忘根,他始终不忘这份恩情,始终关注着家乡人民的生活。

新时代的年轻党员干部和大学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辈人才学习,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爱民情怀,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把青春写在中国大地上,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珍惜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之以恒奋斗,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24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参加工作38年来,先后参与、指挥和指导矿山、隧道、山体垮塌等事故灾难救援700多起,成功解救被困群众1000余名,在多起重特大复杂矿山事故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用大爱谱写生命赞歌。

1983年,21岁的肖文儒从山西省雁北地区煤矿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原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工作。

肖文儒:几乎每一天都有事故,每一天我们都不断出动,处理事故。

肖文儒说,这份“水深火热”的救援工作不仅与青年人的美好憧憬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动,让他慢慢消除了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

肖文儒:如果我们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背后就有几个家庭和许多人能减少痛苦,所以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从事应急救援工作。

从基层矿山救护队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多年来虽然工作岗位在变化,但肖文儒有一个习惯从未改变,只要参与救援就会实地下井勘察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肖文儒:分析准、判断清,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救援方案,这样才能达到高效安全的救援。

今年1月10日,山东烟台栖霞市笏山金矿发生井下爆炸事故,拥有丰富矿山救援经验的肖文儒再度出征。

14个日夜,肖文儒带领专家团队和救援队伍,反复研究救援方案,多种技术路线同时推进并创新应用世界领先的钻机救援技术,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25

毛相林常说:“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下庄精神丢不得,还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下庄人的步伐不会止于打通绝壁上的天路,不会止步于脱贫路,还要走好乡村振兴的路,走上小康路!”

为激励下一代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下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2020__年底,毛相林积极主动向县、乡两级申请,想在下庄村建立一个下庄人事迹陈列室。

20__年4月,在县、乡两级大力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在下庄村文化广场建成,广场上还屹立了一座“下庄筑路英雄谱”,上面刻着108位当年以生命挑战悬崖的村民姓名,彰显了下庄人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承载了毛相林这一代下庄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20__年通路以后,全村有36人外出上小学、132人外出上中学,29人考上了大学。毛相林希望这些有知识、有见地、有文化的年轻人能回到下庄,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下庄的面貌。

每年过年外出务工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户上门为他们讲述这些年来下庄的变化,描绘下庄美好的未来,请他们回来,为下庄的乡村振兴尽心出力。41岁的杨亨均回来成立了秀葱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下庄的桃园,探索出新的创收门路;29岁的毛连长带着女朋友一起回来,做网络直播带货;大学生彭淦回来了,走上讲台成了下庄村小的一名老师;毛相林的儿子毛连军也回来了,参与到旅游环线建设中。

毛相林说,等他从村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他就做下庄人事迹陈列室的义务讲解员,为大家讲述下庄人脱贫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庄精神传承下去,让来到下庄的人们懂得珍惜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建设和谐富足的美丽乡村。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26

“如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如何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这是邱军定点扶贫工作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结合县域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龙头企业的布局,在深入了解群众产业发展意愿和本地实际的基础上,邱军用好管好388.8万元帮扶资金,主导发展了奶牛养殖业,确定了“企带户养”的产业发展模式: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协议,育肥后按每公斤25元保底回收。以此带动城壕镇162户贫困户养殖奶牛810头。这种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了企业与农户共同的利益连接机制,“牛产业”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发动机”。

与此同时,邱军的'目光被华池一座座荒山吸引,如何把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又能带动贫困户增收?这是邱军思考的第二个问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沙棘产业生态扶贫项目应运而生。在邱军的努力协调下,中国化学工程投入138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在城壕镇庄科村范台组流转土地55亩,新建配套棚灌设备钢架大棚62座、冷库及灌溉机井1座,实施沙棘扦插苗培育然后移栽到荒山。该项目育沙棘苗620万株,带动实现44户贫困户年稳定增收15000元以上。同时辐射带动周边4个乡镇150多人实现劳务增收。

让绿色天然的农特产品走出革命老区,是邱军要实现的第三个夙愿,他指导完成了县域十佳企业和十佳网店电子化资料,用于信息推广,并利用中国化学电商平台为华池农产品量身定制了销售平台。协调华池农产品进驻中国建设银行善融商务平台央企扶贫馆,中国农业银行扶贫商城,参加中石化易捷展销会,在中国化学工程及所属企业开办专场展销会,通过各种帮销模式帮助华池县绿色天然的农特产品走出革命老区,走向全国。

华池县农村劳动力富余,但“守土”思想根深蒂固,外出务工顾虑多、意愿不强。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亲自部署下,中国化学工程所属东华公司与华池县建筑企业签订帮扶项目2个,合同额合计2100万元,采取“央企+民企+贫困户”的模式,本着“就近、集中”的原则,通过企业合作实现带贫劳务集中输转。带动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近百人(次),进一步拓宽了当地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同时,邱军主动向中国化学工程请示汇报并积极协调华池县劳动力定向就业。截至目前,已有175名大学生、23名“两后生”在中国化学工程所属企业稳定就业,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27

“看完朱有勇院士的事迹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和他脚踏实地的干事创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基础信息工作学院的马月炎决心学习朱院士认真、诚恳、心系农民和永远心怀感恩之心的品质,在将来的工作学习中做一个勤奋敬业的有用之才。

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王舒萍说,从朱院士身上我看到了谦和、务实和敢于创新,今后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我都会向他学习敢想、敢做、敢于创新的品质和执着坚守的毅力,国家、社会、人民需要这样的人,人生在世就应该创造自己的价值,我一定要加油努力。

“朱院士的无私奉献、对农民的爱深深打动了我,他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坚持造福了万千老百姓,值得我们每一位农大学子学习,并以此为标杆努力拼搏,报效国家、回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动科院唐正这样说。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生缑敏琪一进校就听说农大有著名的两“zhu”——朱有勇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通过四年的学习,缑敏琪更加佩服这位“农民教授”,他在事业上取得骄人成绩,仍怀揣感恩之心扎根田间地头带领老百姓致富。他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方向标,指引我们农大学子植根沃土,书写人生新篇。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28

多年一线救援的“火里来水里去“,让肖文儒患上了关节炎。从事应急救援指挥工作后,又因生活作息不规律、压力大,造成了他心脏血管95%堵塞,因而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家人跟他说要注意身体,他却比以前更拼了。

为了不让家人担忧,肖文儒总是将前往现场救援说成去地方出差、调研几天。做完心脏手术不久,肖文儒又冲到一线。在电视上看到他憔悴疲惫的面孔,姐姐立马拨通肖文儒的电话,近乎咆哮地问:“你不要命啦!“

在肖文儒的办公室里,有一个行李箱,便于他接到救援任务后“说走就走“。他说:“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切都值得。“轻描淡写的一席话,却让人看到人民在他心里的分量。

20xx年6月,四川茂县突发山体垮塌。肖文儒带着工作组携边坡雷达赶赴现场,保障救援环境平安。他沉着冷静、精准研判,带着工作组和当地政府部门人员进入作业区。很多人并不知道,由于过度疲劳,加之烈日暴晒,他出现了血压升高、头晕等病症,就着凉水服下药片后,才撑了下去。

“这些年,我最难以忘记的.是惊心动魄的事故现场的情形,最幸福的事是历尽千辛万苦把人救出来。救援很苦很累,但不管多苦多累,只要人能救出来,一切都值了。“对于这份事业,他永远保持着冲锋的那股劲儿。

像肖文儒这样连续从事应急救援一线工作近40年的人不多见。当年参加全国救护大队长培训的同期队友大多已改行换业,但他还是舍不得自己的专业。他说:“其他行业有很多人干,但矿山救援需要我,需要我这30多年的实战经验,我的工作有价值,我愿意倾尽全力。“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29

63年党龄、70年奋斗不息。在我国炼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9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身上,自力更生、勇于创新,公而忘私、淡泊名利的品格熠熠闪光。“时代楷模”陈俊武同志坚持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非凡的技术成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杰出开拓者。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像陈俊武那样,始终践行爱国奋斗奉献精神,以关爱之心对人,以无私之心对事,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用信仰、担当、奋斗的力量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之力。

像陈俊武那样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许国、一生献科学的准备了,无怨无悔。”“石油”是陈俊武的初心,炼油也是炼“心”。陈俊武能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取得一项又一项科技成果,不仅在于心怀梦想的开始,更在于年复一年的坚持。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像陈俊武那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求知,从理论中求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像陈俊武那样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在陈俊武心中,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是不变信条,祖国需要是最高需要,服务国家是最好归宿。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始终坚守正道、追求真理,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身体力行带动全社会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像陈俊武那样弘扬创新担当精神。陈俊武认为: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不断地在科技前沿奋斗,努力创新,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受人民欢迎的科学家。他说到做到,敢为人先,勇于登攀,推动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我国炼油工业进步作出开创性的贡献。担当精神是党员干部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格。陈俊武同志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石化专家,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服务者,当然需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各种难题,特别是对于攻坚脱贫和乡村振兴事业,更需要党员干部提供一些常规服务,遇到棘手的困难,还需要提供一些非常规服务。这些无不考验着干部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担当精神。

岁月见证初心,榜样引领时代。陈俊武院士70年矢志报国的决心、献身科学的追求、著书育人的热情、无私奉献的品格,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让我们深入持久学习陈俊武院士灵魂里的忠诚、骨子里的担当,把“小我”融入“大我”,坚定信念、勇于登攀,立足岗位,苦干实干,在奋进新征程的路上努力让人生更精彩,成为与祖国同行的人。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30

从高处俯瞰,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四周悬崖峭壁,如同在“天坑”之中。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说,在没修公路前,村里交通闭塞,到县城就要花3天时间。

毛相林:我们这个地方没有公路,不光只是穷,连生命都没有保障。在一九八几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年轻小伙子,二十几岁,受伤了。我们用了三天时间,我们都没有(把他)送到医院,最后死去,这个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

1997年,毛相林开始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修路。没有钻机,村民们就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毛相林说,当时全村青壮年吃住在工地,用钢钎撬,用***炸,硬是凿出了近8公里的“天路”,打破了“天坑”般的围困。而毛相林明白,道路通了,下庄村要发展,还得靠产业。在多方考察学习后,毛相林带领村民们陆续发展起柑橘、西瓜以及乡村旅游产业。

下庄村村民刘时琼:我们这个西瓜成熟以后,就有人上门来收。像我们这种,一般可以卖两三千块钱左右,种得多的可以卖六七千块钱。

如今,下庄村实现整村脱贫,人均年收入近万元。毛相林说,从开凿“绝壁天路”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下庄村靠的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下庄精神将激励下庄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毛相林:在最难、最险的地方,我必须要以身作则,带头冲到前面去。路修通了,实现了我一个愿望,带领大家致富,才是我最终的梦想。

毛相林带领乡亲们发扬新时代的“愚公精神”,打通天路,走上致富路。只要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取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胜利!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31

20多年前去下庄,走了整整两天。第一天大清早从重庆城区出发,傍晚到巫山县城;第二天大清早从巫山县城出发,坐面的到镇上,在镇里等顺风车到最接近下庄的一条“车路”的路口,沿着一条接一条的田埂和山径转几个小时,傍晚时分到了下庄的“庄口”。站在山崖边往下看,下庄的房屋隐隐可见。再看去下庄必经的“挂壁路”,还没进去就开始担心自己怎么出得来。

下庄人凿山开路的故事,那时已在全市引发巨大反响,但那条下庄人拿生命拼出来的碎石路,一下雨就会被洪水和落石砸毁。在下庄的3天,看到毛相林和下庄人仍旧信心十足,干劲十足,只是信誓旦旦之间不免流露出一些悲壮。离开下庄时,被冲毁的通村公路还没有抢通,但毛相林和下庄人坚持要从那条通村公路上送客人。

那次用麻绳捆得严严实实,被几个人沿着陡峭的崖壁“提”出下庄的经历,20多年来不时在脑海中重现,但下庄和下庄的路与当年相比已有天壤之别。脱贫攻坚精准施策的持续发力,催生了毛相林和下庄人当年“想都不敢想”的巨变。

仍然大山环峙地处偏僻的下庄,以一个山区小村庄的独特气质,映射出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和发展道路。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32

20__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新时代劳模代表钱海军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央视综合频道《时代楷模发布厅》5月6日晚21点档将播出钱海军同志的先进事迹。

钱海军同志是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公司客服中心社区经理,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1999年开始,钱海军23年来结对服务了100多位残疾、空巢、孤寡老人,还捐助了27名贫困学生。他不仅无偿提供电力维修及改造服务,对群众的大事小情坚持做到随叫随到,被居民亲切地称为“万能电工”“电力110”。党员干部要学习钱海军同志的劳模精神,立足本职当好“点灯人”。

接好畅通无阻的“电力线”,让劳动精神代代相传。在钱海军同志的口头禅里,一句“我马上来”,另一句是“闲话一句”(方言,意为“一句话的事”),勾勒了他对待劳动和利益得失的态度。23年来,“用电有困难,请找钱海军”成了居民们遇到困难时的下意识,也成了大家常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他从不抱怨、从不嫌烦,任何时候都保证“马上到、马上修、马上好”,在群众心中牵上了为党传递温暖和光明的“电力线”。党员干部要像钱海军同志那样,不管工作有多繁忙,事情有多麻烦,群众的需求就是命令和冲锋的号角,就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以过硬的专业素质确保“手到病除”,以迎着使命去、带着满意归的效果,让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劳动精神代代相传。

安好行稳致远的“保险丝”,让服务群众时刻在线。23年来,钱海军同志不管春夏秋冬,无论白天黑夜,不管路途远近,无论逢年过节,常常凌晨一两点钟从被窝里起来上门维修,最忙的时候一天接过21个电话,以过硬的专业素养,确保“技术好、服务好、口碑好”,别人都称他是“万能电工”的时候,他却说“万能是不可能的,只是不忍叫求助的人失望罢了!”正是他这种不让群众失望的精神,铸就了胜似金杯银杯的群众口碑。党员干部要像钱海军同志那样,苦练专业技术,确保以过硬的能力素质,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以行稳致远的姿态,当好不让群众失望的“保险丝”,确保随时在位、随时“来电”,让服务群众的干劲时刻在线。

拧好光明无限的“照明灯”,让党的温暖直抵心田。23年来,钱海军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电工,凭借着一颗热心和一技之长,守护着万家灯火,是无数人的光明使者。在他的带动下,妻子和女儿加入助人为乐的队伍中,一家人先后捐助22名贫困学子;在他的影响下,“百姓身边点灯人”的队伍持续壮大,并成了一个服务品牌,如今人数已经由当初126名注册志愿者发展到1200多人。他身上的这束微光,正在不断放大和扩散,变成了照亮千家万户的一片灯海。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党员干部要像钱海军同志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以共产党员的光和热,当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照明灯”,让党的温暖之光时刻照耀在群众心坎上。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33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黄诗燕同志,炎陵县委书记,将自己生命最后的9年时间,奉献给了炎陵的山山水水,奉献给了炎陵的父老乡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事迹,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一心向党、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永远学习、致敬。

学习黄诗燕一心向党的政治品格。为了招商引资,他曾每天工作16小时,以真心打动客商;为推广炎陵黄桃,他带病为“黄桃大会”宣传,推动“炎陵黄桃”走出国门;去世前一周,他身体已虚弱,但仍坚守岗位;去世当天,他依旧为脱贫攻坚而操劳……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入党35年,他始终以党和人民事业为最高追求,始终把理想信念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坚固支点,他无愧于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无愧于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优秀县委书记,无愧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学习黄诗燕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他曾坚定地说,“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但脱贫功成,务必在我”。他秉承“以民为天”,坚持“为民造福”,脱贫攻坚以来,炎陵解决了15000多户农村居民住房安全保障的问题,新修或改造800多公里道路,全县人民都用上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炎陵成为全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提前三年实现脱贫目标。如今,炎陵环境美了、道路畅了、人民生活好了,他却走了。民之所向,政之所往。黄诗燕同志饱含为民情怀,用毕生心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学习黄诗燕一心为公的敬业精神。他曾说,“当干部,就得功名利禄全放下,一心只为千万家”。他带头严以修身,注重以德服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对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不准搞任何特殊照顾,时常教育他们干好本职、多作贡献,靠拼搏奉献成就人生价值。他生活简朴,清廉自守,不讲排场,始终保持了勤俭朴素的本色。炎陵县委办公楼是上世纪80年代的平房,在任9年没有添置一件新家具。人们常说,在炎陵,最陈旧的是县委大院,最漂亮的是学校、医院。他常以“岁寒三友”自勉,他就像松一样,傲寒不傲天;像竹一样,扎根不松根;像梅一样,报春不争春,他用不朽的革命精神与人格魅力,树立了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一心为公的光辉典范。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我们应化悲痛为力量,学习黄诗燕同志一心向党、一心为民、一心为公的优秀政治品质,立足岗位,履职尽责,砥砺奋进。

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篇34

20__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手里抓一颗硕大的土豆,现身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体讲起科技扶贫故事:普通土豆不过鸭蛋大小,而他指导村民种的土豆比鸵鸟蛋还大,重的一颗就有5斤。靠种冬季土豆,边陲村寨里村民的冬闲田变成了高产田、脱贫田。

这颗“神奇土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钻研农业科技、投身科技扶贫的缩影——

30多年来,朱有勇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典范;

5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在《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大奖励18项,朱有勇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头禅:“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