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心得体会2000字小学【实用三篇】》
孝道心得体会2000字小学(精选3篇)
孝道心得体会2000字小学 篇1
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叶,静静的大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这就是油麻地。那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孩子:顽皮、聪明的桑桑,秃顶的陆鹤,坚强的杜小康以及柔弱、文静的纸月……这些都出自于曹伯伯的纯美小说《草房子》。
《草房子》记录了一个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每读完一个故事,我都会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善良,尊严,顽强……这一切的一切都散发着人性之美的光辉,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心灵。
故事中最撼动人心的莫过于秦大奶奶。她是书中最顽固的一个人,在油麻地生活了几十年,房子龟缩在小学的西北角,是学校的一个污点,学校花费了十几年也没能将她赶出校园。在当地人的眼中,她是个可恶的老婆子,总在学校里搞破坏。然而在一个春季,她冒险救了落水的乔乔。在油麻地人悉心照顾下,半个多月后才勉强下地。
从此,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动离开校园、用拐杖赶走闯进校园的鸭子,用拐杖关她够不着的窗户……最后,她竟为了学校的一个南瓜,不慎落水而永远地离开了。感动之余,我不禁想;是什么使她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是什么使她为了一个区区南瓜不顾眼前白花花的河水吧?是什么使她在垂暮之年发出人性光彩?是爱!是油麻地人的淳朴,是油麻地人对她纯真的爱。也是她那颗感恩的心。关爱、纯朴、感恩书写了秦奶奶完美的最后一笔。
书中最让我佩服的是书中的杜小康。他曾是油麻地最富有的人家。生长在高大阔气的红门里。一夜之间,他家里变得一贫如洗,学习名列前茅的他不得不辍学在家,和父亲放鸭子,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
但一直生活在蜜罐里的他,在苦难面前表现得分外勇敢和坚强,他没有放弃生活,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让每个人都看到了他坚韧之后的美丽与优雅。杜小康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告诉我们:苦难来临时,我们不能逃避,而要满怀希望,微笑面对。
《草房子》魔力般吸引着我,荡漾与整部作品的悲悯情怀,闪耀在每个主人公身上的人性美,使我不禁赞叹这极致的美。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书中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唐僧师徒取经途中离奇经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一次拿出那本在书架上已微微发黄的《西游记》,爱不释手,道一杯香茗,没翻开几页,随着吴承恩爷爷的精彩描绘,就被其中的情节给吸引住了。
本书作者吴承恩,为读者讲述了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取经路上降妖除魔,历尽艰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书中抓住了师徒四人的个自特点,对各个人无物描写的栩栩如生。虽然他们师徒四人的样字不同,三个徒弟的样字长的有点可怕,但是他们都有着一颗善良和正义之心,他们在与妖魔鬼怪的打头中,不顾自己生命。在去天取经的路上不知帮助过多少需要帮助的人。为了取得真经,他们不怕困难,历经千辛万苦取得了真经。
书中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一心向佛,顽固执著,人妖不分,心地善良;孙悟空——武功高强,忠心耿耿,不屈不挠,任劳任怨;猪八戒——贪财好色,好吃懒做,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四人之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师傅取得了真经,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他一路保护师傅,即使唐僧误会了他,将他赶走,还不忘叮嘱八戒碰到妖怪要提他的名字,一听唐僧有难就立即回来救他。他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就翻出十万八千里,手中一根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敢于与强大势力做斗争,其勇敢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了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我敬佩他们的执著及不畏艰险的坚定信心,孙悟空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一想到自己遇到困难的事情经常半途而废,不能持之以恒,就感到惭愧。读了这本书我的收获是,我要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我善始善终,这就是胜利。
读了《西游记》,我知道了取得真经除了靠本领,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如果把这份精神放到学习上,我一定会学的更好。
孝道心得体会2000字小学 篇2
几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后世也出现了“百善孝为先”的俗语,孝父母,感怀亲恩,怀家报国是我国的优良的民族传统。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好,“育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份子,都能来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成为孝顺之人,懂得感恩,家和才能万事兴,社会才能和谐乐美。 一个偶然的机会,买到国学大师翟鸿燊《问孝道》的这本书,当看到翟鸿燊老师讲到孝顺父母一段时,我流泪了。流泪是因为我愧疚、流泪是因为突然觉得我们失去了很多??
“第一孝道”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误解了,看到这本书才恍然醒悟,“孝顺不仅仅是扔几个钱就叫孝”。当我们闭上眼回想这几年,给自己一点时间来重新认识自己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很愧疚、我们得到的同时却失去了很多更重要的东西。翟鸿燊老师所写到的《父母给儿女的一封信》,让我记忆深刻,信里这样说道:
“我们都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们,请你们做儿女的理解我们,对我们要有点耐心,不要嫌我们终日唠唠叨叨、前言不搭后语,其实还不都是为你们好。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当我们吃饭漏嘴的时候,把饭菜留在衣服上时,千万不要责怪我们。请你想一想:当初是如何我们把着手,给你们喂饭的; 当我们大小便失禁的时候、弄脏了衣服,不要埋怨我们迟钝。请 你想一想:你们小的时候,我们是如何为你擦屎擦尿的,
当我们说话忘了主题,请给我们一点回想的时间,让我们想一想再说。其实谈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有你们在身边,听我们说下去,我们就心满意足啦!
孝敬并不是物质和金钱不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时常牵挂着我们就行了,饭后给我们老两口端杯热茶,阳光灿烂的日子,陪我们出去散散心和邻居聊聊天,等你们结了婚、生了孩子,带回家常让我们看看就开心。
当看着我们渐渐地变老直到弯腰驼背、老眼昏花的时候,不要悲伤,这是自然规律使然。要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当初我们引领你们走上人生之路,如今,也请你们陪伴我们走完最后的路,多给我们一点爱心吧!我们会感激,回馈你感激的微笑。这微笑中凝聚着我们对你无限的爱。”
看完这封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思。 想想我们从小到大,我们还能记得童年的伙伴吗?能叫得上名字的有几个?我们的班主任是谁?过年过节我们给他们一句问候吗?是谁给我们上的人生的第一堂课?有印象吗?走向社会之后生命的贵人是谁?曾经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我们帮助的人对他们有过回报吗?对他们有过问候吗?忘了吗?我们知道感恩吗?过去如果我们都没有做到,那就从现在开始,首先是对父母的爱,然后把对父母的爱扩大到兄弟姐妹,再扩大到朋友。这就叫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有句歌词是“不管你多富有,不管你官多大,都不要忘了咱的爹和妈”。的确,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又何谈兄弟姐妹和朋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人世间最不能等的是什么?莫过于孝敬父母。孝顺不仅仅是扔几个钱就叫孝”这是我看翟鸿燊《问孝道》中感触最大的内容。翟教授讲到: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一件事就是孝敬父母,我这才如梦方醒,觉得自己很惭愧,平时有时间宁肯上网玩游戏看电视也不情愿陪父母去唠嗑,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电视上的一个公益广告,一个老母亲忙了一天做了一桌子的饭菜等儿女回来吃,可到吃饭的时候都打电话回来说:“忙,不回来了”,最后只有她一人孤独的看着根本就放不出来的豪华家庭影院,广告最后一句话让我们深思啊!“忙!忙!忙!还是忙点好啊!”,总以忙为借口不去看父母,今天通过观看翟教授的书,我认识到了自己以往的缺点和不足,爸爸妈妈辛苦一辈子,到头来指望的不就是自己的儿女吗?我现在不是天天在他们身边了,平日里更应该多抽些时间来陪陪他们,尤其是自己休息的时候。哪怕是陪他们吃一顿饭,在吃饭之余闲聊聊天,能够给他们捶捶背、按摩一下肩膀,我想他们也会很开心。如果我们作为儿女的总是说工作忙,没时间打电话,改天再打电话;没时间回家,等到忙手上的工作再回。忙,心亡为忙啊!父母还能等多少年?他们对我们的要求很简单,有时想听听我们的声音,有时想看看我们的样子,从不奢求我们给予他们多少钱,多少礼物。但是现在的我们有时在盲目的追求物质财富却缺失了精神财富,认为打电话没话说,回家没有什么好看,麻烦!所以扔几个钱给父母就是孝顺了。我曾经也这样想过,过年过节给父母些钱,有时间给他们买些礼物,以为这样做就已经尽到孝道了,可以问心无愧了,现在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有多么的无知。
行孝不能等啊!朋友们!其实“孝”最重要的不是物,而是心,不是看得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情感,让我们重新认识“孝”字吧!让我们时时刻刻记住:百善孝为先,行孝不能等!别再让遗憾和愧疚的.泪水迷糊了你我的双眼!
孝是我们一生的作业,需要学习,会孝为智;需要温习,乐孝为高。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自己做到及时行孝,也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现在每天我都领着学生朗读《弟子规》其《入则孝》篇,通过朗读不少学生也在思想中深深扎下了感恩、行孝的种子,我想随着时间的变迁,这颗种子迟早会生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的!
孝道心得体会2000字小学 篇3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忠孝”二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下,世人多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最终目标,而期间必以“修身齐家”为根本。孝,便作为修身齐家中最为重要的纽带而传递千年。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有大段关于舜行孝道的记载,舜为“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
舜的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并多次密谋,欲置舜于死地;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孝道,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以至于“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因此,舜二十岁便以孝而闻名,得到了尧的赏识。
他的故事,虽带有神话般的色彩,作为古代的明君,尧、舜、禹的文字记录并不够充分,而仅有的《史记》中的记载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明察秋毫、宽容博大令今人难以企及,但从文中不难看出,古人将孝道置于很高的地位,以至于对一个人品格的判断,从行孝开始看起。
这也是儒家文化的一个的重要特点。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
孟子极力推崇舜的孝行,提出:“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认为,舜纵然难以企及,但亦是凡人,他的作为是我们的榜样,应该继承发扬。
而孝道这一思想,则是孔子老先生提出的重要理论。他在论语中多次阐释了他对孝的见解,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在宋朝,太祖皇帝提出要以孝治天下,而他的宰相赵普说要以《论语》治天下。
《论语》中说: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里讲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仁爱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行孝道,则更难以行仁爱,也难以尊重礼节。
我想:我们平日之所行所感,虽然常被教导要仁爱,要尊敬老人。然而何为仁爱?便是对世人乃至自然生灵有一个真诚、宽容的心,而这份宽容从何而来?当是父爱深沉与母爱博大之影响。所以孝道是仁爱的根本。
而身处不同年龄、不同时空的我们也会对孝道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因为我们会经历一个变换的过程,即被施与爱到施与爱。年幼之时,我们被施与爱,被教导要行孝道,但我们所行的孝道必定是不完整的。我们会带有完成任务的心理去对父母说感谢,或是替父母做家务,当然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就如孔子对子夏所说: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的意思是:把食物让给父母吃或是自己替父母做劳务,这是孝吗?这并不算是。真正的孝是人内心深处的体悟与情感。当我们为父母付出时,要真心真意不带有完成任务的心态。而事实上消极的心态是很常见的,即孔子所说的“色难”。
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比如当孩子长大成人,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们为人父母之时,便会在抚养孩子时进一层体会父母之心。虽然我还未及此,但我认为这个质变是一定会有的。
而以我所见,在历经坎坷,事业已经成功之时,必是又有一个飞跃。子曰:“四十不惑。”男人四十是为当打之年,事业、家庭都趋于平稳,但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有两点,一是父母步入老年,身体情况日渐衰弱;二是孩童身心成长进入重要阶段,身心有童年向青春转变。
我感叹孔子老人家的话竟如此精辟,我虽只有二十岁,但通过对父母长辈的观察,认为这极有道理。这一时期的人应该已经经历了一生所能经历的大多数事情,他们对孝道的理解应该更加完整,在父母身体不好的情况下,子女争孝也是一个正常家庭的普遍现象。
然而,我常想:行孝难矣!人与人是无法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我们的感觉不会一致,以至于子女不可能做到完全让父母处于最自然的状态。以我为例,我的姥姥八十有九,身体已不能称之硬朗,但仍负责、好动。她手不离家务,仅此一点就常被子女劝止,故常引起姥姥不悦。姥姥的思维是:尽量自己做事,能活动身子,更不麻烦子女。而子女的思维是:老人做家务容易伤身,令家人担心。
难以评论这些想法的正确性,但按照孔子的说法,子女的想法一定是“不孝”的,但换个角度想,子女的想法却是“合情理”的。孔子的理论更多是圣贤的君子之道,他的每一句话都没有掺杂世俗的成见。而作为普通人,受着各种利益关系束缚的我们自然是难以达到。但君子之道却可以作为我们追求的标准,正如各朝君主都以尧舜禹为目标一样。而当代社会,孝道的思想逐渐淡化,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使得子女争孝的场景已不复存在,很多子女也淡忘了行孝的本质。这时,我们更应该反思,以先贤为鉴:行孝,不仅是我们的义务,更是修身齐家的第一课。
孔子之后,孟子在其基础上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这是一种博大的价值观,由孝道而来,进而超越孝而深入了“仁爱”的本意。古之贤人如杜甫、范仲淹所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仁爱”的精华,流芳千古。大概我们的各种感情与意识,都可以在孝的思想中找到根源。这里我并未过多了解,便不做阐述。
而我所见所感,无不感觉我的意志受父母影响颇为深远,即使离家求学,内心的原则依然不变。而我辈必将传至与下一代,并不断传承。常思索人生含义而不解,最后草草作结,认为人生便是在传承中才见真谛。我给孝一个广义的定义,便是:人类关系的神圣纽结,历史中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