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致辞讲话 > 领导讲话稿 > 宣传讲话稿 > 以壮阔的情怀奋斗新时代范文四篇正文

《以壮阔的情怀奋斗新时代范文四篇》

时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践要求,用奋斗出彩的行动和业绩答好新时代的激情考卷。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打着“起底”历史的旗号,介入现实、影响政治,对此,我们有必要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起底”,旗帜鲜明地揭露其险恶用心和深刻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妄图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解构主义与颓废主义等思想特色。它伴随着西方资本的扩张、侵略战争以及西方文化的传播与渗透来到我国。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各种西方思潮在我国社会广泛传播,其中就包括否定革命、鼓吹改良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是唯心史观,主要手法是混淆历史的支流和主流、现象和本质。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否定革命和历史发展规律,鼓吹“革命无用论”“革命破坏论”等,否认历史进程的客观性和规律性,通过贬损和否定革命,竭力抹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通过否定革命来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二是否定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如鼓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早产儿”“选择社会主义是误入歧途”,否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三是歪曲党史,企图否定党史的主流和本质。打着“解密”“戏说”“秘史”等幌子,置历史事实于不顾,偷梁换柱,生搬硬套,篡改、歪曲、拼凑、裁剪党的历史,肆意夸大事实,捏造骇人听闻的数字,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企图全盘否定我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企图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和执政合法性。

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极大的渗透性隐蔽性蛊惑性。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一般地否定历史,而是通过否定或者歪曲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来宣传他们错误的理论观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西方的话语体系出发,引诱人们重新认识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调侃崇高、扭曲经典,企图颠覆中国人民用血肉书写的历史,摧毁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革命精神和科学信仰。历史虚无主义还精心设置学术陷阱,和军事政治图谋相互配合。由于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敌对势力看到这样的机会,转而以学术交流为幌子,培植学术代理人,披着学术外衣,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并与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围剿结合起来。应该说,历史虚无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纯理论、纯学术的东西,但其戴着学术研究的假面具,具有极大的渗透性、隐蔽性、蛊惑性。

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历史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是包藏祸心的理论,如果听之任之,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和文化领导力。因此,必须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危害。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其以“反思历史”“重写历史”“翻案历史”等吸引人们眼球的方式现身,妄图通过否定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来扰乱人们的历史价值观,妄图通过否定战争中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性及其巨大历史作用、为已被历史淘汰的旧势力评功摆好,来否定革命战争的历史合理性、摧毁国人心中的英雄人物、毁灭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历史虚无主义热衷于诋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所散布的种.种言论和谬误观点,不仅涉及学术研究的大是大非问题,而且关涉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问题。如果听任这种思潮继续传播、流行,就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失去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历史虚无主义还利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等载体诋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抹杀中华文明所承载的价值观,消解广大民众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质疑民族的历史记忆、混淆是非判断,瓦解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削弱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坚持以史铸魂补好精神之“钙”。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抹黑、攻击与诘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扬“亮剑”精神,坚决抵制并积极应对。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要坚持以史铸魂,补好精神之“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要盘活党史资源,加强革命遗址普查、纪念场馆建设及红色旅游活动,讲活身边的党史故事,使党史资源动起来、活起来,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深深感受到信仰之魂、理想之光和奋斗之艰。要以青少年学生为重点,将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在历史领域,正确的历史观不去占领,错误的历史观必然去占领。要组织专家学者对重大历史问题开展储备性前瞻性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历史关切,解答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历史问题,用正面的声音有力地抨击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荒诞言论。充分发挥中共党史研究的科学性和战斗性,加强中共党史的学科体系建设,发挥唯物史观视野下中共党史的“求真”功能,全面提升中共党史的影响力。

历史虚无主义的大多数言论是在互联网上散布和传播开来的。要占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网络阵地,绝不能让恶搞者的“得意之作”放在网络上博取眼球。要形成完善的互联网舆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历史领域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升舆情管控的科学化水平。丰富网络平台和网络话语体系,塑造一批有内涵有影响力的历史作品,提高党史国史军史传播的趣味性和影响力。要提高网络环境治理的技术运用水平,营造网络空间健康的信息环境。增强新兴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思想宣传范文】二

伫立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潮头,奋斗是主旋律、担当是最强音、作为是重头戏。广大干部要按照“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践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努力涵养壮阔的履职情怀,用奋斗出彩的行动和业绩,答好新时代的激情考卷,谱写奋斗者的华美乐章。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情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共产党人的政治情怀,决定于党的性质宗旨,锻造于党的初心使命,既是战争年代打仗、和平时期创业的制胜密码,也是奋斗新时代、夺取新胜利的不二法宝。我们党经过近百年的奋斗历程,带领人民凝聚智慧力量、排除艰难险阻,以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卓尔不群的方略行动,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和伟大飞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奋斗担当作为。广大干部要带头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铸牢初心情怀,忠诚“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政治信念,以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以一往无前、永不懈怠、不畏艰险、勇于胜利的政治热情,豪情万丈投身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的伟大实践,信心满怀夺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胜利。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全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就一定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全党初心使命坚毅执着,就一定赢得光辉灿烂的未来。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人民情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事业的主力军。公仆本色就是最好的人民情怀,人民情怀就是最真的公仆本色。古往今来,“为官避事平生耻”,“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古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今有焦裕禄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杨善洲的“为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焦裕禄等优秀公仆,“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生动诠释了人民情怀的境界和操守。最近,一篇《书记的耳光》短文为什么能“响”彻网络?因为这一记耳光直击人心,激荡着共产党人“比天还大,比山还重”的人民情怀。“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做人民的勤务员”并身体力行,他说,“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来源于长期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锤炼,因深深植根人民沃土而无比真诚醇厚。新时代是为民造福的时代,我们要看齐追随领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公仆本色,践行人民情怀,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担当作为,带头承担责任,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实干情怀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新时代使命在肩、责任如山。责任过硬看什么?一看担当、二看实干。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在当年技术和人才都十分匮乏的情况下,隐姓埋名、奉献无声,阔别父母乡亲30载,誓言“造不出核潜艇,我死不瞑目!”最终研制出核潜艇核心技术。如今尽管已是92岁高龄,他仍旧每天来到办公室给年轻一代当“啦啦队”,扮演“场外指导”。贵州黔北山区的村支书黄大发,用36年的时间带领群众,克服艰难险阻,修成了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10公里“天渠”,使曾经缺水干旱的深度贫困村彻底结束了“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的历史。这两位老人,用毕生的“担当”与“实干”,生动诠释了“责任过硬”的全部意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接续拼搏奋斗、接力担当实干。我们要学习两位“黄老”的担当和实干,像他们那样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树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观念,打牢“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基础,凝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解决“倒挂山藤根在上”的问题,拿出“愚公移山”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往下敲,一茬一茬往前干,一节一节往深做。有了这种锲而不舍的担当负责,有了这种求真务实的实干情怀,才能把思路蓝图化作行动,把担当作为变成业绩,把奋斗尽责见诸实践。

“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进取情怀

新时代是每一位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的芳华时代。201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我们将迎来建国70周年;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我们将迎来建党100周年。这些时间节点,设定了我们在新征程上的前行节奏、工作方位,使我国原来设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目标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为党、国家和军队事业发展摁下了“快进键”。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形势逼人,使命催人,目标励人,任务在人。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发展关键阶段,全面小康的征程决胜于此,“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于此。向着新时代进军的号令已经吹响,天降大任于我们这一代人。把党的十九大描绘的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一定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天道酬勤,日新月异。我们必须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争分夺秒地苦干、实干、快干,才能带动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奋战洪流,继而引领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贡献。

“饮水思源、不忘桑梓”的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礼记·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的经典表述。“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是家国情怀的本质和精髓。翻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摆脱贫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文章书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砥砺奋进的成长历程、修身齐家的自律故事,以及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无不时刻感受到他发自内心、深入骨髓的人民意识、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总书记始终坚守心中的“梁家河”,为“小家”他“饮水思源”,身边群众、老区村民、患难知青、周围同事等,很多人都得到过他物质和精神上的无私帮助;为“大家”他“不忘桑梓”,从政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稳、很正、很精彩。今天,家国情怀更多地体现为热爱祖国的民族担当精神、追求变革的时代奋斗精神。奋斗新时代、涵养大情怀,我们要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把家国情怀当作立身养德之根、拼搏进取之本、担当负责之魂,深怀爱党爱国爱民之情,锻造忧党忧国忧民之心,恪守兴党兴国兴民之责,在责任担当中建设美好家庭、建功伟大国家、建树时代梦想。

“躬身作桥、直腰为梯”的奉献情怀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掘深井方能得甘泉。奋斗从无到有、积小向大、由弱变强,其过程革故鼎新、艰辛曲折、呕心沥血。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就是一部接力担当作为、接续牺牲奉献的壮丽史诗。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两院院士,到“绿了青山白了头”的塞罕坝人;从“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的雷锋;从“把自己当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路”的孔繁森,到“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郑培民、廖俊波……许多党的优秀儿女用行动乃至生命,诠释了“躬身作桥、直腰为梯”的奉献情怀。83岁的“年轻”党员、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由衷感悟道:“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用无畏彰显担当、用牺牲写照奋斗、用奉献成就作为;要有“铺路奠基有我,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好事,不搞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做只为自己贴金、不为后人负责的“掠夺性”开发。今天为明天打牢基础,当前为长远积蓄后劲,眼下为未来夯实路基,真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明一世。

“疾风劲草、烈火真金”的斗争情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伟大”任重道远,“伟大斗争”在第一位。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更加复杂凸显,这场“伟大斗争”的艰巨程度世所罕见,给我们带来的严峻考验世所罕见。我们必须敏锐洞察形势、准确判断定位,清醒认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再次深刻指出,“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风险’是长期的、尖锐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事非经过不知难,狭路相逢勇者胜。新的长征路上,“雪山”“草地”横亘在前,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极其错误的,共产党员绝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时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革命热情、革命干劲,面对困难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大是大非敢于过招亮剑,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在攻克硬骨头、跋涉深水区、跨越地雷阵、冲刺决胜点上,敢想、敢做、敢当、敢为,勇做时代的“劲草”“真金”“先锋”“旗手”。

“勇立潮头、甘于牺牲”的英雄情怀

中华民族崇尚英雄。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英雄豪杰的品质和情怀,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为什么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令人敬仰、催人奋进?因为坚如磐石的信仰,点燃了他们的精神,如熊熊烈火生生不息;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总有这样一群人,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因为改革创新的精神,融入他们的血液,如滚滚海潮澎湃向前;为什么我们的时代,总有这样一群人,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因为伟大的事业,激扬他们的斗志,如苍茫大地坚韧无比;为什么我们的民族,总有这样一群人,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因为心底无私天地宽,千千万万个平凡普通的共产党人挺起坚实脊梁,如绵延群山巍峨耸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历程中,始终顶天立地、砥柱中流?因为他们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如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辉耀苍穹。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我们更应大力弘扬伟大的英雄情怀,让英雄精神永远镌刻心中,历久弥新,永不褪色,代代相传。

“淡泊明志、行稳致远”的笃定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定力犹如“定海神针”,真正有定力的人,“连魔鬼都拉不走”。当前,有些党员干部“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根本原因还是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定力,怕风险、怕失败、怕担责。最近中央专门出台意见,提出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营造上下同心同向的干事氛围。我们要深切体悟中央关爱、支持、保护干部的良苦用心,深刻理解中央培养、锻炼干部的真实意图,既要坚持大胆工作、不怕失败、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又要防止纪律“松绑”、作风“减压”、曲解担当、胡乱作为,用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锻造战略定力、政治定力和行动定力,面对大是大非稳得住,面对诱惑欲望善控制,面对困难挫折不动摇,抵制渗透,战胜围猎,不被俘虏,洁身自好,带头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中成就事业、出彩人生。

“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学习情怀

卓越是超越之矢,超越是卓越之的。我们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党员干部的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关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进入新时代,党内外、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工作对象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特别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有不少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要以新使命新挑战新要求为牵引,对知识来一次再丰富,对本事来一次再扩容,对能力来一次再升级,努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问题,走出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学习需要激情、感情、热情,需要态度、方法、毅力。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要追求“静心通读苦读,百折不挠钻研,学用结合实践”三种境界。我们要自觉涵养学习情怀,追求“三种境界”,注重把提高理论素养与增强党性修养、提升工作本领结合起来,坚持学以立德、学以资政、学以修身、学以益智、学以增才,努力提升为民服务、履职尽责、谋事干事的能力素质,不断增强奋斗新时代、奋发新担当、奋力新作为的实践本领。

【思想宣传范文】三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起步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当代中国的改革赋予了改革以全新的涵义。这里,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对我国40年改革的思考与认识。

改革开放创造了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谷的时候,惟有中国奋起改革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中国40年改革集中体现的一个主题,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在经济方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方面,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文化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在社会治理方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制度;等等。

当代中国40年改革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的酝酿起步和局部试验(1978年12月-1984年9月)。这一阶段进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通过思想解放为改革的兴起奠定理论基础。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继而开展城市改革,对外开放也开始启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经济体制改革和探索政治体制改革(1984年10月-1989年5月)。这一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论断,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第三阶段,改革出现波动和改革的调整坚持(6月-1992年9月)。6月改革进入了调整期,但改革开放的政策没有变。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潮。第四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10月-2013年10月)。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第五阶段,改革进入新时期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11月以来)。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虽然改革已历经40年,但是改革永远在路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是全方位协同推进的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综合式的,它广泛地涵盖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大方面。

一是聚焦于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改革单一公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当代中国改革的“先锋”和“重头戏”,为整个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举制度改革、领导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制改革、决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监察体制改革、中央和地方关系改革、基层治理体制改革等。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为整个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文化体制改革,主要包括: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四是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体制机制、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就业创业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等。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五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眼于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改革开放是“新的伟大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首先,当代中国的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因为,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样,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就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进一步解放中国社会生产力的伟大革命,是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走上现代化康庄大道的伟大革命。

其次,改革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深刻革命。当代中国的改革,不仅要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而且也要从改变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等因素,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这样的新体制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军事、政党社团等方方面面,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最后,改革引发了中国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精神领域的巨大变化,对人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推动中国社会实现了巨大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改革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步入了向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四个巨大转变。一是实现了从未工业化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中国已迈入了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014年中国的工业化综合指数达到了83.69%。二是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要不发生战争,都要紧紧地扭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心一意搞建设。三是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商品生产和流通市场化程度已达80%以上。四是实现了从闭关锁国到全面开放的转变,当前的“一带一路”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开放新格局。

40年来中国改革发生的“四大转变”,从生产技术形态、经济运行方式和政治路线方针等层面完成了向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创造了人间奇迹。这“四大转变”集中起来,就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由此印证了当代中国的改革是最有意义的改革。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改革的坚强领导力量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最显著的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40年的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如此灿烂辉煌,中国共产党无疑是引领改革的坚强举旗者、勇敢弄潮儿,改革能够顺利进行,是因为党始终是改革的坚强领导力量,有着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改革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事业,堪称伟大的创造性工程。它既不能从马克思主义书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而只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检验,探索适合自己本国国情的道路。为此,只有作为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来领导改革,才能全面认识改革的规律和趋势,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步骤。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深层次矛盾越来越突出,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化解矛盾、扫除障碍,使改革不断深化和前进。

改革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概括起来主要是秉持四大理念:一曰思想解放,二曰勇于创新,三曰实事求是,四曰实践标准。进入新时代,惟有继续秉持这四大理念,才能谱写出壮丽的改革新篇章。

【思想宣传范文】四

98年前,27岁的毛泽东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回味斯言,今人的指望和趋赴又何尝能够离开旗子的指引呢?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火炬指引我们从黑暗中走向光明。最终被我们选定的社会主义这面旗帜,是老一辈革命家经过反复筛选对比、不断探索试错、前后接续努力而得来的心血之作。曾几何时,面对各种主义纷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场,种.种救国图存方案屡屡碰壁、接连破产的情况,历史郑重地将希望寄托于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努力,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国人民披沙拣金的不二选择。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我们党带领人民先后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至今日依然理性地将中国定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基本国情。这种不徐不疾,经由历史和实践淬炼换来的制度成熟和道路自信,最终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然成为历史重任的担当者,注定要将社会主义这面神圣旗帜在古老的东方大国举得更高更远,不断传承光大。

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并不存在所谓“自说自话”。孙中山曾多次指出“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主要因为社会主义在当时的中国已具有非常广泛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他早年的一些战友们也曾向国内翻译引入过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视线往近切换,当年那位因为历史终结论而名噪一时的弗朗西斯·福山,在经过若干年的苦苦观察与思索之后,强烈意识到美国体制的严重危机,不得不对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刮目相看,重新审视自己关于历史走向的结论。彼得·巴恩斯在《资本主义3.0》中既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开出了升级版药方,也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中国的某些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之所以被外媒惊叹为“让中国航母在一美分硬币上大转身”,除了领袖人物的非凡魅力,也是社会主义的光辉照耀使然。

当然,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个静止凝固的概念,也不是千古不易的教条。它是不断被实践证明并不断丰富发展着的道路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这种“紧密结合”最生动的传承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建立在我们党90多年长期奋斗的基础之上,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标示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马克思早有预言:如果世界历史的一极是西方,那么另一极便是中国,西方世界乃至人类世界未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命运。这一大胆猜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得到了最为雄辩的证明。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找到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是中国为人类作出的重大创举和卓越贡献。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取得伟大胜利,不是一蹴而就、凭空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曾经分析过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在世界社会主义经历了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的跌宕起伏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百炼成钢、一枝独秀,承载我国发展行至新的历史方位,根本在于它始终紧密植根于中国大地,不断回应时代之问,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中国土壤中生长成熟的社会主义果实,之所以让我们自己深得其味,原因就在于这个主义是科学有效的,能够充分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优势。中国之治有力彰显了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地位和形象。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所秉持的主义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全球“粉丝”。这堪称社会主义发展经由传统到现代,实现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循本开弘、以简驭繁,把过去40年党的理论创新和治国理政实践归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并以此为框架谋篇布局、继往开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政治站位和宽广博大的理论胸怀。社会主义在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的锤炼锻造进入新时代的大发展,经历了太多风险挑战,但当我们从容走过之后,一定不能沉浸于过程和枝节之中,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对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背后那个“主义之本”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把主题聚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上,就是要告诫全党,无论冲刺还是起跑,都始终不能忘记举旗定向;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不走老路邪路的定力耐力。事实上,自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起,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九大,每一次党代会报告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地写入标题之中。围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诠释、坚持、发展,经过前后几代人的接力,我们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最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之集大成者。这一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代表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新高度。

社会主义从诞生之初就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图景紧密相连。无论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还是以社会主义为初级阶段的共产主义,都体现着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终极向往。今天我们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为根本的依托和载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历史经验看,中国之所以没有重蹈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覆辙,在守正出新中大放异彩;之所以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安之若素、行稳致远,根本原因在于有效激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内在潜力。依靠这个主义,我们才逐渐形成并有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唯有紧紧依靠这个主义,我们才能够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难题,进而有效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够逐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这既是共产党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抒发,更是基于对形势任务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科学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