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 >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合集20篇正文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合集20篇》

时间: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20篇)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

我读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有以下体会:

首先是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土地的誓言》一文,如果教学目标写成“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和爱国热情”或“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写法应该说都是不规范的,因为这里的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其次,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大而空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评价,也失去了目标的作用。如几年前,本人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最后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必须把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有机结合。所谓共同性目标是指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而预设的,全体学生都要达到也能达到,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如通过这一堂的学习,至少能熟读课文,学了这篇说明文,学生至少能懂得3种说明方法及其运用。

个性化目标则是针对不同学生具体学习情况,为部分学生预设的,这两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一条开放性的目标进行表述,它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联系现实,说出自己学习这篇课文后所学的启发”。

这样设计既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又能让他们说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体现了基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顾及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和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

x月x日下午,我认真观看了师范大学文学院xx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的线上讲座,从中我了解到新课标主要涉及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和加强了学段衔接这五个重大变化。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错误倾向。让我明白了我们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最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我们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在交流的时候有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的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鼓励、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理论还要有实践来践行,我会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学活动,不负学生所望! 篇五:学习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在《新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培育,“实践”在具体情境中得以开展。缺乏学习情境,实践活动就是没有依托,素养也就无从谈起。知识不根植于情境,就是抽象的,孤立的、静止的、僵化的,就不会在学生的身体里生根发芽,这样靠机械记忆习得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或无法被运用。

例如文化自信。

《新课标》中指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因此,文化自信的'培育,不是靠口头说教来理解抽象的概念,而是要让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阅读表达中真切感受汉语承载的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内在情感。

语言运用

《新课标》中的表述是这样的,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我们一定要厘清一个事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根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不能简单地将“双基”等同于素养。现在我们已经愈加清晰的认识到,“知识”的意义已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现、使用信息。素养的本质,就是在做事中完成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只有在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成为学生探究、实践的对象和使用的资源,才有可能得到内化、转化,并升华为语文素养,这样的知识和技能才有实际的价值。

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其主要包括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脱离语言文字的实践来谈核心素养的培育,就如同空中楼阁。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

假期的第一天上午,听了一场非常棒的专家讲座,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主讲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作为编者,他的解读真可谓是高屋建瓴。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出来后,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发布的当天,我们也在线收看了图文直播。近期,解读新变化的文章看了不在少数,但都如春风过耳般没有在心里留下任何痕迹。

郑教授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概括为32个字,我觉得十分精当:

价值引领以文化人

素养为纲任务导向

立足生活实践主线

强调情境主题统整

每一个要点都采取了新旧对比、阐述要义、举出实例等方法进行了清晰的说明。

接着他从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20xx版新课标做出的新的努力和改变。

很多内容还要去慢慢消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真正地读通读懂,必须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去研读20xx年课标,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实践。

听完讲座,有三点至少让我记忆深刻。

第一,“核心素养”提出这么久,解释众说纷纭,不知道哪一个才算是权威解释。语文课标里的解释将其概括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个与高中课标的表述四个方面大致相同,也有微小差别。说明语文核心素养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学段,核心素养也是不同的。它体现了一种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正如郑教授所说,素养型目标,从“重学习过程”到“重应然状态(学习结果)”。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不能简单割裂,表述时可以有所侧重,而不是单独列出。其中“语言”是“文化、思维、审美”的基础。

第二,“学习任务群”的提出。课程内容里高频出现了这样一个名词。历年课标的修改与制定,到了20xx年版,尽力在实现教的突破,学的突破。它以“真实的语文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来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郑教授指出,“学习任务群”并不是一个空降的新名词,它首先是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探索,是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其次,它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是将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言实践的过程。语文学习任务群包括“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评价、学习资源”。新课标对四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都有说明和建议。高中阶段18个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阶段6个学习任务群。

第三,学业质量和学业评价的探索和进一步规范。这个在之前的课标里是比较单薄的内容。评价主要围绕“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个方面提出建议,突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价值,突出评价和命题的导向性,推动考试命题内容与方式的变革。郑教授也指出,我们语文学科要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大量刷题的诟病,要适当降低难度,减缓坡度,同时更要处理好幼小衔接的自然过渡。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郑教授从整体框架上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进行了解读。时间有限,郑教授不可能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新的语文教材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语文教学中不只是单纯的就课本而讲课本,而应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图书、网络等搜集资料,拓展课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扩大自己的视野。

我回想自己过去一年的语文教学,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对孩子们要求的比较严格,然而现在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所忽视的是什么,孩子们的拓展能力,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应该在课堂中逐渐渗透积累的,一定要让孩子们对文章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紧记。现今的语文提倡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内容也要具有开放性。不要拘泥于课本的教学,学科的教学,而应该有学科之间的渗透会更好,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历史、社会的渗透,学生会更加喜欢内容丰富的课堂,更加喜欢课本以外的知识,对老师会更有钦佩感。语文教学也提倡合作性。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老师布置得教学任务。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新课标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学中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在课堂上不断实践着。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5

通过这次讲座,我看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第一,在语文课程性质方面,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但是,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来说,学习的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各民族语言、方言的运用不在其内。它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的课程。

第二,新的课程标准还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一方面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等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另一方面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字的自由”,但是,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来说,学习的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各民族语言、方言的运用不在其内。它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的课程。

第二,新的课程标准还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一方面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等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另一方面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更要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

第三,新的课程标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板块,也是一个重难点。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

教育教学不是纸上谈兵,它是必须在实践中体现的,即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这次讲座就像是为我这样的新战士行军前的饯行宴,授予我基础的理论知识,又告诉我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鼓励我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探索、理解和运用,愿与新课程共同成长。针对新课标的一些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学习,钻研其与旧课标的异同,并着重关注基础型、发展型与拓展型这几个学习任务群,以便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7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现结合所学习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不再是老师与优生的问答,而要照顾到各学习层次学生的需要。老师的评价也不能局限于对和错,而要顾及学生是否能接受,并能使学生更有学习的信心与兴趣。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们教师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生成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效果。在课堂向前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然要不断生成一些问题、看法,这些课堂的生成显然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解决文本相关问题的最好契机。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各种自认为合理的环节和问题去填满一堂课,粗暴地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许多有价值的发现被湮没了,思想的火花被掐灭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发言的热情逐步丧失,各种语文能力也随之下降。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生成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效果。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8

自己97年毕业至今已有20xx年,应该说自己参加工作的年头也不短了,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现在应该出些成果的时候了;而且我还听很多人说这个年龄段应该是工作和生活黄金年龄,说在这个年龄段的工作情形如一朵正在开放的花,有着生命,有着活力。但自己现在却不知怎么了,对于曾经热爱的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天天早来晚走的,你在看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敢表达、会表达的越来越少了,这种学习状态,成绩能高吗?挫败感越来越强。内心有时还有这样一种想法,下一次再分科不教语文了,改教数学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问了自己很多次。

有幸的是暑假期间,学校布置我们学习了20xx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及,昨天又听了张静教研员关于《20xx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分析,在学习与倾听中让我心中那个为什么的问号慢慢变成了半个句号。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一、重书本,实践不够

课标中,在“课程性质”一部分增加了这样一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过学习我觉得课标在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要学习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想想也是,我们每天学语文,到底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这才回到了语文的本源。比如我们每学一篇课文,或教学生学生字,或教学生学词语,或教学生学阅读,或教学生学习作,我们教来教去,最终目的还不是让学生把这些生字、词语、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吗?这也正是说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而自己平时的教学恰恰只是就书本而教书本,学生总是学这样空洞的语文,兴趣能大吗?

二、想法有,坚持不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努力把指引学生写一手整洁、漂亮的字作为自己教学中任务之一,为了让学生写一手好字方法用了不少,打字头,搞评比,实在不好打手板,可效果还是不理想。

而20xx版课标“对写字教学更加重视”,让我找到了一些答案。课标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课标中的这些语句在告诉自己,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试想效果不理想,是不是自己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呢?

三、朗读有,自然不够。

四、引导学生读书有,展示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不够。

五、引导学生表达有,个性表达,创新思想不够。

六、指导学生作文有,修改不够。

如果在今后的教学我能将这些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努力克服,学生是不是会能喜欢上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了,这样学生的成绩是不是也能提高一点呢?

新课标的出台标志着语文教学又将进入一个深沉探究的新时代,让自己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思考着,改变着,收获着……在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研究让自己的那个句号越画越园吧。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9

研读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师的成长意义重大,它有利于教师从宏观的视角整体把握所教学科的目标要求,整体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20xx年4月22日,在雷诗杰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南昌县小英人聚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xx年版),聆听了陈晓堂教授的关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发展的`新方向》的讲座。

陈教授先阐述了新课标中一些重要的修订,紧接着从核心素养的演变、内涵与构成几个维度追溯和展望了课标发展的历程,明确课标制定的实践依据,并就核心素养四要素展开详细阐述,带领我们提炼新课标发生变化的关键语句。

此外,陈教授还通过案例的形式解析了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的重要性,详细的剖析了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英语学习的活动观。并就大家关心的考试与评价改革的变化展开论述,促使我们形成深度的感悟和思考。

讲座过后,雷老师带我们梳理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英语占比越来越低,考试难度越来越大,从考察知识到考察能力。雷老师的分享让我们对新课标更加清晰明了的同时也深感责任的重大。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面对新形式,我们必须要有新思考,新策略,这样才能有新进步。

深耕、细着、转化、思考,成长一直在路上!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0

通过学习《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我弄清了小学语文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不仅姓“语”,它还姓“小”。它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标准。通过学习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作为一年级的老师,由于接触学生的年龄小,加上一些家长会给孩子灌输教师权威的思想,导致师生之间的情感不能有效沟通。

那么,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由于种种原因,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通过学习,我对新课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力求将中国的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更新的台阶!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1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作文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为了更顺利地开展作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我对语文课标中写作教学进行学习,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下面就谈一谈自己对写作教学的粗浅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说明写作教学不能离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写作教学之本,绝不能为了学作文而去教作文。《课标》中还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就是说作文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一切要为学生服务。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离不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作文要为学生服务,这是作文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我们的作文教学首先考虑的问题。

一、我要写”“乐于写”是学习写作的基本规律,是须臾不可少的学习情感。 小学习作教学更应始终把“我要写”“乐于写”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我要写”“乐于写”的书面表达习惯,使学生达到“需之切”“乐其业”的境界。

二、小学生习作,特别要强调“我手写我心”。

了解学生,知道他们有哪些生活经历体验,引导他们写出来。作文的实质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写作过程就是利用内部语言思维、表达的过程。先说后写是开始学习写作的好方法,这是学习使用内部语言构思写作的过程。就是到了高年级也应该有适量的先说后写。

三、习作教学应该是“习作两条线”, 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

一条是生活习作,从写“放胆文”开始,写自己的生活,所见、所说、所听、所想,养成经常写的习惯。另一条是系统习作训练,从三年级开始,也从写放胆文开始,逐步学习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逐步学会观察、学会习作,把自己的习作写得好一些,更好一些。通过这两条线的训练,养成“有内容”“会写作”的习惯。

读写结合”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在大量阅读中学习写作。

大量阅读既可以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写作能能力,更能塑造人格。

四、小学生作文的评价重在展示交流。

《课标》中指出: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运用“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三学段是“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第四学段的要求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展示交流既可以促进学生“乐于写”,又可以评价出真实的写作能力。至于写一篇作文式的考试最好在高年级进行,而且要与平时作文结合起来全面评价。一篇作文定输赢的做法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习作就是习作,是自己练习写作。决不能拿“作文选”作为衡量学生习作水平的标准。要承认差异,不搞一刀切。多做纵向比较,只要学生努力了,进步了,写出来的作文说清楚了自己的意思,就应该是他自己的好作文。做横向比较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同伴的习作,学习同伴的习作,承认自己的差距,树立信心提高自己。

《课标》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从各阶段目标上看,写作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要超越阶段性特征,要从情感出发,以兴趣为先导,以生活为源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另外,三维目标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具有整体性,写作教学自身也具有的整体性,不要把写作教学分的支离破碎,那样会“按下葫芦起来瓢”——顾此失彼,要以激趣——积累——思考——表达——交流为主线促进写作水平整体提高。再其次,写作能力与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一起构能了语文能力,同为语文素养,所以要整体考虑他们之间联系,以大语文观进行写作教学,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2

20xx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xx版)更新换代,已然问世,并即将在20xx年的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主动学习当然必不可少,在聆听了温儒敏教授的讲座之后,对于新课标的变化也有了些许的认知。

新课标中提到的一个新兴词汇就是“核心素养”,那何为核心素养?新课标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简而言之,也就是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方面,从核心素养指向的这四方面来看,新课程标准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也在指导着我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对于学习能力的习得。

新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一个关键词:语文学习任务群,对于这几个字,刚看到课标的我着实不太明白,何为语文学习任务群?课标中把学习任务群分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贯穿四个学段。又设置了不同的层面,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主要设置的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除了基本的识字写字外,新课标还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层面。新课标更加强调了阅读的层次训练,重视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同时更加关注学生阅读的思辨性,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在新课标中做了明确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而跨学科学习则要引导学生实践活动中,通过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言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有意义的话题,开展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文字运用能力。三个任务的设置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也在提醒着所有的语文教师不能只关注单个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学生进入课程,只有了解了学习任务群,才会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在未来,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总之,新课程标准还有很多值得我研读学习的地方,我也会继续以新课标为指引,在教学工作中边实践边思考……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3

近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在5月6日线上学习了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版)》的解读。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的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新课标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从理念到目标、从实施到评价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小学语文低段注重提高孩子的识字量,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成语接龙背诵、古诗文诵读、每月共读一本书等三管齐下的办法来激发孩子的背诵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比如说利用节假日的契机,让孩子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教育培养的孩子是为了孩子个人,也是为了家庭发展,还有社会竞争,也有国家需要。这些需求是相互依存的家国需求。所以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有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最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社会主义为发展服务,为人民幸福服务,为党和国家的需求服务,为孩子的成长服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4

近日,备受关注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xx年版)》正式发布。此次课程标准在多个方面都有了新的调整。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与领悟,使我对英语课程教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也能够对标准和要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收获颇丰。

首先,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英语的核心素养要求。核心素养是英语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构成。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我们需要明确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不断强化自身的英语核心素养。

除此之外,新《课标》还明确了阅读依然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新《课标》对阅读要求的字数变多,难度变大,突出强调了学生对英文文章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教师来说要求就更高了。我认为在这方面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阅读指导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同时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并逐步增强语感,逐步养成按意群阅读的良好习惯,并能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练习和实践,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通过课内课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机会去了解英美文化,使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拓展学识广度,拓宽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自学能力。通过阅读技能的培养,阅读策略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新《课标》倡导教育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重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在这近三年的疫情期间,信息技术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创新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从直播上课到在线学习,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包括一些多媒体、云应用等,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英语的可能。教师也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来进行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们通过云应用的使用,在上面进行留言互动,老师们可以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课后的一些活动和工作都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利用在线题库,系统组织测验和布置家庭作业,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家长也可以参与互动,了解教学进度与学生表现,督促其课后复习工作的展开。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总而言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xx版)》的重大变化不仅在于要求更加严格,而且还要求有创新精神与灵活掌握的方法。未来的英语教育也将更加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时代的全面来临,对于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提升自我的关键时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秉承严谨认真的态度,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生们英语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5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 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本年级本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一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针对本班68名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点作法:

一、备好课,上好课。

一年级一册的语文教学任务繁重,要求学生认对、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能说出声调符号的名称,读准四声,学读轻声。认识四线格,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并且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要求会写。这么大的学习量如果不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而让学生单调地读,重复地写,长此以往,学生将对拼读、识字产生厌恶。面对本班的68名学生,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备学生,写教案,制作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辅助教学,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后,我针对教学实际,坚持进行反思,努力调整教学策略,争取每天进步。一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必须要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文教学中抓常规。

面对一群新生,我首要的工作就是“抓心”。心齐了,注意力集中了,课堂常规自然跟上了,我才有了与学生自然的情感交流。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和谐、活泼的氛围,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更加亲切,充满激情。我特别注重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请注意读书的正确姿势”“你的声音真美”“你的回答太精彩了”„„简短的评价,更让学生满心欢喜,积极思考。在师生不断互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日渐浓厚,学习常规不断进步。要想学生在整个课堂兴趣盎然,教师教学的策略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获得家长的支持。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成长,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及时和家长探讨学生的行为表现。一起研究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实现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6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部分,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和困难就是语文课缺乏语文味儿,知识的灌输压制了思想情感教育。尤其是初三阶段,老师和学生们在紧张激烈的升学考试中挣扎,追求成绩,却忽视了情感的熏陶和升华。这个现象最为突出的就是阅读理解,为了应试,学生记忆了各种答题技巧和模板,反复训练,最后达到能写出满分答案的效果。但是很可惜的是,那些优美的阅读篇目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阅读是为了做题,找到题目的正确答案,实在是很可惜。

语文课在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是语文课程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语文是和学生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科目,语文课只有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在学有所得的同时学有所用。比如识记字词,除了要学会读写,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使用。学写作文,除了完成课堂和考试中的作文篇目,更需要在生活中会用笔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学会用文字达到沟通交流的效果。另一个发挥语文实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和审美品味。

三是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教师的评价应当是丰富多样的。传统的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将评价的目标框定在教师认为重要的、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这种做法使得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被忽视。其实,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应当做到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进行肯定的评价,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

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丰富自己的评价方式。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7

在课题小组关于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教师调查问卷中,课标中对于中年级学生朗读方面的要求有部分教师不是十分清楚,因此本课题小组专门进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学习之余,结合自己的教学,在此谈谈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各学段都应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般会让学生自己先初读课文,在读正确、流利地基础上,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带入文中去,读出自己的感受。虽然也重视“有感情地朗读”,但学生的感受并不是自己感受到的,而是老师帮忙“分析”出来的,因此学生有感情的读就不够自然,有些矫情做作的腔调。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我的问题出在了自己的“讲解、分析”上。课堂中,我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词语句子的分析以及内容的分析上了。这样的讲解和分析占用了大多数时间,学生缺少自己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情感的过程,无法“感同身受”,读起课文来感情自然也不能“顺势流淌”。

当然,虽然课标强调“在读中品味”,但我们也要谨防阅读教学由“分析得乏味”这一极端走向“读得乏味”另一极端。有的教师可能会片面地认为既然不能只分析、不朗读,那么我们就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不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只是让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感受体会作者及人物的感情,这当然是不可取的,毕竟学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说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深入地探究课文的重要手段。从目标的层面讲,对课文不理解就无法有感情地朗读,也就谈不上培养朗读能力;从手段的层面讲,对课文不理解也就没有深入探究可言。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正如鲁迅所言:“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

因此,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把握分析的时间,又要让学生的朗读建立在理解之上,让朗读和理解相辅相成,不流于形式。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8

新课标中课程理念明确了核心素养发展,强调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首次明确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突出了时代性和典范性,增强了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考”的标杆,虽然也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课堂还是教师的“主场”,教师的教、询问、讲解和评价贯穿整节课,多数的学生参与度低,也导致本应在一片鸟语花香中感悟生命美妙与神奇的学生,只能不断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努力想出标准的答案,忽略了文本给自身内心带来的真实感受。甚至几节课下来,多数学生对文字本身、对作者、对文中的情感感知体验甚少,只零星记得几点好像在课外阅读中能够运用的答题技巧,语文课也因此变得枯燥、乏味,甚至有些“理科化”。

新课标在课程结构上帮助教师建立语文学习任务群——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景、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以七年级下册为例,每个单元有明确的学习主题:第一单元主题是在历史长河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第二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第三单元主题是闪现优秀品格的平凡小人物;第四单元主题是中华美德;第五单元主题是景物中浸透的情感,字里行间的哲理光彩;第六单元主题是探寻未知世界。每个单元有明确的学习方法和任务:第一单元学习精读,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结合人物生平和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第二单元继续学习精读,调动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感受情怀,学做批注;第三单元学习注重熟读精思,把握重点,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第四单元学习略读,根据一定目的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第五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第六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提取主要信息,有自己的思考和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根据单元主题、内容、方法的不同,不断调整每节课、每篇文章、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前三单元强调精读,我由之前学生大声齐读或分段落朗读,改为自行默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真正“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在没有教师提问的前提下,自行品味感知,有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在学习第四单元时,给出一定的方向和指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文章重点。第五单元学习学生不太熟悉的托物言志手法时,进行对比阅读,将几篇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感受托物言志文章的章法,为后面的单元习作打基础。学习第六单元时训练学生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迅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课文选材上的稍有变动体现了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老山界》中的革命文化;《活板》中体现的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情境性和实践性,引导积累,注重阅读。学习《孙权劝学》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演绎文中的情节,可以适当补充略写部分,置身在真实情境中更加充分理解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老王》时,引导学生阅读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我们仨》,更好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中可贵的善良,学习完文本后又集体阅读杨绛先生的其他散文数篇,感受杨绛先生的文风和笔下小人物的风采;学习《带上她的眼睛》时,引导、鼓励学生阅读原文和刘慈欣的《三体》,感受将中国科幻小说推向世界的神作。

在评价方式上新课标倡导过程性和整体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我既不再一言堂,也不给出所谓的标准、完美答案,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感受都给予正面的肯定。学生也因此更能各抒己见,甚至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展开讨论和评价。

课程目标部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述和阐释更加清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大部分,又分别提出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对于初中阶段,识字与写字部分提出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这就解释了八年级的语文课后读读写写部分由之前的正楷字改为了行楷字。阅读鉴赏部分加大了对阅读量和质的要求。梳理探究部分提到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新课标注重初高中阶段的衔接,20xx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对此就有充分的体现,全国高考甲卷以《红楼梦》中的材料为话题,全国乙卷以北京:双奥之城为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既有优秀传统文化又结合时代,与国家主题相连。

新课标既给新时代语文教师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方法,又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断学习积累丰富自身,学习新时代精神、新科技、新技术,掌握新信息也是必不可少。如何上好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的同时,立足本学科优势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德育作用成为我继续探寻的动力。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9

经过几天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又有了新的认识,它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它使我的教学目标更明确,在工作中更能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日后的教学方法,现略谈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从以往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的目标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我们要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所以,在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重情感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三、对阅读教学理念的一些新表述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要求共同构成了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化了。

“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看来,课程标准对教师善于整合教学内容、打通听说读写、提高语文实践活动质量有很高的期待。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涵作了具体的阐述。

总的讲,新课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使我们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0

自20xx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正式发布以来。我对之充满着未知的好奇与期待,几次想静心研究,都被繁琐的教学工作给耽搁。庆幸的是在临近开学之际,在学校精心组织下,全体教师开展了关于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的集中培训,在省教科院专家的细致讲解中,我对20xx新课程标准有了全面的了解: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根本的依据,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相较于20xx版课标,20xx版课标最大的变化是: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的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的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幼小衔接。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结合专家的解读,我有以下思考和感悟:

一、转变观念,培养“核心素养”

为培养未来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新课标”在总目标第一条就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要求“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而核心素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凭依,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强调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语言运用”强调培育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思维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崇尚求真创新的品质;“审美创造”强调涵养学生的高雅情趣。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是相互融合渗透的,四个方面在一个学生身上的综合表现才叫核心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观念,“以文化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一是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平时布置作业,也应多布置阅读任务,少布置刷题作业。通过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涵养学生的思维和品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二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一切语文学习活动,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和理解都要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其他几方面带动起来,融汇到一起。通过品读语言、体味语言、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树立文化自信。

二、创设情境,落实“学习任务”

新课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从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面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下分学段明确了学习目标、内容、教学提示及评价指引。学习任务群将课程内容明细化、具体化、情境化,便于师生在课程实施中对某年段、某学段、某单元甚至某节课究竟要完成什么任务,完成到什么程度,教师心中有底,学生心中有数,有利于查漏补缺,复习巩固,有助于发展提高、延伸、拓展。

“学习任务”进一步强调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要深入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设计,构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学习任务群,组织好课堂教学。一是必须有单元整体意识,将每一节课、每一点学习内容放在单元整体框架之中,也就是学习任务群之中去考虑,才能充分发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价值。我们可以以教材的单元构建学习任务群,也可以突破教材编排,根据实际需要去重新构建新的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二是要尽量为学生创设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富有意义的活动情境中学语言、用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而不是靠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一味追求所谓的“分数”。

三、关注评价,科学“质量评价”

学业质量评价是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新教学,同时也包括新评价。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进行学习评价和考试命题改革,过去的课标没有,也是我们的困惑。新课标没有回避这些问题,明确了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评价,并它的理念,方法,做了完整的阐述。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为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了依据,对于推动评价改革,多元评价的设计,考试命题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与基础作用。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学业质量与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之间的关系的比喻,觉得特别贴切。说我们衡量一个人好不好,专门用一个词——“人品”来指代,那么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人品?一般来说,会创设一个情境让被评人做事,如与他一起喝酒等,然后观察其表现,判断其酒品如何,再推论其人品。如果说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是人品,那么学业质量标准就是酒品,而以某个知识点的目标来描述的内容标准就像“酒量”。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整天在评“酒量”,而没有评“酒品”,不关注过程与方法,不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教师整得那么忙,学生逼得那么苦,却没有很好地实现育人效果。新课程要求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考试命题、作业布置都要关注学科学业质量,要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就是要测评“酒品”,而不是“酒量”。因为酒量高低无法直接推论人品好坏。

四、注重发展,提升专业素养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下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条目,凸显了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指明新时代语文教师发展的主要路径,“教—研—培”相结合,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多主体参与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除了强调夯实专业素养,如“不断丰富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课程实施能力”等,还将文化素养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信息素养、跨学科能力等纳入语文教师素养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变局的应对能力。新课标下,学习方式的转变,丰富的学习活动、开放的探究空间,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可以说,教师素养是顺利实施课标、推进课改的重要保障。

基于此,教师迫切需要以各种途径廓清认识、更新理念、提升与未来教育匹配的能力素养。一是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建立课程意识,真正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二是要多学习相关理论和研究。新课标下完成教学任务,必然要创设真实情境。情境创设、任务活动设计是新的理念和方式,我们要尽可能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和关于学习情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把这些研究成果吸收转化,关注生活,关心时代发展,为创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做准备。

从新课标到新教学,需要我们所有的老师共同努力,读懂、读透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精神,探索指向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把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育体现在我们每一节活生生的课中,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