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汇总34篇)》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精选35篇)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1
“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库尔班·尼亚孜。”当这样的评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响起时,库尔班·尼亚孜热泪盈眶、百感交集。他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更没有祖国边疆地区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
库尔班·尼亚孜是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小学校长。他20xx年如一日,在祖国边疆地区推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用教育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
父亲为他取名“库尔班”,是希望他做一个像库尔班·吐鲁木一样的人。
“毛主席曾接见过库尔班·吐鲁木大叔,因为他爱党爱国、甘于奉献,我也要向他学习,成为新时代的‘库尔班’。”库尔班·尼亚孜说。
库尔班·尼亚孜是依麻木镇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因为没有语言障碍,大学毕业后,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可当他回到家乡,看到的却是乡亲们贫穷的面貌和落后的思想。
有一次,一位老奶奶带着患病的孙女去药店买药。他告诉老奶奶,孩子需要进一步治疗,却遭到了老奶奶的斥责:别人是妒忌我的孩子漂亮,遭到了诅咒才变成这样。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他。
“语言不通是制约边疆地区发展的最大障碍,决不能让它再困扰下一代,必须要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库尔班·尼亚孜说。
20xx年,他拿出全部积蓄60万元,在依麻木镇创办了幼儿园和小学。
学校自行编写中华文化教材、开设国学课堂、设立孔子像、教孩子们读唐诗、唱京剧、练书法……库尔班·尼亚孜要让孩子们从小在心里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加深他们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教育是光,光明多了,黑暗就少了。20xx年来,他创办的依麻木镇小学为近100个家庭困难的学生免除学费,累计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
库尔班·尼亚孜说:“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是要让孩子们走出封闭的天地,走向外面的世界,用知识改变命运。”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2
今天,我观看了“20_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h飞。
秦h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for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h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20__年,秦h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20_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20_年服务期满,秦h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h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今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好评。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秦h飞的颁奖词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我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今天(3月3日)播出,本年度《感动中国》的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航天人。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感动中国》节目制片人、总导演告诉我们,中国航天近年来的发展成绩斐然,给中国人带来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荣誉献给中国航天人,实至名归。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4
看了今年的“感动中国”,我感触颇深,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是一条笔直又开阔的光明大道!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5
我没上过大学,但这段经历能改变人的命运。如果能帮助孩子们上大学、改变命运,真的是一件挺幸福的事。”镜头里的王娅,消瘦的脸庞布满皱纹,此时却绽放出欣慰而温暖的笑容。这个笑容定格在20__年2月16日,66岁的她被癌症夺走了生命。这位普通的国网天津电力检修公司职工,被推选为“中国好人”。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时,王娅先进事迹报告会今天走进全国总工会机关,为来自能源化学地质系统的工会干部和一线职工上了一堂特殊的主题教育课。
在1989年之后的30年里,用大部分工资和积蓄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7年无偿献血,6次给灾区捐款;身患癌症,却放弃治疗,在生前把唯一住房赠予助学基金;临终时签署遗体捐献协议,将遗体奉献给了医学事业……王娅的一生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了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
报告会现场,一部纪录短片展示了王娅的先进事迹和感人品质。报告团成员,“时代楷模”张黎明、王娅徒弟赵颖、大学生张宁宁、《光明日报》记者邓晖分别作报告,甘肃受助学生通过视频表达了对王娅的思念之情。他们用真诚而朴素的语言,讲述了王娅的生前身后事,从不同角度还原了一个鲜活的王娅。
“我一生行善,每念及此,终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王娅弥留之际留给受助孩子们的最后一段话,散发出直抵人心的温暖力量。聆听报告会的干部职工深受感动,大家纷纷表示,王娅用生命做善事,用爱温暖贫困学生的心,她的大爱初心、高尚品质和价值追求值得广泛弘扬和传承,要以此次报告会为契机,用实际行动践行王娅精神,凝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王娅已去,但她激起的“爱心涟漪”还在继续。据了解,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已向全国能源化学地质职工发出呼吁,开展向王娅学习活动。在王娅奉献精神的鼓舞下,国网天津电力公司员工踊跃参与捐资助学活动,已向兴华基金会捐赠157万余元,用来捐助甘肃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高中和大学学业。同时,国网天津电力公司启动了“电网之光·王娅爱心”志愿项目。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6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就在昨晚的中央一台播出,今天我就要将这个公益电视写成一篇观后感。
和往年一样一共有十位这样的英雄值得现在的青年学生好好学习,以此为榜样。第一位出场的是一位植物学家钟杨,1000多种植物,是一位伟大的植物学。这不幸的事是,一次车祸中永远的离开了人间,曾经多次到达西藏高原,患下了许多疾病,那种。卓绝不怕辛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是经常说吗有大国才有家,在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第二位出场的就是这个一位在边境扫雷的一个军,他在每次工作的时候总是对战友说:“你退后,让我来。”我们直接感受他们一之间的深深关爱。我油然而生的想到了课文中学的一个《一个苹果》里故事情节一样,就这样活活的把自己炸伤了,医院抢救好几天才抢救过来。都无法预料的事是:年轻的战士永远都失去了他的那双双眼和一双灵巧的手,听到“你退后,让我来”这句话,在感受到的他们都队友之间的友爱,战友的感情是多么的深、质朴无华。这些人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为国家有这样的战士感到骄傲。
第三位就是与坏人歹徒搏击的吕保民,看完知道了两位人都受到了刀伤,其中有一个人断了几根肋骨,经过两位英雄的搏斗与舍得,警察局将这位坏人逮捕,还一方安宁,真是一位好英雄,在学习我们都应该互相帮助,一起向英雄们学习。感动中国的人是马旭的夫妇,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创造财富,自己省吃俭用的帮助山里的孩子们上学,我们应该勤俭节约不要太浪费食物,夫妇他们多次的帮助贫穷人,有机会去上大学感到幸福,他们已经年龄很大了,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善良,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接下来的这位英雄更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一下,民航的机长叫做刘传健,飞行的过程中差点出大事,那么艰苦低微的环境下去维修飞机的零件,他沉着冷静的精神值得现在的学生去学习。第六位的他为了大家的的生活牺牲了很多,我觉得他是现在这个社会最美的邮递员。一辆卡车上面全部都是快递和信件,那么高的雪山上,举步维艰,看到她走1km需要三四天的时间。保护他们的快递件,常与外边的人搏斗。还有这样另外一对这样的夫妇,30多年没有回家过过年陪家人了,在那有一个叫做开山岛的地方,坚守那里,不允许任何东西玷污,没有受到金钱的一丝诱惑,在这个金钱社会,很多人应该去学习。这一对姓王的夫妇精神可佳,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保护国家的每一寸土地。
我为祖国有这样的国民感到自豪,你们为人民付出的太多了,希望你们可以远离伤病,健康的生活,我们会在你们的熏陶下茁壮成长起来的,为了国家努力学习。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7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题记
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他长大成人,父母亲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他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大海。是否你在父母亲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
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亲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亲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亲,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8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落下了帷幕,十件感动了无数人的故事敲击着我们每个人心灵的最深处。
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教师张玉滚,因为一句承诺他扎根于深山之中十七年,他用了一根扁担挑起了深山中孩子们的上学梦。他扎根偏僻山村十七载,像一盏灯,照亮山区孩子求学上进的道路,用坚守和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不仅仅是他们,还有无数的中国人,他们勇于奉献,乐于承担,铸就了大国的荣耀与辉煌。
尽管获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和职业背景,也用着不同的方式感动着别人,但从他们身上,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他们所表现出来令人感动、为人景仰的高尚精神,奠基和建构着和谐社会及其所特有的和谐文化。
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会越来越好。
感动的事迹永不随风被遗忘,感动的人们,不管怎样,在我们心中永远被铭记于心中!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9
感动是一种特别让人期待的感情,因为哪里有感动,哪里就会有勇气,就会有信守,更有情也有爱。
看完了《感动中国》,我的心中五味杂陈。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排雷战士——杜富国。
在边境扫雷行动中,而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他受了重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同组战友则被他掩护在身后,只有脸部受了轻微擦伤。
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示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已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在看到视频中那个曾经拥有明亮如炬的双眸,对镜头扬起快乐的笑脸的男人,如今却被洁白的纱布蒙上了眼睛,两个空荡荡、看上去极其不自然的袖口提醒着我他的遭遇。我的眼睛湿润了。可他在舞台上站着,神采飞扬地回答着主持人的问题,透过那洁白的纱布,我仿佛看到了他自豪坚定的眼神。
舍生忘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我从杜富国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的存在,而这恰恰体现出了人性的光辉。那句“你退后,让我来”,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回放,回放,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想着想着,我不由落泪了,暗暗发誓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善良勇敢的人,为身边的人带来温暖。
以前的我,无论出了什么事都只知道一味地逃避责任,不懂得奉献,也不理解奉献。而杜富国,却在最危急的关头,选择了保全战友,还说出了那样的话,对自己可能会面临死亡这件事,毫无畏惧。也许在那一刹那,他会想到自己的伴侣,想到自己的父母,但是他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护住了身后的战友,这个决定既是为了战友的安危,也是为了他所热爱的这个国家。
“你退后,让我来!”这短短六个字,铁骨铮铮。一个缺了手臂的军礼,让亿万人为之一振,为之流泪。残存的臂膀演绎了最神奇的誓言,消失的双眸飘扬着最鲜艳的旗帜,用青春书写了永恒。
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10
他的故事远不止一架飞机,他用一生的时间见证和书写了航空救国、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空气动力学家顾诵芬今天获得了20__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顾诵芬和飞机的缘分始于青春。小时候去燕京大学工作的父亲搬到了当时的北平。日军轰炸中国29军北平营地的记忆至今清晰——满天压得人睁不开眼睛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投下的***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冲击波震碎。那时,顾诵芬便立志要保卫中国的蓝天,将来不再受外国侵略,早早地把航空报国的梦想埋在心里。
小学毕业后,顾诵芬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就读。他一直对飞机模型感兴趣,父亲也从上海开明书店买了一批关于航模制作的书。梦想和兴趣坚定了他的方向。高中毕业时,顾诵芬报考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都被录取了。最后,他选择上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大学四年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养成了严谨的科研习惯,学会了探究方法。大二时,顾诵芬修读了航空工程系教授季文美先生开设的两门基础课。在课堂上,季先生只突出基本概念,联系工程实际,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运算、寻找解决方案。这些训练为顾诵芬将来成为工程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九四九年下半年,国防建设急需理工见长的大学生,不少优秀的交大学生投身于国家工业建设,顾诵芬也登上北上火车投身航空事业。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使用的飞机几乎都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制造的,只能原样复制,对设计原理一无所知。那时顾诵芬已经意识到,模仿而不是自己设计,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中,我们没有任何主动权。
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成立。首要任务是设计中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教练机歼1,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没有任何指导和参考文献,经验、技术和设备材料极其匮乏,但他展示了交通大学的技能,一点一点地解决了问题。
当时没有复印机,就买了描绘纸,三角板,曲线板描绘,花了一个星期基本解决原理问题;后来医务所废针管的不锈钢细头焊接在铜管上,然后用薄铁皮做整流罩做风洞实验...在这样一个贫穷的环境下,经过两年的发展,歼1首飞成功。
从那以后,他先后参与了歼教-1.初教-6.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并肩负起歼8和歼8ⅱ总设计师的重任,在那些特殊的岁月里,顾诵芬和同事们克服了巨大的压力,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歼8战斗机首飞,但在随后的飞行试验中振动强烈。为了找出问题,作为一名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非专业人士,顾诵芬不顾危险和他人劝阻,三次乘坐歼教六,跟随歼8飞行,直接跟随试验飞机观察气流。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过载,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抖震的问题。1985年7月,歼8全天候设计定型,同年10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别奖。
1986年后,离开飞机设计岗位的顾诵芬将主要精力转移到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上,促进了国产大型飞机的发展。他努力推动新一代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的建立。顾诵芬在参加运-20试飞评审时,实际上已经出现了直肠癌的症状,身体极其虚弱。但在后来的手术住院期间,他还叮嘱资料室给他送外文书刊,看到重要资料甚至翻译好,供学生和年轻技术人员阅读。
多年来,他仍然关心母校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时,作为特班班主任,为首届36名硕士生开设了第一课。他还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航天科技战略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大型飞机出版工程》主编...此外,顾诵芬还积极参与思源校友年度捐赠项目,为校园建设和帮助学生慷慨解囊。
如今,这位风华正茂的航空英雄经常出现在办公室或会议室。他仍然活跃在第一线,关心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11
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等。感动中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感动中国让我们清楚,人的梦想该如何做。
最让我感动的是屠呦呦。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时,觉得这个名字很特别,后来看了她的事迹,更加感动。
20xx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她的颁奖词是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人应该懂得关爱和感恩,懂得坚强和坚持;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行和进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愿好人一生平安,愿善良的人,收获福报,祝福您们健康长寿。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12
今天,我看了这部片子颁奖典礼中那一幕幕感人的事迹、感人的创造、感人肺腑的场面让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人就是朱光亚。_世纪50年代末,朱光亚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地下核试验的攻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_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参与了“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这样评价朱光亚:纵览全局,心系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推选委员阎肃说:肃然起敬,卓越功勋,他代表的群英,使我们的民族——自强,自信,自力,自尊!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
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
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13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等。感动中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感动中国让我们清楚,人的梦想该如何做。
最让我感动的是屠呦呦。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时,觉得这个名字很特别,后来看了她的事迹,更加感动。
20xx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她的颁奖词是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人应该懂得关爱和感恩,懂得坚强和坚持;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行和进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愿好人一生平安,愿善良的人,收获福报,祝福您们健康长寿。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14
今天是一星期一度的法制课,太喜欢上了,终于能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今天老班到班里表情很严肃,好像要举行什么隆重的事情似的,果不其然,老师打开立体机,大屏幕上显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吼……”这个歌声好熟悉呀!汶川大地震中,这个歌声响过……
开始了,主持人宣布颁奖典礼正式开始,开始以后,我还在写作业,就是随便看看,后来,第一位老科学家钱伟长与钱学森齐名讲述了他这几十年,从考到清华大学,而又放弃上清华的行为,去探救国的方法,让我感到惭愧,来面对这样一位老科学家,应给予最真挚的敬意,我竟然还在写作业,真是悲哀,老人家讲述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与三钱的研究的情况。虽然他已不幸长逝了,但他的忠精报国的精神让人感到无限敬佩,虽然他的儿子已白发苍苍,但他这种精神不会消失的。
一位位感动着我们的人物出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东林,他呀,是出于农民工头,在腊月二十九那天,为了让农民工拿到回家过年的钱,冒着大雪在公路行驶,最后发生车祸,妻子和儿子都在这场车祸中不幸去世,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自己,诚信在自己眼里到底算什么!必须要严以律己,才能取得成功。
面对这一场场用鲜血和眼泪换来的感动,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报答父母,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15
星期一上午第一节课,整个六年级都被安排到电教室去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三个。
在三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二个人物。他名叫刘伟,是一个从重重困境中不断走出阴影找回自我的年轻人。在他七八岁那年,有一次,在玩耍时,他不慎被高压电线电晕了过去,尽管经过了数日的抢救,他依然失去了他的双臂。从此,他的生活就不能自理了,可虽然这样,小刘伟并没有放弃希望,他努力地练习用脚去做别人用手做的事。终于有一天,他的脚几乎和正常人的手一样灵活了。这时,刘伟又开始了体育锻炼。首先,他挑战的是游泳。每天,他都会背着个浮板,风里来雨里去地练习。虽然他在那些残疾人里受的伤是最大的,但他因为努力,游得比任何人都好。就在他快要成功的时候,灾难又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他得了一种病,这种病让他不得不向体育告别。在精神和肉体的巨大折磨下,刘炜仍没有灰心,他又开始了他的钢琴之旅。一眨眼,许多年过去了。他用脚弹琴的技术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还过了七级。现在,他的事被众人知道并认可,他就成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站在了耀眼的舞台上。
看完这段视频,我不禁对刘伟充满了钦佩之情。他失去了双手,还那么坚强、那么勇敢地迎接新的生活。他不像一般人,遇到一点困难就止步,即使天塌下来,他也是挺直腰杆顶着。他天生有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这使他虽然失去了双手,却能像普通人一样做事,甚至做得更好。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成功似乎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可他却凭着他的不懈努力,他那份坚定不移的心,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了那属于他的巅峰。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像他那样,永不停歇,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只要那样,再高远的遥不可及的梦想也会成为现实!
让刘伟成为一颗耀眼、灿烂的北极星,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吧!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16
一抹真情,带来感动;一份思念,传递关怀;一份温暖,捧出赤诚;一份坚强,凝聚力量。
平凡中的伟大,草根中的感动。20__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就像一抹阳光透过生活射入生命,在每次呼吸间烙上它最深的痕迹。在心头跃动的,是灵魂的音乐,是生命的音符。
刘伟,一个失去了双臂但却充满了梦想的人。上天不让他自由飞翔,他就给自己插上隐形的翅膀。于是,汗水托起了他的身形,坚忍成就了他的力量。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在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金一银。然而,与命运的抗争并没有到此为止。疾病缚束了他游泳的梦想,却缚束不住他拼搏的心。他开始练习用脚弹钢琴,并最终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留下了那不朽的旋律。
“我只有两条路,要么去死,要么精彩的活着!”刘伟用他的奋斗演绎精彩,用梦想点亮人生。平凡中,他用伟大的精神铸就不朽,用伟大的感动温暖人心。用灵魂的音符演奏生命的旋律,刘伟,是坚强中的感动。
然而如今,这份坚强,这份感动却在某些人的血脉中渐渐淡化。有人为情所困,只求一死来获得解脱,有人为生计所扰,为几万元钱就轻易放弃生命;有人为病所缠,经受不住生活的打击,命运的无情而愤然离世……经历不起风雨,永远也开不出美丽的花,一番磨难后,才会绽放最绚烂的彩虹。
刘伟这个用精彩成就人生,用坚强铸就不朽的年轻人,正是这些软弱的,徘徊在生死间的可怜虫们的榜样。
愿人人都坚守纯真,人人都保有坚强,不管身处何处,坚强总能带来希望,坚强总能传递力量。是感动,消融了心墙,是真情,凝筑了精钢,愿感动长在,愿真情永驻。愿每一个有梦的人,都能从这份感动里汲取一份力量与希望。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17
1961年2月,赫鲁晓夫突然写信,表示愿意向中国提供米格-21歼击机的制造权。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歼击机,如果真的能获得米格-21的制造权,一方面可以解决空军后继机种告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让我们的飞机设计、制造部门在吃透米格-21歼击机的各种性能基础上,设计制造出我们自己的新型歼击机。
为了集中国防科学研究力量,加快我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党中央于1960年12月20日批准成立航空研究院,即国防部第六研究院,1961年8月3日,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设计研究所(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沈阳正式成立。1962年5月,上级下达了关于组织对米格-21进行技术摸底的指示,在所长刘鸿志、副所长徐舜寿、叶正大、总设计师黄志千等领导下,摸透米格-21成为六院一所建所后的第一项重大任务。顾诵芬等一批技术人员开始消化米格-21的资料。
顾诵芬认为,要摸透气动特性,就应该对来自苏联的资料通过风洞试验加以验证。他的目标不仅是摸透米格-21这一架飞机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探索、总结出高速高空飞机研制、设计、飞行试验的规律。也正是按照他的建议,技术人员通过米格-21的模型的风洞吹风试验,发现了米格-21方向稳定性与苏联提供资料的数据相差了近10倍。
关于先进战斗机的设计,在顾诵芬的脑海里存留着太多的疑问,摸透米格-21给了他一个机会。回忆起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时,他讲了这样一句话——“摸透米格-21起了一个做习题对答案的作用”。通过这次对答案,顾诵芬心中更有底了。事实证明,他的想法与思路是对的。他更加坚定地沿着自己确定的方向走了下去。
1964年年初,第一阶段摸透米格-21飞机的技术工作胜利结束,六院同意一所在以主要力量继续进行摸透、仿制米格-21飞机的同时,抽出部分技术力量进行新机方案的探讨研究。1964年10月,六院一所召开“米格-21机改进改型预备会议”,唐延杰院长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现在应该把重点转移到自行设计上去了……从形势来看,由摸透转到自行设计也是必要的。”在这次会议上,对于新机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也提出了要求:最大飞行速度马赫数2.2,升限20千米,高空高速是那个时代主力战斗机的显著技术特征。
歼8飞机的研制由此开始。1965年1月,上级正式任命黄志千为歼8飞机总设计师,为了帮助黄志千开展工作,成立了技术办公室,蒋成英、顾诵芬、冯钟越等担任副总设计师。而在这之前的1964年6月,顾诵芬已经升任六院一所副总设计师。
不幸的是,歼8飞机刚刚迈出第一步就遭遇了难以想象的艰难。1965年5月23日,黄志千被派往国外考察,为歼8及下一代飞机研制采购测试设备。途中发生空难,一代飞机设计先驱陨落。黄志千因公殉职之后,由王南寿率领的包括蒋成英、顾诵芬、冯钟越、胡除生在内的技术办公室临危受命,接过了总设计师黄志千的重担。
作为一种全新设计的飞机,歼8飞机的战术技术指标在得到上级批准后,开始了总体方案的论证工作,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气动布局的问题。面对当时两侧进气与机头进气的争论,作为歼8飞机气动力全面工作的负责人,顾诵芬在全面考虑了进气效率、技术难度、研制时间要求等各种因素之后,主张采用机头进气,并得到了当时所里和六院的支持。歼8在确定采用双发方案之后,顾诵芬又开始考虑新的问题。两台发动机靠得很近,喷流的干扰会不会影响飞机的推力性能?“我要气动室赶紧做喷流干扰模型,做地面试验。当时可以在哈军工的发动机实验室做这个试验。最后做了,没问题。”
方向稳定性是设计超声速战斗机必须满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保证高速飞机飞行安全和实现大迎角高机动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也是在摸透米格-21时所遗留下来的,在歼8飞机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顾诵芬在参阅了大量国外有关文献资料后,经分析研究,首次提出了用时间矢量法试飞测米格-21方向稳定性的方案,并亲自推导公式,确定测试参数和试飞方法,然后向试飞员讲解试飞中的动作和应注意的问题。经过半个多月的奋战,终于首次在国内成功测得米格-21在马赫数为2.0时方向稳定性的大小,也摸清了超声速战斗机在最大飞行马赫数时应有的方向稳定性数值。此后,顾诵芬又主持解决了歼8纵向稳定性、横侧向稳定性等技术问题。
1965年底,歼8零批飞机试制工作开始。1968年6~7月,歼8试验机01、02架相继完成总装。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成功实现首飞,也正式宣告我国不能研制高空高速战斗机的历史正式结束。
然而,在后来的试飞试验中,歼8飞机在速度达到马赫数0.86时出现了强烈的跨声速抖振。不解决这个问题,歼8飞机就无法满足设计之初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也就无法定型装备部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顾诵芬瞒着家人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乘坐试飞员驾驶的教练机上天,近距离观察飞机的振动情况。据试飞员鹿鸣东后来回忆:“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于1978年,用歼教6飞机带着顾诵芬同志,亲自到空中跟随歼8机,观察并拍摄歼8机的飞行流线谱。当时他已是快50岁的人了,他不畏艰险,亲自带着望远镜、照相机,观察拍照飞机的动态,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教育了所有参加试飞和研制的人员。”
在弄清了产生振动的原因之后,顾诵芬提出采用局部整流包皮修形方法解决问题,并亲自做了整流包皮的修形设计,他与工厂工人师傅一起改装,经试飞证明此法非常有效,彻底排除了跨声速抖振现象。
1980年3月,航定委批准歼8白天型设计定型。1986年2月生产定型。1985年7月,歼8全天候型设计定型,前前后后经历了21个寒暑春秋。对于人的一生来说,21年是一个太长久的概念。歼8飞机的设计团队虽然遭受了一次次打击,但顾诵芬和一所的全体设计人员、干部职工面对危机没有退缩,从1972年开始,他接过帅印,带领着这支队伍挺直了腰板,坚定地沿着崎岖坎坷的道路前进。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18
台上,盲人中医师朱丽华讲述自己这些年的故事,一件又一件;台下,党员干部感动于情、铭记在心。
“我们福利院儿童护理部照顾的都是一些脑瘫、肢体残缺、智力低下、发育不全的孩子,他们的吃喝拉撒都需要24小时精心护理,丽华姐就是为这样一群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胡惠娟是嘉兴市社会福利院儿童护理部主任,在她看来,朱丽华是她和其他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勇气和动力,14年来,她始终坚守在孤残儿童服务一线,没有退缩,“每次想到丽华姐身上那股韧劲、钻劲、干劲,我就又有了勇气和动力,一次次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朱丽华是我的挚友,更是我尊重的大姐。她失去了光明,却用她的爱与温暖照亮了许多人前行的路。”市残联理事长闻人庆感慨道,这位她身边的大姐,身残志坚,心有大爱,乐于奉献,以自己的模范行动,生动诠释了红船旁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朱丽华抹亮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感动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对于即将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的朱丽霞来说,朱丽华是她梦想的领路人。20__年,品学兼优的朱丽霞如愿考上了浙江大学。当这个贫寒的家庭为学费发愁时,朱丽华伸出了援助之手。每年5000元的学费,为朱丽霞的梦想插上了翅膀,让她的人生不再低着头。
“我对朱阿姨的了解,始于新闻上对朱阿姨事迹的描写。朱阿姨在失去光明的情况下,通过自学,获得中医执业资格证书,成为一名中医师;在闯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后,为社会无私奉献——从为嘉兴现役军人提供义务推拿服务,到捐资助学行为变成一种常态,再到创办私人诊所,为社会服务,这一切,都令我肃然起敬。”朱丽霞动情地说,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因为一份善举,有了胜似血缘的关系,也改变了一名优秀寒门学子的人生轨迹。“我知道,张海迪是朱阿姨仰慕已久的人,她对朱阿姨的人生有着重大影响,而今天,我想对朱阿姨说:朱阿姨,您也是我仰慕已久的榜样!”
“无论前方道路多么曲折,我必披荆斩棘,闯出美好的未来。”这是对朱丽华的真实写照,更是我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守好信仰初心的动力所在。
听着朱丽华的事迹宣讲,现场的党员干部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点赞,纷纷表示要向她学习,时刻牢记初心,担负起责任和使命。
市人大办公室副主任易太贤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因为两次意外双目失明,重新树立对生活的勇气,就足以让人佩服,后来她参加培训学技艺,困难可想而知,但她不仅自强,还用大爱捐助了那么多孩子,为她的奉献和大爱致敬,向她学习。”
“朱丽华身残志坚,她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我们,她的精神让我们深受鼓舞。”听完朱丽华先进事迹报告会,海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费晓义和桐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范瑜都情不自禁地为朱丽华鼓起了掌,在她们看来,优秀的浙大学子朱丽霞已经在传递朱丽华的信仰和初心了,“这也激励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去努力克服,斩除荆棘,不把困难当困难,坚定理想,不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听了朱丽华的事迹报告,真正体会到了一个红船旁的特殊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人生境界。初心如磐,‘心灯’长明。”嘉报集团党委委员张渊学感慨万千,他感受到了朱丽华在人生道路上写就的满满的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心中有信仰,光明在心里,落实在行动,她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19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敢于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每当危急关头,从来不会缺少一大批逆风而行的英雄。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阖家团聚时刻,瞒着亲人冲上一线的医务人员;迅速集结,第一时间赶赴前线的援鄂医疗队员;直面病毒,坚守在战“疫”最前沿的“白衣天使”……这些与时间赛跑、跟病毒搏击的勇士,在病毒面前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线,让我们深深懂得什么叫做无畏、坚韧、奉献。
跟病毒“赛跑”抗疫勇士彰显初心力量。一张张给上级的“请战书”、一条条与亲人的宽慰信、一颗颗救死扶伤滚烫的心。除夕之夜,“白衣天使”们逆向而行的身影让无数人泪目。他们用大医仁心,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敬业行动为公众安全保驾护航。疫情当前,他们责无旁贷坚守在临床一线。已经回老家的又赶回值班,父母的电话都常常顾不上接。“我是党员,我在战‘疫’现场”;“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党旗在抗疫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让我们深切地领略到什么是人民利益至上,感悟到党的初心的伟大力量。
跟病毒“赛跑”抗疫勇士彰显仁心之美。“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医者仁心。时间就是生命。很多医务人员一天只顾得上吃一顿饭,一个上午都来不及喝一口水,有人在投入战斗的近1个月时间里,几乎没有脱下过白大褂,有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疫情面前,八十四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赶赴武汉,冷静、无畏、迎难而上的身影,令人敬仰,令人感动。他曾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疫情发生以来,多少白衣勇士,正是胸怀这样的大医仁心,或坚守、或逆行、或挺进,用身体之盾勇敢地挡在疫情之前,完全把个人和家庭利益、得失置之度外,用义无反顾诠释着医德之美。
跟病毒“赛跑”抗疫勇士彰显奋斗风采。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肩,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是奋斗者的人生,是伟大时代的召唤。猝不及防的新型冠状态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正是一次赛跑意识和赛跑能力的考验。据湖北日报报道:在战役一开始就第一时间奔赴前线武汉的专科传染病医院——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身患“渐冻”绝症,妻子被感染隔离,却瞒着全院医护人员,率领600多名白衣卫士在战役一开始就第一时间奔赴前线,冲锋在前,他已经与病毒赛跑、与死神竞速了34天。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肌肉在萎缩,但我的思想并没有残疾”。但是鲜有人知的是,张定宇在对抗“病毒”的同时,也在顽强地同“渐冻症”进行着斗争。他带着武汉人特有的乐观与豁达,身为渐冻人的在自己生命倒计时之际,没有消极悲观,更没有无所作为,而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时间赛跑、同病毒赛跑,尽能力救治更多患者,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尽力量,这是超越自我的赛跑,这更是超越生命的赛跑。正是像他这样的勇士们争分夺秒的顽强奋斗、忘我奉献,为救治患者、防控疫情、打赢抗疫硬仗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
致敬和钟南山、张定宇一样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逆行者”,把责任与担当抗在肩上,逆风而行,汇聚强大力量,勇战病毒,牢固防线。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20
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刻写了伟大时代的凡人善举;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彰显着推进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
9月5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政治工作部组织开展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举行了颁奖仪式。评选出的58位全国道德模范以平凡无私的举动,创造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迹,传递着人间温暖,传递着善行的力量。
在这些道德模范中有这样一位老人。她是浙江宁波的一位小学退休教师,在古稀之年放弃退休安逸生活,不远千里到贵州、湖南支教,在湖南溆浦和宁波两地架起了爱心桥梁,将长三角上万市民的爱心源源不断地搬运到溆浦的大山深处。在她的努力下,新建了29所希望小学,帮扶了400多名贫困学生,为学校捐款捐物3400多万元……
20__年9月5日,周秀芳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奖章
她就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退休教师周秀芳。
周秀芳不仅助学,还是“扶贫带头人”。她牵头成立爱心基金,精准帮扶湖南溆浦、吉林延边等地产业脱贫。她在吉林和龙成立周秀芳爱心驿站,在湖南溆浦创设沪杭甬(鄞州区)研学实践基地……她用大爱情怀为山区点燃了希望之灯。
初心不改 年近古稀远赴山区支教
周秀芳被孩子们包围着
退休前,周秀芳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深受学生爱戴。20__年退休后,她被一所私立学校返聘。虽然拿着丰厚的薪水,周秀芳的内心却依然不平静,只因她还有一个未实现的支教梦想。
周秀芳的支教梦源自年幼时的经历。在念小学时,周秀芳因家庭贫困差点辍学,班主任鲍老师为她垫付了三元五角的学费,让她得以继续学业,也在她心中照进一束光。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她希望有生之年能为和她有着相同经历的孩子做点什么。
20__年,66岁的周秀芳得知贵州省惠水县正在招募支教教师,她的内心又燃起了这把火。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下,周秀芳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高龄支教路”。20__年春节,从贵州回宁波过年的周秀芳听好友说湖南省溆浦县九溪江乡更需要支援,便决定去看看。而她这一看便不走了。
周秀芳说:“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到桐林小学的情景。”长途跋涉辗转来到九溪江乡桐林小学门口时,眼前的情形让她震惊了——一栋简陋的木房,16个孩子正在认真聆听一位60多岁的老教师讲课,这位老师也是桐林小学唯一的老师。见此情景,原定要重返贵州的周秀芳决定留在湖南。
周秀芳开始了在溆浦的支教生涯,她把先进教育理念带进了乡村学校,用启发式的教学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当地村民收入很低,很多家庭都是困难户,走访贫困学生时,她总会偷偷给学生家长塞点钱;看见孩子们穿着单薄,她张罗着给他们买校服;为让留守儿童可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她又张罗着给学校买电脑;看到有孩子患眼疾,她自掏腰包联系医院给孩子做手术……周秀芳和儿子、儿媳长期结对资助16名贫困生,用于支教的钱超过了10万元,而她自己却常常一碗米饭、一碟泡菜对付一餐。
周秀芳退休工资每个月有7000多元,最困难的时候,她的工资卡里只剩下3.6元。“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就觉得自己很富有。”周秀芳说。
助学路上的困难还远不止这些,溆浦地处雪峰山北麓,层峦叠嶂,很多学校就建在半山腰。周秀芳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医生曾警告她,如果走路过多可能有坐轮椅的风险,但她坚持到每一户学生家庭了解情况。有一次,她来回走了8个多小时。还有一次家访途中,周秀芳身体不支摔倒。被救回后家人劝她放弃,她却说:“如果我倒下了,你们就把我埋在学校旁边的土地上。”
爱心“搬运” 四年筹建29所希望小学
“我可以教孩子学到知识,可他们的境遇如何改变?”周秀芳在支教之余一直琢磨着。
湖南省溆浦县北斗溪镇桐林弘盛希望小学,周秀芳和学生在一起开心地玩游戏
周秀芳将湖南的所见所闻做成幻灯片,发到由她的学生们组成的聊天群里。她的学生、在美国洽谈业务的上海弘盛特种阀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刚看到后,一回国就从机场赶赴湖南看望周秀芳。“我是周老师早年在宁波石浦小学教过的学生,班里好多人都知道周老师在贫困山区支教,这份大爱情怀我们非常敬佩。”感动之余,张刚开始用实际行动支持周秀芳。他捐资30余万元重建了桐林小学,并配齐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
20__年4月,桐林弘盛希望小学动工兴建。周秀芳在桐林村一所废弃的农房里住下。白天,她或在借来的教室为孩子们上课,或顶着烈日去监督新学校施工;晚上,她就和村干部、村民一起商量解决建校遇到的问题。
20__年7月底,一所崭新的学校拔地而起,成为溆浦县九溪江乡第一所农村希望小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爱心涌向溆浦。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班学生筹资40万元援建的前进小学,上海企业家苏书超出资28万元援建的希望小学,宁波女企业家王娴出资援建的搭溪小学,宁波象山石浦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傅萃捐修的来凤石浦岑玉希望小学等学校一一落成,爱心助学的雪球越滚越大。
周秀芳还牵线促成了浙江鄞州与湖南溆浦教学结对。20__年11月,鄞州区在溆浦建立支教基地,发动优秀教师去溆浦支教,溆浦县选派中小学校长、年轻老师来鄞州“取经”,培育“种子教师”。
“爱心搬运工”周秀芳将全国各地的爱心源源不断汇聚到大山深处,点燃了大山的希望。
精准扶贫 用爱架起东西部扶贫协作之桥
贫困山区要真正脱贫,除了“输血”,还要实现自我“造血”。
20__年起,周秀芳以爱心支教为支点,尝试在劳动力转移、产业扶贫等领域进行帮扶,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她牵线搭桥,将宁波市象山县的“红美人”柑橘树苗引到溆浦试种,开展生产帮扶。与此同时,周秀芳将溆浦的农民带出大山,在城里找工作。截至目前,经周秀芳介绍到宁波企业打工的溆浦山区村民已有近百人。
周秀芳和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周秀芳爱心驿站
在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中,周秀芳还在宁波市鄞州区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爱心工作室和爱心帮扶基金会,在吉林延边设立周秀芳爱心驿站,通过项目对接,引导社会帮扶资源向那里集聚。
经周秀芳多方协调,今年7月,沪杭甬(鄞州区)研学实践基地落户溆浦,并将研学、助教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刚刚过去的暑假,宁波有6批300多名学生到溆浦开展互动体验式研学。这个研学基地预计明年可接待5000至10000名研学青少年(家庭)。
从“支教奶奶”到“爱心搬运工”,再到“扶贫领路人”,周秀芳的爱心之路一直在延续。年岁渐长,她步履越来越蹒跚,因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中耳炎,但这些都没能打倒这位老人。
“只要我的膝盖允许我走路,我就会一直走下去。”周秀芳坚定地说。
周秀芳与孩子们交流
周秀芳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浙江日报》等中央、省、市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感动了很多人。她曾荣登中央文明办发布的“中国好人榜”、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和“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在参加9月5日举行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时,周秀芳认真聆听了代表们的发言。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获得这份荣誉,是党和政府对我的认可,是大家对我的信任,也更坚定了我扶贫助学前行的信心……我不是一个人,我的身后有很多的同行者,荣誉是属于所有人的。今后我们会继续走下去,助学帮困、精准扶贫,把更多的爱心搬运到贫困山区去。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21
2月14日,《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台综合频道播出,节目受到了全国各地观众的好评,各地群众在评论中认为,《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继20xx年春晚之后的又一暖心力作。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杰出的文艺工作者阎肃、为国家努力奉献的优秀军工匠人徐立平、一心为群众服务的少数民族村官买买提江、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奋不顾身救助落水者的好战士官东、为抚养孤儿茶楼卖艺的戏剧名家王宽、专门帮助寻找被拐儿童的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为学生鞠躬尽瘁的中学校长莫振高等人获得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此外,《感动中国》还向为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的抗战老兵和海外侨胞表达了特别致敬。
而其中最令我动容的是寻找被拐儿童的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的事迹,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xx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xx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xx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22
在1971年,杨振宁在报纸上看到,美国“禁止国家”的名单当中划去了中国。于是,他立马申请回国,成为了第一位访华的学者。回国后,国家领导人接近了他,还和他谈了很久很久。从那之后,几乎每年他都要回国,并且成为了中国沟通的桥梁。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特殊时期,很多家庭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而杨振宁呢?他拒绝了马里兰大学提供的高薪职位,把美国唯一的房产卖掉,捐给了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同时把清华大学给他的工资收入也全部捐掉了。甚至后来清华大学给他住所,他也只要居住权,而没有要所有权。
除此之外,他从80年代起,就开始在中国旅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筹集资金给各大高校建造顶级的实验室,建立高等研究院,其中清华高等研究院现在已经是世界顶级的研究机构。
同时,他还为国家在海外招募大量顶级的科研人才,比如:现在清华著名的姚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是由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建立,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顶级计算机人才。
无论是招募人才,还是募集资金建立一流实验室、高等研究院,甚至是发起设立给科学家颁奖的各类组织,他50多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同时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他还帮助清华建立起了凝聚态物理系,在研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始终如一地坚守在科研的第一线,并发表了多项成果。
而另一件让他进入公众视野的事情就是反对对撞机,实际上,他在刚回国时,就被邀请去探讨中国是否应该建立对撞机的事宜。比如,在1972年,当时参与会议的科学家中,只有杨振宁一直在反对建造对撞机。
他认为,当时中国很贫穷,能花钱建造的对撞机都是西方国家十多年前淘汰的技术水平,即便是建造了也得不到什么巨大的成果,不如省下这些钱去发展计算机、芯片半导体、生物、机械工程方面的领域。
杨振宁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贡献,很难用一篇文章全部书写完。20__年度的“求是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他。20__年9月22日,在清华大学,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年华诞,国家也特意为这位伟大科学家送上了生日祝福。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23
在观看20_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中国女排颁奖的那一刻,时光仿佛又回到了北京时间20_年8月21日,里约热内卢小马拉卡纳球场,中国女排以3:1击败塞尔维亚队,又一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中国女排在小组赛出师不利的情况下上演“绝地反击”东道主巴西,小组赛曾赢过我们的荷兰、塞尔维亚都没能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对于向来有“女排情结”的中国人而言这个冠军重于千钧,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义勇军进行曲》响起的那一刻,激动与幸福的泪水美于一切。
20_感动中国给予女排的颁奖词:“虽然它不是颁给个人,但是十一总会让我们想起一加一大于二,还有它代表着一个团队。绝地反击,上演惊天逆转。比的是实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气,奋勇拼搏,决不放弃。这是女排精神,是激励中国前行的力量!”
在中国女排再夺奥运冠军后,一段话在网络中盛行:“有人曾经问,女排精神是什么?”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中国女排承载着国人太多的荣耀记忆,郎平说:“中国女排的精神一直都在,并不会因为输赢而改变,这就是女排精神的传承。”的确,在奥运赛场,让一个运动员变得伟大,让一支球队成为传奇,让一场比赛荡气回肠、成为人们日后津津乐道的经典回忆的,确实往往是某种超乎竞技的精神。女排姑娘拼命苦战为国争光的背后,是平时的艰苦奋斗,是赛场上永不磨灭的斗志,是多年来凝聚成的“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在里约奥运上又一次被女排姑娘出色的表现诠释出来,这就是永不过时并赋予时代内涵的“女排精神”。
我相信,熠熠生辉的女排精神将激励中国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上不断创出佳绩,更将激励中国人上下同心共铸中国梦。向中国女排致敬,让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女排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己,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24
业,放弃更好的选择回到家乡百色支援建设,成为广西百色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第一书记。之后,她以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埋头苦干、不为名利,与群众日夜相伴,用心用情用力为基层群众做实事、办好事,为百坭村的脱贫攻坚倾注了心血和汗水。
在黄文秀的驻村日记里,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她对工作的认真投入,对驻村百姓脱贫致富的期盼。她帮助村子发展电商,让砂糖橘等土特产远销全国各地;她为百坭村申请到通屯的路灯项目,在村里走夜路不再需要手电筒;她挨家挨户走访全村195建档立卡户,记录本上清晰标注着每一户的致贫原因......驻村满一年的她,汽车仪表上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她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跑完了长征,却因意外戛然而止。“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是扶贫干部们不忘的初心,黄文秀以生命赴使命,以忘我的情怀燃烧出信仰的火光。
黄文秀用短暂而优秀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年轻干部的担当和作为,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和追求,是新时代以实际行动坚守共产党员初心的典范,是新时代牢记使命为民服务的榜样。黄文秀是一朵“小红花”,她用信仰、信念、信心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靠担当和奋斗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将“红色基因”展现得淋漓尽致。“小红花”虽然倒下了,但她内心的坚定和执着,却能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对未来长征之路的坚持,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黄文秀就是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奋斗的一员,这种甘于下基层、乐于与群众融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干部人才,是一大批基层干部的缩影。送别这位倒在扶贫路上的年轻生命,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学习她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扎根基层、心系群众,胸怀大爱、无私奉献,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品质,方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凝聚拼搏奋进的力量。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25
她是“支教奶奶”,古稀之年远赴贵州、湖南支教。20__年3月,她到条件艰苦需要支援的湖南溆浦县九溪江桐林小学支教。不仅带来新的教育理念,还自掏腰包资助困难学生,帮扶孩子做手术,给孩子买校服,给学校买电脑。她和儿子、儿媳长期结对资助16名贫困生,把自己的“养老钱”用得精光,常常一碗米饭、一碟泡菜就对付一餐。最困难的时候,她的工资卡里只剩下3.6元。周秀芳患有高血压、恐高症和风湿性关节炎,双腿肿胀无法行走。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正是由于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让她强忍疼痛,撑着拐杖挨家挨户走访,掌握每位学生的情况。
她是“爱心搬运工”,汇聚市民爱心送到贫困山区。她将当地学校状况发到微信朋友圈,引发社会各界关注。20__年9月,九溪江第一所农村希望小学桐林小学建成投用。周秀芳不仅自己省吃俭用、舍己为人为学生,还号召社会爱心人士给予财力物力支持。经她多方协调,筹措资金,在湖南溆浦捐建了27所希望小学,近400名贫困生得到结对帮扶,累计捐款物近3000万元。
她是“扶贫带头人”,精准帮扶溆浦、延边产业脱贫。20__年起,周秀芳将宁波珍贵柑橘品种“红美人”引入溆浦,并牵线为当地建起茶园,还介绍100多名村民到宁波企业学习技能,正是她想村民之所想,解村民之所急,大爱无疆,情系山区,才帮助山区人民真正摆脱了贫穷。
她用大爱情怀为山区孩子点燃希望之灯,也为扶贫协作搭建爱心之桥。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26
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肖国安了解到周秀芳老师的支教事迹后非常感动:“她奔走在山区进行支教活动,地方教育部门起初并不是很了解情况,随着她的影响越来越大,爱心力量源源不断地涌向山区,我们感谢她为山区孩子付出的爱心。”肖国安认为,教育事业尤其需要社会力量来支持和推动,周秀芳老师的举动调动了溆浦当地社会各界对教育的热情,推动了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溆浦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严安民表示,3年来,周老师、孙院长走遍了溆浦的边远山区,却从来没去过溆浦的景区;他们积极联系资金,现场考察选址,来回的交通食宿费用却从来没来报销过。“在一次对淘金坪乡小学教学点进行选址时,周老师没有通知任何人,自己从县城汽车站坐上中巴车,颠簸了40多分钟赶到淘金坪学校,与校方联系后,她连口水都没喝又赶到村里,爬陡坡、钻草丛,这份劲头连年轻人都比不上。”
溆浦县领导: 溆浦人民永远把周老师当亲人
怀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溆浦县委书记蒙汉说,周老师从宁波鄞州繁华的都市来到溆浦边远的农村,牵线搭桥,捐资助学,把像“山果”一样的贫困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给予温暖,引人向善向上,这份情谊深似海,这种精神比金贵。我们要向周老师学习,不忘初心,不丢本色,汇集更多的社会力量推进脱贫攻坚,让像“山果”一样的贫困学生个个脸上绽放出幸福笑容。周老师把溆浦人民当亲人,溆浦人民永远把周老师当亲人!
溆浦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必军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了“东西扶贫协作”,周秀芳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周老师从东部宁波而来,到湘西溆浦爱心支教,开展教育帮扶,组建爱心团队,帮助溆浦贫困山区修建希望小学,事迹感人肺腑,感动湖南。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27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20__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
63岁的她坚守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一个女孩可以影响三代人。”张桂梅说,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学习张老师先进事迹,读懂她的遗憾、害怕和欣慰,更增忘我拼搏的进取力量。
有一种遗憾,叫经久难忘——若无刻骨铭心的遗憾,又怎会有无所畏惧的勇敢?
13岁女孩哭着说,“我要读书,我不想嫁人。”这是20__年以来张桂梅心中抹不去的遗憾,因为这份遗憾,她立下最坚定的志向,选择走一条最为艰难的路——作为一名普通老师要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们都能读书。因为这份遗憾,她不在意被人误会成骗子,一次次利用假期到昆明街头募捐。因为这份遗憾,她不停地奔走、呼吁,寻求支持,终于梦想亮出了曙光,20__年,作为党的xx大代表的她,赢得了媒体的关注,最终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20__年9月,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一个个不可能终于在奔走、呼吁、奋斗中成为如梦一样的现实。对张老师来说,20年来,这份遗憾长居在心,取得多好的成绩,获得多大的荣誉,也忘不掉这份“疤痕”一样刻骨铭心的遗憾。我想,这份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是追求完美的执念,何尝不是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在这美好人间恒久散发着人性中最圣洁的光辉。
有一种害怕,叫我等不及——若无时不我待的担当,又怎会有平地起高楼的决心?
那一年,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还有满院子的杂草。可是,她还是坚持把学校开起来,哪怕学生底子弱、成绩差,哪怕全是“线下生”,她说,“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误了”,孩子们耽搁不起,没有条件,那么创造条件也要干下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张老师“傻丫头,快点”的小喇叭督促下,20__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高考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因为这份怕,张老师等不及学校“军马炮”配齐到位;因为这份怕,多年来,她不敢有丝毫懈怠。她说,“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学校,老师、学生我都得盯着。”这份怕让人心生敬意,这份怕让人心头一热:何为爱生如子,何为人间大爱,何为担当奉献,何为无私无畏?张桂梅老师就是!
有一种欣慰,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若不去吃奋斗的苦,又怎会有收获的甜?
“没有女高,就没有现在的我”,爱在爱之间传递,毕业的学生反哺学校,毕业的学生心怀家国,毕业的学生回报社会,“这都是张老师教育我们的,自己强大了,也要记得去帮助别人。”孩子们的成长是对张老师最好的肯定。今天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配套设施完善,学校共有3个年级9个班,在校生464人。至今,10届毕业生,1804名学生考入大学,一本上线率高达40%,高考成绩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居丽江全市第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老师的身体更瘦了,已经从130多斤掉到了只有七八十斤,虽饱受病痛折磨,却依旧是那个有点倔犟,非常认真,能吃苦,肯奉献,孩子们眼中的“张妈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生活都是干出来的——她依旧是那个微笑着、拼搏着、奋斗着的张老师,依旧是那个不停奔跑着的时代“打工人”;她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学习的楷模,无愧于新时代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为张桂梅老师点赞!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28
1979年8月,三机部发出《关于对歼8飞机实现全面技术改装可能性论证的通知》,要求601所组织力量进行研究,提出一个歼8大改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技术可行性论证和性能估算。之后,顾诵芬和601所领导班子毅然调整了方向,以主要精力投入歼8大改。
1981年5月18~26日,三机部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歼8Ⅱ飞机方案论证会,国防工办副主任邹家华在会上宣布了国务院国防工办任命顾诵芬为歼8Ⅱ飞机型号总设计师的命令。随后,三机部下发了《国家重点型号总设计师系统和行政指挥系统名单》,何文治担任歼8Ⅱ行政总指挥。
此后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歼8Ⅱ改进的重点是突出低空机动性和超视距作战,并对与之相应的分系统进行更改。要实现超视距作战,最主要的是将原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以便安装高性能雷达。歼8Ⅱ飞机作为歼8飞机的改进型,具有全天候拦射攻击能力。采用两侧进气,外压式二元三波系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换装增大推力的发动机;改进武器、火控系统和电子设备,火控系统的第一步为雷达和光学瞄准具,第二步为雷达和平显火控系统。
歼8Ⅱ飞机的研制,是我国首次在型号研制任务中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作为项目总设计师,顾诵芬根据我国航空工业当时体制的实际情况,在创建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系统和相应的一系列工程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思路和办法,并在初建的几年中认真检查和总结经验,使之成为根据国情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随后由航空工业部相继建立了行政指挥、研制经费和工程质量的管理系统,结合我国航空工业和科技的实际现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这些管理制度,也为我国各个飞机厂所在以后设计、研制新一代飞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作为型号总设计师,顾诵芬在歼8Ⅱ研制过程中,显现出了出色的协调能力和远见卓识。在配套发动机的选择上,当时发动机总师温俊峰向其提出了采用高温涡轮的设想,这样可以将发动机推力提高到6600千克。这项研制改进得到了顾诵芬的大力支持。这对于涡喷13AⅡ的研制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使得歼8Ⅱ飞机的研制时间大大缩短。歼8Ⅱ飞机从立项到1984年6月12日完成首飞,前后总计4年时间,创造了新机研制的速度纪录并且大大节省了研制费用。
1989年,歼8Ⅱ飞机参加了巴黎航展受到世界的瞩目。歼8Ⅱ飞机也成为我国第一次在国外以实物的形式展出自行设计的高性能歼击机。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29
感动一座城,感动一个国家,也感动了14亿中国人,他们获得“感动中国_年度人物”荣誉,实至名归。大半生献给莫高窟的樊锦诗,“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功业凝成糖丸一粒”的顾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劫难,何其伟哉!“逾古稀而不辞,虽千万人而往”的伍淑清,一颗心爱国爱港,是美心,更是良心;从不放弃,永不言败,女排姑娘身上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
《感动中国》节目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就在于获奖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爱国还是敬业,无论诚信还是友善,无论积极进取还是崇德向善……他们身上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
每位获奖者都是可敬的,他们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动了我们,还温暖、鼓舞和启迪了我们。
我们也有必要感悟人生。获奖者中,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共同点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有些人的高度,我们永远无法企及,比如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张富清,再比如拿了十个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但是,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他们的责任感,他们的拼搏精神,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换言之,我们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但可以像他们一样顽强奋斗,可以像他们一样把个体命运与国家需求结合一起。
获奖者中有一名美国人,名叫潘维廉,1988年起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任教,后来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潘维廉令人感佩之处在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他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他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在哪里,能够做推动社会进步、推动国际合作的事,就是有价值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无尽的。”如果说主流媒体发力道德模范宣传报道,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体现了媒体责任,那么从中不断获取精神的力量,把这种力量融进工作岗位中,则是我辈责任。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30
20__年11月28日,以《助学路上,点燃生命之光》为题,报道了身患重病的天津退休女工王娅“裸捐”助学的善举。报道刊发后,西青区迅速作出反应,在医疗救治方面为王娅开启免费“绿色通道”,成立医护救助组24小时随时待命,并定期为王娅作全面体检。同时,特聘请专家共同制定诊疗方案,购进专用药物及器械,帮助王娅和时间赛跑。本市热心市民也通过各种方式关心王娅的病情,还有来自山东、河北、浙江、甘肃的爱心人士在治疗方面提供帮助。
遗憾的是,2月16日,王娅永远离开了我们。连日来,刊登了《好人王娅,为助学倾尽所有》《王娅走了,留下沉甸甸的爱》《“好同学,让我们来送送你!”》《好人王娅,完成人生最后捐赠》等报道。很多读者深受感动,给打来电话倾吐心声。“王娅阿姨,一路走好,愿您在天堂里笑容依旧……”来自王娅母校二十一中的教师动情地说,“虽未曾与王娅谋面,却感觉相识已久。她的一生,平凡却伟大。她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将传承她的爱心事业!”
网上也掀起了学习王娅精神的热潮,网友“沉迷北宇的六六小姐”留言道:“王阿姨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让社会有了温度,让生活更美好。我要像王阿姨一样做个善良的人。”网友“任建好说话”留言:“之前天津有位靠自己蹬三轮车的收入圆贫困生上学梦的白方礼老人,而今又有;裸捐;助学的王娅,他们让天津这座城充满了人情味!”网友“如意”写道:“王娅,一路平安,您是天津人的骄傲!”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31
开始,内地员工都有点怕这位香港来的“资本家”。不过,慢慢地,大家发现这位“资本家”并不可怕,后来好些人都跟伍淑清成了朋友。员工们都很爱护这个企业,生产出的每份食品都能达到国际标准。很多人30多年来一直跟着伍淑清共同打拼,相当一批女职工,从刚来时的一个小丫头,到现在都快退休了。但员工们都知道有个香港的老板“伍小姐”。
与其他老式的国营工厂有所不同,国营厂的工人们手头的“标配”常常是一个印有“抓革命促生产”或“工业学大庆”字样的、500毫升以上的搪瓷缸,而航食的工人们走出厨房车间时,公司里则为他们配备了可以供应热水的饮水机,旁边放着一摞锥形的一次性纸杯,员工可以随时取用,十分卫生,也很方便。那时候起,在航食上班就开始打考勤卡了。每个人几点来几点走,卡上都记着一清二楚。工人们觉得,过去在香港电影里看到的场景突然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有点惊讶,也有不理解,但也慢慢培养了守时间、讲纪律的好习惯,再也不用靠班组长的吆喝去管理工人的考勤了。每逢遇到追加投资、扩大生产等重大问题,伍淑青都会拿出详细的方案和充分的理由,一桩桩一件件都具有说服力,这让北京航食人印象比较深刻。
1988年、20__年,京港双方又分别续签了15年的二期合同、20年的三期合同。从1980年到1987年,从1987年到20__年,再从20__年到20__年,美心和民航局分三个阶段的合作,合作期限和投资规模不断提升,而美心的股份份额却按照一开始的承诺不断减少,做企业和做人一样,讲诚信、讲规则是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北京航食副总经理汪峻峰认为,公司始终营利、在重大问题上没有分歧,是合资双方持续合作的坚实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8年年底,中国共批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9万余家。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合资企业在三资企业中的比例已呈下降趋势。中外双方在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经营管理理念的差异,逐渐凸显。但在北京航食,京港双方的合作一直顺畅稳定。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32
今天,我观看了《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视频,孟佩杰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故事中讲:孟佩杰她是一个不幸的孩子,5岁那年,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把她交给别人领养,从8岁起,她负责照顾瘫痪的养母,养父承受不了生活的压力离家出走,她只能与养母相依为命。她弱小的肩膀不得不支撑起这个家庭,担当起重任。她每天起早贪黑,帮养母穿衣、洗漱、换尿布、喂早饭,然后才安心地一路跑着上学。晚上回家后,干家务活,服侍养母睡后,她才开始做功课。她在艰苦的生活中勤奋学习,考上了大学。由于放心不下养母,她竟下定决心:带着养母上大学!
正如颁奖辞中所说:“在贫困中,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了四千多个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正是她的这种精神,成为养母生存的勇气。想想我自己,我觉得很惭愧。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非常优越了,但我却只想着吃好的,穿好的,多玩会,我又常常和妈妈顶嘴,老让妈妈生气,妈妈因为我又长出了几根白发。
今后,我应该想孟佩杰学习,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不让妈妈生气,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33
说起中国女排,人们大多会联想到“女排精神”这个词。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奋斗、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等精神品格的总概括。中国女排从峥嵘岁月中走来,从1981年到1986年,创下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也正是从那段时期开始,“女排精神”为人们口口相传,成为耳熟能详的体育价值符号。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筚路蓝缕年代,竞技体育尤其是大球项目的崛起,无疑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人们带着贫困与饥饿的回忆,相信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赛场上的荣誉就是国家荣誉的最好体现。女排精神的广为传颂,宣誓着中华民族崛起的能力与信心。女排姑娘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被视为艰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建功立业,践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使命。
然而,中国女排并不是赛场上永远的霸主,这支队伍同样经历过低谷,遭遇过惨痛的失败。随着郎平一代的名将相继退役,中国女排面临青黄不接。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只获得第七名。在那段屡战屡败的时期,中国女排备受质疑和冷落,人们怀疑那个曾经的女排精神能否重现光芒。
在赛场上,被记住的总是胜利者。然而,失败者从困顿中走出来的孤胆,更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倔强。陈忠和来了,这位被称为“最好的陪打、最好的副手”的主教练,大胆起用新人,带领中国女排走出低谷;郎平回来了,在中国三大球项目普遍低迷之际,女排姑娘打出了一场又一场翻身仗。如今,中国女排以崭新的姿态回归世界顶尖行列。在我国大球项目萎靡不振的当下,人们无不感慨:幸好,我们还有中国女排。
但是,我们不能将女排的崛起归结于一个人的功绩。正如郎平曾经说的,女排精神是一种团队精神,是遇到困难永不放弃。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不可预测性,即便在中国女排整体实力的巅峰时期,谁也不能言之凿凿地说,这支队伍可以战胜所有对手。是全体队员互相弥补、团结一致、紧密协作的精气神,甚至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忍,拿下了一场又一场比赛的胜利。
时至今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中国社会不再需要一场比赛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竞技体育也走上了职业化的发展道路,人们能够以更平常的心态看待竞技场上的得失。然而,人们并没有遗忘“女排精神”,没有遗忘女排队员在赛场的汗水与呐喊。伟大的精神总是历久弥新的,毫无疑问,女排精神正具有那种跨越时代的力量。
不管在哪个时代,爱岗敬业,认真履行职责,都是应当嘉许的品格。对于女排姑娘来说,打好球就是自己的工作,朝着胜利拼搏就是自己的初心。体育环境和体育潮流可以变,但运动员对待体育的人气和韧劲不能变。现实中,也有一些运动员面对诱惑,迷失了本心,在赛场上患得患失,丧失了对职业应有的尊重。女排精神屹立不倒,就在于教练员、运动员对职业的一份专注。
女排精神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这一代的年轻人从小成长在物质宽裕的年代,也许体会不到前辈创业者的辛酸与苦楚。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在登山路上的“快活三里”处懈怠,就有可能失去攀至顶峰的冲劲儿。女排姑娘如此,所有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追求卓越的年轻人也是如此。弘扬女排精神,就是鼓励踏实付出,把美好的愿景转化为激昂的奋斗。
当代青年思想价值多元,个性鲜明,这当然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可是,只有让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同频共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追求。有人说,面对来自生活的困难和打击,一个人应该像一支队伍,孤胆向前;其实,一支队伍更要像一个人,各个器官协调一致,才能步履坚定,笃定从容。女排精神,仿佛我们时代的注脚,引领人们在团结的征程上齐心协力。
女排精神在传承中闪耀。女排精神也在时代发展中迸发新的旋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女排精神历久弥新,是通过一场场硬仗打出来、拼出来的,是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磨砺出来的。感受女排精神带给我们的热血沸腾,表达对女排姑娘的敬意,离不开拼搏的原点,也离不开对时代共同价值的守护和践行。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五百字 篇34
做好事的人,很多很多,但能做到感动中国的人,却没有几个。
今天晚上,我和弟弟早已坐在电视机旁,等待着收看CCTV——新闻频道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颁奖典礼。
开始啦!第一位感动中国年度——魏青刚。8月8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岛崂山海岸边观看“麦莎”台风带来的海潮。不料,一个巨浪袭来,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此刻,正在岸边、从河南农村来青岛做装修工的魏青刚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青年游去。一次、两次、三次,魏青刚跟大浪拼搏了四十分钟,而在这次下海前,他从未见过海,也从未在海浪里游过泳。魏青刚终于把女青年拖了上来!他真是个侠之大者。
接下来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丛飞。这是最令我感动的人物,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丛飞在十二年前的一次义演改变了他的人生,从些他热爱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演出四百多场,义工服务时间六千多小时,他无私的捐助金额超过三百万元。但丛飞的家俭朴的令人难以置信,经济状况时常捉襟见肘。
去年,丛飞患胃癌晚期,被送入了医院。丛飞躺在病床,说话声音沙哑得很!在贫困山区有一百七十八个干儿女,但他们就像是亲生儿女一样,一百七十八个干儿女知道了自己的干爸爸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他们都留下了伤心的眼泪。丛飞在医院里仍然担心孩子们的学习进度和学费……丛飞在医院的病床上说道:“我没钱赚,也就没钱给孩子们,我该怎么办?”他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留出三个疗程的话疗费用后,拿出二万元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在录制颁奖会的时候,丛飞说:“我刚刚做完第十次化疗,还要做第十一次、十二次,因为我要尽最大的努力活下去。我活一天有一天的意义,哪怕多活一个小时都很有意义的。”他说到这里,我的眼眶已经湿润了,接着,一颗颗断了线的珍珠不停地往下掉!
丛飞的颁奖词是——丛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如今,他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却获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