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课题研究报告【汇总五篇】》
科学小课题研究报告(精选5篇)
科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1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那么,如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使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更佳,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是音乐教师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开题立项 稳步推进
1、本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教学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为了达到某阶段教学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对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划。
音乐教学方法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从系统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习者、教学目标、教材、媒体、评价等各方面因素,分析音乐教学问题和需求,设计解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加以实施并由此进行评价和修改,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2、课题理论意义
课题“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按照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结合课程内容标准的实质,从教学实际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材、教学环境、媒体、评价
等各方面因素,分析音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和需求,设计解决音乐教学中相关的音乐活动的策略、方法和步骤,在不断进行的评价、反思和修改的实践中,寻求最优方案的音乐教学方法,使学习者经历最有效的音乐学习过程,探索一条积累音乐学习经验的最佳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形成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经验。
(2)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
(3)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音乐鉴赏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2)唱歌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3)演奏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4)音乐相关文化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三、创新工作 研究有序
在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的一学期,现就课题进展、课题研究的方法形式作如下汇报:
1、区域集体备课,在争辩之中明确方向。
学科区域集体备课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自开题以来我们组织了数次的“音乐教学方法专题研讨活动”,活动围绕“音乐教学中的大问题”、“如何在
中年级进行歌唱与欣赏教学”等多个话题展开。市音乐教研员张老师也向我们提出建议:课题研究要确立有效的方向、搜集详实的材料、注重开展的实效性,要把每一次课题组活动都能作为一次很好的教科研活动,在争辩中明方向。所以在每一次活动中我们都能确立研究的中心内容,对组员所教的内容都能从课题研究的内容实效出发,谈自己的观点、想法,应该说在每一次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中,所有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改变,教育思想都得到了升华。
2、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为实践服务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渠道,我们只有不断地尝试有效性的音乐教学策略,才使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了分期研究目标和研究的重点,确定两周一节的教学课进行研究。为了使音乐研讨课真正获得研讨的价值。我们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题异构等研究的策略。
(1)专题研讨
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2)一课多教
一般来说,我们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多次试教的过程,只有有针对性地不断改进设计,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如xx老师执教东三
省研讨课《非洲鼓乐》试教了五次,每一次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都集体听课,帮助磨课,在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中,有力地提升了我们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也体现了我们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
(3)同题异构
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称为同题异构。xx老师对《顽皮的小杜鹃》的同题异构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她们对教材共同钻研,又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策略来进行教学,体现了她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体现了她们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
每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们都能从研究教学方法有效性策略的视角,把研究活动落实到教学中去,根据学生的课堂效果进行反思,总结,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在课堂上。我们鼓励课题组成员每学期上好一节研究课,骨干教师起好示范作用,各成员之间互相随堂听课,使课题研究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开展起来,真正做到课题研究日常化
3、观摩活动,研讨中提高教师水平。
自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来,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观摩活动时,大家认真听、认真记不放过每个细节;研讨时气氛热烈,积极发言、反思自己、中肯对待别人、毫无保留。共性的问题大家引起重视,如:活动的教学目标怎样设立?教学中教师怎样根据学生学习及教学情境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策略,真正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等等问题引起老师激烈地讨论。一些个别的问题也引起大家的警戒,如低年级教学方法和中高年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到怎样的层次?活动的开展,对教师业务水平、能力、再学习、再提高的重视。
因为我们深知,要使特色教学具有生命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关键。
四、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探索,课题组成员不仅学习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还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推动教学、促进课堂高效教学。课题研究的过程,锻炼了我区的音乐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的课题意识、课改意识得到加强,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平等对话,灵动的课堂,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1、音乐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学生从对音乐的冷漠变得热情
通过录音机、幻灯机、录像机、VCD机等电教手段创设音乐情境,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面前,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2、丰富音乐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对音乐内容的陌生变得了解
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并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图画,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促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意境,达到理想的教学功效。
3、使学生从音乐之外逐步走进音乐
清晰明快的语言,让学生从中得到温馨,留下回味,获得快乐;有动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充满激情。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音乐教育旨在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科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万物之始,先有节奏。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对于低年级学生,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对节奏的创作意识和创造才能,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是美好的,但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它有一定的“约束”──节奏。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课的重要学习内容,小型节奏器音色丰富、简便易学又易于寻找代用品,是音乐课堂常用的教学工具,广泛应用于音乐教学的唱、奏、演、听、创等音乐实践中,对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情感,是培养儿童音乐感觉和情感的金钥匙,但是许多低年级学生欠缺音乐节奏感,不能操作简单的打击乐,更不能准确地表达音乐的节奏,所以在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我做了节奏教学要融入丰富生动的音乐内容、要符合音乐课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创编、教师如何布臵任务与提出要求等方面的探索,尝试着摸索和运用新的节奏训练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寻求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节奏学习方式,达到提高学生音乐感受力,提升音乐表现力的小学音乐教学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次我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探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低年级节奏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重要性,准确的把握好节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音乐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节奏训练,是节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在律动中感知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2、在音乐游戏中渗透节奏训练,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3、在歌唱欣赏活动中贯穿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4、让节奏与生活紧密结合,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二)、针对低年级音乐教学构建低年级音乐课堂节奏教学资源组件库。
1通过多媒体及音乐包看文献等收集整理有关音乐课堂节奏教学资料,并将其整理为资源包,以便今后教学使用。
2、利用多媒体资源收集相关课堂实录音像资料,以便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进行参考分析和借鉴。
(三)、发展出课堂中节奏教学实施框架和方法。
学习节奏不能脱离开实践,相反,还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要最终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感知、去表现、去应用,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展出以下四点学习方法,并将其作为实施框架运用到音乐课的节奏教学中去。
1、专门学习基本节奏以及由几种基本节奏组合而成的节奏小组。
2、在游戏中巩固基本节奏以及节奏组合。
3、在歌曲中学会运用。
4、在创作中熟练掌握节奏。
(四)、探索更多样更有效地教学模式和方法。
常规音乐课堂中的节奏训练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去练,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是枯燥无效的,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以下两点方法。
1、可利用客观存在的节奏,建立学生心理恒拍
节奏是客观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如:脉搏、呼吸、日落日出、潮汐、钟表、火车匀速行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节奏。教师可利用这些客观存在的,就在孩子们身边的节奏,让他们从小就建立一个心理恒拍。心理衡拍对于学生的节奏感受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于建立参照物。
2、节奏朗诵促进节奏训练
奥尔夫在谈到他主张的音乐教育方式时曾说:“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言是人人都具备的能力。每个人自出生后有两个基本的能力是“每个”家长都要教的:一是说话;二是学走路。
所以利用说话作为起步的音乐教学,会使孩子们感到非常的熟悉、亲切、它无需专门的训练和技能技巧的准备,就可以开始音乐教学,学习中自然减少了心理障碍。这也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择孩子熟悉事物作为节奏朗诵最佳。例如小动物的名字、自己的名字、交通工具、成语等等都非常好。这些可作为节奏训练的最初阶段,让学生对节奏有最初的概念。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探索节奏教学模式和方法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创造能力,节奏感、音乐感受力,使之都有所提高。
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它是一种智力的过程,不如说是情感的过程。——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同时通过节奏运动的这种教育手段,可以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通过节奏运动使身心和谐发展
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音乐和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已经不只属于音乐学习的范畴,它实际上是把音乐当作一种“人性化力量”,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生命本身就是节奏,它由连续不断的多重组合单位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样作为由多种功能的综合和矛盾共存的个体,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节奏。这种节奏是谁体节奏和精神节奏的统一,是潜意识的自觉和有意识的意志被同样控制着进行交替。
(二)、通过节奏运动唤起儿童的音乐本能
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训练特别适合于儿童的本能与天性。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
但是,孤立的听觉训练不会使儿童热爱和理解音乐。只有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要素入手,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起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
四、课题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理论方面:从“重构”的概念出发,深入探究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教学设计特性和原则,研究节奏教学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寻求其对于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核心价值。例:初识节奏,可以让学生有节奏的喊名,如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主要运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李晓冬()、近处叫王刚,则用节奏()、远处叫王刚,则用节奏(x-x-. );又如欧阳春()、欧阳雪茹()王晓丽等,来提高学生兴趣,让他们产生创造节奏的信心。
我们还可以采用节奏接龙游戏的方法,我唱前半句孩子们唱后半句。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高,学生不仅很好的掌握了节奏,还使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享受。
(2)实践方面:力求积累和开发可应用于目前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节奏教学的有效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实效。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但不能只让学生进行单一的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基础,但是长期的单一模仿只会产生扼杀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副作用,使学生产生盲从的惰性与依赖性。一开始,我在课堂上的创编活动中,最容易听到的是学生手足无措的声音“老师,应该怎么做呀?”“老师,我不会做……”“老师,你教教我呀……”有时候,这样的叫喊声甚至让创编活动无法进行,最后还是我在指挥学生操作。经过课后的反思与分析后我发现,低段小学生接触的事物还比较少,尤其是低段的孩子,有些书本上提到的乐器,或者小动物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又如何让他们展开想象,或者去模仿动作或者声音呢?改变这种现状的策略是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找“原本性的音乐”。
有一次,我找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视频,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听,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听到叮叮咚咚的旋律,七嘴八舌的猜了好几种乐器,猜是钢琴啦、三角铁啦、碰钟啦等等,还有学生叫不出乐器名字,用手拼命比画了一番……我都摇头说不是,孩子们急了,那是什么呀?我把视频打开,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街头艺人用双手在敲打一口倒扣的铁锅子,敲出了清脆好听的旋律。这口锅子一下子启发了孩子们的灵感,一个小男孩马上从课桌里摸出了自己的不锈钢饭盒,用勺子开心的敲了起来,其他孩子见状也纷纷摸出了不少的“乐器”,调羹、不锈钢饭碗、保温水壶、铅笔盒、旺仔牛奶罐……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锅碗瓢盆交响乐。我给了每个发现“新乐器”的孩子鼓励与赞扬,并引导他们敲击节奏,鼓励他们想象声音像什么?孩子们的思维渐渐开阔起来。书本、桌子、笔、玻璃窗都渐渐成为他们创编各种音响(如刮风下雨)的“乐器”。
奥尔夫教学法要求“每一节课都是游戏”。当然,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单纯地玩,而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在音乐课堂里所进行的游戏都是具有音乐性的,是和音乐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游戏才能成为音乐课堂中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游戏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小学二年级《可爱的动物》这一单元有一个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时值的音乐知识,教材上有三只袋鼠摘果子的图片,并提出问题,每只袋鼠的口袋里分别可以装几个果子?这个内容就可以设计成多种节奏游戏,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袋鼠用脚蹦跳来练习节奏,也可以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敲出苹果上的节奏来“摘”苹果,还可以让学生将摘到的苹果按规律排列起来组成节奏,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进行演奏。我在这里先将学生摘到的二分音符的苹果摆在第一行,四分音符摆在第二行,八分音符摆在第三行,让学生选择打击乐器有对比地进行观察与练习后,学生立刻发现了一个二分音符敲1下的相同时间里,四分音符需要敲2下,八分音符则需要敲4下,从而了解一个二分音符 = 两个四分音符 = 四个八分音符,这三种音符之间的时值关系。之后,我又让学生按这个时值关系来摆放苹果组成。
科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3
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由“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组成。在这三大领域中,“地球与宇宙”部分内容的教学相对较难,特别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宇宙》单元,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天体星空的内容,由于宇宙天体与小学生的生活所处空间较远,加之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受限等原因,学习理解时往往比较困难,故本单元教学难点多,学习效果差。对教师而言,由于教师对宇宙天体教学缺乏专业知识储备与支撑,教师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本身也同样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然受现行教学评价影响,本单元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故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教师灌输代替学生自主探究和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现象,这不仅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宇宙天体知识,感受到浩瀚宇宙无穷的魅力,而且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怕学情绪,继而影响到学生对探究宇宙的兴趣,与科学教学的根本目标相背离。如何改变这一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双怕”困局,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的课题。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分析
分析这一“双怕”局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从教学内容看: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之中,但其与我们的生活时空差距大(相对而言,宇宙中的时空是宏观的、抽象的,而我们生活的时空是微观的、具体的),对其中的现象缺乏具体的生活经验与感受,从而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虽然本单元教学仅是宇宙知识的起始内容,但需掌握的知识仍然不少,如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太阳系组成、星座等,这些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与经历,故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种“嵌入式”的,而非在原有知识与生活经历的基础上的一种演绎、归纳与提升,教学很难达到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从学生思维能力看: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抽象的事物往往束手无策,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学生对浩瀚宇宙中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月相、日食、月食等现象,难以在脑海中予以想象,造成理解困难,许多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
从教师自身看: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科学教师大都以培养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的“通才”为目标的师范毕业生,教师本身缺乏专业知识支撑,面对宇宙天体知识,老师很难驾驭课堂。
采取的措施与行动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与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我们提出“建模教学法”,以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建立模型,简言之为“建模”。这一理论在数学界研究运用较为广泛,指通过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本课题中的建模仅指通过运用多手段、多途径,帮助学生建立宇宙空间模型,从而理解宇宙运行变化的规律。所谓模型是以某种形式对一个系统的本质属性的描述,以揭示系统的功能、行为及其变化规律。当然,模型不仅仅是一种将实际物体小型化或大型化的实体,科学课的模型既可以是一个装置、一个计划、一份草图,甚至也可以是一种想象。本课题所指的宇宙空间模型不仅指将宇宙空间小型化的模型,而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合理的想象,让宇宙中各种天体不断运动变化及产生的现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展现并组合,形成大脑中的宇宙空间模型。本课题尝试利用资料、形象、实验、图形、活动等途径帮助学生建立宇宙模型,让学生学会运用模型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一、资料建模
良好的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的再提升。课堂学习是学生认识宇宙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学生认识与学习的全部。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能通过运用书籍、影视、网络等资料资源,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积累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已有知识。毫无疑问学生平时通过许多途径也了解了一些有关宇宙的知识,但都是零星的、独立的、不完整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时学生大脑中的宇宙是朦胧的、模糊的,课前可以布置查找资料,帮助学生把那些不完整、错误的知识及时的替补,使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宇宙空间模型,为后续的建模做准备。本单元资料的收集贯穿于学生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课前为学生开出相关的书目,如《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科普世界》、《小学生自然百科》、《科学探索者》丛书中的《天文学》、《中国少年科学(6—9岁)》丛书中的《太空邻居》等,还鼓励学生浏览中国月球科普网、星空天文网、梦幻星缘天文网等天文网站,让学生把得到的第一手文本资料按教材的内容分类,通过整理分析学生们对宇宙单元的大部分内容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形成初步的宇宙空间模型。
二、形象建模
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宇宙》单元学习的内容离学生很近又很远,“近”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宇宙的天体——地球上,时刻都能看到昼夜的日月星辰等变化,都能感受到四季冷暖交替等变化;“远”是因为宇宙浩瀚无边,而我们肉眼可视的范围又是如此的狭窄,遥远的宇宙太空还有多少陌生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对于人类已知的宇宙领域也是让许多人为之“着迷”。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按课本言传口授,用具体的、庞大的数据描述、介绍天体,学生听了往往惊叹不已,只知道很大,但到底大到怎样的程度、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怎么样,仍然一知半解。实践表明,通过强化式的记忆,虽然能记住相关知识,但在学生头脑中知识间往往“支离破瘁”,无法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形象,也就体会不到宇宙的浩瀚,更加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天文的兴趣。教学中,我们利用比喻,把学生实际能观察的事物、现象与遥远的宇宙空间事物、现象联系起来,沟通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形成宇宙空间模型,真正体会宇宙的浩瀚无边。如把宇宙比喻为一片汪洋大海,我们人类所认识的那一部分时空——总星系,就是大海中的一处岛屿,银河系只是小岛上的一个小石块,太阳系是粘附在这块小石块上的一颗沙粒,地球就更渺小;把恒星比喻为一台功率强大的探照灯,那么行星就只是站在探照灯边缘的一只小小萤火虫;如果站在远太空遥望银河系,侧看它像体育运动中抛掷出的铁饼,瞰视则像急流中的大旋涡。还利用图片、录象,把天体大小对比的图片、天体运动的录象展示给学生,如《太阳系》一课中可以给学生展示太阳系天体大小真实比较图,让他们直观形象的感知,从而在头脑中建立太阳系模型。
三、实验建模
实验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模型的建立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手段来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比较直观的再现宇宙天体的运动变化,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天体运动的模型。本单元教学中,关于太阳——地球——月球“三球”运行所引起的月相的变化,是本单元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更是知识测试的重点。在教学时,如果仅通过一般的讲解与演示,学生的认识仍然普遍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而且很容易忘记相关知识,表现在考试中,往往错误率较高。虽然我们的教学不是仅为了考试,但这一失分现象表现出来的是学生对知识不理解而造成的。教学时,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建立模型:用篮球代表月球(一半用白色粉笔涂白代表太阳照亮的一半),黑板代表太阳,学生围坐在中间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月球围绕着地球逆时针运动,让学生记录月相的形状。这个模拟实验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把遥远的宇宙空间发生的,需要一个月甚至几个月连续观察才能观察到的完整现象展示了出来,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了完整的月球运转的空间模型,从而让学生知道了月相变化的规律。
四、图形建模
教学示意图是化抽象为形象的常用方法,由于其具有明显的简洁性、方便性、灵活性特点,普遍为教师教学所接受。画示意图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宇宙空间模型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如在日食和月食的模拟实验的同时,让学生用示意图(见下图)把日、地、月三者的位置表示出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做好模拟实验,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月相变化及日食、月食成因的模型。《太阳系》一课中,在学生交流太阳系八大行星资料的基础上画出八大行星排列顺序示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然后再让学生根据书本提供的数据表来画太阳系的模型图,从而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八大行星大小、距离太阳的远近差异是非常大的,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真正建立太阳系的模型,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活动建模
活动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趣味性等特点,符合小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参与、善于想象的特点,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形式。宇宙浩瀚无边、奥秘无穷,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宇宙,光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我们让学生经历一次次有趣而且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宇宙结构模型。本单元典型的实践活动是制作月球卡、观察白天月相、制作太阳系模型和北斗七星模型、观察星座等,如制作月球卡,让学生课外用电脑幻灯片、word文档或文字等形式制作月球卡,并对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孩子们积极性很高,都很认真的完成了,其实制作的过程也是他们建模的过程。
成效
通过一轮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掌握明显得到加强,特别是通过举办小报展览、宇宙影像资料展播等形式,学生对宇宙知识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对空间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也有所增强,有的班级还掀起了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潮,自发组织宇宙探秘小分队,利用晚间或周末时间到乡下观察月相及星空,形成的观察报告参加市国际天文年评比活动、区小学生科学观察日记比赛,有7人次获奖。
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阅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积累丰厚的教育信息;教师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效率提高;教师学会了课题研究的方法,获得一些成绩,如:总结撰写的《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建立模型——关于<宇宙>单元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获区科学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市二等奖, 2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等。
反思及后续研究
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和深思的问题:
1、研究工作缺乏持续性。《宇宙》单元的教学内容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也就是说课题的具体实施只有一个月时间,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新产生的问题来不及解决,新的想法又只能在下一轮的教学中再作提升。
2、研究成果推广普及面不广。由于本次研究研究十分注意课题的实践性与针对性,选择的课题也十分单一,参与研究个体也仅是六年级的教师(实际只有1人),教师参与面不广,受益面也不广,成果的运用也难以得到推广。
3、观察(观测)缺乏统盘考虑与安排。观察(观测)仍是建模的有效途径发,也是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由于教学时间相对集中,在安排的天体星空观察(观测)中,往往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很难实现观察(观测)目标。
因此,在下步的研究中,一方面,要吸收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以增强研究的持续性,增强研究成果运用;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观察有个统盘的考虑,特别是在适合学生观察(观测)星相天体景观的节点上,要及时发布消息,引导或组织学生观察,增强学生对宇宙天体的兴趣,寓抽象的知识于平时的观察观测之中。
科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4
一、 问题的提出
“事实学习”课型是自然学科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的中心内容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的事实,包括认识事物的名称、个体的显著特征、认识事物和现象变化的结果、过程。其典型课例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空气》、《岩石》、《铜、铁、铝》等。在“事实学习”课型中,包含许多基本的科学知识,强调对事物描述的准确、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对特征或变化结果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看重学生是否掌握了全部的知识,是否记住了事物的特征或变化的结果,而忽视调查、观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探讨等活动。教师也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规规矩矩地学,老老实实地记、听,以致相当多的学生对自然学科不感兴趣,甚至厌恶。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听、读、学、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知识为重点的教学,运用探究的方法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学习。
二、 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教学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受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成就感、学习中的交往和认识兴趣四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主要的内部动力。依据起因不同,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因此,坚持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要求自然教学中加强动手“做”科学和体验探究过程,强调运用探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
(二)探究教学有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
“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认识的物体和现象都紧密联系着学生周围的生活。例如青蛙、水、空气、铜、铁、铝、蚂蚁、根、叶、四季的的特征等事物和现象,学生经常接触到而且十分感兴趣。因此,要将这些兴趣稳固下来,成为学生深入研究科学的内驱力,就必须通过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教学。
三、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框架是以自然事实和现象的知识为载体,以探究过程的操作和体验为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1.让学生充分体验对自然事实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强烈兴趣和好学求知的欲望,形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具有对简单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了解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认识自然事实的形态、构造、性质、变化。
四、 教学策略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的策略
材料是探究的基础,要设计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过程,首先必须精心选择、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材料的结构性是指材料与所要进行的探究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摆弄能揭示自然事实的性质和特征,体现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电磁铁(一)》的教学,一位教师选用三套不同的制作电磁铁线圈的材料:① 用较细的漆包线(沿海版自然教材配套实验材料);②使用直径0.6毫米的裸铜线;③ 使用带绝缘塑料的电话线。教师把三套材料分别用于三个班的教学,其结果是:使用①②套材料,学生制作电磁铁的时间占用约20分钟,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而且制作的电磁铁效果也不理想。使用第三套材料制作线圈,仅花不到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用于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充裕,探究的气氛热烈,而且实验效果明显,有助于学生发现电磁铁的性质。有此可见,第三套材料体现了材料的结构性和合理性,适合学生的探究。
(二)指导探究的策略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要求给学生一个灵活、自由的空间让其充分探究,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密切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从中发现学生探究过程遇到的困难,适时给予精心启发、有效指导。
1.精心诱导,激发探索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认为: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产生达到目的的欲望时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因此,利用矛盾悬念或趣味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活动中,可以有效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形成探索的动机。例如在教学《叶子》一课,学生对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树叶非常熟悉,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能吸引学生。然而,知识的兴趣并不是一下就能看到的,其源泉是藏在深处的。教师可以布置孩子们课前收集校园的各种树叶,上课时通过“给树叶找妈妈”的游戏,就可以把孩子们的兴趣吸引到叶子的不同形状上来,并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通过老师的精心诱导,孩子们了解、探索、思考的欲望随之就被激发起来了。
2.指导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社会资讯和信息技术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感到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良好的方法使人们更能发挥自身的潜力。而在科学研究中,评价人的科学素质高低的标准应该是能否提出新的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担负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自然课,必须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其中包括:①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研究某一自然事物时,一般可以先整体了解,然后将整体分成多个组成部分进行探究,最后再综合认识,即按整体à部分à整体的过程分析综合学习。例如《鱼》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鱼类的资料、图片,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观察鱼身体的组成,提出疑问,设计实验,对鱼各部分器官的作用进行探究认识,总结出鱼类的共同特征。最后可以将自己探究的结论和收集的材料汇编、装订成为资料保存。② 比较与分类的方法。例如《各种各样的根》一课中认识直根与须根,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分类。③ 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例如用按顺序的方法、对比的方法观察,用对比或模拟的方法实验等。另外,还应渗透数学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探究的方法的运用。
3、恰当的评价
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具体体现。对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保护积极性原则。对学生参与的态度、情感和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倡导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② 重过程评价的原则。不简单以成果、结论肯定或否定每一个探索者。过程的体验、过程的实施方法和操作是评价的重要取向。
科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5
课题名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价值分析:当课改的浪潮汹涌而至时,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作为新型的教学形式像灿烂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这一教育思想精练地概括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揭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
预习,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预习学案),并且能够提出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或是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整合,互动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鼓励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从而进行新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的课前预习希望能够帮助课堂教学所达成的目标。
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在《新课程标准》以及“三全五优化”教学研究的指导下,把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与学生学情以及自身特点相结合,重点研究初中语文学生自主预习实践的有效策略。。研究中充分运用了实验调查法了解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前学生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作品、检测),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课例实施与推广,提出了初中语文常规新授课不同文体以及复习的自主预习的标准,形成不同载体的预习形式,提炼出初中语文预习的系统设计、有效实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运用中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并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特点和需要,减少课堂隐形浪费。
一、课题的界定
自主预习中的“自主”是指自愿、自觉、自主、自立的学习态度、能力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学生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引导后慢慢发自内心的去做这项工作,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试着一定程度的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像制订目标,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对笔者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为孩子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教育教学目标的关系。
预习,这里指语文预习,是学生在新授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语文新教材或新课文作自我学习的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一般放在课外进行)。自学预习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独立钻研,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正式讲解课文是学生施展自学能力的战场,预习便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练兵场。其实,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笔者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往往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的研究把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初中语文的自主学习教学实践研究”就是笔者针对长期以来学生在语文学习总体上存在着被动功利、忽视自我能动性发挥的规律,以机械的完成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等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在自我预习的发现和质疑中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强调体验感悟。
二、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提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预习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2、“三全五优化”教学研究
“三全五优化”是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深入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必然。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整合与提升,促进“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的重要举措。真正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课堂上实施全程管理,关注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做到教师能够达成优化学习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优化互动生成、优化自主体验、优化评价矫正的设定,学生的自主预习尤为重要。
3、素质教育
学习,从素质教育的功能看,应该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并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所以教师课堂对学生而言不应该是被动和机械的,而是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创新思考和乐观生活,而这样的“主动教育”需要学生在课前做预定的基础工作,也就是预习。将被动预习转化主动预习,在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研究如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孩子也更明确自己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提出
1、学生课前预习现状
预习,并不让人陌生,只是我们现在提倡的预习很大程度上只是简单的看看书,粗泛的走走过场。学生对预习过的文章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陌生,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也不清楚,而课上 “提问法”、“讨论法”、“启发式”就在这样的互不了解中仓促进行,教学的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2、学生预习的必要性
多年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始终把课堂当作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积极开展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为进一步推行新课堂改革,我区也进行 “三全”“五优化”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思维、启迪智慧,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发现问题,提炼问题,以更好的参与教学活动。这么一来,无论是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行“减负增效”的有效教学,还是促进师生教育观念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都离不开预习。学生学会自主预习,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质疑,在课汤上才能充分的表达、交流、分享“自己的声音”。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当课改的浪潮汹涌而至时,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作为新型的教学形式像灿烂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这一教育思想精练地概括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揭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
预习,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预习学案),并且能够提出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或是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整合,互动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鼓励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从而进行新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的课前预习希望能够帮助课堂教学所达成的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典型文体的基本预习要求。
2、不同课例、不同文体、不同载体的学生自主预习策略以及反思
3、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学生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是学习科研理论,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教会预习方法,打好预习基础。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探索阶段: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预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进行探索性预习。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作品、检测),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
①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区域教研活动和备课活动,通过不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实施。参加了20xx年“语文报杯”名家语文研讨会,听取各级公开课36节,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方式方法以及成果。
② 运用行动研究法,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学生制作),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究出对策,并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学生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③ 运用调查研究法,对学生预习前后的文本理解、有效帮助以及存在问题做了课例的调查(《醉翁亭记》)。对学生一年以来的于都习惯养成做了感悟式调查(见附录六)
调查研究预习课对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培养的结果,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报告,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规范了常规新授课不同文体以及复习课预习要求:
1、现代文预习
A.标小节号,阅读文本。阅读文本时注意书前提示、课文、注解和练习。关键是读好文本。
一读明文体,了解基本内容,二读进行勾画批注。
B.勾画批注。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文体不同,勾画的
重点不同。记叙文:勾画表明事情发展的过渡性语句,揭示中心主旨的抒情议论句,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说明文:勾画说明对象,每一节的中心句即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原理的句子,过渡性语句。议论文:勾画论题或论点,每一节的关键词句,过渡性或总说性的语句;勾画好词好句,积累语言;不能理解的语句。
C.梳理。结合课文的注释和一些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新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 写一写”,学生可以将查出来的字音词意写在上面,便于以后复习。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中心。
D.质疑提问。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不懂之处,有质疑的精神。同时将自己不理
解之处,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问答,便于提问。
E.阅读推荐。找一找类似的文章,准备好课堂推荐交流。
2、文言文预习
A.通读正音。阅读全文,查找生字,流利朗读。
B.梳理文意。结合注解和参考书,翻译原文。
C.质疑。不能解释的词句做好记号,准备提问交流。
3、复习课预习
A.明确考点
B.搜集相关例题(做过的练习试卷),归纳常见的不同问法。
C.结合参考答案,梳理考点的解题思路。
二)形成不同载体的预习形式:
1、学案式
这是进行指导性预习的最好方式,由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如针对《醉翁亭记》设计的预习学案,从文学常识、文本初识、对话读者、知识迁移的角度对学生的预习做了比较规范的指导;同时,预习学案和课堂学案是相辅相成的,以便学生能够更清楚的明确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预习诸问题的设计和课堂主题的设计可以一脉相连,以便减少课堂隐形浪费,提高课堂效率
2、批注式
这类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解读,挖掘文本,加强与作者对话的能力,对学生的文体学
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比如小说批注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说明文批注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议论文批注论点、论据,文言文批注重要文言语法现象等等。这样系统化的预习指导其实对学生进一步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批注、旁注,把握主题内容,赏析人物形象,体味语言美感,发掘文本疑问,有待进一步加强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活力。
3、作品式
这类预习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适用于作文课、综合实践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如作文预习前的资料收集、特别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制作(身边的她生活状态调查、班级年度人物评选、学生的照片故事串接),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很大的触动和启发;比如综合实践课前学生的演讲、辩论、朗诵等多种形式的预习可以全面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
4、检测式
这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将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课上自由讨论。检测的形式可以多样:字词的默写、文言基础语法知识点的初步整理等等。
三)进行了典型课例的预习(附录一~五)
1、作文课课例
2、小说课例
3、议论文课例
4、文言文课例
四)分析了学生自主预习对有效课堂的影响:
1、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进行必要有效的指导
预习是我们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但预习并不是意味着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预习的任务,教师不管不问。那么,就对预习缺乏有效的控制与调整,教师在预习课中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读没读课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否真正深入到课文当中去,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作为教师的我们很难了解地很清楚,即使有些学生把预习的内容做到了本子上,但是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我们也很难确定。洋思中学的王校长曾说:“放手不等于放任,自学不等于自流。现在看来,这是何其经典的两句话!加强教师对预习课堂的调控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是解决预习课效率低的重要因素。指导的形式或者说是载体可以是多种多样
2、关注学生预习中的质疑并生成进教学设计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所以,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边作上记号或写上相应的问题,以帮助我和学生共同从教材中获得更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文言文的预习质疑根据文章称常会有两类侧重。有的文章内容主旨并不深奥,比如《送东阳马生序》,劝勉勤奋苦学的思想很明确,所以学生的质疑大多集中在是文章字词上,特别是文中多次出现的虚词“以”的用法,那么这样的文章可能字词梳理、文言知识点积累、包括背诵指导就特别重要。而有些文章表面上学生的字句理解没有问题,而文章的内容或是主旨的却比较深刻,比如《湖心亭看雪》中,文章通过预习似乎都能翻译,但很多学生不了解“问其姓氏”与“曰金陵人”的关系,不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子喃喃曰”的矛盾,不理解文中的“痴”,那么这样的文章也许文章字词句的扎实可以放在内容的把握之后进行进一步巩固。
所以,在上《醉翁亭记》之前,我详尽的整理了学生们的预习质疑,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块:(一)作者的醉翁之意究竟是什么,作者在乐什么,(二)文章的两个重要虚词——21个“也”和25个“而”的用法,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次。在这个基础上,我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就是帮助大部分学生解决质疑,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醉翁”,抓住“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第二课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文言基础点的整理,并且进行背诵指导,适当当堂成诵。第三课时进行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主旨。
3、课堂教学上应该注重学预习生主体主动性的发挥
要相信学生,放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成果的展现,小组讨论,可以二人组、四人组,也可以一排一组,在分组讨论中,教师来回巡视,也可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可分组评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种是集体讨论,即组织学生集体研讨,讨论后,学生对问题举手发言,也可把学生请上讲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对于一些仍有疑难的,学生学了也不解的,教师就要教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
预习的呈现也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全程性。就是在每个环节上都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某个环节让学生参与自学,其他环节依然教师主宰课堂。
4、重视师生课后的反思沟通共同成长
就是让师生分别做自我检查、自我总结,每节课后的预习对课堂学习有什么帮助,获得了什么,还欠缺哪些,诸如此类。思考反省做得好的、有深刻理解的地方,这个做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我总结的能力。
五)探索和提炼了初中语文学生自主预习的有效策略
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学生制作),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课例实施与推广,提出了初中语文自主预习的标准,提炼出初中语文预习的系统设计、有效实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运用中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并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特点和需要,减少课堂隐形浪费。
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思
在当前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观念上应进一步以生为本,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学生自主预习对有效课堂有极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进行必要有效的指导,关注学生预习中的质疑并生成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上应该注重学预习生主体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师生课后的反思沟通共同成长。因此,教师预习的主问题设计与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关系如何紧密联系又有创新;对部分自主质疑能力较弱的学生的预习指导,如何引导调动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初三学生的预习指导,如何进行还有待进一步实践研究。此外,引导学生方面,还须大胆放手,做足课前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讲评课的流畅性、艺术性和吸引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结果分析
一、规范了常规新授课不同文体以及复习课预习要求:
1、现代文预习
A.标小节号,阅读文本。阅读文本时注意书前提示、课文、注解和练习。关键是读好文本。
一读明文体,了解基本内容,二读进行勾画批注。
B.勾画批注。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文体不同,勾画的
重点不同。记叙文:勾画表明事情发展的过渡性语句,揭示中心主旨的抒情议论句,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说明文:勾画说明对象,每一节的中心句即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原理的句子,过渡性语句。议论文:勾画论题或论点,每一节的关键词句,过渡性或总说性的语句;勾画好词好句,积累语言;不能理解的语句。
C.梳理。结合课文的注释和一些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新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 写一写”,学生可以将查出来的字音词意写在上面,便于以后复习。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中心。
D.质疑提问。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不懂之处,有质疑的精神。同时将自己不理
解之处,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问答,便于提问。
E.阅读推荐。找一找类似的文章,准备好课堂推荐交流。
2、文言文预习
A.读正音。阅读全文,查找生字,流利朗读。
B.梳理文意。结合注解和参考书,翻译原文。
C.质疑。不能解释的词句做好记号,准备提问交流。
3、复习课预习
A.明确考点
B.搜集相关例题(做过的练习试卷),归纳常见的不同问法。
C.结合参考答案,梳理考点的解题思路。
二、形成不同载体的预习形式:
1、学案式
这是进行指导性预习的最好方式,由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如针对《醉翁亭记》设计的预习学案,从文学常识、文本初识、对话读者、知识迁移的角度对学生的预习做了比较规范的指导;同时,预习学案和课堂学案是相辅相成的,以便学生能够更清楚的明确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预习诸问题的设计和课堂主题的设计可以一脉相连,以便减少课堂隐形浪费,提高课堂效率
2、批注式
这类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解读,挖掘文本,加强与作者对话的能力,对学生的文体学
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比如小说批注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说明文批注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议论文批注论点、论据,文言文批注重要文言语法现象等等。这样系统化的预习指导其实对学生进一步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批注、旁注,把握主题内容,赏析人物形象,体味语言美感,发掘文本疑问,有待进一步加强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活力。
3、作品式
这类预习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适用于作文课、综合实践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如作文预习前的资料收集、特别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制作(身边的她生活状态调查、班级年度人物评选、学生的照片故事串接),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很大的触动和启发;比如综合实践课前学生的演讲、辩论、朗诵等多种形式的预习可以全面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
4、检测式
这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将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课上自由讨论。检测的形式可以多样:字词的默写、文言基础语法知识点的初步整理等等。
三、进行了典型课例的预习(附录一~五)
1、作文课课例
2、小说课例
3、议论文课例
4、文言文课例
四、分析了学生自主预习对有效课堂的影响:
1、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进行必要有效的指导
预习是我们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但预习并不是意味着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预习的任务,教师不管不问。那么,就对预习缺乏有效的控制与调整,教师在预习课中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读没读课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否真正深入到课文当中去,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作为教师的我们很难了解地很清楚,即使有些学生把预习的内容做到了本子上,但是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我们也很难确定。洋思中学的王校长曾说:“放手不等于放任,自学不等于自流。现在看来,这是何其经典的两句话!加强教师对预习课堂的调控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是解决预习课效率低的重要因素。指导的形式或者说是载体可以是多种多样
2、关注学生预习中的质疑并生成进教学设计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所以,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边作上记号或写上相应的问题,以帮助我和学生共同从教材中获得更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文言文的预习质疑根据文章称常会有两类侧重。有的文章内容主旨并不深奥,比如《送东阳马生序》,劝勉勤奋苦学的思想很明确,所以学生的质疑大多集中在是文章字词上,特别是文中多次出现的虚词“以”的用法,那么这样的文章可能字词梳理、文言知识点积累、包括背诵指导就特别重要。而有些文章表面上学生的字句理解没有问题,而文章的内容或是主旨的却比较深刻,比如《湖心亭看雪》中,文章通过预习似乎都能翻译,但很多学生不了解“问其姓氏”与“曰金陵人”的关系,不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子喃喃曰”的矛盾,不理解文中的“痴”,那么这样的文章也许文章字词句的扎实可以放在内容的把握之后进行进一步巩固。
所以,在上《醉翁亭记》之前,我详尽的整理了学生们的预习质疑,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块:(一)作者的醉翁之意究竟是什么,作者在乐什么,(二)文章的两个重要虚词——21个“也”和25个“而”的用法,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次。在这个基础上,我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就是帮助大部分学生解决质疑,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醉翁”,抓住“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第二课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文言基础点的整理,并且进行背诵指导,适当当堂成诵。第三课时进行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主旨。
3、课堂教学上应该注重学预习生主体主动性的发挥
要相信学生,放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成果的展现,小组讨论,可以二人组、四人组,也可以一排一组,在分组讨论中,教师来回巡视,也可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可分组评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种是集体讨论,即组织学生集体研讨,讨论后,学生对问题举手发言,也可把学生请上讲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对于一些仍有疑难的,学生学了也不解的,教师就要教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
预习的呈现也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全程性。就是在每个环节上都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某个环节让学生参与自学,其他环节依然教师主宰课堂。
4、重视师生课后的反思沟通共同成长
就是让师生分别做自我检查、自我总结,每节课后的预习对课堂学习有什么帮助,获得了什么,还欠缺哪些,诸如此类。思考反省做得好的、有深刻理解的地方,这个做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我总结的能力。
五、探索和提炼了初中语文学生自主预习的有效策略
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学生制作),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课例实施与推广,提出了初中语文自主预习的标准,提炼出初中语文预习的系统设计、有效实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运用中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并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特点和需要,减少课堂隐形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