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9篇)正文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9篇)》

时间:

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历史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感谢您的阅读,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

1、归纳法。像***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对***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

清•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烟,-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之害甚于-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板书]

第一节***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2.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的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在中英进出口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但很难卖出去,相反,它要从中国购买大量的茶叶、生丝、瓷器。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教师分析]同学们请看:英国输入中国的是呢绒、布匹。这是机器生产的产品。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大量的产品被制造出来,本国民众消费不了,只能到国外去寻找市场。中国由于地大人多,且又经济落后,成了英国的目标。我们再-当时的情况。中国输往英国的是茶叶、生丝、瓷器。中国当时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其特点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就是产品的生产主要是自己消费。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中国的农民和市场发生联系很少。自然经济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因此,外国商品进来之后没有市场。细究起来,当时外国商品在中国没有销路的主要原因还有两点:一是清廷对外政策上的严格限制。康熙五十八年,一向果敢而英明的康熙大帝宣布禁止南洋贸易,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夷人不许进内,直至雍正五年才解禁。到乾隆二十一年,规定广州为惟一通商口岸,以示天朝体恤地处荒僻的“四夷”,清朝管理夷商的办法是设立“行商”。所谓“行商”,就是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人。由于清朝体面的大吏们不能直接与未开化的夷人接触,所以采取了以官制商(行商)、以商制夷的间接管理办法以免有伤国体。二是当时外国商品初入中国时只是贵族人家的奢侈摆设,平常百姓很少有人买,甚至见都少见。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入贾府,到宝玉的屋内,看到大钟摆心里还奇怪为什么把个大称砣挂起来,站在西洋镜前,还不知道那满头插花的老太婆是自己,反而指镜云:人老不知羞,花儿插满头。因此,外国商品最初在中国确实没有被各个消费阶层的人广泛接受。而中国的茶叶、大黄、丝绸等在英国却非常受欢迎。中国茶堂而皇之地位列英国上层绅士淑女、下层平民百姓的家中。当时在英国饮茶竟成为一种时尚。英商不得不用大把的银钱来到中国购进茶叶。所以19世纪上半期(特别是20年代前),中国对英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而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却处于入超地位,而且这种逆差一年大似一年。而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急需向外输出商品,它不能容忍这种不利处境的继续,开始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提问]英国资产阶级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

[学生回答]英国发现,从事毒品***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走私***。

[教师提问]***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还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板书]2.***走私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教师讲述]英国的资产阶级不允许贸易逆差的长期存在,为了利益,它可以不择手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可耻的商人们输进中国的。***,俗称“大烟”“阿芙蓉”,是由红-的青果汁液,经过割取、晒干,凝缩而成的软膏。红-本是一种二年生草本植物,这种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的主要成分是***,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它原为药用,用于止痛、镇定,但若过量吸食,毒性便会伤害身体,而且极易上瘾。烟瘾发作时,人极其痛苦,非***不可解。天长日久,人的身体和精神都会被***这个恶魔侵蚀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终弄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英***商走私***的利润高得惊人。在当时,每箱(约100斤)印度***成本在20卢比,而走私到中国出卖,竟可获利100倍以上,达到2000至3000卢比的高价。在暴利的驱动下,他们所信仰的-教应有的仁爱精神和作为人应有的良知被泯灭,越来越多的***被输入中国。在1767年以前,每年输入中国的***烟土不超过200箱。然而到了1820年,平均每年输入达40000多箱。1835年东印度公司被解散,其对华贸易的专利权不存在了。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都可以有权对华贸易,这些工业革命的暴发户们争先恐后地瞄准对华***贸易,疯狂地向中国运送***,疯狂地从中国人口袋里捞取银元,而他们送来的***又在疯狂地吞食中国人。仅仅东印度公司解散的当年,走私到中国的***已达2万多箱。到1839年***战争前夕,已高达4万多箱。英政府仅仅印度***税一项税收就达422万多元。据有关资料统计,***战争前,英商向中国输入***达42万多箱,给他们带走了三四亿银元的财富。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表:

[投影显示]

[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图表中能看出什么呢?

[学生回答]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英国输入中国的***增长的速度特别快。1799年是4000箱,1820年是7889箱,仅仅过了十九年,到1839年时便猛增到40200箱。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能否认识到***输入的激增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请大家根据课本所提供材料,再根据自己想像,讨论一下,归纳成几点。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答案一:随着***输入的猛增,大量银元流向国外也是自然的事。这无疑加剧了中国的贫困。

答案二:从课本所选的《炮子谣》里可以看出四个字:***吃人。正如歌谣所写:“我所畏者***烟,-不计亿万千。”

答案三:《炮子谣》里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耗钱毁体。这从“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二句可以看得出来。

……

[教师归纳]下面我们来把***的危害归纳一下:

一是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至1839年,中国外流白银多达1亿两)。二是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这是指铜钱兑换白银的比值提高了。由原来的1000文抵一两到1500文抵一两。清政府规定要以白银纳税,这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先把粮食卖成铜钱,再把铜钱折成白银交税,原来100斤稻谷卖1000文铜钱,即可纳一两白银的税。现在纳一两白银的税却需卖150斤稻谷)。三是腐蚀了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而受贿放私,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四是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由于军队也吸食***,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五是民风日下。全国各地烟馆林立,吸食人数竟达200万。各色人等如王公大臣,军官将领,庶民百姓,甚至连妇女、僧尼也沾染恶习,整个社会一片萎顿萧条,种种罪恶因此而生。

[教师提问]针对***输入带来的种种危害,清政府有哪些反应呢?

[学生回答]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禁烟,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三个小问题——林则徐虎门销烟。

[板书]3.林则徐虎门销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林则徐的生平及主要政绩,试着评价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大家可以通过讨论来掌握。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人。任湖广总督期间,就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设禁烟局,收缴烟土、烟枪,配制戒烟药丸,限定吸烟人定期戒绝。取得了很大成效。

林则徐到广州后,-外商交出***二百多万斤。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教师引导]有人说,***战争是由林则徐虎门销烟引起的。这种说法对不对?

[学生回答]不对。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教师讲述]从嘉庆皇帝开始明令禁止***进口,当时多出于维护道德民风的原因,那时的朝臣们谁也不愿意被人当作伤风败俗的辩护者而被指控,后来发现屡禁不止,烟害已成为一个严重的财政问题时,以大臣许乃济为代表的弛禁派出场提出新论,主张***贸易合法化,并照章纳税,允许内地种植-,以国产***来抵制外来***,从而阻止白银外流。以林则徐为首的严禁派立即予以反对,从生产力、商业、国防等方面历数***危害,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用“银荒兵弱”来敲中道光帝的心病,终于于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12月31日委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中国近代最彻底的一场禁烟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林则徐于3月10日到达广州后,立即召见行商,责成行商敦促洋商们交出***,有趣的是英国的商人们关心的是中国政府会以什么样的价格收去***。林则徐严厉警告***商迅速无条件地交出***,***商们合伙凑出一千多箱想蒙混过关,哪知林则徐义正词严:“若***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3月24日,林则徐下令封仓围馆,一面不准停泊在黄埔的洋商货船上下卸货物,停止贸易,一面将商馆四周所有的街道封锁起来,限期令洋商交出所藏***。当时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明白解决困境的惟一出路就是缴烟,3月27日,义律以驻华商务总监的身份向英商发出了缴烟通知,到5月18日,共收缴***二万多箱。

林则徐收缴***后命人在虎门镇口村码头旁挖掘了两个长宽各15丈多的方形大池准备销烟。5月31日,万事俱备,林则徐搭设祭坛,庄严地举行祭告海神仪式,宣读祭海神文,请海神众水族暂行避开,以免***入海伤及海神诸水族。6月22日,销烟开始,兵勇们先将池内倒入了水,然后撒盐成卤,将箱内的***投入池内,浸泡半日后,再将烧透的石灰倒入池中,池内***遇到石灰倾刻便像开锅一样滚沸起来,兵丁们再用木耙在池内来回翻搅,使池内***全部烧化。这样一直烧到6月25日,才将2万多箱***处理干净。

虎门销烟是从嘉庆皇帝颁布禁烟令以来最为彻底、规模的一次真正的禁烟,它第一次向世界表现出中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和反侵蚀的坚决性,洗刷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耻辱。

(讲完之后,向学生播放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片断,增强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教师过渡]当虎门海滩烟云滚滚时,一丝战云也隐隐浮起,义律将中国禁烟情况报告给英外相巴麦尊,称中国政府强行收缴英王臣民的***,侵犯了英王陛下臣民的私有财产。提议英国出兵中国,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议。他的建议被英国政府接受,紧接着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板书]二、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本目内容。要求:1.阅读完之后,能简述战争的经过;2.正确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3.了解《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先请同学们简述一下***战争的经过。

[板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学生简述]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林则徐积极防御,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又继续北上,直逼天津。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谈判,后将林则徐撤职查办。1841年初,英军占香港岛。清同英作战,1842年失败。英舰到达南京长江江面,清廷-派人向英军求和。

[教师讲述]同学们请看《***战争形势示意图》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南京条约》的详细内容。

[板书]2.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讲解]同学们,关于《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四点,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把它归纳出来。

[学生归纳]《南京条约》的内容可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议税八字。

[教师分析]确实是这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些条款。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关于香港问题,我们应清楚,它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部分。香港岛是《南京条约》割出去的。九龙半岛是在《北京条约》割出去的。新界是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借的,租期99年,一直到1997年我国政府才把这三个部分连同附近的岛屿全收了回来。(教师讲香港岛被割时,应结合下面地图讲解,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师过渡]既然***战争使清政府从领土、关税、贸易方面丧失了一系列主权,那么,这势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最后一个问题。

[板书]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本上最后一句话:***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名义上、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列强控制和压迫。是丧失了部分的主权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它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的含义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有了一定资本主义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即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资本主义。我们再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就会明白:《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结合《南京条约》内容,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

[布置作业]

4、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参考答案: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

2、***走私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中英《南京条约》

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2、中英《南京条约》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四库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魏源的进步思想、《海国图志》编写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严复其人、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内容和影响、清末教育制度变革的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清末爱国思想出现的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候,严复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并译著《天演论》,宣传生物进化观点和社会进步理论,引导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魏源、严复等人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向西方学习,这种励志图强,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是“清朝的文化”中关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国文化状况以及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变化很有帮助。清朝末年,社会腐朽、落后,国家主权不断沦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爱国的思想家们不甘落后,勇于革新进取,使得在封建末世社会黑暗之时,在我国思想文化界呈现出一些鲜活进步的现象。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启导着中国知识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这是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新动向。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严复正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思想家,他所宣传的社会进步理论,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去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寻找救国之路。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本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对《天演论》是什么样的著作并不了解,严复翻译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天演论》所宣传的思想是什么?在当时为何能产生巨大影响?这都需要把严复的思想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考虑,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国图志》:这是本课重点之一。结合***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魏源等人开明思想出现的原因。然后,教师简介魏源的生平,引导学生看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主要围绕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要让学生领会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难点突破方案

严复和《天演论》: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引导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情况,指出严复在中国近代的地位,结合小字,对严复的生平作一简单介绍。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严复的思想形成的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严复力主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关于《天演论》及其进化论的观点,教师可以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部分,着重指出严复翻译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宣传“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为19世纪末期的维新变法运动摇旗呐喊。最后,点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重要意义。

教法建议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问上节课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国依然落后挨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爱国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寻找救国之路。由此导入新课。

《四库全书》:引导学生掌握该书的性质、分类以及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书中插图和小字部分学生自学,不作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

难点: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清朝末年,我国出现了哪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清朝末年,我国虽然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这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进步思想家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从而引出新课。

二、《四库全书》:

性质: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一部大丛书,也是世界上的一部丛书。

分类和意义: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共收录各类书籍3000多种,近8万卷,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是,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删改、销毁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也是祖国文化遗产遭到很大破坏。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1、简介魏源的生平。

2、《海国图志》:学生阅读书中相关内容后,教师指出:《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一部专著,也是介绍和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著作。这部书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性?产生了什么影响?

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表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启迪人们通过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四、严复和《天演论》

1、简介严复:引导学生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就在天津主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史实。结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严复是我国近代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地介绍。

2、严复思想形成的背景:提问:严复生活的时代和魏源生活的时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严复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是与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高涨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不断深化的结果。

3、《天演论》及其影响:为了介绍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严复一生翻译了大量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论》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看书讨论《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真实目的在于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通过变法使社会由落后变为先进是自然之理,抨击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错误观点。很显然,严复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对封建保守思想进行了有利的抨击,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师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

1、背景:传统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脱离社会实际,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战争以后,受西方的影响,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03年,张之洞等奏准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05年,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指导地位的确定,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认识邓小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1

教师:这首歌唱的是谁?为什么要歌唱他?

学生: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学生试答)

教师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设计意图:在《9改革开放》一课的知识基础上由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 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一、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

展示:展示板块

教师:本课我们将通过三个板块进行学习:“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拨开迷雾,领航改革路;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教师:邓小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哪些贡献?为何赢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赞誉?

学生:阅读课文归纳邓小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

1、提出改革开放: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就提出改革开放。因而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

2、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人在思想和理论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展示:

材料一 “改革开放就好比打开一扇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是会飞进来的。开窗的目的是为了室内更有生机,而不是为了接纳苍蝇。”

——邓小平

材料二 “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必须要装纱窗!”

——习仲勋

思考 “苍蝇蚊子”指的是什么?改革开放的这扇“窗户”能不能关上?“纱窗”指的是什么?

学生:“苍蝇蚊子”指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教师: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质就是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必将危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教师:改革开放的这扇“窗户”不能关,就要有纱窗。那么要保证我国的建设不偏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坚持什么?

学生:邓小平强调“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使改革开放在初期就具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设计意图:补充材料,更好地体会到中国当时面临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党的十二大(1982年)上,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什么思想?

展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的讲话

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所谓“特色”,就是指“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指出了走怎样的建设道路的问题,

4、党的十三大,基本路线、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教师: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条道路“具体该怎么走,需要注意什么”等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成功召开,会议有哪些主要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部署。

展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示意图。

教师: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学生:根据说学知识回答。

教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设计意图:从邓小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理解被称为设计师的原因。)

过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遇到了思想上的困扰,使得改革开放步伐放慢。邓小平又是怎样拨开迷雾,引航我国改革开放之路的。请同学们速读本课第二部分第一段。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拨开迷雾,引航改革路

1、南方讲话:

展示:

材料一 关广梅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书中说到:“……承租多家商店的成功,为她赢得了租赁企业家和女改革家的称号,也让她成为了‘社’‘资’问题的焦点。”

材料二 “租赁坐收渔利,带有剥削性质。”“她一个人租赁8个店,在本市形成了一个商业垄断集团,把市场的商品和物价都垄断住了。”“她干的是社会主义吗?”——《中国经济周刊》

材料三:“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关广梅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再现历史情境,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必要性、重要性。)

教师:从材料看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什么问题?

学生:姓“社”姓“资”问题。

教师:关广梅说:“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 请结合课本,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来消除关广梅等人的顾虑。

学生:“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句话坚定了人民改革开放的信心,也成了我国的基本国策。“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教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否消除了关广梅等人的顾虑?有何深远影响?

学生:消除了顾虑。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2》

教师: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南方讲话后邓小平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手段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意义。)

2、十四大、十五大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中的空

教师:在课本44页,我们曾学过党的十四大的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南方讲话一起,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四大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应该走这样的建设道路” 。)

展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八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199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00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是1980年的4.3倍,提前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政府网

教师:党的“十四大”以后的改革成果,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那么以后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样的决定?(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走这样的道路”。)

展示:展示知识梳理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发展过程。

教师:远见卓识的邓小平、立足国情、开拓创新,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教师:思考:从探索中曲折前进到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

学生: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任来 aik83nian

过渡:历史创造了伟人,伟人影响和改变了历史。踩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得以走得更高、看得更远,让我们进入第三篇章。

三、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1、展示“两次历史性飞跃”

教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历的第一次飞跃。

邓小平则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实现了我国历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

2、展示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

(升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历史还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3、展示:《走向复兴》MTV情感教育

课后习题

测验题目一:

1、 原苏联某总理在评价中国改革开 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B.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人民公社化道路

2、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是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曲中的这位“老人”指的是(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 D.江泽民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

A.毛泽东思想 B.马克思主义理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邓小平理论

5、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内容]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及所附图表,探讨课中思考题,让学生感知开国大典的动人场面,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

(2)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走访经历过新中国成立时代的老人,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的伟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伟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势力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导学、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同学们能概括一下建国前夕解放战争的形势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到9月,全国大陆基本解放。中国人民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导入新课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召开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评和点拨。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会议的几项主要内容:(1)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2)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和副主席;(3)决定了共和国的首都、纪年法、国歌和国旗;(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一:《共同纲领》有哪些主要内容?为什么说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问题二:你能说说国旗的寓意有哪些吗?

教师适当补充一引起资料,供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参考。

3、会议的意义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讲解: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人大召开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协会议还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和纪年法。所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

问题一:看了开国大典的几幅插图,联想到毛泽东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教师适应提示和点拨。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问: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历史资料,然后分组展开讨论。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三: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其意义是什么?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课时]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5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程标准]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和成就。

(2) 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3) 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4) 培养学生读图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对新旧中国外交进行对比。

(2) 实施师生互动、小组探究式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与尊重。

(3) 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

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条是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最后这两条线索合二为一,两者都为我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了崭新的国际形象。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①)

补充完整本课导言中的小故事(由学生讲)

(导入②)

日内瓦会议录相

(导入③)

毛泽东接受罗马尼亚大使递交国书仪式小故事

[讲授新课]

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我国建国初期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

[说一说]

面对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你认为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策略?

[材料分析]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① 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后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② 在这个外交政策下,我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绩?

[比一比]

① 你知道最早和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吗?

② 到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17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得到25个国家的公开承认,你能说出这17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吗?

[材料分析]

(材料)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法外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100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处。赔偿白银13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① 以上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历史现实?

② 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同?导致了怎样不同的后果?

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比一比]

① 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 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③ 哪两位同学分别代表两个国家,能用几个动作表示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每组选两名)

[补充]

关于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由来

二、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放录相《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创设历史情境

(动脑筋)

① 万隆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② 中国代表团此去会遇到哪些困难?

③ 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④ 假设

a、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加以反驳

b、中国代表对一些国家的指责不予理睬

这样做分别会出现什么情况?

⑤ 中国代表团是怎样因势利导扭转局面的?

⑥ 这次会议的召开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故事会)

同学们讲有关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小故事

(小品表演)

万隆会议现场报道

采访周恩来总理

(动脑筋)书74页

(补充资料)“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有里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小结]

(谈一谈)

1、今天我们共同了解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谈谈你的感想?

① 你知道什么是“万隆精神”吗?“万隆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适用吗?(请举例说明)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6

改革开放

一、 课程标准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调查、收集这一时期的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从而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体会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难点:

1、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家近二十年来拥有家用电器情况的变化;

学生:

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图片;

2、以组为单位,汇总好调查数据;

3、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活动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

1、调查、收集、整理资料;

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12月18日)请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社会调查的数据资料。想一想:

1、从汇报数据中你感觉到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985年起 在三个方面进行

1992年起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比一比:

1、说一说中国最早四个经济特区的名称;

2、阅读对外开放示意图,找出下列地区的地理位置:

深圳、海南、广州、上海

3、请根据对外开放示意图说说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 课程标准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确立这样一种认识。)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调查,收集和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让学生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的敬()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在 中国的新发展;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

1、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

2、收集邓小平的事迹;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启发引导,课堂讨论活动。

学生学法:小组合作,学会收集,整理和研习资料。

六、教学过程:

说说看:你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你知道歌中所唱的老人是谁吗?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四项基本原则

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作贡献的事迹。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影片)

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这一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两方面内容。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必将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8

《钢铁长城》

教学目标

1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和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建制;国产飞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战略导弹的威慑力量;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历史及其发展壮大的趋势

2、 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资料,体验国威军威;钢铁长城形成的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3、祖国民族日益强大与军力增长的相互作用,标志着新中国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高起来,成为炎黄子孙振奋精神、继续图强的强大动力;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难点 人民海军的建立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导弹与炮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联系:都要经过发射操作。区别:导弹与炮弹相比,科技含量高许多,威力也大了许多。)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到炮兵部队的建立,再到导弹部队的形成,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的钢铁长城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哪些有趣的历史知识和军事知识呢?请大家阅读课文。(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1 人民海军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华东军区海军→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教师强调:1949年4月,蒋介石集团土崩瓦解时,有一部分国民党海军宣布起义,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投诚。于是第一支人民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2 20世纪50——70年代,人民海军有哪些发展?(我国自行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陆续装备到海军部队,还多次远洋航行,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和出访外国的任务。)

3 20世纪90 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不断补充新型舰艇,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7页《中国人民海军》出访路线图,受人民军队的军威。

4 根据67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旧中国制度落后,国力很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侵略,曾先后败于法国和日本等。新中国制度先进,能够有效地集中国力投入国防建设,建成了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但在海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空军和导弹部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5 新中国的空军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A.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能够装备自制的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等。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提升了提升了现代化装备水平。)

导弹部队的发展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7页“导弹射程示意图”和《导弹小知识》,结合课本70页“自由阅读卡·百万大裁军”,了解“科技强军”的涵义:在新时代里,军队强大主要靠的是科技含量。

1 什么时候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1957年)

2 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核反击)

·教师组织学生提前了解课本85——86页有关我国研制***和导弹,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情况,指出: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向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课后习题

1 完成课本69页“练一练”:应选A(50年代)。

2 完成《历史填图册》19页各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9

【第1课***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实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感、

态度

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6页“自由阅读卡•从-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

2、英国走私***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严厉禁烟)(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是烧毁它们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烧***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中国接受一种名叫***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

(中国战败,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

“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本课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3、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2课第二次***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第二次***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

记住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综合理解

探索分析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

识图教案第9页: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思想意识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

第二次***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

第二次***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第1课知识,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

(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1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

(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那哪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

(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教材8~9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历史填充图册上填图题目,加深-对中国侵占领土的时间、地理位置、面积的记忆。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教材9~10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

(“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国内的-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本课小结

1、指导学生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x疆》。

【第3课收复新疆】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阿古柏侵占x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x疆的事迹

掌握x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综合理解x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重要性

联系归纳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x疆平叛和1884年x疆行省的设置,证明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许-或侵略

识图根据教材第13页认识伊犁、喀什噶尔的地理位置等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要坚决捍卫她

思想意识要充分肯定那些抗击外侮、保卫国家的历史人物,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教学重点

左宗棠收复x疆。

教学难点

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以及为此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第二次***战争的时间,以及最终的结果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x疆

学生阅读教材12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x疆的路线。

(“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

(英、俄)

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

(俄)

设疑过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x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

(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左宗棠收复x疆

学生阅读12~15页本目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x疆?(允许自由发挥)

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

(没有直接与-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1、他这样处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正确。首先,他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伊犁是x疆的大门,如果不收回来,整个x疆就无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保住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是明智之举,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总之,在收复x疆这个问题上,左宗棠能够-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联系左宗棠和戚继光等人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什么样的两面性?

(对外反侵略,值得赞扬;对内-人民起义,必须批判。)

3、根据第12页“动脑筋”:为什么说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对突厥实行有效管辖、乾隆年间平定x疆少数民族反动首领的叛乱、清政府在1884年设置x疆行省等。)

本课小结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4页“练一练”:在x疆设立行省的年代是D(1884年)。

2、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与探究”。

3、列举左宗棠收复x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

(对于较弱的浩罕国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在这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值得赞颂。但是,他对于太平天国的-,又具有反人民的一面。)

4、对各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醒预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口头表达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比较分析

综合说明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讨论探索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想意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x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

(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x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x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

(李鸿章)

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

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

(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

《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

(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

(《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项目内容分析影响

《南京

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加重中国的贫弱,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

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的清政府?

(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

(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