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优秀4篇】》
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消息的结构是标题、#教案#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
(屏显)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学生再读)
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
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
(屏显)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
(屏显)
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的三大特点
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当一回编辑
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预设:
两则消息具备新闻的六要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何人: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如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何故: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 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两则消息都有标题、#教案#导语、主体,第二则还有背景和结语,结构完备。而且两则消息的标题能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简洁醒目,重点突出;#教案#导语集中呈现了新闻事实;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新闻的相关信息。第二则消息比第一则内容更详尽丰富。
两则消息都报道了重大事件的客观事实,具有传播性和真实性。从电头和内容来看,第一则消息中陈述的事件发生于二十一日夜,报道时间是二十二日二时,第二则消息陈述的事件截止二十二日下午,报道时间是二十二日二十二时,时效性都很强。
2、如果限于报纸版面的不足,第二则消息要删减一些内容,你从开头删减,还是从结尾部分删减?
预设:#教案#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不能删减。可以把背景和结语删略一些。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新闻体式特点,把握新闻阅读规范。用活动的形式,既实现知识的学习,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
活动二:做一次播音
如果你是当时的播音员,你将怎样向全国人民播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请选择其中一则,以播音员的身份播报消息。注意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
学生自由练习。
播音展示,自主评价。
教师点拨: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所以一般采用陈述语气;要读出#教案#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可以通过语调的高低表达新闻中或喜或忧的情感。
【设计意图】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新闻内容,进一步感知新闻的特征,也为品味新闻语言蓄势。
活动三:作一点品鉴
好的新闻,语言不但准确简练,而且生动形象,从中可以读出新闻作者的情感和情怀。请同学们试着做一个品鉴家,从《消息二则》的语言中品出一些情味。
1、删一删:删掉下面红色字体的词语,好不好?
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2、换一换:把这些动词换成括号里的,行不行?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歼灭)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副词和动词的使用,体会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3、比一比:从两组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
A.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B.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预设:新闻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情感。从这些四字短语中,我们能看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能感受到作者的赞扬之情和自豪之感。
4、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语。去掉这个词语,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浏览文章,找词语。
(屏显)
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②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③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④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⑤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⑥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⑦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⑧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共读,男女生分读。你从这些“我”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的自豪和骄傲;
“我”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胸襟;
“我”中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概。
活动小结:
新闻里有新鲜的时事,新闻里还有鲜活的形象和情怀。每一则新闻里都蕴含有不一样的意味。古人最初造字的时候,“闻”字这样写:
(屏显)
一个人举手掩住一只耳朵,露出另一只耳朵,表示专注地倾听。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有选择地接收,能专注地倾听,你会从新闻中了解广阔的大千世界,发现有意味的社会人生。
【设计意图】通过品鉴语言,让学生感悟新闻语言的准确客观性和主观倾向性,学习通过语言捕捉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思想等的方法,从而养成有独立思考、辨析接受的阅读习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预习要求】
1、先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五要素”。
2、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
二、介绍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研读“‘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关内容,教师补充介绍。)
1、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新闻的特点:
⑴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⑵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编造、虚假。
⑶时效性。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一是时间上的新。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二是内容上的新。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有的新闻,如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也追求文字形象、生动,以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2、消息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 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教案#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教案#导语,即开头部分,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作概括性的说明。消息写作,以概述为基本表达方式。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教案#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教案#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教案#导语之后,对#教案#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教案#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结尾,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四、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
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该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小结
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探究”(一)。
2、思考“练习·探究”(二)。
3、阅读“词句品味·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前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基本常识和新闻的主要特点,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次。(“五要素”和一个H、消息的特点、消息的结构等)
明确:新闻有五个W(“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何)和一个H,即how(如何)。
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教案#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2、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要素”和一个H,并区分出#教案#导语、主体和结语。
(该题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情况,又检测明确了“练习·探究”(一))
明确:⑴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消息,堪称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新闻“五个W”(“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在本文中体现为: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地:芜湖、安庆之间;人:人民解放军;事:渡过长江;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How(如何)那就是: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⑵本文的#教案#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二、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品味”。)
明确:⑴“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⑶“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
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本通过PPT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侯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
(二者都写同一件事,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但没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简洁之美。)
比较、明确:
相同之处: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教案#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教案#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 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三、作业布置
1、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五要素”和一H,指出消息的#教案#导语、主体、结语等结构。
2、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附:板书设计
新闻:广义
狭义(即消息)
消息五要素:“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How(如何)
基本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教案#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提问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 潮。
提问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提问6: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生丙: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提问7: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 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 色彩鲜明。
生乙:“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教案#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教案#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教案#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的嘲讽:“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