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抗日救亡运动(优秀3篇)正文

《抗日救亡运动(优秀3篇)》

时间:

抗日救亡运动 篇1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中国共产党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是如何逐步扩大对华侵略的,然后指出随着日本侵略的扩大,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也出现了新的发展,由此引入新课。

一、华北事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日本侵略华北的意图是什么?什么是华北事变?国民政府是如何处理华北事变的?有何影响?

在分析毕北事变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这一事变对中华民族、国民党政府内部、以及英美帝国主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二、瓦窑堡会议

提问:华北事变的发生,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革命首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理解中共提出抗日统一战线的背景。

向学生介绍,华北事变发生后,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尚未完全结束,王明起草并发表的“八一宣言”。由学生分析教材中“八一宣言”的引文,了解宣言的核心内容。并评价“八一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教师应强调宣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自从土地革命战争以来对国民党政策有了明显的转变。

要求学生掌握中共是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的。在讲解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抗日统一战线的组成、领导权的归属,使学生认识到:此时中共对蒋介石的政策正处于由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的过渡时期。

三、一二•九运动

播放录像《一二•九运动》或展示相关历史图片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一二•九”运动有何特点?它与五四运动有何根本区别?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适当归纳。“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学生运动。它宣传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都是在国难当头爆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但五四运动是学生自发掀起的,“一二•九”运动自始至终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一二•九”运动还为中国青年运动指明了方向,即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三、西安事变

观看《西安事变》的记录片或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西安事变?

让学生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分析西安事变之后,将出现怎样的局面?如果你是张、杨两将军,如何处理蒋介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阅读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教师指出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表明了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和平解决实现了团结抗日,顺应了抗日形势的发展,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对于推动国共两党再度合作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板书设计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一、华北事变

1.华北事变和《何梅协定》

2.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l.“八一宣言”

2.瓦窑堡会议

3.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三、“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

2.西安事变后复杂的形势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抗日救亡运动 篇2

重点: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难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松花江上》的音乐,简单介绍此歌的背景,引入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展示有关“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图片,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问: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不是偶然事件?引导学生从日本国内、国际、中国国内形势方面进行思考、讨论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设问: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蒋介石为什么不顾民族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

让学生阅读课后材料解析的四段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学生议论之后教师归纳: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有:①认为中日双方实力悬殊,中国战则必败。②担心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日斗争中发展壮大。③认为国联合制裁日本。④认为让出东北,可确保其他十八省的安全。上述四点都是蒋介石为其妥协退让的辩解。蒋介石不抵抗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所代表的和维护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始终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二、一•二八事变

展示有关“一•二八事变”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楷体字部分,了解事件的经过,十九路军及上海军民的抵抗事迹。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在讲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出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各社会阶层,以及他们的抗日救亡活动。东北抗日武装的抗日斗争

通过展示有关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图片,由学生介绍他们所知的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讲述福建事变时,教师可联系一•二八事变以及事变后调十九路军到福建“围剿”红军的史实来分析福建事变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福建事变的特点

小结:

引导学生讨论1931-1936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却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此,反蒋便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部分,反蒋抗日是1931-1936年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爆发原因

2.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及其原因、影响

二、一•二八事变

1.一•二八事变

2.淞沪抗战和《淞沪停战协定》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中共的抗日宣言

2.东北抗日武装的抗日斗争

a.抗日义勇军

b.东北抗日联军

3.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的抗日反蒋斗争

a.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b.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c.福建事变

抗日救亡运动 篇3

马晓丽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华北事变的发生,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临着严惩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上结束了十年内战的局面,由国内战争转向民族战争。中国近代史的三条主线在本切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本节内容是《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的总结,又为下一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做好了铺垫。本课的特点是: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事件承载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良好契机。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中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探究欲望强烈,,在学习完一个学期的中国近代史之后,同学们对近代史的基础知识和篇章结构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初步建构起了知识结构。但是他们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缺乏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变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创设情境,融史于情。生动的学习历史的生动,运用谈话、讨论、等言语互动的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掌握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与中共确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等主要史实。能过华北事迹以及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能过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搜集信息、总结日军发动华北事变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

2、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参与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究性和创造性。

3、通过组织学生报道西安事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矛盾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日本发动华北事变的史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意识到在和平年代也要居安思危,防止新的军国主义的侵略。

2、能过重温一二九运动的激情,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学生将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相联系的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制定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学生认识到中共善于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中共是全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认识到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巨大凝聚力,从而树立为和平统一祖国做贡献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西安事变

(二)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五、教学方法

主要利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开启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设计思路

情境式讨论教学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体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在活动中发展、在探索中提高。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多项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在表现中评价,从而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协作关系,彰显学生良好个性,在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七、教学准备:

提供给学生主题资源网站,让学生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信息。

张学良纪念馆:。

一二九运动纪念馆:。

《人民网》时政题—纪念西安事变。

《历史回廊》人物卷:

《中国网》www.china,。

八、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通过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本课设计成:知识建构、练习提升、整理总结、发散探究、表现评价等几个环节。

进入知识建构后,出示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涨的动态图片

(播放歌曲)《华业歌》,提问:为什么歌词中写道:“满耳是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论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凝神、起兴。

(师生互动)进入新知识的建构

第二部分:讲授新课

(一)   华北事变

(设疑:)

①侵华是日本的既定方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采取了什么措施和行动呢?(配合东北地区的显示)

②按照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所设想的,“灭亡满蒙”只是征服中国的第一步,为了继续实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本又将下一个目标放在了什么地方呢?(配合华北地区的显示)

③比较日本对东北和华北的侵略有何不同?

(播放视频)《华北事变》中有关“何梅协定”、“华北五省自治”等内容的介绍。

(设计意图)有关华北事变教材略做介绍,通过播放相关资料,能让学生更直接更形象的融入到民族危机严重的历史氛围中,加强切身体会,为突破本课重点和难点做好铺垫。

对第三个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即时性评价。

屏幕显示对华北事变这个知识点的总结。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铺垫)1935年全世界都笼罩在法西斯肆意扩张的战争阴云下,7月,共产国际七大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强调:各国都要组成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推动了各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创设情境任务)作为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联络员,请你拟定一封写给共产国际的信,汇报我党在1935年贯彻共产国际七大所做的重要举措。并提出要求。

动态显示三幅图片,分别是《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学生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宣读)对同学的发言教师给予认真的点评,特别表扬学生的新颖创意。

电脑显示相关问题,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的内容加以总结。

(设计意图)课本中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理论性比较强,通过学生写信的方式 ,着眼于中共政策的转变,将前后几个历史事件关联起来,使枯燥的知识活化于纸上,简化于言间,内化于心中。

出示两则材料,提问

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

三、一二九运动

(承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具有强烈的爱国心的中国各阶层都做出了反应,抗日救国的口号响彻云宵,那我们来看看与我们最接近的,最富激情的青年学生的行动吧。

(角色扮演)一位学生扮演成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满腹激情的进行演讲。

(显示)《清华大学国会告全国民众书》和一位青年学生进行演讲的画面。

(播放视频) 一二九运动

(设计意图)使同学们融入历史情境,重新体验激情燃烧的岁月,形成“个人—社会”的人生价值,强化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民族意识的养成。

提问:一二九运动的背景、概况和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显示总结的内容。

出示两幅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两幅图片。

(提问)

1、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2、在千百万张书桌都能放下的今天,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我们当代青年又要向当时的青年学习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学生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相联系的爱国主义情感。

(转承),一二九运动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的到来,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更加有利的推动了全民族抗日高潮的到来,在此前提下,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于是国民党内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这与两位名垂青史的将军有关,他们是谁?领导了什么事?我们怎样评价他?

四、西安事变

(历史人物小档案)出示张学良、杨虎城的图片,学生根据网上搜索的内容,看书后共同完成其简单的个人档案。电脑动态的显示一本书翻页的情景。

(设计意图)通过建立生活化的“历史人物小档案”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现实感,加强古今纵向联系。

(出示情境任务和活动要示)让我们再次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36年的西安,关注那里发生的一切,我们有幸请到了《西安文化日报》的记者们,他们将向我们详细的报道1936年底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播放电影片断)张学良对蒋介石苦谏和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时学生请愿的情景。

学生分组讨论

分别是12月9日,西安记者报道

12月12日,临潼记者报道:

12月17日,赴东京、赴华盛顿、赴延安、赴南京记者分别发来的报道。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同学们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都比较熟悉,采取融入历史情境、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模拟表演的方式,使历史场景真实化,历史问题生活化,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西安事变后出现的复杂形势,及中共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做出的英明决断。

关于西安事变的背景及事变后的复杂形势这一目,

(教师设疑)

1、为什么张杨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而实行兵谏?

2、从刚才同学的发言中,你能看出当时怎样的紧张局势?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叙述。

3、西安事变最后如何解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学生自由发言,突破重点)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教师提问要求学生回答,最后屏幕显示概括的内容。

(设计意图)以环环相扣的问题,提示事件的本质,使学生理解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培养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的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激发潜能,使课外知识建构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过渡)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避免了两党爆发大规模的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时至今日,70年已经过去了,历史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出示动态图片)国共第一次合作、国共第二次合作、与连战历史性握手等图片。

(提问)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国共两党合作既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又有利于两党本身的发展,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愿望。海峡两岸早日和平统一,才能振兴中华。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的能力,树立以史为鉴的意识,自觉树立为祖国和平统一和民族振兴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学生自由发言,拓展本课的教育意义)

第三部分:整理总结

本课小结:

(活动:对号入座)展示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形势图,请同学们指出a、b、c、d分别代表什么地点?在这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有何重大意义?说出他们之间的重大意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

(设计意图)能过由学生参与总结的方法,能使同学们增强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建立起各目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对本课内容的深层次理解。

本章小结:

(教师借助动态图示小结本章)

第四部分:练习提升

(活动1:巧填空项)

(活动2:自创习题)

­­(学生分组做答,小组竞赛)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没有确定答案的习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运用小组竞赛的形式,使学生形成团队意识,增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

第五部分:发散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开放性的历史作业,使学生能够增强探究的主动性,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六部分:学生评价

课后学生要对自己的综合表现及对小组其它同学的表现作评价及记录,同时教师也要将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及时的反馈给学生,使评价多元化、多维化,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附:学生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