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秀14篇正文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秀14篇》

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14篇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难点: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 “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 “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归纳,

活动3:展示图A和图B,两图所显示的地势特点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

学生:很快正确选择了答案,并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我国东西向(北纬32º)地形剖面”动画来验证大家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阶梯

  

界 线:( )山——( )山——( )山

第二阶梯

  

界 线:( )岭——( )山——( )山——( )山

第三阶梯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教师:(简单地向学生补充介绍)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称为大陆架。我国近海的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面积小,海底全部是大陆架,另外东海的大部分(约有2/3)、南海的一部分(约有1/2)是大陆架。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小组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对气候的影响:

 

地势

年降水量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西部

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东部

对河流的影响:

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填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我国的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 线:( )山——( )山——( )山

第二阶梯

界 线:( )岭——( )山——( )山——( )山

第三阶梯

从上表看出,我国的地形类型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学生答)五种基本形态——比较齐全。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世界,下面咱们就共同去领略多姿多彩的地形吧!

讲授新课:

二、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复杂多样

活动1:阅读教材的景观图片,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学生:简单地讨论,比较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如: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顶部高耸,坡度很陡。

江南丘陵——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辽阔,水草丰茂。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水乡泽国”。

四川盆地——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2.我国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活动2:读教材图“山脉走向示意”,熟悉山脉走向的含义。

活动3:读教材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完成下表。

走向 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南北走向

弧形山脉

活动4: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交织成网,高原、盆地、平原就镶嵌在网格中。阅读教材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中找出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填在表格中。

山 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横断山

横断山

山 脉 两侧的地形区

南侧 北侧

天山

昆仑山

教师:(补充介绍)以上的山脉构成了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界线,有时山脉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与江西的界山。

活动5:阅读教材关于“地形与民俗”的文字资料,讨论: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窑洞图片,讨论地形与建筑的关系。

地形对民俗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很多风俗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了很大作用。

教师归纳: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影响,人类巧妙利用和改造着自然。这些例子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小结。

[作业布置]填充图册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阅读“中国地形图”,请大家猜一猜每一种地形在我国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多少吗?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大呢?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逐一写在黑板上)

下面我们阅读教材的“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验证自己的结论:

(学生很快找出结论)山地33%、盆地19%、平原12%、高原26%、丘陵10%;其中山地比例最大。

讲授新课: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面积广,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活动1:根据地形面积比例数据,计算对应圆心角,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

学生:计算后很快绘制出饼状图(如图示)

教师:请大家根据饼状图,把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累加起来,算一算占陆地面积的比重。

学生:(118.2º+93.6º+36º)/360º≈2/3

教师:观察教材图中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答:地表起伏比较大。)人们习惯上把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丘陵统称为山区,山区的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3。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比较广(引导学生答)的国家。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活动2:小组讨论:我国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讨论要点:

①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②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学生代表发言(可以补充)

教师归纳:

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3.开发利用山区,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活动3:阅读教材图“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观看关于地质灾害的图片,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教师:自然灾害可以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人类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时,如果开发不合理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活动4:小组讨论:山区人类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讨论要点:

坡度较大的地区是发展林业还是耕种区,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发展林业区。原因是:随着人口增加,居民区扩大,划为耕种区可以增加粮食生产;但坡度较大,不适宜耕种,且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整个区域环境,发展林业为宜。)

教师:可见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2.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并能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及相关资源分析、归纳、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

【重点与难点】

1.我国气温的特点,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2.读图、识图技能的培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看视频:冬季的广州和哈尔滨

同一个季节,为什么广州和哈尔滨的景色有如此大的差异?导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

海口和漠河的'温差(16℃-(-28℃)=44℃)

特点:南北温差大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思维拓展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探寻原因

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

中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近50度,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至使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昼长越短。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北方昼长比南方短,太阳照射时间短,所以北方得到的热量少于南方。

成因②:冬季风的影响

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使北方降温幅度大。距离和地形对冬季风的消弱与阻挡,冬季风对南方影响小。这些加剧了南北温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

海口和漠河的温差(28℃-16℃=12℃)全国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20℃)

特点:普遍高温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思维拓展: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一些,北方昼长比南方长一些,北方得到的光热与南方相差不大。所以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3)探究:

夏季我国哪里气温偏低?为什么?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夏季气温偏低)

(5)拓展延伸:

我国南北温差顺口溜

领土面积广,南北跨度大;冬季温差显,北棉南穿夹;夏季普高温,南北差不大;秦岭淮河线,零度等温划;最寒在1月,高温在7月。

(6)了解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3.温度带

(1)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

(2)读图,了解5个温度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位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4)对号入座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漠河、塔里木盆地它们分别位于哪个温度带?(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寒温带、暖温带)

(5)体会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水果

2.房屋

3.农作物及其熟制

总结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气温分布特点,那么你知道我国降水的情况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第二课时

(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1)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从整体看,降水的空间分布均匀吗?(不均匀)

(2)观察分析

图中的等降水量线有几个数值?(如图)

图中等降水量线数值变化的方向有何规律?(如图)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800毫米年降水量线过的地方,了解我国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2.降水时间分布特点:

读“中国南北四个城市的季节差异”图,回答问题标出四城市降水较多的月份(如图)四城市降水集中在____月~_____月(4;10)在图中从南向北圈出这四个城市(如图)

总结:南方雨季____,开始____,结束____;北方雨季____,开始____,结束____:(早;长;晚;短;晚;早)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

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

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

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

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

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

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

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

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

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小结。第二节 气候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阅读等温线,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2.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教学难点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喜爱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的角色来假设:寒假来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方千里冰封的景象;夏东海准备带上夏雨、夏雪“下南海”到海南旅游。一家人在讨论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听说两个地方的气温相差很大,于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出谋划策: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呢?

师:看来,北方的冰雪让人期待,南方的沙滩也很火热。为什么冬季的南北方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p31)。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同时思考问题。

1、看图例和气温数值,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

2、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

(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

3、1月0℃等温线以北、以南的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

(以北<0℃,以南>0℃)

(小结:1月0℃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此线南北的植被、农业生产状况及河流水文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例如,1月0℃等温线以北的河流会有什么现象?结冰)

4、在图中找出我国气温最低、最高的等温线在哪里?计算两地温差多少?(漠河:-32℃、海口:16℃,温差近50℃)

(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板书)冬季南北温差大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

(引导学生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思考分析:纬度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

那么,我国夏季的南北温差怎样?气温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

三、小组互动、探究学习:

组织学生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学生先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1、 我国7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值是多少?(20℃以上)

2、漠河、海口的平均气温值大约是多少?两地的温差是多少? (漠河:16℃, 海口:28℃, 温差12℃)

3、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是哪里?

(新疆的吐鲁番。)

4、图中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为什么?

(青藏高原,地形地势的影响。)

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板书: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转)为什么纬度位置不变,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却不大呢?

(师演示讲解: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越往北去,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光热越少;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却越多,减小了南北的温差。)

5、阅读材料:吐鲁番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9.6℃,戈壁地表温度高达82℃以上,可以晒热鸡蛋。西游记中有一处位于吐鲁番。[课件:吐鲁番]火焰山真的是熊熊烈火吗?火焰山山体为红色砂岩,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极强。在强烈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弯弯曲曲的沟壑,宛若烈焰腾升,故名火焰山。

(转)近几年来,由于气温的一些变化,“三大火炉”城市也有了小插曲。我们来了解一下。

大家还记得2008年初南方雪灾吧?我们通过资料和图片简单回顾一下。 [南方雪灾图片;]

(师小结)在面对灾难时,我们始终众志成城。由此可见,我们今天学习的南北气温的差异只是一般规律。影响气温分布与变化的原因有很多。

四、联系生活,讨论交流

那么,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气温分布特征给我们的生活、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影响呢?

南北衣食住行的不同:生活中,体育运动(滑冰、游泳);饮食(冷饮、火锅);服装(夏装、冬装); 住房(北方土炕、暖气、地炉、双层窗——取暖保暖;南方——高大宽敞、注意通风);交通(暴雪封路、河流结冰),农业生产方面:作物种类、熟制、播种时间等也有很大差异。

五、拓展引申,应用升华

指导学生读图观察,看教材33页图2.1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图[课件:温度带]

1、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2、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 (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

什么是活动积温?(作物生长温度不够不行,旺盛生长需要≥10℃,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过渡)根据我国各个地方活动积温的大小,气温的高低状况,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

3、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大体与“1月气温分布图”中的哪条等温线一致?(o℃等温线)

使学生明确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o℃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4、热带与北回归线的关系?(热带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5、那么,我国各温度带主要包括哪些地方呢? (地形区、省级行政区)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明。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教师归纳小结:

6.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图片欣赏)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图片,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不同水果及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如下:

(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

(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

(3)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因而民居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

(4)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秋季播种春季收,比如我国东北就是春小麦,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六、练习巩固,及时交流,,

1、课堂小结。

2、练习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课时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阅读和绘制我国人口增线长曲线图,并分析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2、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基本国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对我国辽阔的疆域的学习,使我们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众多的人口。

二、展示目标

三、预习交流

1、2010年第 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 亿,占世界人口 ,是世界上人口最 的国家。

2、为了使 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       。

四、小组探究

利用下图表提供我国人口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年)

人口

(亿)

1949

5.4

1953

5.9

1956

6.3

1964

7.1

1974

9.1

1982

10.3

1990

11.4

1995

12.1

2000

12.95

1、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曲线。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原因是什么?

3、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

五、当堂检测

1、下列省区中人口超过9000万的是( )

A、山西省 B、广东省  C、河南省  D、江苏省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速度上升快

B、人口开始减少

C、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在减少

D、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在增加

4、小杰想通过某网站购买几本书,他在收货地址中应依次写清楚自己

所在的( )

A、省、县、村、学校 B、省、县、乡、学校

C、市、乡、村、学校 D、县、乡、村、学校

5、在中央电视台2005年春节晚会上,全国各地送来了17副春联,其中一幅春联:“上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下联:苍松雪岭,沃野龙江豆谷香”,这幅春联对应的两个省区是( )

A、宁夏 北京 B、内蒙古 黑龙江

C、云南 吉林 D、青海 福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

【教学重点】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分析中国地形及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

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PPT上展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谚语,提问:这句话包含怎样的为人道理?---揭示出人要勇往直前,勇攀高峰。同时,“水往低处流”这句话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它揭示出河流是从高处流往低处的,这就包含了两项构成自然环境的因素:地形和河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下中国的地形。

(二)新授环节:

活动一:知地形

1、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它是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低,用于展示地球表面5中基本类型的地图,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山地。人们又把某一地区具体的类型叫做地形区,下面我们就从地形区着手,来分析下中国的地形。

2、在“中国的地形”图中,5分钟对照图例查找下列地形区所在的位置。

山地: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昆仑山 巴颜喀拉山 横断山脉 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

高原: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

盆地:准格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四川盆地

平原: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肯定学生的读图习惯:顺时针读图 逆时针读图 自北向南 自西向东

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把写上地形的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后,总结地形特点:

①、地形类型种类齐全 山区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畜牧业

②、山脉走向

活动二:晓地势

观看地图,创设情境:小组自西向东沿32°N在亚洲陆地上旅行,你会经过哪些地形区,海拔是多少?谈所见所闻。

通过所见所闻,提出问题:中国地势的总趋势是什么?

---西高东低,总结三阶梯海拔高度的地形特点。(提出假想)

是否一致检验呈现地形剖面图。(验证假想)

活动三:论影响

小组讨论:我国的地形地势会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小组讨论--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3〉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三)小结:分析某国家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1、读图、文等资料了解自然环境的概况。

2、总结该国家地形、地势等自然要素的特点。

3、综合分析地形地势的影响。

(四)作业:谈:我国奇峰名山众多,其中“五岳”就很有名,它们自古就是人们争相祭拜之处,游览之所,那么,五岳是哪五岳?你们能在图上找出来吗。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

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

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

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

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

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以及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相关比例。

2.让学生理解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3.让学生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

【教学重点】

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及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

难点: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归纳,

活动3:展示图A和图B,两图所显示的地势特点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学生:很快正确选择了答案,并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动画来验证大家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阶梯

界线:( )山——( )山——( )山

第二阶梯

界线:( )岭——( )山——( )山——( )山

第三阶梯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教师:(简单地向学生补充介绍)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称为大陆架。我国近海的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面积小,海底全部是大陆架,另外东海的大部分(约有2/3)、南海的一部分(约有1/2)是大陆架。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小组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对气候的影响:

地势

年降水量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西部

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东部

对河流的影响:

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填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我国的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线:( )山——( )山——( )山

第二阶梯

界线:( )岭——( )山——( )山——( )山

第三阶梯

从上表看出,我国的地形类型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学生答)五种基本形态——比较齐全。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世界,下面我们就共同去领略多姿多彩的地形吧!

讲授新课:

二、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复杂多样

活动1:阅读教材的景观图片,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学生:简单地讨论,比较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如: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顶部高耸,坡度很陡。

江南丘陵——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辽阔,水草丰茂。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水乡泽国”。

四川盆地——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2.我国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活动2:读教材图“山脉走向示意”,熟悉山脉走向的含义。

活动3:读教材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

活动4: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交织成网,高原、盆地、平原就镶嵌在网格中。

教师:(补充介绍)以上的山脉构成了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界线,有时山脉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与江西的界山。

活动5:阅读教材关于“地形与民俗”的文字资料,讨论: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窑洞图片,讨论地形与建筑的关系。

地形对民俗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很多风俗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了很大作用。

教师归纳: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影响,人类巧妙利用和改造着自然。这些例子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阅读“中国地形图”,请大家猜一猜每一种地形在我国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多少吗?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大呢?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逐一写在黑板上)

下面我们阅读教材的“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验证自己的结论:

(学生很快找出结论)山地33%、盆地19%、平原12%、高原26%、丘陵10%;其中山地比例最大。

讲授新课: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面积广,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活动1:根据地形面积比例数据,计算对应圆心角,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

学生:计算后很快绘制出饼状图(如图示)

教师:请大家根据饼状图,把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累加起来,算一算占陆地面积的比重。

学生:(118.2+93.6+36)/360≈2/3

教师:观察教材图中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答:地表起伏比较大。)人们习惯上把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丘陵统称为山区,山区的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3。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比较广(引导学生答)的国家。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活动2:小组讨论:我国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讨论要点:

①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②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学生代表发言(可以补充)

教师归纳:

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3.开发利用山区,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活动3:阅读教材图“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观看关于地质灾害的图片,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教师:自然灾害可以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人类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时,如果开发不合理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活动4:小组讨论:山区人类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讨论要点:

坡度较大的地区是发展林业还是耕种区,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发展林业区。原因是:随着人口增加,居民区扩大,划为耕种区可以增加粮食生产;但坡度较大,不适宜耕种,且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整个区域环境,发展林业为宜。)

教师:可见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 篇9

南方与北方的人差异

——第二节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中学 文安元

【教学目标】

1、了解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以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2、通过南北两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 人地关系的教育。

3、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教学重点、难点】: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1、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5——6人为宜。

2、教学课件: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显示:失意的饺子馆

“好吃不如饺子”东北饺子店,在老家 河北秦皇岛开第一家店时生意就非常 火爆,1998年落户南昌时,经营场面 和秦皇岛一样火爆,一时间,南昌市兴起了一股“饺子热”。但是,没过多久好景不复存在,生意开始渐渐冷淡下来,渐渐发展到门可罗雀,饺子店不是转换经营就是大门紧闭,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好吃不如饺子”店失意洪城,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板?(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多媒体显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多媒体显示:

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明显差异,在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别,蕴育了不同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学习南方与北方的人文差异。(板书课题: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二、合作学习,掌握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多媒体显示六幅具有南方与北方特点的图片。

请同学们观察思考:你能够区分上面的景观最常出现在哪个地区吗?

欣赏后,请同学们讨论回答。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页图5.12和图5.13,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然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表:

多媒体显示:

南北方地区乡村人文景观的差异

主要形成原因

土地利用类型

农耕制度 主要家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传统运动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3、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造成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下表。

多媒体显示:

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4、我国历时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录像,更深层次地去了解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多媒体播放介绍南北方民居的录像。

三、进行游戏,精括知识。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回忆今天所学内容。

2、进行填字游戏。

多媒体显示:

耕地类型:南( )北( )

粮食作物:南( )北( )

糖料作物:南( )北( )

气候灾害:南( )北( )

交通运输:南( )北( )

饮食习惯:南( )北( )

工业结构:南( )北( )

民居建筑:南( )北( )、南( )( )

武术专长:南( )北( )

方言种类:南( )北( )

你还能说出哪些?南( )北( )……

全班同学合作完成。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

3、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

重点难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

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

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点拨

导入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指的就是我国的地理位置。

自主学习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

2、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带,少部分位于___带,没有带。

3、我国位于_____洲的东部,东部濒临_______洋,有许多的海岛,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平方千米,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位。

5、自北向南我国频临的海有海、海、海、海。独立自学完成

团队合作

6、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的优越性。(从所属地区的气温对农业影响去思考)

7、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从海陆位置对国家对外贸易、海洋事业及国土范围的影响去思考)

8、阅读图1.4说出我国四至点

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9、在图1.4中国疆域示意图找出陆上邻国、海上邻国,其中陆上邻国中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海上邻国中亚州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___________。

10、阅读图1.5、1.6,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试分析原因。

2021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 篇11

1、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1)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3)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1)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2)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北和以南地区均有明显的差异。

(1)秦岭——淮河以北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田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收获二至三次。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3)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主要植被不同的原因: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气候);河流流量不同的原因:降水的影响

(4)秦岭—淮河一线是温度带中(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是干湿地区中(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四大地理区域

1、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重点记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和名称)

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黄土地 黑土地

1、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3、气候: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4、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本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成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2、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目前,国家采取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才是这里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二节

沃野千里 山环水绕

1、我们常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来形容东北三省。

2、东北三省积雪期长,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的天然林区。

3、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4、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东部为长白山地,鸭绿江和图们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北部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的界河。中间位东北平原。5、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大兴安岭北部地区长冬无夏,只有南部的辽东半岛冬季较短。东北三省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6、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东北三省纬度较高,农作物一年一熟。在春秋季节,经常受寒潮影响,易发低温冻害。

2、东北平原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3、东北平原北部地区历被称为“北大荒”。如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4、开荒使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生态问题)。现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措施)。

我国的重工业基地

1、东北三省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2、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这里依托丰富的资源,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

3、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4、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是东北三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

世界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三节

文明的摇篮

1、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2、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跨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

3、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1) 窑洞 (2) 信天游陕北民歌 (3) 黄帝陵

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

2、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形成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严重的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③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人为原因: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①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②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措施: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政治文化中心

1、-广场、人民大会堂是首都北京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古城北京的符号,“鸟巢”“水立方”是现代北京的符号

2、-广场位于北京的市中心,是世界上的城市中心广场。

3、北京的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4、北京的城市职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历史悠久的古城

1、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等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城中体现历史文化传统的四合院、胡同、牌楼等也令人流连忘返。

2、北京故宫是世界现存规模、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现为故宫博物院。

3、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4、南锣鼓巷是我国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风貌的传统民居区。

5、前门大街是老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街,有许多中华老字号

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南方地区的位置: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特点: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3、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有: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5、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地”,四川盆地被称为“紫色盆地”,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形形成。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小麦、棉花、油菜等。南方地区盛产茶、竹、甘蔗、橡胶,以及柑橘、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江海交汇之地

1、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2、成为“鱼米之乡”的原因:①这里以平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②这里河湖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3、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4、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②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③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工业用水,淡水产品。

5、我国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这里有的古都——南京、杭州,还有苏州、扬州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中华门是明朝初期都城的正南门,是我国现存规模的古城堡。

6、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我国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许多的旅游景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古典园林和杭州西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

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第三节

1、香港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位于珠江口东侧,与广东省深圳市相邻。香港由香港岛、九龙、“新界”组成, 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的区旗是紫荆花。

2、澳门位于珠江口西侧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的区旗是莲花

3、香港是世界的自由贸易港,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旅游业)是澳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4、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5、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十分密切,港澳所需的淡水、食品、原料和燃料等生产和生活资料主要依靠祖国内地稳定的供应。

6、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

第四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1、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是我国面积的岛屿。

美丽富饶的宝岛

1、 台湾岛多山,山地面积约占2/3,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是人口集中的区域。

2、 台湾山脉主峰玉山海拔3 952米,是我国东部的峰。岛上河流短急,水能丰富。

3、 北回归线通过台湾岛的中南部。台湾岛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4、 台湾岛的风景名胜:日月潭、野柳地质公园、玉山

5、 台湾岛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

6、樟树是台湾最的树种,红桧是台湾特有的树种。

7、台湾的美称:东方甜岛 、海上米仓、水果之乡、兰花之乡、植物王国、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外向型经济

1、20世纪50年代,台湾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60年代开始,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90年代开始,台湾重点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2、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海岛多港口 、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大量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

2021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 篇12

第五单元 我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课 四大地理区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3.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 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展示西北沙漠、东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场、南方的水田图片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 据各地的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不同,把我国分 成四大地理区域,既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1、划分依据: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 素

(学生活动)阅读3页材料,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 四大地理区域 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活动,探究)——做第2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

(总结)青藏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它周围有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等围绕。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这两侧的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不同,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以大兴安岭为界,这里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由此看出,四大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气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进行的。

(学生活动)利用空白纸描画中国四大区域图,标出主要的分界线和区域名称。

(过渡)在区域的分界线中,秦岭-淮河一线非常重要,它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我们来具体学习一下。

展示秦岭和淮河的图片

(学生活动)根据读图册中的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还有干湿地区和温度带的划分,回忆秦岭-淮河一线有哪些地理分界线通过。

(讲述)秦岭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高大而绵长,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东部季风区的中部,使山脉两侧气候有显著的不同。它是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也是,还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因此在它的南北两侧,地形、水文、农业、文化存在明显的区别。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 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 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重点是四大区域的范围和界限,我们还要加深对于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理解。

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掌握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一些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3、要求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4、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工业的重要性、工业的分布。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认识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综合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

农业的地区分布:

(1)东西差异;

(2)南北差异,(秦岭——淮河为界)

新授: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1、什么是工业

读图4.17 从采矿—炼钢—机械制造图片分析什么是工业?(工业是从自然界获得原料、对原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从事这三阶段中任一过程都为工业)

学生完成课本102页活动1、2;(让学生理解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工业的重要性

读图4.18 工业对其他生产部门的重要性来分组讨论工业与农业、国防、科学研究、生活的关系

读图4.19分析工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1、让学生分析讨论影响工业发展的条件

活动(畅所欲言):你长大后想投资办厂,工厂选址考虑因素

2、读图4.21 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1)让学生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

(3)讨论分析小结我国工业分布大势,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空间:东部,密集;中部,较多;西部,较少,稀疏)

3、阅读4.22,说出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布的情况。

(1)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比较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工业总产值的差异

(3)小组讨论人均工业总产值高的地区,工业总产值并不一定高的原因。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4“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举例”,帮助学生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并认识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帮助学生认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10多年来的蓬勃发展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图4.25“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相关课文分析讨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材料“中关村”分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优势。(举例)

沿海地区:

沿边地区:

内地:

(5)引导学生阅读107页活动提供的材料,开阔视野,也可让学生查找资料,让学生对高新技术产业有更深的认识,体会高新技术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三、课堂小结

四、反馈练习:

连线

沪宁杭地区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地区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 篇14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内容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

[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

[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书包范文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