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优秀2篇正文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优秀2篇》

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巴东三峡》赏析 1

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与不断付出的过程。只要在阅读中有足够的重视,在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又注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克服不良阅读心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自然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巴东三峡》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巴东三峡》阅读原文:

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前面无路,后面也无路。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齐,那么险峻。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起一两丈高的浪堆。

巫山的云,这一次因为天气晴爽,没有看到。据一位老先生说,看巫山的云,要在迷蒙细雨的天气。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这一次因为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天上连云影也没有,几个极高的峰巅,我们可以望得清清楚楚。最可爱的,就是在那悬崖绝壁的上面,倒悬着一些极小的红花,映着古褐苍苍的石岩,另有一种情趣。

《巴东三峡》阅读题目:

1.请概括巫峡山、水、云的特点。(第一项不超过五个字)

山:________________

水:_________________

云: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下面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

3.画横线的句子与下列哪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一样的。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每自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D.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作者在描写巫峡的山、水、云时,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试举例分析。

5.课文中有哪些典故,找出来,想想引用这些典故的好处是什么?

6.请你写出赞美三峡的两句诗词,并写出出处。

《巴东三峡》阅读答案:

1.山:多、高;水:险;云:奇妙多变(答案不拘,合理就行)

2.这句话是描写巫峡风景的总领句。一方面交待了作者的行踪,一方面概括了巫峡风光奇秀的特点。在文章结构上,这句话起过渡作用。以下两段话,写巫峡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了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

3.B

4.例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连用四个“险”字,写出了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手法,“围”、“咬”将群山写活了。此外,用鸟“拼命地飞,总觉得他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烘托出山峰的高峻。描写巫山的云时,发挥想象,抓住了巫山云雾奇妙多变的特点进行了一番描绘:“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并且与庐山相比较:“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这样就给了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5.本文写米仓峡引用了王昭君的故事,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还有孙夫人、八阵图等历史典故,典故的引用充实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6.示例: 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朝发白帝城》)

(3)更立西山石壁,截断巫山云雨。(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2

《三峡》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六单元。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文的教学设想。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②  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  在七年级基础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   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   教学过程: 1.      导课 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      整体感知 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      研读课文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三步,理解成诵。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特别是在理解基础上积累,当堂成诵,既巩固了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 五。   课堂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要求: 1.      突出语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侧重对文章情感体验的评价。 2.      评价方式的多样灵活。评价是双向多维的行为,所以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3.      评价中应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西安市第五十中学     何  勇

《三峡》说课稿

坪梅中学   王琴

一、说教材的处理

《三峡》是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七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 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             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             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             说教学媒体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             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出示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幻灯片出示板书)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            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                    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            秀美

三峡的秋:   凄凉                     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老师出示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师生一起来欣赏三峡的美景。(音乐声起,一幅幅三峡美景尽展眼前)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练习: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      面体现了山峦的         ,山势的            ;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           手法,突出水势           。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     ,写“潭”用     ,写“柏”用       ,写泉用        。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 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 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  ,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三峡的诗歌(幻灯片展示 ),打印出来后,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

2、(幻灯片“金鸡岭的风光”)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坪石的金鸡岭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点,下面请欣赏老师屏幕上的金鸡岭的优美的景色,学习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们展示金鸡岭的美。

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六、             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很令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