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精选4篇》
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怀疑与学问精选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
一、清理梳理文章内容。
1、 本文论点?学则须疑
2、为什么说学则须疑?“怀疑不仅是……也是……基本条件”
3、为什么说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举例论证)
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举例论证)
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论证)
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论证)
4、为什么说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道理论证)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来锻炼出来(举例论证)
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从怀疑中产生(道理论证)
(教后:要对文章进行解剖之前都应该进行这种内容梳理,这样后面的教学才有根基。
学生按上述要求梳理内容会感到很困难,老师要耐心的引导,要求学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以解决这个困难。)
二、巩固文体常识(培养学生文体意识)
论题:怀疑与学问
论点:学则须疑
论据:事实论据,如:戴震质疑《大学章句》从人、事、理、言、物几个方面概括
道理论据,如:“尽信书不如无书”
论证:举例论证:我们听说三皇五帝、腐草为萤就应该质疑
道理论证:逻辑推理:因为“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所以“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三、掌握文章结构(为学生树立一个议论文样板,为仿写作准备)
分论点1:
观点1、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举例论证)
观点2、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举例论证)
论点:
观点3、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论证)
观点4、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论证)
分论点2:
观点1、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道理论证)
观点2、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来锻炼出来(举例论证)
观点3、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从怀疑中产生(道理论证)
四、总结本文优缺点(为使学生能够结合《少年中国说》和本文的优点来写出优秀的议论文)
优点:结构清晰、文体特征鲜明。
缺点:语言不够形象生动。解决办法:添加比喻论证(例如:为了说证明应试教育的摧残讲小壁虎掉到鳄鱼池的笑话)情感不充沛。解决办法:学习《少年中国说》的语言方式:语言规整,多用修辞,以情动人。
五、仿写(实践中化知识为能力)
参考题目:
《女孩也是太阳》
《阳光总在风雨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或自拟题。
要求:
1、结构本文,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2、生动的形象、充沛的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间的关系。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因而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资料助读
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共同正音。
颉(jié)虚妄(wàng)停滞(zhì)大儒(rú)塾师(shú)
3.学生积累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旧中国时代的墨子善于守城。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受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和发展。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四、引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回答交流。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明确: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也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
2.本文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六段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者之间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此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全文结构自然分为两大部分,前一个分句是第一部分的分论点,后一个分句是第二部分的分论点。
3.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作用?
明确:事前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五、合作探究
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回答问题,小组内交流统一答案然后班级交流。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哪些名言?又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论据?
讨论并归纳:
明确:
(1)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儿)
(2)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c.听说“腐草为萤”……(b、c两个例子论证“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d.戴震善问的例子。(论证“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六、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2课时
一、#教案# 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合作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后思考,然后交流回答。
1.第一、二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它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2.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教师设疑:第三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4.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明确:(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研读赏析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画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全班交流。
明确: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几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明确: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多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怀疑与学问》教案 篇3
【教学构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3.教师设疑: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学生学习了议论文后,就要引导学生实践写作简单的议论文,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挖掘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本质,提出新颖的见解,以培养创新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从一个角度立论,立论要新颖,有独到之处,从中心论点中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摆事实讲道理,把现象或问题的本质逐一剖析,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从学生写作的结果来看,这种尝试达到了预期目的。)
《怀疑与学问》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
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试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2.导语。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颌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这篇课文议论怎样做学问,阐明了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怎样做学问,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
三、正课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讨论并归纳: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四、小结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文章运用许多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虚妄2.步骤
3.懒惰4.启迪
5.停滞6.塾师
7.程颐8.顾颌刚
(二)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1.学者先要会疑。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尽信书不如无书。
第二课时
一、预习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找出了文章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这节课我们再进一步研究文章如何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中心论点的。
三、正课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2.提问: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怎样找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第6段开头一句是承上启下的总结句,也是两个分论点。中心论点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3.提问:第3段举国难危急的时候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
4.提问: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5提问:第4段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则事例证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这两则事例告诉我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6.提问: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学问。学问,都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讨论并归纳: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最非。
7.提问:“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8.提问:第6段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讨论并归纳:应分五层。
第一层(①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出本段论点。
第二层(②③④⑤句):从道理上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②③句是从反面论证,④⑤句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第三层(5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例子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第6段提出本段中的一个小论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第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从而也证明了第①句的论点。
第四层(910句):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
第五层(11句):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第四、五层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述第①句的论点。
9.提问:课后练习三。
10.提问:课后练习四。
讨论并归纳:
(l)第2段,第4段是先讲道理,再举事例。第1段、第3段、第5段以道理论证为主。第直段引用朱喜、陈献章的话、第2段引用孟子的话、第4段引用李四光的话作为讲道理的依据。
(2)相同之处在于都以名人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不同之处课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的;短文则先开门见山提出明确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
(3)本文第3段和第5段的论述,是课文所没有的,我认为这些论述是很有道理的。第3段“疑能增进兴趣”带着疑问去读书,其味无穷。第5段提出不仅要敢疑还要善疑。
(4)标题《读书贵有疑》《谈“疑”》等。
四、小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