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三教案 > 扁鹊见蔡桓公【优秀7篇】正文

《扁鹊见蔡桓公【优秀7篇】》

时间:

扁鹊见蔡桓公08-02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扁鹊见蔡桓公【优秀7篇】,仅供参考。

扁鹊见蔡桓公 篇1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字词

(l)辨形注音  蔡桓公 腠理 骨髓 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 还(同“旋”)走 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

(2)确保朗读时间。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

(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课前作好预习,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章,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并朗读课文。

2.课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领悟语言。

3.就课后练习一展开讨论,进而分析两个人物形象。

4.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提倡创造性复述,可想像蔡桓公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看谁复述得传神。

5.进而练习背诵,争取当堂背过。

6.学生体会并总结写作特点(不求多,只要能说出一两点心得体会就好)

七。教学步骤

导入  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2.板书课题《扁鹊见察桓公》

3.解题

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

“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

(-)明确目标

用幻灯打出或小黑板出示(略)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出示幻灯片或小黑板,给知识目标点中的多音字注音组词,给群形注音的字加拼音并辨别字形。

3.学生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课文。然后结合练习三概括主要内容,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4.教师订正并小结。

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学生试读课文,要求出声读,教师指导,读文言文一定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才能确切了解句意。教师示例,辨析下面各句中的停顿是否划得正确,不正确的要改正过来。

君有疾/腠在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病/以为功)

扁鹊望桓侯而旋走(×)(望桓侯/而旋走)

臣/是以无请也(√)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习一展开讨论。

教师点拨,本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顽固、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着“有疾”“无疾”这一尖锐的矛盾展开争论。

学生讨论

第1题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学生答后归纳)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副词,有一会儿。“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而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

第2题 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学生口译。

订正学生口译,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复见”——再一次见。“益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不应”——不理睬。这两次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肤”到“肠胃”。

第3题  “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还(xuá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扁鹊”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

2.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

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提示

①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

②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③桓公病死。

学生回答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结尾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时间顺序)

学生根据“——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复述课文。注意,汤(同烫)、齐(同剂),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可以加上扁鹊、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3.复述后评论文章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

教师提问,自“居五日”到结尾是文章的第三层次。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清?

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评论、教师小结。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4.学生试背课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诵,在于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兴趣,并将以上分析融入练习背诵中,指导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背诵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分析。

教师提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30余天就出现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应是哪个成语?

学生回答成语“讳疾忌医”后,结合教学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本文按什么顺序,以什么线索,层层深入地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订正学生回答并总结。按时间的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写扁鹊四次拜见桓公,没有一个具体日期,作者动用了三个“居十日”,又用了一个“居五日”,简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发展过程,层层相连,逐层深入,条理十分清楚,同时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密切,增强了说服力。叙事简练、生动、准确,是本文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本文主要写了扁鹊和桓公两个人物,写扁鹊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君有病在肠胃”“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等一些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来说明他对桓公病情的精确判断和高明医术。同时,也写了扁鹊的动作,如“立有间”,说明他观察快而准,“望桓侯而还走”、“说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无法挽救。写桓公的态度,用语也非常简练准确,开始用“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说明他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偏见;接着又以“不应”“不悦”的神情,进一步表现他的顽固不化。而扁鹊答桓公使者问,几句话言简意赅,哲理隽永,深刻地总结了医治疾病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

(六)板书设计 

(随堂统习)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扁鹊( ) 腠理( )  汤熨( )  桓公( )  骨髓( )

寡人( ) 火齐( )  用热水焐( ) 立有间( ) 还走( )

二、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1.不治将恐深( )  6.使人索扁鹊( )

2.不治将益深( )  7.桓侯故使人问之( )

3.桓侯不应( ) 8.火齐之所及也( )

4.疾在腠理( ) 9.扁鹊复见( )

5.臣是以无请也( ) 10.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

2.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通

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通

4.望桓侯而还走 通

四、选择题。

1.“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一句的正确译文是( )

A.派人去搜索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B.派人去搜索扁鹊,(扁鹊)已逃出秦国去了。

C.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D.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出秦国去了。

2.下列划分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A.君有疾/在腠理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D.臣/是以无请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韩非子·喻老》,在《史记·扁鹊列传》中也有这个故事。

B.《韩非子》作者是春秋时期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

C.这篇故事的内容带有动谕性,可以当做寓言来看。

D.现代汉语中“疾’和“病”是同义词,在古代有病情轻重之分,“病”比“疾”重。

五、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扁鹊指出桓公有病后,桓公认为扁鹊是  。

此句话用现代译成: 。

桓公派人去问扁鹊转身就跑的原因,扁鹊说的一番话是 。

〔参考答案〕

一。què  còu  tàng  suǐ  guǎ  jì  wù  jiān  xuán  二、1.厉害2.更加3.答应、理睬4.皮肤的纹理 5.问  6.寻找 7.特意 8.达到  9.再一次,又10.跑 三、l.说  悦 2.开  剂  3.汤 烫  4.还  旋  四、l.C  2.B  3.B五、略。

教案点评: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领悟语言。就课后练习一展开讨论,进而分析两个人物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提倡创造性复述,可想像蔡桓公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看谁复述得传神。进而练习背诵,争取当堂背过。

扁鹊见蔡桓公 篇2

设计理念: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的观点。2、《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拟采用“主体参与式”语文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开展4个活动——“我会说”;“我能读”;“我会译”;“我能析”。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学会熟练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读文本。第二课时进行3个活动——“我会演”;“我能背”;“我能做”。意在让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当堂成诵。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关于扁鹊、《韩非子》、蔡桓公的相关资料;准备《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复印相关资料。教学流程: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以激励性语句作为开场白,容易激活兴奋点,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学习者情绪高涨之际,及时抛出学习任务,明确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三、 活动二:“我能读”(时间:10分钟)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四、 活动三:“我会译”(时间:15分钟)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4、开展集体评议,总结。(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仍应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积累文言词语为重点。但假如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效果未必佳。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五、 活动四:“我会析”(时间:20分钟)1、教师发放学习资料(一)如下:论题一: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填写下表:见面次数及时间扁         鹊     蔡   桓  公第一次  第二次(居十日)  第三次(居十日)  第四次(居五日)  结果(居五日)  论题二: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论题三: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论题四: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小组合作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材料上。3、各小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集体评议总结。答案参考如下:论题一答案略。论题二: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论题三: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论题三: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明确古人运用故事意在说理的写作目的,在对文章寓意的理解上,要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六、 活动五:“我会演”(25分钟)小组分工合作,改编剧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即兴表演。各组推选代表分别扮演扁鹊、蔡桓公及旁白到讲台前表演。集体评议,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予以表彰。(课本剧从改编到排练,在到演出到评价,整个过程放手让学生组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体现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改编剧本时可鼓励学生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创新。)七、活动六:“我会背”(时间:15分钟)准备:各小组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各组开展背诵比赛。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指点背诵方法,如可按照叙事层次来背,可抓住关键词语的变化来背等等。)八、活动七:“我会做”(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后练习二,然后相互评改。 教学后记:    为了打破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采用了“主体参与式”活动设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只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中的伙伴,学生才是主动的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是创造过程及创造乐趣的享受者,是发展的主体因素。

扁鹊见蔡桓公 篇3

22.扁鹊见蔡桓公(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 1)同义有别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 、布置作业 :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22.扁鹊见蔡桓公(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 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5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抽几份班上交流。

五、板书

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六、作业

A类 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2.预习《狼》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

2、理解本文寓意

3、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了解文意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的寓意

2、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3、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研读分析

1、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

居十日——居十日——居十日——居五日——扁鹊逃秦、桓侯遂死

2、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

3、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

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

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

4、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

四、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五、朗读比赛

1、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2、各组开展背诵比赛。

3、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

(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指点背诵方法,如可按照叙事层次来背,可抓住关键词语的变化来背等等。)

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

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总是以教师串讲为主,以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为主,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是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而是被动的接受者,时间长了,逐渐丧失了学习古文化的兴趣,生动鲜活的文言文变成了呆板生涩的文字材料。

为了打破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采用了“主体参与式”活动设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只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中的伙伴,学生才是主动的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是创造过程及创造乐趣的享受者,是发展的主体因素。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以小组教学为主,小组成员分配上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教育面向了全体学生,从客观上实现了教育公平,既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保证了学生的整体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以讨论,表演,展示,竞赛等便于学生自主参与,协同工作的活动为主要方法,符合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意识。

为了避免活动教学沦于“热闹”的表象,在每一个环节中精心设计了要求及论题,教师随时注意点拨评价,引导学生积累知识点,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处,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当然,回顾本课设计,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活动环节是否过于繁琐?能否加以整合?时间分配上是否合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多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这都是值得反思和改进的。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故事写作背景,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实词注释。

2、熟悉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为要点。

过程与方法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掌握关键词语及主要内容。

态度与情感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重点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手段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叫“讳疾忌医”

“讳”: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

“忌”:嫉妒,猜测

“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试译

课文

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归纳小结:

扁鹊:医术高明,为人机警。

桓侯:固执、傲慢、自以为是。

思考讨论:

1、从文中找出描写扁鹊和蔡桓公的相关语句。

2、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性格特征。

把握人物形象,为理解本文寓意作铺垫。

小结

归纳寓意:

对待疾病或对待思想上、工作上的问题要防微杜渐,而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讳疾忌医。

思考讨论:

桓侯的死,给我们留下什么教训?从这个故事中你中受到什么启发?

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拓展迁移

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增强学生对课文思想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6

重点:

疏通理解文章,理解文章内容,进行诵读指导。

难点

复述与诵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赛华佗”“赛扁鹊”来称赞高明的医生。华佗是东汉末期人,曾给曹操看过病,后借故辞去,累召不还……遂被害,扁鹊,原是黄帝时的一位名医危,但只是传说而已。事迹无可考,后来就成春番秋末期名医秦越人的代称;秦越人后来到了秦国,秦太医令嫉妒他的才能.派人将他刺死。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秦越人治病的故事。

文章选自《韩非子》,作者是战国末期韩公子韩非,这个书名相当于今“韩非文集”。这是一部论文集,可其中却有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都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我们在小学就学过一些,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矛和盾》《守株待兔》)

说明:题注中有些词语较深(如“刑名”,即刑律法令,又作“形名”)不必作解释。蔡桓公又作“齐桓公”可以放到总结全课时去讲。

二、诵读准备

1教师范读。

范读前要提示学生:这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很明显,要一边听一边思考文章的层次该怎样划分。

在范读过程当中,无妨插进简要的注释:

①“立有间”,站了一会儿,干什么呢?观察蔡桓公。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指扁鹊,“不病”指自己,讽刺扁鹊卖弄本领。

③“居”,过。

④“益深”,更重。

⑤“还走”,转身跑了。

⑥“汤熨之所及也”,用热水捂,用热药敷敷就好。

⑦“司命”句:生死要由神来决定,无药可治。

2正音、划分层次、试读。

正音略

划分层次:先分四小层(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然后合为两大层: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个“桓候又不悦”)叙述扁鹊前三次见蔡桓公,发现桓公病情逐步恶化,但桓公始终不以为然。

第二层(第三个“居十日”至结尾)叙述扁鹊第四次见恒公,发现桓公已“病在骨髓”,赶紧离开;五日后桓公的病恶性发作,终于死去。

说明:学生了解大意即可,无须记笔记。

试读: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如“君有疾/在腠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要注意语气,如“不治将恐深”是揣度语气,“不治将益深”是决断语气。可指定两个学生按上面的层次各读一层,一气读完。

三、背诵练习

可分层进行。方式应灵活多样,而以自由练习为主。检查方式应多样化,教师可以巡视抽查,也可让学生互查。这是教学中的主要环节,至少用20分钟。

四、复述故事大意

复述应离开书本,运用口语。可以分层复述,一人说一层。

五、总结全课

1由分析写作特点入手。问: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时间顺序)故事发展的线索是什么?(桓公的病性)

归纳:叙事层次分明。

2思想内容分析。

引导问:这个故事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也有记载,文字大同小异,但蔡桓公作“齐桓公”,这可能是传闻有异或文字讹错的缘故,无关紧要。现在请大家想想:在传记作品中,它企图说明什么?(扁鹊医术高明。)作为一篇寓言来看,就应当着重分析人物的思想行为,请回答:桓侯之死的原因是什么?(从表象看,最可治之时不治;从实质看,是讳疾忌医。)

过渡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试据寓言的特点作答c(寓言内容是有劝谕性的,它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要从劝谕的角度来理解故事的寓意。)

主问:既然如此,这篇寓言对我们——初中一年级的同学们有怎样的启示呢?(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200字以内,要求联系实际。

板书设计:

(开端)第一次进见——病在腠理

(发展)十日后第二次进见——病在肌肤

(发展)又十日后第三次进见——病在肠胃可治

(高潮)又十日后第四次进见——病在骨髓不可治

(结局)五日后扁鹊逃秦——体痛逐死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刻画两个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

2.使学生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3.使学生理解间、居、复、益、应、还、走、及、是以、索等词语的意义,和汤、齐、还等字的通假用法。

教学设想

1.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第一次学习的文言文;就此开始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参看注释,借助字典、联系句意、文意理解词语的含意,通过准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含意,准确理解句意乃至文意。

2.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对应地刻画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表现了中心意思;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叙事的层次,分析逐次对应刻画两个人物的表现力量,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本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解释词语,口译课文。

教学过程

1.由学过的当代作家的三篇现代文引到将学的古代作家的这篇文言文,引出《扁鹊见蔡桓公》(板书课题)。

联系注释①简要说明:《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研究刑名法术,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喻老》这篇文章,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文中叙述扁鹊见蔡恒公这则故事,本意是用它来比喻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策划困难的事,从它的容易处开始)、“为大于其细”(做大事从它的小处开始)的观点。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名医,人们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公,即蔡侯。“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这个成语,就是从《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中总结出来的。

2.要求学生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词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并与现代汉语中的该词进行比较。

间:在“立有间”中,当“一会儿”讲;用在表动作的词语之后,表示动作的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中间”义项,表示两者之间,如同志间、两山间。

居:在“居十日”中,当“过了”讲;用在表时间的词语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义项,如同居,故居。

复:在“扁鹊复见”中,当“再”、“又”讲。现代汉语“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常用词语中的“复”,与此义同。

益:在“不治将益深”中,当“更加”讲。现代汉语“精益求精”、“老当益壮”等常用词语中的“益”,与此义同。

应:在“桓侯不应”中,当“回答”讲。现代汉语“应答”、“应声”等常用词语中的“应”与此义同。

还走:在“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还,同“旋”,当“回转”、“转身”讲;现代汉语中的还,无此用法。走,当“跑”讲;现代汉语“奔走”、“走马灯”等常用词语中的“走”,与此义同;但一般单用一个“走”字,不同此义。

及:在“汤熨之所及也”等句中,当“达到”讲。现代汉语“及格”、“及龄”等常用词语中的“及”,与此同义。

是以:在“臣是以无请也”句中,当“因此”讲;是以,即“以是”;以,因为、由于;是,这,此。现代汉语说“因此”,而不说“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鹊”句中,当“寻找”讲。现代汉语“搜索”中的“索”,与此义同。

简谈古代汉语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句中的“还”,念?ā?,当“回转”、“转身”讲,是“旋”的通假字。

“汤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汤”,念à??,当“用热水焐”讲,是“烫”的通假字。

“火齐之所及也”句中的“齐”,念?ì,当“药剂”讲,是“剂”的通假字。

4.先要求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再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正确。

5.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开头译至第二句“桓侯又不应”。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蔡桓公)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恒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还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又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6.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至末尾。过了十天,扁鹊(进见时)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热水焐,药剂敷,可以达到、治好;肌肉里的病,针灸,可以达到、治好,肠胃里的。病,火剂汤药,可以达到、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医生)没办法了。(桓侯的病)现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各题。参照课后练习一、二,进一步体会课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文章的层次;两个人物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的口译课文,引到本节课分析课文(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理清本文叙事的层次。

依据课后练习二的提示,本文可以怎样划分为三个层次?各自写出了什么?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句“桓侯又不悦”,写桓侯不听扁鹊的三次忠告。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断出桓侯的病已经不可救药。

第三层:“居五日”至结尾,写桓侯病死。

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对应描写的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板书:扁鹊桓侯)。

(1)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立有间”,他站着看了桓公一会儿,经过细心观察,准确断出病情以后,才对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说桓公“有疾”,有点小病,实事求是,毫不夸张。“不治将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发展。“将恐深”,语气和缓,劝告桓公及早医治,以免小病发展成大病(板书:断出得了小病,劝告及早医治)。

桓公的反应:先是说“寡人无疾”,否认有病,拒绝扁鹊的劝告;再是在扁鹊离开后又对左右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更表现出对扁鹊说他有疾、劝他医治的很大反感,毫无治病之意(板书:否认有疾,拒绝医治)。

(2)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先后指出“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准确地断出了桓公病情的发展;两次说出“不治将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越发严重;“将益深”,语气肯定,劝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板书:断出病情发展,警告务必医治)。桓侯的反应:先是在扁鹊两次警告之下,“不应”,“又不应”,都不回答扁鹊,不理睬扁鹊的警告;后是在扁鹊离开后,两次“又不悦”,更表现出对扁鹊警告他务必医治疾病的很不高兴,固执地毫无治病之意(板书:不听警告固执拒医)

(3)课文怎样描写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景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先是“望桓侯而还走”,远远一望,转身就跑,断定桓公的病已经恶化到了不可救药,即使桓公此时让他医治,也已无法可施,只好赶快离开。后是对桓公派去问他的人说:“疾在腠理,汤烫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这不但说明了桓公已经病入骨髓,无法医治——自己所以“还走”、不再警告医治的原因,而且表明了有病必须及早医治的道理(板书:断定不可救药,不再警告医治)。

桓侯的反应:虽然“故使人问之”,也只是由于不明白扁鹊为什么“还走”,而派人去问;而在派去的人回报扁鹊的答话(课文此处虚写派去的人的回报)以后,却毫无反应。他仍然没有动心,始终没有醒悟(板书:仍不动心终未醒悟)。

(4)课文写出了故事什么样的结局?全文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什么特点?

扁鹊在桓公病发,派人寻找他时,“已逃秦矣”,表明他在第四次进见桓公“还走”后,就逃出了蔡国,以免被桓公叫去治那已经没法医治的病,还有得罪的可能。全文表现出他医术高明,为人机警(板书:医术高明,为人机警)。

桓公直到病已不可救药,浑身剧烈疼痛起来,才派人寻执扁鹊,终致丧命。全文表现出他讳疾忌医,终致丧命(板书:讳疾忌医,终致丧命)

4.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现了什么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板书: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渐,为人更要善听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正确意见。这都是学习本文应该获得的有益启示,也正是本文表现出的哲理。

5.学生默读、进一步体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