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习童话生动、形象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复述、朗读中训练合作探究能力;认真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息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童话生动形象的语言;认真观察思考生活能力
教学难点
童话中蕴含的人生的哲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交流资料导入
教师板书《小溪流的歌》,师生共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作者背景及相关内容,展示预习结果。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小溪流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学生自由读文,找出小溪流成长的四个阶段。(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多媒体出示。
2、问题思考: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什么变化?
小溪流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每个阶段成长的特点是怎样的?
小溪流一路上遇到过哪些阻碍?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什么品质?
小溪流具有什么品质?
3、学生自由读文,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预设:
1、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变化:快活 旺盛 强壮 巨大
2、小溪流各阶段成长的情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特征的词各一个(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小溪流一路上到过枯树桩、枯黄的草、乌鸦、泥沙、沉船等。
4、得出结论:我们每个也应该像小溪流那样,要有远大理想,乐观向上、努力奋斗,才能获得成功。
四、赏析、品读课文
你最喜欢文中哪个段落?试作赏析和品读。
出示:音乐,小溪流成长动画
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组内讨论,班级交流
五、感情升华,感悟道理
1、小溪流究竟唱的是一首什么歌?
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小溪流是一首坚定、乐观、进取、永不停息的歌。
2、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
交流:学习小溪流的精神,不断学习,用知识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五、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能给我们启示。由小溪流的歌你联想到什么事物也会唱歌?唱出的是一首什么歌?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所感,拓展思路。
发挥我们丰富的想象力,用我们的生花妙笔“唱”出生命的一首首动听的歌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导学目标】
1、 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 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 )南 镶( ) 水藻 ( ) 贮( )蓄
发髻( ) 澄( )清 着( )落 看( )护
2、释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3、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4、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自主学习】
1、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研读精彩语段,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 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感情朗读第3语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课外练笔,感受一下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看谁写得好。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
巧,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 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1)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
2、品读课文,掌握生动描写的方法、体会饱含感情的语言。
3、联系生活,认识过去的童年,了解时代的变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明天。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柳叶的特殊感情,学习生动的描写方法。
一、情景导入
柳是春的使者,美的化身,对于柳,人们吟诗、作画,总是感叹它的多情、赞赏它的多姿。然而有一个人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一嚼。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宋学孟回望童年,感受柳叶儿那苦中带涩的滋味。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诱思探究
(一)识记字词:
嚼( jiáo )柳叶、捋( luō )柳叶、逞( chěng )能、飕( sōu )飕、噌( cēng )噌、兀( wù )地、吃光了一茬( chá )、攥( zu
àn )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本单元都是回忆童年趣事的。8岁的我的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有关语段感受“我”的快乐。学生读上树爬高的语段,抢柳叶,吃柳叶的语段。
过渡语:抢柳叶儿吃,这本来是一件极苦的事,但童年的“我”却感到无穷的乐趣。
讨论:童年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
(四)、回顾历史,感悟真情
1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大饥荒,中国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4060万!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广大人民因食物缺乏、营养不良,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农村因饥饿死亡增加,据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减少1000多万。
思考:本文抒发了作者对柳叶儿怎样的感情?读了本文,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
(五)、品味语言:
童年的故事令人难忘,儿童的可爱跃然纸上;清晨的乡村充满诗情画意,初升的太阳让人浮想联翩。诗意的表达会激发人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离不开生动的描写。请你找出富有感染力的语句,体会描写的作用。
人物描写的句子:
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时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
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超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
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景物描写的句子:
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我和三叔一高一、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学生赏析交流。
四、归纳梳理:
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人物描写:动作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
衬托人物的感情和心境,为人物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和环境背景
渲染环境气氛,从而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赏析的方法
描写的方法+内容+描写的作用
五、课堂训练:
运用描写的笔法写过一个片段,可以写一个人物,写出它的一系列活动;也可以写一瞬间美景。50字左右。
六,结束语:
作者以生动的描写表达苦涩的情感,阅读《挖荠菜》,进一步感受那苦难的岁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历经苦难岁月的人们千方百计得以活命,以乐观的态度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需要用心去珍惜。冬去春来,柳树又发芽了,在暖和的阳光下舒展着新叶,希望流水枝繁叶茂,欣欣向荣,让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生机。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语文课须重视朗读,诗歌更应在朗读中领悟。这个教案以读带讲,以讲带析。学生朗读,教师指点,气氛越来越醇浓,使读者神思飞越,沉浸在神话般的意境之中。朗读,还可以在读中驰骋想象,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明确目标:
诗歌,是诗也是歌。诗歌的朗读,如同吟唱歌曲,尤须细心揣摩。今天,我们要在训练读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
三、诵读:
一读,要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难字略)
二读,要读准节奏,注意轻重、快慢。
三读,读出意象,即画面。
a.农家丰收图;
b.霜晨归渔图;
c.少女思恋图。
四读,注意诗歌所创设的氛围,读出感情。
a.松弛,闲静;
b.宁静、悠远;
c.清静、柔美。
全诗应读出清柔、舒缓的感觉。
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见解,这种朗读是一种个性化朗读。
以“_____________用(写)得美,美在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以下可供参考:
1.“栖息在农家”“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栖息”“游戏”“梦寐”三个词用得美:
栖息:用拟人的手法,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游戏:虚实相生,在作者眼里,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闲适。
梦寐:少女朦胧的感情深藏在心中,仍在梦中回忆。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拟人手法,写丰收之景,下文“肥硕”亦写丰收之景。
3.“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既写丰收,又写景,一箭双雕。
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体现清远的境界。
六背读。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这堂课上,不仅要把这个例子读透,还要达到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积累了优美的语言,还积累了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范读、跟读、朗读等,利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直至背下来。
二、讨论交流。
1.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2.你不懂的诗句是哪些?
3.你读出了哪几幅画面?
4.你认为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
三、引读:美国狄金森的《秋景》。
1.你读出了几幅画面?
2.交流你已领悟到的美点。例: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写出丰收之景)。
3.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4.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了解诗歌,赏析诗歌,创作诗歌,本教案按照这个思路设计。青春年少,是如诗如画的年龄,在课堂上教一点写法,用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必定会使学生神采飞扬。生活,本就是一首诗啊!
教学步骤:
一、朗读,力求读得有韵味。
二、向同学介绍这首诗。
1.本诗描写的是谁的生活?农家、渔人、牧羊女?
2.本诗描绘了哪几幅生活的画面?农家在山中伐木,在竹间背瓜果。渔人摇舟捕鱼。牧羊女思恋牛背上的笛声。
3.本诗抒发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4.景物的特点:露珠、幽谷、冷雾、白霜、草野、溪水等,描绘出一种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5.人物:农家、渔人、牧羊女,都远离城市的喧嚣,营造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以上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朗读。
三、结合本诗,交流诗的特点。
1.诗,语言优美,用词生动。
2.诗,用环境描写表达作者感情。
3.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不限于以上几点)
四、在作者笔下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不是热闹与喧哗,而是一种宁静与闲适。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品交流、评议。
【资料整合平台】
1.《秋天》的相关背景
《秋天》是何其芳的早期诗作,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所作。他的早期诗歌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属于现代派诗作。现代派诗歌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反对直接抒情和直接陈述,其内心世界决不和盘托出,而是运用暗示和隐喻展现心境,以客观象征主观,或只是描绘一个面貌,而不道出确切的含义。《秋天》这首诗收入何其芳的第一部诗集《预言》。这部诗集大多数作品写得朦胧晦涩,如《预言》一诗通篇都是象征。但《秋天》则写得较为明快,不像同期创作的其他作品难以理解,但第三节中少女的朦胧恋情写得十分微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易领悟的。严格说来,《秋天》并不太适宜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阅读,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2. 秋(节选) 杜运燮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使用建议:这首诗取景的范围较何其芳的《秋天》宽广,抓住了众多景物的特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描写。注意在朗读中体会,不须深究。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了解文章由总写到分写(具体描绘)的思路。
3、掌握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点
体会前两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凝练等特点。
四、授课方法
自主预习阅读感知讨论归纳练习巩固。
五、学法指导
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六、教学过程
【亮标明学】
齐读本课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合作互学】
(一)理清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意思。
第1小节,总写。
第2—3小节,写夏天的;第4小节写夏天的。
第5小节,表达。
(二)深入探讨课文。
1、请你说说,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比如:我从那“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看到一个热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长。
2、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请你说说,作者用夏天作物生长与春天里的作物生长情况比较目的何在?又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进行对比有何作用?
3、第4段中“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一句里连用四个“快”字,在表达上是否重复?请作简要分析。
4、农民在夏季收割时非常辛苦,要早起晚睡,可他们半夜醒来为什么要去“听听窗纸,看看窗外”?
【释疑助学】
1、高骈的《山亭夏日》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本文的作者仅仅是赞美夏天吗?
(三)总结全文
1、文章抓住了夏天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夏天的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也体现了他对的向往。
2、文章善于抓住写景,善于运用、的方法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教学《夏》这一课的时候,我由高骈的《山亭夏日》导入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夏的感情态度,找出直接表达这一感情的语句;找出直接揭示夏的特征的语句。学生在诵读后,探讨这两个问题,很快就抓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描写对象的对征,收到了提纲挈领之效。
在研读第二节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节划出描写的景物,并区分哪些是夏季的景物,哪些不是夏季的景物,是哪个季节的景物,说说为什么写另一个季节的景物。学生很快抓住了用对比描写手法突出夏季热烈的写法,很轻松的化解难点。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圈出能体现热烈气氛的动词,难度小,而且能进一步熟悉文本。然后,挑选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试从修辞、人的感觉角度、用词等角度体会文句的准确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既轻松,又有实效。有不少学生的发言很新颖,如有学生说以前读的比喻都是把某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比喻却用水由冷到沸腾的过程来比喻由春到夏的过程,非常贴切,而且“沸腾”还突出了夏“热烈”的特征,这正是这一节的主要意思。说得多好!
在教学第三节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生命交替”。通过仔细赏析第五、第六两句话,通过抓住“麦子刚刚割过”体会“收获之已有”;通过品读写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的句子,和“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理解“生命交替的旺季”,避免抽象的讲解。
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黄金季节”中的“黄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的“冲刺”,体会“炎热”与“热烈”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体会词语的语境意义的解题技巧,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又适应考试的要求。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 篇6
《金色花》
一、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2、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5、[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6、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7、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8、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