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优秀7篇》
《新闻两则》导学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3、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学生自读课文
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识记重点字词: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聿 闱乡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学习字词,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欣赏”,学生听读,并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2、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讲台上复述。
3、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的内容。
四、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教师讲知识:
⑴ 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⑵ 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⑶ 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五、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
六、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2、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回顾: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请结合上书用简短的话将这则消息复述出来。
结合复述讨论课后练习一,明确交代清楚要素是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二、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整体感知:
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思考品味:
⑴ 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⑵ 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①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② 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③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④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⑤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⑴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⑵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分析: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1段表达较笼统。第2段中将“越过”改为“突破”,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水路进军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第2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
四、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提高巩固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六、作业练习
1、检查字词。
2、课后练习讨论。
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9
通德桥中心小学 李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
情感与态度: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直奔主旨。
1、同学们,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京。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我也会觉得你就在我的身边。当然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二、理解句义,启发质疑。
1、齐读
2、你能找到意思相反的词语吗?天涯,比喻距离(远);咫尺,比喻距离(近)。
3、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吗?(虽然……但是)这是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谁能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读。(如果后半句再强调一下,意思就更明确了。)
4、全班齐读。
5、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国际互联网
6、你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吗?你想到网上去漫游吗?那就让我们再次读读课题,读出你的好奇,读出你的向往。
三、自学解疑。
1、那你最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2、样子、工作、作用。(学生交流)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其实这篇课文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去介绍的。谁来读。
3、电脑出示:
4、这些知识是听老师讲呢,还是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呢?
5、真是好样的。请同学们看探究导航:
电脑出示:
探究导航:
读:读读课文,找出与这三个问题有关的语段。
悟:读读这些语段,体会体会,自己读懂了什么。
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6、明确了吗?那我们就先自己探究吧。
7、同学们,把你找到的语段读给小组同学听一听,把你的体会与同学交流交流,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示。下面我们就小组学习吧。)
四、交流共享。
(一)同学们,愿意把你们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吗?
1、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电脑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2、谁愿意来读文中的那段话。读得非常流利。
3、让我们一起来读。
4、你读懂了什么?
要点:国际互联网真大。你从哪些词语里体会到它的大?相机点击。还有哪些词语也能让我们感到它的大呢?
5、国际互联网那么大。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朗读指导)
6、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团团包住整个地球,是多么神奇啊。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想象这张巨大而神奇的网。
7、(电脑出示:蜘蛛网的形象)同学们,这是一张蜘蛛网。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想象中它就像一张巨型的蜘蛛网。这张网好大呀,它能把地球团团包住。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一定会读得更好。
(二)交流第二个问题。
1、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请同学们看屏幕:国际互联网是靠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同学们,你们学得真棒。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吗?好,请看。
5、电脑出示:小明想与一位美国朋友联系,请你帮助他想出尽可能多的联系方式(打电话、拍电报、寄信,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网上发电子邮件、网上通电话、发送传真)你会建议小明采用哪种联系方式呢?为什么?(板书:快捷方便)
6、正因为国际互联网快捷方便,所以课文中说(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三)交流作用。
1、国际互联网是如此快捷方便,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2、指名读。
3、电脑出示: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
(1)一起来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作用很多。内容丰富(板书)它和我们息息相关。
(4)这么多的作用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呢?(;可以)
(5)这五个方面在朗读的时候语气一样吗?语气加重。(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自由读)
(6)齐读。
(7)难道国际互联网就这五个方面的作用吗?那作者不就写了这五个方面吗?(省略号)
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作用呢?网络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研究、开发、创新,李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比尔盖茨。
(8)引导学生质疑。
五、网上漫游。
逛“网上商场”,学校网站感受互联网的奇妙。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互联网)
此文转载
《新闻两则》导学案 篇3
风格迥异 魅力独具
《新闻两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为著名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战所写的两篇新闻。两则报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乃新闻作品之瑰宝,消息写作之明鉴。今天读来,那场惊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战争犹历历在目,令人荡气回肠。两则新闻各具特色,其感情色彩的鲜明,语言的精当,叙述详略的得体,见解评论的深刻,前瞻意识的正确,新闻要素交代的清楚明白自不待说。下面,我们着重谈两篇新闻在背景交代方面的特色。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彩的议论巧妙交代新闻背景,主旨鲜明。
新闻的特点是“让事实说话”,新闻中能否发表议论,历来众说纷纭,毛泽东独具慧眼,在详细报道了我西路军渡江情况后,巧妙地插入了一段精彩精当的议论。既深刻地分析了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摧枯拉朽,“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巧妙地交代了新闻的背景。不但十分得体,而且画龙点晴,指出了整个国民党反动必然失败的背景,揭示了其必然覆灭的可悲下场。这样的议论,使报道主旨鲜明,深刻感人。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详写背景,淡化主体,独具魅力。
从1945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至11月初,半年多来,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全国各个战场节节胜利。11月5日,辽沈战役和南阳战役频传捷报。11月6日,我人民解放军又发动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南阳解放战,可以说是淮海战役的前奏。
自古以来,南阳人杰地灵,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军解放南阳,不但在军事上意义重大,而且标志着国民党军队已走上了节节败退的穷途末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光辉之旅。因此,毛泽东同志在撰写解放南阳这一重大喜讯时,独辟蹊径,淡化主体,不去详细展示整个战争的全过程,而是详写战争的背景,向人们深刻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战略意义。
全文共五层意思,作者就用了三层意思从历史到现实,从敌军到我军,全方位的,多侧面地详细报道了这场战争的背景。第一层,导语 ,仅一句话,言简意丰,概述我中原解放军解放南阳,交代国民党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点明了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战略意义,其欣喜之情跃然纸上,笼罩全文,极大地感染着读者,鼓励着人民。第二层更妙,作者运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乃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既是整篇报道的背景材料,又向读者透露了我军解放南阳,人民解放战争已成必胜之势,国民党的败局已不可逆转的强烈信息。不仅如此,作者还用第三层意思进一步回顾过去一年来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不得不放弃南阳的事实,指出国党全面崩溃的大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其必然失败的下场。这样和第四层对河南全省基本被解放的事实的报道,对一年多来我南线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以及结尾对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的预言珠连璧合,相得益彰。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大量笔墨报道南阳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背景,我军一年多来所取得的胜利以及襄阳敌军已成瓮中之鳖,难逃覆灭的下场的局面,比去正面详细报道我军解放南阳的过程,更能激发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更能向全世界人民展示我军必然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美好前景。
《人民解放敌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详略得当,议论精辟,议论中巧妙交代新闻背景,使主旨鲜明,深刻感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淡化主体,详叙背景,别具魅力。表现了毛泽东同志高超的写作技巧和驾驶重大新闻题材的非凡才能,为我们撰写新闻报道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新闻两则》导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
2、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识记新闻结构组成,并能分析典型的新闻的结构。
4、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1、主体部分层次的划分和层意概括。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第二则主体与背景的确立,以及中间部分层次的划分。
【教法】
传授、点拨、讲练结合。
【学法】
自主、合作。
【教具】
传统、powerpoint 投影。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朗诵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教师提问:作者是谁?什么身份?由此可以说明什么?
背景介绍:蒋介石政府拒绝和平谈判,人民解放军为了解放全中国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
教师提问:这是一篇新闻。同学们知道新闻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新闻特点:真实、及时、简明)
二、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填表(投影):
引出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按照“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来报道?
明确:一是按照渡江的时间顺序;二是先写西路军是因为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放在一起写方便分析,语言更精炼。
2、划分出报道三路大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层次。(答案详见课本。)
三、新闻结构
结合课后练习二,说说本篇新闻的结构组成。(答案详见课本。)
补充说明:背景不是每篇新闻都有的结构。导语通常是开头几句话或者第一段。包括引题、主题和副题,字号最大的是主题,主题下面的是副题,上面的是引题。导语前面的文字叫做电头,属于结构的附加成分。
小结: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就要看。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就要看主体。
四、语言特点
思考:结合导读和原文,具体说说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巡查指导。(答案详见课文。)
课后思考:划分第二则新闻的结构。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默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学生读课文后,讨论,教师巡查点拨。
明确:
人物:南线人民解放军
时间:
地点:南阳
原因:解放全中国
经过和结果:王凌云弃城南逃,解放军当即解放南阳。
小结: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了。
二、新闻结构
理清了六要素,我们来划分这则新闻的结构就容易多了。请大家思考、讨论。
明确:(详见课文)
点拨:课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划出表示时间的文字,有助于分清结构。
说明:这则新闻结构比较特殊。背景材料占了新闻的相当大的篇幅。为什么要介绍过去一年来的背景材料呢?(为了说明王凌云弃城南逃的原因。南阳解放是一个转折点,意味着蒋介石军队从此走上节节败退的道路。此时正是总结一年来所取得成绩和教训的大好时机。)
三、课堂练习
投影:
一、按拼音写汉字
kuìdūsài dāng退战要锐不可suí èxiájiū靖阻管正cuànfújiān逃被灭
二、说说下列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繁叶茂了。
三、改病句
1、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并封锁长江,控制江阴要塞。
2、在野战军和游击队的配合打击下,使困守的敌人不得不弃城逃窜。
四、划分两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层次
五、分析下列这则新闻的结构
世锦赛美国胜阿根廷摘铜
tom 体育讯北京时间9月2日,2006年世锦赛铜牌争夺战拉开战幕,对阵双方是宿敌阿根廷和美国队。在双方国际正规赛事交战史上,美国9胜4负占绝对优势,但是役之前的最近两次交手,获得胜利的却都是阿根廷。阿根廷今晚一度领先梦七9分,但是两员内线大将斯科拉和奥博托在第三节就领到4次犯规,美国队在那一节将比分拉开,并且最终以96:81击败阿根廷,夺下世锦赛铜牌,阿根廷获得第四名。
四、作业
课后习题二;抄写生字两遍,要注音。
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5
本文选自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在设计此课的教学时,我要求自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着眼于学生的想象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交流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让学生感受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通过多元化的阅读资源,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元化。在课前准备阶段,我就提出要求,让学生通过电脑网络、图书馆、家长口述等多种途径来搜集相关资料。如:什么是国际互联网?什么是网站?你都知道哪些网站?等等。这样就打破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单一性,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领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的,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2.新课改下的阅读过程,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全员参与的、富有个性的阅读过程。教学时,我通过范读引导,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无论何时一定要把自己心中的感受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来。
3.教学中,注意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我以一句“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好吗?”这样既简单又亲切的话语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教学中,我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引导者,合作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掌握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接着,与学生共同研读重点语句,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读、悟、听、说”中感受网络的神奇。最后,我又让学生自由结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喜欢的段落。我尊重学生的想法,不时的运用恰当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对学生的看法表示肯定,表示感谢并进行鼓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成了学生的合作伙伴。这节课中,我也注意架设教材与生活的桥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同时,自己在教学中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他们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个组员的潜力?这节课虽然上完了,但留给我的思索还很多很多,我将在课改之路上继续探索、实践。
《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 篇6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通过本次学习希望大家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学习一些摹景状物、刻画人物的手法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学习古人机智、诚实等美德
一、 疏通句篇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2、 请学生试读课文3、 教师范读4、 学生齐读
二、 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1、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讨论)2、 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地(2) 空中撒盐差可拟 拟:比,比拟(3)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4)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期:约定 乃:才(5)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约会,约定。 委:舍弃。(6) 元丘入门不顾顾:回头看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 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1) 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2) “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为什么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好?(前者较有韵味)(3)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4) 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5) 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6) 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7) 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来。4、 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三、 拓展延伸1、 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首词,都与飞雪有关,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这两首词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的雪景。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为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1) 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的内容。(2) 陈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亲有无功德吗?
《新闻两则》导学案 篇7
预习课教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摘抄积累新闻的有关知识。
二、预习过程
1.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
2.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并进一步读课文。
① 写作背景:((大屏幕出示)
② 大声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
3. 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注意如下问题:
①课文内容
a、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b.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c、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③文体知识: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4. 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
5、自由交流,解决疑难, 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6. 展示感想。
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你认为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习目标是什么,你展示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来展示?你的疑问?让学生发言,谈一下展示设想。(写一则小新闻)
●整理补充预习笔记
展示课
一、明确学习目标
两分钟交流《新闻两则》的学习目标,学生讨论总结出几条。预设有如下几方面:
1、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 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一下预习的内容,准备展示你的风采。
2、主要学习目标,共性问题的解答,做到生生互动,答疑、评价。教师点拨。
3、拓展延伸: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仿照课文学习小组内阅读分析。
明确: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4、交流体验作者的情感,交流体验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
5、新闻小写作,先组内,后班内交流。
6、评选出本节课表现优秀小组。
三、教师总结点评,《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四、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日记本上。
反馈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文章的结构,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语句。对课文的探究品味,要通过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用心感受,深入体验。对于不懂的问题,以及没有展示的内容,都在这一课上有一个展现和提高。
二、课堂步骤
1. 写问题,小组内互查。学生有问题可通过独立思考、交流、互查来完成。
① 学生把生字词、文学常识、课文分析、重点句段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学生结对子,讨论、解决并互查黑板上的问题。
②每组两名同学到黑板前解答问题,检查掌握情况。
预设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同: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2.做当堂训练检测,进行检查反馈,组内互查互评, 教师抽查。
3. 展示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展示课上未展示过的同学来展示。有对课文的分析,也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同时还有想到的作品,形式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4. 学习收获交流与总结
用4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与体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内容可以涉及课堂展示,学生表现等。
5.总结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新闻的三个特点
记叙的六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背景
主体 回顾(2个) 我军主动
敌军必败
补:课文背景资料
一、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课文扩读材料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巳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命令。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详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