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郑振铎《海燕》教学设计优秀5篇正文

《郑振铎《海燕》教学设计优秀5篇》

时间:

在各个领域,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郑振铎《海燕》教学设计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郑振铎《海燕》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形象。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研讨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1节课

教学设想

《海燕》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语文课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形象的感染手段。学生受感染的过程一般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据作者所提供的全部艺术细节,在自己的头脑里初步再现作品的境界,把握其中的主要形象,并在思想感情上跟作者产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第二阶段是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者曾经感受过的生活,据此,再逐步深入领会作者怎样按照自己的写作方式把他的感受凝聚成作品中的形象。到这一步,也只有到这一步,学生才能接受作者美学观的影响,变作者的追求为自己的追求。历来的教学经验证明:形象的感染是深入理解的基础,也是学生从作品中获取审美感的必经途径。

教《海燕》这篇作品,尤其离不开形象的感染。

《海燕》写于1901年,正是俄国第一次革命(1905年革命)的前夜。它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和乐观战斗的精神,号召人民群众跟沙皇专制制度进行决战。由于高度集中地表现了当时俄国革命群众的斗争要求,这首诗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者高尔基也因此被誉为“俄国革命的海燕”和“反抗的群众的天才表现者”。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篇作品的主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是,使学生真正进入作品中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的形象,进而体会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这就意味着必须有效地利用形象感染的手段。

要使诵读法在本课教学过程 中收到实效,下面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朗读的起码要求是把节奏读好,把重音找准。这首诗的原文是有格律的(轻重音按一定的规律交错安排),译者非常重视这一点,他用不同的形式让读者能感受到散文诗的语言美,不仅把词语译得十分准确,而且语句的节奏非常鲜明,句中重音也很明确。应当首先要求学生读出节奏和重音,而后在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继续提高,直至能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二)讲清时代背景,在本课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认识作品主题的条件,也是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不懂得作品的背景,只凭直感,也不可能朗读好这篇作品。

(三)要正确地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物不是现实生活中某些事物的简单代号;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艺术形象。应当首先把它们作为完整的艺术形象来加以分析,而后让学生通过联想去认识它们的象征内容;切忌每讲一个细节都要说它象征什么,这种“索隐”式的讲法对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其实并无好处。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设计

同学们,你们看过高尔基的哪些作品?

(学生回答,老师确定)

谁能介绍高尔基情况?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投影) 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他出生于木工家庭,四岁丧父,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备尝了人间的苦难,亲眼目睹了俄国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小市民》。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这篇文章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激越的诗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解题

散文诗《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当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自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查字典,疏解、积累字词。

2.学生听录音范读,思考:

(1)体会文章的朗读感情处理,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散文诗有什么特点?

(2)海燕是一个是什么样的形象?课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3)作者写海鸥、海鸭、企鹅的目的何在?

(4)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四、深层探究

全班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探讨下列问题:

1.本文在象征手法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2.本文如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3.作者为什么多次大声疾呼暴风雨的来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五、总结

《海燕》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奏和流动感的油画。他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表现出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作为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于物”。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们要仔细揣摩。

六、分组朗读

将全班分成三组,分别朗读三个场景,体会作者在这三个部分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

七、课堂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四。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结构                    形象                             手法

画面一:渴望暴风雨     海燕:英勇无为、乐观豪迈(正面描写)      象征

画面二:搏击风浪       海鸭                                      比喻

迎接暴风雨     海鸥  恐惧胆怯(侧面描写—对比烘托)      拟人

企鹅                                       反复

画面三:呼唤暴风雨                                                对比

郑振铎《海燕》教学设计 篇2

公 开 课 教 案

教学目的

1. 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

2. 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4.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设想

5.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教读本文,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6. 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7. 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教学步骤

一、 介绍作家与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作者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1892年9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等剧本。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1913~1916年,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1922~1923年,完成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二、简介文体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简言之,散文诗就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散文化了的诗,不分行排列,但具有诗的意境和严格的音节、韵律。

三、范读课文

[一] 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

1、注意字音

2、思考画面应怎样切分

[说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本文的层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学生基本答出后,顺势划分一下全文结构,用时不要太多。

层次划分:

(一)(1—6节)暴风雨孕育之际海上景象

(二)(7—11节)暴风雨迫近之时海上景致

(三)(12—16节)暴风雨来临之前海上景观

[二] 齐读《海燕》,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读毕,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思考。

四、研讨课文

[一] 讲析第一幅画面

指名朗读,思考:

1. 海上景象怎样?海燕表现如何?

明确:环境恶劣;海燕矫健、勇猛,藐视恶劣环境,表现了海燕渴望暴风雨到来的快乐心情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2. 其它海鸟表现怎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海鸥在飞窜,十分恐惧;海鸭在呻吟,吓得掩藏了起来;企鹅非常胆怯,躲藏在悬崖底下。通过对比,突出海燕勇敢搏击、藐视恶劣环境的英雄气概,使海燕的形象更鲜明。

[二] 讲析第二幅画面

默读并思考:

1.海上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环境更险恶;这样写突出斗争更险恶。

2.哪些词语突出了险恶的环境?(动词、形容词)海燕较前有何变化?(见板书设计 )

[三] 讲析第三幅画面

齐读,思考:

此刻海景有什么变化?海燕表现怎样?(见板书设计 )

五、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

[一]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

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俄国资产阶级中形色色的政客)

[说明]海燕、暴风雨、大海的象征意义是让学生明确的重点;其他事物的象征内容,学生若理解有困难,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二]关于象征写法。

1. 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易与比喻、拟人混淆。象征是一中表现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借喻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象征是赋予事物一定意义,对托义之物须做细致描写和刻画,而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须描写有刻画。

2. 象征的作用:(1)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2)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六、 归纳《海燕》的写作手法:

1.对比、烘托的手法

2.象征手法

附:板书设计

海鸥     飞窜  恐惧

孕育之际——渴望        海鸭     呻吟  掩藏     丑   态

企鹅     躲藏  胆怯

对   比

飞翔  飞舞

碰着  掠起

暴风雨     迫近之时——迎接        海燕                    雄   姿

冲向  穿过

叫喊  号叫

映   衬

狂风     狂风  吼叫

来临之前——呼唤        乌云     乌云  低暗     猖   狂

雷电     电闪  雷鸣

郑振铎《海燕》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

一  着重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同时学习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教学设想:

一  布置预习:读一遍课文;查字典弄懂不认识的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  如何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

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背诵,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三  结合课文,运用象征手法,以《铺路石》或《牛》为题写一篇散文。

四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了解作者写作《海燕》的经过及《海燕》的战斗作用、现实意义;弄清以大海为背景的暴风雨到来前夕的三幅图画,正确划分段落。

二  通过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对比,学习对比、拟人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课前预习。

教师检查预习。提出要求:要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要求认真听别人提问题,结合课文分析解决)。(在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要掌握下列几个拼音;呻吟胆怯翡翠蜿蜒(拼音可用小黑板展示,让学生上黑板填写)。

二  介绍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三  解题。

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文学的体裁,它是富有诗意的散文。作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高尔基,为什么在1901年3月要写这样的散文诗呢?指定学生读注①。注释告诉我们,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

四  讲读课文。

(一)分段。

这篇课文以大海为背景,教师朗读一下,请大家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然后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幅图画。

1.教师范读全文。

2.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小结:全文着重描绘了三幅图画。第一幅,从“在苍茫的大海上……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第二幅,从“乌云越来越暗……是的,遮不不住的!”第三幅,从“狂风吼叫……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三幅图画就是全文的三段。第一段写海燕对暴风雨到来的渴望;第二段写海燕为暴风雨迫近而欢乐,而号叫;第三段,写海燕在暴风雨就要来临时发出了胜利的预言。

(二)分析第一段。

现在我们学习第一段。

1.指定学生朗读1—3节,要求学生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板书有着重号的词语,下同。排列格式见板书设计 总表)就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2.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在回答后告诉学生: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接着,作者紧扣“高傲地飞翔”用“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的性格,在描写海燕“飞翔”的同时,又着力写了海燕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

3.学生轻声朗读1—3节,体会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

4.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学生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

学生读完后,指定学生回答(板书: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教师追问: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学生回答。明确: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

5.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认清三种海鸟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丑态。

学生读完后,提问: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学生回答。明确: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段。(板书:只有……)

(三)朗读第一段。指定一女同学读1—3节,一男同学读4—6,全班同学从“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起齐读。要求爱憎分明、读出感情来。

五  课堂练习:

(一)抄写:苍茫、高傲、渴望、火焰、呻吟、飞窜、掩藏、蠢笨、胆怯。(每个词抄三遍。)

(二)运用比喻手法,依照“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按照下边的意思各造一句比喻句。

1.形容列车在原野上驰驶。(列车风驰电掣般在原野上飞驰。)

2.形容月亮又圆又亮挂在蓝天上。(银盘似的月亮挂在蓝天上。)

六  课外作业 :

熟读、背诵1—6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  通过第二、第三幅图画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海燕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并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二  了解《海燕》的写作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作业 。

指定2—3名学生背诵1—6节。

二  讲读第二段。

上次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重点是写海燕对暴风雨到来的渴望,现在学习第二段,重点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的欢乐。

(一)指定学生读7—11节,要求思考: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朗读后,由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

教师追问: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二)提问: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学生可以默读课文,讨论、回答。明确: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决不是偶然的,让学生齐读11节,思考: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学生读后回答。明确: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三  讲读第三段。

斗争进入高潮,第三幅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现在我们学习第三段。

(一)教师读12—16节。要求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

学生口述第三幅图画中乌云、雷电与大海搏斗的情景。明确:这是一幅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象火焰,闪电象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二)学生齐读12—16节,学生思考: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学生回答。明确: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板书:叫喊:三个“暴风雨”)。

(三)指定一学生读12—13节,全班齐读14—16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  听全文配乐朗诵(或由教师有感情朗诵)。

五  教师小结和课堂练习。

(一)提问:读了《海燕》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启发?学生回答。明确:教育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二)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请大家细读课文,填写下列空白:

海燕象征(俄国无产阶级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暴风雨象征(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乌云、闪电、狂风象征(一切反动黑暗的势力)。

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明确:红旗象征革命,青松象征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鲜花象征许多美好的东西(如美丽、幸福、友谊等)。

六  课外作业 :

(一)“思考和练习二、三。”

“思考和练习二”答案:——相同点“都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不同点:1.前者是着重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后者是歌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2.前者着重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后者通过对暴风雨到来前海燕形象的塑造来抒发思想感情,较为偏重客观描述。3.两篇文章都写到雷电,前者指革命力量,后者指反动势力。

(二)结合课文,运用象征手法,用《铺路石》或《牛》为题,写一篇散文。

(饶杰腾 主编《中学语文教参新编》初中第五册)

郑振铎《海燕》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高尔基的《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2019年,那时正是俄国192019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根据《海燕》的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读”历来就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象征、对比的写作手法与众多的修辞格也是朗读时必须掌握的知识;体会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的作用,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体会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则是作者的初衷,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的人文目标,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的设计意图】

1.“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本设计力求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发现、个性化体验、艺术性创编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2.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圈点批注、大量的仿句说话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所以我采取以朗读为主线,通过设计精巧的微型话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和谐的桥梁,进行平等式对话教学。

郑振铎《海燕》教学设计 篇5

公 开 课 教 案

蒙城六中  卢献红

《海  燕》

高尔基

教学目的

1.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

2.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4.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设想

5.《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教读本文,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6.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7.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教学步骤 

一、   介绍作家与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作者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1892年9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等剧本。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1913~1916年,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1922~1923年,完成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二、简介文体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简言之,散文诗就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散文化了的诗,不分行排列,但具有诗的意境和严格的音节、韵律。

三、范读课文

[一] 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

1、注意字音

2、思考画面应怎样切分

[说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本文的层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学生基本答出后,顺势划分一下全文结构,用时不要太多。

层次划分:

(一)(1—6节)暴风雨孕育之际海上景象

(二)(7—11节)暴风雨迫近之时海上景致

(三)(12—16节)暴风雨来临之前海上景观

[二] 齐读《海燕》,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读毕,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思考。

四、研讨课文

[一] 讲析第一幅画面

指名朗读,思考:

1.海上景象怎样?海燕表现如何?

明确:环境恶劣;海燕矫健、勇猛,藐视恶劣环境,表现了海燕渴望暴风雨到来的快乐心情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2.其它海鸟表现怎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海鸥在飞窜,十分恐惧;海鸭在呻吟,吓得掩藏了起来;企鹅非常胆怯,躲藏在悬崖底下。通过对比,突出海燕勇敢搏击、藐视恶劣环境的英雄气概,使海燕的形象更鲜明。

[二] 讲析第二幅画面

默读并思考:

1.海上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环境更险恶;这样写突出斗争更险恶。

2.哪些词语突出了险恶的环境?(动词、形容词)海燕较前有何变化?(见板书设计 )

[三] 讲析第三幅画面

齐读,思考:

此刻海景有什么变化?海燕表现怎样?(见板书设计 )

五、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

[一]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

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俄国资产阶级中形色色的政客)

[说明]海燕、暴风雨、大海的象征意义是让学生明确的重点;其他事物的象征内容,学生若理解有困难,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二]关于象征写法。

1.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易与比喻、拟人混淆。象征是一中表现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借喻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象征是赋予事物一定意义,对托义之物须做细致描写和刻画,而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须描写有刻画。

2.  象征的作用:(1)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2)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六、       归纳《海燕》的写作手法

1.对比、烘托的手法

2.象征手法

附:板书设计 

海鸥     飞窜  恐惧

孕育之际——渴望        海鸭     呻吟  掩藏     丑   态

企鹅     躲藏  胆怯

对  比

飞翔  飞舞

碰着  掠起

暴风雨     迫近之时——迎接       海燕                    雄   姿

冲向  穿过

叫喊  号叫

映  衬

狂风     狂风  吼叫

来临之前——呼唤        乌云     乌云  低暗     猖   狂

雷电     电闪  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