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七年级《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精选15篇正文

《七年级《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精选15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七年级《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精选1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读理解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

2、积累文言文知识;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翻译文章,

过程与方法

1、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2、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深入理解文章;

3、学会质疑,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奥秘的积极精神。

重点难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3、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设计一:

1、导入新课:

在西方神话中天地是这样创造的: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那么中国神话中,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老师一起翱翔于中国古代神话世界。

2、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3、文学常识:

(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2)、刘安:(前179—前121年)西汉文学家。他学术修养较为深厚,后密谋叛乱,被汉王朝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3)、神话: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传说中的历史内容、寓言中的道德训诫、宗教中的劝箴意味都极少在神话中出现。它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4、解释课题:

(1)、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与颛顼争帝死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斩断鳌足以作天柱。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2)、触:碰、撞;

(3)、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在《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无论如何,这个天柱本身就有缺陷。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它本身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

5、背景介绍: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己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像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活动设计二:

1、自由阅读课文,认读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词:

颛顼折星辰水潦尘埃

2、指名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指出其读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最后根据情况,教师可范读)

3、运用六读法,理解翻译文章:

明确六读法: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明确学法:因文章内容简单,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如有不懂的地方,可在总结时提出,由其他同学或是老师解决。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昔( );为( );触( );折( );

维( );绝( );故( );满( );

归( );

(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②、怒而触∕不周之山;

③、故∕日月星辰∕移焉;

④、故∕水潦尘埃∕归焉;

4、结合素材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复述文章内容:

5、展开想象翅膀,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1)、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为什么要怒触不周山?

略:

(3)、为什么天倾其西北而地其陷东南?

略:

6、鉴赏品读体味,畅谈感受体验。

教师总结: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7、想象能力培养:

假设你拥有万能的力量,要什么东西就可以有什么东西,要什么能力就可以有什么能力。那么你最想要什么,你拥有了它,你愿意干什么?

教师总结:

活动设计三:

1、教师总结:

2、布置作业

原因:二雄相斗争帝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共工怒触不周山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篇2

《共工怒触不周山》

知识与能力:

1、认读理解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

2、积累文言文知识;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翻译文章,

过程与方法:

1、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2、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深入理解文章;

3、学会质疑,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奥秘的积极精神。

重点难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3、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设计一:

1、导入新课:

在西方神话中天地是这样创造的: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那么中国神话中,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老师一起翱翔于中国古代神话世界。

2、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3、文学常识:

(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2)、刘安:(前179—前121年)西汉文学家。他学术修养较为深厚,后密谋叛乱,被汉王朝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3)、神话: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传说中的历史内容、寓言中的道德训诫、宗教中的劝箴意味都极少在神话中出现。它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4、解释课题:

(1)、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与颛顼争帝死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斩断鳌足以作天柱。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2)、触:碰、撞;

(3)、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在《淮南子·  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无论如何,这个天柱本身就有缺陷。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它本身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

5、背景介绍: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己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像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活动设计二:

1、自由阅读课文,认读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词:

颛顼            折          星辰             水潦             尘埃

2、指名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指出其读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最后根据情况,教师可范读)

3、运用六读法,理解翻译文章:

明确六读法: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明确学法:因文章内容简单,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如有不懂的地方,可在总结时提出,由其他同学或是老师解决。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昔(            );为(              );触(              );折(              );

维(            );绝(              );故(              );满(              );

归(            );

(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共 工 与 颛 顼∕争 为 帝;

②、怒 而 触∕不 周 之 山;

③、故∕日 月 星 辰∕移 焉;

④、故∕水 潦 尘 埃∕归 焉;

4、结合素材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复述文章内容:

5、展开想象翅膀,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1)、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为什么要怒触不周山?

略:

(3)、为什么天倾其西北而地其陷东南?

略:

6、鉴赏品读体味,畅谈感受体验。

教师总结: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7、想象能力培养:

假设你拥有万能的力量,要什么东西就可以有什么东西,要什么能力就可以有什么能力。那么你最想要什么,你拥有了它,你愿意干什么?

教师总结:

活动设计三:

1、教师总结:

2、  布置作业

原因:二雄相斗争帝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共工怒触不周山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

2、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生:(略)

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走近作者: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走入文本: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

生述。(可合作交流)

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四。析:

1、师: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帝王争夺之战,为什么争夺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传说(讲述故事背景)……而本篇文章写的正是这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

五。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背一背。

七。作业:(想象大比拼)

“共工怒触不周山”时激烈的战斗场景。

八、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讨厌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我主要从三个层次来入手,注重情境的设置,挖掘其文化气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学习。

第一层“积累、整合”境界中,注重文章的诵读。以学生自主置疑为主,找出本课文言文的重难点,教师适时补充,全面“扫盲”,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第二层“感受、鉴赏”境界中,抓一“怒”。

教学反思: 篇4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讨厌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我主要从三个层次来入手,注重情境的设置,挖掘其文化气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学习。

第一层“积累、整合”境界中,注重文章的诵读。以学生自主置疑为主,找出本课文言文的重难点,教师适时补充,全面“扫盲”,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第二层“感受、鉴赏”境界中,抓一“怒“字咀嚼鉴赏,设置相应情境,发挥想象和夸张,多角度品味“共工”之“怒”,从而看其人。

第三层“思考、领悟”境界中,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一是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主旨,二是让学生体味神话中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注意的魅力。

在具体授课环节中:开篇导入采用“猜读法”,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兴趣;在走入文本环节当中,穿插了一些相关的背景故事,学生兴趣浓厚,且有助于对共工这一形象进一步的更为客观的全面理解,也避免了在学习文言文时开篇就介绍背景的枯燥无味;在“

感受、鉴赏”环节中,对于从“怒”看“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这一设置,则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任其思维肆意驰骋……

整篇文言文的教学又贯穿以“读”的内涵,初读——感悟读——鉴赏读。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在“读”中,每位学生都有着各不一样体会和感悟,这也是我们教学当中所追求的独特的个性解读文化气息。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文言文学习更应是如此,文言文秉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文化教育渗透到文言文学习当中去,让学生跳出以往的枯燥文言文学习,让其充满着生活化、个性化,让我们的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七年级下册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篇5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2两则神话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认识自然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发掘未知世界的秘密,即使是幼稚的,也是新的发现的开端。

2.翻译,整体感悟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3.探究,加深理解

思考: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拓展延伸

讨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4.小结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5.作业: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课前准备: 篇6

1、 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

2、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目标: 篇7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 篇8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 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

2、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生:(略)

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 走近作者: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 走入文本: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2、 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我想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

生述。(可合作交流)

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四。 析:

1、师: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帝王争夺之战,为什么争夺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传说(讲述故事背景)……而本篇文章写的正是这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 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

五。 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 背一背。

七。 作业:(想象大比拼)

“共工怒触不周山”时激烈的战斗场景。

八、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讨厌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我主要从三个层次来入手,注重情境的设置,挖掘其文化气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学习。

第一层“积累、整合”境界中,注重文章的诵读。以学生自主置疑为主,找出本课文言文的重难点,教师适时补充,全面“扫盲”,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第二层“感受、鉴赏”境界中,抓一“怒“字咀嚼鉴赏,设置相应情境,发挥想象和夸张,多角度品味“共工”之“怒”,从而看其人。

第三层“思考、领悟”境界中,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一是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主旨,二是让学生体味神话中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注意的魅力。

在具体授课环节中:开篇导入采用“猜读法”,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兴趣;在走入文本环节当中,穿插了一些相关的背景故事,学生兴趣浓厚,且有助于对共工这一形象进一步的更为客观的全面理解,也避免了在学习文言文时开篇就介绍背景的枯燥无味;在“

感受、鉴赏”环节中,对于从“怒”看“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这一设置,则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任其思维肆意驰骋……

整篇文言文的教学又贯穿以“读”的内涵,初读——感悟读——鉴赏读。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在“读”中,每位学生都有着各不一样体会和感悟,这也是我们教学当中所追求的独特的个性解读文化气息。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文言文学习更应是如此,文言文秉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文化教育渗透到文言文学习当中去,让学生跳出以往的枯燥文言文学习,让其充满着生活化、个性化,让我们的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 篇9

◆教学目标:

? 1.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 2. 在朗读与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充分把握文章主旨,学习古代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全面分析人物形象。

3、 引导同学合理想象,培养其创新精神。

4、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神话作为其中一种文学形式,源远流长,璀璨夺目。它不仅传承了华夏文明,更营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感受其独特魅力。

2、 介绍神话的相关知识。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在古代,人们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于是就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编造了许多神话故事,以此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3、 同学们都知道神话英雄夸父,那一片泽被后人的桃林正是他的手杖化成。

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反映出我国境内河水东流的自然现象,那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想象力丰富的古人又把这种现象归结到谁的身上了呢?正是咱们接下来要认识的共工。

二、基础知识

1、请同学介绍:《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 检查预习情况。【采用轮流回答方式,全面检查】

字音:颛顼(zhuān xū)、倾(qīng)、潦(lǎo )、埃(āi )

听范文跟读,同学朗读,师生纠音,齐读课文。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疑难解析:昔(从前)、触(撞)、维(绳子)、绝(断)、

故(所以)、焉(这里)、潦(积水)、归(流向)

(4)文意理解: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因此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地向东南方向陷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朝东南流去。

三、内容赏析

(一)人物:共工、颛顼。(采用个人简历的方式来拓展补充人物,加深同学们对主人公的印象。)

【 共工是炎帝的后代,他领导的部落在河南流域,他和儿子后土对农业都十分精通,尤其擅长水利,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措施,因其卓越贡献,被后人尊称为“水神”。

颛顼————黄帝的孙子,二十岁就即位称皇,在位约78年。颛顼聪明敏慧,有智谋, 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三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kù)、尧、舜。】

(二)起因:争为帝。(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补充背景,促进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

【共工和子女们擅长农业,经过长期考查部落地形,他们发现地势高的地方不容易灌溉,地势低的地方容易有洪涝灾害,因此他们想把地势高处的土运到低地上填高。洼地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认为自己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不允许共工自作主张,触动他的统治,于是他大肆宣扬共工的做法会触怒鬼神,当时的百姓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害怕上天动怒,大都支持颛顼,于是共工孤立无援,最终寡不敌众,败下阵来,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惨败。】

(三)经过:怒而触不周之山。(拓展补充,开拓想象力。)

请大家开动脑筋,想象共工败后大怒的情状。(可以从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入手。)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篇10

教学设想: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学时应重在诵读。再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大概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直至成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文化教育的渗透,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更深入地把握文言文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 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

2.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生:(略)

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 走近作者: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 走入文本: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2. 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

生述。(可合作交流)

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四。 析:

1、师: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帝王争夺之战,为什么争夺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传说(讲述故事背景)……而本篇文章写的正是这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 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

五。 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 背一背。

七。 作业:(想象大比拼)

“共工怒触不周山”时激烈的战斗场景。

八、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讨厌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我主要从三个层次来入手,注重情境的设置,挖掘其文化气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学习。

第一层“积累、整合”境界中,注重文章的诵读。以学生自主置疑为主,找出本课文言文的重难点,教师适时补充,全面“扫盲”,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第二层“感受、鉴赏”境界中,抓一“怒“字咀嚼鉴赏,设置相应情境,发挥想象和夸张,多角度品味“共工”之“怒”,从而看其人。

第三层“思考、领悟”境界中,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一是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主旨,二是让学生体味神话中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注意的魅力。

在具体授课环节中:开篇导入采用“猜读法”,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兴趣;在走入文本环节当中,穿插了一些相关的背景故事,学生兴趣浓厚,且有助于对共工这一形象进一步的更为客观的全面理解,也避免了在学习文言文时开篇就介绍背景的枯燥无味;在“感受、鉴赏”环节中,对于从“怒”看“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这一设置,则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任其思维肆意驰骋……

整篇文言文的教学又贯穿以“读”的内涵,初读——感悟读——鉴赏读。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在“读”中,每位学生都有着各不一样体会和感悟,这也是我们教学当中所追求的独特的个性解读文化气息。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文言文学习更应是如此,文言文秉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文化教育渗透到文言文学习当中去,让学生跳出以往的枯燥文言文学习,让其充满着生活化、个性化,让我们的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七年级下册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篇11

《公共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等)

二、新授:

1、作品简介:

《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正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

4、学生再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两遍。

5、教师补充说明: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6、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7、教师指导“不周山”释义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8、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三、拓展延伸: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四、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默写课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 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 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2两则神话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认识自然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发掘未知世界的秘密,即使是幼稚的,也是新的发现的开端。

2. 翻译,整体感悟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 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3. 探究,加深理解

思考: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 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拓展延伸

讨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5.小结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6.作业: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6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 ,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⑵河渭不足( ) ⑶北饮大泽( ) ⑷弃其杖(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5.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6.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7-12题。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 )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 )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 )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 )之。”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

7.找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意思为 。

8.在文中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9.由文中的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成语: ,它比喻 。

10.庞恭对魏王讲“三人成虎”的故事有何用意?

答:

11.庞恭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什么?

答:

12.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训练一

一、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2、(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5、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7、反通返,意思为返回。 8、质(做人质) 信(相信) 去(距离) 察(明察) 见(召见) 9、三人成虎 谣言或流言反复传播,足以惑乱听闻。 10、提醒魏王应明察秋毫,勿听信流言。

11、魏王听信谣言,认为庞恭不忠。 12、做事要善于调查研究,不要轻信于人。

教学过程: 篇13

一。 导语:

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生:(略)

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 走近作者: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 走入文本: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2、 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

生述。(可合作交流)

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四。 析:

1、师: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帝王争夺之战,为什么争夺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传说(讲述故事背景)……而本篇文章写的正是这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 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

五。 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 背一背。

七。 作业:(想象大比拼)

“共工怒触不周山”时激烈的战斗场景。

八、板书设计:略。

教学设想: 篇14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学时应重在诵读。再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大概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直至成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文化教育的渗透,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更深入地把握文言文的知识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篇15

1、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