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初中美术教案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初中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人美课标版第六课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学习人美课标版纸雕塑的基本原理与构成立体的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具有三度空间的纸雕塑作品。通过设计与制作纸雕塑作品,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体会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人美课标版第六课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
2、人美课标版纸雕塑隐性内容与目标:关注现代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提高对形象的艺术概况力,锻炼立体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形成纸立体的多种构成方法。组合法、折叠法等。
教学难点:纸雕塑的设计。造型构思、点、线、面、体的韵律组合。
教学过程设计
一、美术教材。
14册中第6节《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一直是学生最喜欢做的课程。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是比较结合实际生活的课程,只要是学生认真地观察城市中的现代雕塑,都可以找到现代雕塑与之雕塑的切入点,使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发挥,同时结合校园的环境自行设计校园环境雕塑。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在教学设计中。
首先自己要学会做纸雕塑,做出的纸雕塑最好能与学生最熟悉的现代雕塑相吻合,可结合环境雕塑,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欣赏书上的示范作品与学生作业,了解纸构成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看看这些雕塑作品可放在什么环境下更有意境。
1、导入课题:
可参照纸浮雕的导入法,出示城市现代雕塑与纸雕塑图片,进行对比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2分钟)
2、技法讲解:
(1)组合法:
教师演示——马的制作(可用课件),学生认真观察。(5分钟)
教师设问:马的哪些部位采用了折、弯曲、切、挖?
学生答:马身、马腿、马尾都采用了折、弯曲,马脖子、马头采用切、挖,折、曲手法。
教师设问:马的哪些部位是点、哪些部位是面、哪些部位是线?
学生答:马尾、马鬃是线,马尾部的圈、马的眼睛、嘴是点,其它的是面。
教师演示组合的顺序。
教师总结:造型特点:造型富有扩张力。点线面的组合相得益彰。整体效果强烈,比较适合作为环境雕塑。
技法的应用:马的前后两个原形,既表现了马强壮的体形,也增加了造型的重量感。尾巴体现了线与点的巧妙组合,富有韵律感。马头主要表现眼睛与鼻孔,省略了其他部分,造型概括简练。(3分钟)
(2)折叠法:
教师演示——鹰的制作(可用课件),学生认真观察。(4分钟)
教师设问: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学生答:采用了切、挖、卷曲、折叠法。
教师总结
造型特点:用简练的`手法表现了鹰的气势。运用了折纸的方法,造型在具象的表现中体现出抽象的意味。
技法的运用:用一张开数纸对折,按图纸剪折。按此方法还可以创造很多动物造型。(1分钟)
教学评价
1、评价点:
(1)是否理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
(2)是否基本掌握了纸立体的构成方法,能否利用构成因素设计制作一个有三度空间的富有情趣的纸雕塑作品。
(3)是否通过纸雕塑的制作,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2、评价方法:
(1)看同学能否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业中体现概括与装饰的特点。
(2)看作业是否具有立体感。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即使制作技法比较幼稚,只要体现了纸的立体造型、有创意都应鼓励。
(3)看学生在制作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在研讨中敢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能说出自己的创意。
学生可按下表内容评价自己的作品、
初中美术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中国画强调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远远超过画面本身的内容。在本课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不只是学习中国画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去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课所介绍的笔墨情趣。
教学内容与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
A.了解花鸟画的一些基本常识。
B.初步掌握花鸟的基本画法。
C.能临摹简单的花鸟画。
隐性内容与目标:
A.对花鸟画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内涵的理解。
B.中国画的内涵美、意境美。绘画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学情分析:
1、作为教学对象的初二年级学生,通过上节课《墨与彩的韵味》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笔墨的基本技能,再者,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与理解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思维发展和生活经验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同时对本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接受兴趣和理解基础。
2、中国画是学生平时不大关注的领域,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困难所在,同时也是本课的魅力所在,要引导学生了解、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重点:花鸟画特殊的表现物象的程式方法。难点:对花鸟画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学习材料:
毛笔、墨汁,中国画颜料、毛毡、调色盘、笔洗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哪几种花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么?生:梅,兰,竹,菊。师:想不想把它画下来呢?生:想。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中国花鸟画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板书课题)笔墨的情趣
二、示范启智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意、写意为归依的传统,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物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大诗人王维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它的意境是如何来表现的呢?我们来作一个小游戏,体验一下。
游戏规则:分四个小组抢答,老师拿出诗句,同学们来猜这是描写什么植物或动物的。
1、“把酒东篱,暗香盛袖。”“犹有晚节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
2、“只留清气满乾坤”“疏影横斜三两枝”。(梅花)
3、“虚心劲节”“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竹子)
4、“出淤泥而不染”“凌波独吐红”(荷花)
5、“春江水暖”(桃花、鸭子)
师:同学们很聪明,都能找出相应的动植物,那么我们想一下这些动植物如何画才能表达出这样的意境呢?
欣赏:欣赏大师的作品,注意观察基本构图。
《梅石图》吴昌硕。梅姿交错,在画面空间分割上,都是由大大小小的不等边三角形构成,也即是“女”字形结构,稀密有致,使梅枝的倾向有变化而又统一,苍劲多姿。 《墨竹》郑板桥。画中的叶子由“个”字“介”字“八”字交叉所组成,并且板桥画竹首先想到的不是竹而是“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的意境、情调。故称“胸有成竹”,这就是说意境是在动笔之前就完成了。
构图尝试:教师给出基本形(三角、四边形、圆形及直线等)请四名同学上黑板画出这些作品基本构图。其它同学在作业本上用钢、铅笔完成。教师对构图做简单分析。
教师演示:接下来老师就演示花鸟画的画法。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笔墨,用笔的正、侧、顺、逆等;用墨的焦、浓、淡、干、湿的`变化。
2、落笔之前,脑子里要先放个电影,安排情景(花鸟)是否有意,有情,有景。例如画梅花,在定了点和梅枝的“走向”之后那就以梅枝的粗细来表现梅姿,一枝梅花,线(枝干)上的点(花朵、苔点鸟鹊的分布)会使梅的姿态生动。
3、题跋落款:好的题跋暗示画中未尽之意,使人在欣赏画时的感受加深,有画龙点睛之用。如齐白石画两只小鸡抢啄一条蚯蚓时题“他日相呼”还可以提穷款也就是签名字就可以了。
三、立美创意
作业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花鸟,大胆运用笔墨去表现、挖掘,表达自已的情感。
2、运用几种国画的表现方法(如用墨、用色、造型、构图、题字等)来完成作业。
3、构图合理,画面完整(包括落款、题字)
四、审美提高
展示评比:把学生作品挂在前面进行展示,学生对作品按照作业要求进行简单的评价。
总结: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不热爱生活,不热爱大自然,“外师造化”,就不可能描绘出如此生动的形象。只有对生活热爱,才能观察仔细,表现的作品才能生动感人。我们应积极投身生活,热爱我们的生活吧,通过我们的创造,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初中美术教案 篇3
标志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4课)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教材以认识生活中的标志,学习标志的设计方法与应用来组织教学内容,分2个课时进行教学。着眼点是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以及应用标志知识的能力。
从地位作用看:本课是对过去的美术知识与生活经验综合运用,从标志设计创意和应用中,开发创意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可分两个部分:标志单体设计和综合应用。知识点有标志的分类、表现形式、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应用;实例主要有奥运会标志设计理念、设计工作室标志设计元素分析和中学运动会的系列化视觉设计等;学生活动一是设计学校公共标志,活动二是小组合作设计班级参加学校运动会的系列化的视觉设计。教材还有相关链接的拓展内容,以及评价要点。理论虽丰富,但实践性强;概念虽很多、但系统性明确。
从学情分析看:标志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视觉艺术之一,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在生活经验有一定的日常积累,所以,适合以师生交流互动的形式开展课程活动。并且,设计艺术所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由度和参与度。本教材也在这一点上做了充分的资源准备,各类实例贴近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课为第一课时,学习标志的单体设计,分信息收集(加法)、信息处理(减法)和信息传达(等于)三个环节展开,为第二课标志设计综合应用作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活中的标志,学习标志设计的几种常用手法。
2.过程目标:在大胆表现、自我创意中,打开发散性的设计思维。
3.情感目标:认识标志设计之美,体验标志创意之美,增加对设计的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标志的分类和几种标志设计的手法进行创意设计。
2.难点:如何使想法转化为独特和优美的标志图形。
四、教学方法
1.概念通俗化:本课概念丰富,学生难理解,不容易记忆,教师将标志设计的手法归纳为“加法”、“减法”和“等号”,把教材的知识点渗透其中,通俗易懂,便于更好理解教材内容。“加法”即标志元素收集,各类图形符号的组合表现丰富的内涵;“减法”即标志图形的处理,对素材进行艺术的概括与提炼;等号”即标志图形的传达,内容的定位。
2.图形引导法:教学中把枯燥的理论转化成图形,用图形对话的方式,突出美术课的视觉性,在图形体验中理解标志设计的意义,突出教学重点。
3.实战教学法:教学过程不重套路,在大致的思路下重实战,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境,引发课堂大胆思维的氛围,在师生思维碰撞中产生标志设计创意的火花,解决难点。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等。
学生:作业纸、笔等绘画。
五、教学过程
(一)圆形相加游戏导入,理解标志的元素。
1.圆形相加游戏
一个圆形……
两个圆形……
(答案千千万)
三个圆形……红绿灯
四个圆形……奥迪
五个圆形……国际奥委会
2.引导学生发现
打开教材,用加法的概念欣赏和理解教材中历届奥运会的标志构成元素和深刻内涵。
3.概括要点,揭示课题
在师生图形对话中,板书:标志设计
图案(形、色) 传达 信息
(内容) (方法) (主题)
用特定的图案来传达特定的信息就是标志
(二)从标志的分类中展开
红绿灯 奥迪 五环 正好是标志的三个不同门类:
即公共标志 企业标志 机构标志……
教材中还例举了其他门类的标志……认识标志的分类
(三)从标志设计的方法中深入
不同门类的标志各式各样,设计方法却有相同的规律可循。
1. 方法一:加法,举例引导
将象征的图案通过“加法”结合,是标志设计的重要手法。
奥迪:
四个图形象征四大分部,组合叠加象征企业合并。
奥运五环:
五圆形象征五大洲,组合叠加象征团结友爱。
结论:
运用抽象图案的象征,通过“加法”,丰富的设计内涵,形成了标志。 加法延伸:
我们也可以运用形象图案的象征,通过“加法”,传递信息,形成标志…… 教材实例: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
我们也可以运用形象图案与文字的象征,通过“加法”,传递信息,形成标志…… 教材实例:中国印标志
我们也可以运用形象图案与数字的象征,通过“加法”,传递信息,形成标志…… 教材实例:香港回归标志
2.方法二:减法
通过“减法”,将标志图案简洁明确,也是标志设计的重要手法。
注意危险:
醒目的黄黑警示色,单纯的感叹号,“减”略却快速地传达了信息,形成标志……
初中美术基础教案 篇4
1、说明:标志设计原则与方法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
用四个字概括“简、准、奇、美”。
归纳:一个好的标志必须是:形象简洁明了,易识易记;有视觉艺术的形式美感;形象独特,让人一看就能联想到该标志代表什么。
2、P22页的第7工作室标志设计创意欣赏与感悟。
3、P23页的以脸形为创意的标志设计特点分析。
初中美术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分析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教法选择: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描绘不同季节的文学作品片段凡·高的代表作、课本等。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分两课时,每课时45分钟。第一课时:启发、引导与体验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欣赏,侧重对色彩的心理效应的介绍。使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表现自己的关系。第二课时:活动课,运用不同的色彩、富有个性的笔触来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感受。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一、组织教学
投影仪分别打出冷暖色调布置的房间图片,同时播放冬天刮风、下雨的声音。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1)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天气里,外面刮着风,下着雨。你出外归来,先后走进这两间房,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分钟)
让学生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
提问:(2)两间房间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会不同?(2分钟)学生回答,老师暂不总结。老师: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的课题。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色彩的心理效应》
1、展示两组色彩卡片,与学生共同分析。
a红、橙、黄
b蓝、绿、紫
提问:这些颜色分别会让我们联想起什么?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2分钟)
2、展示课本11页风景图片。
提问:同一风景,画面色调不同,给人感觉相同吗?0分钟)师生共同小结:“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色彩的这一特性常被运用到艺术作品中,用它来营造气氛和传达情感。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想像力。通过回答、分析使学生了解色彩富有表情,具有强烈的感情性。六个基本色相(红、橙、黄、绿、蓝、紫)的心理效应是色彩感情性表现的重要基础。
举例:欣赏课本12页农民画《猴子吹号》。
提问:这幅画在色彩运用上有什么特点?(3分钟)
小结: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红色往往与吉祥、好运(红运)、喜庆相连。红色便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常用色。这幅画以红、黄色为主配以红、黄色的对比色蓝、绿色,画面色彩饱和强烈,营造出了一种“普天同庆”的喜庆气氛。(3分钟)
通过欣赏富有民族特色的农民画《猴子吹号》,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民间艺术的根基深厚,源远流长。并了解我国民间绘画的用色特点。
3、运用电脑,改变《猴子吹号》这幅画的色调以蓝、绿色为主。(图略)
提问:色调改变了,画面的气氛有没有变化?(2分钟)
利用电脑的优势,加强直观感受。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色彩在绘画中表现情感的重要性。
4、展示课本11页色彩搭配的图片。
提问:同一种颜色在不同色彩的衬托下,给人感觉相同吗?(5分钟)
通过回答,提出色彩搭配知识。如:服装的色彩搭配、家居的色彩搭配等。让色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切认识到掌握色彩知识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展示课本11页不同形状、笔触的色块图片。
提问:同一种颜色,呈现出不同的形状、笔触时给人感觉相同吗?(2分钟)
通过回答,让学生了解色彩能够表达情感,而且当它依附的线条、形状不同时,能够加强或减弱色彩给人的感受。
6、欣赏
(1)欣赏凡·高的《xxx》
提问:凡·高的画,用笔、用色都很有特点。他为什么要这样用呢?
讲解:色彩作为绘画表现的手段对人的视觉情感会产生刺激作用。这是由于人在大自然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的色彩心理反应。《xxx》用响亮的黄色和奔放有力的笔触,把绚丽的色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画中,我们会强烈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2)欣赏康定斯基的《即兴二十六号》
提问:你看得懂这幅画吗?
讲解:康定斯基的画彻底抛弃了描写性的和让人产生联想的绘画语言,而借用类似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某时某刻对周围世界的感受。用线条、色彩以及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巧妙地安排符合自己心境的画面,开创了没有具体物象的抽象画。(6分钟)
总结:通过比较、欣赏,我们知道了色彩和笔触是绘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1分钟)简介荷兰画家凡·高的生平及后印象派的特点。简介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风格。
通过欣赏他们的画,使学生了解西方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不同流派的风格和特点。学会多角度的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7、课堂活动
(1)播放两首不同风格乐曲的片段。
第一首:《丰收锣鼓》
第二首:《二泉映月》
引导学生体会这两首乐曲的主题、意境和节奏。(8分钟)
提问:如用色彩、笔触在纸上来表现这两首乐曲的意境、情绪、节奏,你会如何表现?(2分钟)
(2)布置下节课的活动内容:春、夏、秋、冬四季的色彩表现,让学生准备。
最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下课。(2分钟)
美术与音乐、美术与文学的整合。《新课标》指出:“自然和社会有着一些共通的规律和
法则,通过跨学科的联想教学,可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并有助于形成对普遍规律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在课堂中的巧妙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多方面去体验并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活动课(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1、复习上节课所讲的部分内容。(3分钟)
2、播放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文学作品片段。投影仪分别打出四季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表述对四季变化的情绪感受。
(7分钟)
3、用色彩和笔触表现自己对四季的感受。提示:无需具体形象,用单纯的色彩组合,大胆尝试色彩的混合使用。
4、学生练习,老师巡回辅导,多媒体电脑连续播放四季的景色,给学生提供参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30分钟)
在多媒体的作用下,学生的视、听、想等立体感官同时产生作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
(1)既抓住四季色彩的共性,同时也要有个性的发挥。如秋天,有的关注的是晴朗的天空、金色的大地、丰收的果实,画面呈现明朗欢快的色调。有的则关注秋风、秋雨、落叶,画面呈现出寂寥、悲凉的色调。
(2)注意画面笔触的变化,笔触与色彩的结合。
5、学生自评作业并进行课堂总结。
作业完成,通过实物投影仪,请两三位同学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分析:说明四季给自己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采用这些颜色、笔触来表现。并将自我评价形成的肯定意见,在下列评价项目中以“√”的形式呈现。(5分钟)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评价目的: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评价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感受,鼓励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加深学生对色彩的心理效应的认识。并通过色彩、笔触去体会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丰富的精神内涵。
课后总结及改进计划:
通过两课时的学习、欣赏、练习,中国学习联盟都能体会到不同的色彩笔、触能表达不同的情感。但不足之处是在学习、练习过程中发现:
(1)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概念化的东西太多,如:春就是一片绿,夏就是一片红,秋就是一片黄等。缺乏创造性。
(2)练习过程中发现
学生驾驭色彩的能力不强,因此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画面色彩、笔触都比较单调,缺少变化。针对以上情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多欣赏一些中外绘画名作,从中汲取营养,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初中人美版美术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在了解艺术家创作情感的基础上,欣赏风格多样的色彩静物画作品,认 识由艺术家主观加工而得到的不同色彩关系。
②讨论分析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冷暖对比等关系,大胆表达
自己的色彩感受。
2、过程与方法:
选用合适的工具和材料,用画、贴、印等多种表现形
式和方法,进行色彩静物画练习,并尝试大胆地创
造和自我个性表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提高审美品位,增强美术素养及技能
技巧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情感与色彩的关系;不同风格色彩关系的认识及练习
教学难点:大胆地创造和自我个性表现
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参观上节课的作业展出。
教师组织好纪律,稳定学生情绪,检查作画工具、材料的准备情况,并出示课题。
1、师:请客观公平地揭下你认为效果最好的作业进行,然后把它贴在“优秀作业栏”中并在0~10分之间给打分。我们依次从高分到低分评出10个《最佳作业奖》,并给这10位获奖者当场颁发小奖品。
评出10个《最佳作业奖》,并发给小奖品。
2、师:让我们看看其他没有获奖的作业,你能给作者一些好的修改建议吗?
教师适时予以点评,学生情绪热烈,创作热情高涨。
1、静物台布置。
两组学生布置静物台,其余学生不时提出修改建议。教师予以指点,并帮助适当调整。
2、作业布置。
要求:选择下列中的一项完成作业,可以用画、印、贴等方式,工具与材料不限。
①参照静物台,画一幅有你独特风格的静物画。
②默画自己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组成一幅有个性的静物画。
初中美术教案 篇7
------走进水墨画
教学背景:
一次美术课即将结束时候,我一个不小心将墨打翻了,灵机一动组织学生们看我顺理成章的玩墨,心已经痒痒的学生不时的参与到游戏中来,我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玩法,无拘无束的自由表现,一不小心玩出了令人惊奇的作品,从他们游戏时的兴奋劲和最后说感受中,我已经感受到学生已经注意到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线条粗细曲直的不同,我趁机强调水与墨和色是一对谁也缺不了谁的好兄弟,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才有了后面我设计的这节彩墨活动课程。
教学过程:
课前我布置作业给学生,要求学生观察国画及收集它的相关知识,准备好颜料、笔、墨、纸、砚,并带到课堂备用。在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汇报:“上次我们玩了一个彩墨游戏,大家还记得那需要使用什么材料和工具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出了文房四宝和中国画颜料。“同学们记得真是很清楚,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再上一节以“挑战”为主题的彩墨游戏课,但是,我们不打无准备的仗,要想在游戏中获胜,就先要通过练习,熟悉文房四宝,并会运用它们。”
在请同学们在课桌上垫好毡子或废旧报纸后,我请大家仔细查看大屏幕的任务表,出示了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得任务:任务一:请你尝试着用笔墨,画出粗细不同的线,任务二:用笔墨画出浓淡不同的线和点。任务三:先蘸满淡墨,再用笔尖蘸一点浓墨,卧笔侧锋画一画,效果如何?任务四:同学们还有什么奇思妙想,请大胆尝试!然后记录,以备交流。
大家根据分工进行活动,活动气氛相当的热烈,同学们兴趣高涨,有的同学画出了浓淡,粗细不同的点和线。有的先蘸满淡墨,再用笔尖蘸一点浓墨,卧笔侧锋画出一笔双色的效果。有的同学大胆挥毫,使用了许多侧锋画出花朵,有的小心翼翼用笔尖仔细的勾勒,点画??
通过刚才的实践,孩子们意识到用毛笔画得画和平时在绘画纸上画得画不同,并分析出了毛笔很软,由于加水的不同,可以画出浓淡不同的作品;生宣纸
有吸水性,由于用力不同可以画出粗细不同的线条等。我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毛笔画主要有:浓淡、干湿、点染、勾勒、没骨等。
然后我在刚才实践的基础上组织挑战赛,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小组的。倾力合作,共同完成,我宣布了活动规则以后,出示了挑战题目: 首先,分别在每组的宣纸上任意画相同的一大笔,接着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一笔引发的联想,选出最有创意的答案,确定出本组的绘画主题,然后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将本组的联想用画笔表现出来。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各组确定主题,第一组:在河中游泳的小蝌蚪;第二组:一片树林;第三组:一个插满花朵的花瓶;第四组:一组高高低低的楼房。学生们挥笔作画,用小小画笔把把想象变成真实的美术作品,相同的笔墨在每个人的眼中和手中,所呈现的却是不同的画面,换了不同的人来添画,最后的效果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为了使学生们能更好的表现自己的主题,我适时的引导他们欣赏前辈们作品的表现方法,首先,请同学们欣赏课本中著名画家张桂铭的《觅》,画家运用了点、线、墨块和色块,使这幅画显得既有层次又有节奏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再看,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作品《人之家》,画面上只是使用了极为简单的点、线、面,但由于墨色浓重的变化,大块面的错落安排,使画面具有独特的韵味。最后,请同学们再欣赏一下张大千《泼墨山水》这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运用了特殊技巧-------泼墨。在欣赏过这些艺术大家的作品之后,同学们又有了新的创作灵感,他们窃窃私语,跃跃欲试,我趁热打铁,请他们把刚才的作品进行修正,完善!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1)画面饱满,要有大小、浓淡、粗细等变化;2)要运用多种技法来表现;3)分组合作,看看哪一组合作最愉快。
当学生完成的作品摆在桌面时,我利用大屏幕展现互评标准:画面饱满;画面中有大小,浓淡,粗细变化;画面整体美观等,要求学生展出并介绍本组作品,然后请同学们将自己手中的满意卡,贴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上。
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学案例,我有以下收获:
1、更新教学理念,学习使用探究性教学。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探究性教学在初中一年级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课,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新思
维、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案例的展示,正体现出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不是模式,教学者不但教会学生怎样看,怎样画,怎样设计,更重要是怎样想,让学生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由学知型转变为创造型,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由表象型转变为感受型,由技巧型转变为素质型。”在美术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和传统技法的学习之外,最重要是通过美术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
2、创新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从美术角度自主发现、探究问题。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只有适应先进的教学理念的要求,才能体现科学性。这一案例的创设,正是抓住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偶然情景,通过动手操作,引领学生从美术角度自主发现、探究问题,无疑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找到了科学依据,并非凭空想象。同时,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于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活跃的学习气氛。教学效果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得到充分体现。在美术教学中,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案例的设计,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引领下,逐渐得到养成和实现,在传统教学中,过分突出和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美术知识完全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复制”的被动型学习。其次,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本案例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亮点,更有利于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借鉴。
4、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创新性 。教学手段的创新,是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被动地接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实践从不被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完全听命于“老师的答案”和有限的书本知识的狭窄范围里,这样无情地扼杀了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而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学者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地把全班分为多个小组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富有创意,注重个性的发展。既有把联想变成作品,又有小组成员的作品展示。这节课的课堂
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实现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相互统
一。这为我们美术教学中的其他活动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
5、运用了综合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是体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综合体系,是教学者教学理念的检测。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美术作业,而对于学生如何完成作业,并不是很关心。对学生学习的教学评价完全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像与不像”来实现的。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这一案例的创设,展示出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探究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6、学生的作品还不是很成熟。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画的并不理想,我告诉他们,这很正常,国画是要有多年的功夫才能掌握好笔墨的效果。一位画家曾经说过“所谓大师,只是失败最多的劳动者”。我相信,只要有热情、有恒心,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初中美术课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触摸美丽》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课文旨在透过生活中平凡,朴实的材料发现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在感受美的同时培养想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对艺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
教学内容:认识材质和材质的演泽运用。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事物充满好奇感,有独特的见解,表现欲望较强烈,能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喜欢探究问题,这样便于学生运用不同的材质进行创作,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认识、感受材质,基本掌握运用材质来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材质之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四、教学重点
材质的形式语言及运用材质形式特征来进行创作。
五、教学难点
材质与形式特征的和谐对比原则的运用。
六、教学准备
教具:教科书、卡片、多幅不同材质制作的范作、各种材料。
学具:搜集多种制作材料,准备制作工具。
七、教学方法
教法:开放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练习法,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参与集体、综合创作的活动能力。
学法:欣赏中理解、比较中总结、练习中创新、讨论评价与反思。
八、教学程序
欣赏作品导入新课(4分钟)
1、出示国画《猫头鹰》和装饰画《猫头鹰》,问:这两幅作品表现的都是猫头鹰,但它们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
分析其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一个是用毛笔画的中国画,一个是用芦苇、竹节、布、扣子等材料做成的猫头鹰)
1、吸引学生的目光,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3、初步了解装饰画的特点。
2、欣赏作品:(1)出示装饰画《风车》,问: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2)出示装饰画《乡村美景》,问:这幅作品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问题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触摸美丽》
体验探究认识材质(4分钟)
1、认识材质。问:你手中的材料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材料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石头、布、毛线等不同材质的软与硬、光滑与粗糙等质感特点。学生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增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问:日常生活中的材质在人们心中有什么感觉?例:石头在我们心中是什么感受?棉花是什么感受?要表现现代感用什么材质?要表现古朴感用什么材质?
学生举例说明,讨论不同材质在人们心中的感受。(石头都很坚硬,有的粗糙,有的光滑;棉花轻盈柔软、温馨;不锈钢可表现现代感;木质材料自然质朴,可表现古朴感。)
3、师生共同小结:材料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用不同的格料表现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学习探究材质运用(8分钟)
1、出示装饰画《生命之泉》,问:用菱角、毛线、扣子组合而成的《生命之泉》,为什么要如此选择材质?能不能换作别的材料?比如:树叶能不能做鱼?(出示“树叶鱼”)问:哪幅表现得更形象?学生欣赏、讨论、回答问题了解材料的形式美
2、师生共识:材质的选择要符合对象的本身的特点。(板书)
3、欣赏装饰画《牛》,问:为什么非要选择棕色的而不是红色的、粗糙的而不是细腻的材料?学生欣赏作品思考回答问题(棕色的粗麻绳表现的《牛》效果更好)了解材质
4、师生共识:材质的选择,色彩的选择要和谐。(板书)
5、出示两幅分别用竹签、红布制作的装饰画《风车》,问:它们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学生欣赏、讨论、分析、回答问题了解材质给人的感受
6、师生共识:通过对比,不同材质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与情感。(板书)
讲授新知(2分钟)
1、讲:刚才我们欣赏的用不同材质制作的作品称为装饰画,装饰画偏重于表现形式的装饰性,注重形象的平面处理。
2、讲授装饰画的制作步骤。以《葡萄》为例,老师分步示范,讲解(板书:①构思设计,画出草图;②材质的选择;③制作。)学生观看、思考通过老师示范、讲解,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装饰画的制作步骤,为下面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布置作业(1分钟)
每人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作品:将一幅绘画作品改用不同材料制作的装饰作品或根据不同材料形式特征运用和谐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老师在黑板上画几幅简笔画供学生参考。)
(放音乐)
1、小组确定制作某种装饰品;
2、组长分配任务;
3、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制作。提倡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巡视辅导(20分钟)
1、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指导装饰画制作,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2、注意调控学生课堂纪律,把握好课学生进行制作,采取自我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3、督促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做出的作品。
4、适时参与学生制作,帮助学生一起完善创意,提出一些制作改进的建议,不深度介入某个小组的制作过程。
3、体现教师的亲和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品展示评价(5分钟)
老师不参与评价,只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建议同学们评价作品后利用课余时间将作品完善,把它们挂在教室里供欣赏。(老师引导学生从立意、材质、色彩、构图、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后,教师总结归纳学生装的。出色表现,表扬同学们,重点表扬某一小组一起完成了较为复杂的装饰作品,肯定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强。)每组组长一起上台展示本组假冒作的作品,每组推荐一个同学简单介绍本组作品的设计意图与构思过程,满意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又不足,然后同学们互相评价,提出对作品中肯的看法,提出宝贵的意见。
1、进行集中的作品展示与评价来提升教学效果。
2、让学生体验成功与挫折。
3、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趣。
课堂总结(1分钟)
总结语:不同的材料给予了装饰画不同的生命,装饰画也给予人们不同的美感世界。正如米罗所说:“装饰艺术有如生活的彩链,如果失去了色,人灯将失去光彩。”今天这节课老师感到很欣慰,同学们认识了美、发现了美、并且创造了美。世界上的美是到处存在的,只是缺少发现,平凡中发现美,让我们的生活因我们的创造面变得更精彩!学生课后欣赏、完善作品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