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7篇】正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7篇】》

时间:

你知道怎么写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吗?初步认识角和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起看看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欢迎查阅!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P2~P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师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

每个人准备若干圆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分苹果

二、探索新知

1、学生自学教材“分苹果”,认识竖式。

2、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3、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有20个苹果,如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呢?

(1)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2)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3)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a.除法横式: 20 ÷ 6 =3(个)……2(个)

b.除法竖式

3、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第3题试一试中的第(1)题”。

(2)学生讨论:淘气的列式对不对,为什么?

(3)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6还可以接着分”,正确的式子应是笑笑做的。

(a)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什么?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b)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第3页“练一练”第1、2题。

四、总结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和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情感目标:认识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重、难点

1、用电子图(格子图)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图形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角

1、特点:1个顶点。2条边

2、分类

锐角:比直角小。

直角:三角板上有一个直角。

钝角:比直角大。

3、判断角的方法

和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二)四边形

1、长方形特点

①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在一个长方形中画一个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

2、正方形特点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平行四边形特点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三)基础练习

1、 一个角有()个顶点,红领巾有()个角。

2、 所有三角形都有()个角,()条边。

3、()和()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 )边都相等,长方形()边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5、把锐角、钝角、直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6、数学书95页第5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7、数学书第95页第6,7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四)变式练习

判断

1、用放大镜看直角,直角变大。

2、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

3、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只有两个角是直角。

5、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对边相等。

问答题

在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里面画一个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操作题

1、在点子图中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2、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锐角。

3、在给定的边上画一个钝角。

(五)提高练习

1、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只剪一刀,剩下的图形可能有几个角?

2、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角?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连加和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运用估算,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可以顺利运算。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连加连减等有关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

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习加减法。教师可以通过这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教科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比整理与复习(一)提高了一步。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三.练一练

1.第1题

练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可以列竖式计算,要求学生计算正确,在速度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2.第2题

教材通过“五一”旅游的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不仅复习了万以内数的感受和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3题

复习认识图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WWW.BAIHUAWEN.com】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现象,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千位,知道计数单位百和千的关系,掌握三位数的组成,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对千以内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3、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的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进行相关的估算和验算。

4、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范围。

5、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某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清楚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用直角判定锐角与钝角。

7、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计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8、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9、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认识千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能力。通过有关口算、笔算和估算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发展数感。通过探索和发现数、计算以及平面图形中的一些简单规律,进一步提高比较、归纳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感。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通过简单的实际调查以及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的活动,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更加客观地理解统计结果,从而发展统计观念。

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推理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

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日常生活、问题情境和各种数学现象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如把一瓣蒜头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测量并记录发芽后一周内每天蒜叶的长度,并通过观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积极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理解和分析问题,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如分析从公园里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可以有几条不同的路线,每条路线各自的特点,选择哪条路线比较好。又如在探索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主动运用模拟演示、摆学具、画图等不同手段,并通过比较和交流,选择合适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评价。

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益处,提高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情感与态度方面:

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内容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思考的价值与魅力。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二、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计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

3、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4、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两、三位数及三个数连加的笔算减法的验算。

5、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几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6、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能正确区分直角、锐角、钝角。

7、能够正确口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

8、经历统计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千以内数的组成,并能正确读、写,比较千以内的数的大小。

3、能用方位词准确地描述出线路图。

4、理解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三、班级情况分析:

四、教法设想和措施

1、合理确定认数教学内容。以往教材中的认数教学都是从百以内的数一下子扩展到万以内的数,这对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大数的机会不是很多,缺乏感受较大数的现实素材。本册教科书只要求学生在百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千以内的数,这就降低了学生认数学习的难度,便于他们将学习的数与其所表示的现实意义建立起联系,形成数感。

2、本册教材把估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把估算和口算、笔算有机结合起来。教科书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应用估算,有些计算只要求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或在什么范围之内,有些计算则要求先估算再笔算。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体会到,估算不仅仅是技能技巧,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3、本册教材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位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并把生活中常见的线路图引入教材,这些内容不仅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而且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好素材。

4、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如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本册教科书继续教学分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长度观念,提高实际测量的能力。

5、注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活动”。本册教科书中安排了四次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着重让学生利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在植树场景中提出并解决一些数学实际问题。“测定方向”是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测定校园里主要景物所在位置。“游览美丽的海滨”是引导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继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问题。“你能跳多远?”是使用统计的方法探究立定跳远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和问题。

6、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一方面注意数学知识与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如余数是除法算式中的一部分,建立余数概念的基础是平均分时有“剩余现象”。教材让学生平均分10枝铅笔,并把分的情况和结果记录在一张表中,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发现在平均分的过程中,有时刚好都分完,有时还剩下几枝不够再分给一个人或者不够每人再分一枝,这就为抽象出余数的概念提供了现实的素材。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经验。教材在加、减法计算时教学了验算方法,并通过“找错、改错”练习,帮助学生理解验算的作用,培养验算习惯。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7

教学 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 重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是啊,阳春三月,这么好的天气,你们最想干什么呢?

生:春游、植树……

师:我们的好朋友笑笑所在的班级正准备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春游呢!

课件出示过河情境图

师:同学们快来看看,他们现在在哪儿?

生:河边。

师: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他们想要过河。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过河》(板书课题)

二、新课传授

出示过河情境图

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可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现在请同学们动动脑,想一想,帮助笑笑他们解决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29+25=54(人)54÷9=6(条)

师:如果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列成综合算式,谁来试一试?

学:29+28÷9

师:这样列式行不行呢?为什么?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结果:这样列式不行,因为这算式是把女生人数去除以9,而不是用总人数去除以9。

师:那我们该怎么办?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示这部分应该先算呢?学生探究:实物台上展示——用小括号(29+25)÷9

师: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板书)

那么这个带小括号的算式该怎么读呢?

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相信同学们知道了带小括号的算式该怎么算,请快速准确的在书上写出来。

指名完成:(29+25)÷9

=54÷9

=6(条)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帮助笑笑他们解决了”过河“问题,现在坐着6条船来到了河岸,这时,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想考笑笑他们,你们愿意参加吗?

课件出示:

1、比一比,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

30+8×4(30+8)×4

5×2+35×(2+3)

80-64+880-(64+8)

5×9-5(26-20)×8

2、比一比,谁判断的最准确。

(1)(10+3)×5与10+3×5都要先算乘法。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81减去6乘6的积,列式为(81-6)×6。

3、比一比,谁算的又对有又快。

5×(36-29)(83-35)÷894-(25+19)

4、生活应用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笑笑班级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出示森林图)他们在这玩得可开心了,临走时,笑笑想买一些土特产带回去,于是他来到森林特产店。(出示购物图)野菜4元,木耳5元,叶帖画3元,竹笋2元,根雕6元,拐杖7元。

笑笑买了些什么?

生:她想买一袋野菜和三袋木耳。

师:淘气呢?

生:野菜和木耳各买三袋。

师:那他们要付多少钱呢?请你们帮忙算一算。

学生计算后展示不同计算方法

四、归纳

师: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生:认识了小括号。

生:帮助笑笑解决了问题

生:知道了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

师: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把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