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正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断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和听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知渠道。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正方形6个。学具:小正方形6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请看(出示课件)节日里街上挂的彩灯、街道两边插的彩旗,它们的色彩搭配、间隔宽窄都是有规律的。再看(出示课件)我们家里的饭碗、盘子上的图案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正是这些有规律的事物,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很多,你们想去探索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初步探索

1.教学例3

(1)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

(2)课件出示例3。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3个图都是由几个正方形摆成的?我们能用6个正方形依次摆出每一个图形吗?动手摆一摆吧!

学生动手摆图,摆完后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摆,边摆边说是怎么摆的。

教师:观察这3个图,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说:

这些图都是用6个正方形摆成的。

上一排依次多1个,下一排依次少1个。

上面是0个,下面是6个;上面1个,下面5个;上面2个,下面4个。

依次从下一排的左边移1个到上一排。上一排是0、1、2个,下一排是6、5、4个……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这些发现,就是这3幅图的排列规律,这3幅图就是按同学们说的规律排列而成的。你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规律。

(2)运用规律。

教师:你们能用找出的规律,推断出后面的图形该怎么摆吗?请摆出来画在例3的横线上。

抽学生说说怎么想的,然后怎么摆的。(抽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说,然后展示出同学画的图形)

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先找出的图形排列规律,再根据规律推断出未知的图形并画出了图形,这就是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实践应用。

第69页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先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最后画出来,注意(2)题可以画成:

2.教学例4

(1)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探索了图形的排列规律,下面我们探索数字之间的排列规律。

出示例4后提问:例4要我们干什么?怎样才能正确填出数来?学生可能回答:先找规律,然后填数。(补充板书:填数)

教师:请同学们先找找这些数的排列规律,然后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同学们在交流中听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教师有意请秩序最乱的、交流效果不太好的小组发言)

同学们可能会说:我没听清楚,太闹了。我没听到,他的声音太小了。他们抢着说,我听不到。我说的时候,他在玩东西……

教师:刚才像你们这样的交流行吗?应怎样交流呢?(学生说方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发言的人要控制好音量,既不要影响其他组,又要让本组的同学听得清;其余的同学看着他,认真倾听他的发言,及时纠正和补充。现在我们再交流一次,好吗?

教师:请一个人介绍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其余的人听后作补充。

学生可能说:每组两个数相差5。每组第1个数比第2个数多5,第2个数比第1个数少5。第1个数依次增加5,第2个数也依次增加5。……

教师:这些规律是你一个人找到的吗?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找的是……其他的是我们组同学找的。

教师:你们听到了他刚才说的这些规律了吗?还有什么补充的?同学们学知识就要像刚才那样,你向别人学习,别人又向你学习,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2)运用规律。

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了规律,再通过合作交流,学到了别人找的规律,下面我们就用规律填数。学生填空,然后抽学生说填多少,为什么?

(3)实践应用。

完成第69页课堂活动第2题。规律有:依次增加5;用的是5的乘法口诀;后一个数等于前两个数的和。

三、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1.总结、回顾

教师:今天,同学们探索了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方法——(1)找规律;(2)画图形(填数)。

教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还有很多有趣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就去探索吧。

2.完成第51页练习十的第1~3题

3.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能给人美的享受。

早在18世纪90年代,德国一位10岁的孩子高斯,喜欢动脑筋,在计算1+2+3+…+100时,发现了数字的排列规律,很快就算出了答案。正是由于高斯从小喜欢动脑筋找规律、用规律,后来他成了德国伟大的数学家。

请看:(课件出示)

这是由数字排列而成的三角形数字表,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明的,取名叫杨辉三角。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有兴趣就自己去研究吧!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75页内容,树林医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用纸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红色、绿色的纸条,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复习旧知。

昨天学习的数量关系:多的=少的+相差的,以及

少的=多的相差的。

三、自主练习

1.第3题。

让学生先说信息,再借助纸条来列算式。集体订正,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4题。

游戏:先看懂图意,明白小芳说的话(我卡片上的数比你的大65,它是多少?)

3.第5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类的资料,从中获得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解决。

4.第6题。

让学生先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美丽的植物园中,综合复习前一段时间所学的知识。

2、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植物园的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美丽植物园中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综合复习前段时间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美丽植物园中渗透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难点:

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多媒体、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出去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到美丽的植物园去看看。

师板书课题:美丽的植物园

今天我们就在美丽的植物园中感受数学的奥秘。

二、植物园导游图

1、观察导游图

我们要去植物园要先规划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植物园导游图,来设计旅游路线。

师投影出植物园导游图

A、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B、在班内反馈。找学生到讲台前来边指边说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解决问题

A、解决第1小题从盆景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让学生先思考第1问,学生独立找出答案后在班内反馈,找学生到讲台前边指路线边回答。

解决第2问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至少要走多少米是什么意思,也就是求最短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明白后独立思考,然后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阐明理由。

B、结决第2、3问题

从牡丹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做多少米?

从月季园到菊花园有几条路?至少要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后,同位交流答案,要求说明理由,并相互判断。

在班内找学生反馈答案。

找学生到讲台前边指路线边回答。全体师生共同判断。

三、科技馆

1、观察情景图

师投影出科技馆情景图后,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地方-科技馆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解决问题

A、求最大模型的高度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独立思考如何判断模型的高度。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答案。如果学生判断有困难,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笑笑的身高来估计模型的高度。

b、班内反馈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是如何估计出来的。

模型大约高2米,因为模型的高度大约是笑笑身高2倍还少一些,所以是2米。

B、找出模型中的角

让学生独立在图中找角。如果学生有困难,引导学生爱淘气指的那个模型中去寻找。

班内反馈时,让学生指出自己找到的角,并判断出是什么角。全体师生共同判断。

四、植物种类统计表

1、观察情景图,找出数学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后在班内反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各展区的植物种类:

展区 牡丹园 菊花园 桃花园 月季园 树林

225 22 45 513408

2、解决课本第1小题

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找出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种类最多?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种类最少?相差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班内反馈答案,师生共同判断。

3、解决第2小题牡丹园、菊花园、桃花园共有多少种植物?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成然后在班内反馈答案。

4、自主提问并解决问题。

同位两人合作完成。要求一人提问,另一人解决,然后交换。

班内反馈时要求同位两人共同汇报。

五、拓宽学生知识面

展示各种生物图片。让学生阅读课本86页你知道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阅读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班内汇报总结:

1、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2、评价今天自己的表现如何?

七、作业布置:

做一张练习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事物有规律的排列,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循环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

例1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地板图的画,电脑课件,白纸、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小东家做客,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快点出发吧?

(1)引入

大家看,一路上春光明媚,蓝蓝的天上漂着朵朵白云,地上绿草青青多美呀!连路旁的电线杆的颜色也是这么的漂亮,你们发现这些电线杆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汇报规律。

(3)教师小结:像这种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是我们一年级已经学过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好吧!让我们继续走吧!

二、探究新知

(一)门的规律

1、引入

师:好了,小东家到了。

师:他家的门可是最新科技的产品——密码门。只要输入正确的密码,门就会自动打开。

2、出示密码门。

(1)导入

师:小东已经输入了三排密码,最后一排他想留下来考考我们。这排密码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比一比哪组最快找到密码。

3、学生汇报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规律)

(1)竖着看——每排都有哪4个图形,缺少哪个图形就填哪个图形。学生说教师演示课件。

(2)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所以根据斜行来填。学生说教师演示课件。

(3)横着看——根据学生说的演示课。

师:从第一排到第二排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第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第二排的最后一个,其余三个图形都按原来顺序往左移动一格。

师:第二排到第三排有什么变化?

第三排到第四排会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第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第二排的最后一个,其余三个图形都按原来顺序往左移动一格。第二排到第三排,第三排到第四排……

像这样的排列规律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的循环规律。

4、开门进入

大家找的密码正确吗?我们来试一试。老师输入秘密后同学们一起喊“芝麻开门”,好吗?

(二)地板的规律

师:密码正确!二(4)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我们进去吧,小东家可真漂亮,他家地板砖颜色更美呢!大家想看吗?可是老师还不想让大家看到,我先拿了一部分地板砖的图样,我们一起来研究地板砖颜色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课件演示地板砖的图样,学生独立思考。

(2)汇报规律。

(3)展示铺满地板砖的房间:小东家的地板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4)小结:哦!难怪小东家的地板砖颜色这么漂亮,原来它们的排列是有学问的,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啊!

(三)水果的规律

1、教师导入

小东的妈妈热情好客,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好吃的水果,但在吃水果之前小东想考考大家,设了两道闯关题,大家有信心吗?

(A)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来是一组图形,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前三组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摆的?然后想一想第四组该怎么摆呢?同学们拿出学具小组合作摆一摆,比一比哪组同学最快。最快的一组可获得一朵合作之花,展示练习。

(B)请小组代表说想法,说得真好!把掌声送给这个小组的同学。

(C)下面进入第二关:做一做,请组长拿出练习2小组讨论完成。

(D)请小组代表说想法,说得太棒了!把笑声送给这个小组同学,送合作花(板书做一做)。(对比两种规律)找两个同学展示。

祝贺小朋友们顺利通过闯关题,小东的妈妈正在厨房准备水果呢!让我们一起去厨房看看吧!这水果的排列也藏着秘密呢?你们仔细观察,看谁先发现。

2、学生思考,讨论,找出规律。

(1)学生思考

(2)汇报规律

师:对比第一盘和第二盘有什么变化?

第二盘和第三盘比较有什么变化?

从这三盘水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第四盘该怎样摆?

(3)我们请电脑博士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想法对不对。再来看水果练习第二题,小明说二(4)班的小朋友们太棒了。

(四)排队的规律

1、师:我们在小东家一边吃水果,一边玩个游戏吧?

请四个小朋友上台扮演四个小动物——虎、兔、猫、熊。

大家看一看现在哪个小动物排在第一?谁排在第二?谁排在第三呢?谁排在最后?按照刚才发现的规律要让小兔排在第一,该怎样办呢?请一个同学来当指挥官,指挥它们调换位置?

如果让小猫排第一呢?……

2、师:谁会根据刚才所学的规律,说说下面他们该怎样变化?

请一个同学来当指挥官,指挥他们调换位置。

学生指挥换位置,教师板书

师:他们这个指挥官当的真好,大家都想当指挥官吗?那我们一起来指挥他们吧!它的排列规律是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下面谁来说说生活中那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找的可真多,老师也找了一些,一起来欣赏吧!

(五)争当小设计师

(1)这些图案太美了,大家能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数学规律,来设计一幅美丽的花边或图案吗?下面各小组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有规律,最有创意。老师发给每小组一张白纸,你们可以在上面画图案或用你们收集到的材料来设计

(2)作品展示:

三、总结与评价

今天我们在小东家玩的真开心啊!在他家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们看,数学不仅可以使我们变聪明,还可以在生活中处处创造美!上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想法呢?你认为自已在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的内容。

【活动目的】

1.通过调查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与时间有关系,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种活动的时间,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前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张时间统计表格,设小组长一名。(每个小组统计一个方面的内容)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公园里人们进行晨练的情境。

教师: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1:有人在打太极拳。

学生2:有人在舞剑。

学生3:有人在跑步。

教师:这些人每天早晨都做这些活动,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为了锻炼身体。

教师:对,人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每天锻炼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每天也锻炼身体吗?

教师:你们是怎样锻炼的?

学生1:我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

学生2:我喜欢跳绳、打乒乓球来锻炼身体。

学生3:我喜欢早晨跟爸爸跑步锻炼身体。

教师:同学们的锻炼方法都不错。其实锻炼身体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课外活动、课间操、做家务等,也可以锻炼身体。锻炼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我想知道同学们每天锻炼多长时间,有什么办法吗?学生积极为老师想办法。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同学们每天锻炼的时间好吗?

板书课题:每天锻炼的时间。

二、小组合作,统计结果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既然每个同学都想帮助老师,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全体进行活动吧。

教师:我把任务已经分给了你们小组,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小组长宣布每个小组统计的内容。

教师:怎样才能完成你们小组的任务呢?

教师讲解统计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说出自己活动的项目和时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整理数据,完成表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课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展示每个小组统计的结果。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都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每个同学每天锻炼的时间大约有60分,也就是1时左右。

学生2:我发现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项目有跳绳、跑步、打乒乓球等。

学生3:我发现同学们写作业的时间多,做家务的时间少。

学生4:我发现同学们大部分喜欢在早晨和晚上锻炼身体。

四、提出建议,统一认识

教师:我们每天的时间是一定的,要想做好每项活动,要求怎样安排时间?

学生1:要合理地安排时间。

学生2:我们每天至少要安排1时的时间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学生3: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和锻炼,不浪费1分、1秒的时间。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天要安排好各项活动的时间。国家十分重视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专门下发了积极锻炼身体的通知,要求我们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不能少于1时,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才能做好建设祖国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五、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每天锻炼的时间有多长,可以看出我们每天所做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时间,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下课后,同学们都要安排好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课件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

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出示青蛙吃蚊子和蝌蚪吃蚊子幼虫的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出示课件:信息窗情境图)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生2、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问题一:

先看一看: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你能用纸条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先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青青吃了150只蚊子。

生2:蛙蛙比青青少吃了30只。

师:那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纸条图)

生:要求两只青蛙一共吃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师:根据图示,应该先求蛙蛙吃的蚊子数,再求两只青蛙一共吃的蚊子数。

师: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蛙蛙吃的蚊子数。

学生做在练习册上,老师抽查,指生板演。

(1)分布计算。

①先求蛙蛙吃了多少只蚊子。

150-30=120(只)

②再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150+120=270(只)

(2)列综合算式。

150-30+150。

(3)探究150-30+150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①算法分析:从分步计算可知,150-30求的是蛙蛙吃的蚊子数,应先算出结果,因此计算150-30+150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②计算过程。

150-30+150=270(只)

列竖式计算,两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教师板演。

(4)解决问题。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270只蚊子。

问题二:

再看一看: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你能用纸条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先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蝌蝌吃了60只蚊子。

生2:蚪蚪比蝌蝌多吃了30只。

师:那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纸条图)

生:要求两只蝌蚪一共吃多少只蚊子幼虫,就是用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加上蝌蝌吃的蚊子幼虫数。

师:根据图示,应该先求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再求两只蝌蚪一共吃的蚊子幼虫数。

师: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

学生做在练习册上,老师抽查,指生板演。

(1)分步列示。

蚪蚪吃蚊子幼虫的只数:60+30=90(只)

两只蝌蚪一共吃蚊子幼虫的只数:90+60=150(只)

综合算式:60+30+60=150(只)

(2)60+30+60是连加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计算过程。

列竖式计算,两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教师板演。

(4)解决问题。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150只蚊子幼虫。

四、归纳总结

1、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带括号)时,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连加、连减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47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32-10-6=

25+20-10=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同学们做什么呢?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53-24=29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

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2题哪错了?

3.第3题哪错了?

4.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3.培养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竖式的写法。

难点:正确计算进位和退位,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式题。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劳动吗?(喜欢)

师:是啊,大家都应该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你瞧,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干得多带劲啊!(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情景图)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1.连加。

师:看,同学们正在帮着摘南瓜呢。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劳动成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统计表)师:这就是三个小组的劳动成绩,观察这张表格,你了解到哪些情况?

生:第一组同学摘了28个,第二组同学摘了34个,第三组同学摘了22个。

师:一共摘了多少个?同学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以引导学生的学习。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如果交流过程中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生1:喜欢第(2)种,因为这样先凑成整十数,第二步计算就简单多了。

生2:喜欢第(4)种,这样计算一次完成,比较简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后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先观察再计算,找到简单的方法。【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连减。

师:同学们,老师的问题又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2)先认真看一看,想一想,试着帮老师解决一下。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解答方法。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如下。

重点让学生说说第(1)种和第(4)种算法是怎样想的。

如果学生交流时,没有出现第(4)种方法,教师就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剩下多少个。该怎样列式呢?]【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求的愿望和兴趣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的机会,连减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既是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下一节课“加减混合”的教学做准备,一举两得】

三总结提升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原计算教学的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能够实现算法的优化。

2.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作出优化选择,而是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算法的优化。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笔算下面各题。(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B类有85个西瓜。(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