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二教案 > 《文化生活》第六课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优秀9篇正文

《《文化生活》第六课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优秀9篇》

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文化生活》第六课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政治体味文化精选教案 篇1

.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政治体味文化精选教案 篇2

学生思考并回答

我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的文化活动。(多媒体展示)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和我所展示的,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不是一样的,就像过春节和参加唱歌比赛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身边的文化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这些文化活动我们把它称之为文化现象。早晨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逛街有商业文化、回家有社区文化、晚上偷偷地来个网络文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这些文化现象是不是只存在在今天吗?生活在几百或者几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他们有没有文化生活?(学生回答)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文化的存在,因此我们就可以得出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的文化生活一样吗?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的大爷大妈他们也像城市的大爷大娘们一样早上去公园锻炼身体,晚上去广场遛弯、扭秧歌吗?这说明甚或在不同区域的人们的文化生活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板书]

文化是什么 [板书]

文化的内涵

我们说了这么多,都只停留在文化现象,那究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至第7页,然后前后桌为一组,思考并讨论,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同学们可以从:

= 1 GB3 ①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

②相对于动物的本能而言;

③相对于人的先天遗传而言;

④相对于人的其它活动(经济、政治活动)而言;

= 5 GB3 ⑤ 相对于人类文明而言。

这几个方面去讨论文化究竟是怎样的?时间为十分钟。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根据同学们看书和讨论的结论我们来总结一下,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我们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概念:

动态理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静态理解:文化是人类具体的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但是,行为艺术它没有具体的静态产品,动态的行为过程就是文化、艺术表演、精神创作等。

对文化的深化理解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那么我们反来过想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马上网?猴子创造文字?大猩猩上太空?

关于高中政治体味文化精选教案 篇3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的力量;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 ;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第一课时,体味文化

教学过程

教师:就此提出: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两个方面去探究。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讲授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1、图片欣赏:百度图片

中国古代私塾

现代网络文化

由此得出:从时间上看,文化无时不在

2、图片欣赏:百度图片

由此得出:从空间上看:文 化无处不在

3、材料欣赏:“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

由此得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

4、名句欣赏:“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 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教师:(1)那么究竟文化是什 么呢?请就刚才所谈到的文化现象进行归纳

( 2)思考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 最后形成结论

(二)文化是什么

? ?1.文化的内涵

? 我们讲文化生活, 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

? ?师点拨: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

? ? ? ? ?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 治的。

2.文化的外延

?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 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自主思考:下列哪些属于文化现象?

?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2. 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6.克隆技术

?7.伦理道德观念

?8.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9.乡镇企业

?10.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1、归纳文化的特点

? ? ? ? ? 2、归纳文化的形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探究全面把握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文化的力量

百度图片:

?抗洪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得出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课堂小结

在一个文化落实的社会里,人 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理;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我们都生活在文化生活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让文化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课后习题

1.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 ? ? )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下列活动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 ? )

A.在岳麓区人大代表选举大会上投票

B.高二年级参加岳麓区中小学校园舞比赛

C.到国储电脑城买电脑

D.农民种田,工人做工

3.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 )

①申办奥运会 ?② 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③ 参加元旦文艺晚会 ? ④ 买车购房

A.① ② ? ? ? ? ? B.② ④ ? ? ? ? ? ? ?C.① ③ ? ? ?D.② ③ ?

4.“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A.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B.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 C.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 D.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高中政治体味文化教案精选 篇4

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下载地址-2200.aspx

《文化生活》第六课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篇5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的含义、内容、特点、形式和社会作用

1、文化的含义及内容: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意识形态文化往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的文化一般没有阶级性,但有民族性和和区域性)

理解文化这一概念应注意三点:

(1)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概念相近,如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即专指语言、文学、艺术、科学知识和意识形态等精神性的东西,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2)“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单纯的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不属于文化。

(3)“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单纯的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不属于文化。

(3) “文化”是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起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社会作用。即文化的力量

(1)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其中,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相适应的文化会促进其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

(2)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民族以及国家历史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①对个人而言,先进的、积极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将人的活动引入歧途。

②对民族而言,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对国家而言,先进的、积极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此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第一,人才、教育和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第二,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第三,文化消费更加丰富;第四,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从国内看,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看,文化关系到国家安全。即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注意1: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注意2:不能认为所有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社会发展都起促进作用。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三: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补充: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是核心,科技的创新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所以,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突出的一个方面。它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要求)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的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会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都会受到如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人与人、地区之间的差异。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于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和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3、文化对人影响的两大特点

①潜移默化

【解 释】指人的思想、性格、习惯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近义词有如耳濡目染、近朱者赤、潜移暗化。

【教 材】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

②深远持久

【解 释】指一个事物或者一种东西对人和环境有很深的影响并且持续时间长。

【教 材】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知识扩展: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什么?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2)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思维方式的科学化,错误的观念一旦转化为思维方式,就会成为人与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所以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化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扩展1: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如何?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知识扩展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是目前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体味作文 篇6

体味,何为体味?一个问题的抛出,必会引出一串的回答,正如手中的饮品,是苦,是涩,是酸,是甜,不同的人便会有不同的感受。

清晨,冲一杯牛奶,腾腾的热气浮起在玻璃杯里,融在鸟儿的歌声中。阳光柔柔的照进窗内。生活,有无数的开始与结束,每天在阳光的陪伴下开始,在朝霞的映衬中结束。此时,体味的是牛奶的香醇,早晨的清新,是一天的开始。

工作学习之余,煮一杯香浓的咖啡,金属匙在杯里轻轻搅动,生活中的劳累便被漩涡一起转走。在咖啡里加些奶油,回旋在漩涡里,也算是劳碌生活中的一丝乐趣了。端起杯子,看向窗外,轻轻一口,苦、涩进了肚里,但随之而来的是满口余香。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天天是蜜,总会有遇上黄连的一天,不妨当一回哑巴,吞下的是苦吐出的是香。体味生活中的不顺,是咖啡,虽苦犹香,在苦中越煮越醇香。

当太阳的最后一丝光线消失,迎来的是漫天星辰。又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不如泡一壶茶水,冲掉白天在世间沾上的尘土,重归一下心灵的净地。品茶,是真正体味生活的味道。独处的时间里,品一杯香茗,体味到的才是自己的生活。体味生活,需要的是慢与细。像茶,不细,喝下的只是叶子泡过的水;不慢,品出的只是茶的表皮。

何为体味?有的人说山珍海味能大饱口福便是体味;有的人说在工作中取得成就便是体味;还有的人说一声健健康康便是体味。而我说,体味是牛奶,是咖啡,是茶。迎着朝阳晨跑是体味,伴着节奏移动舞步是体味,弹奏让音符从指间流出是体味,翻动书本一页便是一幅画面是体味……

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体味。

饭后,捧着书在校园中穿行体位的是深邃的知识;试卷发下,见分数不高暗暗下劲,体位的是不懈的精神;与老朋友玩耍走在街上,体位的是延续的友谊;月夜里,一家三口沐浴着月光散步,体位的是全家的幸福。

生活,是一个大圈子,将人都圈在了里面。人们常常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忘却了体味生活中的乐趣,只剩下抱怨。每天的生活都是快节奏的,也许,某一天慢下来,才会想起体味。不如像喝牛奶、咖啡、茶一样,细细的感受一下生活中的醇香之处,清淡之处。那样,体味生活便会多了几分闲适。

其实体味,体味出的多是幸福。

《文化生活》第六课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篇7

科任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五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课题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四周上课时间第五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2、理解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难点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文化在交流的中传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学过程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说明,只有真正投身于社会实践,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鲁迅的作品主要揭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高尔基的作品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展示了俄国工人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他们都是对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总之,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9-50页内容,并思考文化创新的意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的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就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今天,我们生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地技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2、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讨论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学生活动:积极阅读并思考所提问题 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明确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我们要从中体会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篇8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主要内容:文化是什么?其 内涵是什么?文化与精神活动、社会、物质活动及文明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别?文化有什么作用?

2 、【学生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 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重要意义。

3 、【设计思想】

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 ,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接着进入“领悟”阶段,扣住“文化” 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发现” 阶段,让学生自行辩论,激活学生思维,谈谈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因势利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5、【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6、【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1)“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2 )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 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 究竟什么是“文化”?

(1) 分析钱钟书的话,说明文化有什么特点?

(2) 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你是怎么看? 通过设问、对比,激发兴趣,导入正题。

化万花筒

一、“看”文化。

1 、以问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最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看电视是人的一种什么生活?

2 、多媒体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现象:各种版本的《千手观音》(正版、打劫版、到此一游版、蜘蛛侠版、广告版等等)、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别有风味的傣族泼水节、时尚的美丽之冠、南海海上观音开光大典……

二、“说”文化。

1 、播放“福娃”动画片

提问:五“福娃”各代表什么?“福娃”的设计反映了什么样的理念?

(老师总结) : “五福娃”的设计以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福文化作为整组吉祥物的阐释背景、以可爱的儿童作为标准化造型的基型、以外来的奥运圣火作为吉祥物的“老大”、以五个形象组合成一组吉祥物,这都体现出高贵典雅的东方文化与活力四射的现代奥运的完美融合。其设计既体现了奥运文化的精神,又浓聚了中华文化的风格。

可见: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1) 学生讨论“看电视”是不是文化活动?

(2) (欣赏千手观音图)

(3) 学生介绍:我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 (三月三、赛龙舟……)

(4) 让学生谈亲身参与的文化生活:(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5)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鱼(贝贝 )、熊猫(晶晶) 、奥运圣火(欢欢) 、藏羚羊(迎迎) 、京燕(妮妮) 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被昵称为“五福娃”。它们以“北京欢迎您”的谐音命名,将北京的祝福带给世界。五环是奥运会的象征,“五福娃”的色彩与奥林匹克五环一一对应,在全世界也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亲和力,充分体现了奥运文化。

< 合作探究><形成意念 >

1 、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3 、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通过“看”和“说”, 让让学生回归生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体味丰富多彩的文化,用心去感受文化“万花筒”

文化是什么

三、“问” 文化。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探究文化生活的意义,更加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 。

〈情境导入〉

1 、教师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参照对象:

(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 相对于动物的本能而言;相对于人的先天遗传而言;相对于人的其它活动而言;相对于社会经济、政治而言 ;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  相对于人的知识而言;相对于人类文明而言。)

…… (学生可从中选取,亦可自已拟定)

2 、教师指导如何给概念下定义:关键是抓住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讨论,共同归纳:

①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才有文化(人=动物+文化)

②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文化,个人通过实践培养文化素养)

③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文化指的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文化,它随着一个人迎面走来—— 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素质)

④ 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 的结果。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1 、让学生写出从各种途径得到的文化的定义。

2 、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参照对象探究文化的概念。

3 、学生汇报各自探究的结果。(略)

4、思考讨论

(1) 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

(2) 人是否天生就有文化? 文化是怎么来的?

(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 某人有文化,某人无文化”,“某人文化程度高,某人文化程度低”。

你能说说这里的“文化”与《文化生活》中的“ 文化”的关系吗?

(4) 文化与文明有何不同?

〈形成意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 通过“问”文化和分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从多角度区分文化,认识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四、“析”文化。

1 、文化的含义——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2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合作探究〉

展示图片:提问古树古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月亮

① 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② 而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会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

③ 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

④ 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1.     学生看书, 分析“文化”有几层含义?

2 、简要比较文化现象与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的不同点。

3 、分组讨论为什么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后能成为文化,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古树古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4. 素养是怎样得来的?  以“析”的方式来比较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 是一种社会现象。

五、 “辩”文化。

1 、质疑: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2 、多媒体播放北京故宫建筑等图片辅助教学:

3 、教师适时点拨:“文化”并不是纯精神活动,也不是纯精神产品,“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多媒体展示:

(1)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以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 )我们这里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提问:北京奥运会火炬体现了什么中国特色文化?)

1 、学生各抒己见(略)。

2、〈形成意念〉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合作探究〉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形成意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思考: 北京奥运会火炬体现了中国特色文化的什么特征?

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祥云 ”图案成为一大亮点, 这个优美的图案背后是中华五千年的深厚积淀。 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体现了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和世界性。

通过“辩”的方式 阐述文化 不是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以及物质载体。 结合北京奥运会火炬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揭示文化的本质。

文化的力量

六、“议” 文化。

1 .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文化的外延)

2 、思考:我们的生活是否可以离开文化?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我们国家又有何深远的意义?

3.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提问:中学生为什么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2 )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播放于丹 老师解读《论语》片段和春节民工潮画面)

七、“探”文化。

多媒体展示:

1. <超级女生 >

. 《超级女生》是近年兴起的中国文化产业中的一道风景线,借助电视直播和流行音乐的双引擎释放着无敌的青春。

2. 超级女生举办一开始,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 , 而蒙牛集团抓住这个机遇,推出成功口号“酸酸甜甜就是我” !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贴近我们的生活!《超级女生》和蒙牛集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大家熟知的文化形式有哪些?  学生畅所欲言(略)。

诸如神话文化、诗歌文化、戏剧文化、音乐文化、绘画文化、影视文化、饮食文化、花鸟文化、体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网络文化、科技文化、服饰文化、节事文化、武术文化等。(可见,生活离不开文化)

2.〈合作探究〉

说说中学生为什么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形成意念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3. 〈合作探究〉央视《百家讲坛》 于丹老师解读《论语》播出后,社会影响极大,收视率再创新高,为什么?

4.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活动对社会有何影响?

〈形成意念2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综合探究:

从超级女生 ---酸酸甜甜就是我--- 到蒙牛集团的巨大成功。 以文化为主题,结合当地实际,谈谈成功企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结合于丹 老师解读《论语》和中国春节这个传统文化来讨论文化的意义,认识文化的力量。

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出发,回归生活,留给学生一些空间和问题,自主学习、合作研究。

【 板书设计 】:(略)

【课堂练习】

一、最佳选择题

1、我们要讲的“文化 ” ,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自然科学      ③技术

④语言、文字      ⑤选举人大代表      ⑥企业的生产和广告推广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2 、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②参加学校运动会    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 、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⑥⑦

3 、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 、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 、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d 、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4 、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 文化”是(     )

a、 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 ”的含义相近b、 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 ”,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课堂总结】: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提到 “文化” 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本课教学注重回归生活,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老师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看、说、问、析、辩、议、探”文化的方式对教材进行了恰当的处理,采用多种方法并结合征对性的练习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文化、体味文化、感受文化、理解文化。

《体味文化》教案 篇9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随着嫦娥二号卫星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探月二期工程揭开序幕。8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二次近月制动,为卫星进入工作轨道做好了准备。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成功靠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积累的雄厚基础。这说明

a.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b.文化决定经济、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c.文化对经济、政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d.文化与政治、经济是同步发展的

答案:a

[例2]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b.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c.  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d. 文化素养是自然形成的

答案:d

[例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 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c. 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d. 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答案 b

★课余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文化对个人、民族、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