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二教案 >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优秀2篇】正文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优秀2篇】》

时间:

通过《旅夜书怀》的教学,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下面是整理的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优秀2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诗来记录历史,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示民生疾苦、官吏暴虐,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此类以“三吏”、“三别”为代表。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描写自然的诗歌,往往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也写了一些时代气氛不浓,感情比较淡泊的诗,在成都草堂,长期漂泊后得到暂时的安定,期间对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出示目标)

二、交流讨论

诵读《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和《望岳》,比较两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特点。

要点提示:

1、《绝句》描写,《望岳》先写景后抒情。

2、《绝句》句句写景,一句一景。

3、《绝句》感情含蓄,《望岳》感情直白。

三、交流欣赏方法

面对写景诗我们如何去欣赏它呢?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归纳。

1、把握形象

把握诗歌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方能体味诗歌意境,进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练习:改写《旅夜抒怀》前四句。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正误例文,以便交流比较。

学生宣读例文:

(1)岸上细草微风,江上停泊着一只小船,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眨着眼,探下身来,仿佛来到人间;原野的广阔无边,给人以开阔之感,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静谧非凡,好一幅雄阔宁静的江边夜景图。

(2)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摇,江面上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一,竖着高高桅杆,静静地停泊在朦胧的夜色中,周围一片冷寂。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 凄清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天地空旷无际,一叶小舟显得更加孤单、渺小,在凄清的江面上任由湍急的江流摆布,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深夜无眠的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象,孤独寂寞之感不由涌上心头。

面对同样的文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哪种理解更准确合理呢?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意境。

2、体味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写景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要准确把握意境,必须从诗歌形象的特点入手,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景物的意境。

引导学生关注表现形象特点的词语。

提示: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整个画面清冷沉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3、领会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尤其是先写景后抒情的诗作,只要注意诗中的直抒胸臆的诗句就能把握作者情感。

学生分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所含情感,也可从材料中找其他例句分析。

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并了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简介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学生分析后四句所抒之“怀”。

提示:“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我们已把握了本诗的形象、意境和情感,那么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学生齐读,揣摩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小诗,一般较难理解。了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别是不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要对诗歌做出正确的解读,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写景的方法有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写景的常用技巧。 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相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诗作是乐景写乐、哀景写哀。若是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必有直抒胸臆之句。

学生分析《绝句(迟日江山丽)》并与《旅夜抒怀》写景部分比较。

分类作业 A类: 背诵本诗,有兴趣的可从材料中自由选背。

B类:JC,温习写景诗的欣赏方法。

预习布置 预习《新城道中(其一)》

板书设计 把握形象 首联—近景—孤舟夜泊

颔联—远景—雄浑阔大—反衬

尾联—比喻—自伤漂泊、孤独寂寞

体味意境 冷寂空旷

领会情感 直抒胸臆—颈联—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分析技巧 乐景写乐、哀景写哀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整体感知(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多媒体展示)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品读与探讨”第一题;结合“品读与探讨”第三题,预习《客至》《宾至》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旅夜书怀》这首诗时,主要想抓住两点:理解诗歌内容和学会题型的解题方法。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设计如下:

一、导入,图像导入,联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绍。

二、走进文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联如何理解?

4、赏析尾联。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读杜甫诗《孤雁》,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作业布置。

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设计本诗的导语时,想以新出奇,就想着能不能在上课伊始一下子就吸引所有学生的目光,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所以,我选择了用泛而华丽的语句导入,试图用好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我一门心思想叫导语与众不同,在奇与新上做文章,其他的就没有考虑,犯了年轻教师经常会犯的通病:华而不实。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服务的,不应该脱离文本。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时不能忽略的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重点。让导语和教学新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所以,我选择了杜甫的晚年照片来冲击学生的眼球,并配以他晚年生活境遇的介绍。如此,就和《旅夜书怀》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语,也应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每一篇课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导语也要据此量身定做。

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更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旅夜书怀》这首诗如何既考虑到欣赏的问题,又兼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要反复思考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决定整个课堂都采取分组比赛的方式,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自己点评,教师适时点拨。我想这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的时候,充分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回顾这堂课的前前后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很多。第一,自己总觉得挖掘还不够深入,内容设计浮于表面。第二,没有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总觉得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在支撑着,并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第三,从准备到结束,自己的心态不能始终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

总的来说,第一次上评比课,对我的影响很大。最大的感触就是:上好一堂课真难。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觉得没法把握,好象一下子什么也不会了,突然觉得不会上课了,觉得自己脑子里的库存太少,急需充电。这给了自己许多动力,也多了无形中的压力。要想真正的上好一堂课,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奇。尤其是象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就要稳打稳扎,在平凡中求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