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中教案教案(优秀11篇)正文

《高中教案教案(优秀11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爱岗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1篇高中教案教案,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教学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继第三节介绍四种传感器的应用实例之后,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和调试中,更为深入地认识传感器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特性。

(2)、知道晶体三极管的放大特性。

(3)、掌握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和调试中,更为深入地认识传感器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以创新为主,实践为重的素质教育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难点:由门电路控制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理解较差,动手能力不好,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必要时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PPT课件,演示实验,讲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新课,初步把握实验原理及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课前准备好斯密特触发器或非门电路,二极管,三极管,蜂鸣器,滑线变阻器,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等材料用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传感器、光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了哪些具体的温度、光传感器?

学生思考后回答:电饭锅,测温仪,鼠标器,火灾报警器

这节课我们将结合简单逻辑电路中的知识学习由门电路以及传感器控制的电路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普通二极管和发光二极管

1、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

2、发光二极管除了具有单向导电性外,导电时还能发光,普通发光二极管使用磷化镓或磷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该类发光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大于1.8V。

(2)晶体三极管

1、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

2、晶体三极管能够将微弱的信号放大,晶体三极管的三个极分别是发射极e,基极b和集电极c。

3、传感器输出的电流和电压很小,用一个三极管可以放大几十倍或几百倍,三极管的放大作用表现为基极b的电流对集电极c的电流起了控制作用。

(三)逻辑电路

逻辑门电路符号图包括与门,或门,非门,

1.与逻辑

对于与门电路,只要一个输入端输入为0,则输出端一定是0,只有当所有输入端输入都同为1时,输出才是1.

2.或逻辑

对于或门电路,只要一个输入端输入为1,则输出一定是1,反之,只有当所有输入端都为0时,输出端才是0.

3、非门电路

对于非门电路,当输入为0时,输出总是1,当输入为1时,输出反而是0,非门电路也称反相器。

4、斯密特电路:

斯密特触发器是特殊的非门电路,当加在它的输入端A的电压逐渐上升到某个值1.6V时,输出端Y会突然从高电平调到低电平0.25V,而当输入端A的电压下降到另一个值的时候0.8V,Y会从低电平跳到高电平3.4V。斯密特触发器可以将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突变的数字信号。而这正是进行光控所需要的。

探究点二:应用实例

1、光控开关

电路组成:斯密特触发器,光敏电阻,发光二极管LED模仿路灯,滑线变阻器,定值电阻,电路如图所示。

工作原理:天明时,RG变小,流过R1的电流变大,A端输入电压降低到0.8V,Y会从低电平跳到高电平3.4V,LED上的电压低于正向导通电压1.8V,LED不会发光,当天色暗到一定程度时,RG变大,输入端A的电压升高到某一个值1.6V时,输出端Y突然从高电平跳到低电平0.25V,此时加在LED上的正向电压大于导通电压1.8V,二极管LED发光。

特别提醒:要想在天暗时路灯才会亮,应该把R1的阻值调大一些,这样要使斯密特触发器的输入端A电压达到某个值1.6V,就需要RG的阻值达到更大,即天色更暗。

拓展:如果电路不用发光二极管来模拟,直接用在电路中,就必须用到电磁继电器。如下图。

2.温度报警器(热敏电阻式报警器)

结构组成:斯密特触发器,热敏电阻,蜂鸣器,变阻器,定值电阻,如图所示。

工作原理:常温下,调整R1的阻值使斯密特触发器的输入端A处于低电平,则输出端Y处于高电平,无电流通过蜂鸣器,蜂鸣器不发声,当温度升高时,热敏电阻RT阻值减小,斯密特触发器输入端A电势升高,当达到某一值(高电平),其输出端由高电平调到低电平,蜂鸣器通电,从而发出报警声,R1的阻值不同,则报警器温度不同。

特别提示:要使热敏电阻在感测到更高的温度时才报警,应该减小R1的阻值,R1阻值越小,要使斯密特触发器输入达到高电平,则热敏电阻阻值要求越小,即温度越高。

典型例题:

1、与门的输入端输入信号为何时,输出端输出“1”( )

A.0 0 B.0 1 C.1 0 D.1 1

答案:D

2、或门的输入端输入信号为何时,输出端输出“0”( )

A.0 0 B.1 0 C.0 1 D.1 1

答案:A

3、联合国安理会每个常任理事国都拥有否决权,假设设计一个表决器,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时输入“0”,投赞成或弃权时输入“1”,提案通过为“1”,通不过为“0”,则这个表决器应具有哪种逻辑关系( )

A.与门 B.非门 C.或门 D.与非门

答案:A

4、图是一个复合门电路,由一个x门电路与一个非门组成。若整个电路成为一个与门,则x电路应是( )

A.与门 B.或门 C.与非门 D.或非门

答案:C

5、“第4题”中的'整个电路�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传感器的基本元件,这节课后大家可以课下先对本章内容做一个总结并构建知识网络。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总结本章知识。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第四节:传感器的应用实验教案

1、二极管的特点和作用:单向导电性,发光二极管不但能单向导电性,还能发光。

2、三极管的特点和作用,能放大微弱的电流

3、斯密特触发器的特点和作用:触发器其实由6个非门电路组成

4、斯密特触发器的应用:光控电路,温度报警器

十、教学反思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中,知识才有实用价值。

高中教案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材料的丰富性和结构的条理性;

2、通过品味语言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构想一下自己心目中的家园,谈谈它与现在的城市相比有何异同。

(二)检查预习:

抿硕大围剿栖息鹈鹕荒诞

肆无忌惮无所事事司空见惯流连忘返

(三)初读文本,了解词义

1、“都市精灵”中的“精灵”,原指神仙、精怪,文中如何理解?

2、它们并不叫,……居高临下地瞧着这忙碌的大城市,……

3、……,而且也不敢肆无忌惮地大叫,老鸹不老呱了,……

4、如此说来,“孤城寡人”并不正常,……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

(四)走近文本,揣摩结构

1、作者介绍了哪些城市的`哪些“精灵”?

2、作者对这些精灵分别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3、谈谈文章结构安排的妙处?

(五)探究文本,品味语言

文章有“人与‘精灵’友好相处的精彩画面”的描写,有“人与自然和谐如何相处”的议论,你觉得哪一处描写生动、哪一处议论精辟,说说理由。

(六)一课一得

本文是一篇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它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描写或评论。

形:材料的丰富性和结构的条理性

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

(七)拓展延伸,合作学习

1、结合几幅图片,flash动画谈感受。

2、说说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处或不和谐之处。

(八)布置作业:

1、同步完成“导学”;

2、小实践:关于“禽流感”的调查报告。(从产生的根源、危害、预防、教训等方面着手)

五、板书设计:

都市精灵

现在的北京鸟、小松鼠

惋惜

过去的北京麻雀、老鸹、燕子

怀念

昆明红嘴鸥

羡慕

上海鸽子

佩服

旧金山海鸟、海兽

向往

联想丰富,取材广泛

高中教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3、深入了解我国古代人物画的几副杰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课的类型:

讲授课

四、主要授课方法:

讲授、问答、讨论、欣赏

五、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课件。

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

《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龙凤人物图》《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六、电教软件

光盘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 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2、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Δ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乐。

(1) 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提示:局部放大镜头,看到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 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2) 第二段,观舞(映示画面)

画面局部放大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提示: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提问学生为什么。

另外画面放大映示,后排穿黄色袈裟的和尚,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人物表情内心活动,画得很出色。

(3) 第三段,歇息

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

4、第四段:清吹

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欣赏管乐。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

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板之感,使人仿佛听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

5、第五段,散宴

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映示对话图)

韩熙载的其它宾客都在与歌舞伎调笑言欢(映示画面并放大)

唯独韩熙载一人在独立深思,挥手与客人道别,为什么?

提示:联系前四段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苦闷。

6、最后再次用录像配乐形式完整放映一遍长卷图,加深体会

会《韩熙载夜宴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没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八、作品欣赏

1、《虢国夫人游春图》

2、《捣练图》

3、《簮花仕女图》

4、观后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判断谁是虢国夫人?

九、课总结

1、中国古代绘画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古代绘画的分类和表现技法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高中教学教案 篇4

星期一(10月10日)

1、语文科集体备课。【主备人:廖雪娟老师】

【 地点:心理辅导室 主持:潘云组长 时间:15:10—15:50】

2、英语科集体备课。【主备人:王明组长】

【 地点:心理辅导室 主持:教研室 时间:16:00—16:40】

3、落实学校临时部署的教研工作。

星期二(10月11日)

1、生物科集体备课。【主备人:徐荣娟老师】

【 地点:心理辅导室 主持:刘凡平组长 时间:8:40—9:20】

2、生物科集体备课。【主备人:吴乾曼老师】

【 地点:心理辅导室 主持:刘凡平组长 时间:9:30—10:10】

3、数学科集体备课。【主备人:莫舒蕙老师】

【 地点:心理辅导室 主持:郑伯文组长 时间:15:20—16:00】

4、政治科集体备课。【主备人:杨海芬组长】

【 地点:心理辅导室 主持:教研室 时间:19:50—20:30】

5、地理科集体备课。【主备人:陈怡老师】

【 地点:心理辅导室 主持:杨海芬组长 时间:20:40—21:20】

6、落实学校临时部署的教研工作。

星期三(10月12日)

1、生物科公开课。【授课人:徐荣娟老师】

【 地点:高三(4)班 主持:刘凡平组长 时间:上午第四节】

2、生物科公开课。【授课人:吴乾曼老师】

【 地点:高三国兴理科班 主持:刘凡平组长 时间:下午第七节】

3、落实学校临时部署的。教研工作。

星期四(10月13日)

1、数学科公开课。【授课人:莫舒蕙老师】

【 地点:高三(4)班 主持:郑伯文组长 时间:上午第二节】

2、政治科公开课。【授课人:杨海芬组长】

【 地点:高二(4)班 主持:教研室 时间:上午第四节】

3、语文科公开课。【授课人:廖雪娟老师】

【 地点:高三国兴文科班 主持:潘云组长 时间:下午第七节】

4、落实学校临时部署的教研工作。

星期五(10月14日)

1、地理科公开课。【授课人:陈怡老师】

【 地点:高三(6)班 主持:杨海芬组长 时间:上午第三节】

2、英语科公开课。【授课人:王明组长】

【 地点:高三(3)班 主持:教研室 时间:上午第四节】

3、落实学校临时部署的教研工作。

工作计划, 教研室, 高中部, 辅导室, 秋季

高中教学教案 篇5

一、课标要求: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 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

(1)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20xx(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①CH3CH2Br ② CH3CH2OH ③ CH3CHO ④

(1)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2)②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的化学性质:消去反应。

20xx(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 B.乙酸

C.水 D.苯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 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3)(II)的反应类型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20xx(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B→I的反应类型为 。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xx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利用从冬青中提取出的有机物A合成抗结肠炎药物Y及其他化学品,合成路线如下图: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D不与NaHC溶液反应,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BC的反应类型是____。

(2)写出A生成B和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A的同分异构体I和J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浓硫酸的作用下I和J分别生产,鉴别I和J的试剂为_____。

(4)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K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K可由制得,写出K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的聚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

五、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交流认识醇与酚的区别,能够列出几种常见的醇的结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2、通过教材介绍、表格分析,总结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知道氢键以及影响结果。

3、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4、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了解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基于醇与酚的区别以及几种常见的醇的性质和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的规律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独立完成,所以此环节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来完成,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填写课前学案,知道乙二醇、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能够推出饱和一元醇的通式,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饱和一元醇的沸点、水溶性的规律;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浓氢溴酸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通过小组交流之后进行课堂提问或小测的方式检查预习作业,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对于醇的化学性质从官能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醇的化学性质,课堂上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安排在几种醇的介绍以及饱和一元醇的讨论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造成前松后紧,重点知识模糊不清。

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

高中教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从不同角度对文章的内容、人物、写作特色及主旨进行一句话概括。

2、体会本文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评价人物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1课时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时间,充分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的字词,要求在早课时思考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人物形象及性格。

【预习导学】:

1、自主学习: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然后在书上给生字注音。

发酵( ) 穆( ) 吆喝( ) 招徕( )贿赂( )

查(姓 )( ) 忿忿( )然

补充�

3、记忆书下词语解释。将书中你不能理解的词语写在下面。

4、你觉得文章哪个地方你还不能理解?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30分钟)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出示:“本文写了……的故事”,同学们2分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

2、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结。

二、探究人物,挖掘人物个性。

1、找出本文的出现的人物。

2、以“……是一个……的人”句式说一句话,根据课文依据进行对人物个性的分析。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人物进行分析,然后与小组成员交流、合作学习,每一组内的同学都要发言。

3、学生汇报,从文内找出人物个性依据。

4、拓展延伸: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三、朗读,品味本文写作特色

1、读:自由朗读,可全文,可段落,可句子,自己喜欢。读的`时候要做到声音响亮、感情充沛、读音准确、语速适中。

2、赏:要求从不同角度进行品味,用“……写(用)得好,写出了……”的句子说一句话,同学们自由选择段、句、词甚至是标点都可以谈谈。小组学习,最后组内代表汇报。

3、老师补充小结。

四、体会、感悟,深入主旨。

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本文进行一句话总结,谈读完文章后你的感想和体会。句式是“读完《选举风波》,我……”,(可从“我觉得”、“我感到”、“我认为”、“我想”……等方面来谈。)

五、总结,同学们自己谈谈从本文中学到的自学方法。

1、归纳上面四个句式分别从哪个角度入手的。

2、学生总结后老师点评。

六、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秦文君的小说;

2、综合性活动:编写课本剧

【当堂检测】(5分钟)

基础题――初显身手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上拼音。(10分) 招徕( ) 贿赂( ) 忌讳( ) 内疚( ) 巾帼( ) 茅塞顿开( ) 发酵( ) 舆论( ) 忿忿然( ) 耿耿于怀( )

能力题――挑战自我(5分)

2、根据意思在横线上填写词语。 ( ) :形容非常高兴或得意的神态。 ( ):危险已经过去,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 :豪华美丽,有气派。 ( ) :心事萦绕,不能忘怀。

( ):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 ):形容忽然理解、明白。

3、拓展题――勇攀高峰 (5分) 小说想告诉少年朋友一个什么问题?

高中教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相对论的速度变换公式。

2.知道相对论质量。

3.知道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应用相对论时空观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相对论力学的探索热情。

【教学重点】三个结论的理解应用。

教学难点】能辨清在哪些情况下要考虑相对论效应,哪些情况下不必考虑。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教学用具】投影仪及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在第一节内容的学习中,遗留一个问题,那就是经典物理中速度叠加原理与光速不变之间的矛盾,显然经典的速度叠加原理在高速情况下是不适用的,下面我们来认识相对论的速度叠加原理

(二)进行新课

1.相对论的速度变换公式

[投影]如图,高速火车对地速度为v,车上小球相对于车的速度为u′,则地上观察者观察到它的速度为u

则有:u=

注意这一公式仅适用于u′与v在一直线上的情况,当u′与v相反时,u′取负值。

下面请大家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地面观察者看到的。球速度,并比较u与u′+v以及u与c的大小关系

[投影问题]

(1)当u′= v= c时

(2)当u′=c v=c时

(3)当u′=-c v= 时

(学生基本能准确快速地代入运算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生1:第一问中u= c,u′+v= c,可见u<(u′+v)并且u<c。由此可以看出,合速度比(u′+v)要小,这与经典速度合成完全不同。

生2:第二问中u= cu′+v=2c,与上面同学分析是一致的。

生3:第三问中u=-c,表示合速度大小仍然为c,方向与v相反,从二、三两个结果可以看出,u′=c时,不论v如何取值,在什么参考系中观察,光速都是c.

师:三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于低速物体u′与v与光速相比很小时,根据公式u= 可知u′v<

2.相对论质量

师:我们先来解一道力学题。

[投影]质量m=0.5 kg的小球,在F=100 N的合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加速,求经2×106s,它的速度变为多少?

生:据F=ma可求出a=200 m/s2,再据v2=at求得经2×106 s时,它的速度为4×108 m/s。

师:大家觉得这个结果可能吗?

生:不可能,前面我们已经看到,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3×108 m/s。

师: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可能是物体的质量发生了变化,随速度的增加而改变。

师:这一猜想很有道理。事实上,严格的论证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如果物体静止时质量为m0,以速度v运动时质量为m,则有

m=

由公式可以看出随v的增加,物体的质量随之增大。

3.质能方程

师:根据前面的相对论质量,爱因斯坦质能联系方程应该变为E=mc2= 。

物体运动的动能为运动时能量和静止时能量E0之差:

Ek=E-E0

物体低速运动时,<<1

E= ≈[1+ ( )2]m0c2(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数学公式)

动能Ek=E-E0≈ ( )2m0c2= m0v2

这就是经典力学中我们熟悉的动能表达式。由此可以看到,牛顿力学是v<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我们通过对相对论速度变换公式、相对论质量公式和质能方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了相对论原理在高速状态下的应用,激发了对相对论力学的探索热情。

(四)课余作业

完成P116“问题与练习”的题目。课下阅读课本内容。

高中教学教案 篇8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语文知识的最准确表达,在语文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为了应付高考,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上,认为作文训练花费的时间太多,作文水平提高太慢,无法产生立竿见影之功效,认为得不偿失,导致高中作文教学雷声小,雨点稀,甚至进入无雨期,学生也因为高考的因� 这就导致了高中作文教学好土不种花,功夫做得缺欠。笔者以为,要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效率,必须得重视作文教学。教师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一、积累作文材料,做好作文前的准备工作

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但是,这种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了。文章对素材的需要有如鱼儿离不开水,文章一旦离开了素材,就犹如巧妇面对无米之炊。高中学生生活面在不断地扩大,尤其是网络的海量信息,使他们能收集的素材可谓车载斗量,写作信息丰富多彩。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 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凸显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作文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作文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它是作文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动地说明了作文准备工作的必要性。高中学生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有着“指点江山”的远大抱负,要想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激扬文字”,就必须为他们的写作明确努力的方向。教师应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有意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⑴自己对生活的感悟;⑵对传统美德的理解;⑶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变化;⑷责任与奉献;⑸环保意识;⑹做人与处世,等等。教师应激活学生的写作激情,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予以观察留意,进行自我搜集整理,以达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写作目的。

二、准确拟定文章标题,为顺利作文铺路

一个好标题有如夜色中的一道光芒,让人眼前一亮,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心灵窗户,透过题目可见文章的灵魂与主旨。好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心跳加快,能给读者无限的联想。优美文章题目的拟定,可从以下的角度加以思考。

有时著文胸中有全篇而唯独缺了题眼,有时有耀人眼目的标题而无文章佳构,这都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在写作过程中要能迸发情感,获得圆满的结果。比如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章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取舍。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却紧扣主题、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这时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例如,在《一生走不出你浓浓的爱》这篇文章里,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铺陈叠加的形式表达出来,文中每写一事分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帐的形式,写出母亲对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关怀。文题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话,把全文琐碎、平淡的材料紧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个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内容越丰富,套袋就会更圆,母亲为儿一生操劳的形象也就越来越丰满。这句话就起到串连材料、点明主旨的作用。

文章标题并非无情物,它是深具杀伤力的多情种子。所以,情真意切、情趣盈然的文章标题就能更多地感染读者,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写作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这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来命题,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写作时常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的习作,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又失调养的少年,没有生气是肯定无凝的。联想能加强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的浓厚和强烈的美感效应。

朦胧之美往往引起人的无限遐想,可谓是“余音袅袅”。这类朦胧的题目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疑问―主题。这一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题后,首先产生一定疑问,迫切地要求阅读文章。这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理解感悟,方知作者命题的“良苦用心”。也就是说,读者思维过程要历经一段漫长曲折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说,运用朦胧之法拟定文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为作品增添意想不到的亮度。

三、巧妙转换拟题,充实熟悉素材,完成作文写作

有些作文标题涵盖广、容量大,所指似乎有点不确切,初读有点似是而非之感,但又好似指向明确。对于这样的命题,学生多会感到无所适从。从近年的高考命题走向看,这些命题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实进我们熟悉的素材,方能娴熟运笔,写成文章。例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范围,自拟题目,写出文章。有不少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记叙科学家不辞辛劳,终于完成人类记忆移植的发明过程,最后讴歌了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有一位考生自拟题目《伤心儿女》叙写了三位不孝儿女,原想通过移植记忆,摸清母亲遗留下来的家底,可记忆移植之后,儿女们看到的是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这样,作品就具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究其原因,作者完成了转未知领域入已知领域的思维过程,对平时训练的“传统美德”题材中“孝”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话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因而取得了较大成功。

总之,高中作文教学不能走过场,耍花招,而要实实在在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上下功夫,花时间,注意运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增强学生的创作灵感。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要求,探寻写作技巧,让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写作任务,这样就能完成高中阶段的写作目标,提高写作水平,从容面对高考。

高中教学教案 篇9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高中教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映射的概念,能够判定一些简单的对应是不是映射;

2、通过对映射特殊化的分析,揭示出映射与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用对应来进一步刻画函数;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函数的概念。

小结: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之间的单值对应,事实上我们还遇到很多这样的集合之间的对应:

(1)A={P|P是数轴上的点},B=R,f:点的坐标。

(2)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确定的面积和它对应。

2、情境问题。

这些对应是A到B的函数么?

二、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41~42页的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三、数学建构

1、映射定义: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B.

2、映射定义的认识:

(1)符号f:AB表示A到B的映射;

(2)映射有三个要素:两个集合,一种对应法则;

(3)集合的顺序性:AB与BA是不同的;

(4)箭尾集合中元素的任意性(少一个也不行),箭头集合中元素的惟一性(多一个也不行)。

四、数学运用

1、例题讲解:

例1 下列对应是不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为什么?

(1)A=R,B={xR∣x0 },对应法则是求平方

(2)A=R,B={xR∣x0 },对应法则是求平方

(3)A={xR∣x0 },B=R,对应法则是求平方根

(4)A={平面上的圆},B={平面上的矩形},对应法则是作圆的内接矩形 。

例2 若A={-1,m,3},B={-2,4,10},定义从A到B的一个映射f:

xy=3x+1,求m值。

例3 设集合A={x∣06 },集合B={y∣02},下列从A到B的

对应法则f,其中不是映射的是( )

A.f:xy=12x B.f:xy=13x

C.f:xy=14x D.f:xy=16x

2、巩固练习:

(1)下列对应中,哪些是 从A到B的映射。

注:①从A到B的映射可以有一对一,多对一,但不能有一对多;

②B中可以有剩余但A中不能有剩余;

③如果A中元素a和B中元素b对应,则a叫b的原象,b叫a的。象。

(2)已知A=R,B=R,则f:A B使A中任一元素a与B中元素2a-1相对应,则在f:A B中,A中元素9与B中元素_________对应;与集合B中元素9对应的A中元素为_________.

(3)若元素(x,y)在映射f的象是(2x,x+y),则(-1,3)在f下的象是 ,(-1,3)在f下的原象是 。

(4)设集合M={x∣01 },集合N={y∣01 },则下列四个图象中,表示从M到N的映射的是 ()

A B C D

五、回顾小结

1、映射的定义;

2、函数和映射的区别。

六、作业

练习:P42-1.

高中教案教案 篇11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熟课文,通过查词典扫除文字障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以“孤城寡人”和“与狼共舞”为切入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通过研读重点语段、品味关键语句,感悟人与“精灵”和谐共处的必要性,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

一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为什么?你们是如何与它或它们相处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作家舒乙的《都市精灵》,看看现代都市中动物的现状,人与动物相处的情况。

2.作者链接

舒乙,1935年生于青岛,北京人,满族。1954年9月留学苏联,在列宁格勒基洛夫林业技术大学攻读林产化学工艺木材水解专业,5年后以全优成绩毕业。回国后分配至中国林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60年入林科院南京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参加林业部组织的木材水解科研重点试验,完成中间试验和成果鉴定。1978年调北京市光华木材厂当工程师,后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领导科研室和中心实验室,荣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技术革新全国先进单位”称号。1978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首篇作品《老舍的童年》在《人民日报》连载。1984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参加筹备中国现代文学馆。

3.检查学生课前学习的效果

1)注音:硕大围剿

2)词语默写:栖息肆无忌惮

3)解释:荒诞

【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若把课题改为“都市动物”,效果如何?读完课文后,你对“精灵”有没有新的认识?

(2)作者在篇末提到了“孤城寡人”和“与狼共舞”两个词语,这其实是他的有感而发,你能从文中找到作者的`感点吗?

板书:现代文学馆引出北京对比昆明

联想上海

如今旧金山

尚能与狼共舞孤城寡人与狼共舞

2.带着问题速读课文,捕捉主要信息,全班交流。

(1)比较“动物”与“精灵”,理解“精灵”的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先理解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再找感点。

二、品读1—5段,了解“都市精灵”的现状

1、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你能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这些精灵的处境吗?作者的情感如何?

3、跳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概括。

4、捕捉相关信息,品味、分析、交流。

三、跳读6—10段,感悟作者的向往

1、面对如此现状,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2、教师朗读第7段,布置学生思考:北京最大众化的鸟类,如今境况怎样?作者的感情如何?

3、布置跳读8、9、10段,思考:作者的情感又是如何?

4、组织男生朗读大海狮旁若无人的场面,女生朗读大海鸟捕鱼的景观。

思考:从这两个场面的描写中,你能发现什么?

1、集体朗读。

2、听老师读,同时思考。

3、跳读课文8、9、10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4、品味场面描写。

四、揭示愿望

1、组织集体朗读最后两段。

2、作者的愿望到底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集体朗读最后两段。

4、理解关键句,感悟主旨。

五、联系实际,提出建议

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在我们身边,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为保护好生存环境,与鸟、鱼、兽友好相处,请你向常州市民至少提3条建议。

教师寄语

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与动物们友好相处,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围剿()退避三舍()寂寞()钟爱()觅食()一抿()

xī()息荒dàn()肆无忌dàn()1xi()戏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居高邻下---改为----无所是事---改为-----

住足观赏---改为--私空见惯---改为----

3.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现在,在北京,连乌鸦都久违了。

久违——

如今,老鸹和燕子在北京已经很稀有了,麻雀经过大围剿也元气大伤

元气——

如此说来,“孤城寡人”并不正常。

孤城寡人——

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

与狼共舞----

4.选词填空:

1)在北京,在繁忙的三环路旁,——有野生的小松鼠,简直是奇迹。(虽然居然既然)

2)——其实,每座城市都应该有每坐城市的小动物,而且形成传统,是它的一种标志和象征。(可是也许其实)

3)里面有一个古树(苍天参天高耸)的大院子,幽雅得很。

4)它们高高地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跳来跳去来来去去),叫来叫去,非常活跃。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冬天,在院中,在很高的枯枝上,常蹲着一对硕大的乌鸦,连大嘴都是漆黑的。

B.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一批庞大的义务灭虫队伍,这就是常年守卫在森林。果园。庄家和田野中的食虫动物。

C.它们很准时,人们飞出飞进按着他们的钟点劳作休息,倒是能起到生物钟的作用。

D.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的优越程度。

6.体现本文写作宗旨的一项是()

A.介绍现在北京城内鸟雀越来越少,提醒大家爱护鸟类。

B.说明每座城市都应该有自己钟爱的小动物——都市精灵。

C.提醒城市有无鸟语兽——都市精灵,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

D.以爱护小动物——都市精灵为例,阐明保护生态动物的重大意义。

7.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特点,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

我常常认为,大自然与人之间有一个奇妙的契合,给人以启迪和感悟。青山是深厚的积累和崛起;——,————;长河,是机智的寻求和开拓。

1jiǎoshèjìzhòngmǐmǐn.栖诞惮嬉

2邻、临是、事住、驻私司

3指很久没有看到乌鸦了。

4形容麻雀的生命力。

5指一座城只有人没有动物。

6人与动物共处。

7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