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的教案【优秀15篇】》
教案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案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
《夏感》教案 1
全班同学齐呼口号:我阅读,我快乐,我成长。
一、导课
二、授新课
第一板块:眼脑机能训练(课件展示)
1、集中注意力训练 小游戏:“大家来找茬”
2、做眼保健操 (学生主持)强调:科学坐姿(头正、肩平、腰直、足安)
第二板块:复习阅读技巧、方法
1、速读三忌:忌指读、忌摆头、忌复视、要默读
2、固定程序阅读的七步程序
一题目、二作者、三出处、四基本内容、五重要事实、六写作特点与争议之处、七新思想与读后启示。(学生按行依次快速回答)
3、写景抒情散文方法大盘点:
(1)理清条理层次
(2)赏析语言,词,句(修辞)
(3)体会感情
(4)积累素材
第三板块:高效阅读训练
阅读检测,解读文本。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同学们,继续保持科学坐姿,深呼吸两次。预备、开始!(计时)文章字数666字,计算阅读速度 字/分
读后谈初读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检测题:1、2、3、4(课件展示)
注:第4个问题先回忆“高效阅读中分析语言特色”的技巧。(学生回答)
三、拓展延伸:
仿写
四、总结:
春游芳草地,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夏赏荷花池。四时之景不同,而美亦无穷也。我们生活中也并不缺少美,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拥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美,去大胆的`表现美,请以“美,就在我们身边”为题写一篇文章。
全班同学再次齐呼口号:我阅读,我快乐,我成长。下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教案设计 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有关夏季风景的画面。
让学生说一说对夏季的感受,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鉴赏能力。
三、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指名朗读。
四、检查预习。
1.读准字词的音。
2.解释词语。
五、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③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哪一自然段中表现的?
2.讨论交流。
3.初步理解最后一自然段。
六、研讨赏析。
重点研讨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从夏天的蓬勃生命力、夏天的色彩、夏天的紧张旋律来感受夏天的景美、人勤。
1.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师生讨论交流,在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读书中感受到了夏季景色的热烈、奔放以及农民们的辛劳,夏季确实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
八、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夏天的景象。
九、布置作业。
1.仿照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例: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期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2.收集有关夏的诗句及散文。
附:板书设计。
自然景色
13 夏感 金黄色彩 景美 人勤
紧张旋律
《夏感》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尤其是比喻和拟人句),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夏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强化诵读,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1、听一段有关夏天的音乐。然后请同学们看四季图,说说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内涵,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悟。
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对夏有着怎样一种情感。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放一段音乐可以使学生有进入夏天的感觉。调动他们对四季尤其是夏天的兴趣。)
(二)落实基础
1、配音乐读: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在朗读过程中老师播放一些课文中描绘的图画。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一边听课文一边对课文内容有具体直观的了解。这样可以尽快熟悉课文。)
2、检测字词并齐读两遍: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迸发(bèng)澹澹(dàndàn)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础,训练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老师及时检测。)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眼中夏天的的特点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3、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作者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三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理解夏天的特点,特别是要找具体的句子,并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板书小结:
紧张
夏之景:景美
夏感热烈夏之色:五彩缤纷
夏之人:人勤
急促
(四)语言品味。
学生讨论: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设计意图:自由的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老师给出一个示例这样学生在鉴赏时就更容易表达了。)
(五)拓展延伸:
1、关于四季的古诗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
2、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之后,让学生想像心中的夏,然后进行仿写,这样达到了讲练结合的目的,对提高写作水平也大有裨益。)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你家乡的夏天美吗?试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绘。
《夏感》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语言,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师: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老师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宋代的大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也知道,告诉老师,是哪首诗?(生齐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那么那位同学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这个地方天气渐渐转凉,夏天的脚步已远去。你们对夏天是什么感觉?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适当点评。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散文,它描绘了北方黄河流域的夏天。作家梁衡眼中,夏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
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这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书课题)
首先,让我们了解作者梁衡(多媒体显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3、提问: 课文题目为《夏感》,那么作者对于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4、提问:从作家描绘的景物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提示:可以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找,把课文的语句说进你的话中)
师示范:我从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看到这是一个蓬勃的夏天,植物长得很茂盛。
感悟:我从_____看到一个_____的夏天。(多媒体显示)
预设学生的回答:
生1:我从“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中看到一个紧张的夏天。
生2:我从“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看到一个收获的夏天。师:是啊,热浪滚滚,扑面而来。
生3:我从“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夏天。农作物都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生4:我从“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看到一个生命交替的夏天。
生:热闹、紧张、热烈、急促、气势磅礴、忙碌、金色……
(师板书)
景:细草、林带、蝉儿
麦浪、太阳、热风
棉苗、高粱、瓜秧
(万物勃发)
人:割麦打麦、追肥浇水
(农民辛劳)
师:这就是黄河流域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农民辛勤劳作。梁衡曾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驻山西九年,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这黄土地的“金色”夏天有着独到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北方流域的夏天。(多媒体显示图片)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作者是如何写的。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我们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下面,放开声音,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三至五个� (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老师先给我们同学做个示范:
范例(一)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 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范例(二)(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烘烤:太阳温度高。 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 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 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范例(三)(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学生独立学习以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的答案:
1、“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2、“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3、“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4、“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5、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这句话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写人一样,富有趣味。
6、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形象生动。
小结:作者把散文当作艺术画卷精心营构,每一词精益求精,每一句意蕴深远,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细腻,表达着对夏的赞美和感悟。那么,我们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呢?
四、指导朗读
师:这篇课文饱含着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与赞美,要读出喜爱和赞美的感情,要读出夏天火热、急促的氛围。还要读出梁衡散文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多媒体显示:梁衡散文的特点,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多媒体出示朗读训练的内容
1、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2、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
自由读,齐读,指名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和描写夏天有关的诗词名句?多媒体出示: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
结束语: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领略、发现生活中的美。让我们在一首描写《夏》的诗歌中结束今天的新课学习。
夏
扯一缕炽热的夏风
放进柳笛未逝的童贞中吹响
撷一片高天的轻云
喂养洁白的思想
是枣花绽放的季节
是丰收鼓荡村夫情绪的日子
堆积如山的金黄
飘逸醉人的幽香
晶晶汗水润透铜色的土地
贫瘠的土壤哺育着芸芸千苍
黝黑的肤色中萌生翠绿
盛夏启程生命的乐章
六、作业布置:
仿照第三段句式“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写一段话。
仿写:你看,那___那___那___无不_____。
《夏感》教案 5
【目标导航】
1、积累“黛色、灵秀、贮满、终极、匍匐、融融、澹澹、芊芊细草、轻飞曼舞”等词语。
2、理解文章“总——分——总”的写作思路。
3、诵读、品味文章优美语句的含意及表达的效果。(重点)
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难点)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主要著作有:《梁衡文集》,散文集《夏感与秋思》。
【学习导航】
一、重点字词
1、芊芊细草:qiān qiān:草木茂盛
2、黛色dài:青黑色
3、磅礴páng bó:气势盛大
4、贮满zhù:储存满,积蓄满
5、匍匐pú fú:爬行
6、秋波澹澹d 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学习过程
7、春华(huá)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8、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9、承前启后:承接前者,引出后者。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意思相同。
10、轻飞曼(màn)舞:形容姿态优美曼妙。
二、讲解赏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夏天给人的总体感受是xx 。(用原文中的`词填空)
2、快速默看课文2—4段,看看这三段各是写夏天那个方面的特点?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说明理由。
4、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用笔画起来。
5、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6、学生探究在作者所写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xx分析)
分析示例:比喻句
我喜欢“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因为这句话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写出了林带的繁茂和气势。
再看拟人句:
我喜欢“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其中“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过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热烈的气势,还以显微镜的效果观察了夏天的颜色。
7、默看课文第三段,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作者在写夏天的色彩时,又写到了“春之色”和“秋之色”,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请你也仿照这两个句子,并发挥想象,写两个“夏之色”的句子。
8、第四段。(朗读的处理:语速要快,语气要短,要读出农民的紧张的心情)。
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
9、过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热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农民的紧张、繁忙,那么作者对夏天有什么样的感情?
10、读最后一段,说说本段有什么作用?
全文的结构
【小结】
作者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达标训练】
基础训练册
夏感读后感 6
读完《夏洛的网》这本书,里面的友情给我了很大的印象,接下来,我就给你们讲一讲吧!
记的在老羊说了那句坏消息时,威尔伯不仅哭喊哭叫,嘴里还说着:“不要死!不要死!”好心好意的夏洛看到了这种情景,连忙安慰威尔伯不要哭,最后被安慰的威尔伯不哭了,这就是夏洛对威尔伯的友情。
记的在威尔伯告别夏洛的时候,威尔伯不想离开夏洛,夏洛就劝它:“还有我的宝宝哩!威尔伯。”之后,威尔伯想到这句话,它就不再难过,因为,夏洛的家族还会一代一代的传统下去。
还记的在最后一张里面,夏洛已经死了,威尔伯还会看着它那旧网,时时刻刻的想着夏洛,想着夏洛帮助它的时候和关心它的时候
友情就在我们身旁,我们要多去帮助其他的同学;还要和同学们交朋友,和他们一起做事、一起玩、一起看书,等我和他们分离,我就会永远想着他们,永远会和他们联系。
我的两个好朋友
我有两个好朋友,并且我和他们建立了非常好的友情。有一次,我请他们到我家吃饭,他们其中一个人说:“咱们三个是‘三人组’,而且是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不管到哪,不管是交到哪个朋友,都不能是最好的朋友!”我和另一个人答应了,我们那时候的心情就像《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似地,非常激动,因为我一下子就拥有了两个“知心朋友”。
又有一天,我们三个一起在操场上玩,突然,其中一个人打到了我的眼睛,我那时候我觉得眼睛非常疼,我本身想直接不跟他玩了,可是又转过来一想:如果我天天这样别人不小心碰到我了,我就不跟他玩了,我在这个世界上不就很孤独了,不就成了《三国演义》里面的吕布呢么?
我们三个建立了深刻的友情,我们天天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天天互相讲一些小笑话,或者是自己在自己小区里发生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我们有时候甚至激动地都跺起脚来。我们虽然不在一个小区,可是,我们的友情是比海深,比天高,我非常喜欢我这几个朋友。
我的这几个朋友非常幽默,每一个人跟他们俩在一起都会觉得非常有乐趣。他们现在都是在第一排,他们都挺调皮。他们就是郑翰文和张智越。
夏感 7
蝉无力地叫着,似乎也被夏天的热浪给淹没了。今年夏天,真不愧是最热的夏天,每时每刻都在展示他的威力。
朝阳之炎
朝阳本来是最美的,但在今年夏天,朝阳可不那么美了,因为今年的夏天,即使是朝阳,也灼热耀眼,跟秋天中午的的太阳没什么差别。正因为有了这热热的朝阳,才造就了中午的烈阳。
热浪之酷
夏天的中午可谓是热浪滔天啊!小朋友们无奈的唱起了:“太阳当空照,温度对我笑,蝉儿说,热热热,你为什么躲进空调屋。听到了吧!中午热得人们都躲进了空调屋。但这还不是最狠的,下午的骄阳那才叫一个狠。
大地之烈
下午,骄阳似火地照射着大地,让原本就“火”毛三丈的温度更上一层楼,同时也创造着温度上的奇迹。在温度刷新着绝世纪录的同时,人类这边却苦不堪言,虽然他们有空调,但户外空调却无能为力,只要人们一走出家门,便会被烫得大叫。相比之下,傍晚的夕阳会更让人喜爱,但它却出其不意的给人狠招。
余热之惨
傍晚,夕阳正准备落幕时,却抛来最后一个热浪打得人们措手不及,就算夕阳完全落幕,大地也记得太阳白天的辉煌,温度还是久经不下。估计这就是传说中的“二重气劲”。
唉!这个夏天真是热得出奇,可以说已经无热可比了。但愿明年的的夏天不会这么热了。
植物多数是春季开花,秋季收获,但却在夏季生长。所以我们不要忘记夏季的活力。因为有了夏季的生长,才有秋季的收获。人生也是这样,没年轻时的劳苦,又哪来老年的幸福?
七年级语文教案《夏感》 8
七年级语文教案《夏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有关夏季风景的画面。
让学生说一说对夏季的感受,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鉴赏能力。
三、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指名朗读。
四、检查预习。
1.读准字词的音。
2.解释词语。
五、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③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哪一自然段中表现的?
2.讨论交流。
3.初步理解最后一自然段。
六、研讨赏析。
重点研讨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从夏天的蓬勃生命力、夏天的色彩、夏天的紧张旋律来感受夏天的景美、人勤。
1.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师生讨论交流,在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读书中感受到了夏季景色的热烈、奔放以及农民们的辛劳,夏季确实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
八、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夏天的景象。
九、布置作业。
1.仿照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例: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期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2.收集有关夏的诗句及散文。
《夏感》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对比的写法。
3、体会文中所表达的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诵读、品评优美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背诵一下有关四季的古诗。
说说你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看看他心中的夏天又是怎样的。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芊芊(qiān)黛色(dài)贮满(zhù)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澹澹(dàn)
2、大声朗读课文。
朗读本文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3、整体感知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2)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赞美、向往)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1)夏天总体特点第一部分
(2)夏天的自然景物第二部分
(3)夏天的色彩和农民劳作的景象。
(4)夏天的旋律
(5)对夏天的情感态度第三部分
2、这几部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总-分-总:首段总领全文,中间三段具体描述,末段总结上文。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中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热烈的?(第2、3段)哪些语段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第4段)
①第二段中哪一个词语紧扣住了第一节中的“热烈”一词?(“沸腾”一词)
②找出第3段中心句,并思考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色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中心句: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黄的。
原因: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③找出第4段中心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中心句: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句隐含着作者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和同情之情。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采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五、语言优美,品味赏析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从文中找出例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比喻句: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这句话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突出了夏天“热烈”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了,更加生动形象。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这里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的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
③“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气。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拟人句: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⑥“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⑦“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六、赏析写法,拓展探究:
1、对比手法:
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体会妙处。
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特征。
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写出夏之热烈。
“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欲扬先抑写出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
2、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试举例分析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第二段描写夏景——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诉诸视觉、听觉、嗅觉,虚实结合来。作者认为乡野景象更有季节特征,
对“旺季”描绘——麦子刚割过、棉苗(挑)、高粱玉米(举)、瓜秧(匍匐)妙用动词,写出了夏天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夏天的热烈。
用“五月人倍忙”体现夏于紧张、急促的旋律,用田间挥镰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快打等来具体表现。作者认为农人夏季劳作更为紧张、繁忙。
抽象事物具体化——色彩冷、赤(抽象),用“碧波、嫩竹”具体表现冷,用“夕阳、红叶”具体表现赤。
3、拓展探究
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精彩语句,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如: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七、教师总结: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三的仿句练习。
2、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3、搜集写夏的诗词。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花开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宋代苏舜钦《夏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夏感》教案 (七年级上册 10
《夏感》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对夏天的感受。
2.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4.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2.难点: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来源:学+科+网Z+X+X+K]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出示夏天的图片,说说这是哪一个季节?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由此导入。[来源:学§科§网Z§X§X§K]
同学们,火热的夏天已与我们挥手告别,但我们对她的感受一定还记忆犹新吧。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抱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文章--《夏感》。(板书课题)
整 体感知:
1.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1、作者喜欢夏天吗?为什么?(从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喜欢。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
2.夏天具有哪些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3.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品味赏析
1.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①夏天的自然景色。
②夏天的色彩。
③夏天的旋律。
(2)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对夏季有了形象的认识,我们仿佛身临夏季,感觉到她的阵阵热浪,甚至隐约听到她奏起的声声旋律。�
B.夏 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写夏之热烈。
②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A.描写夏景--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 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
B.对“旺季”描绘--麦子刚割过、棉苗(挑)、高粱、玉米(举)、瓜秧(匍匐)。
C.用“五月人倍忙”体现夏于紧张、急促的旋律, 用田间挥镰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快打等来具体表现。
D.抽象事物具体化--色彩冷、赤 (抽象),用“碧波、嫩竹”具体表现冷; 用“夕阳、红叶”具体表现赤。
(3)最后一段:“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那作者为什么却偏偏要写夏呢?
(抒发作者对夏日的热爱以及对夏日里辛勤劳动的人们的热爱。)
2 .品读赏析
�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每交流一句后,有感情朗读。
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 一样。”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运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②“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生动形象。
③“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来源:学科网ZXXK]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④“轻飞曼舞 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的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⑤“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是比喻 “公路上的汽车” ,它们在麦浪中行驶, 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⑥“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来源]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⑦“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农作物“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⑧“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运用反复手法,有动作,有形象,也有节奏,突出农民收获时分秒必争、颗粒归仓的情状,烘托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3.作者用了这么多的比喻句、拟人句来描写夏天,其实这就是作者对夏天 的赞美以及对 在夏天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让我们跟着梁衡先生一起来赞美夏天,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吧,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全文。(播放有关夏天的音乐)
拓展延伸:
1.仿照文中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写后在班上交流)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2.历代文人描写夏季的诗词。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观刈麦》
锄禾日当午,汗 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
小结:这些描写的就是农 民夏天劳作的情景。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小结:这些写的都是夏天的景色。
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夏的古诗词。
2.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景色
夏天特点 色彩 热爱赞美
旋律
韩爱国
初中七年级语文《夏感》教材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积累“黛色磅礴主宰匍匐芊芊澹澹春华秋实闲情逸致”等词语;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进入作者为我们营造的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夏的钟爱以及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并促使教学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只有获得师生双方情感认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也只有师生双方都在情境中获得了情感体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三、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的课文,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描绘了夏的景象,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此文被编排在七年级上册,除了阅读的难度和深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外,应该更适合刚从小学毕业,而又将面对中考,乃至命运转折时期的学生。文章的中心着眼于“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黄金的”两处,因此把教学主题定位为“生命之夏”--初中的学生正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时期,他们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有走向成年的辉煌,这不正是一个生命的“夏季”吗?
与前面两个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不同,文章所在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以季节题材串联起来的主题单元。前者侧重于人生的信条、志趣、哲理,而本单元的课文则侧重于从景与物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谛。如果说前者是直接感悟的话,那么这个单元的文章则是间接感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单元教学最终还应该落实到怡情悦性上。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上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对于文本的感悟,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然而随着年级段的升高,供学生阅读训练的文章的信息量在逐渐增加,难度值也相应提高,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火热的夏天已与我们挥手告别,但我们对她的感受一定还记忆犹新吧。我很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夏天,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抱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文章--《夏感》,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的情感。(大屏幕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
梁衡,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扫清文字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
黛色(dài):青黑色。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主宰(zǎi):统治。匍匐(púfú):爬行。
芊芊(qiān):草木茂盛。澹澹(dàn):荡漾的样子。
春华(huá)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大屏幕显示如下,要求学生大声的朗读三遍,一次比一次的声音大)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老师提问:历来文人不喜欢赞美的夏季,作者为什么说是“黄金”的季节?是不是在印刷的时候印错了?应该是“金黄”而不是“黄金”?
(预设:学生可能认为是印错了,也可能有学生说没有印错,到底是不是印错了,或者作者为
自读课文,根据以下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1)、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夏天已经来临了?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怎样的?
5、组织学生课堂交流,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大屏幕显示如下)
(1)、表明夏天来临的景象:蝉儿、麦浪、热风………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
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②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五)、主旨探究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大屏幕显示如下)
齐读:“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就两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每组选一名同学作记录,整理归纳本组的讨论结果。(大屏幕显示如下)
思考:
(1)、为什么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代表着“紧张的旋律”?(提示:结合其他段落进行分析)
(2)、我为什么要赞美这样“苦涩”而又“紧张”的夏天呢?
(3)、以“因为这是一个____的夏”的句式,说说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
3、交流各自的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各组讨论结果并作必要的引导。(大屏幕显示如下)
(1)、因为夏天意味着农民要在田野里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
(2)、作者赞美夏天其实表现了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
(3)、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夏天,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夏天,
这是一个色彩金黄的夏天,
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天,
这是一个紧张劳作的夏天。
……
教师追问:文中那些语句体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勤与紧张?
明确: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又得、赶快去
(4)、学生齐读第四小节,再次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忙碌
提问:
①通过学习你们现在还认为是把“金黄”印成“黄金”了吗?
②作者为什么把夏天看得和黄金一样的珍贵呢?
(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旺盛的生命力、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勤劳的品质这几个方面思考。)(大屏显示如下)
(黄金般)旺盛的生命力
黄金之夏(黄金般)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生命之夏
(黄金般)勤劳的品质
(六)、语句赏析
学生在明确作者赞美夏天的意图后,顺势引导他们通过赏析和朗读语句,体味作者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夏天的赞美之情。(大屏幕显示如下)
源于对劳动的热爱,对农民的赞美,作者对夏天景色的描写也就充满了*。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示例
好句: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品析:句中“泛泡、冒气、沸腾、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说明:1、对于一些特别精彩的或有鲜明语言特色的句子或句群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味道,读出感情。例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一句朗读的时候要通过先改动句式再对前后两句的表达效果加以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到该句蕴涵了农民的急切的心情,读出急切的感觉来,在个别朗读之后可再进行集体朗读。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加深体会。
2、要鼓励学生多找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来,可不必严格按照示例作品析,怎么想就怎么说。对于学生的发言以鼓励为主,明显的错误加以纠正,但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敢于发言且言之有理的给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发言精彩的学生,则要加以表扬并带动学生鼓掌,这既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课堂气氛的激活。)
(七)、课外延伸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夏季的鉴赏和思考延伸至课外。(大屏幕显示如下)
作者说: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那么依你之见,夏之色又意味着什么呢?请你仿照例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夏之色为,如,如,。
冬之色为,如,如,。
提示:
1、冷和热分别是绿和赤带给人的感觉,而绿和赤又分别是春和秋的颜色;
2、碧波和夕阳体现了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四季都有;
3、嫩竹与红叶同样分别体现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又分别是和秋天所特有的;
4、两句话的最后部分都体现的是季节颜色带给人的感悟。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八)、课堂总小结
人生之秋的收获来源于夏的不断耕耘,人生之秋的丰硕源于夏的不断积累、耕耘。愿你经过夏的积淀能够获得一个沉甸甸的秋。
(九)、布置作业
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拿出纸和笔写下自己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感受。(大屏幕显示如下)
在领略了夏天的风采,倾听了作者的赞美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谈一谈。
我的感言:
(十)欣赏课文朗读和画面
播放老师的配乐朗读并配有相应的画面,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的美。
板书设计
紧张夏之景喜爱夏天
夏
热烈夏之色赞美夏天
感
急促夏之律更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六、本课的亮点与教师个人的教学专长
亮点:本文描写了夏季的景象,表现出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教学专长:在从教二十多年里,我总是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过失,及时和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爱心、耐心是我走向成功的秘诀。
《夏感》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能自主地表达。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与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劳动者的赞美,启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难点:
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初来内地,感受了夏天,谈谈你在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炎热、汗流浃背、文字、虫鸣、清晨的美好、莲花……
二、整体感知,搜集和整理信息。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
(1)文章的题目是《夏感》,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
学生自我总结,归纳:
(1)总体感觉是:紧张、热烈、急促
(2)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的色彩、夏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最后表达了对夏的赞美的态度。
三、细读品味
1、夏天的自然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特点?
磅礴:草——密密的厚发
林——黛色长墙
蝉——长鸣
太阳——火红、烘烤
麦浪——拍打
热风——浮动
2、夏的色彩是怎样的?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色彩?(这种色彩来自哪里?只有一种金黄吗?为什么只写这一种色彩?)
金黄:麦子、棉苗、高粱、玉米、瓜秧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夏天的旋律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紧张: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收割——半夜防止下雨——收获后追肥、浇水
四、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提示: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
2、修辞的角度(比喻、排比、对比、拟人)
3、多感官的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归纳: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起而终于沸腾一样
比喻,具有视觉效果,化抽象为具象。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比喻,把长长的林带比作了绿烟、长墙。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比喻,“麦”比作“海浪”,“汽车”比作“舰船”,十分巧妙。
4、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拟人,包含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5、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6、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7、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用人的跑步来形容农作物的生命力,化抽象为形象。
8、第一段:各种景物、蝉鸣、麦香动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五、拓展延伸
改写“夏是……”小诗
初中七年级语文《夏感》教材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夏天的特点。
②赏析稳重精彩的词句,体会作者融入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③学习对比的写作技巧和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美。
③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美,感受作者对夏天独特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时光恰如流水,偷偷地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此刻,放眼窗外,已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深秋。回想起那些夏日情景:火热的骄阳、裹着热气的风、令人烦躁的蝉声……都已渐行渐远,成为一段段逝去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梁衡的《夏感》,去重温那夏日的记忆与诗情。
二、课前预习
1.字词正音释义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的样子黛色dài青黑色
主宰zǎi主管,统治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澹澹dàndàn水波等荡漾状迸发bèng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匍匐púfú爬行的样子苦涩sè
2.课外搜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词和成语展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和情感。
2.本文的标题是“夏感”,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标题的含义。
明确:夏,夏天。感,就是感觉、感情、感想、感悟、感动、感染等。夏感就是对夏天的感觉或感想,或者是夏天的某些特点感动感染了我们的某种情怀。
3.无论我们如何地感怀夏日,都离不了对夏日风情的描绘,从体裁上,本文当时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请大家集体朗读一下文章正文前方框里的一段话,试着从文字中搜集有用信息。
明确:①语言特点:热情洋溢。(情感浓郁丰沛)
②描绘景象:大自然的景象;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③内心感受与体验。
4.作为一篇写景散文,必定要抒发作者的对景物的情感,请你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本文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或是段落。
明确:课文第五自然段。“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色彩、珍贵)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要“大声赞美”夏季,并称夏季是“黄金的季节”。在这种情感下,请大家集体朗读文章第2-4自然段,归纳这里面所描绘的夏日图景,用最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
明确:①自然图画(2):万物生长图(植物、动物);太阳烘烤图;麦浪翻滚图;热风浮动图。→滚动、升腾、磅礴的夏景。
②作物活力图(3):色彩金黄、蓬蓬勃发。
③农人抢收图(4):紧张的旋律。(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又得、赶快去)
§黄金之夏:(黄金般)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生命之夏(黄金般)勤劳的品质
6.在这些图画中,你觉得可以用哪些词语来简洁概括夏季的特点(调动自己的思维)?在作者的感觉中,夏天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问题一主要启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二:作者对夏天的感觉即是:紧张、热烈、急促。
7.集体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由此,� 这是开门见山式开头,简短有力,直入主题,易于让读者把握本文内容。
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总说作者的感觉,然后以具体的图景描绘展开,最后直接抒发情感结束全篇。
8.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文可
②从景物描写上看,本文所选景物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即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
③从表现技法上看,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和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方法。
④从炼字炼句上看,本文用词准确生动,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动词、形容词等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9.写景作文技巧顺口溜
写景作文须仔细,搜集景色字词句。结构采用总分总,形状色彩描精细。动静感官相结合,想象联想要得体。多用比喻和拟人,遣词造句更美丽。各类情景写一段,情景交融文称奇。
四、作业布置
1.课外搜集描写四季风物的相关诗词句,增加文学积淀。
2.把下面的宋词改成一则写夏景的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五、板书设计
①总写夏感:紧张、热烈、急促
②分写夏景:
自然图画(2):万物生长图(植物、动物);太阳烘烤图;麦浪翻滚图;热风浮动图。→滚动、升腾、磅礴的夏景。
作物活力图(3):色彩金黄、蓬蓬勃发。
农人抢收图(4):紧张的旋律。
③总结夏情。大声赞美。
《夏感》教学设计 14
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还是一片描写北方夏天景致来抒情的文章,对我们南方的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从网上下载几幅北方夏天的图片,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北方夏天的特点,但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想象能力,切记把课文上成图片展示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的运用。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教学辅助: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夏天的“荷塘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然后请学生说说有这幅图你想到哪首古诗?生回答后,老师点击展示出诗歌视频,《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学生齐诵,并说说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那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展示课题)。
2、课前预习检查(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读准加点字字音 (查学生预习本)
芊芊(qiān qiān)细草 黛(dài)色 磅礴(páng bó) 贮(zhù)满
匍匐(pú fú) 秋波澹澹(dàn dàn)
(2)说出下列词语词义 (屏幕显示词语,学生说出词义)
芊芊:草木茂盛。 黛色:青黑色。
磅礴:气势盛大。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从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价。
2自读课文,同桌或前后桌合作讨论、用简洁文字归纳段意。然后师生归纳后明确:
第一段:夏天总体特点。
第二段:夏天的自然景物。
第三段:夏天的色彩。
第四段:夏天的旋律。
第五段:对夏天的情感、态度。
三.引导点拨,研读课文
在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概括北方夏天的特点的?
多媒体显示下列A 、B问题,学生合作完成:
A、在文中划出写夏天特点词语。
B、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由此,可看出文章是什么结构?
生回答后归纳明确:
紧张,热烈,急促。 (板书)
总领全文。(可看出文章结构是总——分——总。)
2、指明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A、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季节性、特征性的自然景观来写的?
B、第二自然段描写夏天是怎么慢慢来到的?(提示:找出关键词、句)
C、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讨论回答后引导学生小结)
D、从那些角度来描写夏天到来的?(找出相关的词语),本段运用哪些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生回答后归纳明确:
☆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草渐密渐厚,林带凝成了黛色的长墙。
蜂蝶不见了,换来蝉儿潜在树叶间长鸣。
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
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熟透了的麦香,经过半年的积蓄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 选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热风
☆ 从视觉 听觉 嗅觉、触觉上描写。
☆ 本段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形象生动,突出了夏天景物的特点。
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潜”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3、自读第三段,说说本段描绘夏天的什么色彩?为何要写到春天和秋天的景色呢?(多媒体显示问题)
生回答后明确:
(大屏幕展示农作物图片:高粱——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 金黄色 突出夏的特点——热烈
☆ 写春和秋是运用对比修辞方法,更加突出“夏天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师: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那么文中写到了人的活动没有?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夏日里什么人的什么景象?
4、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合作完成下面问题(多媒体逐个显示):
A、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景色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气氛的?
B、他们忙些什么?忙到什么程度?
生讨论后明确:
☆ 写农民劳动场面。们忙着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夜间还担心天气变化。
5、文章描写了夏天的景美,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难道仅仅是为了赞美自然景色吗?目的是赞美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图片展示农民劳动割麦和打麦场上打麦两个场景)
回答后明确: 赞美农人的劳动,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6、文中第五段是否有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文章一开篇就描写夏之景,直到文末才抒发赞美之情,这种写法是什么表现手法?(屏幕显示)
回答后明确:文章最后一句。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这是欲扬先抑手法。
7、集体朗读第4、5自然段,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师:通过学习本文大家知道,作者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小时候我们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每天中午吃饭时,学校校园广播也播诵,同学们是哪一首诗?(《悯农》唐·李绅),对。虽然今天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粮食富足,但是仍要爱惜粮食,农民耕种辛劳,粮食来之不易,对农民要尊重,对劳动者要尊重。
四.比较阅读:问作者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回答后明确: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大红大绿夏日荷花图画。诗人通过对美景的赞美,曲折的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同学们你们现在正是人生的春天,也处于金子般的年龄,但愿你们在这人生的黄金季节,飞扬激情,勃发英姿,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抒写你们辉煌的明天!奏出你生命的乐章!
六、作业:
1、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句子,然后仿照这个句式仿写。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色,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为 ,如 ,如 , 。
冬之色为 ,如 ,如 , 。
2、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七.板书设计:
夏 感
梁衡
教学反思:
教学中结合北方夏天景色及其的一些劳动场景的图片来辅助教学后,学生不难理解课文。
可是教学中要研讨的内容过多,时间显得紧张,朗读的时间少了些,第一段的第二个问题,学生不易了解,如果放到文章末段的研讨后再思考回答效果可能更好。
《夏感》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积累“黛色磅礴主宰匍匐芊芊澹澹春华秋实闲情逸致”等词语;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进入作者为我们营造的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夏的钟爱以及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并促使教学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只有获得师生双方情感认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也只有师生双方都在情境中获得了情感体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三、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的课文,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描绘了夏的景象,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此文被编排在七年级上册,除了阅读的难度和深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外,应该更适合刚从小学毕业,而又将面对中考,乃至命运转折时期的学生。文章的中心着眼于“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黄金的”两处,因此把教学主题定位为“生命之夏”--初中的学生正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时期,他们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有走向成年的辉煌,这不正是一个生命的“夏季”吗?
与前面两个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不同,文章所在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以季节题材串联起来的主题单元。前者侧重于人生的信条、志趣、哲理,而本单元的课文则侧重于从景与物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谛。如果说前者是直接感悟的话,那么这个单元的文章则是间接感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单元教学最终还应该落实到怡情悦性上。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上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对于文本的感悟,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然而随着年级段的升高,供学生阅读训练的文章的信息量在逐渐增加,难度值也相应提高,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火热的夏天已与我们挥手告别,但我们对她的感受一定还记忆犹新吧。我很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夏天,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抱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文章--《夏感》,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的情感。(大屏幕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
梁衡,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扫清文字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
黛色(dài):青黑色。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主宰(zǎi):统治。匍匐(púfú):爬行。
芊芊(qiān):草木茂盛。澹澹(dàn):荡漾的样子。
春华(huá)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大屏幕显示如下,要求学生大声的朗读三遍,一次比一次的声音大)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老师提问:历来文人不喜欢赞美的夏季,作者为什么说是“黄金”的季节?是不是在印刷的时候印错了?应该是“金黄”而不是“黄金”?
(预设:学生可能认为是印错了,也可能有学生说没有印错,到底是不是印错了,或者作者为
自读课文,根据以下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1)、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夏天已经来临了?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怎样的?
5、组织学生课堂交流,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大屏幕显示如下)
(1)、表明夏天来临的景象:蝉儿、麦浪、热风………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
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②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五)、主旨探究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大屏幕显示如下)
齐读:“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就两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每组选一名同学作记录,整理归纳本组的讨论结果。(大屏幕显示如下)
思考:
(1)、为什么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代表着“紧张的旋律”?(提示:结合其他段落进行分析)
(2)、我为什么要赞美这样“苦涩”而又“紧张”的夏天呢?
(3)、
3、交流各自的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各组讨论结果并作必要的引导。(大屏幕显示如下)
(1)、因为夏天意味着农民要在田野里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
(2)、作者赞美夏天其实表现了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
(3)、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夏天,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夏天,
这是一个色彩金黄的夏天,
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天,
这是一个紧张劳作的夏天。
……
教师追问:文中那些语句体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勤与紧张?
明确: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又得、赶快去
(4)、学生齐读第四小节,再次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忙碌
提问:
①通过学习你们现在还认为是把“金黄”印成“黄金”了吗?
②作者为什么把夏天看得和黄金一样的珍贵呢?
(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旺盛的生命力、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勤劳的品质这几个方面思考。)(大屏显示如下)
(黄金般)旺盛的生命力
黄金之夏(黄金般)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生命之夏
(黄金般)勤劳的品质
(六)、语句赏析
学生在明确作者赞美夏天的意图后,顺势引导他们通过赏析和朗读语句,体味作者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夏天的赞美之情。(大屏幕显示如下)
源于对劳动的热爱,对农民的赞美,作者对夏天景色的描写也就充满了。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示例
好句: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品析:句中“泛泡、冒气、沸腾、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说明:1、对于一些特别精彩的或有鲜明语言特色的句子或句群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味道,读出感情。例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一句朗读的时候要通过先改动句式再对前后两句的表达效果加以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到该句蕴涵了农民的急切的心情,读出急切的感觉来,在个别朗读之后可再进行集体朗读。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加深体会。
2、要鼓励学生多找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来,可不必严格按照示例作品析,怎么想就怎么说。对于学生的发言以鼓励为主,明显的错误加以纠正,但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敢于发言且言之有理的给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发言精彩的学生,则要加以表扬并带动学生鼓掌,这既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课堂气氛的激活。)
(七)、课外延伸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夏季的鉴赏和思考延伸至课外。(大屏幕显示如下)
作者说: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那么依你之见,夏之色又意味着什么呢?请你仿照例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夏之色为,如,如,。
冬之色为,如,如,。
提示:
1、冷和热分别是绿和赤带给人的感觉,而绿和赤又分别是春和秋的颜色;
2、碧波和夕阳体现了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四季都有;
3、嫩竹与红叶同样分别体现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又分别是和秋天所特有的;
4、两句话的最后部分都体现的是季节颜色带给人的感悟。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八)、课堂总小结
人生之秋的收获来源于夏的不断耕耘,人生之秋的丰硕源于夏的不断积累、耕耘。愿你经过夏的积淀能够获得一个沉甸甸的秋。
(九)、布置作业
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拿出纸和笔写下自己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感受。(大屏幕显示如下)
在领略了夏天的风采,倾听了作者的赞美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谈一谈。
我的感言:
(十)欣赏课文朗读和画面
播放老师的配乐朗读并配有相应的画面,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