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爱莲说》语文教案【优秀30篇】正文

《《爱莲说》语文教案【优秀30篇】》

时间: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媒体设计 1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爱莲说 2

一。实录

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

师:周敦颐,字茂叔,因为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后代的人由于这个原因称他为“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代表作《周元公集》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

生: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

生: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生1:老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怎么断句?

生2:我觉得应该读成“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 / 而不染”

师:很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生3:老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怎么断句?

生4:我觉得应该这么读“可远观 / 而不可 / 亵玩焉”

师:下面大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毛遂自荐,动情的朗读课文

师:朗读的真棒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生:自由翻译,讲不动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出来(教师在同学间巡视)

师: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讨交流

生1:老师,请问“中通外直“怎么翻译?

生2:我来解释,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莲花露在水面的部分是直的,水下的根部是空的”

生3:不对,我觉得应该是“莲花的茎是直的,而且里面是空的”

师:大家认为谁说的对?显然第三名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莲花的茎中空外直”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1:请问“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怎么解释?

生2:我认为根据书下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可以推断出“蔓”翻译成“牵连”;“枝”可以翻译成“枝节”

生3:我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是同一词性,可是刚才同学的翻译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不对,但是我也说不好应该怎么翻译(众生笑)

师:其实这两个词语确实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前者在文中语意又进一步引申为“牵连”其实本文中还有一个词是词类活用,你能找到吗?

生:我知道是“香远益清”的“远”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向远处传播”

师:你的反应很快,请大家将这个词的用法在书中标记出来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我想问一下文中几个“之”字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好,可以看出你在学文言文时善于发现问题和积累知识,“之”字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用法,举例说说

生1:代词,例如“学而时习之”;动词“去、到”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2:助词,翻译成“的”,但例句我想不起来了

师:很好,温故才能知新,大家看看本文的几个“之”有没有我们学过的用法?

生:有,“水陆草木之花”和“莲之爱”中的“之”用法都是助词,翻译成“的”其他的我叫不准

师:其实本文中“之”的用法很特殊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作用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所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就要在宾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这样才能作宾语;而在“莲之爱”中“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莲是爱的宾语,而宾语前置到谓语之前,就要用“之”做连接至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确实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言是“助词,翻译成“的”请大家讲这两种用法积累到书上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想大家都对文意了然于胸了,那么回到我们开课时那个问题,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1:应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2:还有一点是第二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

师:很好,从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作者才倍加喜爱它,那么下面我们来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请大家齐读“予独爱……亵玩焉”

生:齐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一段文字

师: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概括

生1:我从“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德

生2:我从“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谦逊质朴”的品德

生3:我从“中通外直” 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正直,心胸坦荡“的美德

生4:我从“不蔓不枝: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攀附权贵、阿谀逢迎”的美德

生5:我从“香远益清”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君子美名远扬”的品德

生6:我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莲花具有“自尊自重”的美德

师:大家概括的非常好刚才我们是从语句角度来赏析,现在我们不妨再从词语入手,看看哪些词语用得妙,一字点出君子的美德?

生1:我觉得“染”用的好,但是我又说不太好好在哪里

师:那老师可以给你一个建议,你不妨试试换个字品品,体会原文用词的妙处,比如我们将“染”字换成“污”字试试,让我们齐读“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污”感受一下它们表意的不同

生:齐读两遍

生1:我感到染是个动词强调被沾染,而污是个形容词,强调脏了染更具有一种动态感

生2:我觉得“染”字能写出君子主动不受沾染,更能体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的美德(其他学生频频点头)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大家都被你的观点征服了还有哪个字用得妙?

生3:我觉得“中通外直”中的“通”用得好我们可以把它换成“空”字再来读,就会发现“通”其实带有褒义色彩,而“空”具有贬义色彩这样“通”字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于君子通达事理,心胸坦荡的美德的赞扬之情(生鼓掌)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换字品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本文的用语之妙,可谓“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换一字则意境全无”《爱莲说》不愧是千古名篇

师: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生1: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生2:写着两种花是为了写两种人,就像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君子一样,写菊花是要写像菊花一样的隐逸者,写牡丹是要写像像它一样的世人,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

师:那老师想知道作者想要衬托什么?

生3:作者是想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的君子般的美德

师:你的回答语言不严密,能用人来衬托美德吗?

生3:我知道了,应该是用这两种人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的态度和追求

生4:我觉得还应该再具体一些,我认为作者是用陶渊明追求隐逸和世人追求富贵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师: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的理解确实深刻了那大家看看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陶渊明是对作者的正衬,世人是对作者的反衬

师:很好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叫做“托物言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是什么?

生: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生2:老师我想问一下本文有没有借物喻人的手法?

师:你问的很好,大家齐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考有没有借物喻人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大家说有没有?

生:我认为有,因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把三种花比作了三种人,由此可见本文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师:很好,大家还有异议吗?如果没有,老师想问问大家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

生3:我认为对陶渊明是赞赏,对世人是厌恶,对自己是一种孤独

生4:如果作者赞赏陶渊明,为什不爱菊花,却独爱莲花所以作者对陶渊明不是赞赏,只能是同情和理解

师:看来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大家想想作者不欣赏陶渊明的哪一点?

生:我想应该是不欣赏他逃避现实的态度,陶渊明一生追求隐逸,而作者虽然也看不惯官场黑暗,但是作者仍然积极做官,力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一方百姓做贡献,所以不逃避现实的作者对于陶渊明只能是一种理解和惋惜

师:很好,其实作者确实对陶渊明饱含着一种惋惜之情,作者在心中说道:陶渊明是个多么正直的人,也一定是个好官,但是可以他在黑暗的官场面前选择了逃避,而没有选择勇往直前大家想想是不是这种情感而对于世人痛恨似乎有些重,厌恶更为准确一些那么对于爱莲者到底是什么情感呢?我们不妨再来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

生:反复读这句话几遍

师:大家从句式和修辞角度思考

生1:这句话是个反问句,意思是说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实际意思是像我一样的人几乎没有当时北宋王朝社会腐败,很多官僚都贪污腐化,不为百姓办事像作者这样的人太少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愤慨

生2:我觉得这样说来,说情感是愤慨不如说更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像作者这样的好官几乎没有,应该说是北宋王朝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师:我很同意你的观点,北宋王朝是一个段短命朝,建国之初就战争不断,军队腐败尤其严重,乱世之中真正为国分忧、为百姓着想的人少之又少,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确实是一种悲哀这样看来一个“噫”中不仅包含了作者对于陶渊明的惋惜、对世人的厌恶,更流露出作者对于社会中君子少之又少的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师:好,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二段,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生:深情诵读第二段

师:文章讲究前后照应,那刚才你在朗读第二段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第二段前半部分顺序是菊花——牡丹——莲花;“噫”之后顺序变为菊花——

莲花——牡丹

师:你的眼睛太锐利了,大家看到了吗?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时将莲花和牡丹对调?

生1:也许作者写的时候没有注意到

生2:既然对调,我想应该是要强调莲花或者是牡丹

师:对,作者确实是要强调,联系全文思考,作者是要强调什么?

生1:强调喜爱牡丹的人太多了

生2:强调当时社会的风气太不好了

生3:强调当时社会上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了

师:其实正如你们所言,作者对调顺序就是要突出表达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批判和鄙弃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师:对照板书小结本课主要内容作业: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师:这节课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对于《爱莲说》的解读才刚刚开始,毕淑敏有一篇文章叫《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生中不同时期阅读同一文章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希望大家在那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将《爱莲说》常读常新,知道我们的生活,创造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下课!同学们再见!

爱莲说 3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略)。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借花述志。

四、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学生齐读。

五、串析课文。(围绕下列问题逐一展开讨论,涉及到的较难的文言词句顺便作些解释。)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文章题目是,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六、背诵全文。

七、布置课外作业 。

1.找出课文中的“之”字,并分别指出它们的意义或用法。

2.以某种植物为题材,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背诵课文,是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理解学习类比手法的运用是《陋室铭》的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是的教学难点 。

短文两篇应以诵读(包括背诵)为主,以讲为辅。达到当堂成诵。用抓“文脉”的方法快速记诵,背诵课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必多作发挥。�

教学安排两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我们今天要学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宋代周敦颐的,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名篇。作者借陋室、莲花抒发自己怎样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

彩屏显示:彩图及课题《陋室铭》。

二、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正确朗读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西蜀子云亭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不蔓不枝

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三、录音范读课文《陋室铭》。

要求:在听的过程中,划出疑难之处,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学生质疑,教师答题(基本扫除文字障碍)

五、指导朗读。骈文的节奏按意义划分。骈句要读出节奏(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节奏多为二一二),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齐读《陋室铭》。

六、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

1.释题。

课题中的“陋室”是所托之物,“铭”指的什么?引导学生看注释①。

2.文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惟吾德馨”这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因为第四句是比喻;也是类比,是以虚衬实。作者所要说明的意思是“惟吾德馨”。中间八句写室中生活情状,是室主人“德”的外在表现。最后一层隐含“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

3.作者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描写了陋室幽雅动人的景色,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是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中人的活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两方面来描写的,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5.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明确: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之人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子过来,达到最完美的思考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7.熟读并当堂背诵全文。

8.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它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也写了。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

彩屏显示:课题及彩图。

二、检查预习。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指名口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误处。

彩屏显示译文。

3.全班齐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只作点拨。

1.讨论文体。

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讨论后明确: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讨论重点段落的理解。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爱莲花呢?

讨论后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段话中7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谈。

彩屏显示:莲花图。

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齐读第一段。

3.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爱莲,不

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彩屏显示:莲花图。

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

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齐读第一段并当堂背诵。(指导学生背诵)

4.引导学习映衬的手法。

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淡到菊花和牡丹?从文中找出写菊与牡丹的句子。

明确:“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第一段)“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第二段)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明确:因为菊花不臣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有某种类似之处。

由此我们知道作者对菊也是肯定的,菊是正面形象。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

明确: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5.引导分析结尾。

文章结尾几句,运用了哪些句子,发了哪些感慨?有什么含义?

明确:以感叹词“噫”独立为句,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四、布置作业 。

1.默写全文。

2.补充练习。(彩屏显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

(3)中通外直 ____________

(4)不蔓不枝 ____________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

(6)予谓菊 ____________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 4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选自《周敦颐集》,是一篇议论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有感情地诵读席慕容的《莲的心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测

1、请一位同学当老师检查本课生字。

蕃( fn ) 颐( y ) 濯(zho) 淤(yū )涟(lin)

蔓( mn) 亵( xi) 噫( yī ) 鲜(xiǎn)有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陶后鲜有闻

(7)宜乎众矣

3、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 、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通课文,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课文分析,探究文意

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有独特见解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板书)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明确:

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作者以莲自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3、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四、拓展延伸:莲文化的魅力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仿写:我心中的莲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 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4、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完成下面对联

(1)世人爱牡丹富贵 茂叔敬莲花高洁

(2)、周敦颐爱莲说明志 柳宗元小石潭抒怀

五、课堂检测

1、《爱莲说》的主旨句是。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2、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3、生活中,感叹知音甚少,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是。

六、课堂总结

七、板书

爱莲说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悟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教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 分为:"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2、课前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动为本文设计板书。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导人新课。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二、诵读环节。

1、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2、同学交流课前设计的板书并介绍设计意图。(展示台投影)

3、二读,个人读,小组读,教师读,大家评。

三、悟读环节。(先听多媒体配乐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问题。)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3、质疑,解疑。

四、拓展环节。

1、仿句。

2、"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谈谈你们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五、小结。

1、结束语。

2、三读,深情地背诵全文。(背景音乐)

六、布置作业 。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6

以往教学,只要是文言文,一般都设计两课时,今天教学《爱莲说》一课时完成,将本节课的的得失总结如下:

一、预习落地掷地有声

本课在教学之前,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查阅资料,了解“说”这种文体及作者基本情况;自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搜集整理文中文言现象;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上课时我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了检查,检查时采用小组之间相互提问质疑,疏通课文的词句,同学争相回答,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完成了文言文中字词积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设置突破难点

本课中“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是难点,通过问题设置来突破难点。问题:作者究竟喜莲的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出,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味、风度气质三个方面写了对莲的喜爱。有同学提出:作者写莲,更像是写人?我追问:写的是怎样的人?同学回答,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莲的君子形象,作者写的是君子,君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独立高洁,美名远扬,自尊自爱。也有同学说运用的是衬托手法。这时将对比与衬托的区别给学生讲了一下,学生马上就能判断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由此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了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的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质疑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课后练习丰富积累

课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同花的文化内涵。

本节课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还有几个学困生,课堂上不能加入小组合作讨论,以后课堂上要照顾到这部分学生。做为文言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课堂上朗读形式单一,对第二段应做重点指导的,指点不到位。

爱莲说 7

.《爱莲说》专题练习

.《爱莲说》教案5

.《爱莲说》教学设计4

.《爱莲说》语言自读涵咏课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反思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爱莲说》教案3

.《爱莲说》教案2

.《爱莲说》教案1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

.《爱莲说》译文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3

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2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1

《爱莲说》导法八例 8

语文组    宋佳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观孟凡杰老师教《爱莲说》《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听了孟老师的《爱莲说》一课,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孟老师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孟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孟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孟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孟老师把阅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师高声朗读,整体把握。   第二阶段:放录音,学生跟读。第三阶段:生齐读,自渎后解决字、词、句。孟老师采用学生质疑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在这一阶段,孟老师大胆的向课文录音中的“蔓”字的读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种敢于说“不”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三阶段:品读探究,正确评价。这里有“个人思考”“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等几种方式。教师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1、翻译句子。2、表现莲高洁的句子还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诉概括莲高洁的句子。)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第四阶段:齐读课文、小组讨论释疑。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1、  作者为何“独爱莲”?2、  结尾为什么顺序发生了改变,最后说牡丹之爱?孟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做以适当点拨。第五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生谈收获,齐读结束。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我认为孟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 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孟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教学步骤 9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 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古往今来,人们在它身上倾注了多少深情,寄托了多少厚意。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苏轼还以“荷尽已无遮雨盖”;屈原自表心性芳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在写荷花的诸多作品之中,最脍炙人口的,莫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一描写荷花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10

爱莲说

@ 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   )花,可(    )爱者甚(   )蕃(    )。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    )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      )不染,濯(      )清涟(         )而不妖(            ),中通(        )外直(      ),不蔓(        )不枝(           ),香远益(         )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予谓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    )矣。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作者是       朝代        中国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爱莲说》出自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二、写作背景: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三、词语总结: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意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五、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文通过对莲花的描绘,托物言志,(1)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莲、菊、牡丹各象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牡丹

六、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2、对比——作用: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深化了主题,突出了中心。

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达的相反的

七、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2、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的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九、试题举例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对比烘托突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对比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借物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喻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喻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喻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喻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喻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通过对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强烈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五、

三、词语:

1、

可:值得

蕃(fán):        。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写出《饮酒》诗里体现陶渊明爱菊的诗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甚:特别,十分。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        。

清涟:                        。

涟:                。

妖:        。

通:        。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        。

枝:名词用作动词,        。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益:        。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                。

植:        。

亵(xiè)玩焉:玩弄。

亵:                。

隐逸(yi):                。

者:        。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                。

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

鲜:        。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予:

宜乎: 宜是应当的意思,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相关链接

莲花——君子

莲花小记

中文名: 莲花、荷花

学名:nelumbo nucifera

英文名:lotus flower(hindu lotus)

别名: 荷花、芙蕖、水芝、泽芝、水华、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等

类别:浮水植物

教学课型及课时 11

1、教读课

2、一课时

《爱莲说》导法八例 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文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

2、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准备:课件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词内容。

课件二:以荷花为背景的一组图片。

课件三:四个讨论题。

1、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作者把莲比做什么?

2、课文中作者还列出了哪两种花?分别比做什么?

3、陶渊明为何独爱菊?

4、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作者的态度如何?

《爱莲说》 随堂练习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语言导入:我们曾经学过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哪位同学还记得吗?(一生背,再齐背,然后多媒体展示诗词内容)这首诗写的是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它着重描写了哪一种花?(生答:荷花)(多媒体展示以荷花为背景的一组图片)它也称芙蕖、莲花,在我国古代,就被人们所推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荷花为题材的文言文,课题是《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分析题目,简介作者。

1、分析题目。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际,莲花盛开,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一说,然后师小结:题目“爱莲说”意思就是论说作者喜爱莲的道理)

2、简介作者(让学生先自由介绍,然后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宋朝人,哲学家,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示范读。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指生个别读,然后让学生正音。(师强调指出:鲜读第三声 xian。)

3、自由诵读。

4、齐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四、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借助于工具书,再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

2、质疑。(向老师提问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的解释或翻译)

3、带着爱莲的感情齐读课文。(语言导入:我们已了解了文章的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了,这次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

4、男女生分组比赛读。(及时给予评价)

五、品位赏析,把握主题。(多媒体出示4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1、 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作者把莲比做什么?

(生口答,师进行小结) (板书:莲 君子(不同流合污、正直、声名远扬、庄重、令人敬重)(师指出:在这里,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像这种借赞花来赞人的写法,我们叫它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

2课文中作者还列出了哪两种花?分别比做什么?

(生答:菊和牡丹 分别比做隐逸者和富贵者)(板书:菊 隐逸者 牡丹 富贵者)(师指出:这里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3、陶渊明为何独爱菊?

(提示: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写莲就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4、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作者的态度如何?

(提示历来人们都把牡丹当作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们追求富贵,追求名利。牡丹在文中是一个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作者对此是持否定的批判态度)

六、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品德高尚的君子形象,鄙弃了追逐名利、贪图富贵的世风,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七、随堂练习,进行巩固。

八、布置课外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搜集有关写莲花的古诗句。

爱莲说 13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大纲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强调多读多写,规定了阅读写作量,增加了浏览、检索、使用工具书、利用多媒体等内容,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等等。这就提醒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2.教学对象分析

参加本实验课学习的对象是初二(6)班学生。该班是华美学校初二年级的数学特长班,学生有理性思维的优势,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较熟练。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学习进程中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他们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进度、思维方式等不受限制。但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获取信息,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3.教学基本内容分析

《爱莲说》是周敦颐托物言志的名文。他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历久传颂不衰。教授本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以诵读为主。通过正确的朗读,品味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初步弄懂课文后,要求他们用“耳听背诵法”(课堂)和“抄读法”(课后)揣摩课文,背诵课文。至于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可以从能提起全文的词、语、句入手,理清“文脉”。学生抓住了“文脉”,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其次,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例如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词义和用法:

之: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焉: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鲜:①“陶后鲜有闻” ;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中:①“中通外直” ; ②“度不中而轻发”

而: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出淤泥而不染”

再次,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

4.教学目标制定

基于以上对教学大纲、教学对象、教学基本内容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反复诵读课文,揣摩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要求学生提交自制的朗读背诵声音文件);②自主浏览信息,学习一些文言词语,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完成三星级和四星级测试);③参与网上讨论,学会协作学习;学习写对联(提交五星级测试答案)。

二、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内容顺序、超文本阅读框架设计,见如下示意图

2.方式方法设计

(1)情景创设设计——创设“清新、朴素、高雅”的情境,将学习者引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

课件制作重在渲染气氛,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当点击鼠标进入本课首页面时,力争让人产生清新、朴素、高雅而又令中学生喜爱的视觉、听觉效果。首页面的背景图像设计为一汪暗绿的静水和碧绿宽大的荷叶衬托下的几朵硕大、含苞欲放的莲花;背景音乐选用陈蔚旻的古筝独奏《出水莲》,以烘托气氛。学习开始时,先进入“课文介绍”页面,这是网络教学的第一步:“情景导入”。该页面选择播放一段关于莲花与作者介绍的视频剪辑。画面反复出现碧叶衬托下的鲜艳的莲花、雨中的莲花、含苞的莲花、盛开的莲花等录像,将学习者带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从而让人产生朗读欲望和不断探究的欲望。

(2)信息资源设计——丰富、有价值、易检索。

本课的信息资源,除为创设情境而收集的有关莲的图像、视频资料外,主要收集了有关《爱莲说》的评介资料20多篇。资料主要来源于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p225~240页和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有关文章。内容涉及作者简介、历史背景、文体争鸣、词语解释、思想艺术分析、句意理解、语法修辞、文言释义、佳句赏析、篇章结构、语言特色、文化知识、古人笔下的荷花、参考译文、预习与检测、课外阅读等等。信息资源子网页以目录页和显示页组成框架页面形式出现,方便检索与阅读。

“网上语音室”收录了人教版语文录音带中,由著名播音员丁然等朗读的录音和华美学校佟静茹老师的朗读录音。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只要进入五星级页面还可进入互联网浏览更多的信息。

(3)自主学习设计——体现“学生主体,自主探究”的特点。

如“教学内容顺序,超文本阅读示意图”所示,学生在老师“导读”指引下,可自主选择进入“网上语言室”,听朗读示范,朗读课文;揣摩、背诵课文;录制朗读(背诵)声音文件、提交给教师。也可自主选择进入“信息资源库”浏览网络资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获取自己所需信息。有了上述经历后,学生将选择进入“星级测试”尝试闯关的乐趣。

(4)协作学习设计——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人机协作、学科协作、远程协作、家校协作。

“网上讨论区”是师生协作、生生协作的课堂讨论空间。学生可以在讨论区上任意发表学习心得,任意提问、讨论、交流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讨论,也可以在全体学生中选择某些学生的观点,推荐给其他学生;学生可以按意愿在网上分组进一步讨论。学生做三星级和四星级测试时,计算机会根据学生输入的答案,给出不同的提示信息,亲切而友好地帮助学生逐级过关,体现了人机协作的优势。学生到了五星级页面,便有了资格浏览到“中国十大传统名花”的网站,这是生物学知识的网站,用� 学生还可通过互联网远程请教中外名师,也可在家继续他的网上学习与探究,在家如同在校。远程协作、家校协作更具优越性。

3.教学媒体组合设计

多媒体网络,就是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传播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本课有清晰的视频;典雅的背景音乐;朴素、清新的背景图像;“网上语言室”有感情丰富的男女声朗读欣赏,学生可以自主地、充分地“听”和有效地模仿;还可以自主地、充分地“练”,将自制的朗读背诵声音文件提交给教师,这等于将“语音室”和“复读机”功能引进了网络教学课堂;莲花、荷叶的图像,更是醒目地展现在各主要页面上;“信息资源库”中的文章,也被精心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网页;首页上“星级测试”入口处,有米老鼠在不停地翻筋斗,进入“星级测试”页面,又见闪烁的五角星和飞翔的小天使在欢迎。学生浏览每个页面,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和被激发起探究的欲望。网上作业也像玩游戏一样过瘾。

三、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学习效果的检测,主要通过学生提交自制录音文件、完成星级测试、参与讨论来体现。本课设计制作了五套检测题:①预习检查;②拓展性练习;③三星级测试;④四星级测试;⑤五星级测试。其中①和②置于“信息资源库”中,并附答案,分别供学生课前预习自查和课后知识延伸、能力迁移训练之用。③和④属形成性检测题,均由十道选择题组成。计算机自动完成判断、批改、评价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须全部答对才能进入下一关。第⑤套是总结性和创造性检测题:学生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抒发自己对本课学习的感受;通过欣赏“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学习写对联,以此展现创造性思维成果。

《爱莲说》语文教案 14

教学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蔓()净植()亵玩()焉()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濯()谓()隐逸()噫()鲜()宜乎()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

风度(亭……亵玩焉)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衬托)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爱莲说 15

.《爱莲说》专题练习

.《爱莲说》教案5

.《爱莲说》教学设计4

.《爱莲说》语言自读涵咏课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反思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爱莲说》教案3

.《爱莲说》教案2

.《爱莲说》教案1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

.《爱莲说》译文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3

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2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1

《爱莲说》rm视频朗读  

《爱莲说》ppt课件  

《爱莲说》ppt课件(1)  

《爱莲说》mp3音频朗读  

《爱莲说》flash课件在线欣赏2  

《爱莲说》flash在线课文朗读欣赏  

爱莲说 16

《爱莲说》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内容: 人教版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短文两篇》之二。 二、    课题:《爱莲说》 三、    设计者: 阆中市石子中心校   董小明 四、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分析表

课目内容名称 知   识   点 学习目标 知道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爱 莲 说 1 识记本课10个疑难字词 √ 2 有感情诵读课文 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 √ 3 正确理解课文 积累文言词汇 √ √ √ √ √ √ 4 分析本文的衬托手法 把握莲的形象寓意 √ √ √ √ √ √ 5 领会“托物言志” 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 √ √ 6 联系作者的情感 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 √ √ √ √ √ 学习水平描述表 知识点 学习水平 描述语句 行为动词 1 知道 识记本课10个疑难字词 识记 2 领会 有感情诵读课文 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诵读、体会 3 应用 正确理解课文 积累文言词汇 理解、积累 4 分析 分析领会本文的衬托手法 把握莲的形象寓意 分析 5 领会 领会“托物言志” 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领会 6 评价 联系作者的情感 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讨论 六、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莲的形象寓意。 七、    教学难点:  衬托手法的运用,“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好处。 八、    媒体选择与组合: 媒体选择工作表 教学单元/ 课目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二课《短文两篇》之二:《爱莲说》 知识点 学习水平等级 媒体 类型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媒体内容要点 资料 来源 媒体使用方式 1 领会 cai  课件 创设情境 导入课文 播放动画短片 资源中心下载 边播放边导入 2 知道 cai  课件 呈现 预习过程 展示预习内容 自制 学生利用资源库自主学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3 领会 cai  课件 提供示范 展示 朗读 资源中心 播放练读 4 分析领会 cai  课件 提供范本 设疑思辨 展示莲花的定格图片 自制下载 播放-分析“莲”的形象-领会-诵读 5 综合 cai  课件 理解感悟 播放三种花的图片 自制下载 播放-分析写作特色-讨论-总结 6 评价 cai  课件 创设情境 播放动画短片 资源中心下载 边播放边讨论本文的现实意义 九、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此环节2分钟] cai 课件一边展示动画片段,教师一边激情导入,并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在网上查询资料预习课文。[此环节13分钟] (cai 课件播出古曲《出水莲》,并展示预习要求): 1、了解文体和作者 2、正确诵读课文,节奏准确,语音流畅,情感丰富。 3、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4、把握文中“莲” 的形象,理解作者爱莲的独特思想感情。 (三)、配乐朗诵,感受文章精辟的语言美。[此环节5分钟] (cai 课件播出古曲《出水莲》) 1、学生齐声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互评。 (四)、疏通文句,理解文意,感受莲花这一形象的诗意美。 (cai 课件出示要思考的问题)[此环节8分钟]  (1)、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绘莲花的形象的? (2)、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你觉得恰当吗?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领会文章隽永的意蕴美。 (cai课件出示要讨论的问题)[此环节5分钟] 1、“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而世人甚爱牡丹”,这里的“独”和“甚”能删去吗?为什么? 2、对爱这三种花的人,作者持什么态度? 他要表达什么思想? (六)、拓展练习。[此环节5分钟] 1、引导学生总结本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和修辞方法,并说说 有什么好处。 2、�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17

于艳娟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这是星级题,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白杨礼赞》。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导法八例 18

师:同学们,你们看电视、报纸、杂志时是否注意到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和区旗主要由什么花构成的?

生:白莲花。(部分学生回答)

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生:除此以外,我还认为那是因为澳门虽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植民地,但他们盼望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愿望。

生:我再补充一点:那是因为澳门人民要表达他们渴望统一的纯洁高尚的心愿。

师:同学们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说明你们深入思考问题。我从网上下载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及设计说明,请大家看一看。

(多媒体展示,学生好奇地看着。)

师:我上节课印发一份《爱莲说》的预习提纲,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师走进学生中巡视)

师: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完成得很好。能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好新课的预习工作。下面把你们从阅览室、网上搜集到的古代诗人描写莲花的诗句交流一下。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宋代杨万里。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杨万里。

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代李白。

生: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

生: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刘凤浩。

……

师(激动地):太高兴了,我没想到同学们查找这么多的资料,把这些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起来,扩大了知识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整理有关诗句。

师:刚才我们交流的诗句都有是从莲花的外形进行描写,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美文《爱莲说》,作者周敦颐也非常喜爱莲花,从莲花身上寄寓着自己很深的感情,这种写作方法叫什么?

生:托物言志。

师: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前面我们学过的文章说说对“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的理解吗?

生: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具体事物身上,其中物与感情必须要有内存的联系。

师:请同学交流一下作者简介和“说”的概念。(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查到的有关材料。)

师(欣喜地):同学们的学习方式确实发生了转变。有关课文的资料你们能多渠道查找,并且互相交流,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感到很高兴。

(同学们都笑了,激动地交头接耳。)

师:我和你们一样,也上网去查找了有关这几个方面的材料,也拿出来和同学交流。

(多媒体展示材料,同学们对照自己的认真阅读)

师:请大家拿出预习提纲。有关本文的板书设计 做好了吗?

生:做好了。(举起了材料。)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板书设计 ,并说说设计意图。

(前面同学转身过去和后面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迅速讨论开了,气氛相当热烈。教师走进学生当中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师(举起一张莲的水墨画,激动地)同学们,这是雅莉同学设计的板书,请她讲讲她的设计意图好吗?(掌声响起。教师在把电脑切换到展示台,让学生把板书设计 投影到屏幕上。)

生(声音稚嫩):同学们,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张莲花的水墨画,这是我自己画的。我把板书设计 成莲花的形象,然后把莲花的特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分别写在它的花瓣、花叶、花茎上。我的设计意图着重表现莲花的品质,用水墨画形象直观地表达作者托“莲”言志,这样容易理解、记牢。

生:我的板书设计 突出了本文的写作方法,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的。写牡丹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师:两种板书设计 得比我想象的好多了,说明同学们有创新意识,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合作探究的精神。第一种发挥自己的优势画水墨画,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课题赞莲、拟莲、爱莲。第二种从文章的写作方法人手,用表格的形式出现,简洁、凝练,让人一目了然。请大家看屏幕,这是我为本文设计的板书。我的板书设计 也是从莲花的形象入手,把它的品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高尚品格相对应,突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你们的相比,我自愧不如。(展示板书)

师:全班有二十几个同学板书设计 很新颖,课后请科代表收起来,张贴展览,共同学习。

师: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老师要让同学们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意蕴。一读,要求读准意,大体理解文章的意思,有疑问同桌商量,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板书:诵读环节。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展示多媒体,整篇文章出现,重点的字用红色突现,以小组为单位逐一读准音、解释,不懂的再提出来共同解决。因课前有预习,故疑问较少。)

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本文的感情基调。

生:朗读时速度较慢,带着对莲花的喜爱之情朗读。

生:我补充一点:第二段文章句式多样化,有对偶句、排比句、陈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因此,应读得音节和谐,顿挫有致,节奏鲜明。

师:说得很好!这么美的美文,老师也很想在你们面前露一手,请大家注意听,别客气,错的要指出来。(师板书,二读,养语感,放胆评。)

(师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鼓掌表示赞许。)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我们班有位同学最近获得朗读比赛一等奖,请�

生:特别是第二段,我课后一定要向她学习。

师:所以要朗读好文章,除了要注意语音、语速、语调外,特别要注意文章内容所表达的感情,只有带着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欣赏多媒体朗读音像,对照自己,找找差距。(动听的朗读音像,配上高洁的莲花、高傲的菊花、高贵的牡丹花慢慢出现,加上背景音乐,师生陶醉在美景中。)(师板书,悟读环节。)

师:太美了!带着美好的感受我们一起来探讨两个问题。(屏幕展现问题: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小组讨论。同学们有的讲着,有的画着、有的记着。教师巡视,参与个别组的讨论。)

生:课文从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芳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三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可爱。

生:作者身上莲花的品质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质朴,纯真自然”,对应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生长环境,尽管它生长在“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淤泥中”,但它出淤泥而不染。

生:作者身上莲花的品质还有“通达正直,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对应了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的体态芳香和作者在污拙的世风中坚贞不屈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和香气。

生:我再补充一点。作者身上莲花的品质还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对应了莲花“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刚直、清高的风度气质。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周敦颐之所以能写出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也和他的个性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给人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显明独特的个性。

师:同学们通过讨论、联想和想象,把作者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荣华富贵、洁身知好、通达正直的志向和在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格阐述清楚了。讨论一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生: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

生: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师(插嘴):这位同学回答得好极了。在写作方法中衬托有两种;一种叫正衬,一种叫反衬。举个例子:以白衬白,白色不突出,这是正衬;一白一黑,白的就显得更白,黑的更黑,达到对比的效果。作者讲的“菊”是正衬,是美丽的,作者持赞赏的态度;“牡丹”是反衬,在当时社会中,牡丹代表着那些趋炎附势、追逐名利的富贵者,对此作者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 )

师:第一段以总述开头,然后说明,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119个字,融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师板书,拓展环节)(屏慕显示仿句要求)

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平。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像一位雍容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生:我特别喜爱昙花。昙花虽只在夏秋季节的深夜才开花几小时,但它用这段时间使尽浑身解数,来表现它的美。这不正是千古名句“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证明吗?人生难得几回搏,搏得一回才精彩。所以,我喜爱昙花。(掌声不绝)

生:我特别喜爱和平鸽。它虽然没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那么珍贵稀有,也没有鹦鹉的巧舌如簧,羽毛鲜艳动人。但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它象征着和平。“和平”,这是一个让人梦寐以求的字眼。伊拉克人民渴望的平,巴勒斯坦人民渴望和平……“和平共处”已成为联合国五大原则之一。只有国与国和平相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可见,和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强大的前提,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和平鸽之所以被人们喜爱,也正是如此。人民多么希望和平鸽能在全球上空自由翱翔。所以,我特别喜爱和平鸽。

……

(掌声经久不息)

师:同学们说得实在太好了,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篇散文诗,更是人生哲学的演讲。《爱莲说》所赋予我们的深刻道理,更是当代青少年具有的敢疑、敢说、敢想、敢干的个性品质。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亭亭净植”的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诵课。(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出口诵)

生:全班学生深情地背诵课文。(屏幕显示莲花——菊花——牡丹花——莲花慢慢出现,背景音乐)

师:课堂上,同学们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所说的话富有哲理性,课后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诗,这就是今天的作业 。下课!

生(带着满足喜悦之情):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19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课文中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在“讲”与“练”字上下了很大工夫,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是机械的识记,从而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构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上完《爱莲说》一课后我对此更深有体会。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习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同学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同学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同学说:“我认为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当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语文教学重在学,学生是主人。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 2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诵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正衬”“反衬”的的写法。

3、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展示莲花图片]

提问:1、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

(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我国文人笔下。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许昌,被誉为莲城,许昌“市花”就是荷花,可以说荷花就是我们城市的标志。作为许昌人,我们应该对莲花有特殊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并表达自己对莲的喜爱之情的。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看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宋朝哲学家[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

三、解题:“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谈谈或者说说爱莲花的道理”。作者为什么爱莲哪?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哪?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现在明确一下本文的学习目标。[展示图片]我们来先完成第一个任务。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诵。并注意加横线字的读音。[展示图片]

2、请同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强调重点字词。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

(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归纳之的不同用法:

水陆草木之花(的)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句中动词。不译)

3、学生齐读课文,理解文言文的读法。

要求声音响亮精神饱满,再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体会怎样朗读文言文。怎样才能这篇文章蕴含的感情读出来哪?一要注意节拍,二要注意节奏(文言文要读的舒缓),三要注意重音,四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展示文章图片]再齐读一遍课文。很好,基本把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了。那么作者到底喜欢莲花什么哪?下面我们来具体欣赏。

4、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内容结构层次。

第一自然段写物,(莲),第二自然段抒情。第1段主要用记述句法描写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现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

五、研读欣赏:

1、试将赞美莲的句子找出来。作者从那几方面写莲的?寄托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展示图片]

2、读第2段思考:

A、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这对三种花的评价。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义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B、最后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最后三个句子,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语气,第二句反问语气,第三句感叹语气。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哪?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评,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3、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

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这种写法叫正反衬托。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言简意丰,生动形象。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六、反思探究:

1、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评价作者的思想: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

2、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质吗?

从“莲浑身都是宝,可观赏可食用可入药”,学生归纳为莲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莲茎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增长,叶总浮在水面上”总结出莲的“乐观向上,顽强拼搏”精神;从“粘性很强的胶水粘不到莲叶上”联想到现代的优秀共产党员“拒腐蚀,永不沾”。

3、你喜欢哪一种植物?说说理由。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花正衬隐逸者

牡丹反衬富贵者

不染、不妖

莲通、直、无蔓枝君子

香、清、净植

不可

[托物][言志]

教学设想及教学方法 21

1、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句子上的,或是关于安塞腰鼓背景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爱莲说 22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四)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 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 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四)总结、扩展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由“莲花”入题到以“莲花”结束文章的学习,线索清晰,又注重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

爱莲说 23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ppt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 )(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 )(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话是在屋中的来往之人,我们把他放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学生自由读)

(3)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这也是在屋内的生活,我们也把它画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也和上句一样“无”的部分要读得轻一些。(学生自由读)

4、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集体读一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5、集体朗读课文。

6、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谈,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教师板书)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7、此课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课本翻倒183页练习三,学生自己读读画画,看看对偶有什么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

四:拓展延伸

1、即兴小对(学生练习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作为家庭作业。

五:集体背诵

学生对照黑板板书背诵全文。

六:作业布置

评价手册中22课《陋室名》的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24

爱    莲    说

(周  敦  颐)

[教学目标 ]

1、            托物言志的写法。

2、            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课文:

1、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所用的教材中,有一本是用一朵花作封面的。想想看,它是哪一本书?(对,是生物书)封面是什么花?(荷花)荷花又名莲花,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目录部分,猜猜我们今天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爱莲说)

板书课题。

2、解    题:

本文作者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请同学们注意“敦”和“颐”这两字的读音和写法,区别“敦”和“郭”、“颐”与“熙”。

课题上的“说”是否就是“说话”的“说”呢?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就是要利用注释,找到所需的答案。

3、教学目标 展示: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短文。我们学习它,要通过熟读以至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二、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利用注释自己读课文两遍,疏通生字词。

三、请两个学生各读一小节,师生共同正音正字

晋            莲、涟区别          亵玩

予            鲜      鲜为人知    屡见不鲜

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后面均是爱的内容)

四、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节:

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

(不是。以书中为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2、“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

3、根据注解,理解句面意思:

益:更加,越发。       精益求精

植:树立。             现多为种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可以玩弄啊。而:但是。

4、根据理解,� )

以《生物》书封面为教具,引导学生分析莲花的品质:

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是它却白里透红,一点不被污染,不与淤泥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它的茎是笔直的,内部畅通没有阻隔,可见它胸怀豁达,品行正直;它很美丽但不轻佻,端庄高洁。

5、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以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写莲,实质是为了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豁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了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呢?(托物言志)这样文章既富含哲理,又生动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6、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读这一节。

根据板书背出来,请一组齐背。

(二)         分析第二节:

1、作者把品德高尚的

牡丹艳丽而华贵,达官贵人都喜欢它。

2   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

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

3  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何种态度?

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

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养态度。

4   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

5   请男生齐读这三句,读出陈述、疑问、感叹语气。

六 ,总结全文

1,  说话训练。全文以“爱”字作线索,贯穿全文。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花,请大家说说你爱什么以及爱花的理由。(加以肯定,鼓励,引导如何做人。)

2,  各人所爱不同,周敦颐独爱莲花,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鄙弃了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题。

3,  本文除衬托外,还运用了其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七,读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为《 爱       说 》  ,填上你所喜爱的花的名字。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        敦      颐)

陶潜爱菊            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衬托  排比

众爱牡丹            富贵者    宜乎众矣             比喻  拟

不染不妖

予独爱莲     通 、 直                   君  子   同予者何人

不可亵玩

托    物            言     志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25

上完这节课后听课的老师说,从课堂上能感受到一种层次之美,有曲径通幽的感觉。其实这得益于文章本身的特点,通过文本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本文是层层呼应,层层铺垫,层层深入。只要抓住了这一特点,引领学生一步步读下去课堂自然也就有了层次

除了整体设计呈现文本的层次美之外,我自己觉得在具体环节的处理上还有一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情景的设置。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音乐中勾勒美景,在赏析莲花之美这一环节通过所提供的句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莲对话的情景。这也手法并不新颖,不过在这里却有很好的效果,会给学生一种暗示,让他们觉得莲是有灵魂的,那么学生对莲的赏析很自然就会往品质情操上靠拢了。

二是课本诗的运用。本节课出示的课本诗,是作为一种让学生感觉比较新颖的拓展材料,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首先让学生通过填词整合了对联的品质的感悟。接下来又通过“是谁”的追问,让学生贴近作者高洁的心灵,实现了向下一个层次的过渡

三是面对较有难度的问题,引领学生讨论探究,并且给予暗示,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字的提示语,提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唤醒学生关注到了已经被忽略的“噫”字,从而品读出作者的遗憾和感慨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最让人遗憾的就在于一味追求环节的巧妙而削弱了对学生的评价,在对学生的精彩发言上上缺少引导和赞美,没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爱莲说》导法八例 26

【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十、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十一、�

十二、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十三、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 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十四、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课件演示第四段)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五、总结(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十六、形成性测试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表达了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十七、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爱菊隐逸者

(正衬)

予爱莲 君子

(反衬)

世人爱牡丹 富贵者

爱莲说 27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讲边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dūn 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ān)

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

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爱莲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xiān)

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众笑)

师:对!样子怎样呢?

生(5):摇头晃脑的。(众又小声议论)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骈”读pián(板书: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

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这位同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

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

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

师:对。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

生(14):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

(学生小声笑)

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

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

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 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

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下课!

《爱莲说》导法八例 28

试教班级:常州市第一中学初二(2)班

试教教材:江苏版《语文》(洪宗礼主编)

试教教师:江苏省盐城中学  刘 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讲边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dūn 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ān)

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

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爱莲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xiān)

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众笑)

师:对!样子怎样呢?

生(5):摇头晃脑的。(众又小声议论)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骈”读pián(板书: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

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这位同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

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

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

师:对。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

生(14):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

(学生小声笑)

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

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

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 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

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下课!

《爱莲说》导法八例 29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白杨礼赞》。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知识点总结 30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插图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学情分析

学生对“莲”这种事物还是比较熟悉的,从墙壁上挂的画,文学作品中读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再加上本文提供的插图,文字资料,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阅读后肯定有独到的体验,可引导他们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与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

教学目标

1、把握“莲”的形象,注意其所揭示的象征意义。

2、通过多朗读,体验作者文中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正侧面烘托的写法,体会其好处,并谈谈自己对文章的个别富有启示的话的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1、由“莲”的话题谈开去,引导学生注意“莲”即是“荷”的别称

2、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本文主要写作对象

①学生质疑,将问题写在纸上

②学生分小组研讨质疑的话题

③各小组拟订本小组困惑的话题,提交班内研讨

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生:课文中写“莲”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谁来说说莲所具有的特点?

生:“莲”生长在污浊的环境中却不受沾染。

生:“莲”外表笔直,香气飘得很远。

师:如果“莲”让你想到了某类人,� 书上不是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吗?

师:“君子”又具有什么高贵品质?

生:从“莲”的外在形象的描写看,把“莲”比喻成“君子”,它,不受污浊环境影响,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生:他概括出了几个要点,但还不完整,“莲”还仪态端庄,通达事理,从书上“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中通外直”可知。

生:我在想,题目提到“爱莲”,作者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生:前边提到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亵玩焉”就是。(加以解释)

生:文章作者主要要写“莲”,为何又提到“菊”和“牡丹”?  (讨论)

生:(归纳牡丹与菊的象征意义后)为了烘托写莲。写“菊”正面烘托写“莲”,写“牡丹”反面烘托写“莲”。……

④学生自己归纳主题

⑤小组探究本文写法,推举代表补充发言

3、朗读,交换阅读体验:

师:研习了本文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请谈谈。

生:我感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我的启示太深了。(坐下)

生:你谈谈其中原因吗?

生:人好比莲,人也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倘若不受环境影响,这也太难了,譬如,我们有的同学受别人的引诱,到游戏机室里玩游戏,直至天亮,这都是因为他们意志力薄弱,受不了诱惑的缘故。

生:看来,我们要学习莲,坚持使自己不轻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生:人们都说“近墨者黑”,看来“近墨”者也可以不“黑”呀!……

师:他的体验有新意……

4、学生总结这节课内容

5、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节课后的心得

生:学了本文,我感觉一个人对待生活要象作者那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做人才会乐观,不那么辛苦,生活才有乐趣。

生:我觉得“托物言志”的写法好,文章写得含蓄,却意味无穷。

生:我觉得作者有独特个性,不随大流,感于逆环境而行,他的生活追求值得我们称道,学习。

生:我认为人逆环境而行也是十分辛苦的,因为人毕竟是环境中的人,也该努力去适应环境,才会将环境好好利用。

生:怎样利用环境?能举个例子说吗?

生:比如,你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学习条件好,能很好利用,学习就可能更上一层楼,否则,再好的环境,也只是浪费。

师:分析深入,有独到见解,他们积极思维值得大家学习……

二、交流阅读体会

三、畅谈学后心得

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

课堂,因讨论而精彩

本节课,我让学生以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质疑,积极动脑思维,探索问题的实质,以讨论的方式展开了探究交流,学生在探索问题过程中,将自己体验到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交流,分享,使得自己的“成果”公诸于众,从中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愉悦的美好感受,尝到了成功的幸福感,这也使得他们更乐于讨论,乐于交流,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浓烈,学生积极投入,各抒己见,大胆直言,这是学生乐学而有热情的学习的一种体现,课堂,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我想,这是本节课的可取的一点。

再者,学生在课内,由于采用了合作探究与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比如:对文本内容的探索,看书本素描的荷叶图后的讨论,学生的讨论研究的积极性都挺高,因为有着共同喜爱的话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已经不仅局限于课文本身,还延伸到生活实践中的事例,延伸到做人的法则,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体验,谈学习本文的感受,他们的情感真实的流露,都在一节课的讨论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课堂上,学生的讨论热烈,因热烈而精彩,因精彩而见成效。

教学点评

“美”点,贵在发现

本节语文课,老师让学生多朗读,多讨论,学生与学生更多地交换自己阅读后的思想认识与情感体验,大多数学生都能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去挖掘书中蕴涵的奥秘,提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来。比如:“谁来概括一下莲的特点?”,“由莲的形象,你想到了什么?”,“环境对人的影响,你又是怎么看的?”等问题的提出,都可见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和深入,书本上的许多“美”点都让学生给找寻出来了,学生们那一双双明亮而敏锐的眼睛是多么善于发现问题啊!课堂上,因问题的提出,争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热烈,学生在探索和讨论中生成了新的东西,这,正是新课堂所带来的。

再者,不仅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老师(或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常常会表明自己不同的看法来。譬如:提到“环境”与“人”的关系,大多数人都认为,人不应该受环境的影响,受环境的束缚。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人要受环境的影响,并且要很好的利用环境因素,使之为自己的发展服务。观点新,看法别致,使得课堂的讨论更活跃,更深入,善于“找别人的茬”,这有利于大家对问题更深层次地把握,因此,它也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美”点。

“美”是无处不在的,随处可见的,“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节课,学生个个在创造着美,老师“借题发挥”也是在创造美,只要我们能做课堂的有心人,多发现问题,像本节课,那么,我想,课堂效果应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