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民间采风去教案优秀2篇》
和同学研究性学习效果 篇1
沭阳地方农谚《九九歌》评析
寒假里我们到民间采风,在几位老人的协助下收集到了我们沭阳的两首农谚──《九九歌》。仔细读来,深感韵味无穷,我们不由为我们先祖们的智慧所惊叹。沭阳虽不是什么人杰地灵的地方,但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祖先们在这块大地上辛勤劳作,发明了绚烂的民族地方文化。我们收集到的这两首《九九歌》,不但对计算气候时令十分方便,而且它通俗形象,内容丰富,涉和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充沛地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透视出沭阳地方文化深刻的内涵。
《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三九尖嘴九,滴水变成冻琉琉;
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结队走;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
六九解冻九,渐渐舒开两只手;屈指数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
时节交八九,家家户户犁耙修;张口说九九,牛鞭遍野响不休;
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
扳指数九冷风来,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气变了脸,大衣毛帽不支(顶)寒;
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炉旁边读报刊;五九禽畜圈里看,牛生新犊鸡下蛋;
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八九吹面风不寒,收拾农具忙生产;
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民谚有如下特点:
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两首农谚每首只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却包括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阳人民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九”为大,认为“九”是最吉利的数字,如“九九重阳”、“九九归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名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由于五六七九天()气的变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为一: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读起来更加简洁易懂。
另外,从一些语句中可以透视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我们知道,“红色”是喜庆的象征,“绿色”充溢了生命的活力。红绿相配不只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规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充溢智慧的沭阳人民也许早已发现了这一规律,沭阳的俗语中便有“红配绿(方言读lu,入声),看缺乏(看不厌)”的说法。所以第二首谚语便有“红红绿绿新春衫”之说。
二、形象生动的语言
两首农谚中使用了许多方言俗语,当地人读起来倍感亲切自然,充沛表示了地方语言特有的憨厚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从中品味到其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如“尖嘴九、交、冻琉琉”等词。“尖嘴”在沭阳方言中意为“厉害、刻薄”,如,“这个人尖嘴毛唇的”,在这里充沛表示出天气的干冷无情;“交”在沭阳方言中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岁了”。“冻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结挂成的冰柱,在本地还常用来指透明的物体,如称玻璃球为“琉琉球”。
还有一些表示物象的词语,准确地表示出数九天不同时节人和物的不同表示。有的再现了数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变成冻琉琉。有的写出了寒冬中人们行动的艰难,如:冰上行人结队走。有的写出了春回大地,人间焕发出的新春喜庆气息,如:沿着河岸插杨柳、冬去春来花草稠、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在言语表达中,两首农谚充沛体现了民歌的感情朴素、纯洁、活泼的特点。如有一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二九天气变了脸。写出了二九天气的寒冷无情,变化无常,时而寒风凛冽、寸步难行,时而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也能从中想像出人们在风中缩头拢袖的情景,形象生动,表意深刻。
三、真实独特的感受
这两首农谚,把人们在不同时节通过各种感官所获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尽致。如通过视觉来写时令景物的变化,如:冬去春来花草稠、韭黄青菜绿茵茵、红红绿绿新春衫、数九尽了草木青;通过触觉来写人对冬季来临的无奈和对春回大地的喜悦:扳指数九冷风来、满天寒气冷飕飕、渐渐舒开两只手、八九吹面风不寒;从听觉上来写入冬后寒流南下,北风呼啸的独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还有写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绝于耳的声响:牛鞭遍野响不休。
这两首谚语,还形象巧妙地通过入冬以后人们随时令而变的所有衣着打扮来表示对冬天的切肤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脱下棉衣把路走、红红绿绿新春衫。
四、鲜明的时代特征
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两首农谚虽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辙,但内容却有所不同,从中可以透现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时代性特点。
几千年来,农业生产一直是华夏儿女生存发展的根本。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勤劳的农民,最紧要的应该是适时而耕、和时劳作。农事大于一切,所以要“家家户户犁耙修、收拾农具忙生产、牛鞭遍野响不休”。当然也充沛反映了过去人们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从事农业生产仍然要依靠蠢笨的木制农具和工作效率极低的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却出现了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的时髦名词: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炉旁边读报刊。这些名词的出现,充沛地表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前后对比真可谓是沧海桑田,翻天覆地!
五、科学准确的结论
这两首农谚还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时节气候的关系,与现代科学家竺可桢的物候学理论研究效果竟不约而同,如: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农谚中“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之说,这里的“回阳”是有科学依据的。地理学、天文学研究标明,从冬至日也就是开始数九之日始,太阳已从南回归线渐渐向赤道转移。到了五九时节,天气明显变暖,太阳也离人越来越近了,当地的农民的“回阳”之说正与此不约而同。
从气候、物候和农事活动的实际考察来看,这两首歌不只适用于我们宿迁一带,还大体适应于黄河流域,对于指导农副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当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变化、气候寒冷的程度不同,《九九歌》也因地而异。晋冀鲁豫等北方地区流传的是:“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江浙沪等南方地区流传的是:“头九暖,二九寒,三九冻得百鸟乱,四九腊中心,冻死腊虫精,五九四十五,刀斩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无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两可挽,八九七十二,猫狗找阴地,九九八十一,百草报青叶。”这些都生动地反映了冬至后的八十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客观规律。但不知怎的,读起来好像都没有我们所采集到的这两首农谚亲切自然,因为它语意中还透着一股家乡的泥土气息和甘醇如酒的亲情!
具体过程 篇2
1、搜集民谚:
由于民谚来自农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有许多农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随同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淡忘。所以,要想真正地获得第一手资料,要特别关注那些年长的老者。
为了方便他们采访,我首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文明礼仪课,教会他们如何深入调查,如何文明采访,如何使用采访工具(录音机、照相机等),如何尊重老人等等。为了方便工作,我们还请了地方文史研究人员来指导他们确定采集的地点和采访的对象。
2、阅读理解:
要教会同学如何阅读自身搜集来的民间农谚和理优秀论文章,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同学不搞信息封锁,提倡资源共享。通过互相交流,拓展阅读视野。我们给他们耐心讲解农谚的一般特点、阅读的基本方法、怎样进行比较、如何欣赏等等。其中方言的演变是我们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因为有些搜集到的民谚由于太久远,现代人已不能准确理解其内在含义了。为此,我们又特地邀请了地方的方言研究专家来协助同学阅读理解。
3、深入研究:
在充沛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将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他们不懂的问题要适时点拨,如农谚的历史演变,农谚的时代性、人民性、地域性等特点。经过讨论研究后,同学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便教他们如何去归纳总结自身的观点。同学们又集中在一起画呀,改呀。不久,一张张“观点汇总图”便诞生了。
4、撰写优秀论文:
如何将自身的研究效果撰写成文呢?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于他们的研究效果持欣赏的态度,并对优秀论文写作提出相关要求。当然,我们绝不能以规范的'学术优秀论文的规范来衡量它,只要同学在文章中有自身的独特视角、独立考虑和独到见解就行,哪怕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当然没有实践的胡编乱造是不行的)。因为,他们所获得的生活体验和研究经验也许是他们在书本中永远也学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