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公开课《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开课《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 篇1
一、预习目标
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识记文中字词和诗句
二、预习内容
1、关于作者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1988,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2、识记字词和诗句
红缯 紫绡 醴酪 龟裂 蒂部 渣滓 贮藏 兼程 祠堂 萌蘖 幅员广阔
咏荔枝膜
徐勃
曾向 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
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惠州绝句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简要概括文章各段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巩固掌握文中字词和诗句
2、学习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说明顺序和方法,品味语言特点
二、学习过程
(一)文本探究
1、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并指文章的说明顺序
2、本文出色地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准确简洁是说明性文字最基本的特点,请在文章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文字。
4、读下面一段文字,与课文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圆锥花序。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摘自《辞海》
5、课文主要采用那些方法来增添文学情趣的?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诵读诵读,并举例分析。
(二)、反思总结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点
(三)、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注音解释 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逼真(bí zhēn):极像真的 B. 绚丽 (xún lì):灿烂美丽
C. 渣滓(zhā zi):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D. 兼程(jin chéng):同时赶路。
2、选出划线字注音正确 的一组 ( )
A. 醴酪(lào) 贮藏(zhù) 紫绡(xiāo) 萌蘖(miè)
B. 红缯(céng) 祠堂(cí) 莹白(yíng) 宠幸(chǒng)
C. 龟裂(guī) 渣滓(zǐ) 耀眼(yào) 绚丽(xuàn)
D. 壳面(ké) 记载(zǎi) 绛囊(xiáng) 混和(hùn)
3、选出对加黑字解释正确的 一组 ( )
A. 紫绡 (生丝织的绸子) 红缯 (古代丝织品的统称)
兼程 (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萌蘖 (生芽,发芽)
B. 醴酪(甜酒) 日啖三百颗(品尝)
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 阙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C. 密移造化出闽山 (自然,天然) 果树志 (文字记录)
绛囊 (深红色) 蒂部 (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
D. 飞焰欲横天 (横布于天边) 宠幸 (幸运)
山顶千门次第开 (第二次) 浑圆 (全,满)
公开课《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结构方式
2、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对荔枝的评价:
1、“一果上市,百果让路”
2、“饥食荔枝,饱食黄皮”
3、果中皇后——荔枝
4、荔枝的营养丰富,是一种高级滋补果品,有养血、消肿、开胃、益脾的药用价值。
二、整体阅读
1、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课文介绍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2、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明确: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3、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何作用?
明确: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
小结: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一)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二)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2-10)
1、荔枝的果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荔枝外壳构造;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表
B荔枝外壳的颜色;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C荔枝的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荔枝的壳膜;白色
B荔枝的果肉; 里
C荔枝的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D荔枝的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2、荔枝的花(10) 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三)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生产情况(11-14)
1、荔枝的产地分布:中国南部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4、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知识链接
种类: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特点: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方法:下定义 作诠释 打比方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画图表 作引用
顺序:时间 空间逻辑
语言:平实性 生动性
常见说明顺序
一。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
二。空间顺序——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三。逻辑顺序——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
如:一般——个别 主要——次要
原因——结果 现象——本质
三、文本分析
4、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
(一)1.举例子(板书)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等。
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2、打比方(板书)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作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动,有文学情趣)
3、数字说明(板书)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如: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作用:准确、客观、具体)
4、引用说明(板书)
古代诗文、文献资材、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
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作用:确凿可信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性,还增加了文学情趣。)
5、作比较: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有似丁香。”
6、分类别: “广东有双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7、下定义:“荔枝壳表面特称龟裂片。”、“两侧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作用:准确、科学)
(二)大量引用诗文:
诗文作用
《荔枝图序》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一)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掌故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四、课文总结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
五、布置课后作业
1、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公开课《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 篇3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
过程与方法:
明确学习要求
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
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方法:提问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 解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而用文中之标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三、 初读课文,概括要点
1、阅读课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读课文后,选取荔枝的某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2、 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 引出说明对象
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
二、 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3、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根据层次,试说说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四、 再读课文,筛选信息
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下列句子对课文理解的正确与否。
1、 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的。
2、 我们吃的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 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4、 古代记载荔枝的书有十三种。
5、 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长的。
6、 能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7、 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广东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
教师总结:高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中主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其中筛选信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
1、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个别词语。如上面第3句原文应是“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透明”,所以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
2、在原文的基础上,替换个别词语。如上面第6句原文应是“盛产荔枝的地区”,把“盛”替换为“能”,表意大不相同;
3、在原文的基础上,颠倒个别词语的顺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应是“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广东”与“福建”的位置调换;传递的信息不相同。
4、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删减附加条件。如上面第1、4、5句与原文相比,分别少了“成熟的荔枝”、“现在知道的”、“现代科学技术发达”条件,所以这三个表述是不准确的;
5、根据文章,逻辑推理。如第2句,根据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应是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所以这个判断也是不准确的。
五:细读课文,鉴赏表达技巧
这篇课文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
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
3、 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4、 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
a.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 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 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 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请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1、 科学性
“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
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算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语言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2、 文学性
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从标题开始,相继引用了陈辉、郭明章、邓萧、徐勃、杜牧、苏轼等诗人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此外,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总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 你从本文的学习中悟到了什么?
2、 选取你身边的一种地方特产,运用你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向人们介绍。
八、课堂小结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
九、布置作业
完成讲义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