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选10篇)正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选10篇)》

时间:

《云南的歌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单元特点——民俗引入,让学生说说潮汕的民俗。再简介作者,让学生随着一个湘西人的角度来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附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三、检查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四、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播放刘三姐的音乐片段]继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引: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录音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此处全凭学生自己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例: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4、赏读“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呢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板书:点面结合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 唱歌人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 唱歌环境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 唱歌场面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总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现在,就让大家来欣赏英歌舞片段及潮洲大锣鼓,这些都是我们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五、布置作业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一)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以人衬景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以景衬人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点面结合

(二)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 唱歌人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 唱歌环境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 唱歌场面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云南的歌会》教案 篇2

【 学习目标】

1、了解云南的歌会不同场合歌会的特色。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描写方法。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

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难点:领会三种场合唱歌的不同场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 学法导航】

一、预习自测

1、云南知多少:

2、作者简介:

3、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迤西( ) 譬喻( ) 糯米( ) 蹲踞( ) 忌讳( )酬和( )铁箍( )熹微( )

请在下面写一遍、力求工整、规范、美观:

(2)理解下列词语

酬 和 引经据典 扶摇直上 别开生面

若无其事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3)认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几种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吗?

三、研读赏析

1、说说《云南的歌会》中你最喜欢的场景?谈谈你的理由。

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哪一种?为什么?

A.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B.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裤,腰间围个布围裙,脚下穿双鞋,辫发盘在头上。

3、作者为什么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4、“金满斗会”给人的感受如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

四、拓展迁移

1、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找出一两个,写在下面。

2、你能用一段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和感受吗?

五、课后练笔

收集我们当地的民风民俗,或者是你了解的中国的民俗,节日,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话题或者是以中国的风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云南的歌会》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教学重点)

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教学难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师生欣赏。

教师讲解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感受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三、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一)听课文录音,理清文章脉络:课文可分几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二)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课时2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二、赏析品读课文。

※ 学法指导:

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

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引: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1、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明确: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2、“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明确: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3、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明确: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4、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明确:机智才能。

5、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明确:动作、神态、外貌。

6、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7、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采用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 播放刘三姐的对歌音乐片段,体会民歌的文化魅力。

(二)赏读“山路漫歌”。

8、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明确:悦耳好听的山歌。

9、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明确:淳朴本色美。

※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这条路……接着起飞” ),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10、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注:此处全凭学生自己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例: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板书:以景衬人

(三)赏读“村寨传歌”。

11、“金满斗会”呢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明确: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12、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明确:人多――时间长――盛装。

13、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明确: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

板书:点面结合

(四)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内容

特 点

写作重点

写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唱歌人

以人衬景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环境

以景衬人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唱歌场面

点面结合

三、讨论问题

(一)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

(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总结全文。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三;

2、课外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

教学反思

《云南的歌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

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

总起全文(1)

山野对歌(2~3)

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山路漫歌(4)

金满斗会(5)

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b.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喜欢哪一种写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肯定和鼓励)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体朗读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并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设计

研读品味4~5段

1、学习“山路漫歌”。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

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齐读第4段。

2、学习“金满斗会”。

a.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b.齐读第5段。

拓展探究

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而人们用歌来表达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欣赏和比较以下三种歌会,你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特色吗?

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会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片段。

师生交流讨论,不要求统一看法,也不要求谈得很专业,目的`只是让学生对民族音乐、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借音乐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更多初二语文教案,请进入

《云南的歌会》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从而体会歌会的特色。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欣赏品味精彩的语言片段,感受云南歌会的美。

3、体会作者对民俗文化的赞美,领略民俗风情,并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感受歌会的特色。

难点:

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生命意蕴。

教学方法:

本篇课文虽然脉络清晰,但是内容繁多琐细,对三个场景的解读上很难处理,因此我决定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并以美为切入点,把对美的赏读与挖掘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基于本文的特点,我将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并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同时通过点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关键时刻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引导作用,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民俗文化

1、由单元特点——民俗入手,先让学生说说我们河南本地都有哪些风俗?

民风和民俗,作为精神文化产物,是我们民族成员创造力和智慧的体现,然而在当今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这种民俗的声音已经完全被都市的喧嚣所淹没,因此我希望学生并不要拘泥于课本,充分了解我们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让传统文化因子再次活跃在孩子们的视野中,所以在讲课之前必须要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民俗问题的兴趣。

2、导语:

我们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我们刚才说了我们河南的民俗,接下来我们就开始美丽的云南之旅,看看那里都有怎样美丽的风俗?

3、云南之旅: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由我和学生在课前共同收集的材料整理而成的ppt《云南之旅》,通过图片展示向他们介绍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

看完了美丽的云南风情后,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作家沈从文是怎样向我们展现云南的民俗风情的,不知是云南之美流淌出这样的文字,还是沈从文的文字流淌出别样美丽的云南。

二、了解作者——熟悉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本篇课文选自沈从文的《记忆中云南的跑马节》一文。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云南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就是沈从文作为历史文物研究学家对云南民俗——云南的歌会的一种“行为采录”,是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对于民俗文化一种特殊的“抢救性发掘”。

三、通读全文——感受文章特色

让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自己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并在朗读中初步感受文章的特色。

例如本文的特色词语:

蹲踞酬和譬喻柞木龙吟凤哕

箍桶阉鸡熹微

(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正确读音的同时,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速读全文——理清结构层次

本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晰,描写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民歌演唱。再次快速地阅读课文,筛选关键信息,看看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各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找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答案,并请全班同学共同分析,看看那个同学分的最准确?

进而明确: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合作探究——讲述歌会场景

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都是怎样描写的?(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拨:比如在“山野对歌”中

小结: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在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多读,在阅读中初步感受文章特色,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关注民俗话题——走进美

导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云南的歌会》,接下来首我将播放一段视频,这是在我们河南土生土长的曲艺盛会——马街书会。看完了我们河南的马街书会,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美丽的云南,看看那里究竟有怎样美丽的风俗?

2、初识文章特色——发现美

(由于本文的篇幅比较长,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体会并不符合实际,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找特色:

速读课文,归纳总结本篇文章都有哪些特色?

教师点拨:所谓“特色”也就是这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咱们可以从全文的结构和文中的语言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明确:

比如:课文结构清晰

表现内容丰富

语言自然生动

片段描写精彩等特色。

在归纳出这些特色后,紧接着我会让学生们在课文中找出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特色?

比如,课文结构清晰,可以分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以及“山寨传歌”三个画面;

片段描写有:

景物描写片断: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动物描写片断: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

场面描写片断: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听曲子。

人物描写片断: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学生们通过查找可能还会总结出还有情景描写片断、事物描写片断等等。

(接下来为了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将从以下两大步骤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步:

3、展示歌会画面——感受美

在这个环节我将通过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以及它们在特点和描写内容、描写重点上都有什么不同?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

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加以教师的点拨进而总结出以下内容:

歌会画面描写重点描写内容歌会特色

山野对歌人物外貌、动作、才智对抗赛歌

比拼才智

紧张激烈

山路漫歌环境花、鸟、人即兴歌唱

快乐自由

无拘无束

山寨传歌风俗参与的人、场面、形式民歌传唱

热闹非凡

其乐融融

(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且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现,化繁为简,直观清晰,让学生很容易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第二步:

紧接着我会让学生对“山路漫歌”这一自然段进行重点品析,因为本段对景物、动物的描写都很精彩,而且十四五岁的赶马女孩子与学生们的年龄相仿,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4、体会民俗风情——品味美

接下来咱们来具体品味一下“山路漫歌”这一自然段究竟美在哪里?

①听歌声

本段生动地描写了唱歌的场面,试着在文中找出都是谁在唱歌?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出:

云雀在唱歌:一边飞一边不停的唱歌······

戴胜鸟在唱歌:“郭公郭公”叫个不停······

赶马女孩子在唱歌: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让学生通过品味体会作者把自然界的歌声与人的歌声相应和,给人一种自然朴实,和谐欢快的美感。)

②赏语言(本段语言非常优美,我会找出具有代表性的)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让学生边读边注意着重标注的地方,从而让学生体会把报春花的颜色和天空的蓝色交织在一起,不仅有种醇朴自然的本色,而且使人产生一种联想,给人一种意象美,让人身临其境。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云雀起飞的样子,并体会动词运用的生动精彩,不仅表现出云雀的轻捷,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云雀扶摇盘旋而上的姿态,活灵活现。

③品美点

在此为了激发学生们的表达欲望,我会先进行点拨:

“这段文字写的多美呀!比如美在有动有静:

动态的有关于云雀动作的描写: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静态的有关于景物的描写: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有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粉蓝色的报春花······”

经过点拨学生们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美点,比如:美在有点有面,美在有声有色,美在有人有物,以及美在有高有低,美在有详有略等等。

(好的老师要懂得有放有收,在学生们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后,进而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本段中作者把大量笔墨都用在了景物描写上,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意图?

明确:“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设置这个问题也不一定要求学生分析的面面俱到,在这些手法上大做文章,只要有所感受,体会到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以及作者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就行了。)

5、反思民俗生活——升华美

思考:学习完这篇课文试着比较一下,云南的歌会和马街书会的异同。(这样学生在比较中既是对课文的回顾,又能提高分析能力。)

拓展延伸,突破难点:我们的马街书会虽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但如今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学习完这篇课文,在对待民俗文化方面我们都有哪些思考呢?

教师点拨:

学生明确: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1、收集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以“家乡风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记忆中云南的跑马节》。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对抗赛歌人物美

山路漫歌:即兴歌唱风俗美

山寨传歌:民歌传唱场面美

《云南的歌会》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4、通过网络查寻有关资料,扩大知识面,体现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特色。

【教学重难点】

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工具】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境】

学生微机室

【教学设想】

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氛围,整个课堂充满歌声。

【教学流程】

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

播放《蝴蝶泉边》对歌片段。

二、通过网页来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

三、点击网页上的沈从文简介,在网上了解作家沈从文

四、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注意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

2、课文赏析:

同学们以跳读的形式浏览课文,然后就近的几个同学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假如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最想参加哪一种形式的歌会?理由是什么?

⑴ 山野对歌:

① 谈喜欢的理由。

② 人物片段赏析。

③ 欣赏一段云南精彩的民歌对唱。

④ 学生对歌比赛。

⑵ 山路漫歌:

① 谈喜欢的理由。(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由学生即兴唱歌)

② 欣赏云南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在歌声中进一步领略云南迷人的风光。

③ 语言赏析。学生勾画,自由赏析。学生齐读以下两个句子,体会文章的语言妙用,注意加横线的词有什么特点“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⑶ 村寨传歌:

① 谈喜欢的理由。

② 欣赏村寨传歌的画面,视听结合感受场面的宏伟。

③ 以就近四人为一小组,每组选定一首熟悉的歌,全班一起唱,感受村寨传歌的气势壮观。

总结:

1、学生谈学了本文的感受。

2、赏读完《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一起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

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无不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

1、网络了解与歌唱有关的我国的文化习俗,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侧重的了解,并适当地让学生表演。

2、唱响云南民歌,在歌声中体会生活的美好。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 主要写人 爱生活

云南的歌会 山路漫歌 力画环境

村寨传歌 重写盛况 爱民俗

《云南的歌会》教案 篇7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揣摩课文所写歌会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体会作者的情感。

2、德育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领略民族风情美。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教学流程示意(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整体感知: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

研读探究: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课堂练笔

提问总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

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蝴蝶泉边》的视频材料后导入: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

初步了解云南的民歌及相关传统

二、作者简介 简介沈从文作品及风格 认真听读

了解名家作品,积累文学知识

三、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考查生字词的读音及词语解释

学生积极参与

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整体感知

媒体展示问题: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

用简单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五、研读赏析

用多个问题及媒体图片层层

深入的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探究文本

认真阅读、思考、回答及发问

1.要学生由浅到深地真正了解歌会的相关知识,符合认知规律;2.有感情地阅读及赏析文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3.趣味性的图片,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4.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综合能力。

六、课堂小练笔

媒体出示练笔要求

学生积极书写并展示自己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七、总结式提问

以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总结

学生踊跃参与

既能检测学生课堂所学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八、拓展延伸:

补充介绍常见民歌种类,鼓励学生一展歌喉学生兴味盎然,但由于时间关系,选三两学生展示 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调动学生,使全体学生都有发挥、展现自己特长的机会,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 对人、自然、艺术 云南的歌会 山路漫歌--自然情趣

山寨传歌--艺术修养的品味与欣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撰写应避免对教学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的再次重复。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从作者身上去着手剖析。我探讨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图。作者沈从文本身是苗族人,所以他对云南以及云南民歌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感情,在这种感情的积淀下写成的文章自然是情真意切,亲切感人。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表达对云南民歌的热爱和赞赏,从而歌颂云南人民的乐观淳朴的民风。基于这一点我将本文的技能目标定为:欣赏品味文章质朴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其次,新课标中对语文的学习作出了解读,说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在导语的设计上,从民歌在少数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性入手,对其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快速抓住云南民歌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于快速进入文章的氛围。

第三、我在对于文章的分析上,考虑到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快速的理清文章的脉络,我在设计问题上以一个大问题带动整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然后又在各个小问题上根据课堂进程灵活调整,这样使整堂课条理清晰。

第四、我将整堂课设置按照由浅入深、由内容到语言、由语言到结构、由文本到实际的顺序进行,从文章整体入手,最后落到学生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效果要比教师干巴巴的讲授好得多。

想法往往是过于完美和理想化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虽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却还是有许多的不足。

第一、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正常情况下应当用两课时教读,但受作课限制,使得节奏有些紧,因而留给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也不够多。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应该让学生多读多体会,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让他们浏览全文的基础上只是安排了一名同学读第三自然段、几名同学读第四自然段的好词好句、全班同学齐读第五自然段而已,这不利于学生对全篇内容的整体感知。

第二、由于之前和学生没有过接触和沟通,对学生的情况也不够了解,使得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学生回答问题不够踊跃,参与课堂活动不够勇敢,甚至有些紧张,没能放开,使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闷。

第三、从言语到文化的推进过程中言语的功夫做得还不够透彻,品味言语情味的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情感投入也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美感。

总之,经过这堂课,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做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好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基本功。这样,才有可能上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云南的歌会》教案 篇8

一、导入

1、播放民歌、渲染气氛。(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2、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据说,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二、朗读课文

1、朗读文章(播放朗读音乐),思考:看看本文写了什么事?有几个场面?

2、指名回答:文中给我们描写了几个唱歌的场面?分别在哪段?

3、虽然同是唱歌,但它们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的大比拼?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的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这个年轻妇女的?(齐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刻画出一个什么样的妇女形象?

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位唱歌的妇女呢?

4、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思考讨论: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

①写了些什么景物?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②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③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齐读第4段。)

5、“金满斗会”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齐读第5段。)

6、讨论:作者描绘了这三个唱歌的场景,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表达怎样的生活态度?

三、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四、小结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有不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吧!

五、布置作业

《云南的歌会》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文,掌握文章大意。

2、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通过读文、视频欣赏,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朗读,用心品味。

2、 分小组讨论分析文中重要的文段,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 延伸拓展,增进学生对民歌民谣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云南的民风民情,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知识技能”中的1、2点。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课时

2课时

(注:PPT已经上传,请查找)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前播放《56个民族》。

一、出示课题《云南的歌会》。

二、检查预习:

1、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

迤(yǐ)西 蹲踞(jù) 酬和(hè) 凤哕(huì) 箍(gū)桶

忌讳(huì) 掠(lüè)地 即物起兴(xìng)

2、词语释义:

歌会:各族男女青年会聚一堂,以歌会友。或聚在一起唱歌。

酬和:用诗词应答。

淳朴: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它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它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龙吟凤哕:龙叫凤鸣的声音。

3、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代表作品:《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

进入正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简介云南。

2、展示云南风情图片(多媒体展示),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何想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flash朗读,学生边听边想:

1、文中写了谁在唱歌?

2、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唱歌?请用“场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写的几个歌会场景。

三、拓展延伸

1、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出示视频电影《阿诗玛》片段和《凌云茶文化节》片段)

出示幻灯片:(通过对比体会云南歌会的特点)

歌会

对比项

表演场地

演员

排练与否

云南的歌会

演唱会、音乐会

2、民族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为了让咱们云南的歌会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之写一句广告词吧!

3、收集身边的民歌民谣(如《刘三姐》片段、《民歌大联唱》片段、田阳壮族民谣《迎客歌》等)

四、研讨

文章的细节和字句就像两扇门窗,前不久,我跟一个QQ网友聊《云南的歌会》,有个叫“天涯海角”的网友给我提了这样一个看法,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今天来请教诸位,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来帮忙解决?(可分小组讨论)

沈从文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幻灯片展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云南的歌会》教案 篇10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八年级下册课文:云南的歌会课后习题答案。

八年级下册课文:云南的歌会课后习题答案

一、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同时力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三种不同场合中的民歌的方式、内容的差异”参见“课文研讨”。教师只需引导学生体会到云南歌会的淳朴自然、气势壮观等特点即可。

二、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强求一律,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细致分析、体味,切忌泛泛而谈,架空分析。

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三、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他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地灵人杰,诚哉斯言。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主脑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教师在教学中,不一定在这些手法上大做文章,但必须设法使学生领略文中的意境,感受作者创设的氛围。也不一定要求学生分析得面面俱到,只要学生有所感受即可。总之,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学习、品味,而不是分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