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精选4篇】正文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精选4篇】》

时间: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精选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篇1

总体构思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叫写景文章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课文通过描绘景物的情状和特征,并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点。教学本课,重在让学生品味探究体验。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本文篇幅教长。教学中应该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段落精读,感悟美点,让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发现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适当拓展课程资源,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展示)

江南竹乡,远远望去,一层又一层,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棉队这辽阔的绿色的海洋,再加上海洋深处飘来的缕缕炊烟,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散文家黄蒙田先生走进那深深的竹林,探访一下竹乡之人吧。

(二)文化积累,了解作者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

(三)知识积累,学做读书卡片

展示课后字词积累中的词语,从音、形、义方面让学生辨析。鼓励学生就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教师适当点拨,要求学生做成读书卡片。

(四)整体感知,学生自主探究

1、在朗读中思考:

问题一:一句话概括,这里有什么景?这里有什么人?

要点提示:这里有茂盛的竹林和勤劳质朴的竹农。

问题二:竹林之景,立足点不是一个,而是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之景,说出三个观景点的位置,并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的景物。

要点提示:此题设计让学生找到立足点。找到课文中有关语句,并学会概括,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本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丰富的感情,交流阅读感受,文章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3、作者的情感流动中,写了竹林之人,在写法上有何特色?(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

要点提示:遥见炊烟听到禽鸣初识竹林吃到竹饭听到欢笑

总之在安排材料时,尚未见竹乡,已见炊烟;到达竹乡后,未见村民,先闻声音,由家禽的鸣叫直到少妇的笑声,步步深入,引人入胜,作者这样精心设计,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五)合作讨论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竹子,同时又写了竹林人家,文章写作的重点是什么?

要点提示: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

(六)作业

仔细回味课文,竹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七)重点品味

1、自由朗读写竹子的段落,边读边在书上画出从色彩、声音、气味上描写竹子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1)色彩:A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绿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B、在竹钨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

C、在路边,在空地上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若。

D、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2)声音:A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吵声。

B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

C我们正要离去声音却愈来愈近。

(3)气味:A又用山泉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新的新竹的气息。

B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象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

2、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写景的方法。

(1)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地观察。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3)景物描写要安排合理的顺序。

(4)景物描写中要渗透作者的感情。

(八)感受美点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或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明欣赏的理由。

1、段的示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象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来的清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要点提示:这是作者在前面以游记形式介绍完竹林和人家后,意味深长的结尾,在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当年在竹乡所见所闻所感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了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那里的勤劳朴实的村民怀有深深的感情,因此也就有了闻到竹子的芬香,感觉四周都是柔和,宁静的青绿。

2、句的示例: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

要点提示: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风过竹海时的情景,渲染了竹海的起伏和气势,写出了竹海的深沉,问中用了推涌暗浪等词语,十分恰当,表现力强。

(九)质疑释疑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假如你有疑问,现在允许你去采访作者,请你列出一个提问的清单,就本文的理解提出你的看法或进行质疑。

3、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在问中标出或列出在笔记上。

4、同桌互相扮演访问、被访问的角色,讨论交流彼此的见解。

5、在全班范围内将仍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十)作业

收集有关竹的诗文,书画作品。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课时:2课时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开展式。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了解作者,通读课文。

教师:制作课件。

设计思路:

通过联系生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初读与朗读品析两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提问,会探究的学习品质,在领悟文章本身及大自然的美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同学们,竹子是大家熟悉和热爱的植物,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几乎处处都能见它的身影,你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谈谈你对竹子的感受吗?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小结:说到竹子,同学们的话就多拉,竹子不仅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而且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着当代画家兼散文家黄蒙田,一起去江南竹乡走走。(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àng) 沏(qī) 隧道(suì) 竹箬(ruò)

屏风(píng) 密密匝匝(zā) 山麓(lù) 山岚(lán)

2、理解词语

(1)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

(2)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情况相符

三.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也可听课文录音,(出示课件1:图--竹林、山、水、乐--清脆的鸟鸣。)

教师要尽可能地注意到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以此来感染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课件2)

想一想: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各段的段意是什么?

(2)作者是臬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说一说:

(1)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2)作者用了过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吗?为什么

(3)你觉得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由朗读,交流发言,相互评判(出示课件了)

按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踪,课文分五个部分,简单如下:江南竹乡--走入竹海--来到竹坞--来到竹海山村->

留下深刻的印象(竹子多) (感受独特) (所见所闻)(百姓生活)并形成板书:竹林深处人家--远看:多、广淳朴、恬静、和谐 深入竹林:密、美

画家:束手无策,画不出一幅画来

作者情感:喜爱、赞美

(本步着眼于使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发言,相互评判的形式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最基本的信息:内容、情感、谋篇布局)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文章结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等方面,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白了这是一篇以游踪作线索,移步换景,描述了江南竹海和竹海深处人家安适生活的散文。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竹林深处人家》这篇课文,对它的内容和主题都比较熟悉了。今天,我们来细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写景艺术和语言艺术。

通读课文,合作探究

(方法:全班分为6组,每组7-10人,进行研读、讨论,最后由一位同学总结,全班交流。)

投影显示问题:

本文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语句特别精彩?画出来作些批注并交流。

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能找出来并归结出本文抒情的特色吗?

学生圈点、批注、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知、体会、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等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因而即使是相同的语句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但这正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判能力,评议时要尊重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有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增加体验的深度与广度。)

质疑探究

师:在读了本文后,也许你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现在把这些不明了的地方向大家提出来,看看大家能否帮助你到解答。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竹林深处进行描写的?

描写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哪些句子景中有情、融情于景?

(质疑问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问题意识。学生不一定能充分理解课文所示背景,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再读深化

请大家自由朗读

把你认为优美的句段朗读出来。

拓展延伸,多思多说多写

请大家考虑,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然后学习作者的写法,给自己插上想像的翅膀,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篇3

一、投影目标:1、理解、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自然与人”的和谐美。

二、请同学们在葫芦丝《竹林深处人家》优美的旋律中,欣赏竹乡美景及竹乡人家的幸福生活,进而感受她的美妙多姿。(注意图片顺序与课文行文思路的吻合)

过渡:的确,大自然用她的神来之笔,为我们创造了人间天堂。竹乡的美仅是自然的杰作吗?明确:是自然与人类辛勤劳作的共同结晶,下面让我们在朗读中加深对竹乡美的认识和体会。

三、风采展示“选择你喜欢的文段进行朗读展示”。提示:边读边在脑中想象画面。

友情链接:1、根据“语境”调整朗读的语气。2、把握“语音”的高低、“语速”的缓急变化。3、调整好感情的“放”与“收”。过渡:通过大家的精彩朗读,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美丽的竹林、勤劳的乡民”,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四、探索尝试

(一)文章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明确:竹林美竹林人家美

友情链接:1、收集自然段落的信息,进行整合。2、结合题目。

(二)“竹林”和“竹林人家”美在哪里?(总特点)

明确:辽阔深沉高大茂密欢乐祥和恬静

友情链接:1、找准段落,抽取信息。2、概括整理。

(三)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竹林美”与“竹林人家美”的?

友情链接:1、从立足点的角度。2、从修辞角度。(品味语言)3、乡村的角度。

明确:移步换景比喻朴实、勤劳、好客

五、质疑问难。

六、课堂反思

友情链接:

1、从情感的角度(从情感变化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考虑)。

2、从写景的角度。

3、从学习过程的角度。

结课:祖国的秀丽山川,让我们陶醉其间,流连忘返,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要牢记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更要用双手和智慧去呵护可爱的家园,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七、欣赏歌曲《神奇的九寨》,进一步感受祖国的秀丽景色,从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根据课堂自由取舍)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二)阅读要求

1.先欣赏文中插图,增强感性认识,然后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2.找出文中表示“移步换景”的衔接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三)落实生字、生词。

(四)分析课文

提问:本文写竹林,采用了回忆的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的竹乡所见、所闻、所感,这种以回忆写景的手法好处是什么?

回答:表明作者对当年的竹乡之行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竹乡的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老师提示:本文共8个自然段,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教师点拨:作者用大量笔墨(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们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竹林深处的人家,写他们丰收的欢笑作铺垫,作者并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美丽富饶,而且也与文题“深处”二字切合。

提问: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文中先从什么角度写竹海,重点写了什么?

回答:先写从远处远望,第一自然段中有“远望去”一句,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

提问:写“远望”都望见了什么?具体找一找哪些语句写“远望”所“得”?

回答:如“一连几座山头……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写竹子多而茂密。

提问:除了突出多、密,还写了什么?

回答:“当年一阵风吹过的时候……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写竹海在风中摇曳、波荡的气势。

提问:写这种风中竹林的景象,扣住了文中的一个词,这个词是什么?

回答:竹海。

教师点拨: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角度是远望,与“远望”的角度相吻合,作者先写整体感受,为了突出整体感受,作者把竹林与大海联系了起来,先写竹海的辽阔远大:“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再写竹海波涛起伏的气势:“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这些贴切的比喻和精彩细致的描绘,写出了竹海的宽广、深沉,给人无限的遐想。

提问: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回答:第二自然段写“深入林海去”,视角有了变化,由“远望”变成了“近观”,和竹林的距离更近,身在竹林中,识其真面目。更具体地写出了竹林的茂密。

提问:近看的感受,作者是怎样表现的?用了哪些比喻?

回答:先写走在“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不见底”的小径上,由于密林覆盖了路的上空,尽管“阳光猛烈”,“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提问:这个比喻多么新颖,感觉多么奇妙,另一处比喻呢?

回答:“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住了去路……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老师点拨:同是描写竹林,视觉不同给人的感觉炯然不同,第一自然段写远望,第二自然段写近观,同时突出了竹林茂盛、辽阔,“远望”重点写竹海的雄伟壮阔,近观写竹林的深不可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提问:细读第三自然段,哪一句写视角的变化,所观之景的环境特点是怎样的?这一段重点写竹林的什么特点?

回答:写视角变化的句子是“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环境特点是四面高中间凹的山地,竹林的特点是密不见底。

提问:哪些语句是写竹坞所见?

回答:“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一座的`山……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子构成的。”

教师点拨:三次写竹林,作者在描绘所见景物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有层次,使读者仿佛随作者一起移动,观赏,身临其境,先从远处写竹林,突出它的无边无垠,再从近处写竹林,表现它的深不可测,最后从高处写竹林,描绘它的密不见底,移动路线和观察角度,所见所感写得清晰,具体,井然有序。

老师略讲第四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一写竹海之景

远望:无边无际

近观:深不可测()移步换景

四顾:密不见底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上节分析写竹海部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第5——7自然段。

2.总结全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1.本文写林海之景的视角有什么变化?

2.作者写竹林的特征是什么?

(二)分析课文第5——7自然段

教师提示:上文我们重点分析了本文写竹海之景部分,并且分析得出作者写竹海之景意在为后文写竹海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做铺垫。本文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有了课文前半部分写景的烘托铺垫,后半部分写竹乡的美丽富饶和写竹农丰收后的喜悦,就显得十分充实、自然。

提问:读了第5——7段,竹乡人家生活在一种怎样的环境氛围中?

回答:祥和(柔和)、欢乐(欢快)、劳碌(忙碌)。

提问:体会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在安排材料时步步深入、引人入胜的特点。

回答:如第七自然段中写到竹乡后,先写闻其声,再写见其人。又如第七自然段中写到离开之际时先写“女孩子们的欢笑声”,再写“她们终于拨开竹林出现了”,从中可见作者的精心设计与构思,从而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教师提示:这三段中有关竹子的描写很有特点,我们可以从这三段中找出有关竹的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精致的描写和严密的结构来表达对竹的喜爱,对竹、竹乡人民的情感的。

分组讨论,老师归纳小结。

例1:“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从色彩上写竹林景物)

例2:“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箪里的盐笋干来招待我们”,“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从气味上写竹林景物)

例3:“我们正在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愈来愈近。”(从声音上写竹林景物)

学生发言也可从其他角度去寻找,理解,也可以在前半部分中寻找例句。

教师点拨:作者抓住竹子和与竹子有关的竹乡景物的特点去写,在写竹海人家时,抓住与竹和竹乡生活有关的景物去写:写竹林的辽阔,写竹林的宁静,写竹乡的富饶美丽,写山的喜悦,这些描写既形象生动、贴切精当,又使文章结构严密,使我们阅读时,有一气呵成之感。

(三)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描写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赞美了祖国物产丰富,山川秀美,讴歌了欣欣向荣的新生活,表达了对勤劳朴实的竹乡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板书设计

二写竹林人家

色彩

声音勤劳朴实富足喜悦

气味

(五)作业:

1.搜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等资料至少一件,与同学交流。

2.完成练习册上本课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