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道 士 塔(优秀4篇)正文

《道 士 塔(优秀4篇)》

时间: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面是整理的道 士 塔(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道士塔 篇1

江苏省盐城市南洋中学 孙广海

思路流程

1、介绍余秋雨及作品(《文化苦旅》)→最让你感伤的是哪一个字(苦)→文化苦旅的第一站是哪里(投影、敦煌)→介绍敦煌(神奇传说、莫高窟图片)→展示敦煌魅力(投影、一组相关图片及文字说明)→一个不和谐的镜头(《道士塔》)→什么是塔(佛家僧人圆寂的地方)→明确敦煌与宗教的关系(佛教)→教师好奇发问投影中塔主人是谁(王圆篆)→见见王圆篆(投影)→王圆篆的身份(农民、道士、敦煌的大当家)→拓展道教道士仙逝(羽化)→佛家圣地怎么会安葬道士(荒唐)→道士管理佛家圣地妥当与否(不妥)→对文化来说用一个字概括(苦)→筛选文中信息【(1)、刷白壁画 (2 )、塑天师和灵官(砸碎破坏塑雕)】→你看了有什么感觉(愚昧无知)→(苦笑)→王道士在敦煌都做了些什么(发现了藏经洞)→文中信息【(1900年5月26日)“他辛辛苦苦地清除每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他惊喜吗(不)→怎么处理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先把文物送给官员,后又把文物卖给了外国人)→哪些外国人(所谓的考古家)?哪些国家?卖了多少?(投影)→价格公道吗?实质是什么?(外国的考古家抑价,文化强盗)(投影)→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苦涩)→政府没有干涉?(接受王圆篆的贿赂)→说明什么问题?【(政府官员腐败无能(图片)】→你有怎样的内心感受(苦闷)→王道士成了民族的什么人(罪人)→趁热打铁:我们是否可以归罪于他——王道士?(他成了这一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作者是什么情感(我好恨)→拔高(体会作者的爱恨)(投影)→讨论:我们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抒情结尾。(投影)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担任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代表作主要有两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他是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我们品读余秋雨散文,可以从散文集《文化苦旅》开始,使学生明确“苦”。

二、介绍、展示敦煌魅力

a、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一站就是敦煌

b、神奇传说:公元336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像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尊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继而有所顿悟,它庄重的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造窟筑佛像,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是远近的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投影)

c、敦煌位于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的最南端。它是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千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

d、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和佛经,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莫高窟的名气很大,它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洞窟呢?幻灯: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有彩塑像2100多尊,壁画总面积45000平方米。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信徒再次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

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疏忽和朝廷能够的腐败,莫高窟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国。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哪一个不为之悲愤?余秋雨,正是这样一个用它的笔书写这种悲情的人。

e、余秋雨向我们展示的不和谐的镜头——道士塔。(板书、图书)

三、研读课文

a、研读第一部分

1、同学们,读课文首先要读题目,那么题目中的“塔”是什么塔?(僧人圆寂塔),现在老师想要问一个问题。僧人圆寂塔是那个宗教的说法?(佛教)

是的,道士塔指的是在莫高窟的大门外的僧人圆寂塔,是的,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国盛并行的两大宗教,它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入葬。而佛教僧人的死叫圆寂,他们的遗体是要火化的。有道高僧的骨灰叫做舍利子,一般是要见他来封存的。

2、塔的主人是谁?(王圆篆)他的身份是什么?(农民——道士——不幸当了莫高窟的家)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让一个道士来管理一个佛教圣地,这合适吗?结果会怎样?(苦)

3、作者说:“我见过他的照片。”那么我们也来看看他的照片,(照片),看文中是怎么描写他的?生读文后明确:真是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为畏畏缩缩的人”!

4、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他是一个农民?(没什么文化)

b、现在我们就来小组浏览文章的第二、三部分,让自己来叙一叙,在中国二十世纪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故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些什么?(分两大组,讨论交流补充)

b、研读第二部分(指导: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提取主要信息)

【(1)、刷白壁画 (2 )、塑天师和灵官(砸碎破坏塑雕)】

引读有关句子:

1、看课文。在他洒遍刷白之后,“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2、看课文。“才几下婀娜的身姿体态变成碎片,变成了泥巴”。

3、你看了有什么感觉(愚昧无知)→(苦笑)

研读第三部分 师:王道士有一个惊人的发现?文章第二部分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来概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先把文物送给官员,后又把文物卖给了外国人)

师:是哪儿的文物?(具体到“敦煌莫高窟的一个洞窟里的文物”)

师:同学和老师一起看课文第三部分,什么时间?(1900年5月26日)“他辛辛苦苦地清除每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那么他买给了谁?

(外国的考古家抑价,文化强盗)

4、其实,历史远远不止我们课本上描写的那样。(出示敦煌照片)

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物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发现,然而,在经历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你们知道这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

真的不知道吗?那么跟着老师一起看课文p53的注释,读书要细心一点。(四万多件)

师:其实,你这个数据也是不确切的,就老师目前看到的资料,有说五万多件,有说六万多件的,事实的却如此,就像你们刚才说的那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我们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波斯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要多。请看:(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外国文化强盗的嘴脸。。。。。。)

4、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苦涩)

5、政府没有干涉?(接受王圆篆的贿赂)→说明什么问题?【(政府官员腐败无能(图片)】→你有怎样的内心感受(苦闷)→王道士成了民族的什么人(罪人)

6、趁热打铁:我们是否可以归罪于他——王道士?(讨论)

7、同学们,现在位想问问大家,当你们了解这段历史,看了这些画面,你们的内心会涌动着怎样的情感?(恨)

师:是啊,其实余秋雨先生也和我们一样,他在第28节说:“我好恨”。那么,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恨谁呢?从哪些语段可以看出来?

恨:王道士的愚昧无知 政府官员腐败无能(图片) 外国强盗贪婪无耻

师:那么除了恨,是否还有其他的情感呢?(爱。爱什么?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师:讲得好!作者得恨源于作者的爱。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恨之切,也显示他爱之深啊!

四、拓展延伸

我们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四、总结

同学们,余秋雨的这篇文章很长,应该说,充满了感染力的语言比比皆是。当我们一遍遍的读着《道士塔》的文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苍凉悲愤的心情,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的车队,最终却无能为力,而我们也跟着作者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时而忧伤。余秋雨的文字往往就具有这样的魅力,凝练的几句话,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沉的理性思考。文章中这样的句子很多很多,下节课我再和同学们一起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字和文笔。

好!下课!

作者邮箱:

[1]

道士塔 篇→←2

梁万年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作者余秋雨,余姚人。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王道士发现了密室藏宝之后,怀着一种邀功请赏和希望能引起官员重视的心态,徒步行走五十里,来到了敦煌县衙,只可惜当时的这位县太爷不学无术,兴冲冲而来王道士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无功而返。

又过了两年多,1902年,敦煌来了一个新的县太爷——汪宗翰。这位知县老爷是进士出身,对金石学也有研究。汪知县当时立刻带人亲自去莫高窟查看,并带走了几卷经卷。可惜这位汪知县只是空留了两句话:一。藏经洞的东西不要让外人拿走。二。再送些好的到衙门来。满怀希望的王道士再次失望了。

之后,他又从藏经洞里挑了两箱经卷,冒着狼吃土匪抢的危险,行程八百多里,在酒泉,他找到了道台廷栋,这时的王道士已经五十二岁了。廷栋认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字好看,大骂一通,就此了事。也就是这个廷栋,他第一个把王道士带来的经卷送给了一个比利时税务官,后来这个比利时人去新疆时又把经卷回送给了新疆的中国官员。

几年后,在新疆探险的斯坦因在这个中国官员家里看到了这些经卷,识货的冒险家很快赶到了敦煌,从此正式揭开了藏经洞国宝大流失的序幕。

其实,从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到1907年斯坦因来到敦煌的整整七年间,也不是没有官员重视这件事。兰州学台叶昌炽知道此事后不仅建议藩台仔细保管,还立即面见当时的陕甘总督请他出资将国宝运到省城。可是这位总督当时正因为兰州修关帝庙钱花多了发愁呢!于是就以缺少运费为由将此事搁置下来,只是下令关闭藏经洞。可是这些事情王道士又怎么能知道呢?

到了1907年五月,苦苦等了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等来的却是风尘仆仆赶来斯坦因,斯坦因三次拜访王道士而不得见。自己送去却得不到重视,而别人眼巴巴赶来用钱来买的巨大反差,不知带给盼了清政府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的是什么样的感觉。

斯坦因说自己崇拜唐僧。这一招果然很灵,王道士无知地觉得斯坦因西行冒险和唐僧西天取经的确有相似之处。加上斯坦因金钱的作用,共掠走24箱写本和4箱包扎好的丝绸画卷,而代价只不过是75个银圆。

1909年。伯希和为了能更好更多地得到敦煌经卷,特意从他掠走的经卷里挑出一些到北京出示给北京的学者们看,以买好他们。直到此时,北京的学者和大员们才知道敦煌出了无价之宝。当我们的学者们知道敦煌还有部分遗存经卷时,他们力劝朝廷下令命令陕甘总督立刻封存藏经洞,并严禁外国人购买。同时,学部又拨银3000两命令新疆巡抚派人将经卷全部运到京城。然而当时负责押运的官员很不负责,不仅没有装完,而且连个箱子也没准备,而是用草席裹了裹便上路了。

文物这种东西,在真正的文化人心里是无价之宝,然而在无知贪婪的人眼里,只不过是还没兑换的黄金。一路之上所丢失的经卷至今还是个谜。不过最厉害的还要数负责押运的新疆巡抚何某,他等经卷押送至京城之后,并没有移交学部,而是先拉到自己家,伙同其岳父李某先将里面值钱的经卷挑出来据为己有。而后又怕查出数目不够来不好交代,又把经卷一份撕做两份,两份撕做四份来充数。最后勉强凑了八千多件交了上去。

到了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华的时候,王道士说过这么一段话:他很后悔当初没有接受斯坦因给他的那一大笔钱把经卷全卖了。以至于经卷后来经历这么大磨难。

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1、解释下列词语

坍弛:倒塌,倒垮; 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把持:独占位置、权利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

呆滞:(目光、神情等)迟钝,不活动;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说内行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2、“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悲壮苍凉的氛围。从几座坍弛的道士塔在夕阳下更显得破落悲凉,为全文奠定了苍凉的基调,更显出古老敦煌文明的衰落以及文明衰落的悲剧性。

3、“竟然就是那个王圆渌”中的“竟然”如果换成“原来”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如果换成“原来”表达效果不如用“竟然”那么强烈,用“竟然”更能表现作者的意外和惊诧,与前文“猛然一惊”相呼应。

4、王道士“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这样的肖像描写对表现王道士有什么作用?

表现王道士的平民身份,卑微、愚昧、无知。

5、专家们为何要“叹息一声”?

为敦煌文物的流失而感到可惜,感到屈辱,而又无可奈何,因而叹息。

6、为什么说“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因为敦煌文物不断地流失,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物流失,更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遗产的流失。也暗示了古老敦煌文明的衰落。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1、解释下列词语:

事由:事情的原委;公文用语,指本件公文的主要内容;借口、理由。

歆羡:羡慕。 憨厚:老实厚道。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神色、态度)不自然。

2、第二段中写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而敦煌的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这样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更突出了敦煌文明的衰落。

3、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写王道士将洞窟壁画刷白的经过和细节?

着重表现一个灿烂的文明是怎样被破坏的,也表现像王道士这样的人不仅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更是中国文化的罪人。

4、说出最后一段中四个“惨白”的含义。

前边两个可以看成是王道士破坏敦煌文化的历史见证;后两个表达了作者面对被破坏的敦煌文物茫然不知所措的悲凉心情。

阅读第三部分“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我好恨!”

1、“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的“古怪”的含义是:

斯坦因他们觉得让王道士这么一个愚蠢的人掌管敦煌的稀世珍宝,是令人诧异的。

2、“他们在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个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这个世界是分成一个一个国家的,敦煌在中国,敦煌的文物属于中国,中国政府对文物拥有主权。

3、“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是什么意思?

扔下白手套,表示理亏、认罪,“我”接受额尔金的投降。

4、“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是什么意思?

要同额尔金决斗,接受挑战。

5、引用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火烧圆明园、毁我国宝的外国强盗的无比愤恨,不惜一死,要哦跟强盗头子拼个死活。

6、一批文献送京城的情景说明了哪些问题?

席子乱捆,说明政府官员对文物毫不珍惜;另一面是极端贪婪自私,化公为私,作为个人的收藏。

7、“大哭一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清政府腐败无能,是无法保护敦煌文物的,那是一个民族命运极端悲惨的时代,那是一个令人椎心疼痛的时代。

作者邮箱:

道士塔 篇3

课前准备:出示课题图片

师: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

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师:好,这是你了解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再想想。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当你知道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他的背后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整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想给同学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快了”)哦,大家自己也意识到了,读的快了,你们是一路匆匆行来,却忘了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的走啊,欣赏!所以,无论是生活中或是学习中,有时我们需要停下脚步,慢慢欣赏。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刚才两个问题的认知。第一个问题,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

生:(齐声)王圆录

师: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

生: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好,我把你的回答完整地表述一下,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所以死后被埋葬在塔中,并且保存的较为完整。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生:“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师: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佛教圣地。那么,一个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把持,他了解佛教吗?

生:不了解

师:那么,一个不了解佛教的人会怎样对待莫高窟?现在我们就来分组浏览文章第二、三部分,让我们自己来叙一叙,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的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一段故事。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分组,台上的同学阅读第二部分,台下的同学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看一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什么?

师:好,有请

生:他把洞窟刷白,还堆了几个天官、灵师菩萨,破坏了敦煌石窟。

师:好,刚才你说到的其实包括了三个内容。首先是把洞窟刷白,我想问问你,刷白的仅仅是洞窟吗?

生:不是(齐声)

师:是什么?

生:是壁画(齐声)

师: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画。在他的两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没有了”,看课文!

生:(齐声)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师:好,注意概括的时候要提取主要信息。那么,你刚才说的第二点,他还塑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看样子,我们的这位王圆路王道士,还真带有几分对道教的虔诚。你说的第三点,他破坏了石窟,准不准确?请台下的同学这时看到课文的第二部分。

生:不准确

师:那么,破坏的使什么?是雕塑。看课文,“才几下”

生:“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

师:但是,大家知道吗?这莫高窟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出示图片字幕)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这王圆录悄悄的毁灭着。(留了一会空白)

师:我听见,靠近我的这个男生,刚才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好,台上的同学这时看到文章的第三部分,台下的同学,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进行概括?

生:他把文物送来送去,还用极低的价格跟外国进行贸易。

师:那么,你想想,在这两者当中,谁是主要的?

生:他把文化卖给外国

师:是文化遗产。他卖的是哪儿的文物?

生:中国的

师:中国的,不确切,现在我要求的是浏览课文第三部分,概括这一部分的信息。好,你先坐下,谁能回答我?是哪儿的文物?

生:敦煌的

师:再具体一点

生:莫高窟的文物

师:再具体一点。一个洞窟里的文物。好,大家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的第三部分,什么时间?

生:19xx年5月26日

师:“他辛辛苦苦地清理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雕塑等诸多作品。卖给了谁?

生:外国的考古家、探险家

师: 其实历史远远不止我们课本上描写的那样(出示敦煌照片)

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献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然而在经过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的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出示藏经洞照片20)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这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

生:不知道

师:真的不知道?那么,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53页的注释。读书还是要细心一点。好,看到没有?有多少文物?找到答案了吗?

生:四万多件

师:其实,连这个数据也是不确切的。就我目前看到的资料而言,有说五万多件,还有说六万多件的。事实的确如此,就像你们刚才告诉我的那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其实,我们是最应该知道答案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给中华民族每个儿女的馈赠,如今,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 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在波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多的多。我想问问大家,当你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后,你们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

生:气愤

生:遗憾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好,把话筒传到后面的女生,我想听听女生的看法。

生:伤心

生:我这时心里很难过

师:其实大家的情绪,作家也有。现在我们就来进行第二环节,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读一读,品味一下,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或者说,哪些句子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或者暗合了你刚才的情感?

师:好,有请那位女生

生:读“偌大的中国”一段

师:好,你告诉我,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生:与作者一样,有一种悲愤地心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把它留在中国,在当时的情况下,会遭到中国官员的糟践。倘若把它送给外国,可那又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馈赠。

师:进退两难,怎么办?我们只能怎么办?

师:大哭一场,请坐。(老师再读这一段)刚才这位女生说“悲愤”,你们能不能从我的朗读中体会到,除了悲愤,还有什么样的情感?

生:无奈

师:这个词找的很准确,还有什么?

生:遗憾、痛惜

师:好,情绪越来越多了,我们请一个同学集中地来说一说。

生:作家的情感是伤心、惋惜

师:伤心什么?

生:中国的文化中国存不下,居然跑到外国去了。还有痛惜、愤怒

师:愤怒什么?

生:愤怒当时的中国如此腐败

师:其实,作家的情绪大家已经都说出来了。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我们的眼光可能更多的集中到了“我好恨”,恨也有很多种,有愤恨,有怨恨,有痛恨,在这里属于哪一种?

生:愤恨

师:作家有爱,他的恨是来自于他的爱的,这个爱是什么?对什么的爱?

生:对中国文化的深爱

师:对了,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关注,对中国文化的深爱,所以,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是爱恨交加,既痛苦又无奈。好,除了刚才这位女生说的这一段,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

生:第二部分地一段(读)我觉得这一段写的是中国官员对中国的文化一点也不爱惜。

师:作家的情绪怎样?

生:很失望,同时也很愤怒

师:他们滔滔的奏折,有什么?

生:讽刺

师: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四部分(读)从中,我体会到了敦煌研究者内心的辛酸

师:很好,你不觉得作家的情绪在这里也有变化吗?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在想想,作家的情绪一路行来,这里有没有变化?

生:有,以前的中国官员对文化不重视,而现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却很重视,作者从这里看到了希望。

师:所以说,作者一路沉重之后,这里略微有了一点

生:好转

其他的学生笑起来了)

师:激昂。好,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读至“他满脸困惑不解”)我觉得,作家在这里有对王道士的愤怒,他从心底里感到悲痛。如果有时空穿梭机,他肯定要去阻止。

师:说的不错。其实我觉得,如果你把这个段落读完,你会对作家的情感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把握。所以你刚才说到,作家是愤恨,作家仅仅是愤恨吗?如果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会到了那个时代,又会怎么样了?你先坐下来。范读这一段文字。作家的情感最集中的,你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生:无奈

师:无奈。世间诸多情感,唯有无奈二字最让人伤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不是无奈?那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无奈,比之于余秋雨的这种无奈,那一种无奈更令我们伤痛一些?

生:后者

师:所以,刚才我们的同学们说,如果有时空穿梭机就好了,可是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又能怎样呢?对于这样的中国,这样的民族,正如我们在后文看到的那样,当时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那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当时运抵京城后,只剩下四千多卷,为了交差,他们把这些珍贵的敦煌文书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最后才凑了八千多卷交上去。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我们能怎么样了,作家又能怎样呢?(停顿)还有其他的吗?

师:我们的这篇文章很长,应该说充满了感染力的语言比比皆。当我们一遍遍的读着《道士塔》的文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苍凉悲怆的心境,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的车队,最终却无能为力,而我们也跟随着作家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时而忧伤。这一切感情的源头,都只因为那个王圆录。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摸样,我们的课文中有一段对他的描写。(叙述)(出示他的照片)这就是我们这次事件的主角,看看,他的脸上似乎还有几分

生:笑容

师:憨憨的笑容。。如果他现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一片哗然)

生:对于这样无知而麻木的中国平民,我对他也不知做什么好。我只希望,通过这件事的教训,我们中国人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对这样的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

师:好,我们再请一位女生,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我真的好想打他,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你会不会对他说点什么?

生:你去死吧

师:愤恨之情溢于言表,再请一位

生:我想让他住手,不要再破坏中国的文物

师:哦,你的心情跟作家的心情是相同的。其实,我的心情,好,请你说吧

生:我想说,我们换换

师:你是说,让你去守敦煌,是吧?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想尽办法,四处化缘,凑足运费,把它运到(停止了)

师:运到哪?运到哪?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是向哪里?

生:运到现在,运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师:哦,你还是要借助前面那位同学的时空穿梭机,运到现在,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是无处可去。坐下来。我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看着他,我会和第一位同学说的那样,尽管我也很想打他一顿,或者以正言辞地对他说,你知道你出卖了多少珍贵的文物吗?你觉得这样有用吗?

生:没有

师:顶多换得他一个漠然的表情。我想我会离他远远的,再远远的,长长地叹息一声,然后转身离开。因为他不是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祸首。那么,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祸首是谁?

师:王道士有没有责任?

生:有

师: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他出卖了我们宝贵的文物。还有谁有责任?

生:官员

师:官员怎样?腐败,还有什么?无能。无能我们已经知道了,连运到京城的文物都保护不好,那么腐败何以见得?从课文中去找。

生:他文雅地摸摸胡子,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生:茶香缕缕与股股炊烟

师:好,王道士有责任,官员有责任,还有谁有责任?

生:外国的考古家、学者

师:其实,他们是一群文化强盗。现在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文化强盗的嘴脸。(出示照片)

现在我们看到是斯坦因,他曾经先后两次来到中国,骗取了藏经洞中大部分文物。现在看到的是伯希和,他有点特殊,他是一个有着深厚的汉学功底的学者,他曾经在这个藏经洞里呆了整整三个星期,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阅读了整个藏经洞里的所有的文书。每一张纸片他都翻过。他一边翻阅,一边把这些文物分成凡品和精品,最后,以500两白银的价格换取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贵文物。在所有盗取敦煌文物的外国强盗中,以斯坦因盗取的数量最多,以伯希和盗取的价值最高。这些文化强盗是怎样的?

生:贪婪

生:无耻

师:贪婪我们已经了解了,无耻在哪儿?在课文当中找

生:读“他们时常暗示,是他们的努力,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师:好,学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中国官员腐败而无能,外国强盗贪婪而无耻,这三个原因才导致了我们这次文化大流失。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这次文化大流失折射出来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余秋雨,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站在现实的舞台,远眺一百多年前的历史,它的眼中,他的笔下,难道仅仅是写一次文化大流失吗?

生: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师:是的,它反映出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泱泱大国的破败,一个民族的衰微。当一个国家如果连主权都不能保存,保护文化,保护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种奢谈。同样,今天当我们再一次走过这道士塔前,听到日本学者用沉重的语调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你们认为,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

(下课铃响)

师:好,就把最后一段留给大家自己下去之后再慢慢品味。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些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王道士的塔就象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这分明是历史要我们听懂他的这一声长叹啊!大家听懂了吗?下课!

道士塔 篇4

冰清玉洁

道士塔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基础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

2学习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 :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教具: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本文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设问: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明确:a悲凉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 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归纳:以道士塔为引线,简要介绍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愤怒指出这是一个民族悲剧。

第二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设问: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欧美艺术家有突破,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无视艺术,无知道士掌管佛教艺术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画、毁坏雕塑,塑“天师、灵官。”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罪行细节描写,是依据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

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是混乱,难以言心之痛

板书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归纳:介绍王道士毁坏文物的经过,突出了他的愚昧无知,表达了作者悲愤难忍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与对话——想象有椐、生动跨越时空,在叙事中表愤情

第二课时

第三节  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设问:1发现藏经洞后,中国文官对文物采取什么态度?外国冒险家冒着危险赶来,与之形成什么对比?

2细读王道士盗卖文物的经过和表现,突出了什么?

3外国冒险家用什么手段掠走文物?又有哪些开脱之辞?

4作者如何驳斥,带着什么感情?

明确:a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饱私囊;外国冒险家来掠夺文物,排除危险。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中国官员的昏庸自私。

b王道士的贪图小利,愚蠢卑鄙。

c万里冲刺,长驱而入,欺骗掠夺。抢救,使之见光明,无力研究

d驳斥其没有基本前提,采取欺骗手段占有,要和他们比学问。

板书   王发现藏经洞—

中国官员: 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王:贪图私利,出卖文物

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

外国学者:抢救遗产,中国无力研究

作者驳斥:无基本前提,欺骗手段占有,要比学问

引诗表义愤,拦车却两难

归纳:发现藏经洞,面对大量的珍贵文物,各色人士粉墨登场,首先,是愚蠢,卑劣的王道士贪图小利使大量文物流失,而中国文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国冒险家不顾一切,冒死赶来掠夺,又大言不惭的说是他们抢救了文物,而中国无力研究。作者怀着义愤驳斥,并穿越时空拦下车队,却又左右为难——在此,作者直抒感情,抱恨无穷。

第四节: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设问:我国敦煌研究所的专家比我恨得还深表现在那里?

文中引用一位日本学者的话,目的什么?

中国的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而是默默的,、?

明确:不愿抒发感情,加紧钻研,抢时间,争速度,实干精神,

取得的成绩得到世界的公认。

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艺术宝库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 敦煌艺术研究家不会忘记耻辱,会在保护,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绩。

板书:恨+实干=成绩

世界公认

不忘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五、小结:

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设问:文章笔法新颖灵活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带有一种悲怆苍凉的感情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笔法新颖灵活: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想象、有椐、生动(如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

跨越时空(如对话、拦车)(结合完成练习四)

直接抒情、在叙事中抒情(结合课文,并完成练习三)

语言多姿多彩——有时简洁,有文言遗风

口语化,有时鲜明,带有警醒意味

结束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干出成绩,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和平崛起。

六、巩固复习(课后练习)

七、布置作业

教后记

板书设计

1罪人塔

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王发现藏经洞—

中国官员: 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王:贪图私利,出卖文物

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

外国学者:称是抢救遗产,中国无力研究

作者驳斥:无基本前提,欺骗手段占有,要比学问

引诗表义愤,拦车却两难

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恨+实干=成绩

世界公认

不忘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作者邮箱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