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安塞腰鼓》教案【最新7篇】正文

《《安塞腰鼓》教案【最新7篇】》

时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安塞腰鼓》教案【最新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安塞腰鼓》教案 篇1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合英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设计】

l朗读(设计说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l揣摩(设计说明: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l迁移练习(设计说明:模仿课文大量使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1.腰鼓的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1.掌握生字词

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礼赞黄土高原

(投影:黄土高原画面。附“这里是空旷辽远的黄土高原/四野八荒的尘埃/用五千年的岁月铸造了它/秦皇汉武的战车/商旅西出的驼峰/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踏实了它……),是啊,有人说,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黄土高原是一条好汉,而激荡了它血液的安塞腰鼓正是它个性的喷发。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

(二)生命之节奏——感受安塞腰鼓

组织学生收看安塞腰鼓视频片段,结合课文内容用以下句式说话:

提示:“好一个的安塞腰鼓!你看(听)……”

1、教师边放视频片段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点拨,突出以下几点:a、火烈的舞蹈场面。b、鼓声的巨大力量。c、茂腾腾的击鼓后生。d、变幻的舞姿。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三)生命之华美——欣赏课文美点

[一读品语言]

1、师:当你置身于黄土高原,置身于雄壮的鼓乐队,亲耳聆听这种澎湃的震撼,你的感觉如何呢?想不想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大家?

①.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或感受最深的语段,请用“我喜欢句子,因为”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②学生间互相交流

③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美源

小结:作者是如何让文字与表演浑然一体,读起来如此地激越豪放的?

铿锵的短句:营造了激越的气氛。

排比、反复的运用: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虚实结合: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

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二读品气势]

1、范读:针对课文的5~13自然段组织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把握朗读技巧。

2、仿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训练,或自读,力求读出韵律,读出气势。

3、演读:安排两组,一人模仿秀,一组合作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齐读课文的7段或9~13段

[三读品内涵]

“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要赞美的绝不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文中有很多句子揭示了安塞腰鼓的深广内涵,把你能理解的结合课文中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来谈一谈,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自由发言。在讨论发言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也要鼓励其他学生就此展开讨论,进行答疑。因为这种质疑解疑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对文章内涵逐步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

(一)教师示范,“好一个黄土高原!”或“好一个黄土文化”(课文19~22自然段)

(二)学生合作探究,谈自己的理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达成共识。

多媒体展示: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好一个……

(四)、生命之畅想

1、听一段二胡名曲《赛马》,任选一题完成仿写。

(1)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

(2)、发挥你的想象,把听完乐曲后在你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模仿第七自然段)

(五)生命之思索

1、师:黄土高原上那种原生态的,摒弃了世俗杂质的生命力量,正是我们民族性格的写真。同学们,你们的人生之路还很长,你打算怎样走过你的人生旅途呢?请把你的打算凝练成一句人生格言,写下来好吗?

2、学生拟写格言,集体交流。

(六)生命之旗帜

祝愿你们的生命中能贮满安塞腰鼓擂响的激情和力量,保留黄土高原人所具有的生命的元气,高举自己生命的旗帜,一路风采昂扬!

文章引用自:

安塞腰鼓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体会文章的阳刚之美,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3、理解排比、反复、比喻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主题,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恢宏的气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安塞腰鼓。

2、教师将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制成课件,以供学生欣赏感受。

3、学生自读课文,查阅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

同学们,这么带劲、有节奏、能使生命得到宣泄的、如火一样热烈的舞蹈和音乐,那就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同学们交流查阅资料,请几位同学谈谈他所了解的安塞腰鼓(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

在这样激越的舞蹈面前,我们真感到了自己言语的匮乏,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家刘成章的文章——《安塞腰鼓》

二、作者简介

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协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的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1、听磁带录音

体会铿锵激越、满怀豪情的语气,可以模仿朗读,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学习激情朗读的技巧,并归纳出要点: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调抑扬、语速适中、感情充沛。

2、正音

瞳(tóng)仁恬(tián)静晦(huì)暗羁绊(jībàn)

蓦(mò)然冗(rǒng)杂戛(jiá)然磅礴(pángbó)

3、朗读比赛

请全班男女生分部分朗读。

各组推荐一名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比赛。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安静的腰鼓

第二部分(5---27段)激昂的腰鼓分四个场面:

(5---13段)宏伟的场面

(14---17段)雄壮的响声

(18---22段)击鼓的后生

(23---27段)奇丽的舞姿

第三部分(28---30段)寂静的。腰鼓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感受了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体会了铿锵激越、满怀豪情的语气,并理清了文章结构,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题,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恢宏的气势。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反复句和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全班齐读,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恢宏的气势,调动学习热情。

二、问题探究

分小组探讨问题,组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同学互相讨论解决。

教师备案:

1、上节课我们理清结构时说第一部分是“安静的腰鼓”第三部分是“寂静的腰鼓”,这两个“静”是不是一样的意思?

探讨后归纳:不一样,第一个“静”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2、为什么写完一个方面,作者就要写“好一个安塞腰鼓”?文章中有五次之多,不觉得重复吗?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种方法叫反复,它的作用是使语言有了一种鼓的韵律,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文章中还有反复的句子吗?请找出来。

3、在“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中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一股劲?那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

讨论后总结:“那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4、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了牛皮鼓面了”?

讨论后总结: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写法,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和观众融为了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撼力。

5、“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平民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讨论后总结: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6、什么说“只有你(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而“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听音乐:黄河颂,欣赏画面:黄河和黄土地,由此领略黄土的厚重和坚毅。

讨论后总结: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江南流水更多的表现柔媚的风格。

7、文章最末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学生可能回答:点明天已是早晨。可以这样认为。

也可以说: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象炽热后的沉寂,这是以鸡啼来反衬寂静。

三、体会语言的节奏美

1、提问:读后你对文章的语言特色有什么感受?

讨论可能回答:有强烈的节奏感、象急促的鼓点一样使人震撼、烧灼、威逼、让人透不过气来。很有气势,与腰鼓产生的气势交融。

3、从学生回答中得出:语言运用了哪些方法,使人感到这种气吞山河的气势?

讨论后总结:排比、反复、比喻

4、能分别举出例子吗?

排比: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反复:前面已讲过。

比喻:“他们朴实的就象那片高粱”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5、教师补充长句与短句的结合,使语言一张一弛,铿锵有力,学生朗读体会。

四、体会文章的意蕴美

提问:作者歌颂了什么?

讨论,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可能有:1、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2、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

3、歌颂了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

4、歌颂了黄土地上生活的人。

五、再一次齐读课文的精彩片段,把握主题,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恢宏的气势。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方法,进行合理的想像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如精彩的足球比赛场面,激越的舞蹈场面,激动人心的晚会场面,感人至深的救助场面┄┄

课后反思

本堂课我觉得做的最成功的一点是课堂教学氛围融洽,朗读效果不错,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师生互动开展得很好,比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原则。同时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我认为,老师可让学生自己先质疑,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自我认识,老师只是有选择地出示难点,而不是面面俱到。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2.体会文章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多媒体片断黄土风情,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沉重的情绪。

安塞位于黄土高原上,延安以北。厚重的土地,简朴的窑洞,咆哮的黄河,养育了朴实豪放的陕北人。安塞有腰鼓之乡的美誉,安塞腰鼓被称为中华第一鼓。瞧,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打着富有节奏的鼓点,迈着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们走来了。同学看后有什么感受?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他用怎样的妙笔,将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展现出来的,让我们去欣赏、去感悟。

二.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思考,作者四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各好在哪儿?

屏幕显示板书:

亢奋 容不得羁绊

好 沉重 严峻的思索 力

震撼 释放出能量

颤栗 浓烈的享受

三. 朗读训练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分组自己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气势,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朗读内容为中间部分,将其分成五小节,第5-第13段,14段-17段,18段-22段,23段-24段,这四部分由各组代表朗读,25段-27段由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在朗读的同时,播放多媒体片段腰鼓英姿,以鼓声伴读,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生命律动的感受,进而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同时,用比赛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 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老师: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我们用心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看作者是怎样体现生命的律动的。

(提示:可以结合体会多种修辞手法去品味赏析。)

示例: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学生根据范例分组品味语句,相互交流,教师参与指导。对共性的问题,全班讨论,若有些重要问题学生未提出,可提出来与学生共同交流,达到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效果。

共同研讨句子: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象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段话,这生命力的本质是什么?其本质是一股安塞人要冲破贫穷落后的羁绊,挣脱束缚,撞开闭塞,不甘贫穷落后,不畏屈辱,奋发向上,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势不可挡的劲头。)

情感迁移:播放多媒体片段激情飞扬。

情感导语 :看吧,这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挟裹着黄土高原的狂风,蕴藏着黄河的咆哮,向我们扑面而来了。人与鼓合为一体,人借鼓势,鼓助人威,共同演绎了一首生命力量的赞歌,在这火烈的颂歌中,人们与自然抗争,与命运抗争,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这火烈的颂歌中,我们能不被感动吗?让我们也积蓄生命的能量,随着这激越的鼓声,去唱我们生命的赞歌。嘿嘿。.。.。.

主题迁移: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鸡叫了,天亮了,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现在,安塞人民盼来了党中央开发西部的新契机,让我们也带着我们的收获走上人生之路。(播放多媒体片段欢庆腰鼓)

安塞腰鼓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重点)强化朗读训练,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难点)

题目解说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是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性格的象征。它是黄土高原上的“绝活儿”,被称为“天下第一鼓”。题目交代了记叙的中心内容。

生字词

茂腾腾:陕北方言,形容有活力的样子。

朴实:质朴诚实。

恬(tián)静:安静;宁静。

亢(kàng)奋:极度兴奋。

晦(huì)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羁(jī)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蓦(mò)然:突然、猛然。

冗(rǒng)杂:繁杂。

严峻:严厉,严肃。

烧灼(zhuó):热情激荡。

磅(páng )礴( bó ):(气势)盛大。

淋漓:形容畅快。

战栗(lì ):战抖。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戛(jiá)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句段全解

全文共30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写安塞腰鼓表演前的寂静。

第二部分(5-27段):写安塞腰鼓的表演达到了高潮,人、舞、鼓汇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部分(28-30段):写极动极静之后,一声不甚清晰、遥远的鸡啼,显得余音悠长。

主题归纳

这篇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舞动场面的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现了西北汉子的阳刚美和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讴歌了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文明。

课内达标练习

1.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晦暗(huì) 闭塞(sāi) 渺远(miǎo)

B.羁绊(jī) 烧灼(zhuó) 冗杂(rǒng)

C.骤雨(zhòu) 震撼(hàn) 磅礴(bàng)

D.戛然(jiá) 辐射(fú) 蓦然(mò)

2.阅读下列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zào__燥_____热了,使tián______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jiàn____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kàng_亢____奋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B.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极度兴奋)

C.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阴冷)

D.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声音突然中止)

课内阅读

4.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降,隆隆”的声音?

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声势。

5.“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通过“落日”“大旗”“马鸣”“风”这些奇特、美丽的虚写景物,激发读者想象,侧面烘托出安塞腰鼓表演时雄浑、壮观的场景。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1)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12~16自然段。(2)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和表达的形象与力量。

2、感悟文本主题:

在朗读、品析中感受安塞腰鼓表演中的气势之美,感受黄土高原生命的力量之美和黄土高原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美。

3、培养语文品质:

(1)在排比句式中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准性。

(2)在比喻句式中体会作者联想的丰富性。

(3)在“好一个安塞腰鼓”内涵的追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在感情朗读与感想诗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板块设计

(一)了解课文结构特点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代表不同的含义,并且层层递进,表现出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逐步升华。教师要根据课文描写的这四个层次,逐一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与感悟。

第一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火烈的舞蹈。

第二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沉重的鼓声。

第三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强盛的生命。

第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蓬勃的想象。

(二)充分领略文字的表现力

文中的很多句子和段落运用比喻、排比,写得很有想象力,也很有气势,与安塞腰鼓的艺术表演结合得非常完美。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假如变成规范的表述,应该是:

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2)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原句在表达上的急促有力,符合当时表演场景的气氛。

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这 两段中的比喻句,然后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把山崖和观众的心比作牛皮鼓面,这样比喻贴切吗?从而切身体会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对大山,对人心的强大震撼力。最后通过朗读体会。

4、第12自然段,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1)后生们的( )、( )、( ),( )地搏击着,( )地搏击着,( )的搏击着。

它( )着你,( )着你,( )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 )、( )和( )。

它使你惊异于那( )的躯体,那( )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 )的能量。

(2)上述四句话都是排比句,可以选择一句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排比的特点与效果。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让学生了解到这时作者的独特感受,结合前句理解,到底是什么震撼着我们,是什么烧灼着我们,又是什么威逼着我们?(依次是:声音、热情、气势)

(3)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值得学生体味: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要在引读中追问:从“农民衣着包裹”体会到什么?(朴素)从“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体会到什么?(艰苦)从“居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可思议,敬佩)

5、第15自然段,也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是(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使人( )。

还可以变成诗歌排列的形式: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是( ),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

使人( )。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的模板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运用排比的修辞产生营造激越气氛的表达效果。

(2)体会文章外在的语言形式与内在的表达内容高度的统一。

(3)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4)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力和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2)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3)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生命蓬勃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

(2)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疾猛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

(3)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2、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视频、音乐、文本等等。)

⑵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D、《安塞腰鼓》wav朗读。)

教学设计

㈠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展示: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2、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听到的安塞腰鼓鼓声、所看到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并让学生畅谈感受。

【设计意图】本课导入,从感受声音、欣赏表演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㈡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指定三位学生朗读课文。

2、播放wav音频朗读。

3、比较学生朗读和wav音频的不同之处,同时指导朗读方法。

4、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5、整篇文章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设计意图】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

㈢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问题探究: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和当地地理关系、安塞腰鼓和当地农民性格关系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设计意图】主要是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大体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而且,能够结合文章体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将来,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最想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激发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

㈣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

1、赏美图,配佳句——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再让学生来看几组特写照片。看后请各小组用课文中的文句与之相配并高声朗读。

对学生即时找出的句子进行简析。

比如:对排比句进行总结,说出对句子的理解。

示例: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A、鸡啼预示天明,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B、这是以声衬静,用鸡啼反衬火烈的鼓声停止后大地的寂静。

2、说美点,品美韵——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⑴语言美。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连用许多。

⑵思想美。

如果学生没有找出下面句子,则提示学生仔细体味:

①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引导学生可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人的思想境界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亦可结合江南音乐《姑苏行》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文中“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是什么含义?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厚实的精神文化土壤,也是他风雨变迁的见证,引导学生从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③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天,西北好像落伍了。但那里的人民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封闭而丧失希望,生命的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④同学们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歌颂生命力量歌颂黄土高原歌颂民族精神歌颂民族艺术。

⑶这篇文章美在,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进一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

【设计意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㈤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五、作业设计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题目。

1、探究题目: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写作提高:选一篇同样写音乐,生命或是黄土高原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写出它们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资料学习写法。)

3、体验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可邀请老师、学校领导参加,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结束《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的课堂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地理课、社会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的拓宽了、延伸了。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热情是高涨的。

【设计意图】假如我们满足于课堂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创新教育思想,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设计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发展。

【设计意图】因为在教学中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

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要求教师参与预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主体。因而,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使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板书同时也具有了强大的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鲁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对话意识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

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老师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课文《安塞腰鼓》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2、能力目标: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情感。

教学方法

提问法、教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有关“安塞腰鼓”的画面、和范文朗读片段。

学生:听歌曲《黄土高坡》的录音,体会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查找“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 碍,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导入语:一曲激昂高亢,展现西部人民壮志豪情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图)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的抗争史上,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 刘成章 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出幻灯片)

谈到天下第一鼓,同学们最想知道什么呢?(提问三四个同学,问题留到课尾解决)注:

2、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3、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通过观看视屏同学们对安塞腰鼓的感受是什么?(雄伟,气势磅礴等等)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现在同学们带着对安塞腰鼓的感觉我们一起来看刘成章先生是怎样用文字开描写《安塞腰鼓》的。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教师应适当提醒同学们用笔勾画;及时表扬同学做的好的地方;教师下讲台走动观察)。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在互动中体会文章感情,讲解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掌握文章主旨。

①请同学们起来说说找出的优美句子。重点讲解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子(包括情感、重读、效果)。讲解后请一个同学读,再全班齐读,再放录音。让同学们在对比中体会文章的感情。

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②出除了鼓声,作者还描写了后生们的动作。重点讲解“搏击”一词,与其他描绘打鼓的动词(打击、敲打)相比,作者为什么要用“搏击”,这体现了后生们的顽强的生命力。与安塞腰鼓的发源地——黄土高原联系(搏击腰鼓、更搏击贫瘠、搏击艰难的生存环境)。让同学们体会文章的主旨。(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③回头看,安塞腰鼓不仅仅是写腰鼓,还写人、写环境、写土地。(老师点明主旨)

④要求同学们找出最能体会作者情感的句子(提问)。讲解反复的修辞手法(情感效果、在全文中的作用)同学读、全班读、录音机读。比较学习,体会情感。

⑤短句和感叹句的运用。(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 ⑥播放“忘情了,没命了”放录音,同学们齐读,体会作者情感。老师引导,适当总结。

⑦再看安塞腰鼓视屏。让同学们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之美,加深同

学的体会。

⑧回答刚开始的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的疑问解决了吗?解决了,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没解决,老师引导总结)

(三)布置作业。

A、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B、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四)板书设计

板书:

安塞腰鼓 刘成章 意蕴美 生命的力量 形式美 阳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