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优秀10篇》
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下面是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优秀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文言常识。
2、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教学方法:合作中探究,探究中竞赛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学习跨越千古,纵横千里,这不,我们刚刚离开春秋的战场,很快就进入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不听曹刿论战争;我们要陪同邹忌一起去劝谏威王,学学他的劝人方法。
二、我问你答——读通文字(多媒体展示)
闯关一:必答-检查预习。
1、赛读。(能反串得1分,每出现一处读错的地方扣1分)
2、释词。(给对方组出5个你认为能难住对方的词语,1个1分)
3、译句。(老师抽查)
4、《战国策》常识知多少?(老师抽查)
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未年 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其体例为 ,全书共 策,着重记录了 。
明确:刘向 国别体 12 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三、我们探究——读懂文意:(多媒体展示题目)
闯关二: (抢答:言之有理就得分,有理有据 得2分)20
1、解释文题: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课文在写法上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你能用“三”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讨论板书)
3、分析人物形象:
(1)、说说“邹忌”:(多媒体出示:人物参考: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kūn)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多媒体出示)思考:邹忌为什么劝谏?怎样劝谏?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
明确:供你参考: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重点分析“三比”(并板书):
问题①:文中的“三比”可以理解成哪几种“比”呢?
讨论明确:可组成“对比”:家庭小事和国家大事形成对比,以小见大,小事中寓大道理。
还可组成“类比”:邹忌、齐王都是人,两人身份地位都很高,两人都有受蒙蔽的事,形成同类比较,邹忌的切身体验更容易让齐王接受。
还可组成“暗比”:妻、妾、客喻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小家喻国家。形象具体,真切自然。
还可组成“排比”:邹忌的话构成排比,使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问题②:“三比”中,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谁?
讨论明确: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受蒙蔽的根本原因在于齐王的权威。这样,就使齐王在得意于自己位高权重的同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他的劝诫,劝得很委婉。
(2)、谈谈“齐王”(多媒体出示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思考:齐王如何纳谏?纳谏结果如何?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我从 看出,齐王是个 人。
讨论明确:(多媒体出示)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 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四、我要练练——中考题型:
(闯关三:风险题,答对加分,答错减1分)
(一)、中考题型语言方面需注意:
1、请用/标出停顿:4分
①.今 齐 地 方 千 里
②.我 孰 与 城 北 徐 公 美
2、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暮寝而思之( )
②今齐地方千里( )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提示学生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
3、翻译句子: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王之蔽甚矣
提示学生:倒装句和被动句的翻译方法
(二)、中考题型内容方面举例:
4、你认为邹 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分)
5、你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一两件由于不善劝谏而不得善终的事例来佐证邹忌成功的秘诀? (2分)
明确:善用类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
6、附加题:
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可以从领导者、被领导者、普通人角度考虑)6分
仅供参考: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
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总结齐读古人谏言。(多媒体展示)
五、布置作业:(见学案)
板书: 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1节):三问、三思↓ (2节) 三比 ↑(3节):三赏、三变→(4节)
对比 ↓
类比 皆朝于齐
暗比
排比
(委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2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课文运用讽喻,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等特点。
3、认识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本文语言不太艰深,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的要求,明确教学重点:
(1)在理解内容、层次的基础上熟读全文;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本文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
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把概念告诉给学生,而应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设想
1、按“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品味”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
3、采用以探讨为主,以点拨为辅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师生互动。
预习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结合习题一,熟读课文,划出妻、妾、客对邹忌赞美的话语。
课时、课型的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说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板书课题及作者)
教师三言两语析题(根据职业高中学生文言文诵读水平而定):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加的。
邹忌——齐国国相;
讽——规劝别人,使别人接受;
齐王——指齐威王;
纳谏——就是君王接受臣民的劝告。
“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理解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二、整体把握(10分钟)
提出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齐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三、讨论交流(26分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在文言文诵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加上这是职高学生
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六篇文言文,鉴于这一点,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采用诵读、答疑、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学生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正音:朝服、间进、期年、数目
<二>引导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运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落实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1)实词、虚词:“阅读提示”中已列出8个。
(2)句式:文中涉及了4种句式,让学生注意分辨掌握。
判断句,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倒装句,如“皆朝于齐”。
省略句,如“朝服衣冠”。
被动句,如“王之蔽甚矣”。
2、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王。根据这两个人物的不同举动,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B、邹忌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
C、邹忌的“三思”,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品格?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B、从进谏的三种情况看,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齐王
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3、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点拨:“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
(1)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明的?
教师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
(2)提间:邹忌用设喻说明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教师点拨: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使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王的,朝庭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王的。齐王与邹忌的相似处境,导致了他的结果也仍然是受蒙蔽。
这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齐王(设喻说理)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求——四境之内
受蔽受蔽(类比推理)
四、感悟全文(5分钟)
(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口头表达能力都比较好,感悟能力也比较强,因此适合于这种开放式的讨论题。)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谈谈你有那些感悟?
让学生充分展示讨论,集思广益,畅谈自己多方面的感悟。答案是开放的,即使有错误的感悟也不要紧。在讨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中,教师在备课时要为教学设计预留空间,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并且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超出这个话题之外的其它争议。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课后反复诵读课文,分组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课后互相讨论,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试译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品读课文,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2、 质疑解疑,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精巧的结构方式和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思考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以谏臣魏征与比干的不同下场引出课题,揭示本课重点。
二、导学探究
(一)、破题设悬,激发兴趣。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拓展延伸,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多话题作文优秀范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实录、备课资料、同步试卷、美文、高考模拟试卷、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应作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2.《邹》文的参差美;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 [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引导]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文章写他以比美设喻,巧妙讽谏,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写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 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 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明确]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点拨]《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邹》文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讨论明确]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附:板书
问、答、思 整齐 善于进谏
三 参差 乐于纳谏 “三”
比、赏、变 哲理 自知之明
四、训练设计
(一)选择题,指出下列各组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项:
1、邹忌修八尺有余
A.外结好孙权,内修政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主
2、朝服衣冠,窥镜
A.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B.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二)判断题,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门庭若市”的“庭”与“拜送书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个字。
B.“纳谏除蔽”的“蔽”不是“兴利除弊”的“弊”。
C. “暮寝而思之”的“寝”,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样,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觉。
D.“地方”在本文中是两个词,“地”指领域、领土;“方”是周围或纵横,修饰后面的“千里”。
(三)背诵题(生源好的班级,当堂背诵)
1、先用半分钟时间,背诵第四节。
2、用三分钟时间,背第二、三节(男生背第三节,女生背第二节,竞赛)[建议:参照并利用本文板书设计 ]
3、用八分钟左右时间,全体背诵第一节[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读,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对话式情境(老师可充当解说)最后全体背诵]。
4、全体同学背诵全文,或抽查背诵全文。
(四)阅读题(课外阅读,也可放在当堂,写在小黑板上或打投影),阅读下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跟《邹》文相比,主题有什么区别?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打猎用的凶猛的鸟),买一凫(野鸭子)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鹘,可以猎兔耳,乃鸭也?”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选自《艾子杂说》,运用拟人手法,说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长,才能人尽其才)
(五)作文题。任选一,课下完成:
1、善谏与纳谏 2.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
附:客观题答案
(一)1、D 2、C 3、B (二) C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全体同学积累重要文言实词,基础较好同学要求能够翻译词类活用、特殊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老师的“教”来疏通文言词意;通过学生的各种阅读练习,要求全体同学能够正确朗读;基础较好同学掌握诵读要领,读出文言特点及韵味,逐步形成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重难点分析:
在文言学习上,已经有了初中学习的基础,因此学习本文存在的知识方面的障碍不大,但是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和单元要求,我们确定文言诵读为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文言实词的学习和各种朗诵突出重点,同时对文言实词的学习也是对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策略分析:
综合上述各项因素,为了尽量落实“为了每位学生的有效发展”这一教育理念,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课前提供学案,布置学生预习,鼓励学生在教师提供材料基础上自行通过课文注解、翻阅有关资料等方法,对课文重要实词进行初步的学习,扫除生字障碍,要求达到基本会读。
2、任务驱动教学法
第一教学模块: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学习,组长充当小教师的角色,按照学案步骤,进行小组内讨论教学。如有学习疑惑,让先学会的学生教学习困难生,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这种“学后教”针对教的同学事后记忆率高达90%以上,大大增强施教同学的学习效益,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教师将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施教。
3、朗读法
第二教学模块:用以读带讲的方式,既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修正学生对知识把握的偏颇之处,以及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通过朗读(小组内体验式朗读、指明朗读,师生点评指导朗读,录音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展示第一学习模块的成果,同时加深大家对课文的理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故而本课时的学生学法重点着重放在讨论、合作、学生教、朗读体验上。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对照《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详见附件)事先预习
正式铃声响后,我以任务驱动法导入新课,通过幻灯片明确了本课时学习目的:
a、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b、通过学生阅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自主合作探究阶段
简单的导入新课后,就直接进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阶段:分小组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按照我们课前的分组,全班同学分为6个学习小组,先由各组组长带领大家共同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解决其中问题1——6。
此时他们的讨论,或坐、或站。结果,学习情况因各组组长和具体搭配成员不同而呈现差异:有的小组成员水平差异不大,他们就能积极开展讨论,甚至出现争论;而课代表那组因为小组内成员语文成绩普遍较差,结果就出现组长在教大家做题目的现象。这时候的我只是巡视各小组学习,时而指导他们开展讨论,充其量是个“剧务”“导演”,有时纯粹就是个“观众”。
在这一阶段,因为考虑学习进度的问题,我曾在12分钟、15分钟两次想打断学生的学习,结果都因大部分同学的反对而只能任其继续。
(二)、互助“释疑”阶段
眼看着时间过半,亦有部分小组渐渐地停了下来,于是我让大家进入“释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当小组的力量确实无法解决问题时,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或教师组织大家讨论,必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
在这一环节,为了激发各小组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提问质量,我们引入比赛机制,设立“最佳学习提问奖”和“最佳释疑奖”,分别奖给提最有价值问题的小组和回答问题最完美的小组。
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而我还是始终抱着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多说,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说。
最终我们共用了8分钟来解决大家学习中的困难。
(三)、“检测”反馈阶段
结束了释疑阶段,我大声说:“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当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说“没有”时,我们共同进入了这节课的第三阶段“检测”阶段。
为了了解大家学习掌握情况,我课前围绕导学案出了一份《学案学习检测》来检查学习效果,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幻灯机显示。
这一检测结果真如我所期望的,远远好于平时我教文言文时,逐字逐句地解释翻译时的效果。除了个别虚词还有部分学生还是无法掌握外,课文内的重要实词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脱离课文注释来解答。此时,一节课已经过去了35分钟。
第二学习模块:
1、自由朗读: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之后每位成员在小组内体验式朗读一个自然段,大家互评。
2、指名朗读:
这样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同时指名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朗读的要求必须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予以纠正,做到共同提高。
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语调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教师指明第一位学生读完第一段,发现该同学误读“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想当然地读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断句出现偏差,这时我以读带讲,以讲促读。此时下课的铃声想起。
于是我布置了这节课中没有完成的朗读任务——熟读课文,以及预设的作业
——改编本文为课本剧,下一课时进行表演展示。
很显然,这节课的教学计划没有全部完成,按照我的教学设想,接下来还有听录音示范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两个环节。
板书:(在检测中体现)
邹忌讽齐王纳谏
私
美(蔽)
畏求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体悟邹忌的讽谏艺术(设喻和类比推理)和讽谏成功的原因;
3、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锁定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1,教学难点是教学目标的2。
教学方法:
情境法、设疑法、探究法、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激情导语,创情境课堂
我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良药利于病往往苦口,忠言利于行往往逆耳。然而现在有一种药“糖衣片”,能治病但不苦。看来良药未必苦口,那么忠言就一定逆耳吗?有没有既利于行又不逆耳的忠言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
二、解题:
讽,不是讽刺,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三、找一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校正字音,感知内容。
(一)教师设疑: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的“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私我”;妾的“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 “畏我”;客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是因为“有求于我”。比美反思后邹忌认为自己受到了蒙蔽,于是想到了国家的大事。
(二)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段的知识点:
1、固定句式:孰与:译为“与……相比,谁……”
2、宾语前置句式:忌不自信(“不”是标志,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3、重要实词:明日(古今异义);吾妻之美我者:美是意动;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四、同学齐读第二段,
(一)师设疑:邹忌入朝是如何分析“王之蔽”的?如何讽谏齐王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宫妇左右私王”如“妻私我”;“朝廷之臣畏王”如“妾畏我”;“四境之内求王”如“客求我”。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用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二)知识点归纳:古今异义:地方:地方方圆;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
五、邹忌的谏言,齐威王接受了吗?并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
(一)同学齐读第三、四段。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齐威王闻邹忌的谏言大喜,果断下令:“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他悬赏求谏,广开言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最终纳谏强国,各诸侯国“皆朝于齐”。
(二)归纳知识点:
重要实词:谤讥(古今异义);成语(门庭若市);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
介宾后置: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师生探究:
邹忌讽谏齐王成功的原因何在?学生各抒己见,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作总结:
第一:得益于邹忌的讽谏艺术: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切入角度好,运用设喻,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使齐王心悦诚服,因为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是批龙鳞,逆圣听。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足智多谋、大智大勇、娴于辞令 、忠于职守的良臣。
第二:得益于君臣双方:双方应该是贤君良臣,否则,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若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自古就有屈原放逐,比干被挖心的惨例。从这里我们亦看到了一个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善如流、闻过则改、兴利除弊的贤君。
七、拓展:
邹忌进谏齐王,齐王欣然纳谏,内政修明,齐国强大,那么我们今天再读此文有哪些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发表意见,可引导同学总结出以下体会: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一旦有可行性建议,就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摒弃个人的诸多考虑, 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3、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
教学难点: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个人的答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语法结构的特点?
3、疑难词句辨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赤壁之战》,都是叙史作品,这一篇说的也是史实,但跟前两篇在体裁上显然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忙作答。到学完本文后再请大家回答。
二、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
1.学生齐读全文(学生齐读时,教师将以下各组语句依次写在黑板上。)
2.读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错了的同学在书上标出它们的拼音。
朝服衣冠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
3.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句式不相同?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内容相同。说明句子构造的灵活性。)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私我,故美我
(内容相同。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
三、自读课文:
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铅笔写在书上。速度不要求一致。最先读完的学生可将自己概括出来的段意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
下述段意也仅供参考:
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讽喻齐王。
第3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第4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全班,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是解释词句,内容和写法上的问题可以只给提示,促其再思。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自读的主要环节,可用12至15分钟。学生读课文不是一次完结的,至少应当看一遍朗读一遍,务求能大体上疏通文义。
四、讨论文章内容:
1.教师问: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是答案要点,下同。)
可据此继续追问:“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说明什么?(国君权势大。)
2.权势大易受蒙蔽,但并非人人如此,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国君就不受蒙蔽,可见邹忌以“私”“畏”“有求”来证明“王之蔽甚”,理由显得不够充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邹忌已知威王受蒙蔽,却不直接说出受蒙蔽的真相,这正是他的高明处。)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
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4.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致诸侯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详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是前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邹忌见齐威王,三月后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他讽齐威王纳谏,不会早于这一年,比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一事至少晚12年。可见这是他又一次受蒙蔽了。
5.练习背诵第2~3段。
用分段练习背诵方式。估计第2段读两遍即可背诵下来。第3段难一点,可以用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帮助记忆。
①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②文中依次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说明了什么?(政治日益修明。)
6.小结:邹忌谏王,切中时弊。齐王纳谏,国家振兴。
五、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1.教师指出: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兵谏和尸谏属于特殊方式,不要提及)。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中最后一段话。)
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2.邹忌的设喻,跟简单的比喻辞格相比较有怎样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指出这个故事就是它的“喻体”。)还有哪些特点?(包含的道理比较复杂:“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指这就是它的“喻点”。)它可以给人怎样启发?(要想不受蒙蔽,须“不自信”,须“窥镜”即反躬自省,而后“思之”即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
3.提示学生将“自读提示”的最后一句话划出来。
4.大家再想想:邹忌的进谏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这说明对国君进谏应当注意什么?(要善揣摩国君的心理。)
六、总结全课:
现在请大家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本文跟《廉蔺列传》和《赤壁之战》在体裁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
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第1段,划出:“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句话——此即区别之所在。指出《战国策》这本书的命名也与此有关。
最后归纳策士言论的特点:
①有明确的针对性;
②善于揣摩对方心理;
③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
2、讨论
3、点拨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说话是一门艺术,提意见建议更是一门艺术。会提的,让人心悦诚服;不会提的,让人火冒三丈。今天,我们学习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怎样向齐王提建议,齐王怎样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建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从东周贞定王17年到秦始皇31年共245年间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概貌。主要记载战国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战国策》特点:长于议论,善于描画;文笔恣肆生动,条理清晰,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善于夸张渲染和铺陈排比;善于体情状物。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注意下面的字音:
形貌昳丽yì
窥镜kuī
间进jiàn
期年jī
谤讥bàngjī
朝服衣冠zhāo
皆朝于齐cháo
2.教师作诵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①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②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和亲身体验来讽劝齐王。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③第三自然段诵读指导:
“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深入理解,把握文意
1、学习第一段:
①第一段重点词语:
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朝服衣冠早晨
旦日第二天
明日第二天
孰与徐公美用于比较,哪一个
孰视之仔细周详
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以……为美
私我也动词偏爱
妾之美我者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孰与”:“与……比,哪个……”用于比较。
意思是:“跟……比较,哪个……?”
吾与徐公孰美?
③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此时动词宾语前置。翻译时我们将宾语放回动词后。
忌不自信。
忌不信自”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④第一段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英俊。(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端详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哪个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拜访),(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又)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形象),更(觉得)远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⑤概括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⑥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试背诵第一段
板书
进谏的缘起邹忌比美
受弊———比徐公美
清醒———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求臣
2、学习第二段
①重点词语:
诚确实的确
地方土地方圆
蔽受蒙蔽
②省略句:
皆以美于徐公。
皆以(我)美于徐公。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③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被蒙蔽。
大王您被蒙蔽很深啦!
④第二段译文:
(邹忌)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太深啦!”
⑤概括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⑥熟读课文,并根据板书提示,试背诵第二段
板书
威王受蔽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3、学习第三段
1)重点词语:
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讥讽。谤讥:这里指议论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时时而间进断断续续地偶尔
皆朝于齐朝见朝拜
2)注意以下句子(状语后置及文言省略现象):
①谤讥于市朝。
于市朝谤讥(寡人之过)。
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
②朝于齐。
于齐朝。
到齐国来朝见。
③战胜于朝廷。
于朝廷战胜(别国)。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3)第三段译文: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寡人的,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命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有时候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4)概括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板书:
威王除蔽
三赏面刺→上赏上书→中赏谤讥→下赏
三变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
4、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古人纳谏的故事,这个故事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我们从中也受到良好的教益。希望同学们能熟读背诵这篇课文,反复体味,用心领悟,做到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受弊——比徐公美
进谏的缘起
清醒——私畏求我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讽谏齐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小→大
家事→国事
齐王除蔽
面刺→上赏
三令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门庭若市
三变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除蔽结果: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第17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
《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2、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3、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齐读。
四、背诵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背诵。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
五、课后作业。
1、继续熟练背诵课文,并用小稿纸抄写一遍。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理解文意。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黑板左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
齐王纳谏
(黑板中间)《战国策》:西汉 刘向 整理
成语:画蛇添足 南辕北辙 狐假虎威……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黑板右侧)列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的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背课文。
二、问题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巨大成效——“战胜于朝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战胜于朝廷”?(学生发言后一起看课下注释。)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2、邹忌是怎样含蓄地劝谏齐威王,以达到“战胜于朝廷”的?
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由一件闺房小事中发现自己受蒙蔽了,这样可以首先博得国君的同情。由此事提醒大王您受到的蒙蔽要比臣更严重。由己事喻国事,委婉含蓄,齐王自然愉快地接受了。
3、请同学们齐背课文中邹忌含蓄劝谏齐威王的部分。(“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经历的这件闺房小事。
是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妻子因为偏爱他,妾因为畏惧他,客因为有求于他,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
5、他们是如何赞扬邹忌的?语气是否一样?(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老师读旁白,学生读妻、妾、客的话。)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皆以美于徐公”,是事实吗?——不是。
文章中的哪部分体现了?我们齐背。——“明日……”
7、原来是徐公让他幡然自知,在邹忌身上有让我们学习的品行,是什么?
自知之明——“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就这样,邹忌运用智慧,担当臣责,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能言善辩解决了国之难题,使齐国迎来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我们齐背第三段。
9、作为一国之君,受蒙蔽是正常的,但当臣子进谏之时,能愉快接受并马上付诸实施,是很难得的。从这个过程中你觉得齐王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明辨是非,胸襟气度,知错能改。
三、结语。
正因为有了尽职尽责、婉言讽谏的邹忌,有了广开言路、悬赏纳言的齐王,齐国才会逐渐实现清明之治: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证实了这一点。
四、课后作业。
借助图书或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其他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4、学习重点 ①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②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方法指津】
学习方法:
1、诵读法。(生通过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资料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西周一、东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相关注
二、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研习课文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 ) b、时时而间进( ) c、朝服衣冠( )
d、期年之后( ) e皆朝于齐( )
B、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忌不自信。
d、彼不我恩。 e、莫我肯顾
3、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含义:( ) (是什么)
原因:( ) (为什么)
讽
方式:( ) (怎么办)
效果:( ) (怎么样)
4、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要求:
①、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 之情,妾 的回答,客 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5、尝试背诵课文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邹忌三思:私、畏、求
齐王之蔽甚矣:私、畏、求 齐王三赏 齐国三变
时间:“朝” “旦日” “明日”
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 “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四、课外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 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 、 、 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 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小组讨论,发表意见,集思广益:
四、围绕话题,即兴表演
话题: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实际,同学们也可以自行设计。)
五、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 了解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 拓展阅读材料二则,请完成后面练习:
A、《受谏与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
B、《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于彘。 (选自《国语》)
①、解释加点字
②、翻译划线句子
③、联系这二则材料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以“纳谏与止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