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整理的《跳水》教案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跳水》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内容,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四)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发展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跳水》一文是谁写的吗?
(他是俄国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跳水》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为我们小朋友写的,故事内容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学习第一段
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在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作者首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人物:水手们和猴子;起因:大家取乐猴子,猴子放肆起来。)
什么是放肆?从哪儿知道它放肆起来?
(放肆的意思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
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显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显然是非常明显的意思。它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请同学到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
同学齐读第一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归纳板书,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人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
(三)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越来越放肆?
读完以后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主要神态的词。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认识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猴子的动作: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
孩子的神态: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
什么是“哭笑不得”?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在这里是指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哭笑不得,是因为猴子摘了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而且动作很滑稽,惹人发笑,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他哭笑不得。)
现在同学们体会一下猴子的动作,孩子的神态,同位子的同学互相配合一下表演出来。
(板书:哭笑不得 脸都红了)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叫两三组同学在台前表演。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学习第三段
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并不甘心,他不停地追赶,结果如何呢?请同学默读第三段。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继续标出猴子的动作、画出孩子的神态的词语。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孩子的动作:逗、爬到、钩住、挂在,坐在、扭着、龇、咧。 孩子的神态:气极了。)
请两名同学上来表演。
此时猴子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孩子看到此时的猴子又会说什么呢?
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文章内容充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发展高潮做准备。
(猴子心想:帽子在这里,上来呀!你敢来拿吗?不行吧!不如我吧!
孩子会说:“你跑不掉的,我非抓住你不可。”;“等着瞧吧,我一定要拿回帽子!”)
猴子这样放肆,孩子已经气极了,什么是“气极了”?
(板书:生气到达了极点,不考虑危险的存在。)
请一名同学把孩子气极了这部分内容读一下。
听老师来读这部分,同学们闭上眼晴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教师读完后,请同学谈一谈感受,重点理解这两句话:“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使学生感受到孩子处境的危险。结合书中的插图想一想: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学生在读书、看插图的基础上要充分展开讨论。
(孩子会失足的。因为横木离甲板太高,只要他往下一看,就会吓得发抖,一紧张就会失去平衡,就非常可能失足跌落,直摔在甲板上。
因为他即使拿到帽子后,由于横杆很窄,所以他很难转身,如果退着往回走,更容易失足从横杆上摔下来。)
正在这时,甲板上有个人吓得大叫起来,孩子听到叫声,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不由得向下一望,两条腿发起抖来。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谁出现了?(板书:船长)
(五)学习第四段落
船长是用什么办法解救孩子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段。
老师引读,学生接读。教师重点指导“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读出爸爸严厉强迫的命令口气。然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
(爸爸用手中的枪逼迫孩子往海里跳。)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大家讨论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好在哪里?
(孩子只有跳到海水中,才不会直接跌在甲板上摔死,才能将他从危险的境地中解救出来,从而保全他的性命。)
船长不怕海浪将他的儿子卷起吗?再读一读第1自然段。
(这一天风平浪静。)
什么是风平浪静?
(没有风,没有浪,水面上十分平静。)
让学生认识“风平浪静”在文中的作用,它是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前提。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
孩子从危机时刻到转危为安,我们看到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板书:(机智、勇敢、沉着、果断)
这部分是文章的高潮,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认识《跳水》一文的主要人物是船长,而不是孩子与猴子。请一名同学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把孩子的身体比作炮弹。这样比喻更能说明横木离水面很高,跳入水中时像炮弹出膛一样猛。另一方面衬托出人们的紧张心情。)
“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钟已经太长了?
让学生充分读这句话,同位子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再请同学回答。
(破折号在这里表示转折,显示出当时紧张的气氛和人们急切的救人心情。
40秒钟非常短,为了救人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说明人们的心情太紧张了,紧张得让人们难以忍受,巴不得马上就能救出孩子,每一秒钟都关系到孩子生命的安危。)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现场人们的心情。
(六)看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紧扣事物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展开,开始由于“取乐”水手与猴子之间发生了联系。接着,事物的联系不断向前发展,变成了猴子与孩子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在变化中达到高潮,孩子遇到了危险,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出现了,从而又与孩子发生了联系,最终使孩子平安获救,显示出船长的机智、勇敢、沉着、果断的优良素质。
(七)读全文,谈启发
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都给以肯定和表扬。
比如:学生会想到遇到危急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
再如: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像那个孩子一样因一时生气而不顾后果。等等。
(八)解决课后练习4
用“模仿”、“显然”造句。
先理解“模仿”、“显然”的词义,然后再试着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举例如下:
模仿:邻居家的小弟弟才二岁,爱模仿大人的动作,样子天真可受,常常惹得人们哈哈大笑。
显然:天空中乌云滚滚,雷声大作,显然要下雨了。
《跳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朗读体会,感受孩子心情的变化。
2、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回忆导入。
板书:跳水。生齐读。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那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师:你觉得课文哪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小声读课文的3——6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在描写孩子被猴子戏弄时的表情?用波浪线勾画出来。
2、交流(屏幕相机出示有关语句),找出重点词(板书),并通过朗读来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区别“气急了”和“气极了”。)
3、再读3——6自然段,勾画孩子的动作并批注。
师:其实,我们不仅能通过人物的表情来体会他的心情变化,我们还可以从人物的动作来感受人物当时的心情。快找找看你从孩子的哪些动作感受到孩子当时怎样的心情?
4、通过孩子的表情和动作,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心情在逐渐变化着,那么这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客观原因:猴子、水手。 主观原因:孩子自己。(不冷静)
师:正因为猴子放肆地戏弄,水手和孩子不冷静的做法,才促使孩子一步步走向了……(生:危险)
5、孩子最初意识到危险了吗?文中哪个词可以说明?(醒悟)理解“醒悟”。
师:当孩子听见下边的叫声才醒悟过来,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意识到危险,他就感到……(害怕),因为他害怕了,所以他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看到此景,甲板上所有的人都——生:不知所措。正在这时谁出现了?
6、学习第7自然段。(出示第7自然段)齐读,体会。
师:当船长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时,也被吓得不知所措了吗?
师:那船长是怎么做的?(屏幕突显关键词:立刻、同时喊)
7、这说明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经验丰富)
8、再次体会读第7自然段。
9、学习体会船长的话。(屏幕出示第二句话)
师:大家看第二次喊话“跳到水里”下面用了个什么词?
生:不然。
师:“不然”什么意思?
师:反过来说就是:如果孩子不跳,就……
也就是说孩子应该跳到水里,不然……
师:由此可见,孩子获救的唯一办法就是——生:跳水。
10、引读第8自然段:听明白父亲的话,孩子只能服从命令,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只听……
三、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师:孩子获救了,故事到这儿,也基本结束了。经历了这样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之后,作为一名水手,你想说些什么呢?又或是作为孩子,你会说些什么呢?身为船长你又会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人物形象图,创设情境。)
1、请你选择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指名交流。
3、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都说得很好,不管今后我们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像船长那样——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四、作业。
续写:轮船靠岸后,船长、孩子、船员以及那只调皮的猴子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写一写。
《跳水》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科7个生字,正确读些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果断的性格,学习他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创设情景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文《跳水》。(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引导学生看课题想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教师把大家提出的问题汇集起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例如:谁跳水?调试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读生字,并在文中标出。同桌之间互读生字及生词。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2、讨论故事的主要内容。
3、找生回答,教师随之板书:猴子撕帽子孩子爬上桅杆。孩子走到横木上遇到危险。船长开枪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巩固延伸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布置学生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合作探究,研读重点段落
教学过程: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学习重点段落。
1、读课文,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事情?
2、投影显示: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教师叙述猴子“放肆起来”的原因,学生接着说“放肆”的结果。
学生叙述猴子“放肆起来的原因”,教师揭示“放肆”的结果。
用“显然”说一句话。
3、由于猴子的放肆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学生读相关的段落。
猴子是怎样都孩子的?(画出表示猴子动作的词语,然后读一读,体会体会,想一想是否可以用其他动词代替)
投影出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它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同位讨论:只要一失足,结果会怎样;即使拿到了帽子,结果会怎样。
4、默读课文,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孩子?(小组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觉得四十秒时间太长了?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做?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跳水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列夫。托尔斯泰写这个故事,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引导学生讨论汇报:
(1)遇到危险,头脑要冷静;
(2)遇到问题,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去解决;
(3)开玩笑不能太过分。
四、拓展延伸,启发想象
这件事过后,孩子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你们的想象,把他们想说得说出来。
《跳水》教案 篇4
山东 李怀源(讲)孙敬东(评)
------------------------------------------------------------
一、教材分析
《跳水》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展示给读者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文中人物各有特点,语言运用熟练,人物刻画形象逼真。因此,本篇除抓训练重点以外,还应让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二、指导思想
1.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使学生自始至终能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2.教师为主导。教师带领学生读得更深,体会得更细,悟到得更多,发现得更快,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得通过读或写表现出来。
3.语文本体观。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同时在精神与情感上获得满足。
三、总体安排
第一课时,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跳出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组织及运用语言材料的精妙之处,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
2.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2.明确学习目的。我们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3.看音像资料,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看完后提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4.自由读课文,弄清事物间的联系。把描写事物之间联系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5.交流汇报。
①这些事物之间发生了哪些联系?指名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②画出了哪些语句?指名回答,要求把画出的句子读出来。
6.画图加深理解。
①大家知道了这些事物间的联系,下面我们用一幅图把这些联系表示出来,看谁做得与众不同。
②大家画完了,谁认为自己画得好就到黑板上来画给同学们看。指名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把自己画的讲给四人小组的其他人听。学生在黑板上画完后,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价。
7.自由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8.汇报交流。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讨论。
9.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用标点的独特之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跳水》一课,上节课我们弄清楚了两个问题。这节课呢?我们还要弄清楚两个问题:①怎样写的?②写得怎样?(板书)
(二)弄清作者是怎样写的。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事物之间的联系写清楚的?
读后指名回答。(事情发展的顺序)
在这一课中,事情的发展顺序是怎样的?
(起因:风平浪静,水手逗猴子。经过: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上。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三)体会写得怎样。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自然段或标点符号。用铅笔画下来,并且想一想好在哪里?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谁把自己画的讲给大家。教师提示:每人只有一次机会,一次只能讲一个地方,所以要把你自己认为最好的地方说出来。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件中的句子,指导全班同学朗读。如果读不了,可以寻求帮助。你认为谁能帮你读好,就请谁。
①关于孩子的一段的读,要突出当时的紧张气氛及危急情况,主要从“情感”入手指导朗读。提示:现在就是你站在那个高高的桅杆的横木的一头,摇摇欲坠。
②关于船长的一段的读,除了提醒感叹号的语气外。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③关于最后一自然段的读,要突出水手的心情。这个不愿看到的结局与水手有关,因此他们的心情更是希望孩子能活下来,所以应该这样读。
可在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让学生读。
(四)课外练习。
孩子得救了,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出示课件,课下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集。
【评析】
1.教学思路清晰。
从教学设计来看,两课时的重点非常明确。第一课时,重内容的理解;第二课时,重语言形式的感知。能带领学生在语文教材中走一个来回。第一课时,改变了以往讲深讲透的做法。对文章的理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解是到位的。第二课时,重点转移,使学生能跳出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真正成为一个例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知语言形式,为“写”做好铺垫。
2.学生主体性突出。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找联系、说联系、画联系;第二课时中让学生画语句、读语句、评文章。即紧扣教材的重点,又敢于让学生去读、去说、去评。反映出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指导,如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去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以充分发挥。
3.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
教师重视了读。第一课时中的感知读、理解读,第二课时中的体会读、感情读。整个教学过程 读的分量很重。读的形式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读的基础上,教师不是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学生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了情感体验。应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认知与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
讲者单位 山东省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 评者单位 山东省德州市教学研究室
最新文章:
声母Z、C、S教学设计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镜泊湖奇观》说课设计
《五彩池》迁移练习设计
创设情境 整体感悟 激发想像 诱导创新
《跳水》教案 篇5
● 重点生字
艘:sōu
量词,指船只:三艘轮船。
笔画数:15;部首:舟;
笔顺编号:335414321511254
造句:一艘远洋轮船迎面驶来。
航:háng
船。行船或飞行:航海。航空。航天。航行(x妌g )。航班。民航。
笔画数:10;部首:舟;
笔顺编号:33541441
造句:这艘轮船马上要远航了。
桅:wéi
竖立于船的甲板上的长杆,用来挂帆悬旗或兼做吊杆柱等:桅杆。桅樯(桅杆)。船桅。
笔画数:10;部首:木;
笔顺编号:1234351355
造句:船的桅杆上挂着一面醒目的旗帜。
撕:sī
用手把东西扯裂:撕开。撕破。撕碎。撕扯。撕毁。撕票(绑票的匪徒因勒索金钱的要求没得到满足而把掳去的人杀死)。撕心裂肺(形容极度悲伤)。
笔画数:15;部首:扌;
笔顺编号:121122111343312
造句:他撕碎了亲人的来信,准备重新开始。
唬:hǔ
威吓(h?):虚张声势是唬不住人的。蒙混,蒙哄:用流言唬人。唬xià 同“吓1”。
笔画数:11;部首:口;
笔顺编号:25121531535
造句:你的招式唬弄不住那些聪明的人。
龇:(齜)zī 张开嘴露出牙齿:龇牙咧嘴。
笔画数:14;部首:齿;
笔顺编号:21213452212135
造句:他被撞的龇牙咧嘴,眼冒金星。
咧:liě 嘴向旁边斜着张开:咧嘴。咧着嘴笑。咧liē 〔大大咧咧〕形容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样子。咧lié 〔咧咧〕方言,乱说乱讲,如“瞎咧咧”(后一个“咧”读轻声)。咧助词,与“了”、“啦”、“喱”相似:好咧!他来咧!
笔画数:9;部首:口;
笔顺编号:251135422
造句:他咧开嘴,嘿嘿的笑着!
鸥:ōu
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生活在湖海上,捕食鱼、螺等:海鸥。鸥盟(与鸥鸟为友,借指退隐)。
笔画数:9;部首:鸟;
笔顺编号:134535451
造句:这个女孩最喜欢的动物就是海鸥。
瞄:miáo
把视力集中在一点上,注意看:瞄准。猫总瞄着那条鱼。
笔画数:13;部首:目;
笔顺编号:2511112225121
造句:他一眼就瞄到敌人身后隐藏的武器。
● 重点词语
桅杆:木质的长圆竿或金属柱,通常从船的龙骨或中板上垂直竖起,可以支撑横桁帆下桁、吊杆或斜桁。
龇牙咧嘴:使牙赤裸或无遮掩,龇,开口见齿之貌。
吓唬:使害怕,威吓。
● 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理解导致故事的发生是海上环境“风平浪静”,透过开头这个窗口,去寻觅与故事发展变化的联系,以达到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训练目的。《跳水》是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 课文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的联系”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③能用“模仿”“显然”造句;④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运用板书、板画激趣引学;录音、录像创设情境;学生运用“读、议、说、练”四环节读书法和“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 相关知识
在教《跳水》时,有的教师要学生去想象猴子抢去孩子的帽子后,孩子会怎么想这就没有必要。表面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但这种思维的开展并不是这堂课的重点所在,不搞这个训练也影响不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因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不在前面部分,而在课文的最后两节,主要想说明船长的当机立断、沉着果敢。我们要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围绕这个教学重点进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课堂教学:当讲到孩子因追猴子而误上横木、面临险境时,教师不要马上揭示下文,去讲读船长的出现,而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插图,进行想象:谁能想出什么办法把那孩子救下来吗学生会想出许多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办法来。这无疑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接着,通过讨论,去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唯一可行性来。这是思维的集中,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还可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呢学生各抒己见,就能进一步认识到这个船长是远洋轮船的船长,而远洋轮船在航行中是会遇到各种风险的,船长具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经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同时,他所以想出“跳水”这个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冒险之举,他也知道“跳水”可能会使孩子受伤甚至死亡,但他只能这样做了。实际上这样的分析,就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如果这时有学生能提出质疑:“万一那孩子在船长命令发出后还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他该怎么办”那就更好了,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这正是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所要求的,而这种训练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跳水》教案 篇6
《跳水》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上石洞小学 骆长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树立形象:
1, 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2,复习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故事主要是在猴子,孩子及船长之间发生的,(板书这三个词)下面请同学们迅速自由读课文,同时思考:
二,自主感悟: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水手们心情高兴,工作又不忙,所以想找乐子。)
(2)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在拿他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这说明猴子聪明,顽皮,成了大家取乐的对象。)
(3)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4)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5)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不由得"说明了什么 (说明孩子由于一时气愤,冲动,才走上十分危险的境地,但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3)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4)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 (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积累此类词语)
(5)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这里紧张吗 你想救他吗 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 (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三,升华情感。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 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4,文中水手一共笑了几次 他们的笑对事情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推波助澜)
5,文中几个人物对你有何启示 猴子 孩子 船长 水手
6,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想 (找几名遇事冲动的同学谈感想)
四,积累拓展。
1,把你想对船长儿子说的话写在本上。
2,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22,跳水
逗 救
猴子 孩子←船长
追
《跳水》教学案例
基于近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在这几年中,我踏着自己足迹一步步走来,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师,语文课堂上智慧与激情碰撞。灵魂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发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身为教师,最希望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兴致高涨,师生配合天衣无缝、默契无比。而热情的氛围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设计出紧凑的教学环节,能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点拨及精练、引玉出世的问题。回到课堂,《跳水》一课的讲解深深留在了我的记中。使我至今难忘。它留给我的将不仅是情感的激荡,教学的启示,更激起了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回味了良久……
一、导入激趣,擦亮思考的眼睛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跳水》一课伊始,我就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跳水的理解,学生基本围绕体育运动展开,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正如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那样,尊重“需要”,注重“激趣”,只要激趣成功,课文就是一栋盛满秘密的魔幻小屋,孩子会迫不及待地要进入其中。
二、激情盎然,点燃情感的火种
语文,是一门传递情感的学科,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教学进行到故事的发展阶段,我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与我一同进入孩子与猴子紧张、愤怒的追逐中。课文中,父亲那段话最精彩,我与学生一起揣摩父亲的心理,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合适,然后用自己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惊险的情景中,我分明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专注、投入,学生也用他们充满激情的朗读回复我,他们此时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三、创设交流的平台,碰撞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孩子?学生思索了一会,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
有的说:“可以叫一位水手爬上去,把孩子解救下来。”
还有的说:“这样不行,有危险的人不就变成两个了?“
“也有道理呀!”
还有一个平常只会起哄的孩子说:“可以把他们的棉被拿过来,充当气垫,叫孩子往下跳。”
一些孩子说:“这个办法不错。” 这个孩子听了,高兴极了,极富成就感。还有的说用床单接,有说递给孩子绳子……方法种种不一,听着他们千奇百怪的想法,我不禁莞尔。语文课堂多需要这样富有创意的发言,这是智慧与激情碰撞的火花。
正在这时,平常最爱提问题的一个孩子发话了:“老师,你说这个孩子的行为是不是太卤莽?”说到船长儿子时,学生的看法就多了:
这个说:“当一个人的尊严受到伤害时,应该冷静处理不要意气用事。”
那个说:“我们要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不就是因为缺少点胸襟吗?如果他能正确的看待水手的玩笑和猴子的戏弄,就不会使自己陷入险境。”
还有一个孩子抢着说:“在我看来,船长的儿子太意气用事了。为了一顶帽子,一句取笑,竟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后果,却让事情一步步升级。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还不多吗?你不小心碰我一下,我就非要给你一拳,这样就会把事情闹大。如果人人多一点儿宽容,多一点儿忍让,小事不就化解了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一个问题竟掀起了争论的热潮。这时下课铃响了,可孩子们却没有停的意思,看着他们争的面红耳赤,我静观其变,充分享受这一刻带给我的幸福。语文讲求人文性与工具性,孩子的这些想法不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吗?只要老师抛出金砖,学生就一定能找到无暇的美玉。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拓展未知的领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总的来说,作为语文教师,我希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他们一起畅游在语文的知识海洋里领嗅语言的馨香。
《跳水》教案 篇7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这一天风和日丽,大海上风平浪静,一艘轮船正在大海上航行。突然,轮船的甲板上传来焦灼的大声喊叫:“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只见一个人举着一杆枪,瞄准桅杆上端的一个小孩。“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只听见“砰”的一声……同学们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吗?
生齐:想!
师:俄国著名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跳水》一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跳水》。
师板书课题,强调“跳”的笔顺。
生齐读课题。
师过渡语:这是个精彩的故事,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读一读,要将一篇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先要掌握好生字词。
二、自主阅读,掌握生字词。
1、师:请大家独立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重点掌握字词的音和形,对于意义暂不作要求,在分析课文时再重点来理解。
学生自学生字词。(师巡视时有学生问“唬”单独时读第三声,为什么课文中没标声调,引导小组内自主解决。)
2、师: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检查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同桌之间互查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老师检查全班同学字词的掌握情况。
师:课文中大多数生字词很简单,老师充分相信大家有能力掌握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巩固一下较难的字词。
ppt出示:
①你能读准下列词语吗?
一艘船 撕开 龇牙咧嘴 吓唬 桅杆
``` ``` ``` ``` ```
指名读。
师:这五位同学读得很正确,请注意“艘”“撕”“龇”都是平舌音,“吓唬”是轻声音节,“桅杆”不要读成“危杆”。请大家每个词语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词语两遍。
② 你能写好“艘”和“龇”吗?(先一起书空,学生的笔顺不正确,老师板书后再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练习各写三个。学生评价两位上黑板所写的,师强调“艘”中一竖要连着“又”,“龇”左右要写紧凑。)
③ 比一比,再口头组词。
艘( ) 撕( ) 瞄( ) 桅( )
搜( ) 嘶( ) 描( ) 脆( )
开火车组词,很正确,师小结:形旁可以帮助理解字义。
4、小结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师:同学们对本课生字掌握得比较好,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你记生字的好办法吗?
生:危险的木杆就是桅杆。
师相机桅杆图片,“你们知道桅杆在哪吗?”让学生初步感受桅杆的高度。
生:我记“龇”时,“齿”表示意义,“此”表音。
师: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记,不错!
生:用眼睛来瞄准,所以“瞄”有目字旁。
生:一只老虎张开口“吓唬“人。
师:相信用上这些记字方法,大家可以学得更轻松,记得更牢固。
过渡语:初读课文,我们掌握了生字词,一定能将课文读得正确而流利,怎样读得有感情呢?那就需要更透彻地理解课文,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课文。
三、朗读课文,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提出在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师:首先,让我们沉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两遍,并针对课文内容大胆提出问题,记得,不动笔墨不读书,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问题处做好批注。
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2、师:接下来,请各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各组员提出的问题,组内不能解决或存有争议的问题,请各组长整理好并作好笔记。
3、小组长汇报各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探讨。
①师:在朗读课文时能提出问题,是种收获;各个学习小组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也是种收获;总结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样也是大家的收获。接下来,我们一起分享各个小组有待解决的问题吧!
注:各小组汇报时,教师可以分类简单板书,并说明:有些问题没有记录是因为老师认为有些问题可以归属为某个大问题,如果这堂课中你认为你的问题仍没有答案,你可以再次提出,好吗?
生:船长有没有把握孩子跳水不会有危险?(师板书)
生:如果孩子没有跳下水,船长会开枪吗?(板书)
生:为什么以“跳水”为题?(板书)
生:孩子被救后,船长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板书)
生:除了让孩子跳水以外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师将这个问题板书在第一个问题一起,以便一块儿解决。)
生:孩子为什么要一味地追那顶帽子呢?(没板书,估计可以归属为某个问题。)
②共同解决问题。
a 、理解“放肆”,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六个学习小组都没有不能理解的词语吗?那老师考考大家,“放肆”怎样解?
生:放纵
师:找个近义词来理解,这方法不错。
生:“放肆”就是随随便便的意思。
师:能放入课文中去理解吗?
生:是猴子取下了孩子的帽子。
师: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本文指猴子因知道水手们拿它取乐,因而言行变得毫无顾忌,更为大胆,取下了孩子的帽子。这就是放入课文中去理解。
可以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用近义词替换、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
b、学生探究第一个问题。
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是全班加老师同行,集大家的智慧,这些问题一定能够解决。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我解答第一个问题,桅杆很高,跳下水以后可能很难马上浮起来,孩子很危险。
生:我认为海水的浮力很大,孩子没有太大危险。
师:跳水肯定不会是百分之百的安全,那船长为什么还要开枪逼儿子跳水呢?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办法?如果你当时在场,你还能想出哪些办法?
生:可以找些救生器材,比如说游泳圈。
师:有时间吗?
生:在甲板上垫些软垫子也行。
生:我认为这不好,甲板很硬,也许垫子不够厚,还是很危险。
师:时间允许我们去找垫子吗?
生:我看父亲大喊让孩子暂时抱住横木等待救援。
师:看来,大家还没有体会到孩子此时的处境,孩子在哪?
生齐答:横木上。
c、教师相机引导孩子感受孩子的危险处境。
ppt出示孩子危险处境的一段文字。
师范读。问:孩子此时处境怎样?
生:危险。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了?
生:“只要……就…… ”“ 即使……也……”这两对关联词。
师:你读读这一句,好吗?
你们从这感受到了什么?
生:孩子极度危险。
生:孩子进退两难。
师:这个词运用十分准确,不管怎样,孩子都是十分危险的。
齐读这一句,把你们感受到的危险表达出来。
生齐读关联词一句。
师:你还从哪感受到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生:“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发抖使得他有可能摔下来,很危险!
师:那这个孩子为什么为了一顶帽子,将自己置身于如此危险的境地?(相机解决没有板书的一个问题)
生:孩子是为了挽回尊严。
生:我也认为是孩子极强的自尊心迫使他不断追赶猴子。
师:尊严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啊!
你们还从哪感受到了孩子的危险处境?
生:“水手们全都吓呆了”,这些水手们可是环游过世界的啊,应该很有经验,他们吓呆了说明孩子真的很危险。
师:你很细心,抓住了侧面描写也就是水手们的反应来感受此时的危险。
通过孩子的动作、水手的反应还有两组关联词,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让我们静下心来想象画面,把你们所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齐读整段。
d、引导孩子回到第一个问题
师:孩子随时都可能失足而粉身碎骨,还有时间找救生工具吗?你们想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明白跳水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师:那这位父亲为什么选择用枪呢?
生:枪有威慑力,能吓得孩子赶紧跳水,不会犹豫。
生:枪有杀伤力。
师:父亲难道真的要朝儿子开枪,“杀伤力”这个词不恰当。
生:枪有威慑力,能使孩子不惧怕高度立刻跳水。
师:是啊,在横木上多呆一秒就多一些危险啊!联系上文来看,父亲为什么用枪?
生:这位父亲本来拿枪打海鸥的,看到儿子在横木上所以决定用枪。
师:哪个词语反映出船长作出这个决定的速度非常快?
生:“就立刻瞄准儿子”,“立刻”一词。
师:与其他水手的惊慌失措相比,船长身上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生:镇定。
生:临危不惧。
师:父亲有危险吗?(没有,他的儿子有危险。)
临危不惧是指自己面对危险不害怕,用在这不太合适,可以换个词。
生:冷静。
生:急中生智。
师:这是位沉着冷静,果断机智的父亲。(板书)
师:尽管跳水有一定危险,但想比其他办法,危险系数更小一些,船长也很有经验,他估计到水手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跳下水救孩子,哪个词证实船长的的估计没错?
生:“水手们已经跳进了大海”,“已经”一词。
e、借助想像,补充情节。
这两个问题在质疑部分被提出,那就顺其自然地引导孩子们解决,并肯定:能抓住课文的空白处提问真不错!
1、书中写的故事是节选,还有个结尾。那就是对船长看到孩子跳水后的描写。可惜老师查找了很久的资料也没有查到。那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想一想,当船长看到孩子跳到水里后,他有怎样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生:我想象动作,孩子救上来以后,全身湿淋淋的,父亲拿出准备好的毛巾一把裹住孩子。
师:你的想象与老师的一样,船长还是那样沉着冷静,水手跳下水时,他已经冲进船舱拿出了毛巾。
生:我想象他的语言,他会对孩子说:“对不起,刚才用枪我是迫不得已!”
生:我想象他的神态,刚开始他是眉头紧锁,孩子被救上甲板后他才长舒了一口气。
师:想象合乎现实,这毕竟是他的儿子啊,人之常情。
2、当孩子听到父亲让他跳到水里的命令时,并没有领会父亲的命令,而父亲此时已数出了“三”,想一想,他会开枪吗?
生:我认为船长会朝别处开枪,通过枪声逼迫孩子跳水。
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根据。
生:不会开,第五自然段说: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父亲喊出“三”,但没有开枪。
师:任何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在危机时刻任何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老师相信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那位沉着冷静的船长一定能作出正确选择。
f解决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生:“跳水”是课文最精彩的部分。
生:“跳水”是课文的高潮部分。
生:“跳水”能体现父亲对孩子的爱。
师:“跳水”使故事化险为夷,凝结了父亲对孩子的爱,这种命题方式是抓住关键情节、关键内容命题。
当然,这个题目是编者后面加上去的,我们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试着拟题啊!
四、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过渡语:这么一篇名家之作,不说全文背诵,至少要能够复述吧?
快速浏览全文,完成课后练习,理清故事脉络。
1、师:首先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理清故事脉络。故事是在人与物的相互联系中发生发展的,你能理清本文人与物的关系吗?
(取乐 ) (捉弄) ( 威逼跳水 )
( 水手) →( 猴子 ) ↔ ( 孩子) ← (船长 )
(追赶 )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教师简单概况起因、发展、高潮、结尾,说明孩子横木遇险、船长威逼孩子跳水是复述的重点。
1、再次默读课文,尝试复述故事,自己讲过自己听。
2、请同学复述。
第一位同学漏掉了水手拿猴子取乐的情节,教师引导:这是故事的起因,能漏掉吗?
另一位同学复述脉络清楚,但没有把握重点。
第三位同学复述较精彩。
五、再次默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感受和认识。
1、师:一篇课文对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与认识。(从船长、水手、孩子等角度谈)
2、有哪位同学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生:我很佩服船长处乱不惊,急中生智救了儿子。
生:我想对水手们说:开玩笑要适可而止,要懂得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
生:这个孩子经历这样一场生死考验未必是坏事,他以后会更加懂得生命的宝贵。
……
老师的感受: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突然发生,处理突发事情,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是我们在社会上生存的必备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在课堂上能够学到的,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将这些经验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到用时我们才能急中生智、应对自如。老师希望大家永远是平平安安的。
六、课后作业:
* 写写对《跳水》一文的感受和认识,或者想像课文空白处,补充情节(孩子被救上甲板后船长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假若数到“三”,孩子没跳水,船长会开枪吗?为什么?)并写下来
* 将文中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抄写下来。
《跳水》教案 篇8
《跳水》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3、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并学会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一课,大家齐读课题。
二、回顾内容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把主要内容说清楚呢?(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我们想一想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角色?学生回答
(2)按角色的出场顺序说说?(生回答,生板书:水手 猴子 孩子 船长)
(3)这些角色与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师生交流板书。
2、现在谁能根据这些提示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说一说?
3、我们都来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师出示主要内容。
三、默读自学
过渡:水手是怎样逗猴子?猴子是怎样气孩子?孩子又是怎样追猴子的?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动作、神态、心情的变化的句子。(注:水手 ,猴子 , 孩子 )
读读这些句子,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概括,然后批注在旁边。
读读自学提示,看看主要让我们干什么?
(简化自学提示明确自学任务:画句子——读句子——概括批注)
2、通过1自然段教学生批注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课文1自然段。(默读)按着自学提示先画句子,你想画哪些句子?用什么符号?读读这些句子,想象用哪些词语进行概括?(板书:逗 钻、做鬼脸)现在你把这些概括的词语批注在旁边。(学生批注)
3现在大家就用这种方法默读2-8自然段 ,画句子——读句子——概括批注
4、学生自学课文。
四、细读课文
(一)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
我们按课文顺序说说,你花了哪些句子?怎么批注的?
1、水手逗猴子,猴子怎么做的?(板书:摘帽爬杆)谁来补充,猴子把帽子摘走了,面对这么一个调皮的猴子,水手们、孩子又是什么反应呢?联系批注说(板书:都笑)这时孩子怎么样?(板书:哭笑不得)
接着问:什么是哭笑不得?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猴子和水手)
2、我们继续看这时候子又是怎么气孩子的?(板书:撕帽做鬼脸)水手们?(板书:笑声大、孩子脸红了,去追猴子。)可是猴子怎么样?(板书:上爬更快 孩子气急了),可是猴子呢?(板书:挂帽做怪样)孩子没有别的办法了,(板书:气极了)
对比理解:气急了
气极了
(1)说说你的理解?
(2)它们在文中的位置可不可以互换?
3、孩子气到极点了,只见他放开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最高的横木,这时水手们?(板书:吓呆)
水手
猴子
孩子
逗
钻、做鬼脸
都笑
摘帽爬杆
哭笑不得
笑声大
撕帽做鬼脸、
脸红了、追
上爬更快
气急了、追、喊
吓呆,叫
挂帽做怪样
气极了、走横木
4、出示课件: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1)读读这段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失足不行,不失足也不行,你感受到什么?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
(3)处境太危险了,情况太紧急了,谁能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
5、现在我们把1-8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结合板书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孩子的情绪从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走上横木,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小结:水手们不冷静,只顾寻开心,没考虑后果
猴子太顽皮
孩子太爱面子被强烈的好胜心冲昏了头脑只顾那帽子,没想后果。
(三)了解事情的结果,感受船长的机智果断。
过度:就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候,谁出现了?
1、 出示课件:
正在这时侯,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在父亲刚喊出“三”时,孩子把头往下一低就跳了下来。
指导朗读:谁来读?
出示“从船舱里出来” “本来” “ 立刻” ,从这些提示你又体会到什么?引导:结合其他人的表现体会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谁来当船长读读这段话。
谁还想当船长,直接下命。(直接读船长的话。)
引导:船长那么机智果断,是像你这样喊的吗?
都试试读读这段话。
4、“扑通一声!孩子跳下了水。” 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1、孩子又开始呼吸了,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现在大家浏览一下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跳水的?可是课文的题目是“跳水” ,你有问题吗?
2、我们看看前面那么多笔墨都是写什么的?文章为什么用这么大篇幅写原因?
由于水手逗猴子,猴子气孩子,孩子追猴子,追到桅杆顶端陷入了绝境,这些描写都是跳水的?对,正是由这些原因才有跳水这个结果。
水手们从始至终都在场,可当孩子陷入了绝境,竟然不知所措。是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解决了问题。有了前边的铺垫,才显船长的机智果断。可见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命题方法和以往写事的文章不一样,它采取的是抓住关键内容,抓住关键情节命题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写读后感
《跳水》教案 篇9
本课教材分析:
《跳水》是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用几个字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学生描红临写。
3、评议:
(1)学生交换互评。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2)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3)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六、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预习《沙漠之舟》。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想象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