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孔雀东南飞》教案(10篇)正文

《《孔雀东南飞》教案(10篇)》

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孔雀东南飞》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

[教学难点]

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

(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

(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高中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和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3)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语法。

[教学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如何理解结尾的“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梁祝》的经典旋律,让学生沉浸在审美体验中。

问: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根据我国哪个民间传说创作的?(相信学生肯定能回答出来)

对,是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的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说到爱情,总是那么让人心动。然而,我们所知道的这些故事里,美好的爱情却总是遭遇挫折,但是,爱情的主人公都毫无例外地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奋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美好爱情的民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记录中国古代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的古诗——《孔雀东南飞》。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毫不比“梁祝传说”逊色。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歌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描述的凄婉的爱情世界里吧。

二、朗读课文,总体把握,熟悉故事梗概:

1、听录音

2、让学生快速阅读注释,了解大意,概括故事梗概:

教师明确: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附带一点点评: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

3、理清故事结构

要求对每一部分拟出七字格的标题,如:

兰芝忿诉自遣归——夫妻话别难分舍——刘兄相逼再婚配——相约黄泉同殉情——鸳鸯和鸣戒后人

再概括为四字格的标题,如:

兰芝遣归——夫妻誓别——兰芝抗婚——双双殉情——鸳鸯和鸣

也可以是两个字的标题,如:

自遣——誓别——抗婚——殉情——化鸟

三、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插入:“古风”这类诗歌的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它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二、讲析课文

(一)说兴。

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1)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引起下文(借鸟起兴,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2)以美禽失偶来喻夫妻别离,营造了一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离愁别绪,渲染了缠绵哀伤的气氛。(3)孔雀之单飞,暗示夫妻之别离,奠定了全诗悲剧的感情色彩。

“兴”,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独特手法,一般用于开头,为全文定下基础。《孔雀东南飞》即用“托物起兴”开篇:引出焦仲卿、刘兰芝这对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夫妻的悲苦命运,可谓恰当。其中的“五里”来源于古代送别之地相隔的里数,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可见小小的里数就显示了别离之难。

(二)说赋。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说比。

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比”的运用。“磐石”和“蒲苇”一坚一纫,恰到好处地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诗的末尾出现“鸳鸯”,它不是单纯的“比”,而是“比”的发展式“意象”。在中国宏大的文学创作中,有些比喻被反复地使用而渐渐固定下来,变成意象,当然,固定化的比喻只是诗歌意象的来源之一。如果查一下《辞海》,“鸳鸯”古称“匹鸟”,雄雌偶居然不离,不能独活,一般比喻夫妻。运用在本诗,“鸳鸯”正象征着焦、刘二人至死不离的爱情。

由此可引发生一些联想:《梁祝》的化蝶,蝶是经过蛹的蜕变,经过痛苦的挣扎才获得在花间翩翩起舞的自由的,梁山伯、祝英台也只有经过生死的磨难才能拥有相爱的自由。

白居易的《长恨歌》(叙事诗的顶峰之作)中的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比翼鸟”传说中此鸟一目一翼,不比则不能飞。“连理枝”是一种不同根但其枝干连生在一起的草木。它们都用来比喻夫妻。唐明皇与杨贵妃,一个是龙种,一个来自民间,前半生不相关,后半生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备课说明:以上环节的兴奋点在于前面所学的《诗经》赋比兴手法的复习与运用,做到概念清晰后,学生发现自己能运用概念赏析其他诗歌,这是最让人自豪。)

(四)讨论: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离骚》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话剖析人物形象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也可见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果断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镇定,庄重(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思考:你认为这样一位“精妙世无双”的女子遭弃的原因是什么?

a、专断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b、无子说:共事二三年。

c、门第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仪礼·丧服》说:“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亦作“七去”。

就是:不孕无子、红杏出墙、不孝父母、饶舌多话、偷盗行窃、妒忌无量、身患恶疾。

2、焦仲卿:这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忠于爱情,忍辱负重,据谨懦弱,胆小怕事,但又有一定叛逆精神。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对爱情坚贞不逾。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懦弱,胆小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思考: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

a、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强

b、焦仲卿对爱情与母亲的顾虑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二、分析本文在诗歌语言方面的特点:

1、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美,它简练的诗句通过激发读者的想象把直白的语言难以尽传的情意巧妙地融化在读者的心中,可谓“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因此,诗歌的创作者在运用“赋”繁笔的同时必须更好地使用简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用有限的语言激发无限想象的目的,充分体现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可以以刘兰芝归家一段为例: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刘兰芝被休在东汉时期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是震惊全家的事。但诗歌对刘兰芝的各方面找写都非常简约,如动作描写仅有两个字“进退”、神态描写三个字“无颜仪:、心理描写简练到一个字“惭”、辩解的话仅有一句。这简约的语言背后是刘兰芝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你能通过你的想象,根据这些字句扩展、补充情节吗?(也可针对刘母想象。)

(备课说明: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把高中的想象思维训练放入诗歌的鉴赏之中。课堂的实际效果非常好,学生想象力异常丰富,例如:有的同学想象在刘兰芝进门时,十三岁到十七岁的美好的少女生活闪回在眼前,与现在相比,更觉凄苦;有的想象乌鸦报忧,添加水井勾起刘兰芝自绝之心,以示无颜面回家;有的增加刘兄的言行,表现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无情的观念,刘兰芝无家可归的现状更令人同情等等。)

2、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

《孔雀东南飞》产生于东汉,当时诗歌的字数正由四言向五言发展,《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人们运用五言写作的能力得到了完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也是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流畅地运用五言写作353句(1765字)的叙事长诗更是奇迹。五言仅此四言多一字,它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不妨做一次小练习。朗读第二段,请你从每一句中删去一个字,王言变四言,但整段含义不变。

原段落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全段可修改如下:

“十三织素,十四裁衣,十五箜篌,十六诗书。十七为妇,心中苦悲。君为府吏,守节不移,妾留空房,相见日稀。鸡鸣机织,夜夜不息。三日五匹,大人嫌迟。非为织迟,君妇难为!妾不堪使,徒留无施,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五言变为四言,内容完整,语言凝炼,语音朗读呈“二二”分配,如果用一个字挤入这种板块式的结构中,那么就呈现出“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一一”的灵活的样式,有了波澜,并使语音得到延宕,更显委婉。在这里,更符合温柔、善良的刘兰芝的委屈的诉说。

与五言相比较,七言更见长于抒情。以李商隐的《无题》为例:“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改为四言:“见难别难,东风花残。春蚕比尽,蜡炬泪干。”一唱三叹的韵味荡然无存。

板书:

四言凝炼整齐五言灵活委婉七言抒情味浓一唱三叹

(备课说明: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改诗,体会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是一件抽象的事,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改诗,蕴含创造的意味,学生乐意做;抽字改诗,简单易做,学生也做得好。)

三、高考活用:一首《孔雀东南飞》年年有人翻新篇

孔雀东南飞

江苏一考生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五岁进小学,九岁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条件好,工作不愁找。东家婆也夸,西家婶也赞。姐弟笑盈盈,父母乐呵呵!”好事人相承,传遍南京城。

父母笑口开:“咱娃是块宝,样貌长得好。学习成绩棒,奖状没处放。工作随你挑,美女随你找。”

此生脾气牛,心志过云头。堂上启父母:“儿子体质娇,犹需多煅造。家中条件好,滴滴父母汗;儿子要独立,想吃自己饭。”

父母大张口,婆婶都曰奇,姐弟不作声,外人只相疑。父母无奈何,只得随儿意:“孩儿已长成,应该靠自身。独立也可以,不出南京门!”

此生不乐意,以背对双亲:“二老误儿意。儿子想独立,立志去西北。国家政策好,西部旺气开。儿子肯吃苦,一定能成材。”

“西部大开发?”二老心相疑,万分不乐意。东边招大娘,西边请阿婆,南边望二爷,北边喊三叔,亲戚聚一堂,都为此儿忙。

二爷开尊口:“西部有啥好?环境太恶劣,困难一重重。我去十五年,归来两袖风!”

大娘也帮腔:“小子相貌好,潘安比不了,人品没得说,城中很难找。又是研究生,还愁没人要?”

此生意志坚,就是不松口。任凭谁来说,就是不回头。

不是此生倔,而是心高远。他对大家说:“大爷大娘们,叔叔婶婶们,城中安乐窝,小子并不爱。国家搞建设,急急要人才。我想去西部,越想越应该。东西是一家,都属大中华。东部要发达,西部不能差;如果差距大,国家就要垮。套用鲁迅话:我不建西部,谁来建设她!中华要腾飞,建设是关键。孩儿意志坚,长辈壮我行!”

众人听此言,倍感心灵撼。此子之选择,令人心底叹。心灵之选择,实在不简单。众人支持他,西部去登攀。孔雀向西飞,今朝更好看。

【简评】

这是2002年一位考生的考场作文。面对话题“心灵的选择”,他大胆地模仿《孔雀东南飞》,写出了一首乐府诗。他把一位立志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青年作为叙事诗的中心人物,在与家人、亲戚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心灵的选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显示了这位考生的才智,但一般学生不宜仿效。

四、课堂练习:对下联

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

坚若磐石,痴仲卿违母缢庭树

五、歌曲欣赏:听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

六、结束语

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美好的时代,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再也不受封建礼教及家长制的羁绊,我们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代,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问题预设:

为什么刘兰芝离婚后还能风光再嫁?

资料分享:

汉代对于妇女再嫁,亦与后世不同。汉代出现数位皇太后如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国母,无人以为异。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绝于书。据称,嫁人次数最高者大约是宰相陈平的妻子,嫁给陈平已经是她的第五次婚姻,这亦是令后人吃惊的一个例子。

(《中国历史上的执政太后:女人天下》作者:蒋胜男华东师大出版社)

汉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滑落,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就是其自由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汉代妇女还未完全脱离社会生产领域,贞节观念也未形成习俗禁锢她们的心灵,加上汉代距原始社会尚近,原始古风尤存,使她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她们可以自择夫婿,可以离婚、再嫁,甚至婚外恋也不受时人严厉非议。可见,汉代妇女具有比后世更多的婚恋自由。

贾丽英《浅析汉代妇女的婚恋自由》(《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列女传》。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法律透视》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叙事诗通过人物塑造表达主题的特点。

3、评析人物,了解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摧毁青年男女的爱情的罪恶。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三、过程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

四、情感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听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孔雀东南飞》

二、走进文本(用问题带动阅读)

1、你认为焦母遣弃刘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a、专断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b、无子说:共事二三年。

c、门第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2、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

预设:

a、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强

b、焦仲卿对爱情与母亲的顾虑

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

为什么刘兰芝离婚后还能风光再嫁?

资料分享:

汉代对于妇女再嫁,亦与后世不同。汉代出现数位皇太后如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国母,无人以为异。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绝于书。据称,嫁人次数最高者大约是宰相陈平的妻子,嫁给陈平已经是她的第五次婚姻,这亦是令后人吃惊的一个例子。(《中国历史上的执政太后:女人天下》作者:蒋胜男华东师大出版社)

汉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滑落,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就是其自由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汉代妇女还未完全脱离社会生产领域,贞节观念也未形成习俗禁锢她们的心灵,加上汉代距原始社会尚近,原始古风尤存,使她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她们可以自择夫婿,可以离婚、再嫁,甚至婚外恋也不受时人严厉非议。可见,汉代妇女具有比后世更多的婚恋自由。

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列女传》。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试着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悲剧的底因,即探究刘兰芝婆媳关系。

2、积累重要的虚词用法和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2、难点:

探究主人公悲剧的底因。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教学时数

共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搜集《孔雀东南飞》研究综述类文章进行阅读。

1、让学生预习、翻译、自学课文,自行识记生字、生词和字音,落实本文的重点实词“相、自、见”的用法和意义。

2、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或上网检索汉乐府的特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3、为学生提供几篇有关本课的教研文章,让学生开阔眼界,同时了解研究类文章的写作模式。本教案系研究性学习方案,旨在培养学生自读习惯和探究意识。搞好预学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尤其是古文。导语设计设计一:爱情是人类最美丽的情感,也是世界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诗经有之、汉乐府有之、唐诗宋词有之、明清小说有之,但丁笔下有之、莎士比亚笔下有之、巴尔扎克笔下有之、托尔斯泰笔下有之、曹雪芹笔下有之、琼瑶笔下有之,或悲或喜的爱情感动着人们。下面请看一首爱情誓言:《上邪yé》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梁祝化蝶、唐伯虎点秋香都是熟知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设计二: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许惆怅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回犹豫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莫让那悲剧又重演

那悲剧又重演

眼前温柔的灵魂

岂不是梦中的倩影

为什么无可奈何

只当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云

几千年来的故事

竟不曾唤醒犹豫的你

为什么无可奈何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学生试着解读《上邪》。

天啊!我想和您相亲相爱,要使爱情永远不衰竭。高山失去山头,江水完全枯竭,冬天雷鸣夏天下雪,天地合在一起,才肯和您断绝!以爱情这个世界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引出课题;以古诗引出本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解题及文学常识请学生解说检索到的“汉乐府的特点”“汉乐府的特点”: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本文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玉台新咏》,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沈归愚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积累出习惯,习惯出能力,能力出成绩。模拟人物讲述情节幸福的爱情是相似的,不幸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幸。请从模拟文中某个人物的视角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用现代汉语把《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故事讲给大家听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种划分法:第一部分(一至二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三至十二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三部分(十三至二十二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二十三至三十二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三十三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如有遗漏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第二种划分法: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整体感知情节,梳理文章的结构。拟标题就是锻炼学生概括能力。落实重要虚词用法请一、二、三组的同学结合具体事例分别归纳“相”“自”“见”的用法,请第四组的同学评判。要求学生列表比照记忆。文化常识积累“五更”知识具体见联系举隅表格也系积累生活常识分析人物形象形象塑造是文学创造的重要任务,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请同学简要分析鉴赏文章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刘兰芝:勤劳善良、美丽贤惠、知书达礼、多才多艺。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忍让既是美德又是缺点。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焦仲卿:大孝子,忠于爱情,有反抗精神。有懦弱和服从的弱点。

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温柔、贤淑、勤劳,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

焦母: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委曲求全。“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焦仲卿:温情、软弱,愚孝,忠贞。抓住人物在文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来分析人物的心里及思想感情。深度感悟文本重点研究分析悲剧的底因,即探幽刘兰芝婆媳关系文中兰芝被休原因的字样: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范例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

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

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

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1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4—32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3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③在焦母的yin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yin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1、分析焦母的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范例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三、【教学难点】

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三)、小结

(四)、作业:

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课文小结:

《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依据课文,改编剧本。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焦、刘爱情悲剧,封建家长制摧残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2、了解作品是如何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塑了反礼教、争自由的男女青年的艺术形象的。

3、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诵懂全诗,熟悉情节,探讨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及典型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网络教学。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梳理情节;学习小序及起句的作用。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 抽查背诵《离骚》最后一段。

〖学习新课〗

导入:请大家在音乐的伴奏下,自读课前提示,以及课后有汉关乐府的知识。

(教师打开网页。展示课题、背景音乐(梁祝协奏曲)与背景图片。)

2、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见网页)

3、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了解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了。

4、语文知识

(强调:《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又称为“南北双璧)。课文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关于“汉乐府”。请看40页方框里的介绍。

五言诗起源与发展:(多媒体显示)

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乐府命名有很多种类:

一歌,如《襄阳歌》;二行,如《兵车行》;三歌行,如《短歌行》、《燕歌行》;四引,如《丹青引》;五曲,如《明妃曲》;六吟,如《梁甫吟》;七辞,如《明妃辞》;八篇,如《白马篇》;九唱,如《气出唱》,十调,如《清平调》;十一怨,如《长门怨》;十二叹,如《梦妃叹》。

5、听(网络)录音朗读,给每个自然段标明序号,思考给全诗分几部分,如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各部分。

6、讨论之后,用PPS显示:

〖情节〗

小序:一、起兴① 二、遣归② 三、逼嫁 四、殉情 五、化鸟

6、翻译小序。

问: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序)概括故事发生的时、地、人、情节,写作缘起。

7、讨论起兴的作用:

一、起兴:烘托悲剧气氛,提摄全篇,引出下文。

8、有时间就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家庭作业〗

1、翻译全诗,提出难懂的词句;

2、本诗犹如一出电视剧,请给各部分每个场面再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一下其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全诗词句;掌握“相”字、部分偏义复词与“自”字的用法;概括各部分每个场面的内容。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 检查有关汉乐府及本诗有关的知识。

〖学习新课〗

1、疏通全诗词句(要求针对每段提出问题,小组竞赛);

结合概括每个场面内容

PPS:

┌请归 ┌兰芝还家

│求情 │县令遣媒

│斥子 │兰芝拒媒

二、遣归│慰妇 三、逼嫁│

│整妆 │太守遣媒

│拜别 │阿兄逼允

└密誓 └太守筹婚(铺陈排比)崐

┌备嫁 ┌对兰芝夫妇的同情

│诀别 │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四、殉情│ 五、化鸟│

│别母 │对封建制度的抗议

└殉情 └照应开头

3、掌握部分词语的用法(见PPS)

〖家庭作业〗

思考:刘兰芝与焦仲卿为什么自杀?

(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其原因;要求有理有据,根据教材及有关的背景知识来说明。要写在笔记本上,明天检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问题;总结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

1、检查词句知识及文学常识。

2、讨论问题:刘兰芝与焦仲卿为什么自杀? (可各抒己见)

参考: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结合“练习”第二题及诗中人物语言谈谈刘兰芝、焦仲卿、焦母的性格特点。

先讨论,再用PPS展示:

刘兰芝:忠于爱情;聪明善良,勤劳坚强;敢于反抗封建迫害

焦仲卿:忠于爱情;有叛逆精神

焦 母:蛮横无理(封建礼教、家长制度的代表)

刘 兄:冷酷自私,趋炎附势(封建礼教、家长制度的代表)

本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PPS:〖艺术手法〗

一、构思

1、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选材)

焦刘两家对青年男女婚姻的干涉只写一家就不行。

2、起兴,化鸟

孔雀失偶起兴,鸳鸯双飞作结--民歌常用手法

二、语言

1、语言个性化; 2、铺陈、比喻

〖练习〗朗读全诗。

〖家庭作业〗 背诵有关段落(见“练习”第四题)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篇10

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先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许惆怅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回犹豫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莫让那悲剧又重演

那悲剧又重演

眼前温柔的灵魂

岂不是梦中的倩影

为什么无可奈何

只当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云

几千年来的故事

竟不曾唤醒犹豫的你

为什么无可奈何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

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来了激情,议论纷纷。

(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在营造良好气氛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较为投入,理解也较为深刻,思想在不时的碰撞中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为这个课走向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基础落实

1、通假字。

2、文言实词。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文言句式。

三、研究探讨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时期的教学模式,要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1、人物分析:(主要由学生讨论完成,教师不作具体分析)

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

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温柔、贤淑、勤劳

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

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温情、软弱

愚孝

忠贞

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专横跋扈

2、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这个难得的媳妇?(以下是学生讨论的结果)

无子说(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更年期说

恋子说(焦母与仲卿相依为命,兰芝的到来,使氏母子的感情依恋大不如前)

妒忌说(兰芝太优秀了,做婆婆的与之相比,大为逊色)

讨厌说(兰芝是焦父在世时作主娶进门的,焦母一直不喜欢)

煎熬说(有道是“堂上交椅轮流坐,十年媳妇熬成婆”,但兰芝却不服焦母“管教”)

隔阂说(焦母在家很孤单,而兰芝不理解,只知劳作,婆媳间缺少沟通)

无行说(在焦母眼里,女子无才便是德)

第三者说(县令与太守公子均看上了兰芝,故对焦母施加压力)

另娶说(焦母喜欢东家贤女罗敷,并与之达成某种默契,故需休掉兰芝)

能干说(焦母担心儿子过于软弱,家里的大权会落到能干的兰芝手里)

门第说(焦母为仲卿前程计,想休掉无背景的兰芝,娶个门第高的小姐)

美色说(焦母担心儿子沉溺于兰芝的美色,胸无大志,耽误了仕途)

3、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存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们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由是观之,焦母迫害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的威压。

可以说,焦仲卿彻头彻尾就没有反抗过,而刘兰芝虽说有反抗,但不是太明显。

两人最终的双双殉情只能说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4、两家的合葬有没有现实可能?

有可能:从焦家

没有可能: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刘兰芝不沿着课文叙述的路子走,还有他法吗?

2、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自杀徇情的道路,这是为什么?

五、总结收束

这首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即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

为了强化《孔雀东南飞》中焦刘悲剧的震撼力,也使这一课文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结束全文前播放了另外一首流行歌曲——屠洪江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

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

我愿生死相随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

情深的时候

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曲,满含激愤,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千古悲音中,难以释怀。

六、作业交流

全文结束之后,布置学生选取文中最感兴趣或最有心得的一点,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教后】

1、本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先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再设计出若干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教师只作适时的点拨,真正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真正体现了新教法的“四性”:开放性、群体性、合作性、交互性。

3、课文分四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新课导入、基础落实一课时,研究探讨一课时,拓展延伸一课时,总结收束、作业交流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