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优秀5篇】正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优秀5篇】》

时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篇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孙茜

[教学过程和方法]

师:(板书“三人成虎”)同学们都知道“三人成虎”的成语吗?

生:不知道。

师:战国时代,各国相互攻伐,为了使大家都真正遵守信约,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信。”

庞葱说:“如果第二 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说,好象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再召见他了。

市是人口集中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老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也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多有谋士,像庞葱、百里奚等,他们主要是为君王出谋划策,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主。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的,而齐王是否听了他的建议。

师:请阅读注释1,回答《战国策》又称什么?

生:(看后回答)“策”通“册”,意思是《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秦汉间人所辑,后经西汉末年编订成书。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

师:是的。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记载的是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遍,各个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过了两分钟)

生:(部分)老师,我们读好了。

师:有不懂的字词吗?

生:没有。

师:我们先来分析题目,“讽”是什么意思?

生:邹忌讽齐王。

师:“纳”呢?

生:齐王纳谏。

师:很好,但是还要请大家注意,“纳”一般是指长辈或上级接纳别人的意见。如果是给别人提意见应该称“进谏”。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板书)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

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

d、齐王怎么样进谏?

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指定学生读,五分钟后)

生:老师,我们组有疑问:为什么邹忌的妻子“私我”,而他的妾却是“畏我”?

师:其他组的同学能帮助他们解决吗?

生:(讨论后)我们不知道。

师:这就涉及到古代婚姻中的女子地位的问题。妻是明媒正娶的,妻的娘家权势与丈夫相当,因此在家庭中颇有地位;而妾是买来的或别人赠与的,娘家的地位一般比较低,也就影响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说来,小妾不但畏惧丈夫,还畏惧妻子。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抢答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生:早晨照镜子,然后想到与徐公谁美?,并询问妻、妾、客。他们都夸邹忌美。由此,邹忌想到齐王身边的人可能都会赞美齐王。

师:太好了,回答的非常好,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其实,这样一来,我们也明白了第二个问题。邹忌就是拿妻、妾、客比王身边的人。那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讨论)对比

生:反衬。……

师:运用的是譬喻说理。那么齐王有没有纳谏啊?

生:有。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他定了三种可以受赏的方法。

师:是的,他接受了。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书谏------------中赏--------------无可进者

谤讥------------下赏--------------战胜于朝廷

请你们把那几句话读出来好吗?

(生读)

师:齐王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生:四海之内皆朝于齐。

师:很好,效果是:门庭若市,无可进者,战胜于朝廷。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下综合练习中 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思考:

厉王纳谏了没有,他的下场如何?

生:他没有纳谏,下场是被流放。

师:是的。尽管召公也进谏了,但却没有纳谏的人。因此君王是否纳谏不仅取决于进谏者是否会劝,还在于纳谏者是否英明。

师:下面的时间就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黄燕亚

本课用一个小三连完成,整体教学思路如下:

读一读--演一演--比一比--练一练--辩一辩--查一查

师: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第一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了说话的艺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古之雄辩家的风范。请大家打开书本到61页。

第一环节:读一读

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首先,我们齐读全文。相信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

(学生齐读,读到文中\\\"形貌昳丽\\\"、\\\"朝服衣冠\\\"、\\\"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处时,或停顿,或不统一)

师:发现问题了吧,同学们?老师暂时不说,因为既然大家自己能发现,那么就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吧。现在,我们就分组把重点字词和难解字词找出来,然后考考其他的小组,看看他们能得多少分,看看哪一组在第一轮角逐中能脱颖而出。

(各小组小声议论起来,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小组长把成员归纳的知识点整理到一张纸上。然后上黑板,各组交互完成任务,学生集体评改。学生有互相挑战的情绪,又有古文参考书,把重难点基本都能找到。第三小组以满分10分胜出。掌声鼓励。)        师:现在问题解决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次肯定能读得准确而响亮了是吗?(学生齐读,这次大有进步,由于文章比较简单,学生自主疏通大意,老师指正。)

第二环节:演一演

师:同学们,初学了本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梗概,这里涉及到几个人物?

生:(异口同声)邹忌、妻、妾、客、齐王。

师:除了主人公,这些人物言语不多,由于身份不同,言行表现就肯定有区别。比如,妻和妾说话的口气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七嘴八舌,有男生开始嗲声嗲气的模拟,大家哄笑。)

师:好,有同学开始不分性别跃跃欲试了?(学生笑,几个同学也不好意思了,停止了怪腔怪调,安静下来。)现在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这些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一下,注意把握微妙的感情差异。然后小组合作,推荐六位同学分别饰演五个人物和朗读旁白,也可以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我们看看表演的效果如何。

(学生活跃起来,开始琢磨人物心理,用各种口气对话,饶有兴趣。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指导朗读。并注意全班学生的整体纪律。)

师:大家都很认真,也很有表演能力,刚才已经发现了很多\\\"影视新秀\\\"啊,(学生笑)现在呢,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学生鼓掌,六位同学上台。老师恭敬地搬上一把椅子,请\\\"齐王\\\"上座。学生笑言:跑龙套的。)

(几位学生煞有介事地表演开来,尤其是表演齐王的大个男生,表演到位。几分钟的表演不时赢得掌声和笑声。)

师:大家说演得好不好?(同学们齐喊:好!)好在哪里?要说出理由,当个有水平的评论家。这几位演员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别好,哪些地方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生1:我认为扮演妻妾的同学表演很好,把妻子对丈夫的宠爱之情和妾的畏惧拘谨的神情都表现出来了。

生2:表演最好的绝对是\\\"齐王\\\"嘛,多有君王气度!说起话来有霸气。而且,把这位君王谦逊,知错就改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

生3:(扮演邹忌者):我说说我扮演邹忌的感觉吧,如果让我再演一次,我觉得应该再严肃一点。因为说得毕竟是国家大事,他只是采用委婉的方法,但态度是很认真,很严肃的。

师:有道理!邹忌果然非同一般,不仅敢于进谏,而且能将齐王说得心悦诚服,现在我们仔细体味一下说话的艺术。

第三环节: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看小黑板,组内讨论或者组间交流,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出示小黑板,板书如下:)

1、邹忌的家事和国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讽喻齐威王纳谏的?

2、浏览《纳谏与止谤》,比较齐王和周厉王对于纳谏的态度、措施以及结果,你对此有何感想?

(学生开始比较阅读,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学生有疑问之处及时点拨。)

师:好,各小组长那里是不是都整理好你们组的意见了?(回答:差不多了。)看来不是特别有把握。没关系,我们先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不当之处全班集体解决。俗话说:两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有35个(算我一个)臭皮匠呢?(学生笑)

第二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三题可以吗?我们画了个小图表……

师:当然可以。上黑板来吧。

(学生图示如下:)

人物——态度——措施                  ——结果

齐王——纳谏——面刺、上书、谤讥,受三赏——战胜于朝廷

厉王——止谤——防民之口胜 于防川——流于彘

师:非常好,这样一比较,可谓一目了然。集体智慧,果然表现出色。那么你们对两者的比较结果有什么想法吗?

生:多听忠言,虚心接受,才能治理好国家。如果一意孤行,昏庸无能只能亡国。

师:有道理,大家不妨以此引申,联系实际生活,课后在小作文本上写个几百字的感悟。好,其他小组来挑战一下,你们是否同样能比较完美地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呢?哪个小组?

(几个小组长同时高高举手,老师指明第四小组回答。)

第四小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邹忌把国事和家事作比较,从“我”和徐公比美这件事,得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因此“皆以美于徐公”,然后推及齐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因此得出结论:王之弊甚矣。这样很有说服力。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属于哪种比较?(学生:类比)对,正因为两件事同出一理,比美的私事是为国家大事作铺垫的,设喻类比,由小及大,委婉动听,入情入理,所以齐王很容易接纳这个道理。如果邹忌单刀直入,直言进谏,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

生:来人!拉出去砍了!“咔嚓!”(学生模拟砍头状)

(师生笑。)

第四环节:练一练

师:现在大家一定非常想拥有伶牙俐齿,雄辩口才了吧?真希望能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遍天下无敌手。而且现今社会,还真需要你能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就请大家动动嘴,注意运用说话艺术,说服老师让大家看漫画。

(学生一下来劲了,七嘴八舌争论开来,具体过程略。)

第五环节:辩一辩

师:大家都已经体会到了邹忌的善于进谏的方法,也体会到了齐王勇于纳谏的精神,那么想要让君王纳谏,到底是君王本身的胸襟气度更重要,还是进谏的说话艺术更重要?

(学生开始争论起来 。)

师:好,大家都有话要说了。但辩论讲究有理有据,在下一课学习《纳谏与止谤》这一篇课文时,大家要充分提取文中有效信息,了解历史实例,组成你的有力论据。到时,我们进行一场小小辩论赛,相信大家又会有精彩表现的。下课。

第六环节:查一查(在本单元教学完成后,带学生上电子阅览室完成)

1、查询邹忌和齐威王的相关史料

2、查询《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3、查询唐太宗与魏征、比干被挖心的历史典故

关于古文教学的

几点思考

◆黄燕亚

古文学习向来是令学生厌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佶屈聱牙,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既没兴趣又没耐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师一个人独角戏难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一脉传承,古典文史知识的学习研究,又必然需要沉浸于前人抒写的典籍之中,无法绕开几千年的精华沉淀而一步迈入相对肤浅浮躁的白话世界。

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简单古诗词和文言文,进入高中阶段后自然提高学习要求了,需要我们带领学生深入接触古文学习,既为高考攻关作好实力积累,更为他们将来的深造作好铺垫。因此,如何师生同乐学好古文,成了当务之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古文教学中我积极实践,尝试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出一片轻松愉快的学习天空。下面,笔者就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谈谈对于古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本册古文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一条我始终贯彻。如在教学屈原《国殇》时为让学生充分想象战场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场景,以及作者场面描写中点面、远近、动静的巧妙安排,我让同学们都来当张议谋拍一部电影——新版《英雄》。应该说学生在积极设计电影的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及屈原的构思技巧。随后由他们的电影《英雄》引申出文章主旨,并进行迁移思考:何谓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一次思想争锋。始终紧扣文章精神内涵,深入其中又拓展开去,纠正学生的个人主义英雄思想,明确真正的英雄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为国捐躯的人。

同样,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开展辩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学习《蒹葭》时,师生共同欣赏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学习《硕鼠》时,一起漫画奴隶主,看清剥削者的丑恶嘴脸;学习《涉江》时,寻觅精神的象征物,在一草一花上体味精神内涵,增加想象,将屈原的比喻象征手法活用……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这篇教学反思也算是对半年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可能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情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习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篇2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1/01/23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1/01/23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篇3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篇4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了解《战国策》;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历史上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也往往没有什么好的下场。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

比干菹醢:比干因劝谏暴君商纣王而被剁成肉酱;屈原投江:屈原因劝谏昏君楚怀王而遭流放,最终投江自尽;魏征死谏:魏征曾被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但有时也是冒着杀头危险直言进谏的。由此可见,进谏成功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3、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多媒体显示: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委婉劝说。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2)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公开指责。)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4)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5)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一词多义

(1)修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朝 (zhāo) 服衣冠( 在早晨)

(3)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 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同“熟”,仔细)

(4)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确实、的确)

五、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

(1)第一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2、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思考: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家庭小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说理的?

明确:第一段:问美比美,反思感悟,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邹忌劝谏,齐王纳谏。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门庭若市,战胜朝廷,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小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的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是: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改良政治。

邹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3、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高;质疑解疑,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作动词,穿。)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使……闻,动词使动用法)

4、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5、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2)第二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3)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学生讨论交流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论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篇5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邹忌( ) 形貌昳丽( ) 朝服衣冠( ) 孰视之( )

窥镜自视( ) 谤讥于市朝( ) 期年之后( ) 皆朝于齐( )

2.对句中“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以其无礼于晋 ④皆以美于徐公 ⑤且贰于楚也

⑥能诱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⑦燕、赵、魏闻之,皆朝于齐 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  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②⑥⑧/④/⑦  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

3.“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转折 e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④暮寝而思之( )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

4.“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 )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⑥陈涉者,阳城人也( )

⑦今者项庄舞剑( )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

5.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①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②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a.公私之积尤可哀痛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山 d.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

③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a.孔子过泰山侧 b.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c.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例:令初下,门庭若市( )

a.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曾不若孀妻弱子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例:忌不自信( )

①城中皆不之觉  ②秦城恐不可得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莫用众人之议也  ⑤时人莫之许也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7.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8.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此同时

①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b.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 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c.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d.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__。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以”和文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c.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d.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2.解释文中两个“于”的含义: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②皆以美于徐公( )

3.以下三句是从原文横线处选出来的,它们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③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4.“王之蔽甚矣”的正确意思是( )

a.大王的毛病实在太多了。  b.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c.大王的私心太重了。  d.大王您隐蔽得太深了。

三、课外语段阅读测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帝,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菓,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同\'悟\')。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xiá,兽槛,兽笼),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②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①狙公:狙jū,猕猴;狙公,养猴的人。 ②无道揆:这里是不讲道术,不讲法度。

(1)下面四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取其积 b、其如狙公乎 c、惟其昏而未觉也 d、其术穷矣

(2)对下面划线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  ②或不给   ③一旦有开之

a、①部分分派      ②或许    ③启发

b、①整体里的一些个体 ②或许    ③分开

c、①整体里的局部    ②有的    ③开除

d、①部署分派     ②有的    ③启发

(3)\'赋什一以自奉\'的意思是( )

a、(猴)把(养猴人)交来的赋税的一部分留给自己享用。

b、(养猴人)把(猴)交来的各种果实的十分之一供养自己。

c、(养猴人)拿(猴)采来的各种果实的十分之一供养自己。

d、(猴)把(养猴人)交来的各种果实都留给自己享用。

(4)\'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的意思是( )

a、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借给他并被他役使呢

b、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借给他还替他做事呢?

c、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借用他的名义还替他做事呢?

d、既然这样,那么我们难道借用他的名义还受他役使吗?

(5)\'其如狙公乎?\':的意思是( )

a、他们像养猴人啊!  b、他们不像养猴人吗?

c、难道像养猴人吗?  d、难道不像养猴人吗?

(6)使狙\'敢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的原因是( )

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 ②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 ③赋什一以自奉 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⑤群狙皆畏之,弗敢违也 ⑥小狙谓众狙之言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⑥

(7)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

2.c

3.①a ②c ③b ④b ⑤e ⑥c ⑦f ⑧d

4.①的人 ②的原因 ③人的 ④的话、的事情 ⑤的原因 ⑥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 ⑦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 ⑧的禾苗

5.①a ②c ③d ④d

6.d,例句为“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7.d

8.a

二、1.c

2.①介词,向 ②介词,比

3.d

4.b

三、(1)b (2)d (3)b (4)c (5)d (6)含有劝告统治者\'使民\'要\'有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