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雷电颂》教案优秀7篇正文

《《雷电颂》教案优秀7篇》

时间: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雷电颂》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角度:

对话式解读──学生变换角色,自主“对话”,以拓展课文阐释空间,激发创造性思维。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交流有关屈原、郭沫若及《屈原》的信息。

2、诵读:

要求调动最激越的情感,大声吟诵,读出雄浑磅礴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

3、“对话”解读:

⑴与作者对话:

假如郭沫若走进课堂,与我们共同探讨学习《雷电颂》并释疑解难,试拟话题与他对话。

⑵与主人公对话:

吟诵这篇独白,你定会对主人公崇敬万分,感慨无限,请拜访屈原并告白真情。

⑶与课文对话:

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世界?文中屈原是何形象?用文中词句说话。

⑷与编者对话:

这篇抒情独白被编人散文诗单元有何意图?请以编者身份作答。

⑸拓展式对话:

假如郑袖之流听完这番独白有何反应?假如婵娟耳闻恩师之言作何感想?请设计与屈原的精彩对白。

4、学生分组活动,或访谈、或问答、或表演。

5、总结。

《雷电颂》教案 篇2

《雷电颂》

关于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郭沫若是南方长江流域楚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学者和诗人。他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一辈子都与楚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深层联系。而楚文化则是一个巨大的魅力无穷的远古文化原型,对郭沫若的精神个性给予了深刻的影响和发展的基础。在郭沫若著作谱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楚文化相关的:诗集《女神》、《星空》,剧作《屈原》,还有几乎延续了半个世纪的楚辞研究活动的学术论集《屈原研究》,都可以视为对楚文化这一巨型文化原型的一再反顾和多重审视。

1942年1月,郭沫若继《棠棣之花》之后,以10天时间完成了他的杰作《屈原》。《屈原》取材于战国时代诗人屈原的事迹,但剧本并未拘泥于实事,而是把屈原与楚怀王为首的统治集团的矛盾集中在一天之内,以南后对屈原的引诱不成,阴谋陷害为主线,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变节攀附权贵,而侍女婵娟却代屈原误饮毒酒而死为陪衬,生动地表现出伟大诗人忧国忧民、不畏强暴、磊落坚贞、大义凛然的崇高品质。屈原在暴风雨中的悲愤呼号"雷电颂",作为"道义美的化身"和"诗的魂"的婵娟之死,控诉了旧中国的黑暗,道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引起当时观众的强烈共鸣,这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光辉一页。

时代背景:

1941年,郭沫若先生在周恩来同志直接指示下,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中心重庆,接连写下六大历史剧,以此为武器,配合党向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猛烈的斗争。这六大历史剧借古讽今,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是反对投降、反对专制、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坚持民主、坚持团结,其中以《屈原》为最有名。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实行特务统治,制造皖南事变的罪行,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屈原

屈 原(约前339-约前285)名平,战国时楚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他出身贵族,博闻强记,明治道,娴辞令,官至左徒(职位仅次于令尹),入则"图议国事",出则"应对诸侯",深得楚怀王信任。时秦楚争霸,"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斗争异常激烈。屈原主张明法度,任贤能,联齐以抗秦。曾两度奉命出使齐国,推动了合纵联盟的形成,但屈原的联齐抗秦的政治路线遭到楚国保守势力子兰、靳尚等人的诋毁和破坏,因而被怀王所疏远。怀王贪而轻信,误中秦人"绝齐得地"的诡计,愤而与秦战,兵败地削,终于错误地放弃联齐政策,受骗入秦,客死异邦,这使屈原受到极沉重的打击。顷襄王立,子兰为令尹,对秦采取妥协投降政策,加紧迫害屈原,策动上官大夫进谗襄王,结果屈原被放逐到江南蛮荒,一斥不复,长期的政治斗争至此全告失败。诗人受尽打击迫害,窜逐流浪,始终眷恋祖国,在此期间,先后写成了许多激情满怀的诗篇。屈原痛恨奸佞之壅君误国,目诸国事日非,悲愤绝望,遂投汨罗江自尽,结束了"正道直行忠而被谤"的一生。

学习重点:

1、了解:历史剧《屈原》的故事梗概。

2、了解:戏剧作品通过戏剧冲突、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方法――壮美的"雷电颂"把屈原光辉品格高扬至电闪雷鸣的境地。在学习这首千古绝唱的作品中,注意多欣赏声像素材,入情入景,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较好地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3、理解:作者把"五四"时期那种狂烈的个人情感投射于历史人物屈原身上:

(1)他呼唤着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

(2)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的地方去;

(3)他呼唤着闪电,要把闪电作为他心中无形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4)他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4、作者运用了拟人兼呼告、叠句、反复、比喻、排比、对偶、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和短促有力的句子,充分表达了感情,增强了气势。学习本文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5、郭沫若以诗人之心体悟诗人屈原的精神,他渴望"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迸射出光明"!然而,究其实际而言,这种昂扬向上情绪也是屈原斗争精神不屈不挠的集中体现。

一、掌握如下词语。

睥睨(pì nì):眼睛余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咆哮(xiào):水的轰鸣,人或兽的怒吼。

诡谲(guǐ jué):诡诈,狡诈。

瘦削(xuē):形容形体或脸很瘦,像是被削过的样子。

非难(nàn):指摘和责问。

潸然(shān):流泪的样子。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立。

俄顷:不久,不一会儿。

收揽:收买拉拢。

口实:假托的理由;可以利用的借口。

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故步:老步子;封,限制。

哗众取宠:说话迎合群众心理,以博取众人的夸奖和欢心。

二、文章结构: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毁灭,毁灭,毁灭呀!"这一层是借指神鬼偶像来怒斥、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三、文章的象征意义:

首先,作者以雷雨前后的沉闷、黑暗象征国民党的统治。作者借屈原之口控诉这"暗无天日"、"比铁还沉重的黑暗"现实。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当时迫切需要进行一场革命,以扫除黑暗势力。

其次,作者又以大自然中威力无穷的风雨雷电象征雷霆万钧、势不可挡的人民革命,也象征了作者坚强的斗争决心。这里的雷电和人同化了,它既是屈原的化身,又是作者的化身,也是人民的化身。这种战斗的、追求的、渴望的感情正是处于国统区高压下人民的感情。

四、经典台词选录: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呵!

考 解 析

(甘肃省)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举国,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由是感激"的"是"字所指代的内容的句子。

答:

2.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哪一项?( )

A.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B.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C.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选出与"故五月渡泸"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桓侯故使人问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既克,公问其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

4.选出加红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临崩寄臣以大事

B.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以伤称帝之明

C. 遂许先帝以驱驰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以彰其咎

5.文中加红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答: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由是感激"的"是"为代词,所指代内容的意思是:先帝不认为我出身低微,见识短浅,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探望我,向我询问当前的大事。

2.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答案为C项。诸葛亮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本题考查对选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答案为D项。例句"故五月渡泸"与D项"彼竭我盈,故克之"中的"故"都是"所以"的意思。A项"桓侯故使人问之"中的"故"是"特意",B项"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故"的意思是"旧,原来",C项"既克,公问其故"中"故"的意思是"原因"。

4.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的分析。答案为D项。其中的两个"以"字的含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连词,可以翻译为"来"。

5.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包含着创业艰难的思想,表达了诸葛亮效忠刘备父子的感情。

八年级文下册《雷电颂》 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民俗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朗读感悟:

1、 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2、 播放《雷电颂》朗读:

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4、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参考: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雷电颂》教案 篇4

语文备课大师

《雷电颂》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一)必知点:

1、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3、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写作意图: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二)重点:

4、作者笔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婵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郑詹尹: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帮凶。

5、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第3部分是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6、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的结构和特点(《雷电颂》)

(1)结构层次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艺术特色

①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它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耀夺目。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

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整个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7、一些物象的象征义及蕴含义

(1)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3)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身子自由时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4)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5)土偶木梗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指河伯神像,其二指在《九歌》中抢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三)运用点:

8、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 ? 写一篇读后感,联系现实谈一谈你的体会。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阅读全文,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提示:诡谪 咆哮 潸然 痉摩 稽首 踉跄 睥睨。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尚飨(注音、释义自己动手查工具书)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出划分的依据。

提示: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勒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是发展,也是本文的核心。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高潮,写婵娟之死。表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3、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乙庙之正殿……名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

提示: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郑袖、勒尚设下毒计要毒死屈原,执行者就是郑袖之父郑詹尹,他千方百计劝屈原饮下那杯酒,屈原没喝,最后他说:“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 ? ”这表现了这个刽子手什么样的心理 ? 提示:急于毒死屈原,故意使用激将法来“激”屈原喝下毒酒。

4、学本文,要有感情地准确朗读《雷电颂》部分,准确地体会屈原的情感。所以,首先要注意朗读中的节拍停顿。下面两段对白,节拍停顿正确的项是:

(1)A.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B.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C.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D.啊,我/思念那/洞庭胡,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提示:D

(2)A.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

B.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

C.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

D.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提示:C

5、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是本文的核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对这一部分进行层次划分,并作分析。

提示:《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可划分为二个层次。

第1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坚固”的黑暗、阴惨的宇宙前,他不能不对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于是,他热切地呼唤和祈求那些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眩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间的长剑化做自己“心中的长剑”。在呼喊声中,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屈原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内在的力量。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是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是象征暴戾、奸诈、怯懦的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怪力乱神。这样,屈原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

总之,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6、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用一种具体事物来表现一种特殊事物或特殊意义)。独白中的风雷电象征什么 ?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什么 ?

提示:(略)

7、简要分析《雷电颂》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提示: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期望风、雷、电;而“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词语,无比愤怒地对恶神进行斥责。这样,就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也使整个独白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8、《雷电颂》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

提示:在《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急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他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9、婵娟在这场戏中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 她的出现,对塑造屈原这一人物形象、展示全剧矛盾冲突有什么作用 ?

提示: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形象。她爱戴、崇敬屈原,把他当作“父亲”、“师长”;她虽然是“普通人家的女儿”,但是却深明大义,知道“做人的责任”;她不屈服于公子子兰的威逼利诱,甘愿为搭救屈原而献出生命,这一切都突出地体现了她高尚、善良、纯真的品质。通过婵绢为正义而献身的行动,有力地衬托屈原正气凛然英勇无畏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10、综观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屈原这一伟大形象,联系当今,谈一谈自己如何从行动上向屈原学习。

提示:(略)。

【妙文赏析】

猫不吃鼠的启示

一提到猫,人们立即会想起捕鼠能手,老鼠的天敌。可我家却有一只不吃鼠的猫。

为什么呢? 原来,奶奶每天都喂它十几遍,它吃饱喝足之后,便呼呼大睡。久而久之,变得又馋又懒,竟忘记了自己的天职——捕鼠。现在,即使老鼠就在眼前,它也不会抓了。

猫尚且如此,人何尝不是这样 ? 现在,很多老师都把我们当成了“猫”,把那些现成的书本知识,给我们喂了又喂,灌了又灌。猫总是要饱的,怎能吃了又吃 ? 可有的老师就不管我们这些“猫”的消化能力。白天满堂灌,晚上题海战。好不容易熬到了星期六,想消化一下,老师又怕“饿”着:“《××习题集》《××千题解》都不错,星期天玩够了的时候好好做吧。”玩够 ? 唉!真是天大的笑话。

“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口号,已经喊了许多年,可我们一些老师做起来时却又把它忘了。猫总是饿了才去觅食。同样,学生有时间,才能消化已有的知识,猎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如果猫不喂那么饱,它一定自己去找食物。这样,既省了喂,又锻炼了捕鼠的本领,也不至于变得又馋又懒,忘记了自己的天职。学生也是如此。如果老师不“喂”给那么多东西,使学生能够吃得消,接受得了,那么学生就有时间和精力潜心于课外,去猎取更多更精美的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食品”。无形中,就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智力,发展了能力。这是一举数得的好事,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呢 ?

如此看来,师“喂”徒也应讲求点方式方法了。

赏析:

类比论证是这样一种方法:通过两个特征或属性基本相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已知事物的结果,来证明另一个事物也会有相同的结果。

《猫不吃鼠的启示》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论证方法。

文章不长,论题也不新,但却具有吸引力,使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就在于作者找到了一个好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具体的论述中,将事例和分析逐步展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类比推理的方法,其优越性在于其论证时是从较形象的已知事物出发,容易使读者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道理,从而接受作者的观点。

【思维体操】

这一年,纪晓岚随乾隆南巡。一天傍晚,两人微服出游。他们在江边散步时,只见那儿停着一艘小船,一个老头儿正蹲在船头,手持鱼杆在钓鱼。但见浮标晃动,老头儿手腕一甩,钓上金色鲤鱼一条,活蹦乱跳,老头将大腿一拍,朗声大笑。

此情此景,使君臣诗兴大发。乾隆当场要纪晓岚口占七绝一首:限在四句二十八字中,必须嵌入十个“一”字。

晓岚望着江水渔舟,来回踱了几步,悠然吟道:_________________乾隆听了,连声赞叹:“好诗!好诗!”

同学们,你们尝试一下,就这幅图画展开联想,写几句诗。

提示:纪晓岚吟的七绝为:“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拍一呼复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全诗清新自然,生动传神,一幅《秋江独钓图》历历在目。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1、本单元《雷雨》、《屈原》、《窦娥冤》三篇戏剧在高中教材中十分重要,也很有代表性。要求大家要对课文作者、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矛盾冲突、戏剧常识等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从戏剧语言和舞台说明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是学习本单元戏剧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认真领会。

3、因为戏剧的矛盾冲突复杂、集中、尖锐,所以,戏剧语言常结构复杂,蕴含信息量大,感情充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用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力求把握人物的神态、语气、心理,从而理解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反复诵读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常考内容举例及方法总结(1989年全国高考广东题)

下面一句话综合运用哪几种修辞方法 ? 选出正确的一项。

在长期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中,总司令经历了多少惊涛骇浪啊,他对敌人总是针锋相对,革命意志像钢铁一样地坚强;而对自己的同志又总是宽宏大量,情感像春天一样的温暖。

A.排比 比喻 借代

B.对比 比喻

C.对比 排比 比喻

D.对比 对偶 比喻

解答方法:“惊涛骇浪”(比喻中的借喻),“对敌人”“对自己的同志”(对比),“情感像……温暖”(比喻),因此,答案为B。

【例2】对下列古诗句中红色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天上来”极夸张黄河来势之猛来势之高。

B.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借代为秋天:“南冠”借代为囚徒。

C.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几人回”是个设问。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落九天”是比喻与夸张融合在一起使用。

解答方法:答案应选C,C是反问,不是设问。

【动手动脑】

阅读下面屈原的一段独白,完成1—4题。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a!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 b,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 c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你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①在“你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这个句子中,应该重读的音节是()

A.你

B.这

C.最

D.剑

②对红色的两个“你”的指代对象,理解正确的是()A.都指自然现象。

B.前一个指邪恶势力,后一个指自然现象。

C.前一个指自然现象,后一个指邪恶势力。

D.都指邪恶势力。

③对划曲线的三处短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 b指闪电,c指信念

B.a指信念,b指佩剑,c指闪电

C.a指闪电,b指佩剑,c指信念

D.a b指闪电,c指佩剑

④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诵读语气正确的一句是()

A.渐弱 渐弱

B.渐强 渐弱

C.渐强 渐强

D.渐弱 渐强

答案提示:1D

D

3C

4C

【创新园地】

1、甲、乙两人对着吹牛。

甲:“我是一个巨人,两脚踏在地上,头能顶到天上!”

乙:“那算什么巨人 ? 我一张嘴,上唇能顶着天,下唇能贴着地!”

甲:“那你脸呢 ? ”

乙:“我不要脸了!”

根据这则笑话,打一唐诗名句。

2、妈妈让儿子填籍贯。

儿子:“妈妈,籍贯这栏怎么填 ? ”

妈妈:“就填你出生的地方。”

儿子:“噢,我明白了,籍贯——妇产医院。”

根据这则笑话,打一报纸名称。

请同学们将你的答案反馈给我们

答案提示:1.谜底为:人面不知何处去。2.谜底为《体育报》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雷电颂》教案 篇5

一、课文分析:

《雷电颂》向来被认为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学生无法理解文中语句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不理解抒情的作用。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在理解文中情感的基础上理解文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均以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希望以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但是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为文中的情感所打动,那么无论读多少遍,学生也不会真正地朗读出感情,更不能理解文中抒情的作用。对于文中各类象征形象的理解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学习本课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

我结合学生平时的阅读内容和习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不理解的原因。我将之归纳为三点:一、文章中狂飙突进的语言风格不是现在的学生可以接受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抒情。二、学生无法理解屈原近乎疯狂的抒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刺激了屈原。三、学生与郭沫若之间的时代隔阂过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反抗精神。因此,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才能有效地打动学生。我们可以从把握诗人最主要的情感入手,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课的情感基调,再通过对局部字句的品读,把握具体语段的情感内涵。

综上所述,教学本课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的戏剧内容有所了解,从而了解到屈原在目睹祖国一步步走向黑暗时的痛苦,再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在此过程中以指导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指导,体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2、通过学生朗读,结合老师指导,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结合背景材料,感悟作者通过屈原所传递出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目标1

重点:目标2

四、教学准备:

屈原《怀沙》、《天问》、《渔父》、《离骚》节选,背景材料

预习作业:细读全文,归纳一下本文中出现的各种形象,并根据抒情主人公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位诗人面对眼前的世界,一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祖国,感到迷惑不解。这个曾经强大的祖国为何会如此迅速地败落,为什么自己的良苦用心却无人理会,最终向这个世界发出一系列疑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请大家朗读这一部分,思考一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情。这一声呐喊,穿越了两千年的时空,最终又一次在1942年重庆上轰响,震撼着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内心,而其中最令人振奋的一段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雷电颂》。

2、检查预习,感知文意。

①课文预习提示中的“独白”一词指什么?(心理描写,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②在本文中,主人公是借助一系列自然现象及不同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那么文中究竟出现了哪些形象,依据屈原的不同态度,大家觉得可以将之分为几类?请大家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说明分类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归纳:风、雷、电(呼唤它们摧毁眼前的黑暗)、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渴望走入它们的世界)、土偶木梗(愤怒地指责、控诉)

③总结文中的情感:痛恨黑暗,向往光明,顽强战斗精神。

3、朗读指导

过渡语:屈原是怎样的人?或许你有已经有了答案,可是今天,我们要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屈原,让我们通过朗读,赋予文字以生命,点燃心中的激情,荡涤心中的尘埃……

①语气,感受文中的主要情感倾向。

语气是情感表达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体会人物情感的途径。下面这几个句子,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为什么?

⑴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的咆哮吧!

⑵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东君?

(学生活动,依据提示,明确朗读的语气,再朗读,先个别读,再齐读)

提示:

⑴结合上下文及对戏剧内容的介绍,感受屈原所处的时代的黑暗。对照《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安能以自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全体都混浊,只有我一个人干净,大家都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清醒……哪能够以干净的身子,沾染外界的污垢”)的诗句,思考屈原呼唤风的原因。(对现实黑暗的愤恨,表达自己不屈的意志)屈原对于风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期盼、颂扬)屈原还对文中的哪些意象表达了同样的情感?(风雷电)

⑵屈原对于剧中众神的情感又是什么样的?(对他们的蔑视与批判)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批判他们的原因是什么?(无能、愚昧)补充戏剧中的郑袖勾结张仪出卖国家利益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张仪选派中原的美女,而楚怀王偏听偏信,根本不听屈原的辩解。再对照《离骚》中对世人的描写“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译文“大家都竞争着在以酒食为征逐,贪财好利的心事全然不知满足。大家都宽恕着自己而猜忌别人,大家都在斗着心机而互相嫉妒”)。说说剧中的众神是什么人的化身?(就是楚国贵族的写照,也代表历自私短视、昏庸无道的统治者,是黑暗势力的化身)

⑶面对这些统治者屈原屈服了吗?他凭借什么与之斗争?(风雷电)于是自然界的风雷电就有新的含义,是什么?(与黑暗世界抗争,改变黑暗世界的力量)风雷电都在呼唤光明,创造光明,而光明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屈原也渴望自己来到长江、东海及无名的小岛,这里就是他心目中理想世界的化身,这里是光明、自由的。

总结:这种用某种具体的事物表达特殊含义的手法,叫做象征。作者在这里用风雷电象征对光明的渴望以及与黑暗世界的抗争。

拓展:从文章中任选一句话,揣摩语气,朗读评析。

②语调,把握情感的变化。

语调主要包括抑扬顿挫(下降、上升、停顿、转折。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富有变化)与轻重缓急两种情况,这是与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的。请大家朗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读出语调的变化。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提示:

⑴语调下降、上升、停顿与主人公情感的起伏是相对应的,在这段文字中,你能够感受到屈原的情感起伏了吗?找出文中情感与主体内容不相同的语句。(“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

⑵语调的轻重缓重与情感的激烈与平静相对应,大家在文中找出表现情感最激烈的语句。(“你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避开”)

(学生活动:先齐读,指导后自读,再由个别学生先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次齐读)

总结:作者在这里用第二人称来呼唤风雷电,这种修辞手法叫什么?(呼告)通过这种手法,表现出了强烈的情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面对强大的黑暗力量,屈原知道双方力量的悬殊,但他依然表现出对光明的不懈追求,这里情感的变化正是他精神的体现。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看文中表现出什么精神。

4、体会精神。

①对照屈原的诗句,感受本课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

朗诵《怀沙》片段:“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译文:无休无止的悲哀,令人深长叹息。世间混浊无人了解我,和别人没什么可说。死就死吧,不可回避,我不想爱惜身体。光明磊落的先贤呵,你们是我的楷模!)感受其中的精神,对照课文的内容,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②屈原是不可能写出《雷电颂》这样的作品的,郭沫若之所以创造出这样的作品,与当时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补充背景:1941年祖国山川正遭日寇践踏,山河破碎,家园被毁,人民流离……而同时,“皖南事变”的血腥,窒息着国统区每颗进步心灵,愤怒了华夏每一个正直的灵魂……

郭沫若在原先的构想中,是要把《屈原》写成一部时间跨度达成20年的作品,其间屈原的命运也几经沉浮,最终在国家遭遇毁灭性打击后自杀殉国。但在这部作品中,时间被浓缩为一天,屈原也奔向汉北,与当地人民一起抵抗秦军的侵略。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甚至要改变历史人物的结局?

选择一段情感比较强烈一点的,齐读体会(预设第8段)

朗读设计:学生读——教师指导——领读7段学生跟读8段

情感激发: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依附秦国,走上了妥协投降的道路……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腔忧愤……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屈原,屈原就是你,你眼望着奸臣当道,祖国即将毁灭,大殿外雷声轰鸣,狂风大作,闪电霍霍……读8节

5、拓展练习:

本文在写作上多用象征手法,也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同时接合了呼告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多用第二人称直呼文中的人或物,以增强情感及感染力。请大家模仿文中的写法,对自然界的事物写一段相关的描写。

教学后记:

教学本课之前,我们区的陈隽老师开设了一堂极其成功的公开课。之所以称之为成功,是因为在这节课上,陈老师极其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之中。(陈老师的视频请见我仔细分析了全课的主要内容,我觉得陈老师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执着于分析各种意象的象征含义,而是启发学生理解文本主题即可。他在朗读中,没有过多地强调朗读的技巧,而是强调了对学生情绪的调动。我们可以发现,他所选择的两组朗读的例句,以训练语调、语气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本文中情感的变化。这两个训练内容,学生容易掌握,而也突出了本课朗读的核心内容。因为通过这两段朗读的练习,也就将文本的主题明确了出来,再结合时代背景,学生也就能够深刻地把握文章的精神内涵。可以说,体现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

1、历史故事

2、作家及历史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品味语言:

1、精读:

讨论:《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注: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教师可加以点拨。如: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3)、“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4)、“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概括:

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3、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特别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4、讨论:

《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点拔: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明确:

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5、配乐朗读:全体学生配乐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五、拓展延伸:

举办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另: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⑵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服务。

⑶理解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象自己就是颂雷电、斥苍天的屈原,入情入境地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⑵在朗读中思索体味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

指导诵读,通过读感受人物的思想及品味本文富有强烈感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记住生字,积累词语。

2、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3、搜集屈原的有关资料。

一、结合背景激情导入

孩子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史上,是谁的智慧谛造了伟大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多元的中华文化,哺育了一代代文学巨子,是谁的忠烈发源了滚滚的汩罗水,摧动了帆帆龙舟,流淌着后世人永恒的纪念;如果说两千年前的屈原是因为没遇上名君,不忍看自己的同胞生灵涂炭,而选择了壮烈的纵身一跃,那两千年后,他如果看到悲剧重演,看到外族的铁蹄踏碎了我们的半壁河山,看到炎黄子孙却在国难当头发动政变,把枪口对准那些誓死保国的同胞,他心中该涌起怎样的万丈狂澜?今天我们就走近屈原,去聆听他的心声。

二、朗读感悟品析课文

1、听读录音,找出发现:

⑴播放《雷电颂》朗读录音。请同学们注意听每一个句子的语气、语调、语速。

⑵同学们说一说听后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感情充沛、高亢激昂)

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请大家看看本文的表现形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通篇都是人物的内心独白)

2、自由朗读了解内容:

⑴(承上)好,那我们此时就是屈原,这些文字就是我们的内心独白,我们结合刚才听读的录音,先浏览课文,来揣摩一下该怎么处理语调和轻重音才最合适,二分钟后,我们来大声诵读一遍课文。

(自由朗读)

⑵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知道了屈原的内心都想了哪些事物?

(风、雷、电、洞庭洞、长江、东海、土偶木梗、东君)

⑶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根据作者的态度,这些事物可分为两类,作者想借这两类事物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表现手法呢?

3、重点精读,把握情感:

⑴选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大家,说出你读这段时能揣摩出屈原当时怎样的内心世界?饱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自由赏析,言之成理,有自己的感受即可)

⑵本文的作者是屈原吗?(不是,是郭沫若)郭沫若要借屈原之口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借古讽今,鞭挞了蒋某人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4、综合归纳,品析语言:

《雷电颂》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多种修辞手法相结合,品析修辞的作用)

三、小结全文,写百字读后感

附:阅读拓展资料《醉》,给学生做一个欣赏。

醉──读《雷电颂》有感

一双戴着镣铐的伸向长空的手

是在寻求光明

同时也奉献自己一生的精力

在别人眼中

也许是一种痴狂

独自叫嚷着要烧毁,烧毁

嘶哑的怒吼着要炸裂,炸裂

胸中涌动的是怎样的一种激情

却被铁的桎梏锁在黑暗的牢笼

你的火

把那铁镣烧红

黑暗中血一样的暗红在不停地闪动

日复一日地对光明的渴望和寻求

却被扼住在这黑暗的年代

心中纵有铁马金戈却脱不去身体的悲哀

终究是个凡人

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达碎千年的禁锢

雷鸣,电闪,风的狂吼

咆哮,炸毁,力的崩裂

地洞山摇的伟力穿透云层

天上的神灵也不敢吭声

其实你也是神灵,却化成肉体凡胎

全部的血和肉奉献给无边的信仰

黑暗中只有你才能见到远方的光明

从不喝酒却在一间孤独的大殿中如醉如痴

仰望穹隆在《九歌》诸神面前似癫似狂

你心中的无形的长剑正划破天宇

黑暗中那是唯一的电光

还有雷

炸裂滚动着惊天的巨响和风一同在云中

咆哮

也许有铜和铁的颜色

兵戈的交锋并非都在视野之中

当世上的人都喝了酒

没喝酒的你胸中象铁一样沉重

醉在神堂

跌跌撞撞地在大堂中奔走

镣铐的沉重又给你搏斗的力量

当你的音乐和诗在风中流淌

雷电都化成利剑

可悲痛却刺穿你的胸膛

你不能感受到肉体的疼痛

以为你醉了

醉得辨不清方向和黑白

你醉得只知道追求光明

哪怕遥远得不可捉摸

你连性命也不顾及

滚滚的汨罗江水沸腾着

那水中涌动着暗红的血色的死亡

你,真的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