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优秀7篇》
先用一个因数的个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位数乘两位数 篇1
三位数乘两位数1、本单元教材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速度、时间和路程和关系积的变化规律估算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3、课时划分:9课时(1)口算 2课时左右(2)笔算 7课时左右1、口算乘法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6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1、课件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4、汇报交流。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160×3= ,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2、引导学生对比16×3= 和160×3= ,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16×30=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三、巩固练习。1、练习六第1题。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2、练习六第2题。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四、课堂小结。(略)教学反思:2、口算乘法的练习教学内容:练习十二的第4~7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投影出示第4题:2、问: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学生口算3、比一比,谁算得快?(小黑板出示第八题)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二)综合练习1、要求学生完成第5题。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三)提高练习1、要求学生完成第6、7题。(学生在书中完成第6、7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①第6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②做7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16÷4=4(元),理由:“买3送1”相当于买4少收16元,则平均每棵少收4元。2、小结。教学反思:
位数乘两位数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探索乘法竖式运算法则。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当时,正是我国神州六号载人航天卫星发射升空的时候)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最近发生的一件大事吗?神州六号载人航天卫星升空了,两名宇航员所乘坐航天卫星上绕着地球转了21圈,他们只知道转一圈需要14分钟,请问他们要在太空上飞行了多少时间?
2.独立估算,交流探索
(1)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
114×21=
(2)请你估计一下,需要飞行多少时间?把你估计的数字写下来,然后请四人小组交流,你是怎么估计。指名让学生汇报,你是怎么估计的?和小组成员交流之后,你有什么收获?(3人)
(3)到底他们飞行了多少时间呢?你们想知道吗?自己算算看。
指名让学生汇报:
比如:114×20=2280,114×1=114,2280+114=2394。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比如:114×7×3=789×3=2394。你觉得如何?
比如:
114
×21
───
114…………114×1
228 …………114×2
───
2394
我们发现他的答案肯定是正确的。那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根据什么这样竖式计算的?请大家仔细观察计算的过程,你能说出114表示什么?(114×1)228又表示什么呢?(114×2)
再仔细观察这个计算的格式,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注意数字的位置要一致)
3.巩固练习
(1) 出示例题:135×45
先别忙着做,以很快的速度估计一下他们的积是多少?把它写下来。然后按照竖式计算的方法,把它算好。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分析,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2)森林医生
例一 请你用手中是手术刀,把“病人”的病根找出来,然后,进行动手术(看谁的医术高明)
121
×14
───
484
121
───
605
例二
304
×28
───
272
68
───
952
(3)练习三 同学们,现在请你自己编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并进行计算,试试看。做好以后,请同桌帮忙检查一下。(修改设计一个让学生编题的环节)
138×54 126×25 47×210 25×309
学生在草稿纸上完成,要求注意书写格式以及卷面清楚。
(4)实际问题
商店从工厂批发复读机每台140元,共80台,商店要付给工厂多少钱?
假如,商店在卖出70台复读机后,开始降价销售,如果商品全部售出,你认为商店是赚钱还是亏损?与同学进行交流?(原价:160元,现价:138元)
位数乘两位数 篇3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生的体验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技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根据比较、交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在比较、交流中,明确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0页例5及“做一做”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学情与教材分析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后的进一步学习。第二学段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因此,本节课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独立估算,再让学生多层次地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这样的逐步引导,让学生参与亲自体验中,是学生学习估算最有效的途径,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1、秋天到了,我们四年级准备组织同学们去秋游,你们想去吗?(想)
2、出示主题图与题目 。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辅导员王老师应该准备多少钱去买票?
(1)出示问题;看了题目,你想到什么?
(2)引导分析题意。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算式,也有可能会想到“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意思就是“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买票”,觉得只需要估算出一个近似值就行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数学课程注重的首要方面。”一些专家也对此作了很好的诠解。也就是说,在学生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为了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需要计算时,他能否根据问题的情境合理地选择估算、心算、笔算、计算器等方法进行计算,这是需要教师加以关注的。因此,在课一开始,当问题中不再出现“大约需要多少钱”这样指向性很明显的问题时,我提出:“看了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面对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一理解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时候用估算。)
3、列出算式,导入新课。
真好,大家都知道列式为49×104,要求出49×104的近似值。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
(二)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一〉利用估算需要多少钱购票的问题,探究估算的方法。
1、独立估算
请每个学生运用已有估算经验独自估算“49×104≈?”,并写出估算过程。
(学情预设:对于估算“49×104≈”,学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多种不同的估算结果,学生估算的方法及过程可能是:
(1)49×104≈5000元
49≈50
104≈100
50×100=5000元
应该准备5000元。
(2)49×104≈5100元
49×104=5096元
5096≈5100
应该准备5100元。
(3)49×104≈5500元
49≈50
104≈110元
应该准备5500元。
(4)49×104≈5200元
49≈50
50×104≈5200元
应该准备5200元。
(5)49×104≈4900元
104≈100
49×100≈4900元
应该准备4900元。
(6)49×104≈4000元
49≈40
104≈100
40×100=4000元
应该准备4000元。)
2、小组交流
(1)以前后桌的4位同学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2)各小组总结出本小组认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种估算方法,并做好记载。
(学情预设:在学生独立估算后,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可能会否定其中几种估算方法,而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这种否定不一定正确,但能反映学生真实的想法。)
3、全班交流
〈二〉利用对比,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1、在以上几种方法中,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
2、今天的估算方法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今天学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也可能会说今天的估算在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个环节中,不管是在小组里探讨,还是在全班交流,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认为估大了钱就够,估小了钱就不够,这种思考是低层次的思考,是需要提升的,因此当学生评价了每种方法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对比:一是组织学生将今天的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学生会发现估大的几种方法是合适的,估小的几种方法是不合适的,然后再次对比,使多数学生形成共识,第三种方法更好一些,从而发现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准确结果、计算方便可行的估算方法就是好的方法;二是组织学生将今天的估算方法与以往的估算方法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乘法估算,关键在于如何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
(三)实践实用,深化认识。
1、课本第60页“做一做”
(1)弄清题意,列出解答算式。
这里隐藏一个条件,全年即12个月。
(2)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3)反馈估算方法。
2、生活中的数学
(1)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的方法?
(2)师出示一组生活中的估算问题。
a、四年级共有学生103人,买一个计算器要58元,需要准备多少元?
b、小军家每月平均用电127度,一年大约用电多少度?
c、希望小学做操,每行97人,站了110行,希望小学有多少人做操?
d、学校买1028套校服,每套59元,要准备多少钱?
要求:①列出乘法算式
②写出估算过程
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答过程和结果。
(四)全课总结:
1、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是:接近准确数(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一般用口算能得出结果。)
2、估算时关键在于如何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即学生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在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后,利用教材上的“做一做”,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践应用中,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需要用到今天知识的问题,并且我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问题,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仅巩固学生建立的数学模型,而且使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七、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
49×104≈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感知新知,注重学生相互交流、启发、探索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动脑,敢于质疑,大胆探究,给学生提供了大的思维和探索的空间。
一、创设情景,富有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本课一开始就出示秋游活动图片,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由问题背景“应该准备多少钱”引入估算的学习。
二、注意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启发,共同探索,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解决49×104的估算和计算时,先安排独立计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这样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在讨论谁的估算好一些时,强调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方法。
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从选取学生最熟悉的事件作教学素材,使数学学习变得生活化,最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例1与相关的内容,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是学生能结合乘法的口算、估算来进行验算,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首先进行知识回顾和检测。
出示:
1. 口算
23×20= 42×30=
23×19≈ 42×29≈
23×21≈ 42×31≈
2. 笔算
34×12= 76×47= 25×36= 37×82=
独立完成,4生板演。简评
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步骤和要求。
师:其实,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回想乘法学习的历程:我们首先学习的是一位数乘一位数,就是表内乘法,接着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然后是两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今天我们再往前迈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那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多位数的乘法。
3.出示练习变形: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1) 估算
师:首先来估算一下134×12的积大约是多少?
生:估算乘积。
(2) 尝试笔算
师:你能不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经验来尝试列竖式计算
134×12呢?边算边想: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情况)
请学生板演展示,并讲解计算的步骤:
先算什么? 134
再算什么? × 12
最后算什么? 268 (134×2的积)
134 (134×10的积)
1608 (134×12的积)
师:问竖式中的各乘积的意义?
(3) 尝试笔算176×47
师:能试着计算176×47吗?边做边想过程,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或在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困惑?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生:板示不同的笔算。(正确的 错误的 困惑的)
师: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用乘数哪位上的数去乘,乘积的末尾就和乘数的那位对齐。
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4) 与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对比,你觉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注意什么呢?
4.巩固练习
完成后两道练习,订正,讲评。
5.小结笔算方法
6.解决问题
师:学以致用,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一问题吧!
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生:(1)读题,弄清题意。
(2)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位数乘两位数 篇5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8页例1,第79页上的议一议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掌握做工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口算。121×2=121×10=216×1=301×2=304×10=304×10=112×30=112×40=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点评:通过相关?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初步计算。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并注明“张阿姨每时采摘123kg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32时;李叔叔每天包装324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
教师:从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张阿姨32时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学生2: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教师:解决第一个问题应怎样列式?
学生:123×32。
教师:你能估一估张阿姨32时大约采摘脐橙多少千克吗?
学生1:把123看作100,32看作30,我估计大约3000kg。
学生2:把123看作120,32看作30,我估计大约3600kg。
教师:张阿姨实际采摘的脐橙比3000kg多还是少呢?
学生:略。
教师:通过估计,可以判定她采摘的脐橙至少也在3000kg以上,但是,张阿姨究竟采摘了多少千克脐橙,123×32的积又是多少?大家会算吗?你准备怎样计算?
学生1:我用的是口算,先用123×30=3690,再用123×2=246,3690+246等于……
教师:的确,要让每个同学口算出123×32的积,实在有些困难,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2:的方法是用笔算。
教师:为了计算更加准确,我们常用竖式计算,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2)尝试笔算
教师:以前在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那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呢?请你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尝试计算一下123×32的积,遇上困难可以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演算过程:①123②123 ×3234×6322463693936369615学生讨论,同意第一种算法。
(3)探究明理。
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算吗?
引导学生说出:把32分成30和2,用2乘123得246,再用30乘123得3690,把两次乘积加起来,就知道123×32的积是3936了。教师相机完善板书。
教师:在乘的时候明明123×3的积是369,为什么不与个位对齐,而与十位对齐?学生:因为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123×3得369,表示的是369个十。
教师:这是笔算乘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学们要注意。这个准确值和刚才估算的结果相比,差异大吗?
学生:有一定差异。
教师:所以有时我们需要精确数时,就要用到笔算乘法。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一是突出笔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笔算的应用价值;二是让学生先估算,再笔算,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三是有效借助旧知,让学生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
算方法,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让学生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四是关注容易出错的一些细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4)学生尝试自学第二个问题: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注意引导学生和前一道题进行对比,计算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再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到视频展台展出,让该生说说自己的做法,强调进位,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进位的数记在心里,也可以用很小的数字把它标出来,相加时不能加表示进位的这个小数字。
(5)小结。
教师:比较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每一步乘的位数要多一位。
教师:从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都是工作总量,而每时采摘的千克数和每天包装的筐数都是工作效率,32时和27天都是工作时间,所以在做工问题中,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在笔算不进位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尝试自学要进位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二是让学生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两个小问题,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做工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三、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学生独立完成第79页课堂活动,强调计算要认真仔细。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2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
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例1与相关的内容,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是学生能结合乘法的口算、估算来进行验算,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首先进行知识回顾和检测。
出示:
1. 口算
23&ties;20= 42&ties;30=
23&ties;19&asp; 42&ties;29&asp;
23&ties;21&asp; 42&ties;31&asp;
2. 笔算
34&ties;12= 76&ties;47= 25&ties;36= 37&ties;82=
独立完成,4生板演。简评
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步骤和要求。
师:其实,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回想乘法学习的历程:我们首先学习的是一位数乘一位数,就是表内乘法,接着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然后是两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今天我们再往前迈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那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多位数的乘法。
3.出示练习变形:
134&ties;12= 176&ties;47= 425&ties;36= 237&ties;82=
(1) 估算
师:首先来估算一下134&ties;12的积大约是多少?
生:估算乘积。
(2) 尝试笔算
师:你能不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经验来尝试列竖式计算
134&ties;12呢?边算边想: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情况)
请学生板演展示,并讲解计算的步骤:
先算什么? 134
再算什么? &ties; 12
最后算什么? 268 (134&ties;2的积)
134 (134&ties;10的积)
1608 (134&ties;12的积)
师:问竖式中的各乘积的意义?
(3) 尝试笔算176&ties;47
师:能试着计算176&ties;47吗?边做边想过程,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或在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困惑?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生:板示不同的笔算。(正确的 错误的 困惑的)
师: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用乘数哪位上的数去乘,乘积的末尾就和乘数的那位对齐。
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4) 与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对比,你觉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注意什么呢?
4.巩固练习
完成后两道练习,订正,讲评。
5.小结笔算方法
6.解决问题
师:学以致用,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一问题吧!
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生:(1)读题,弄清题意。
(2)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独立完成。
青岛版五四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篇7
说教材:
本课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如:进位和连续进位、因数中间有0等。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教材在安排这一部分内容时,有这样一些特点: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都能在生活找到它的原型。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说教法: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错误百出。计算本身是有很强的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常常是现实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节课在教学法指导上着重突出以下几点:
1、情境教学促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借助情境窗创设的情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体现主体性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帮助不断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体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口算:
14×3 49×220×30 400×20 14×20
12×5 16×460×40 100×70 21×4
2、笔算
43×12 26×17 32×6070×50
【本环节复习了旧知识,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
活动二: 创设人文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青岛作为北京的合作伙伴,将承办帆船项目,因此,迎奥工程建设现在成为了青岛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其中道路建设着墨最多。同学们请看(出示情景图)
【此环节能使学生感受到:原来生活中蕴含许多数学信息,学习数学能为生活服务,从而自觉的去学习数学。】
活动三:自主探究-----发现数学问题:
师:认真观察情景图,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从情景图及文字提示中可能了解到以下信息:
1)一期工程历时15个月
2)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
3)二期工程12个月
4)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
板上,本节课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数学问题:
1)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2)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3)一期工程比二期工程长多少米?
4)这条高速公路全长多少米?
活动四:合作交流-----提出并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真厉害,提出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面两个问题。先观察第一个问题,你想怎样列式? 你会计算吗?
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位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算法。)
全班交流:出现两种算法:
1)估算:213×15≈200×15=3000
2)笔算:
2 1 3
× 1 5
1 0 6 5-------------213×5的积
2 1 3-----------------213×10的积
3 1 9 5
(请一生到讲台上讲解)师:告诉同学们,你是怎么算的?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时,积的末尾为什么要写在6的下面?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最后算什么?
2、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你想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迅速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来。。
请两位持不同意见的同学板演。
2 6 0 2 6 0
× 1 2 ×1 2
5 2 0 5 2
2 6 0 2 6
3 1 2 03 1 2 0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竖式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讨论,
明确第二种算法比较简便,从而使学生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3、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笔算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出笔算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活动五:巩固练习
1、试试身手:
174×30 348×27308×52180×40
2、火眼金睛辨对错:教材57页第8题
【此环节设计了两道有针对性的题目请学生练习,目的是巩固新知识。】
活动六:拓展应用
“254×36”三个同学算出的答案分别是:9142、9194、9148,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你能用最快的速度说出哪个结果是正确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请学生做课本56页第4题。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是怎样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回想如何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引出迁移的学习方法,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