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诫子书教案(优秀8篇)正文

《诫子书教案(优秀8篇)》

时间: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诫子书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诫子书》课堂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理念

该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本设计以“朗读——译读——品读——背读”作为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疑中治学,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3、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教学重点

熟读文章,并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板书课题:诫子书)

文言文重在读,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按以下四步来进行,这也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即:朗读(体会情味)——译读(理解内容)——品读(美点赏析)——背读(积累语言)(板书学习目标)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读得流畅、自然。发音准确清晰,不增字,不减字,不重复。

②读得有韵味,可以带点古人的味道,注意语调的轻重,语速的快慢。

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注意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三、译读课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注释,小组讨论。

2、学生口译本文(一人翻译一句,教师相机指导)。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韬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四、品读课文

《诫子书》流传至今已1700余年,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全文只有短短86字,但却写得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本文的美点有哪些。请同学们以“本文好在 。原因是 。”的句式来回答。学生举手回答。

例如:

本文好在主题鲜明。作者通过本文劝勉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淡泊和宁静,不能急功近利。这对我们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本文好在音韵和谐。文章只有6句话,以对偶句和四字句为主,读来朗朗上口。例如前5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均为对偶句。最后一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均为四字句。当我们放声吟诵时,就能感受到文句的节奏之美,音调的抑扬之美,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舒缓平稳之美。

本文好在结尾写得形象生动。“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句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所作为的人比喻为枯枝败叶,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句作者采用想象的手法,揭示了不懂勤学立志,修身养性的人的结局,说他们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

五、背读课文

1、学生自由背诵,积累语言。

2、学生上台有感情地背诵,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作者:杨顺琴 邮编:441002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第12中学

附:

1、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2、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诫子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

(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

(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诫子书》课堂教学设计 篇3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诸葛亮及其创作《诫子书》的时代背景。

2、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借助资料了解诸葛亮及其创作《诫子书》的时代背景。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标划出课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

3、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为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正音释义。

4、组织学生倾听《诫子书》的配乐朗读并注意其节奏、语速和语调。

5、学生朗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把握其主要内容。

三、展示交流

1、诸葛亮创作《诫子书》的背景。

我所了解的《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1)非志无以成学。学:名词,学业。

(2)非学无以广才。广:动词,扩展。

(3)非志无以成学。志:动词,立志。

(4)夫学须静也。学:动词,学习。

3、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

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四、合作探究

1、出示探究问题: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2、小组合作交流

3、小组代表展示

(1)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要宁静,要有志向。

五、拓展延伸

1、拓展问题:

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2、教师点拨:

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六学生小结:

组织学生以“通过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我明白了……”的形式谈学习感悟

七、检测训练

1、解释下列黑体字在句中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

(2)非志无以成学。

(3)夫学须静也。

2、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成:达成,成就。

慢:懈怠,懒惰。

励:振奋。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

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明确: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

4.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诫外甥书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总结固趣

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立志与学习的关系,理解宁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

学习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布置作业:预习《猫》,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诫子书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开课之始,我会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俗语开篇,然后请学生列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例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空城计、借东风)

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固有知识,加深对作者的认识,提高学生兴趣,便于课程开展。

二、出示学习目标。

根据七年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特点,我制定了相对简单的学习目标。

三、走进作者,检查预习。

以检查的方式了解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此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其他学生的讨论补充完成填空内容

而背景资料的介绍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四、初读——熟读课文

1、首先,教师范读,并在范读过程中提示长句的停顿,

例如: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此时,要求学生标记生字注音,注意词句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读。(此时,教师应走进课堂随时与学生讨论交流)

3、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准备点评,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五、精读,疏通文意。(教给孩子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

1、首先我自学——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其次我主讲——找学生代表作为主讲人,带领学生疏通文意。要求主讲人讲解内容正确、充实,声音洪亮。(其他同学应注意听讲、随时积累)

3、我评判:主讲人讲解完毕后,其他同学应指出主讲人讲解不正确或有遗漏的地方。并指出正确答案。

4、我提问:主讲人及在评判环节中提出疑问的学生有权利,向其他同学提问(文言实词和句子翻译)

5、我听老师讲:在以上环节中,作为老师的我会全程记录,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判(以鼓励表扬为主),并最后总结,对相关知识作纠正补充,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完整性。

六、研读,赏析文章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作三部分。如幻灯片所示,我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然后,我会让学生以自由讨论的方式思考:每一段都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第一部分,作者了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宁静专一、节俭、淡泊名利

第二部分,作者阐明了志与学的关系,阐明了勤学励志的观点,再次强调了静对于学习重要性。

第三部分:从反面论述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作为七年级的新生,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一定困难为此,我会在学生讨论前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加以突破(如静、俭、淡泊等)。此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即使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不够准确,我也会给予学生鼓励,并以引导的方式给予改正。

文中多次提到静字,可见静对于修身养性、勤学励志的重要性,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静的反义词,学生应该不难找出“躁”字,

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导,文章前半部分讲静对于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作用,后半部分又讲险躁的危害,这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讲到这里,对比手法变呼之欲出了。

再次环节,我避免了把此篇文章当作议论文来讲,是考虑到此阶段的学生对议论文比较陌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最后,我会紧扣研读部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研读部分的学习,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励志的关键词。

为此我会以此为契机告诫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如诸葛先生所言,做一个:宁静专一,勤俭节约、勤学励志的社会主义合格青年。

诫子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2、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2、体会《诫子书》倡导的学习和做人之道。

教学难点:

1、识记重点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思考《诫子书》的现代价值,反思自己在修身、学习上的不足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些成语/这些话说的是谁吗?

【版本1】

三顾茅庐三足鼎立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欲擒故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空城计

【版本2】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guān)巾,身披鹤氅(chāng),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唐·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唐)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南宋)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作品:《诫子书》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智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

【资料补充】

诸葛亮对诸葛瞻告诫原因(告诫原因)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学习目标

(一)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1、【自主感知1】

自由朗读,准确把握读音和停顿。

【自学方法】

(1)结合注释标注读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标出句子的停顿。

【自学时间】

3分钟

【检测方法】

划分节奏、分组读、齐读。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自主感知2】

结合课本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自学方法】

按照“词语—句子”的顺序展开。

【自学时间】

5分钟

【达标检测】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坚定)志(志向),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扩大,这里指“增长”)才(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振奋)精(精神),险(轻薄)躁(浮躁)则不能治(修养)性(性情)。年(年纪)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与日去(离开,消失),遂(终于,最终)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修身养德的方法为“静”与“俭”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这句中,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淫慢”“险躁”是“静”的反面表现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译文】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原文。

2、整理字词和翻译。

3、《高分突破》P63-64课内一。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二)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1、【合作探究1】

作者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自学方法】

找关键词并结合相关句子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自学时间】

3分钟

【成果交流】

(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旨归纳】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3、【资料补充】

后世对诸葛瞻评价(告诫效果)

(1)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2)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3)罗贯中:“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古往今来多少泪,行人哀怨哭坟丘。”

4、【合作探究2】

借古讽今,结合文章反思自身在修身或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自学方法】

文中提到“静”“俭”“淡泊”“明志”“致远”,找出包含这些词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自学时间】

3分钟

【成果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二、达标检测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布置作业

1、完成《高分突破》p64课内二+p65课外文言文

2、背诵全文

诸葛亮《诫子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的爸爸妈妈重视对你们的教育吗?的确,一朵花的盛开离不开温暖的阳光,一棵树的葱郁离不开甘甜的雨露,而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咱们中华民族历来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古人们往往通过书信寄语孩子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因此留下了大量有名的家训和家书。其中有一封1700多年前的家书,仅仅86个字,读来却发人深省,是历代学子们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诫子书》。(板书课题:诫子书)

二、解题

有没有同学结合书上的注释告诉老师,诫子书是什么意思呢?告诫劝勉儿子的书信。是谁写给孩子的呢?(板书作者:诸葛亮)

三、我要积累

师:关于诸葛亮,相信同学们都不是很陌生了。请大家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说一说你了解的诸葛亮。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大家一起为他们点个赞。老师也帮你们整理了一些。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师:诸葛亮是杜甫笔下的忠魂,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智绝,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其实他还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47岁才老来得子的诸葛亮对儿子是疼爱有加,多么想陪在孩子身边看着他慢慢长大,但自古家国不两全。诸葛亮深知刘备白帝城托孤的重任,他得亲自北伐辅佐后主刘禅;他也深知北伐是凶多吉少,于是在第六次北伐也就是临终之前,54岁的诸葛亮给当时年仅8岁的孩子留下了这封信。同学们,咱们来读一读课文。

四、我会朗读

师:先听我读,听的时候注意字音和停顿。举手抢答,每答对一道题就给小组加一颗星。

师:听了我的朗读,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了,这些字你会读吗?(三次抢答)

1、听老师范读,扫清字音障碍

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1.夫:淡泊:2.淫慢:险躁:3.遂:穷庐:

师:同学们,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要注意淡泊的泊,不要写成了厚薄的薄。淫慢的慢是竖心旁,不要写成了三点水,它是懈怠的意思。险躁的躁是浮躁的意思,跟脾气有关,比如急躁、暴躁,急得跺脚了。好,咱们解决了字音字形,一起来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划分停顿

师:同学们,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还得注意停顿。这篇课文到底应该怎么划分节奏呢?看老师的划分是否正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生:不对

师:听到很多同学都说不对,有没有哪位勇敢的同学告诉老师,到底应该怎么划分呢?

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师:我的划分为什么不对呢?

生:淡泊、宁静是完整的意思,不能分开。

师:很不错!下面这几个句子又该怎么划呢?我来找位同学划一划。停顿的地方多停一会儿。

生: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师:最后这个句子,同学们一起来划分,停顿的地方多停一会儿。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再读课文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经典,在朗读的时候除了要读准字音、停顿,还得读出文章的韵味,训诫的理味,家书的情味。比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没有同学愿意读一读?读你自己喜欢的句子也可以。(没有人举手,那同学们推荐一个?)

生读。

师:这位同学很有勇气,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如果稍微再慢一点就更好了。来,同学们,咱们一起伴着音乐把全文读一读,争取读出韵味、理味、情味。

五、我能翻译

师:同学们,要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还得疏通文意。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比如这个句子:

示例: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解释:语气有才德的行为宁静介词修养身心节俭培养品德

助词的人操守专一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师:昨天老师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再给你们3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尝试翻译课文。

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我会背诵

师:恭喜获得星星的小组,其它小组可要努力啦!现在我们疏通了文意,大家敢不敢根据翻译,分组背诵课文?给你们3分钟的时间,开始——

师:准备好了没?我要点兵点将啦!可要使出你们的洪荒之力!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最后两组,同学们一起把眼睛闭着背一次。

师:大家觉得自己背得怎么样?我觉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能完整背诵,真了不起,杨老师决定要给你们“出彩”!

师:这封家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孩子的,当时诸葛亮54岁,诸葛瞻8岁。在这封信里,诸葛亮到底劝诫了儿子什么?仅仅86个字,又有怎样的思想意义竟然成为历代学子们修身立志的名篇呢?咱们一起来探究探究。

我来探究

你觉得诸葛亮在劝诫儿子什么?(板书)

《诫子书》课堂教学设计 篇8

【设计思路】

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遵循文体特征展开,应该凸显具体文本基本特征。一般来说,经典文言文本,往往可以把基本内核付诸在一字之上,发觉此字,溯其源流,文章意境全开。《诫子书》一文,诸葛亮围绕“静”字,劝勉八岁儿子诸葛瞻修身养性、惜时读书,殷殷之辞,情理皆备,以此带读,意蕴全得。另外,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合理的方式。读的方式的选择决定了朗读教学的质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运用“共生教学”法开展教学,以朗读句读为共生原点,读出停顿、读出层次、读出情感、读出意蕴、读出自己,前后互联,递进纵深。本教学设计运用了六种不同的教学,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引人入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根据发语词、语气词以及对称的句式读好停顿;

2、通过添加标点读出文章的层次和语气,揣摩作者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

3、通过品读“静”字,感受作者的才学渊博、智慧理性;

4、背诵全文。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

2、理解

3、运用

4、分析

5、评价

6、创造

A、事实性知识

目标4

B、概念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目标1

目标2

D、反省认知知识

目标3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解题:“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二、从“读”字共生依“静”字悟深意

(一)即时生成,读准字音

请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强调“夫、淫、遂”三字的读音。

(二)去掉标点,读出句读

大家看看,这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其实古文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么古代读书人看到这样的文章,是怎么断句和停顿的呢?我们小组间讨论研究一下:就这篇文章而言,有没有断句和停顿的诀窍?

依据学生的讨论整理如下:

1、找发语词“夫”,找语气词“也”;

2、根据自己熟悉的成语或警句来断句;

3、找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相同的词语,往往不会在一个短句里重复使用,所以往往会出现在两个不同但相对的句子里;

4、找相同的句式(对偶句,双重否定句式);

若以上四种方法都不能断句正确后,就发注释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句子,然后再断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参考注解理解课文,根据文句意思来断句。(见“附表1”)

(三)强调虚词,读好节奏

指导朗读,读出停顿。将虚词读得轻、读短促,读得声断气连;将实词读得强,稍微读得绵长与拖曳。读“夫”字,要停顿。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巧借标点符号,读清层次,读好情感

句子的停顿划出来后,就得添加标点符号。添加哪些标点比较合适呢?我们先用常见的逗号、句号或叹号来试试。当然也不限制用其他的标点。

1、再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2、学生独立标注标点符号;请一名学生到教师电脑上注标点;

3、在学生有分歧的地方开展讨论;如果学生意见一致,就对比教材,在有分歧的地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和教材也一致,教师质疑开展讨论,具体情况见下面分析。

夫君子之行,

(学生可能会用冒号,起“解释说明”作用,也合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学生可能会用分号,正反论证,从文意上讲,用分号更合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为什么不句号和感叹号,因为停顿时间太长,破坏前后句之间的意脉。)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为什么最后一处用叹号,其他地方都不用。前四句都是诸葛亮给儿子讲道理,建议多使用句号表达情感,感受诸葛亮的智慧理性和才学渊博;最后一句是诸葛亮提醒儿子珍惜时间,并以自身体验劝勉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用感叹号表达情感,感受诸葛亮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

指导学生用陈述语气读好表达理性思考的句子;用感叹语气读好表达感叹的句子,充满感情,拖曳绵长。

(五)揣摩“静”字,感悟哲理

1、全文86字,诸葛亮跟儿子诸葛瞻重点强调的是哪个字?

介绍“静”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从《汉字源流字典》介绍来看,“ ”的构成,,青,“清”的略,纯净;

,争,全力以赴,表示力图清心。本义:努力去除杂念,清心寡欲。

(静心,静虑)(静谧,禅静)(静态,寂静)(静观,静坐)

2、全文出现了三次“静”字,它们的含义完全相同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指向一种品质,是静心、静虑之“静”,是本意。)

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里的静指向内心,是静谧、禅静之“静”,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贴近引申义)

夫学须静也,才需学也

(这里的静指向静观、静坐的内心之“静”,也指环境的静态、寂静之“静”,是人内外的宁静。)

背诵这三句话。

3、回忆诸葛亮“静”的智慧。

教师讲述诸葛亮隐居隆中的故事,学生辨析是哪种“静”?

(应该倾向于“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静,只有内心宁静,与世无争,才能达成更为远大的目标。)

三、联系生活,读出自己

(一)精选座佑铭,强化名句理解

我们经常会选一些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警醒或者劝勉自己。如果从下面两则名句中选择,你会选哪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为什么?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教师补充“俭”字的理解:

形声字。从人,从佥,佥亦声。"佥"意为"两边"、"两面"。"人"与"佥"联合起来表示"在人前人后都言行一致、厉行节约的人"。本义:生活上自我约束,从不放纵的人。引申义:节省、节约。所谓"俭",一定是人前人后都能做到节约的人。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教师补充陶渊明诗《归园田居》,感受古人的“淡泊与宁静”。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教师补充自己对“静”的理解:

不争。静为治学之基。看淡名利,顺其自然;

平和。静为修身之本。心平气和,陶冶性情;

宁静。静为明志之根。志存高远,惜时进取。

(二)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