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最新7篇正文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最新7篇》

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团体心理辅导教案最新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篇1

传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灌输性,教师在备课时预设好教学环节:比如设定教学目标,将授课的知识点即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重点解答,若学生无法正确会到,老师则通过引导将设置好的问题答案呈现在学生眼前。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本书的权威和绝对性,教学效果通过预设环节来完成,是一种强调师本位,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关键,使教学过程变成了灌输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按授课计划完成认识性的教学任务,是心里健康课堂教学的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授课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在教学中倾向自身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老师甚至在课堂上搞起一言堂,用单一的语言讲述来实现知识的传授,束缚的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这种灌输是授课方式。有学者在探索性的研究“新基础教育”时曾提出:一个课堂教学的真实过程就是营造一个师与生、以及多种教学因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推进的,并且是在新的状态不断生成的选择过程中推进的,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设计团体心理辅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协助与服务来助人自助,它是一个教育过程,具备教育活动的性质,其目的是以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心理健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民族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中不难发现,团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两者的目标都具有相似性,可以把两者的理念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展、创新。因此,笔者根据团辅理论,借鉴专业的技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尝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1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高职学生成才与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的策略与训练、高职大学生情绪的调节、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调控、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推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必须设计针对以上教学内容的活动主题,使教学内容变得既生动有趣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如教授“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这一情景时,可以设计“我是谁”的团辅活动,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同事进行了自我剖析。

2根据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

实施办法在一个情景的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团辅活动的设计可以单一,也可以采用多重形式和方法,只要能够密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如过游戏环节设计时间过长,虽然学生互动性高,课堂也会很活跃,但是这样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就不能进行充分的分享和讨论,后期的理论分析阶段学生也就很难进入,教学效果不好。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操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下面以情绪与调节单元为例,阐述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教学内容:高职大学生情绪调节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情绪,识别自我情绪的多样性,通过情绪轮稳定性测试尝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1)探究自我的负面情绪:让学生雨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负面情绪,要求描绘得尽量具体。请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帮助分析出引发这种负面情绪的行为或心理的原因。

(2)收集情绪形容词汇: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要求每组在五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在一张卡纸上写出表现基本情绪的词语,写好后让其中一组学生和大家分享其想到的词汇,其他组别分别进行补充。

(3)讨论放松情绪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有效调节情绪的心得体会,找出共性的内容,组织起来,变成通俗易懂的放松情绪的方法。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篇2

〔关键词〕心育活动课;高原期;专业标准;专业门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1-0012-04

当前我国中小学心育活动课开设的状况,大致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话是“心育活动课已被公认为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另一句话是“心育活动课已经成为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这两句话折射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即发展性心理辅导虽然很重要,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呈现出一种“不上不下”“不死不活”“不进不退”的“胶着”状态。换言之,心育活动课已“进入了一个高原期”。

“高原期”往往是一个动力不足、充满争议、观念混乱、自我质疑、左右摇摆、令人心力交瘁的时期,但同时也往往是一个百家争鸣、在“无序”与“混沌”中逐渐走向“有序”与“明朗”的时期。

在诸多的争议与“莫衷一是”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心育活动课到底是“指导性”的,还是“非指导性”的?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专业化的”心育活动课?

其实,这一类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来了,那时候说得更为直截了当:“这到底是心理辅导课,还是主题班会课、思品课?”而当时在某部级期刊上提出这一问题的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然而时隔15年,我今天想与各位同道,特别是年轻同道们分享的观点却是: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的“专业门槛”不宜设置过高。我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认识上的大转变,理由有三。

理由之一,心育活动课的课程定位决定了它不能照搬“团体咨询”的专业标准。

在美国,学校里的心育课程被称为“团体指导”。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约翰·施密德对此有精辟的解释:“指导”,这个词用来描述与情感教育或心理教育有关的课程。一般而言,指导课程的组成非常广泛,每个年级有对应的目标和任务,而且从理想层面来说,最好在任课教师和咨询员共同努力下把它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

施密德认为,这样一种“团体指导”课程的优点是:

(1)团体指导比个体辅导涉及更多学生,并开放讨论和分享的渠道。(2)团体指导不要求在咨询理论和技巧上有特殊的训练,因为它更注重的是教学过程。有强大推进能力的教师即可以在带领团体指导上大获成功。(3)在学校课程中,团体指导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4)团体指导通过强调人类发展和关系的积极方面,在改善班级和学校的整体环境方面有一定的潜力。

施密特认为“团体指导”的局限是:

(1)因为团体指导更多是教育和提供信息,不是治疗性或个人提高性的,这种形式对那些生活中有严重冲突或困扰的学生不会有太大作用。但是,课堂指导活动有助于识别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将他们转介给学校咨询员,获得更多的干预。(2)依据团体的规模,团体指导活动无法像团体咨询那样在成员之间引发很多互动。因此,指导活动中的个人支持、关心和信任的发展都不像团体咨询中那么深入。(3)团体指导并不一定会给所有的成员提供针对个人的教育或生涯目标方面的帮助。学生个体的需求有可能被忽略。而团体咨询则直接关注个体需要,对每个成员充满希望。(4)因为团体指导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技巧,团体规模可达25名或者更多的学生,咨询员的活动设计需要更富有结构,更具指导性。这种领导风格看起来与咨询关系中倾向于让学生更自由地表达有些矛盾。

施密德的上述观点清楚地界定了“团体指导课程”(即“心育活动课”“心理辅导课”)的定位。这一定位的基本要点就是:(1)它更多地属于“指导性”课程,所以会更多地偏向于情感教育和提供信息,而不可能像“团体咨询”(即“小团体辅导”“小组辅导”)那样,重在体现自我成长或发挥矫正、治疗的功能;(2)它是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受学校教学总体计划的制约,所以不可能像“团体咨询”那样在改变个人认知或行为模式方面那么深入;(3)它涉及更多的学生,所以一般教学过程为四十分钟左右,它不要求教师在咨询理论和技巧上受过特殊的训练,也就是说,不要求开课教师像“团体咨询”的带领者那样表现出更多的专业技术。

这样一种课程定位,对许多专职心理教师来说也许是一种“颠覆性”的观念,因为我国的师范教育对心育活动课的研究目前依然比较薄弱,并且远离中小学第一线的实践,所以谈及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时,很多人常常是照搬“团体咨询”那一套理论体系和技术架构,少有人对中小学心理课堂上发生的真实情况作比较深入的探究。

但我们无法否认,施密德所描述的“团体指导”的课程定位,实际上是国际学术界早就公认的理论定位。比如美国团体咨询理论与实践大师欧文·亚龙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许多团体治疗方法把正式的指导或心理教育作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美国学者卡普兹也曾指出:“发展性指导的团体训练是学校指导课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发展性的团体训练可能\\会有具体的预防性目标,但总的来说,其本质是为了‘并不要求发生较大个人转变,更关注……种种发展性问题’而设计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瑞在谈到学校中的“心理教育团体”时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心理教育团体开展的团体活动具有多种功能:传达信息、分享共同经历、指导问题的解决、提供援助、帮助来访者学会在团体情境之外建构自身的支持系统等。这种围绕特定主题的结构式活动,既能传达信息,又能促进自我发展。所以,这种团体活动又可称为教育性团体。”

又如我国学者刘伟认为,“团体辅导、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之间其实是一个连续体,彼此之间有一些重叠”,“三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并不是团体干预实施过程上的差异,而是实施的力度以及工作对象、工作层次和实现目标的不同”。他将这些不同列出一张表来加以比较(见表1)。

表1 团体辅导、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的区别

团体辅导 团体咨询 团体治疗

对象 正常人 有轻度心理

问题的人 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

目标 增进知识、传递信息、改变观念 促进自我认识、宣泄不良情绪、改变不良心理和行为 人格重建、人格

改变和行为矫正

功能 预防性、

发展性 补救性、发展性 矫正性

指导者 教师或心理

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 心理治疗师

心理

层面 认知活动 认识、情绪、

意志和行为 意识及潜意识层面:认识、情绪、意志和行为

方法 一般教学活动技术:传授知识、提供信息 小组分享、自我探索、自我觉察、自我完善 治疗技术:分析、解释行为

规模 以班级为单位 8~10人 8~10人

台湾学者夏林清则认为,学校中的大团体辅导往往围绕着大部分学生的共性来进行,辅导教师帮助儿童探索和理解他们如何感知正在发生的事情。通过直接参与某个讨论或者活动而产生辅导效果。经验证明,学校团体辅导产生的一个很好的附加作用是:不论学生是安静地坐着看,还是直接参与,就算是什么都不做,仅仅是“在那儿”,他们也能学到东西,获得成长。

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是对我国本土国情、学情非常了解的心理学研究者之一,她再三告诉我们,团体辅导主要强调的是认知或知识层面的功能,主张用间接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思想或行为。团体辅导的主要目标在于资料的提供或知识的获得,以作为个人拟定计划或做决定的参考,其功能是属于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辅导主要用来预防问题的发生,其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的教育和学生个人发展与职业选择等。学校团体辅导多以班级为单位,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活动课中实施,一般30~40人左右。团体辅导通常由辅导教师或班主任带,重点放在要探讨的主题上,而主题一般是学生们共同关心或要面对的。团体辅导使用的方式通常有讲解、讨论、电影、幻灯片、闭路电视、学生报告、专题演讲和座谈等,与一般教学方式相似。

樊富珉对“学校团体辅导”的上述界定,是对“心育活动课”属性的一个相当清晰的概括,相信我们的专职心理教师大多都读过她的著作。但十几年来,在一线教师队伍中,对心育活动课的课程定位仍有许多似是而非的争议,让人感觉似乎“专业化”就一定比“不专业”好,这恐怕源于我们对理论的研读和思考还欠深入。而理论上的浅尝辄止往往导致实践上的左右摇摆,这种摇摆在短期内是难以避免的,但若是反复地用团体咨询的“专业标准”来评点心育活动课的操作过程,就会对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大范围推进造成障碍。

理由之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心育活动课的实施要靠许多非专业的班主任“扛起大梁”。

1999年10月,在某市举行的一次初中团体辅导研讨课活动中,我第一次提出了要防止心理辅导课的四个“误区”,并将其概括为“四个不要”,即:“不要上成思品课”“不要上成班队活动课”“不要上成文化知识课”“不要上成‘实话实说’一类的谈话节目”。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这“四个不要”大体上是正确的,它是我们坚持心理辅导课基本专业标准的表现。但是,在十几年前,我过分强调了这“四个不要”,结果加剧了许多班主任上课的挫败体验,而我却全然不知。

直到2001年的暑假,我应邀去外地给班主任培训,我带去的两位杭州地区的班主任上了两节公开课,当地听课的有400多人。我在课后作了即席点评,分析了其中一位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四个误区”。当时台下有位班主任给我递了条子,上面写着“您这样评价这位老师的课,是不是太伤这位老师的心了?”我当场回答:“不会的,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课坚持‘不论成败,只讲得失’的主张。”但事后我认真反思了这位班主任提出的批评意见,才意识到自己对广大班主任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难处缺乏人性化的理解。班主任在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下,习惯了灌输与说教的教育方式,现在要他们一下子转到心理辅导模式上来,他们是很难适应的。至于“专注、倾听、同感、回馈、引导、重述、面质、具体化”等一系列辅导技巧,都需要班主任在辅导实践中慢慢体会和逐步掌握,绝不可能仅凭短期的培训就彻底解决问题。所以,过分强调“专业化”,过分指责开课教师的“教育”色彩,有时反倒会使他们手足无措,甚至丧失了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

所以后来我改变了培训策略,不再过分突出“四个不要”,而是从正面加以引导和帮助。我现在对班主任常讲的三句话是:“要求不要太高了”“转弯不要太急了”“换个角度想一想——即使你上得有点像思品课,那也是一节融合了心理辅导理念的思品课嘛!就算你这节课很像班会课,那也是贯穿了心理辅导主题的班会课呀!大胆去尝试,不要怕像不像,凡事总有一个过程的嘛!”然后,我再和班主任作一些探讨:应该如何去发问、引导、回应才能体现辅导的理念、技巧和方法。我发现,当我以这样一种态度去和班主任交流时,常常能和他们产生许多共情,而我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也往往更能被他们所接纳和认同。

心育活动课作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应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级段学生的发展特征和实际困惑,在每一个学年段都开设。换句话说,心育活动课只有始终伴随学生的成长足迹,才能真正起到推动学生智力和社会化发展的作用。如果在某个学段三年或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只是某个年级(如高一)开了课,而在其他年级(如高二、高三)却不开课,那么就不能认为这是真正的发展性、预防性的辅导。而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因为师资不足,配置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往往只能在一个年级开设心育活动课。

林崇德先生在十几年前曾说过: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即使在全国所有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都开设心理学系,而且所有的心理学系都设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那么五十年之后也无法实现全国每一所中小学都配置一名专职心理教师的目标。

这就告诉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展性的心育活动课是要靠广大班主任的参与来实施的,其可行性路径就是在每学期的班会课总量中,拿出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开设心育活动课。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则是为班主任提供一个符合学生成长“路线图”和“时间表”的开课主题架构,以及一套有详细操作设计和具体素材的心育活动课实施教案。而且,这套实施教案的“专业门槛”不宜设置得太高,以免让“非专业”的班主任们心生畏惧或退却之意。

同理,将中小学发展性团体辅导称为“心育活动课”而非“心理辅导课”,也可以减少其专业色彩,降低“专业门槛”,拉近心育课程与广大班主任的心理距离。

理由之三,在这个多元观念相互交融渗透的时代,心育活动课的专业界限也难以做到“独善其身”,与其他教育载体“泾渭分明”。

在当前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的价值选择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认知空间,也为各种新事物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然而,在面对多元世界绚丽色彩的同时,我们也会承受前所未有的迷茫甚至是混乱,有时我们会觉得许多不同事物之间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分辨清楚。举个通俗的例子,现在手机的功能好像越来越像电脑或电视,而电脑的功能也越来越像电视和手机,那么,将来电视机的发展趋势是否会越来越像手机和电脑呢?假如我们一定要坚持某种价值标准,说手机只能是手机,电脑只能是标准化的电脑,而电视机也不能搞成“四不像”,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变得何等刻板和无趣?而学校中教育媒介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现在有很多教师在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后,都在尝试改变自己的班会课或者思品课,他们会把大量的心育活动课的素材和活动形式融入自己的课堂,这就使得心育活动课、班会课、思品课三者之间的界限正在被突破,可能会呈现出部分交错、部分相融的趋势。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心育活动课要完全坚守一种独立的“专业标准”,让自己长出一张完全“与众不同”的面孔,恐怕也是一种苛求了。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团体指导课程”的研究业已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比较有包容性的提法,完全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业内人士对“心育活动课”在专业技巧上的种种过高期待。因为一个必须考虑的前提是:“心育活动课”这种“团体辅导”载体,说到底是带有“教育”性质的,它的“专业门槛”不应设置过高。

最后还要强调一句,心育活动课有自己的运作规律,它应该有适度的专业标准,而且随着这一新生事物的不断成长发展,它的专业标准也应该不断与时俱进。

主要参考文献:

[1]施密德。学校心理咨询实用规划[M].刘翔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戴维·卡普兹。团体咨询方法——培训师手

册[M]. 孙时进,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刘伟。集中·封闭·大型团体咨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夏林清。大团体动力[M].台北:张老师出版公司,1996.

[5]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杰拉尔德·柯瑞。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刘铎,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篇3

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场所,心理辅导是缓解和消除学生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按照《市教育局关于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部署及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试行意见。

一。建设目标与职能定位

20*年9月5日前,中心城区中小学、新城区中学、完全小学要按照建设的要求基本完成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

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由校长负责组织、规划、研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该机构的主要职能:

1.及时了解和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向学校及有关部门提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并提出改进学校工作的建议。

2.开展学生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指一对一会谈,团体辅导包括班级心理健康课程、小组心理辅导。

3.对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的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

4.将有较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转介到医疗诊治部门。

二。建设要求

1.对外挂牌: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名称,并挂牌。

2.固定场所:至少有一个房间独立用于心理辅导活动。地点应选择校园人流较少的安静处,要尽量避免受广播、电话和喧闹声的干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设功能区,如教师办公室、心理测量室、宣泄室、放松训练室、心理阅览室等。

3.专业设施:

(1)会谈设施:轻松、安全的环境布置;简洁、舒适的谈话用座椅;

(2)办公设备:电脑设备及相关的心理健康、气质类型、学习心理测试软件;

(3)有存放学生心理档案与辅导记录的文件柜,有纸笔、茶水等。

(4)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录音录像设备、电话、电脑、团体活动器材、放松训练器材、阅读资料等。

4.服务人员:初高中必须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人以及兼职教师若干名;小学须配备兼职教师至少3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必须由具备心理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可由经过专门培训后获得专业资格的人员担任。

5.运行机制建设:

(1)辅导老师值班表(包括服务时间和服务人员)并对外;

(2)《心理辅导室的工作职责》、《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守则》上墙公示;

(3)要有起始年级学生的心理档案、个别辅导记录、心理健康课程教案、团体辅导活动(特别是新生入学教育)记载、大型主题教育或宣传活动记载、转介记录等。

三。实施步骤

1.8月28日前,各区教育局要将本试行意见传达到相关中小学。

2.9月5日前,在市教科院指导下,各相关学校完成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

3.9月10日前,各区教育局向市教育局基教处提交建设工作完成情况的报告。

4.市教育局组织相关专业机构对各区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情况进行抽查。

四。组织指导

1.全市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负责;市教科院教科所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对建设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2.各区教育局及市直属中小学要有分管领导牵头,中小教科或专门德育工作部门具体负责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各区教科室负责对建设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3.专业指导内容包括:

(1)地点的选择

(2)辅导室的布置

(3)《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守则》的制定

(4)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

(5)辅导记录的形式、内容、呈现方式等

(6)提供参考样本

(7)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与督导

五。考核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篇4

下午好!

我们又携手走过了,昂首阔步迈入了年,现向大家汇报在过去的年我在个人的学习、分管工作方面的收获。其实这些收获源于政教处、大队部和全体班主任的辛勤劳动,源于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

一、学习勤奋

一是学政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支部委员,我认真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两书本,深刻领悟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和内容。月4日在全体党员会上作了题为《立足本职岗位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辅导报告,针对学生习惯问题,在学生中开展调研问计,所写调研报告《问计学生,谋划好习惯养成的新思路》名列学校党支部六篇优秀调研报告奖榜内,使自己的政治理论得到了升华,政治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学校党支部中分管纪检监察工作,树立了“正人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的廉洁理念,首先自身做到清正廉洁,经常加班却不问报酬,全年未给自己造过任何加班补助。

二是学业务,月参加第九期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论文答辩,所写《新时期深化“雏鹰行动”的有效措施》一文被评为省第九期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论文;参加了全国“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心理辅导观摩”培训和全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现场会;对于省市组织的其他培训也积极参加。全年除完成学校下发的《教师教学工作手册》,还看《中国教育报》《小学德育》《德育报》《家庭教育导刊》,读《杨东平教育随笔》《追寻有意义的教育》《如何当好班主任》等报刊和书籍,做业务学习笔记4万余字,全年听课63节。

二、工作落实。

德育有特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抗击甲流,当甲流袭来,每天晚上总是及时将最新疫情报告校长,早晨则不顾自身体弱,坚持与校长、校医一同来到疫情最严重的班级了解情况,还利用家属资源为学生争取疫苗;二是初级救护,月18日承办了全市首次小学生初级救护现场会,填补了市小学救护培训的一项空白。关心特困学生,多次奔波,为学校27位特困学生向教育基金申请扶助资金近8000元。组织的学生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市局组织的活动与比赛均获一等奖(合唱、经典诵读、演讲),学校少先队工作全省领先。

加强班主任(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学校班级管理协会坚持开展年会活动,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年的主题是“创建优秀班级文化”,现在很多教室都让进入的老师感到温馨;加大了班主任的培训力度,选送八位班主任分别参加全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现场会、《班主任》杂志社组织的高级培训、市级心理辅导的培训。

积极开展德育思考与研究,学校的家长学校工作全市领先,两次参加省家庭教育研讨会,是市示范家长学校的验收评委,还作为小学界的唯一代表月参加了市妇联组织的家庭教育访谈节目的录制,该节目为湘潭市的市民讲坛课程,将在电视台播放。本学期在全市小学界率先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学校德育工作,并在月23日承办了全市团体心理辅导赛课小学段的任务,学校选送的课获市一等奖,承办工作也得到上级的充分赞誉;同时举全校之力开发德育课题“德育生活化”,编出了一、三、五年级的评价手册《塑造最好的自己》,并在相应年级实验,争取实验课题经费两万六千元。开通个人博客,月参加学校教师博客比赛获得一等奖,全年写博文102篇,加强了与班主任、家长、学生的交流。

教学不怠慢:上半年教学六年级169、172两个班,下半年教学三年级188、189两个班品德与社会课,每周任课4节,能认真备课,所写教案1月获学校“优秀教案奖”,所上课深得学生喜爱。

协作不越位:作为副职,对待领导交办的临时中心工作尽心尽责,服从校长决定。对待相关部门工作积极支持,认真参与。作为纪检委员在讨论学校大事时能坚持原则,协助校长及时处理各类投诉,做好诸如纪检计划、总结、各类临时材料等日常工作。

三、成绩与反思。月被评为省第九期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月获省少先队“阳光少年”素质拓展夏令营优秀辅导员,月获“市十佳支持少先队工作领导”。

需要改进的地方:1、工作除琢磨事外,还要注意多与被管理者的交流;2、工作中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要加强灵活性;3、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改进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篇5

论文摘要:“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的有效途径,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呢?我班分五个单元的活动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有缘千里来相会、我的自我我最知、生命的价值我探寻、我真的很不错和我的未来不是梦。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新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另外,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据报导,在全国两亿多中小学生当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着学习、考试、人际关系、环境适应、青春期、与父母沟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若仅仅依靠传统的伦理学与教育学恐怕是不够的,若能借助于心理学,特别是心理辅导的帮助,那么对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提高自信心,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有裨益的!而团体心理辅导日渐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和有效途径,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第二,活动的选题尽量小,以小见大,便于实际操作,还要考虑是否与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心理需求相符合,是否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坚持以发展性目标为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多设计游戏、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快乐地参与,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迪。

根据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笔者针对我班学生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面向全班学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以下是团体心理辅导系列课程的教案设计。

一、课程目标: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消除陌生感和孤独感;使学生学会和他人的沟通探讨,学习自我欣赏和欣赏他人,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思考自己的人生梦想,增强方向感。希望能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给予他们指导和启发。同时还希望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的感受,在体验与他人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三、活动方式:团体心理辅导,由教师指导,班干部协助

四、活动时间:共五次,开学后每周一次一单元,每次2~2.5小时

五、理论基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发展观

罗杰斯的自我和谐理论

六、活动过程:(见附表)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培训(c证)》.

「2梁东标,汤礼深.班级心理辅导手册.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3舒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设计「ol.心海导航论坛 , 2005—10—21?

第二单元活动——我的自我,我最知

主题

活动内容

时间

?分钟?

道具

热身活动

1.无家可归(大家围成一个限定人数的圈,在一定分开跟组合后会出现未能围成圈的个别组员,让其谈谈感受)

2.松鼠与大树(分别由三个人组成一组大树与松鼠的搭配,听老师口号而变动)

3.盲人与拐杖(团体成员两人一组,一位做“盲人”,一位做“拐杖”。盲人蒙上眼睛,然后在“拐杖”的搀扶下,沿着指导老师选定的路线活动。期间不能讲话,只能有手势、动作帮助“盲人”体验各种感觉。活动结束后两人坐下交流两两的感受,并在团体内交流。然后互换角色,再来一遍,再互相交流)

10

10

40

眼罩若干

主要活动

纸笔练习:

1. 用 “我是”开头造20个句子,描述自我。

2.自画像:可以用任何形式画出自己--抽象的、形象 的、写实的、动物的、植物的什么都可以。请用简练语言说明(解释你的画)。

60

工作纸

结束活动

全体齐唱《祈祷》

5

《祈祷》的视频

第二单元活动——我的自我,我最知

主题

活动内容

时间

?分钟?

道具

热身活动

1.同舟共济(给每组分一张报纸,按老师的要求小组成员想方设法都站在报纸上,保持3秒钟,其间各成员双脚不能与地面直接接触。)

2.唱儿歌找朋友(唱起小时后的儿歌寻找唱着同样歌曲的组员,手拉手围成圈)

20

20

报纸

主要活动

纸笔练习:

1.拥有与丧失

(一)拥有:写出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及选择的理由。

(二)丧失:将上面所写的五样东西逐一划掉,体验其中的过程和内心的感受。

2.画生命线:预测自己的死亡年龄,并列出过去影响你最大或令你最难忘的三件事和今后你最想做的三件事或最想实现的三个目标。

20

30

40

工作纸1:《拥有与丧失》

工作纸2:《生命线》

结束活动

手语操《感恩的心》

10

《感恩的心》的视频

第四单元活动——我真的很不错

主题

活动内容

时间

?分钟?

道具

热身活动

1.成长三部曲(以“蹲着”代表“鸡蛋”,“半蹲着”代表“小鸡”,“站着”代表“大鸡”的方式演示人的三个成长阶段。以与同成长阶段的组员猜拳决胜负的方式来决定成长的阶段,直到从“大鸡”中胜出才可以坐回座位)

2.搭塔(每组发给20张工作纸和一卷透明胶带,组员们不准运用言语去商议怎样搭塔,只能通过肢体语言去表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有创意的塔。)

3.精神欢呼(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想出一个姿势和口号,然后让组里的其他成员跟着一齐做出自己想出来的姿势和口号,然后一个接一个展示出来)。

20

30

10

主要活动

纸笔练习:

1. 墨迹画(每人用水彩,把第一张水粉纸对折后,在其一半上随意图画,然后拓印在另一面。再把另一张水粉纸放在第一张上拓印,然后根据自己拓印下来的画自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帮助分析。)

2.“自我探索”练习

30

15

水彩、水粉

自我探索问卷

结束活动

手语操:《我真的很不错》

10

《我真的很不错》的视频

第五单元活动——我的未来不是梦

主题

活动内容

时间

?分钟?

道具

热身活动

1.带高帽(每一位成员都要在各位成员面前摆姿势,让每一位成员对她/他进行赞美)。

2.兔子舞(大家围成圈,手搭着前面同学的肩膀,按着节拍一起跳,成员不能让彼此的手脱离,带领者的速度不可以太快)。

20

4

兔子舞音乐

主要活动

1. 小小动物园(写出你最喜欢的能代表你个性的动物)。

2.热座(用15分钟的时间想想现在的你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写有小组每个人一份的纸上并分发到小组各成员的各个信封中去,再解答在你信封中的每个问题,并分还给其他组员)。

3.礼物大派送(给你的小组成员每一个人你最想送的礼物写在纸上,并在分享的时候写下你从成员那里获得的 礼物,分享你收到礼物后的感受)。

4.人生格言(全体大声地朗诵曾奇峰的“对精神生活的六点忠告”)。

10

50

20

5

画笔、

工作纸,信封、工作纸《礼物大派送》

结束活动

1.小天使揭密(猜出谁是你的小天使)

2.放飞机(每个人都在一张纸上写下你的祝福语并折成小飞机,大家同时把飞机放飞出去,在捡起身边的小飞机后,大声读出里面的祝福语,手拉手围成一个幸运星)

3.同唱《同一首歌》

5

15

5

工作纸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篇6

一是学政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支部委员,我认真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两书本,深刻领悟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和内容。11月4日在全体党员会上作了题为《立足本职岗位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辅导报告,针对学生习惯问题,在学生中开展调研问计,所写调研报告《问计学生,谋划好习惯养成的新思路》名列学校党支部六篇优秀调研报告奖榜内,使自己的政治理论得到了升华,政治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学校党支部中分管纪检监察工作,树立了“正人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的廉洁理念,首先自身做到清正廉洁,经常加班却不问报酬,全年未给自己造过任何加班补助。

二是学业务,4月参加第九期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论文答辩,所写《新时期深化“雏鹰行动”的有效措施》一文被评为省第九期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论文;参加了全国“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心理辅导观摩”培训和全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现场会;对于省市组织的其他培训也积极参加。全年除完成学校下发的《教师教学工作手册》,还看《中国教育报》《小学德育》《德育报》《家庭教育导刊》,读《杨东平教育随笔》《追寻有意义的教育》《如何当好班主任》等报刊和书籍,做业务学习笔记4万余字,全年听课63节。

二、工作落实。

德育有特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抗击甲流,当甲流袭来,每天晚上总是及时将最新疫情报告校长,早晨则不顾自身体弱,坚持与校长、校医一同来到疫情最严重的班级了解情况,还利用家属资源为学生争取疫苗;二是初级救护,12月18日承办了全市首次小学生初级救护现场会,填补了市小学救护培训的一项空白。关心特困学生,多次奔波,为学校27位特困学生向教育基金申请扶助资金近8000元。组织的学生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市局组织的活动与比赛均获一等奖(合唱、经典诵读、演讲),学校少先队工作全省领先。

加强班主任(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学校班级管理协会坚持开展年会活动,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研讨活动,2009年的主题是“创建优秀班级文化”,现在很多教室都让进入的老师感到温馨;加大了班主任的培训力度,选送八位班主任分别参加全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现场会、《班主任》杂志社组织的高级培训、市级心理辅导的培训。

积极开展德育思考与研究,学校的家长学校工作全市领先,两次参加省家庭教育研讨会,是市示范家长学校的验收评委,还作为小学界的唯一代表11月参加了市妇联组织的家庭教育访谈节目的录制,该节目为Xx市的市民讲坛课程,将在电视台播放。本学期在全市小学界率先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学校德育工作,并在12月23日承办了全市团体心理辅导赛课小学段的任务,学校选送的课获市一等奖,承办工作也得到上级的充分赞誉;同时举全校之力开发德育课题“德育生活化”,编出了一、三、五年级的评价手册《塑造最好的自己》,并在相应年级实验,争取实验课题经费两万六千元。开通个人博客,2月参加学校教师博客比赛获得一等奖,全年写博文102篇,加强了与班主任、家长、学生的交流。

教学不怠慢:上半年教学六年级169、172两个班,下半年教学三年级188、189两个班品德与社会课,每周任课4节,能认真备课,所写教案1月获学校“优秀教案奖”,所上课深得学生喜爱。

协作不越位:作为副职,对待领导交办的临时中心工作尽心尽责,服从校长决定。对待相关部门工作积极支持,认真参与。作为纪检委员在讨论学校大事时能坚持原则,协助校长及时处理各类投诉,做好诸如纪检计划、总结、各类临时材料等日常工作。

三、成绩与反思。4月被评为省第九期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7月获省少先队“阳光少年”素质拓展夏令营优秀辅导员,9月获“市十佳支持少先队工作领导”。

需要改进的地方:1、工作除琢磨事外,还要注意多与被管理者的交流;2、工作中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要加强灵活性;3、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改进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篇7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发展取向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07-03

目前国内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模式,影响最大的当属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提出的“四阶段”教学模式。钟志农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探索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等系列著述中,从团体活动中团体动力变化的视角提出了热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四阶段模式的流程,并以埃里克森理论为依据制定了系统的心理辅导课程目标体系。他的理论操作性强,相对容易理解和把握,为广大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所接受,是当前认可度较高、实践范围较广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模式。

四阶段教学模式基本上反映了团体辅导的规律,对40分钟有限的时间里催化团体动力方面作了比较具体的落实。但是,“四阶段”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也显露出了自己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四阶段教学过程要在40分钟里完成,因此往往会造成活动零碎片段化,不能深入体验和分享,缺少内在联系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主题活动不够突出深入,导致课堂效果停留在浅谈的表层体验。其次,由于四阶段模式更多关注的是团体动力的变化过程,而没有充分考虑课堂教学40分钟的具体环境和课堂辅导目标的制约性,以及心理辅导课的专业属性,也就是以体验为目标的课程定位,心理课堂容易异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班会课堂,削弱了心理辅导课的专业性。以上问题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教师对“四阶段”教学模式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和深入,导致在实践中出现偏差;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本身也有局限性,导致了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具有假设性、近似性、可操作性和整合性”(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某个问题,但往往忽略了另一些问题。“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是在实践和研究四阶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出发点是解决目前心理辅导课中的突出问题,提高心理辅导课的辅导效果。

一、“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实践背景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的心理辅导课由几个不同的活动组织起来。热身阶段有一个活动,团体转换阶段还安排一个活动(经常是故事、视频、表演短剧等),团体工作阶段还有一个活动(具体情境、讨论等),结束阶段又有一个活动(优点轰炸、写卡片、留言)等。几个活动构成了课堂的教学环节,看起来很完整很热闹。但从辅导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课堂的辅导目标,学生忙于应付几个活动,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缺少分享交流的机会。课后和教师们交流,都谈到心理辅导课备课很难很繁琐,需要许多活动储备,上几次课以后不知道还有没有可以操作的活动,倍感专业能力的枯竭。

作为教研员也有这样的体会,教师们经常拿那几样活动来组织心理辅导课,这种重复的活动和内容势必影响学生的体验,进而影响辅导效果。可以设想,一个学期6次心理课,一节课至少要有4个活动,那么一年下来,教师要有48个活动储备,按三学年心理辅导课来计算,学生需要做144个活动,自然心理辅导课中的很多活动都是重复的。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们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活动不要多,最好一个活动贯穿始终,根据辅导目标将一个活动从不同角度加以变化,这样在不削弱活动的吸引力和趣味性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辅导素材,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我们做过这样的心理骨干教师培训设计,找五位对心理辅导课执着实践的教师,要求他们对自己3~5年前的一篇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然后和全区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分享和交流。教师们都对自己以前比较满意的教案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修改结果表现出以下共同特征:(1)教学过程都有简单化的倾向;(2)活动数量有明显减少的倾向;(3)教学各环节都有整体化的倾向;(4)重视体验获得的倾向;(5)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倾向。通过对自己几年前教学设计的修改,教师一方面可以有效且生动地反思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明确心理辅导课的实践过程,尤其是对心理辅导课教学理念、内容、策略、方法的理解和实践演化过程。

一个活动贯穿始终,不能降低辅导过程的吸引力,不能降低活动的体验效果,不能用说教来替代活动。在这样的思考之下,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总结,我们最终概括出了“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

二、“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

教学过程不管怎样设计,都要重点考虑心理辅导课需要完成的培养目标、心理辅导课的本质属性以及教育教学规律。体验取向、辅导取向、活动取向、发展取向、主题取向是“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突出体现的价值取向。

1.体验取向。这是心理辅导课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心理辅导课的目的就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体验和感悟。体验是心理辅导课中的关键和落脚点,再好的设计和活动,如果学生没有体验和感悟,或者只是浅表的体验和感悟,可以肯定这样的心理课是不成功的。因此,“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把体验放在首位,通过层层递进的设计使学生有深入的体验。

2.辅导取向。这是由心理辅导课的专业性决定的,在课堂中不是灌输,而是辅导,是助人自助,体现了心理课的独特性和专业性。在心理课中教学设计、课堂引导、课堂调控等都要符合心理辅导原理。班级心理课也是团体辅导课,因此要符合团体辅导要求。“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三段体验活动中有充分的分享与交流思考的机会,一个活动贯穿始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分享与交流。

3.活动取向。活动性是心理辅导课的本质属性。心理课提倡的是动态活动。比如,看视频、听故事都是活动,但其动感不强,基本上是属于静态活动,而心理游戏、心理剧等属于动态活动,学生需要亲身参与,与静态活动相比较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是用动态活动来带动体验,达到辅导目的。

4.发展取向。这里主要指心理辅导课的发展性以及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心理辅导课设计简单、容易操作,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教师去实践,使其保持发展动力和信心,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如果教师几次课后有专业枯竭感,学生感觉到内容不断重复,这样的心理辅导课是没有前途的。

5.目标取向。以明确的主题为方向,紧紧围绕主题设计各个环节和活动。“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个活动贯穿始终,即核心活动。核心活动揭示主题,课堂的3/2或至少2/1以上时间进行该项活动。“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要求把一项活动彻底贯彻下去,避免蜻蜓点水式的体验。

三、“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流程

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以心理体验为目标,通过阶段式层层递进的方式,加深认识,达到深化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体验和感悟的目的。显然,三个阶段是递进的关系,属于认识的不同阶段,也是情感体验的不同层次。“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有三个要点:一是一堂课一个主题活动;二是把一个活动分解为三个阶段,梯式递进;三是三段活动紧紧围绕体验进行,使学生获得心理感悟。

“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是根据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和后现代建构主义而来的。罗杰斯把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为营造学习环境而构建了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包括五个阶段:(1)确定帮助的情境,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2)探索问题,即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情感,必要时加以澄清;(3)形成见识,即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4)计划和抉择,学生自由地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这些决定;(5)整合,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认识,并做出积极的行动,教师对此予以支持。罗杰斯的理论的可贵之处是把心理咨询的理论“转化”到教学中来,把认识阶段和情感阶段融为一体,为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模型。

后现代主义主观建构论相信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重要信念去构建其主观世界,人们会以个人叙述故事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经验,并获得控制感及持续的生活方式。后现代主义坚信,没有任何一个人对真理具有独占性,因此教师不能将“真理”与“客观性”强加在学生身上,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经验和观点。“三段阶段式体验”正是对上述理念的实践诠释。

“三段阶梯式体验”心理活动课的设计过程是:首先要提出本节心理课学生的心理发展目标,再根据发展目标制定本节课体验的目标,针对体验目标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活动;把活动分解成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三个活动阶段。

1.“感知、感受”阶段:即第一个阶段,主要解决学生对主题的初步体验,使学生对即将开展的活动有一个表层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视频、故事、简单的活动来展开。

2.“理解、感想”阶段:即第二个阶段,对主题的第二次体验,使学生对活动有一个基本层面的认识。在教学中,把第一个阶段的活动进一步推进和分解,或把活动提高难度和复杂化,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基本问题,在情感上有所体悟。

3.“整合、感悟”阶段:即第三个阶段。在前一阶段积累的情感和认知的基础上,把活动中的认识和体会与自己的心理体验结合起来,走入自己的内心,面对个体发展难题。

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

体验目标 问题解决 活动设计 分享阶段

第一阶段 感知、感受 感受情境 简单的活动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哪个情节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阶段 理解、感想 确定问题 简单改造后较有难度的活动 你是怎么认为的?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怎么做到的?

第三阶段 整合、感悟 抉择与决定 重组后有难度的活动 还想到了什么?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打算怎么做?有什么感悟?

“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优势如下。第一,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用一个活动来贯穿,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有的教学素材,有利于深入体验和感受,有利于做到充分的分享和交流。第二,“三阶段阶梯式体验”活动的设计,更加符合情感发展规律,和问题解决导向的心理课相比更接近发展性辅导理念,有利于心理课中体验目标的达成。第三,“三阶段阶梯式体验”模式是把活动难度从简单到复杂的设计过程,理解起来简单,容易设计、操作和把握,前后环节联系紧密,容易对比效果和影响程度。第四,一节课一个活动,有利于减轻心理教师的备课压力,缓解专业枯竭感,并降低在心理课中重复开展同一种活动的可能性,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魅力,有利于心理辅导课的长远发展。

四、“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

“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主要适合运用于以获得体验与感悟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目前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活动太多、体验活动不能深入开展、主题活动不清晰、教师备课负担太重等问题而产生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把握和理解“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辅导目标的把握。在“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中,辅导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决定着辅导行为,是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活动的归属。三个不同的阶段都有自己的辅导目标,而每个阶段的辅导目标之间具有内在层次。倘若确立辅导目标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必将导致辅导活动的偏差或失误。情感目标“感受—感想—感悟”以及认知目标“感知—理解—整合”的层次要进行分解,然后才能根据目标设计相应层次的活动。

第二,对活动的把握。“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强调对一个主题活动的改造使用和体验,而这种反复使用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辅导目标下的精心改造和重组,有着鲜明的层次,并担负着重要辅导任务。

第三,对教学环节的把握。不能教条地理解和实施教学环节,不能为了环节而环节。钟志农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和“三段阶梯式体验”模式侧重点不同,比如“四阶段”模式是针对辅导过程而言,“三段阶梯式体验”模式是针对活动过程而言;“四阶段”模式强调团体动力的变化,而“三段阶梯式体验式”模式强调活动中的个体体验。“三段体验式”教学模式并不排斥四阶段团体活动规律。

教学模式的丰富和检验离不开教师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对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能进一步丰富教学模式的内涵,不断充实和修正“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2]崔昌淑。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模式与专业突破[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9).

[3]钟志农。探索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8).

[4]裴利华著。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原理与实施[M].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5.

[5]屈丹,纪忠华。目标导向的心理活动课课型设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