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教案【优秀12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小编枫为大家收集的12篇研究性学习教案,仅供借鉴。
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 篇1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教案为指导的教学,笔者称之为“教案式教学”,重点解决如何教的问题?现在有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学案式教学(或称为导学案式教学),重点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多数人采用“教案式教学”,对学案式教学的研究与运用不够;第二,一些人提出“学案式教学”,却又忽视教案的作用,主张用学案代替教案;第三,还有一些人主张学案与教案合二为一、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在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者单纯强调学生学习,把学生作为教学的自由主人,否定教师的作用,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所以,笔者既反对教案式教学,也反对学案式教学。主张学与教并举,由此提出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双动”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两案”指的是学习方案(简称学案)与教学方案(简称教案)。该教学模式的主要功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一、学案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抓手,教案是教师学会教学的抓手
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首要思想是“教学抓手思想”。教学抓手思想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学案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抓手,即学生训练学习方法的抓手,包括预习方法、地理学科思维方法、学结方法等;其次,教案是教师学会教学的抓手,即教师掌握教学方法的抓手,包括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实施方法、教学反思方法等,同时,教师在设计和运用学案时,可以学会设计和运用学习方案。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教学抓手思想主张“两案”并举:学生学习有学案,教师教学有教案,且“两案”要同步设计、配合使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地理学案作业设计时要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和如何学”等问题,相应地在地理教案设计时要解决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和如何教”等问题,从而使“教”服务于“学”并与“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最终指向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双重目标。
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师生共同以“教案”和“学案”为载体,使教与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根据学案学习,这就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学案把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分解为一个个具有生动情景的具体问题,把每课时要求学生实现的目标落实到学案作业题中,学生利用地理学习方法来逐步完成学案各部分作业题,进而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地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训练方法,体会学习过程,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学案的设计与使用要能够为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提供学习方法与指导。可见,学案为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找到了一个“脚手架”,也可以说学案是学生发展的一个抓手。
教案是教师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思想指导下,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各自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为教师实施教学提供了教学指南。教师利用教案作为课堂观察、指导、辅导、精讲、提问、追问和引问等多样的教学活动的工具,能发挥重要“向导”作用,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更加科学有效。在设计和实施教案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进步与发展,教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可见教案为教师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掌握学习方法,而要掌握学习方法需要手段、需要媒介,学案正好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条件,这里称之为学习的“抓手”;同样道理,可将教案称之为教师教学的“抓手”。由此可见,教学抓手的思想就是指学案与教案是生与师的学与教的工具、手段和媒介,即学与教的抓手。
二、地理学案的组成与设计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学生在研究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常常发现:实验中获得的一组数据差异很大,能充分说明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而获得的另一组数据差异虽小,但不能充分说明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我们把第二类数据称为“特殊数据”。面对这样的“特殊数据”,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发现新的问题,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持续探究力和提高实证是非常有益的。本节课试图作一尝试。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实验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
2.尝试在实验数据的观察分析中发现新问题,对实验进行多次修正。
3.提高**变量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实证。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实验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
教学难点:
尝试在实验数据的观察分析中发现新问题,对实验进行多次修正。
教学准备:
铁架台、细绳、钩码、实验记录单、计时钟。
教学过程:
***集中1
1.课前预习:自学五下《科学》教材P60~61,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常态数据和检验实验的方法。
2.说一说你的预习收获是什么?适时板书: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与摆锤重量无关。
3.出示上节课的实验数据,复习:
这些数据说明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适时板书:摆绳短摆动快,摆绳长摆动慢。
在这个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是哪一个条件?**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4.在研究“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有没有关系”,要改变的是哪一个条件?**不变的条件是什么?用钩码来作摆锤,你准备怎么改变摆锤重量?
5.师补充实验要求(以PPT形式出示)。
要求实验完成后,由记录员负责把数据填入电脑表格中。
数据预测:你估计实验中的数据会是怎样的?
***集中2
6.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记录员认真记录数据。
***集中3
7.分析数据:这些数据能说明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吗?
通过查资料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也就是说三次的数据都应该相同?有些小组的实验数据却不一样,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呢?
8.小组讨论有可能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可能与实验材料、操作方法等因素有关)
9.集体交流:原因是什么?准备怎样改进?
***集中4
10.学生再次实验
第二种:不交流,直接让学生再次实验。
***集中5
11.第二次汇总数据,观察分析:这些数据能说明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吗?
11.请三个数据不一致的小组上来演示,大家帮着找找原因。
12.:从刚才的几次实验中,你有什么收获?
13.继续探究:出示两个摆(摆绳短但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猜测:你觉得它们在相同时间里摆动的快慢(次数)会一样吗?为什么?(一样,因为两个摆绳的长度一样;不一样,因为摆锤的长度不一样。)
14.请两生上来演示实验,其他同学观察,思考:要让两个摆的摆动快慢一样,有什么办法?
15.请两生再次演示实验,其他同学观察,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3
本节课,由于只是准备阶段的第一节课,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位在以酒的研究为载体,让学生自主生成子课题,就子课题分组,并讨论出研究计划。注重学生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总体上注意渗透这样一个意识:研究性学习活动轻结果、重过程。
具体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研究计划的基本格式,让学生了解制订研究计划的方法,学会制订合理有效的研究计划,逐步培养学生制订活动计划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选定课题、制订研究计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树立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
由于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并不是非常熟悉,所以我在教学前预设(课后也得到了验证),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位在两次较长的小组讨论内容:子课题的生成,研究计划的制订。具体教学流程简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利用一些带有酒的诗词,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词:酒。
(出示课题题目一幻灯片)
提醒学生“酒”只是本节课的话题,要开展的则是一项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确定课题
1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活动过程
准备阶段:确定课题,制订计划。
研究阶段:收集资料,合作探究,撰写研究成果报告。
展示阶段:成果交流,资源共享。
总结阶段:活动评价,拓展延伸。
本节课只是开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确定课题,制订计划)。
2 选课题
原则:①符合自己的心理需求②可行性与开创性兼顾
总课题:酒。
子课题:学生提出,教师筛选。
3 自选课题,建立小组(推选出小组长、记录人和发言人)
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由合成研究小组。
自主推荐组长,完成小组分工。
4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初步讨论(完成活动记录表)
开始计划如何研究自己的子课题,讨论出研究的基本步骤。
并指出在研究活动中,预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三、教师小结,布置拓展作业,为下一节课作好准备
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学生分组完成作业,熟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选定和研究步骤确定,并在课外完善研究方案。
本节课上完后,受到了与会教师以及全体评委专家的高度好评,特别是评委之一、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先进个人、湖北省综合实践学科优秀教师的余向红校长给予本节课极大赞誉,让笔者深受鼓舞。
我自己仔细思考了一下,本节课,如果说得上成功,那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的小组研讨活动。一次是学生自己讨论出子课题,另外一次是学生自行制订研究计划。在学生讨论中,我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在布置任务并进行指导时能够“抛去枝节,直奔主题,简明扼要地指点,充分信任学生”(余校长语)。所以最后讨论结果的展示让人由衷地佩服学生,特别是在我给出主课题“酒”之后,进行一两分钟的选题指导后,学生自己讨论课题,我本来想学生自行讨论可能就三五课题,谁知学生居然给出了多个课题,并且大多具有可研究性。这一环节让我在处理时很动了一番脑筋,但最后的确成为本课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4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审计教学;教学模式
审计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经济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是审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培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审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审计人才。审计教学既要重视理论的探讨,又不能忽视实践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就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并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一、本科审计学教学采用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审计学作为一门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独特的教学规律。审计学采用逆向思维解决“怎么样”以及“为什么”的问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既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又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导致学生不能尽快适应社会需要。研究性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1.审计学课程的特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都较强的学科,它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知识为基础。与会计学相比,其主要不同点是:审计学尤其是社会审计部分,由于是注册会计师从业的基本和最为重要的执业指导和规范性学科,因而涉及到的定义、术语、规定、技术等条条框框的东西更多,对初接触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客观上在学生那里就形成了对审计学科的枯燥、难懂、学不透的印象。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必须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分析学习、实践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2.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缺陷和局限性
首先,就审计教学的方式来看,当前大学的审计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程讲授,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审计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会计)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是否真实、公允)以及“为什么”(以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支持所作的审计结论)。而现行的审计教学方式对学生审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1]
其次,在大学的整个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所缺乏的东西很多,其中缺乏必要的案例是很重要的方面。
最后,就教学内容来看,大学教育中审计学的课程教学教师必须考虑教学大纲、学时(学分)的要求,因为教学内容大多以教材为主,而教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难及时随着有关审计法规、准则等的变化而做相应的修改。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很难保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完全衔接。
3.建立研究性审计教学模式是当代审计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现代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审计由传统的财务审计不断扩展到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率、效果审计,内容不断丰富;审计方法由传统的详细审计发展到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到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的不断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大学他们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仅靠课堂讲授远远达不到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目的。必须改为研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现代社会中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科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研究性教学起源于美国,早在1916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就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创立了“问题教学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研究性教学已经“成为欧美国家综合性实践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性教学注重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其实质是将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训练其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特征:强调“基于问题”,引导学生在对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的解决中主动建构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强调学生参与研究,凸显自主探究、“做中学”。[3]
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目标设计。在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学习内容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运用“集中授课”和“小组合作研讨”穿行的教学方法,以案例和实践性项目带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教师先将案例展示给学生,同时提出需要其思考的问题,从而引出教学内容。以案例为中心,通过教师启发式教学逐步解决提出的问题,并将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随着知识点的展开,要求学生建立正式的学习小组,选择教师设计的案例或实践性项目,通过课上讨论和课后团队学习,逐步完成课程每一阶段的任务,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本科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措施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应用型高级会计和审计专门人才所需的审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审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审计的流程、方法及其在具体审计项目中的实践应用,使学生能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计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应根据教学改革思路和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基于研究性教学的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框架。课程将教学内容优化为几大模块和若干子模块。每个模块都明确学习目标、内容提要、重点难点、案例选择、小组讨论、实训项目、阅读平台等。不同知识模块的划分为实施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基础。整个教学内容穿插了审计案例,满足了教学引导、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研讨的需要。优秀的审计案例通常是一个矛盾的、复杂的问题情境。选编审计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学习”的重要内容。[4]
3.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师在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上比传统教学可发挥的空间更大,同时,根据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也变得更为重要。通常可采用“集中讲授与小组合作研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教师在“集中讲授”中,要通过提问、设疑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时应要求学生做较多的书写和口语表达上的沟通,将思考问题、表达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的运用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引入案例。在“集中讲授”中,教师通过“引入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②相关案例。“相关案例”就是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它使知识点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增加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课程知识。③综合运用案例。“综合运用案例”适合小组合作研讨。通常在每一学习模块的授课内容结束之后,安排“综合运用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讨,教师提前公布案例研讨题目,要求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查找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沟通,发表不同看法,最后教师负责点评。(3)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有多种形式,如模拟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验教学以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项目为主,并根据审计实务的特点设置若干的“审计陷阱”,让学生综合运用审计方法对“审计陷阱”进行判断、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加审计实习和社会调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5]
4.实施综合性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终结性评价”,学生成绩评定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为主。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其他素质的客观考核,具有片面和局限性。为了克服“终结性评价”的弊端,必须建立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综合性评价”机制,把“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结合进来,将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造能力等均给予评价,以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激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审计学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研究性教学的泛化与神化,设计合适的案例和问题
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但不能机械地将研究究性教学理解为整个学习过程必须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分析研究和解决每一个问题。案例和问题设计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研究性教学教学效果。设计案例和问题应基于以下原则:首先,设计的案例要来源于审计工作的实际,并具有学习和研究价值;其次,问题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基础,保证有一定的难度、深度,既能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又能发展能力;第三,问题是开放的,即能容纳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学习风格,便于学生自主活动,注重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2.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素养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与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设计、提供者,以及学习的引导和促进者,而且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具备足够的驾驭能力,善于从学生的观点和结论中发现存在的不足,进行归纳、分析和指导,从而保证课程进展顺利,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3.应循序渐进引入研究性教学
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必须实现由传统单纯地传授知识,向创新教育的转变,而学生需要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独特性学习。因此,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研究性教学都需要一个过程。应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过程,先激发兴趣,再追求提高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伟龙。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9):89-93.
[2] 徐向真,陈振凤,吴兰飞。我国大学审计学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改革措施〔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80-82.
[3] 王丽,王秀萍。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的运用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4-99.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5
[关键词]行政管理;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12-0074-04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赖于不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養模式。近年来,研究性教学改革蓬勃发展,卓有成效。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1]研究性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质疑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与问题求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技能,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与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和创造、创新的意识”。[2]因此,研究性教学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
2005年以来,扬州大学持续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逐步探索出“三维式”研究性教学体系,包括纵向维度上的“三层面”(理念引领、制度构建和部署实施)和横向维度上的“三环节”(以学科思维训练为指向的研究性课堂教学、以能力拓展为指向的研究性实践教学和以自主学习为指向的研究性网络教学)。2014年以来,扬州大学将研究性教学引向深入,在全校遴选了包括行政管理在内的18个专业,在专业整体层面上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
扬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设立于1999年,近年来在学校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些课程也陆续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探索,但这些课程往往只做两三节课时的改革。这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占主流。2014年行政管理专业被列入学校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试点,这标志着研究性教学改革不再是小打小敲,而是全面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有机的系统工程。改革需要认真进行顶层设计并协同推进。但目前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一、行政管理专业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一)意义
推进研究性教学不只是某一个教学环节、某一些课程的要求,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教学改革举措”。[3]通过行政管理专业层面开展“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助于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同时,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成果也可推广到其他专业,具有借鉴意义。
(二)作用
1.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契合了公共管理实践需求,有利于达成专业培养目标。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应用型专业。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担负着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时代使命,既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要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挑战。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有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应当知道行政管理专业是什么,熟悉掌握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专业能力要求。这是知其然。第二层次: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提升专业能力,又要了解这些理论知识背后的社会背景及相关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这是知其所以然。第三个层次: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思考,提出适应时展需求的行政管理应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应当如此的理由。这是在对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综合集成基础上的创新,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这是学以致用。
2.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长期的应试教育和公共管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不足、课外创新活动不够等问题,使学生普遍以接受式学习为主。”[4]而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学习革命”,它是以教会学生“会学”为己任的。研究性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驱动力。
3.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利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教学过程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5]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生“既当学生又当老师”,通过参与、合作、交流、互动,不断激发思维火花,师生关系达到真正的平等,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专业层面上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涉及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绝大多数通修课和所有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按照学校有关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制度文件,行政管理专业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要求每个教师撰写课程研究性教学计划,并在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专业层面上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从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新生进校后开始实施,至今已近3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持续宣传发动,建立组织机构,出台激励措施,但教师对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思想认识仍有待提高。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是全新的探索,涉及面广,因而学院成立了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工作小组,由专业负责人、学工等相关人员组成。该小组负责拟订与实施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方案,落实具体的教学任务,制定课时计算办法并分配相关经费。组织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认真学习学校的相关文件,领会精神实质。开展广泛讨论,增强对教学改革难度和复杂性的思想准备,并以实施方案达成共识。但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行动力仍存在较大差异,对研究性教学的具体模式和操作方式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是否需要统一开展研究性教学,存在不同的看法。
2.在全面推进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中,精力与时间耗费较多,教师积极性受到影响,学生负担重。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几乎涉及所有的课程,每门课程至少要有70%的课时开展研究性教学。行政管理专业组织任课教师制定课程教学标准,撰写研究性教学大纲和教案,遴选或编撰案例。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研究性教学备课量大,事先要撰写实施计划,准备案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分组讨论、小组交流,师生还要有教学互动。课后往往还要布置作业、阅读和实践训练项目。与传统讲授法相比,教师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更多,但教学效果不一定更好。学生课前要预习,准备案例,阅读指定书目,课中要参与讨论,课后要完成小论文等作业。因为每门课程都开展研究性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往往感到學习负担重,时间不够用,甚至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
3.以“四年一贯制”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但设计的系统性和推进的有序性欠缺。行政管理专业自2014级新生起,实施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并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涉及行政管理专业所有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虽以单门课程研究性教学为基点,但必须从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定位的角度系统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计来实现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通修课如公共政治课、高等数学、英语等与学科基础课如管理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等开展研究性教学,其要求和目标都不一样;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如行政法、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社会学等在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上也不相同。每一个课程类别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目前专业层面推进研究性教学时,对各类别的课程特点和作用并未进行细分区分,缺乏对研究性教学的系统设计和有序推进。因此,虽然形式上是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但实际上仍是一门一门的单一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的拼凑。
4.将个性化教学提到重要位置,但对学生认知规律研究不够。研究性教学改革强调因材施教,学校相关文件也规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任务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也能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释疑解惑。但目前对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研究仍然不够,对大学四年每一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专业标准仍然理解不深。因此,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可能会通用一个模板,不能体现不同年级学生所对应的能力标准。
5.研究性教学改革全过程实施,但协调组织乏力,联动性不强。研究性改革涉及教学全过程,但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教学方法创新,而应把它看作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几年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改革做到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研究性教学改革发挥了综合效应,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由于涉及主体众多,未能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因此,联动性仍有待提高。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申报大学生科学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往往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与研究性教学的联动性不够,形成了“两张皮”,研究性教学的成果向科研的拓展延伸不够。
6.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尝试,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教学形式雷同化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目前,大多数课程采用的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趋同,手段兼容。[6]研究性教学可以基于案例驱动来开展,但不应仅限于案例教学,还应包括其他多种方法。对于行管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案例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但如果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发教学形式雷同进而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学效果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如何维持学生较为持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并提高他们在研究性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单门课程层面上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各门课程都编写了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案,但教学设计针对性不强。按要求,教师每学期初都要提交该学期所开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大纲和教案,但大多数大纲和教案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匹配、与社会需求不符合、与本门课程特点结合不充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个性特征了解不透,因而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在研究性教学方案中应确立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即课程学习目标、小组学习与研究目标、个人学习与发展目标。[6]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之具体化、个性化,具有可操作性。但目前大多数研究性教学方案中都没有明确这些要求,目标模糊。
2.案例教学效果显著,但也存在教学过程单调、程序化和走过场的现象。行政管理专业自开展研究性教学以来,一开始学生非常感兴趣,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步养成。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发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上课好像在“走程序”,布置案例、分组讨论、课堂交流、小结点评等依次进行。一些教师为了完成研究性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进行各个步骤,给学生一种“走过场”的感觉。
3.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研究性教学,但少数教师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不够。研究性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求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虽然要转换角色,但仍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并对课堂节奏加以控制的主体。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虽然理论知识都非常丰富,但缺乏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在讨论中针对学生的质疑、思考和反馈意见,教师也不一定都能及时调整内容和方法。在案例的选择上,教师对于案例与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的关联度、案例的大小与复杂程度、与学生知识背景的匹配度等往往考虑不周全。另外,由于课程总课时是固定的,因此,需要把握好研讨、交流、分析的时间。但由于一些教师估计不充分,往往没有预案,现场掌控力弱,拖堂现象屡见不鲜。
4.研究性教学强调实践能力的提升,但受时空限制较多。研究性教学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进行的。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要设置一定的管理情境,以营造一种“在场感”。如果进行角色扮演,可能还需要一些道具。这对教室桌椅布局等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有时讨论耗时较长,不一定能完全按照目前节次时间要求准时准点下课。这些时空条件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实施也生了一定的影响。
5.考核方式不断改革,但教师和学生尚不能完全适应。考核方式改革是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规定,开展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要探索新的过程性考核方式。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占30%,期终考试成绩占70%,变为平时成绩占70%,期终考试成绩占30%。而且期终考试的形式也不一定是闭卷,可以是开卷、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本门课程教学中,要全过程作好记录,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但一些教师记录不全,考核标准不明确,导致成绩考核的随意性。学生面对这种新的考核方式也不太适应,尚未从传统的考试习惯中转变过来。
三、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继承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努力将行政管理专业建成具有特色、富有改革成效的专业。
(一)重视顶层设计,强化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不能仅仅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单纯复制,它应该以系统的观点和战略的思维进行顶层设计,这样才能避免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碎片化、单一化。
行管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对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要着眼于从整体上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二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策略要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专业课程体系是按知识的逻辑顺序设计的,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而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案,使教学过程有序、分层、组织化。教师也需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
三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评估遵循学习成效导向原则。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成效的显现有一个过程,最终要以四年整体学习成效检验改革成果。这种评估重视学生学习成效,重视毕业生的能力标准。这就需要基于培养目标建立持续改进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目标实现。
因此,必须制定详细的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方案要坚持“三个符合”,即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行政管理职业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该方案要贯通四年学习周期,协同教学各环节,覆盖全部课程,达成“四合”,即知识系统的有序整合、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教与学的调适契合。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过程的精细化和组织化
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涉及多元主体,贯穿大学四年,涵盖所有课程,面广量大。要实现研究性教学的整体联动,就必须首先建立研究性教学改革工作小组,统筹谋划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推进的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重点难点。
其次要制定相关制度,强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制度是各方主体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规范,涵盖了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将各行動主体联结成一个互动整体,将研究性教学的先进理念转化为与教育相关者的自觉行动,从而确保研究性教学活动有序、高效、科学展开。这些制度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课程设计规范、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办法、行政管理专业任课教师研究性教学评价标准、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等。
(三)完善推进机制,实现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活动的有序化和常态化
有效的机制能够保障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按既定方案向前推进和深入。一是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导机制,坚持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满足社会需求服务。二是要建立任课教师协作机制,坚持集体备课、全员教研、公开课教学等,促进教师之间互通共研机制的形成,使每个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成为专业整体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要建立课程内容整合机制,坚持统一的教学核心内容,明晰各课程的重点。四是要建立工作动力机制,坚持教学成果导向,强化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五是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坚持规范教学过程,强化对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及时跟踪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动态,及时调整产生的偏差,确保教学质量。
(四)做好支撑保障工作,确保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推进工作专业化和高效化
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除了思想认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面以外,人、财、物的投入也很重要。
一是要保证充足的教师及辅助人员数量。研究性教学耗时费力,应给教师配备一定数量的教辅人员,如聘请研究生担任助教等。要对教师开展经常性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以此确保研究性教学改革的专业化。二是要保证充足的经费投入。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建设、校外参观实践、教师激励等都需要不少的经费,而且需要持续投入。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来说,图书资料也非常重要。要加大投入,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建设工作,包括网络资源库,并做好相应的服务。三是需要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保障。在线教育课程建设、微课制作、师生网上互动等都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平台,需要专人提供技术支持,保证研究性教学活动的高效率。第四,学校还应提供相应的环境条件保障。要有一定数量的适合研究性教学特点的教室、讨论室,学生也应有自主学习的场所,图书馆可设置阅读室和小型讨论室。
以上措施的实施,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各自的内在驱动力,形成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5] 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2] 高辉,郭文善,严长杰,刘巧泉,苏玉宁。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讯,2014(22):141-143.
[3] 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0-12.
[4] 杨运姣,罗超群。公共管理专业课研究性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98-503.
[6] 王海兵。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耦合及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0):117-121.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6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公共英语 自主性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们整体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自我国加入WTO,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的一员以来,国内对于英语能力的培养愈加重视,包括高职高专院校在内的国内各大高校都开展了英语教学,为促进我国真正走向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虽然在现今社会中,多数人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出来的学生多数从事“灰领”类职业,但是社会现实发展情形告诉我们,不管哪行哪业,对于英语能力都同样要求,因而我们也必须重视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下面,本文将首先阐述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公共英语教学实际状况,并继而为如何在其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
1 目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为了探究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公共教学的具体教学现状,我们可以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进行观察。
首先,我们需要对高职高专院校中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考察。在目前,我们发现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中,学生对于英语的能力掌握往往仅仅停留在听与写阶段,也就是说,所接受的是“哑巴教学”,本身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而在学生的公共英语课堂上,我们可能发现学生往往是为了应试而背单词、背课文、背语法,在教师的强制性要求之下进行英语学习,本身则缺少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广西邕江大学的外语系教师黎丹在其著作的《广西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一文中,以实际调查案例表现邕江大学2009级学生中162为被调查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从文章的报告中,我们能够看到,类似于邕江大学这类高职高专院校中,新生的英语能力总体偏低,而且其在学习策略的应用中也没有很好地把握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等,而是更多利用传统教育下的记忆策略,以死记硬背为英语学习的主要手段。
其次,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我们发现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其本身英语水平也有限,未能达到流畅的英语表达能力,而是将其传统意义下的英语听与写的能力传递给学生。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英语教学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当为公共英语教师开展相关培训课堂,使教师本身在英语发音、表达等方面获得一定的提升。最后,我们总结来说,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仍旧处于黑板、粉笔、教材这种“三点一线”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脱离不开教材与考纲,学生更是脱离不开教师与课堂,整体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标准都亟需改善。
2 开展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的关注点
2.1 关注公共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的要对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依据进行关注,所指代的是要对教育本质、教学模式的作用机理以及英语教学的系统性理论进行关注。例如现在各大高校再英语教学中推广综合性语言教学模式,即意味着在公共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不能为了迎合考纲而使学生在其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教学效果的片面性。从语言学上的理论依据来讲,在英语教学中同时注重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培养,是为了系统性地掌握某一门语言技能,不至于导致语言学习的半残疾。而且听说读写这四种技能本身是具有一致性的,听读过程实际上就学习者自外而内获取语言知识,即输入过程,而说写则是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自内而外的再现过程,即输出过程。
2.2 关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分级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考量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时候,有时候能够通过对学生进行单词量测试,也就是说我们往往认为单词量掌握得越多,则英语能力越强。而目前,国内一些院校中为了在英语教学正式开展之前对学生总体英语能力进行摸底考察,往往也通过单词量测评系统。而院校一方之所以需要在英语教学开展之前了解学生的英语掌握能力,其实质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分级教育,而这一点正是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公共英语教学时所需关注的重要一点。这是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教授的英语知识往往是细分于某一阶段的,例如初中教师所教授的只是初中范围内的,而高中教师也不会在英语教学中仍旧讲述初中的英语知识内容。因而,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差异,进行分级教育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关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为了促使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全面性综合素质,英语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避免学生所掌握的是“哑巴英语”。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目前社会教育体系中之所以加强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正是因为意识到了新时代的学生将来走出社会之后所要面对的英语交流场景,因而英语能力必须是其必要知识储备。倘若高职高专学生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所掌握的却仍是一门无法开口表达的英语,那么这种教学实质上是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3 如何提高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3.1 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只要让学生从心理层面意识到了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学生才会配合校方与具体授课教师的培养方针,从而自主提高其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从哲学上来说,学习者在其具体学习进程中,是有进行自我选择的权利的,而不必要在社会或者学校内一些强制机构的推动下进行学习。其次,从现代教育理念来说,在学生对自己所缺内容缺乏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的时候,无论教师一方如何进行知识传授,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度都是比较低的,也就是说,缺少自我积极主动性的学习过程都是低效的。最后,由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课堂本身设立的时间就有限,因而学生不可能仅仅依靠课堂几十分钟的时间就对英语知识有一个整体性且牢固的把握,主要依靠的还是学生在其自主学习中的消化理解过程,课堂与教师只能说是为学生指明了一个具体的方向,而这条英语学习之路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
3.2 从改变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往往是决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的关键,因而我们必须首先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间接地提高学生对于公共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从改革教学模式中使整体英语教学变得个性化,脱离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融入更多受现代学生喜爱的教学元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来讲,改变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更多进行自我学习的时间,也就是说,教师不必要把每一条知识都说得详尽彻底,通过为学生留出思考空间,来增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
3.3 改革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评价机制
为了改变古板枯燥的学习模式,高职高专院校应当结合社会教育力量来改革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评价机制。首先,就院校范围内的英语教学考核来看,我们可以采取说与写双重考量环节,既让学生参与期末的考卷答题过程,也设立语言表达考量过程,来落实学生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次,从社会范围看,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需要参加大学英语三级考试,而目前英语三级考试制虽然加入了听力环节的测验,但是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尚没有强制性参与要求,而在英语三级的具体考题设立中,多数也是以单词和语法的考量为主,因而可以通过改革融入更多的对于语言情境评估的考核。
参考文献
[1] 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戚雨村。现代语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 篇7
关键词:学案;研究过程;教学策略
一、基于问题与教学策略的研究
长久以来,我校教师一直在潜心研究,希望能够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是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与研究后发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课堂上教师牵着走的现象太严重。以冷冉老先生的“情・知理论”为契机,我们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情感态度入手,激发兴趣,教给学生方法,从而教会学生学习。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仅凭上课教师的激趣还不够,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兴致不高,是因为差异性较大,而且基础不够扎实,缺乏语文学习的方法引领。于是,我们在校领导引领下,进行了理论学习和研究设计,实践改善了“小学3~6年级语文学案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二、理论实践支撑
我们深入学习了情知教学的理论。冷冉先生具体阐明了“教会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1)培养学习兴趣、自觉性和信心。(2)要使学生养成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3)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是只能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运用选择的对策。(4)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善于试试看。(5)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用具,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6)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作品作出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这是给学案设计与课堂落实提供的一个正向引导。
三、研究过程
在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与教师共同研究以及学习先进经验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我校的研究课题“小学3~6年级语文学案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然后由校领导带头,申请课题,由专家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于是我们结合校本研修进行学案研究:首先教师独立研究教材、教参、学情,对学案有一个初步的想法;然后教研组共同研讨本年级的精读课文的学案,在个人研究和去年教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修改,基本制订出这个学期的学案;之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调整,再在学案上进行及时完善。有时我们会一起通过教研课来研究这份学案是否符合教材、教参的标准,是否符合学生现阶段的接受理解能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们逐渐引领学生一起编撰属于他们自己的学案,进一步将学习方法、习惯内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成效
我们在学案研究中得到了一些经验与想法。(1)学案研究就是更好地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巩固,减轻上课任务,让学生提前学、自主学,这项研究值得我们继续做下去。(2)我们在进行学案设计时关注了内容的表达贴近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信。(3)学案中有方法的渗透,让孩子逐渐养成预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4)其中的阅读、练笔,给了学生一个理解表达的平台,也更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偏离。(5)阅读链接课外阅读等既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在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更喜欢学案。还有的高年级让学生参与学案设计也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在推行学案后,学生可借助学案进行自主独立学习,即可初步学习了解基础知识点、理清课堂知识结构,并尝试通过自学的知识解答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在学案上作相关学习笔记。学生通过学案的预习指示明确了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让学生通过预习,带着真正的问题走向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这样就将被动预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从课堂上看,学生的参与更主动,积极发言的学生多了,小组合作中都能有所得;从成绩上看,两年来期末成绩在不断提高,基础部分各年级提高了3%至5%,阅读也有所提高。这些都说明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有了学案的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更有方法性,正在向“会学习”
迈进!
目前,师生共同编写学案,形成了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学案集锦。通过编写学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去探索新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思考的习惯。
学案研究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教师“导”的技能,增加了学生“学”的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的好方法,它顺应了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学习活动趋于多样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帮助学生、教会学生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8
一、 “应然”与“实然”的背离:传统班主任培训的误区
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注重理论学习,重点在于提升一线班主任的各种理论素养,指导思想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基于这样的假设:理论素养低下,理论准备不足,是制约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他们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尽管他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班级管理理论,熟知班级管理规律和重要原则,通晓常用的班级管理方法,但一旦到真正面临实际的班级冲突情境时,常常感到这些原理与现实反差很大,有无从下手之感。
在一线班主任身上之所以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脱节,与人们对理论的两个认识误区有关。第一,理论是一种非实践性思想体系,所以有关教育和管理理论的学习过程就仅仅是通过辨别、假设、整理论点、检验假设和论据等程序,找出作为基础的普遍原理,考察这些原理背后的内容。对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的这种理解,使理论与当下的班级管理实践完全区分出来,在班主任培训的课堂和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中,大量充斥着这种高度漠视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奥、玄之又玄的原则和规律。其实,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更应是一种实践性理论,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是鲜活的班级教育实践问题。理论的目的或功能,不仅是提供理性的解释,更应为相关的班级教育实践提供行动准则。这就决定一线班主任的理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辨、推理和演绎等层面,更应高度关注与班级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切实有效地发挥理论对班级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迁移作用,增加理论的效度。
第二,掌握相关理论就一定能够解决班级管理的实际问题。毫无疑问,班级管理理论对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提供认识的框架,进而能够指导和完善班级管理实践。但现实却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班主任熟知相关理论,但却是一个蹩脚的班级管理者;相反,一些教师对教育理论知之甚少,但在班主任的管理实践中却能得心应手。这是因为,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并不是具有严密体系、完全遵循逻辑法则的理性活动。
可以说,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的误区,其根本原因是混淆了“应然”和“实然”的区别。“应然”,是指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班级组织和班级管理过程,班级应该按事先设定的计划和理性的原则去运行;“实然”,即实际存在的班级组织及其活动过程,不仅具有合理规范、有条不紊的理性,同时包含大量的非理性。班主任面临的实际班级情境,具有模糊、随机和非理性特征,包含大量的相互联系的可变因素,需要班主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决策或调整。因此,像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将希望寄托在单纯的理论学习上,指望借助或照搬某些手册或管理宝典所宣扬的原理来解决实际班级管理难题的做法,无疑是幼稚和不切实际的[1]。
从这一角度看,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架起了一座沟通班级教育管理理论与班级管理实践的坚实桥梁。将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的路径和抓手,能够有效地化解传统培训中“应然”和“实然”的冲突。教育与管理理论揭示了班级教育与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班级管理实践却可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来概括。当下不少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倡导的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引导班主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对基于班级真实事件和情境而创作的学生转化和班级管理案例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通过模拟决策和判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自身的教育体验,精进班级管理的水平。
不难看出,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将班级管理中真实、典型的问题和冲突展现在班主任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班级教育与管理实际问题的机会。在班级管理案例研究中,班主任必须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分析、讨论复杂、不确定和典型的教育问题,把握问题关键,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班级管理案例研究架设了跨越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鸿沟的桥梁,体现了对不可预期的班级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典型的班级问题的解决方式[2]。
二、 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路径的价值分析
当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以教育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已成为常识。但教师如何开展研究,开展怎样的研究,却存在不小的争论。英国教育学者斯坦豪斯认为,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者,并非要让他们承担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而是要关注教育实践,反思教育实践,进而不断提升教育实践。因此,让中小学一线班主任完全像专业科研人员一样从事研究,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种做法既没有真正尊重一线班主任的实践优势和现实可能性,同时也没有尊重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使大多数班主任对教育研究产生不应有的畏惧感,不敢或不愿开展研究。
一线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特征,让他们具备开展案例研究的绝佳条件。对他们来说,记录、描写、分析和反思班级焦点事件,是他们熟悉的一种言说方式。班级管理案例与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经验背景高度契合,在记叙和分析案例时,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进入角色,找到感觉,自然地运用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自如地表达和交流。而且,由于教育案例源于班主任每天的工作,其生活是与一个个精彩的班级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案例研究更是一线班主任的一种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成长方式。对他们来说,论文写作不时会有“失语”的窘迫,但进行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绝对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诸多学校的实践表明,引导一线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对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容忍模糊,乱中求序
在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层制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逐渐形成追求规范、清晰和有序的价值观,但现实的班级管理过程始终存在着模糊、无序甚至混乱的一面。由于案例是对真实班级教育情境和教育事件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教育与管理过程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同时,案例研究是一种乱中求序的过程,一线班主任通过班级典型案例研究,能够较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班级教育与管理实践的复杂性,提高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学会利用案例提供的模糊、有限的信息,进行尽可能“满意”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增强对班级管理实际情境中信息不完整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
2.增加情境体验,优化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教育观念形成和决策判断的基础。拥有一个合理、多元的知识结构,对一线班主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完整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即原理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及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和理论学习相比,案例研究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它可以为分析者提供一个个逼真的班级教育典型事件和管理冲突情境。班主任可以分享同伴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增加真实班级冲突管理的情境体验,自觉反思班级冲突思路和行为,形成新的教育对策和实际问题管理策略。
显然,案例分析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第二、第三类知识,从而较好地弥补一线班主任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同时,案例研究还是教育与管理理论的“故乡”,可以提炼、生发新的理论观点,丰富理论内涵,优化理论品质。
3.培养反思精神,发展批判技能
通过反思提高实际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培训理论研究的重要发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已成为共识,其与以下两种理论的支持有关: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经验性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等,主张学习应该从经验特别是个体问题开始,使学习者感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可能导致行为的持久变化。情境性认知理论会同时考虑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认为学习最好通过积极、社会性和真实性的过程来实现,使学习者极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应在与学习者相关的情境中发生,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符合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的主张,案例研究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反思实践的方法论因素,因而是一线班主任反思自身班级教育与管理经验的绝佳载体。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虽然某个班级管理的问题被解决了,但班主任对问题解决的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晰,仍然停留在经验和自发状态。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将这一事件M行记录和梳理,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现、思考问题,澄清认识的绝好机会。一旦案例研究形成习惯,必然会极大地推动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笔者与浙江省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了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活动。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案例开发、案例分析、案例研讨是一线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各校要根据本校校情和班主任的实际水平,抓住关键因素,给予班主任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专业引领。
1.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开展案例研究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文质兼优的好案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储备丰富、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案例,在校本研修中大力开展案例研究,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优质班级管理案例资源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班主任案例研究的主要瓶颈。要想在班主任研修中大力推行案例研究,学校应在两个层面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是重视学校层面的案例收集和知识管理,将班级管理典型事件收集起来,汇编成册,或上传至学校电子资源库,供班主任交流和研讨。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将案例开发视作校本培训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本校班主任具有特殊的亲和力,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也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出台相应激励政策,鼓励班主任开展个人层面的案例开发或案例编写。这是指班主任将日常教育与管理实践中的典型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记录和提炼,以达到积累感性经验、反思班级管理实践得失的目的。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案例分析技术
案例分析有无深度和创造性,决定了案例研究的质量。对一线班主任来说,收集和撰写班级管理案例并无太大的困难,但在案例分析环节则普遍感到棘手。正如美国著名案例教学专家列恩所言:“由于短短几页的案例常常引发深刻而根本的问题,所以案例分析要比案例本身复杂得多。”[3]这是因为案例分析要求班主任能够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原理,利用特定的分析技术,对案例背后蕴藏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系统探究,发掘真正的问题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线班主任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学校可以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对班主任进行专项的指导和引领,帮助他们系统学习相关前沿理论,掌握案例分析的具体策略和技术。
比如,近年来笔者在杭州天杭实验学校、余杭区仁和中学、义乌市后宅小学等,邀请相关专家为一线班主任系统开设了“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焦点解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的局外人和当事人视角”等专题研修活动。这些专题学习给班主任提供了案例分析急需的思想养分和有力工具,受到各校班主任的热烈欢迎。
3.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打造班主任
专业学习共同体
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研讨制度,围绕困扰班主任的焦点和难点事件,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为他们彼此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渠道。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学校文化中,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彼此常常是孤立的。这种“孤独”的教师文化,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案例研究中,学校通过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有规律地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可以为一线班主任提供相互合作的环境、情感的支持和团队学习的氛围。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师“孤独者”文化,搭建班主任彼此交流和了解的平台,形成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让个体知识经验有机会为大家所共享,实现传统单打独斗式班主任所无法达成的诸多教育和管理目标[4]。从这一角度看,班级案例研究不仅仅只是班主任个体专业成长的推进器,更应该且必须成为促进学校全体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宽阔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6-98.
[2]周俊。学校管理案例分析的技术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6(11).
[3]小劳伦斯・E.列恩。 郗少剑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8.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9
课题:
对易拉罐回收和利用的**报告
课时:
1课时
授课人:
xxx
目的:
金属资源十分有限,且是不可再生资源,要保护金属资源,注意金属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实施过程:
一个班级每一天能产生多少个易拉罐。
回收公司易拉罐的价格。
如果我们校园每个班级都把易拉罐加以回收,那么回收的总价值有多少?
回收后的易拉罐还能够怎样利用。
研究结果:
以墙报的形式交流、宣传。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初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意见出现了分歧,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方案不合理;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显然也不合理;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观察现象,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反之,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树立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主编,2007,江苏教育出版社。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11
一、教学设计思想:
“以学生为本”作基础,以环保意识提高、个性特长发展为目标,以青少年科学爱好者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关心身边环境,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回报社会,以探索提高中学活动课教学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高一化学兴趣小组有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在让学生了解地球水资源及水污染的概况之后,指导他们用学到的知识来分析身边河道、溪流的水质,用测试结果和共同讨论的结论对水环境作客观的评价。既是科教兴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也是化学教学**的一次尝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水资源及水污染概况;
2、能力目标:通过课内水质的定性、定量分析,初步掌握部分离子的鉴定方法和技能,以期为课后进行水质监测和进一步探究做准备;
3、情感目标:通过课前观察,课内分析、讨论,了解学校附近水域污染情况。增强青少年对环境污染的忧患意识,激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4、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思想和科学研究的认知思想。
三、教学准备:
1、水样:自来水、光前街池塘水
2、试剂:AgNO3(aq)、BaCl2(aq)、稀HCl、稀HNO3、K4[Fe(com)6] (aq)、K3[Fe(com)6] (aq)、PH试纸
3、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表面皿
四、教学过程:
一、水资源及分布状况概述
淡水占地球水资源不到3%,真正能利用的为2**m3,亚洲只有26.6%。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m3,位居第六。但人均不足世界平均的1/4,位居127位。
二、水污染及防治
(一)水污染
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约4260亿立方米,造成40%稳定流量的河流被污染。而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工业废水占268亿吨,全国各大江河12%的干流、55%的支流受到污染。
(二)水污染的防治
针对水资源紧缺局面,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环保法规定,工程建设必须与环保设施同步进行。这是避免生产发展、污染加剧的有力措施。
废水处理的方法有:物理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化学处理法三大类。
三、水质分析
1、介绍水体硬度
我国水体硬度与德国相同,每升水中含有10mgCaO,即称之为一度。以8度作为分界线,低于8度的水为软水,高于8度的水为硬水。
2、指导学生各组定性分析
先讲述Fe3+、Fe2+的鉴定方法:
步骤1
步骤2
实验现象
结论
Fe3+
取水样1滴
加1滴K4[Fe(com)6]
蓝色沉淀
示Fe3+存在
取水样1滴
加1滴KScom
溶液变深红
示Fe3+存在
Fe2+
取水样1滴
加1滴K3[Fe(com)6]
蓝色沉淀
示Fe2+存在
再由学生自行实验,学会针对各组样品分别进行H+、Cl-、SO42-、Fe3+、Fe2+的鉴定,教师巡视指导。
3、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误差的原因。
4、讨论评价
学生共同讨论,并用测试结果和共同讨论的结论,对水环境作客观的评价。
四、测试结果纪录
结果 水样
项目
水样1
水样2
第1次
第2次
第1次
第2次
观察的现象
颜色
气味
浑浊度
飘浮物
定性分析结果
PH值
Cl-
SO42-
Fe3+
Fe2+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1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数据结构;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914-02
A Discussion on Teaching Mode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Data Structure
HOU Xiao-jing, SHI Nian-feng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uoyang 471023, China)
absctract: Resarch-based learning is not only a form of learning, but also an important tache of learning development in undergraduate tearching process. Based on analyzing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 of Rearch-based learning, a teaching mode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data structure is introduced in the article. The key factor which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the tearching mode is studied also.
Key words: research-based learning; data structure; teaching mode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的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是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众多专业课程的先行课程,在整个计算机知识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此课程的理解、掌握和拓展,将对学生的数据分析、组织、处理能力和编程能力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中,接受性学习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接受式学习有着“短平快”的特点,但由于它忽视了“知识获取的过程”,往往会造成“填鸭式”的后果,不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适应新时代环境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研究性学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性学习于大学本科教学过程而言,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发展环节[1]。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应当贯穿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各门课程中去。因此,本文在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1 研究性学习理论
1.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对大学本科教育而言,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基于研究的学习方式,而且是旨在促进学生由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向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过渡的学习发展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接受性学习到自主发现学习的转化环节。
1.2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建构主义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2]。研究性学习充分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自主性和交互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学习不是将结论性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白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的独特理解、感悟、体验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加工。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是师生和生生之间在现实的交往互动中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2) 生成性和过程性。强调知识、技能的应用,问题的生成与解决;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而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帮助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氛围,便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
3) 开放性。打破了封闭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处于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实现新的认知平衡。
2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
2.1 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数据结构的课程建设中,采用与研究性学习理念相适应的授课方式、讨沦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性学习习惯和能力[3]。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初步具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索引资料的查询、阅读和研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更大宽度和深度上实现对数据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理解与应用。
2.2 教学模式的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观点,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两种主要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2.2.1 案例研究学习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案例,通过“案例”内容的研究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协助和指导学生主动建构同一类知识。它的目的就是通过“案例”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学生举一反三,并提高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通过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来讲解算法,分析过程,得出结论,同时采用配套的示例动画和课件,使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讲解图中的最小生成树算法时,以一个小区的煤气管道的铺设为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最小生成树算法得到一个最短路径,以达到节约费用的目的。教师先讲解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构造最小生成树,然后通过CAI课件动态演示最小生成树的构造过程。通过案例研究学习,使学生更深刻、更快地理解算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应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从而便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讲解拓扑排序算法时用教学中的排课问题为案例,讲解栈和队列时用火车调度为案例。以此为切入点使学生掌握与案例同一类知识的联系和规律性所在,从而由点到面,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2.2.2 课题研究学习模式
课题研究学习模式是一种教和学的实践型模式,集中关注于课程的中心概念或原理,旨在把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新知识和提高完成课题任务的能力为主要成就目标。
数据结构课程中课题研究学习模式采取如下的实施步骤:
1) 课题的选择。由教师拟定若干课题供学生选择,也可由师生共同讨论确立。以帖近应用或体现学科前沿研究的案例为优。如:五子棋游戏、停车场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人机博弈问题等。
2) 组织课题小组,每组提交研究方案与计划。一般采取每3人为一小组,以自愿结合为主,可予以适当调整。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并制定出研究的计划。
3) 研究过程。学生独立查阅资料、通过适当的教师指导、讨论交流,分工合作,得出结论。
4 )成果提交。各小组采取适当的方式提交研究结果,可以采取论文、图表、PPT演示、实验报告等形式。
5) 学习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各阶段中的综合表现给出最终的评价。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可以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实践环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选题上可以将数据结构和其他专业课程相关的内容列为课题,如:编译器中表达式的处理问题(编译原理),学生通讯录管理系统(数据库),堆栈(操作系统)等。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但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对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间的联系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影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的主要因素
3.1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据结构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开发了与课堂教学同步的算法演示器,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边演示边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加信息量和直观性。教学中利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把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现出来。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重案例和课题的实用性、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注重与学科前沿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分层次教学指导。部分学生钻研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推荐其加入系里的科技制作协会进行进一步培养。也可使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选择与科技制作的题目相关,使两者相互促进。
3.2 教师的教学指导行为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需要从思想意识上进行角色重塑与转换[4]。与接受性教学模式相比较,教师要从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从课程教材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从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心理的疏导者;从文化知识的拥有者转变为不断完善自我的学习者。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过程。
不同的教师角色要求有相应的教学行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是否具有正确的教学行为和指导策略,是研究性学习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予以指导:培养问题意识,指导学生打开思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查阅文献的能力,对研究问题的方法与过程进行指导;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总结,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总之,只有教师准确把握了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真正走进并有效地指导研究性学习,才能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4.3 教学资源
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实现,必须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支撑。在数据结构课程建设中,我们建立了课程学习网站,并不断更新、充实教学资源。网站上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录像、测试题库等,方便学生对于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网站中还提供了交流板块,供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问题讨论及作业的上传下载,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除了课程教学要求的知识点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教师搜集了大量学科前沿的有关论文,筛选、分类并进行适当的点评,在课程网站中设立专栏,供学生下载阅读,开阔视野。
4 总结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理念融入到数据结构课程建设中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建林。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完整性与研究性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2).
[2] 毕岚。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理工类精品课程建设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