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优秀教案【优秀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是编辑沉默给大伙儿整编的13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电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本文的作者
1、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有过难忘或有趣的经历吗?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师:今天,我们跟随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一起回到她的童年时光,领略与众不同的另一种童年生活。
板书课题:
6、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课题。
3、师:简介作者的资料,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随父母返台,后举家迁居北京。后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中国台湾。1953年开始创作,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生:开火车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师:正音,指导读好句子。
三、自学课文
1、电脑出示自学引导题:
⑴ 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哪几个片段?
⑵ 请你想想,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有趣或难忘的经历。
2、生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⑴ 问题1:
作者围绕自己的童年生活写了以下几个片段:
① 冬天,骆驼队拉着煤停在我家跟前,当父亲与他们讨价还价时,“我”看到了骆驼咀嚼的样子,不禁模仿起来。
② 我看到系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忍不住问爸爸,爸爸正确的回答引出了“我”幼稚的想法。
③ 冬去春来,骆驼脱去了它的旧驼绒袍子,我真想为它剪一剪。
④ 多年后,当“我”长大了,“我”又一次听见悦耳的驼铃声时,回忆起一去不还的童年。
⑵ 问题2:
生:自由谈谈自己的童年生活,把生活中有趣或难忘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四、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师:在作者回忆的四个童年生活场景中,你对哪个内容最感兴趣?选择你感兴趣的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2、第一个内容:
师问:冬日里送煤的骆驼队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
(骆驼咀嚼的样子,显示了它们安静的态度。尤其是它的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骆驼的双峰上驼着两袋煤、从遥远的门头沟一步步走来与它们的安静神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第二个内容:
师问:骆驼的脖子下面为什么会挂一个铃铛?爸爸和我的解释一样吗?为什么?
(爸爸的回答是骆驼怕狼,带着铃铛,狼就不敢侵犯了。我却认为给骆驼带上铃铛,给人们的长途旅行增加一些情趣。说明骆驼耐得住长途旅行的寂寞和干渴的折磨。因此,“我”由衷地敬佩骆驼这种稳重、耐劳的特性。)
4、第三个内容:
师问: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关注?这说明了什么?
(春天就要来临时,“我”看到骆驼的毛皮大块大块地脱掉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了。夏天到了,再也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就问妈妈它们的踪影。冬天又来了,“我”又看到了骆驼队,听到了驼铃声。这说明了“我”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无限留念。)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布置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练笔:
选择你童年生活中的经历或趣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咀嚼
怀念童年 驼铃声
驼绒掉了
踏实、稳重
任劳任怨
小学语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2
小学语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有效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聚焦重点,强化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遵循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构建情知相融、双主并重、教学相长的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学习自觉地运用工具书学习和阅读。
2.读准、写好本课生字词,重点体会“咀嚼”一词。
3.学习用“学咀嚼”这样的词组或短语概括文章主要事件。
4.品读“议驼铃”和“问去向”,关注人物对话,讨论、揣摩作者是怎样变化地用真实语言表达人物形象和内心情感,并学习运用。
教学过程:
一、质疑解题,引导自觉获取新知
1.关注标题的特殊性。
⑴认识间隔号,指导读出停顿、读出味道。
⑵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获得关于间隔号的新知。
2.关注标题形式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二、检查预习,体会关键词“咀嚼”
1.师生交流书写“咀嚼”
2.了解“咀嚼”一词在文中的意思,即本意;
3.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咀嚼”的比喻意,并检索文章相关信息。
(“咀嚼”一词,在这篇文章中反反复复地出现。遇到不认识的字,遇到不懂的`词,那倒不要紧,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查各种工具书,参考材料。容易出差错的倒是,对看来很平常的词语,自以为懂得的词语,其实并没有真懂。所谓“文须字字作,亦须字字读”尤其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一定是关键的词。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是故意含糊其词的人,喜欢把话说得让别人可以不断琢磨下去,而一般不太愿意把话说得简单明了,不留余味。正因为如此,阅读才不那么容易。正因为如此,品读才有无穷的趣味。这就回应了朱熹的一句话“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因此,这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是我选择的切入点。)
三、巩固概括主要事件的方法,学习概括
1.浏览全文,圈画关键词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简短的语言概括
2.指导学生提炼自己的语言,用“关键词组”的方法概括主要事件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五件事,但这几个片断的边缘并不是十分清晰。比如一到三自然段,写看骆驼,看拉骆驼的人,有看拉骆驼的人与爸爸谈价钱;比如第五自然段,写骆驼咀嚼,也写了驼铃。作者思绪到哪儿,文字就流淌到哪儿。但是,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困难,难在把握不了文章的脉络。这就需要老师来教,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主体框架,何况,高年级学生学会用精炼语言概括事件,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四、品读“议驼铃”“问去向”,关注对话,迁移表达
1.品读“议驼铃”,聚焦文中爸爸的语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质疑,品味爸爸的形象,发现语言表达的奥秘。
2.品读“问去向”,聚焦文中妈妈的语言,学生质疑中比较语言表达,移情人物内心,指导学生读出言外之意,迁移表达。
3.挖掘“咀嚼”一词深意,迁移应用。
4.入情入境,朗读渲染,升华情感。
(语文课堂空走空过不行,面面俱到也不行。学生感容易的是什么,感困难的是什么,这就决定了我要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文中英子与父母的两部分对话是作者有意铺开的内容,这样有意图的人物对话表达形式,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人物语言品味人物形象与情感,在这一点上进行扎实有效的比较体会训练,相信这样的训练也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如果经常有选择的定点训练,学生在不断体悟中积淀语感,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
五、布置课外阅读和研究性学习任务
1.读若干篇“序言”,进行比较,尝试研究性学习。
2.赠送《城南旧事》,鼓励“定向”阅读。
(关照《冬阳·童年·骆驼队》与《城南旧事》间的链接,以便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除此之外,关照“互文”能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厚文本资源的价值容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骆驼慢慢地走,慢慢地嚼;作者慢慢地写,慢慢地回味;学生的学和得的过程也是慢慢地积累沉淀,慢慢地消化运用,不断边认识边反刍的过程。学生如此,教师亦如此。)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也是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编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中,本组教材以童年为主题。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概括文章主要事件,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依据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本教学设计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获得新知;抓文中“咀嚼”一词,牵一发动全身,引导学生从词的本义往对作者而言的比喻义上推动。梳理文章主要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循着作者的思绪着重品读两个片段,分享作者的情感,体会语言表达;同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连结生活经验等,将心比心,以心唤心,读出理解,读出感同身受。逐渐感受作者朴实却缓慢而有力语言,体味“咀嚼”一词言未尽而藏于内的深意以及用词精妙。引导学生得意不忘言,还得意赏言并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并迁移应用而得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篇3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篇4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篇5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冬阳童年骆驼队》优秀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一、【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与背景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会写9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毡卸咀嚼漠寞袄袍傻
(2)我会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读通课文。
那样——(骆驼咀嚼的样子的句子)
(二)、我知道
《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的《》这是一部()的小说。本文讲的是主人公在()经历的童年往事。
(三)、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学习目标】
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小组合作探究】
1、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2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3、汇报交流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深入探究】
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积累提高】
1、请说说人物语言的巧妙性,你更喜欢哪个人物的语言?为什么?
2、妈妈那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3、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四【课堂检测】
1、我会读
毡帽缷煤咀嚼沙漠袍子
2、我会填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啦!它的毛皮()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
五【主题学习】
1、师: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阅读《金色童年》
2、交流《金色的花瓣》《青青橄榄》等读后的感受与体会(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小组推荐优秀小组成员,主要谈读后的感悟。
4、教师小结。
【课后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阅读《城南旧事》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
3、收集整理一些生活中童年趣事。
4、读《金色童年》剩余的文章,写感悟。
六【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咀嚼 深深的怀念
铃铛 剪驼绒 找骆驼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7
教材简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是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留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字生字词,注意 “嚼” 字的不同读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毡、卸、咀”3个生字,会写“寞、漠、袄”等9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描写了童年的哪几个片段。
3、重点品味“学骆驼咀嚼”这个片段。
一、导入课题,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城南旧事》的书名与封面,然后在书旁慢慢出现林海音的照片与简介:“林海音,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小名英子。五岁随父母亲从中国台湾来到北京,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学生默读。
师:25年后林海音全家离开北京又去了中国台湾,但她是多么怀念童年在北京城南度过的时光啊!她把自己在北京城南的童年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就叫《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2、板书课题,齐读。说说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3、请同学们看着题目,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图片)你们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走来,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林海音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她在结尾处写道(出示):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齐读句子。师: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思考题:
(1)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件往事,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学生带着思考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以下带生字的词语:
毡帽 卸下 沙漠 寂寞 棉袄 袍子 傻事 咀嚼 慢慢地嚼
指名认读,注意“嚼”的不同读音。齐读。
说说“嚼”与“卸”的笔顺,各抄写一次。
3、再次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儿?分别在哪些自然段中,请生回答并朗读相关的段落,教师随机正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念骆驼。
4、齐读小标题。思考: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按季节的推移顺序)
三、细读课文,感悟童趣
1、我们先来学习“学咀嚼”这一片段,默读第四自然段,划出你觉得最有趣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并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汇报。
(1)重点聚焦这句话:“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看呆了,看到的骆驼是怎样的?指名说。是啊,小海音观察得多细致啊,她写了骆驼的脸、牙、安静的态度、上牙、下牙、大鼻孔,连嘴里吐出的一点点白沫子都注意到了(齐读描写骆驼咀嚼样子的句子)。说说,她是怎样地看骆驼?
(2)现在老师来读句子,你们就是林海音,来好好地看骆驼。师读生做动作。
师:看看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她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看到了怎样的骆驼和看到了怎样的林海音两方面来说)
师:看就看呗,为什么她的牙齿会跟着动起来了?(看得太入迷了,完全忘记了自己,把自己当成了一匹骆驼)
指导朗读。
3、前几天在电视上老师也见到了骆驼,可是我才不会跟着骆驼学咀嚼呢?知道为什么吗?
师:是啊,承认是无法理解儿童的世界的,林海音写下这篇文章时已经42岁了,她还会像小时候那样去学咀嚼吗?(不会)
正如她在倒数第二段写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齐读
4、下节课,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趣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恋。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品读交流,感受童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小海音的天真、可爱、有趣的样子也吸引了我,齐读第四自然段。
3、总结第一个片段的学法:反复读、品味——划词句写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按照学法自由选择一个片段来学习(这里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地感悟文本)
4、交流、汇报(可打乱顺序):
(1)“谈驼铃”
当我看到骆驼队伍过来时,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想,小小的脑袋里冒出问题来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爸爸的回答是什么?
那“我”认为呢?
要是有人问你同样一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师总结:爸爸的回答是理性的,而小海音的想法很有童趣。赞成爸爸的同学,说明你们已经长大了,能理性地思考问题了。而同意海音想法的或者有其他独特的想法的同学,老师羡慕你们,因为你们始终保持着一颗难得的童心,有一份童真童趣。请男女生分角色读句子。
爸爸听了我的想法后,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爸爸在想什么?
(2)“剪驼毛”
指名读第十自然段,读完后说感受。
因为太不整齐了,林海音就在心里想什么?
谁来讲讲这个有趣的事儿?练读,推荐读,师生评议。
(3)“念骆驼”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林海音对骆驼的思念?
分角色读,老师当妈妈,学生当海音。读完了,联系上下文,想想林海音小时候还会问哪些有关骆驼的问题呢?(生问)师:为什么海音要问这么多关于骆驼的问题呢?(对骆驼的思念)
师:这个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总有问不完的问题,难怪妈妈说(生读):“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二、链接拓展,读文悟情
1、时间是如此地匆匆,转眼间林海音已经长大了,她不会再去学咀嚼、谈骆铃、剪驼毛、念骆驼了。读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觉得前面太罗嗦了,改成“一年年过去了”,好吗?说理由,再读句子。
2、拿起课本,课件中放出有点忧伤的古筝曲,学生在古筝曲中静静地默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从中能读懂林海音怎样的情感?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怀念童年。
配古筝曲,齐读最后两自然段。
3、同学们,虽然林海音早已身居中国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
交流。
师:是的,她怀恋这个留下了她最美好时光的故土,怀恋那里的点点滴滴,有她的文章为证。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读。
4、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正如文中所说的(生读):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同学们,这本书里记录了林海音在北平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希望大家能去读一读。
5、这篇文章写得很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试着背下来。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
谈驼铃 怀念童年
剪驼毛 苦恋北平
念骆驼
教学重点 篇8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总结全文 篇9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交错、幼稚、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通过情境教学法,提高发散思维想象的能力。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追忆童年的感情。
2。难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品读赏析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接触过的关于思念家乡的文学作品;
教师引导:中国现代作家多有恋乡情结的作品。恋乡源于生命中曾经的苦痛与欢乐、苦难与幸福。尤其是回忆童年故乡题材的创作,更是饱蘸着作者的情与爱,是唱给童年故乡的生命咏叹曲。我们今天一起走近林海音看看她眼中的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复习生字词,给诗歌断句,标出重读字词,并且明确诗歌总体结构。诗人从我怎样相信未来到为什么相信未来,最后呼吁人们相信未来。这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通过自己的诵读体验。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文件,注意朗读者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从而体会诗人当时的特殊情感。
3。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讨论作者笔下一共写了几幅童年的画面。
明确:第一幅画面:“骆驼队停留在我家门口”,当爸爸和拉骆驼的人在讲价钱时,“我”在看骆驼吃东西。第二幅画面:“我”和爸爸关于骆驼“为什么脖子上带铜铃”的对话。第三幅画面:“我”在追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里去了”。第四幅画面:作者在回忆中重温了童年的生活画面,最后点明创作《城南旧事》的心灵体验。
回顾四个画面,尤其前三个画面,作者勾勒了老北京城一个普通平民家庭的生活场面:冬天购买烧煤,这在许多北方人家是多么平常普通的场景,然后作者却抓住了这一生活画面,给我们带来了细腻温馨又带有寂寞感伤的情感体验,这样在开篇就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这四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结合原文说明你的理由。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感觉自己已经看到了驼队、看到冒着的白烟,置身其中一样。
教师补充:当时的北京流行有一句话:家有半碗粥,不去门头沟。说的就是当年门头沟采煤人、拉煤人的痛苦生活。因此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的“南山高末”和“乌金墨玉”的字样便不是那么高雅、诗意了。
②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明确:走了三天三夜的骆驼一定饿坏了,小小的童心充满对这卑微生命的同情,于是“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动物就是生灵,从动物的生命表现中会体味到人的生命感受。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走在冬阳下的骆驼队,在别人看来,也许是普通的,却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我读过作者的《城南旧事》,她所想念的人物里面,有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名叫妞儿。妞儿的童年就没有作者那样美好,她没有自己的父母,养父母也不疼爱她。和作者的一段交往,也许是妞儿童年最美好的日子了,可惜她只有悲惨的童年,没机会长大。想读读关于妞儿的故事吗?
五、板书设计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
简单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 “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毡帽、装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课文以____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和几个片段,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建议:
1.开篇创设情境。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3.重视感情朗读。
4.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课后,可安排一个小练笔,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
补充资料:
时代背景: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贪图语文的特点。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视频文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1、导入,走进童年的记忆:
师: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生答,老师做恰当的评价。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有一个中国台湾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后来又去了中国台湾,她把在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作《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先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2、解题激趣: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教师做恰当的评价及引导。
师:这一群小孩子中也许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
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1、生读文,掌握字词。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3、交流:
体味童年的往事。
师: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生自由回答。
4、再读课文:
师:是啊,童年的林海音什么都要问一问。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生同桌互相听读课文。
5、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初步走进了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童年生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入她的童年,走入她的《城南旧事》,走进她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师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课题。
二、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师: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品读句子:
出示课件: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生读。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答。
师:林海音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
交流: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答
生观看视频。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这一切让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见过骆驼,老师就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
生答师引导。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十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生齐答: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讨论铃铛的问题”:
师: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还有哪些事你还会觉得有意思?
生答“她和爸爸争论铃铛的用途”。
师: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
师: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而童年的林海音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现在你们就是林海音,我是爸爸,让我们共同来再现当时父女两人的对话吧!
师生对读这段对话。
师: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生回答。
师:铃好听,实际上也是增加一种行路的情趣。同学觉得这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就是为了增加情趣,这说明在你们的眼睛里,一切还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为你们还拥有这一份诗意的眼光,我要祝贺你们!刚才很多同学也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比较同意爸爸的想法,那么,我也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已经开始学会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一切了,这说明你们在逐渐地长大。人总需要长大,为你们的逐渐长大,我要祝贺你们!同学们,请想一想,当四十二岁的林海音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你觉得她还同意当年的想法吗?
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现实的答案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却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却是不那么现实,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充满矛盾。你看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生:他认为他的女儿是天真的,活泼的,纯真的,所以觉得很高兴,也勾起他对童年的怀念,觉得他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儿童时代的一些天真的想法,他自己也觉得十分有趣。
师:他用很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女儿的想法,是吗?所以他说“你的想法更美些。”当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她当时的想法可能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已经不再有了,这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3、品读“剪驼绒”这件事:
师:还有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很深?
生:“林海音看着骆驼把脱下的驼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她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这件事”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看见骆驼那肚皮底下长长的毛,她就觉得──
生答:感觉不整洁,要剪一剪。
师:很有道理,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们整洁,看到骆驼的毛不整齐,她就也想剪一剪了。
师:大家想,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想给骆驼剪剪不整齐的毛吗?
生齐答:不会。
师:这种想法她已经不再有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再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做了,给骆驼剪毛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事?
4、品读“问妈妈”这件事:
师:在作者描述的童年往事当中,有一件事大家有没有注意?
生:与妈妈一起谈论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师:谁来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这几段文字。
师: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看看这篇文章,林海音都问了些什么?她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还问了什么?
师:那么既然是“总是问总是问”,你再把课文内容游览一遍,想一想,林海音可能还会问什么?
生答。
师:这些问题你们问得并不奇怪。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师朗读。
课件出示文字: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
“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
“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
“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师: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问,就像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哎,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生答。
师: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她的问题那么有耐心,而且能回答。你看这些问题,妈妈她怎么说的──“你不明白的事多着呢,上学去吧,傻丫头。”这所有的问题,当作者中年时再想起来,你觉得她还想问吗?
生摇摇头:可能不会了!
师:此时哪些问题不会再问了?
生答。
师:很多问题可能已经不会再问,有些问题即使到中年也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可能她也不会再问了。就像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三、练笔
师: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中国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生写话,师巡视。
交流:
师: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从同学们的练笔里也自然流露出一种伤感,这种感伤是那么淡,那么轻,就像一缕烟,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师:是的,一种深深的怀念。
师板书:
深深的怀念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来感受这一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拓展阅读
师: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是作者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我们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
生齐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生深情地,舒缓地: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
推荐:
小说《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
师:如果我们的心灵都有一个故乡的话,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的童年。我搜集到了一首诗,和大家共同来分享,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
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阳
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
至今还在遥远的梦中回荡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
充满了好奇、天真和向往
在冬阳下学着骆驼咀嚼
驼背上载满了彩色的疑问与幻想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那旧驼绒的袍子是否还需剪裁
只是那把童年的剪刀
连同城南的干冷的空气
早已不知去向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心底流淌着深深的怀念
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
不管身处何地,走向何方
我依然执著地把美好珍藏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师:下课!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咀嚼 深深
的
怀念
铃铛
剪驼绒
找骆驼
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篇13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