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教案篇》
1. 了解孔子及《论语》等有关的语文知识。
2. 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获得独到的感受。
3. 掌握“说”“知”“诲”“女”“为”“罔”“殆”“敏”等实词的意义。
4. 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5.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二、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课前准备:
1.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四、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论语>八则》。
(一)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还特别强调“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他还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要有个限度。他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但客观上还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开创的私人学堂,弟子达三千人。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到他那里学习。改变了过去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可以受教育的情况。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经验。注意“因材施教”,主张学习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孔子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其中除《乐经》失传外,其他“五经”一直流传到现在。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学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儒家经典。
孔子的思想,从汉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一种是对话体,一种是叙事体,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三)字词讲解:
1. 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2. 文言虚词
而:顺接连词 a. 温故而知新 b. 敏而好学 c. 学而时习之d. 择其善者而从之
转折连词 a. 人不知而不愠 b. 学而不厌 c. 思而不学则殆
3. 实词
(1)古代的单音节词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只要加一个字就行,如:
(学、复、实)习 朋(友) (喜)悦 (快)乐 思(考)
学(习) (聪)敏 敏(捷) (教)诲 厌(倦)
(疲)倦 (选)择 知(道) (爱)好
(2)同一个意思而古今所用的字不相同。如:
人不知(了解) 愠(怨恨) 君子(正直的人,有修养的人)
故(旧的,从前的) 善(好) 何(什么)
(3)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 “女”通“汝”(你) “识”通“志”(记住)
“知”通“智”(智慧)
(4)名言警句:
a.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
b.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用于学习方法)
c.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用于思想修养)
(四)内容讲解
课文选自《论语》。《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课文所选8则,是孔子及弟子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一些看法。在一、三、五、六、七、八则中还讲到思想品德修养的问题。
下面具体分析八则语录的意思。
第一则主要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还讲到个人修养的问题,表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实践、学习需结友、学习与自我修养密不可分的深刻见解。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
时”,可以解释为“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
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第二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既阐述了新旧知识衔接迁移的观点,又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第三则讲学习态度问题,当然也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态度——谦虚、诚恳、老实。切不可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收到效果。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孔子强调要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是“借鉴”的意思。
第六则也是讲学习态度。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的问题,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敏好学,勇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表现了孔子对机敏努力、勤学好问风范的推崇。
第七则是孔子的自述。“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方法,“识”,记住,强调要把学过的知识牢记在心里,不断积累。“学而不厌”讲的是学习态度,“厌”,同“餍”,满足的意思,提倡的是“学无止境”的境界。“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育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却说“哪一样我能做到呢?”显然,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词。
第八则也是讲的学习态度。孔子提倡,学习别人时要有所选择,不但能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且能剔除别人的短处,强调了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
(五)对下列特殊句式或固定短语的理解,同学们应注意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简析:“不亦……乎”是文言文中一种表反问的习惯句式。语气委婉,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意思是“不是……吗”,“岂不是……吗”。其中“亦”字的含义较虚,一般不必译出。
(2)可以为师矣。
简析:这里的“可以”是两个词,“可”和“以”。可,可以,助动词;以,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做,当。全句直译就是“可以让这种人做老师了”。
(3)何有于我哉。
简析:这是个特殊语序的句子。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有”的宾语,前置。“何有”即“有何”。“于”,介词,对于。“于我”这个介宾短语应是动词“有”的状语,因为宾语“何”提到动词谓语“有”前,所以“于我”“置于”“有”之后作补语。“何有于我哉”,即“于我有何哉”。直译是“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呢”。“哪一样我能有呢”是意译。意译语气委婉些,能表达出孔子的身份。
(六)译文:略
(七)特色赏析
《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八则基本体现了《论语》的艺术风格:言简而意深,循循善诱而富有哲理。虽然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两语,但是,由于语言凝练,思想深刻,目前,已有一些语句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另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又被简化、紧缩,形成了成语、典故,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字里行间,使人感受到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之风和他能谦和平易、循循善诱、充满睿智的学者形象。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论( )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诲女知之乎( ) 是知( )也 罔( )殆( )而内自省( )也 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
2. 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
(3)温故而知新( )(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见贤思齐焉,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 )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
3.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诲女知之乎?
C.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E. 思而不学则殆。
4. 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
5. 指出下面加时”,可以解释为“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
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第二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既阐述了新旧知识衔接迁移的观点,又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第三则讲学习态度问题,当然也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态度——谦虚、诚恳、老实。切不可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收到效果。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孔子强调要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是“借鉴”的意思。
第六则也是讲学习态度。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的问题,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敏好学,勇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表现了孔子对机敏努力、勤学好问风范的推崇。
第七则是孔子的自述。“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方法,“识”,记住,强调要把学过的知识牢记在心里,不断积累。“学而不厌”讲的是学习态度,“厌”,同“餍”,满足的意思,提倡的是“学无止境”的境界。“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育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却说“哪一样我能做到呢?”显然,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词。
第八则也是讲的学习态度。孔子提倡,学习别人时要有所选择,不但能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且能剔除别人的短处,强调了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
(五)对下列特殊句式或固定短语的理解,同学们应注意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简析:“不亦……乎”是文言文中一种表反问的习惯句式。语气委婉,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意思是“不是……吗”,“岂不是……吗”。其中“亦”字的含义较虚,一般不必译出。
(2)可以为师矣。
简析:这里的“可以”是两个词,“可”和“以”。可,可以,助动词;以,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做,当。全句直译就是“可以让这种人做老师了”。
(3)何有于我哉。
简析:这是个特殊语序的句子。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有”的宾语,前置。“何有”即“有何”。“于”,介词,对于。“于我”这个介宾短语应是动词“有”的状语,因为宾语“何”提到动词谓语“有”前,所以“于我”“置于”“有”之后作补语。“何有于我哉”,即“于我有何哉”。直译是“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呢”。“哪一样我能有呢”是意译。意译语气委婉些,能表达出孔子的身份。
(六)译文:略
(七)特色赏析
《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八则基本体现了《论语》的艺术风格:言简而意深,循循善诱而富有哲理。虽然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两语,但是,由于语言凝练,思想深刻,目前,已有一些语句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另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又被简化、紧缩,形成了成语、典故,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字里行间,使人感受到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之风和他能谦和平易、循循善诱、充满睿智的学者形象。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论( )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诲女知之乎( ) 是知( )也 罔( )殆( )而内自省( )也 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
2. 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
(3)温故而知新( )(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见贤思齐焉,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 )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
3.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诲女知之乎?
C.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E. 思而不学则殆。
4. 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
5. 指出下面加时”,可以解释为“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
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第二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既阐述了新旧知识衔接迁移的观点,又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第三则讲学习态度问题,当然也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态度——谦虚、诚恳、老实。切不可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收到效果。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孔子强调要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是“借鉴”的意思。
第六则也是讲学习态度。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的问题,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敏好学,勇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表现了孔子对机敏努力、勤学好问风范的推崇。
第七则是孔子的自述。“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方法,“识”,记住,强调要把学过的知识牢记在心里,不断积累。“学而不厌”讲的是学习态度,“厌”,同“餍”,满足的意思,提倡的是“学无止境”的境界。“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育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却说“哪一样我能做到呢?”显然,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词。
第八则也是讲的学习态度。孔子提倡,学习别人时要有所选择,不但能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且能剔除别人的短处,强调了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
(五)对下列特殊句式或固定短语的理解,同学们应注意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简析:“不亦……乎”是文言文中一种表反问的习惯句式。语气委婉,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意思是“不是……吗”,“岂不是……吗”。其中“亦”字的含义较虚,一般不必译出。
(2)可以为师矣。
简析:这里的“可以”是两个词,“可”和“以”。可,可以,助动词;以,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做,当。全句直译就是“可以让这种人做老师了”。
(3)何有于我哉。
简析:这是个特殊语序的句子。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有”的宾语,前置。“何有”即“有何”。“于”,介词,对于。“于我”这个介宾短语应是动词“有”的状语,因为宾语“何”提到动词谓语“有”前,所以“于我”“置于”“有”之后作补语。“何有于我哉”,即“于我有何哉”。直译是“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呢”。“哪一样我能有呢”是意译。意译语气委婉些,能表达出孔子的身份。
(六)译文:略
(七)特色赏析
《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八则基本体现了《论语》的艺术风格:言简而意深,循循善诱而富有哲理。虽然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两语,但是,由于语言凝练,思想深刻,目前,已有一些语句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另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又被简化、紧缩,形成了成语、典故,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字里行间,使人感受到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之风和他能谦和平易、循循善诱、充满睿智的学者形象。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论( )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诲女知之乎( ) 是知( )也 罔( )殆( )而内自省( )也 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
2. 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
(3)温故而知新( )(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见贤思齐焉,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 )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
3.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诲女知之乎?
C.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E. 思而不学则殆。
4. 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
5. 指出下面加时”,可以解释为“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
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第二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既阐述了新旧知识衔接迁移的观点,又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第三则讲学习态度问题,当然也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态度——谦虚、诚恳、老实。切不可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收到效果。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孔子强调要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是“借鉴”的意思。
第六则也是讲学习态度。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的问题,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敏好学,勇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表现了孔子对机敏努力、勤学好问风范的推崇。
第七则是孔子的自述。“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方法,“识”,记住,强调要把学过的知识牢记在心里,不断积累。“学而不厌”讲的是学习态度,“厌”,同“餍”,满足的意思,提倡的是“学无止境”的境界。“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育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却说“哪一样我能做到呢?”显然,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词。
第八则也是讲的学习态度。孔子提倡,学习别人时要有所选择,不但能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且能剔除别人的短处,强调了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
(五)对下列特殊句式或固定短语的理解,同学们应注意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简析:“不亦……乎”是文言文中一种表反问的习惯句式。语气委婉,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意思是“不是……吗”,“岂不是……吗”。其中“亦”字的含义较虚,一般不必译出。
(2)可以为师矣。
简析:这里的“可以”是两个词,“可”和“以”。可,可以,助动词;以,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做,当。全句直译就是“可以让这种人做老师了”。
(3)何有于我哉。
简析:这是个特殊语序的句子。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有”的宾语,前置。“何有”即“有何”。“于”,介词,对于。“于我”这个介宾短语应是动词“有”的状语,因为宾语“何”提到动词谓语“有”前,所以“于我”“置于”“有”之后作补语。“何有于我哉”,即“于我有何哉”。直译是“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呢”。“哪一样我能有呢”是意译。意译语气委婉些,能表达出孔子的身份。
(六)译文:略
(七)特色赏析
《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八则基本体现了《论语》的艺术风格:言简而意深,循循善诱而富有哲理。虽然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两语,但是,由于语言凝练,思想深刻,目前,已有一些语句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另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又被简化、紧缩,形成了成语、典故,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字里行间,使人感受到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之风和他能谦和平易、循循善诱、充满睿智的学者形象。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论( )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诲女知之乎( ) 是知( )也 罔( )殆( )而内自省( )也 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
2. 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
(3)温故而知新( )(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见贤思齐焉,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 )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
3.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诲女知之乎?
C.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E. 思而不学则殆。
4. 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
5. 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6. 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 略 2. 略(参见课文注释)3. E
4. 识“之”,代词,代学过的知识。谓“之”,代词,他,指孔文子。从“之”,音节助词,无实义。知“之”,代词,代所教给的知识或是道理。可以,以,让。何以,凭。是以,因此。 5. (1)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2)古义,好的地方。今义,善良的人。(3)古义,可以让。今义,可能,能够。(4)古义,满足。今义,讨厌,厌烦。 6.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