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 《找规律》教学反思【优秀6篇】正文

《《找规律》教学反思【优秀6篇】》

时间:

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1

一、注重数学的生活性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的数学学习题材。课标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本节课我用平时学生们做的游戏引入,让学生感知规律。又选取了源于生活的数学题材:彩旗,彩灯,彩花以及气球场景,他们有规律的排列着,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规律。以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愉快的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深深的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蕴含有大量的数学信息,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的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注重数学的互动性

课堂活动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更是生成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要真正达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对教师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快乐、理解和发展。

课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跟我做动作,跟学生做动作,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一起汇报等方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注重数学的人文性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气息,让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

小小设计师这个数学活动的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创造规律,而是给他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自己的规律。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得以流淌,童心得以分享,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分享,使课堂成为一片自我心灵倾泻的情感地带。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主动发现美的情趣,又让我感到惊叹的:原来在孩子的手中可以创造出更美的数学,更真的数学!

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2

《找规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要求学生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学生计算(理解算理)———观察发现———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在理解算理这环节,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去计算去表达,关注计算过程。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时,我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断说不断把规律说完整。在最后运用规律环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已能熟练得到正确答案,于是我深入学生,对学生个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乘数只有一个整十数的乘法,有小部分学生存在计算困难,如“23乘30”,学生知道先算23乘3,但确不会算。由此可见是上学期的知识没有掌握或者已经遗忘。针对这一情况,我专门设计了一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练习课。

口算是一种能力,不是作为笔算的台阶,而是另一种不同的训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达到快速、准确的目标。

《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3

从四年级开始,各册教材都设置了“找规律”的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探寻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今天学习的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仔细看一看、认真想一想、大胆说一说。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

1、课始,我没有创设复杂的情境,而是开门见山,引导学生直接观察两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为研究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为后面探究规律留出了时间。

2、探究规律时,我让学生用小棒和圆片代替实物来摆出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这样做使学生加深了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认识,又方便了“一个对着一个”的教学操作。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寻找规律,抓住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本质,还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也能有序地进行观察、比较。

3、在大量图片的展示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表象,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交流和总结。学生初步得出规律后,我重视让学生通过操作来验证规律,使学生更加确信规律的一般性,从而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4、对于“想想做做”中的习题,我能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的角度出发,重视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有一个广告牌”这样的说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在理解时可能会有困难,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使学生明确:电线杆和广告牌是一一间隔排列的,而且两端都是电线杆,这样教学对学生理解下面的习题扫除了障碍。

另外,对于锯木头这样的题目,我并没有停留在用画图或想象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答案,而是与本课所学的内容有机结合,通过直观的图示,让学生明确:锯下的每一段小木料都可以看作是两端物体,每一个锯口都可看作中间物体。这样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

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篇4

一、复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5~91页。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结合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实物,从最常见的规律(颜色)引入,通过口头描述规律,圈出规律的“核心”、创造规律等方式,理解规律的含义。通过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本单元为以后的第二学段的找规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复习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本单元的知识及相互联系。

2.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发现图形、数字和数组中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

3.根据发现的规律,确定后续图形的排列方式。

4.在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规律美。

三、复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

难点:根据发现的规律,确定后续图形的排列方式。

四、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找规律复习课》名师教学课件、图形。

五、复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复习任务:

1.第七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你又学了哪些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个单元你学习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2)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要注意什么?最难的是什么?

(3)你能讲一讲认为自己学的最好的内容吗?

2.自己创作一组有规律的图案(或声音,或动作等等)。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同学们,第七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找规律”,谁来说一说,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2.梳理知识点课前同学们已经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交流课前预习任务一,交流并完善自己的整理,然后进行展示。

展示小组作品,交流预习任务一的三个问题。

①认识简单的规律

师:我们学习了哪几种规律?请举例说明。

图形排列的规律:

图形与数字的规律:

等差数列:

13579

124711

18151296

②创作规律

活动1:在小组中说一说你创作的规律,并说出它们的规律是什么?

小结:规律是无处不在的,有规律的声音、有规律的图案、有规律的动作等等。

③规律的应用

师:老师的手链掉了2颗珠子,你能帮我补齐吗?

3.随堂小测

【知识点1】图形的规律

(1)

(2)

(3)

(4)

【答案】(1)

(2)

(3)1316

(4)1116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学生找图形排列规律的水平,第4题,难度较大,主要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

【知识点2】等差数列

(1)2,6,10,14,18,(),26

(2)23,(),15,11,7,3

(3)2,4,8,14,22,(),44

【答案】(1)22(2)19(3)32

【解析】考察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理解,第3小题较难,了解学生理解规律的程度。

【知识点3】规律之间的对比

哪一组的规律和别的组不一样?

(1)10,11,12,13,14

(2)21,22,23,24,25

(3)47,49,51,53,55

(4)27,28,29,30,31

【答案】(3)

【解析】本题通过辨析,在对比中感受过了的同与不同,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规律。

(三)课后作业

1.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

(1)

(2)

【解析】开放性练习,学生自己创造规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拓宽学生思路,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最后一幅图怎么画?

【答案】

解析: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思维,打开思路,规律不仅仅局限于单线规律。

找规律,填空。

(1)

(2)3,6,3,9,3(),()

(3)5,6,8,11,(),(),26

【答案】

(1)

(2)12,3

(3)15,20

解析:通过观察、推理、计算,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规律,进一步巩固数列排列规律的变式练习。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篇5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6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了一个找小婧房间的规律情景。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婧房间的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创设探究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仍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在“找规律”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A、呈现问题情境,提出思考问题。

B、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秘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C、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验证。

D、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图中排列规律。这样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合作、验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课上下来,有成绩之处,也留下不少遗憾。

1、课上,正如课前预设,我创设了一个个美丽生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学习进程,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不能独立做题,或是出现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虽然重视规律的表述,但没有引导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不利于记忆,更影响运用的熟练度。

2、导入时间太长,环节太多,影响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时间。

3、教学环节要整合。第一种规律——“排头到排尾、排头到排尾”的教学展开用是太长,“墙面、地面装修”与例题中的规律类似,限于课件制作技术没有修改,在找、说规律的基础上作了一点深化——渗透周期问题,揭示“循环”概念。安排4人小组排队演规律的环节,可以安排在例题前面,在探索完所在的循环运动规律之后,既能加深体验又可帮助梳理知识,加深理解,整合以上几处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自由设计不至于“纸上谈兵”。那样,课堂会因学生的大胆创新呈现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