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优秀6篇】正文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在教学中我把握住了操作活动的关键,让学生在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建构了知识。因此,体验,仅仅是操作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这样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才是深刻的。

一、体验,需要学生亲身去经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去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例如,在教学“从‘体’上剥离出‘面’——认识长方形”这一环节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看一看、画一画、指一指、找一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使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直观认识长方形,体验数学知识。

二、体验,要关注亲身经历后的感悟

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像认识长方形,从引导看一看长方体的面,摸一摸这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的概念;又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对长方形直观认识;最后在揭示概念时,又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的比较,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教师这时的指导可以是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问话,这些都能让学生加深体验。

总之,我们在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全方位“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亲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和已经系统的掌握了平面的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从生活中引入,感悟生活数学。

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出示了奥运五环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接着让学生照生活中的圆,再欣赏准备好的课件,这样就会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也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证实:思维往往是从活动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活动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们通过活动,发现了圆的特征,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能归纳出概念,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学生亲自体验,自己归纳方法。

教学画圆时,我们有想以前一样,一边讲解一边画圆,而是在介绍圆规之后,让学生姊姊试着画,让后说说是怎样画圆的,这样借助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资源中得到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根据情况,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归纳: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半径决定了圆的到校,学生在民主,友好的气氛中知识得到了理解和掌握。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时我出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判断,通过选择,通过动手画,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

1、画圆的时候,教师知道的不够,因此学生画的不够好,不够快。

2、练习题的设计要灵活多变。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比较系统的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课的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用各种平面图形组成的小机器人。让学生找出这个小机器人都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的机会。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创设情景认识圆,到初步运用有关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一个硬币的直径,找出圆形物体的圆心,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都突出了这一思想。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

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12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比如:

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习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习题练习,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

1、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

2、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

3、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4、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平。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主要分为三步骤:一、情景引入,感知圆;二、动手操作,认识圆;三、圆的拓展深化。其中二、动手操作,认识圆是重点 学习内容,也是学生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主要又分为三步骤:(一) 认识圆心;(二) 认识半径和直径;(三) 巩固和应用。整节课,由游戏入手,经历动手操作,再在生活中举例并质疑,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问。

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一、对学生的了解不够。

课 堂开始,情景引入,感知圆,就不是很顺,这是我预想不到的。1、开始在练习纸上“×”表示红旗的位置。请你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里?用1厘米表示实际的1 米,在纸上用点表示出宝物的位置。这样的提问,对于境外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似乎不太听得懂老师的意图,老师在讲的时候应该再慢一些,每一 个小问题后面都要停一停,给学生一个理解的时间。2、根据学生所画的情况讨论点可能的位置,像这样的点我们能找到多少个?(无数个)怎样的一个图形能将这 无数个点表示出来?(圆)预设中,这里学生应该有个顿悟的表现,是很激动的一个小发现。但是,课堂里也没有出现。我想原因是前面画得过程有学生没有领会 好,没有充分地画好,也就没有后面地分析了。一节课有了好的开始,后面的教学过程就会顺其自然,至少比较流畅,前面的疙疙瘩瘩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学习,而主 要原因是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没有让学生听明白操作的方法和意图,没有等到学生的共鸣。怎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呢?还是需要多试教,试教不仅 熟悉教案,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有所了解,就是对教学设计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是否需要做一些调整?最后上课时才能心中有底。

二、课堂节奏没有把控好。

动手操作,认识圆中(一) 认识圆心;(二) 认识半径和直径;圆心和半径的学习学生表现得还可以,但是到了认识直径这个内容时,教学上就显得比较拖沓。因为前面有了动手操作认识圆心和半径的过程,这 里再重复同样地步骤去学习直径,学生的兴趣已经没有了,老师应该适时把控教学的节奏,在学生能说出直径的定义和特点后,比较快地把这个内容学过。这样,可 以把时间节省下来学习后面的巩固和应用,也可以让学生保持比较好的兴趣点。课堂节奏的把控是我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一节课的教学中,重难点应该多花些时 间,但是时间具体到每个知识点怎么分配,什么时候可以快点,什么时候应该慢点,比如,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哪些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难 点?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最困惑的又在哪里?这些我还是很欠缺。我觉得主要是我对高年级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还不够,和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以及 课堂灵活应变和调控能力不够。尤其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堂,更是觉得难上加难。当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时,老师对于课堂的组织也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课堂节奏 的把控。所以,我觉得在课堂节奏的把控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三、学习所得。

我在网上学习了《调控数学课堂的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摘录如下: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因此,良好的教学节奏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尽量减少各种不利因素。“例如,有的学生 在做课堂作业时拖拉吵闹;有的在回答问题时过于小声等,这些现象都会破坏教学节奏。因此教师从上第一节课起,就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向学生清楚传达教师的 要求,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师生间配合默契,使各教学要素呈现相对规则的秩序,创造优美的课堂教学节奏。

2、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处理教学节奏,快慢得当,教学速度的过快与过慢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在引入新课时,学生的精神状态较好,对新知识充满好奇。这时教学应 是明快,生动的。在理解与运用阶段,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于难点应循序渐进,安排多一点时间,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余地消化每个教学信 息点,不至于囫囵吞枣。在突破教学难点后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科学地进入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推动课堂节奏,陶先生认为“教学法做应当合一”“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把握时机,创设活动情景,掀起“小**”。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6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硬币等,接着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并出示小猴坐车的几个形象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本节课让学生画圆时,由于学生比较感兴趣,不停的想用圆规画,耽误时间较长,占用教学时间多了,导致课的总结时间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