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4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1
借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佳句。教学重点定位为: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设计理念遵循如下几条:1、抓住文眼,删繁就简,简简单单教语文;2、潜心会文,充分悟情,真真切切教语文;3、听说读写,水乳交融,扎扎实实教语文。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请看一段录象。”
2、师点击CAI,播放影片《洛杉矶大地震》片段,学生观看。
3、师:“同学们,能谈谈你此时的感受吗?”
4、生:“我觉得地震真恐怖!”
生:“我觉得洛杉矶大地震真是一次大劫难!”
5、师:“确实,这次灾难惊心动魄,至今忆起仍令人心有余悸!它让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几十万人无家可归。断裂的桥梁、倒塌的建筑不计其数,哀鸿遍野,无数的人葬身其中。但在这次灾难中,也上演了许多感天动地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6、师板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良好的开课是成功的一半。用美国灾难大片及教师语言渲染来创设情境,既深深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又让学生对课文背景——“大地震”有所感受,为教学重点——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打下基础。)
二、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1、 生齐读课题。
2、 师:“你们能从课题读懂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地震中。”
生:“我知道课文的主人公是一对父子。”
师:“你们可真会审题!”(在课题“父”“子”下打上着重号。)
3、 师:“预习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通过课前预习,关于课文内容,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
4、 生:“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执着的父亲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在废墟中挖了39个小时,终于将儿子救出的感人故事。”
师:“预习得不错,你精练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我知道这篇课文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师:“你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很好!”
……
5、 师:“这对父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步印象?”
生:“我觉得地震中的父与子很幸福!”
(听众席与学生中发出嗤笑声,该发言学生脸红了。)
师:“你为何这样说?”
(用亲切的目光和笑脸期待、鼓励着)
生:“因为父亲不顾一切地拯救了孩子,他们重逢了,与那些在灾难中丧失生命的人相比,他们是幸福的!”
师激动的:“劫后余生,多么幸福!他们的幸福是*自己创造的!你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真好!”
(不再有人暗笑,而是赞赏的目光向她投来。)
(对学生的回答,我们要仔细倾听,不要轻易否定。当学生回答与“期望答案”不符时,不要武断了事,更要耐心疏导,不要让预案牵着鼻子走,应把握生成,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以演绎精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2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
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但作为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连叫了三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
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3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父亲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
(3)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情绪没带动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4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针对我们两个班的实际情况,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不过还好学生有提到这点的,我及时给予肯定。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而且我自认为,我提问的太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让课堂有些被动,这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是不够大胆,不敢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这一直都是我做的不好之处,其实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将课堂交给他们是必然的,今后必须学会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做好我的引导就行。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