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精选9篇】正文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精选9篇】》

时间: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精选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1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积累ABAC结构的词语。

3.学会具体语境法区分读音。

4.学会用换词代替法理解词语。

5.学习前后联系法理解课文。

6.学习带着想象读、体会心情读、加上表情读的读书方法。

发展目标:

1.练习说话。从说词语,到说完整的句子,到说形象生动的一两句话,到写一处景色。

2.拓展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巧设情境,引导积累,趣味复习,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松鼠找花生果》,小朋友们,小松鼠想邀请我们一(2)班的小朋友一起去寻找花生果,小朋友们想去吗?

可是眼前出现了一条河,河里有两块石头,读准了,就能顺利过河。

请看第一组词语:摘下来 钻出来 结了果

这组是轻声音节,强调“结”是多音字。这个字既可以读“结果”(第一声)还可以读“结果”(第二声)那怎么区分这两个词语呢?(学生默然)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妙招:在具体语境中区分。出示:

jiē jié

(1)院子里的桃树结果了。( )

(2)这件事情的结果真奇怪!( )

第二组词语:睁大眼睛 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这个四字成语非常特殊,它是什么结构?(ABAC)像这样的词语还有——

生说成语,老师再送孩子们一些成语,并引读。

师过渡:学习语文就是要日积月累,小宝库就一定会积累得越来越丰厚。

二、学习第一段:引导观察,日积月累,迁移运用,读出想象

师:恭喜你们顺利过关,你们随着小松鼠来到了树林旁边,看到了什么样的叶子?出示图和文字:( )的叶子

预设:碧绿碧绿的叶子,绿色的叶子,绿绿的叶子,绿油油的叶子……

1.对呀,绿得发亮,谁来读?指导读美。

预设:你们已经学会了重音朗读法,真好!

2.绿油油的叶子,多美呀!绿得就像冒出油来了一样。除了绿油油的叶子,还有绿油油的什么?

预设:绿油油的竹叶,绿油油的小草,绿油油的大树,绿油油的荷叶……

3.“老师也积累了一些。小朋友们一起读——出示图片和文字,孩子们边读边记忆:绿油油的韭菜,绿油油的麦苗,绿油油的小草,绿油油的荷叶。

4.还看到了( )的小花呢?相机出示:图和文( )的小花。

预设:“金色的小花,黄色的小花,黄黄的小花,黄灿灿的小花。黄灿灿的小花,多美呀!指导读美。

5.除了黄灿灿的小花,还有黄灿灿的( )呢?

6.别急,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引导孩子观察,有迎春花,风信子,,向日葵,油菜花。然后引导孩子们说——黄灿灿的迎春花,黄灿灿的,黄灿灿的向日葵,黄灿灿的油菜花……

7.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多美呀!你能把它带到句子里读美吗?指导读美!

[出示第一自然段]

8.“真”谁能用换词代替法来理解。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很,非常,特别,十分)

9.这个句子还可以这样说,出示:

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叶子是( )的,小花是( ),( )。

预设:

①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叶子是绿油油的,小花是黄灿灿的,非常好看。

②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叶子是绿绿的,小花是黄黄的,特别好看。

③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叶子是碧绿碧绿的,小花是金黄金黄的,十分漂亮。……

10.小朋友真会思考,还会灵活运用,非常好!老师这里带来一幅图,你也能说一说吗?

[出示荷花图文]

我看见池塘里有 , , 。

(引导按顺序说,从荷叶说到荷花,引导说得具体,说得形象,说出不同的感受。)

11.这样的景色多美呀!让我们带着想象读小松鼠看到的美丽景色。板帖:带着想象读 引导读美。

三、学习第二段:找准对话,关注标点,学会联系,读出心情

1.小松鼠知道这是花生吗?(不知道)轻轻打开书,翻到140页读一读,找一找,把小松鼠问蚯蚓的话用“ ”画出来,把蚯蚓的话用“”画出来。

2.指导读对话,小朋友们,看小动物说话时运用的什么标点(冒号和引号)。以后写话,小朋友也可以学着运用这样的标点。

3.小松鼠听完蚯蚓的话,是怎么想的?(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

4.留着冬天吃,让我们想到了前面学习的什么课文(《蚂蚁和蝈蝈》)中的小蚂蚁,你还想到了什么词语?(先苦后甜,满头大汗,又冷又饿……)老师想到了练习7中学过的成语(有备无患 防患未然)。

5.小松鼠此时的心情怎么样?(高兴)

6.让我们体会小松鼠的心情读。总结读法并板帖:体会心情读

四、学习第三段:联系实际,创设情境,理解“每天”,读出心情

1.从那以为,小松鼠是怎么做的呢?谁来接着读——

2.小朋友,你们每天干什么?(让孩子联系实际,说一说)

3.小松鼠每天干什么呢?(到花生地里去)

4.理解“每天”

烈日炎炎时,小松鼠到哪里去?(到花生地里去)狂风暴雨时,小松鼠到哪里去?(到花生地里去)一天,两天,三天……一直到小花落光了,天天都去,就叫——(每天)

5.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此时小松鼠的心情怎么样?(难过,失望,伤心…… ),运用“体会心情法”读——

五、学习第五段:引导质疑,体验表情,读出表情,明白道理

1. 小松鼠辛辛苦苦每天去花生地里看花生结果了没有,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如果你是小松鼠,你的头脑里会产生什么样的小问号?

预设:①怎么回事呢?②真是奇怪,花生果哪里去了呢?……

2.对呀,真是奇怪。奇怪的时候,你会有什么动作呢?

预设:①手托下巴②拳头握着放在脑门下。……

3.这是小朋友们的动作,王老师可能还会摸摸头,指指下巴。那小松鼠是什么样的动作呀?(睁大眼睛)加上你的表情,来体会读——板帖:加上表情读

4.当小松鼠自言自语说话的时候,蚯蚓听到了,怎么说的?(“谁也没有摘,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指导看标点,读出感叹的语气。

5.这时候的小松鼠明白了,原来花生果不在(地面上),而是长在(泥土)里呢!

六、总结:提炼学法,小结读法,阐明道理,启迪思考

我们知道大自然是美好的,小松鼠多问,多看,多想,多听,心情由高兴到失望到奇怪到高兴,终于明白了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小朋友也要学习小松鼠那样,爱动脑筋,多思考。我们还学会了几种读书方法:带着想象读,体会心情读,体会表情读。

七、巩固:引导审题,快乐练习,当堂反馈,巩固强化

1.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补充习题》,听老师读第二题题目。

(引导审题,然后让孩子做,播放轻音乐,当堂再反馈。)

出示:读一读,照样子,写一写。

例:绿油油的叶子

黄灿灿的小花( )的头发 红通通的( ) ( )的( )

八、自选作业,激发兴趣,因材施教,拓展外延

1. 将课文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2. 阅读童话故事《小兔子找太阳》。

3. 仿照课文第一段写一处景色。

附:童话故事《小兔子找太阳》

有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听说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便要去找太阳。

它来到屋子里,提着两盏红红的、圆圆的灯笼问妈妈:“妈妈,这是太阳吗?“妈妈说:“不,这是两盏红灯笼,太阳在屋子外面呢!”

小兔子来到菜园里,看见三个红红的、圆圆的萝卜,问:“妈妈,这是太阳吗?”妈妈说:“不,这是三个红萝卜,太阳在天上呢!”

小兔子抬起头,看见天上飘着红红的、圆圆的大气球,问:“妈妈,这是太阳吗?”妈妈说:“不,这是红气球……”

小兔子焦急地喊:“真急人,太阳到底在哪呀?”

妈妈说:“瞧,太阳只有一个,还会发光呢!”

小兔子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抬起头,大声叫:“妈妈,我找到了,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2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已自觉运用对话教学,而且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益,是当之无愧的教学对话。但是孔子所处的时代,等级森严,民主的精神远远没有到来。尽管教育家个人具有民主的作风和学生对话的情怀,整个时代还是非对话的时代。在非对话的时代,对话只能成为一种教学的艺术,不能成为教学的精神。

在今天,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不仅在于课程知识与结构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学校是学习型的组织,课程文化应是学校文化的代表。学校文化的再生是一个发展新的价值、信念、规范的过程,是一个变“灌输中心教学”为“对话中心教学”、变“专制独裁关系”为“平等合作关系”、变“资源掠夺关系”为“资源共享关系”的过程。因此,课程改革必然实现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就是课程文化精神的转变,而作为课程文化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的对话文化则应视为课程文化再生的摇篮。

对话的传统定义是“两个或多个人之间的谈话”、“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和谈判”,我们常说的课堂对话,原也常取此义。但近几年来,“对话” 内涵已不断丰富,超越人人、国国之范畴。如与文本对话、与网络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文章作者对话(甚至为古人)等。可见,它是某种思想的交融互动,如学生对科学性疑问通过网络质疑,对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对某一真理通过生活体验而掌握真谛。由于某种问题的生成,通过互动探究,达至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高,这就是对话文化显示出的直接意义所在。“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对话时代的教育呼唤着对话式的教育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文化表现的对话关系,从教育构成要素看至少有三种,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对话以及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对话、受教育者与教育媒介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是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特权式讨论已不再奏效。

二、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对话以生命发展为目的,折射出民主平等自由的人性光辉。

作为一种态度,对话意味着“主体介入”。对话意味着对话双方不仅作为认知体更作为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亲临现场,主动投入,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相互悦纳。

作为一种关系,对话意味着“人格上平等,心灵上自由”。哲学家马丁·布伯强调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的话语”。对话双方是“我—你”关系,而非“我—它”关系。在“我—你”的对话关系中双方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双方均作为有着独立人格、丰富内心世界和独特表达方式的人而存在。在这种人性化的师生关系中,通过对话,双方都臻于一种经由相互交融而达成的新的精神境界:你走向我,我走向你,从对话的终端走出来的你和我,视野被扩大了,精神被拓宽了,你成了新的你,我成了新的我。用之观照新时代的阅读教学,“我—你”的对话关系,涵盖了阅读教学活动所有层面,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本然关系都该体现为“我—你”的关系,他大大拓宽了学习渠道,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更加生动,也更充满了与“你”对话的渴望。

以往的阅读教学,由于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点、情趣爱好,他们在思考问题是会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教师作秀似的倾听学生的发言,然后借某一学生之口推出教师早已认定的标准答案,这种披着合理外衣的教学方式比明显地给出标准答案更加恶劣。

对话教学则主张教师与学生具有对话心态,坚持对话原则,使教学和学生成为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人。他们真诚敞亮自己,彼此欣赏,相互悦纳。在对话中,师生参与对语言文字的诵读,感情积累和运用的实践,谈见解磋感受,挖掘语言的人文底蕴,求得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共振,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学生不仅获得了或的知识,更重要是获得了对话理性,并在启发式、探索式的对话中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获得了主体性的发展。主体介入的对话式阅读教学,不是知识至上的纯认知活动,而是凸现师生主体精神、生命价值的生命活动。

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公开教学渐进尾声,屏幕上投影着一组练习题:“一()蚂蚁,一()甲虫”

“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就在这时,教室里有了“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孩子们哄堂大笑,“标新立异”的孩子也红了脸。“好孩子,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年轻的老师亲切地问。小男孩有了自信,反问道:“《熊先生》《狼外婆》的动画片里不都这样说吗?”“没错。”老师带头鼓起掌,“诗人也这么说呢。”接着,老师为大家背了一首诗《可不可以说》。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一块鸡蛋……可不可以说/一架飞鸟,一顶太阳……可不可以说/一头教导主任,一匹将军……孩子们听了,又是一阵哄堂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儿,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在这个对话教学的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的认可让学生获得了高品位的审美体验,让课堂充满了人性的魅力。

以下是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的片段:

这节课学习的是《灰姑娘》,课中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母,你会不会阻止她去参加舞会?一定要诚实地回答这个问题!”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回答:

“是的,如果我是那个后母,我会阻止她去参加舞会。”

“为什么?”

“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当然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皇后。”

“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母好象都不是好人,她们只是对别人的孩子不够好,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很好,他她们只是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其他的孩子。其实,爱本来就是一种自私极端的感情。”

这是另一种价值观,一种对爱的真实而另类的诠释,一种不矫情的演绎,没有对爱的批评,没有对爱的曲解,一切在平淡中升华。人文的阳光洒满每个学生的心灵。

(二)对话以沟通合作为生态条件,散发出交往、互动的气息。

作为一种过程,对话以为着“沟通与合作,交往与互动”。著名教育家钟启泉先生说过:“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坚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和合作。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精神才得以体现。

以往的传话式教学往往是师给生接,是一种单一的传递式过程。在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否定了文本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学生对于问题的独立、深入、客观思考的原动力在这一日日的迎合中被消磨了。教代替了学,学生不是自己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学的独立性丧失了,教成了遏制学的“拦路虎”。

而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则是围绕一定的学习主题而展开的“生—本”、“生—境”、“生—生”、“生—师”等多维、多向沟通合作的交往、互动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相互讨论、相互辩驳、彼此倾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也可以表现为个人探索、展开想象、深入思考。这些表现形式并不固定,需要视实际情况变化而交互呈现,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对话双方进行着多元的(多情境、多角色、多内容、多形式、多维度)沟通互动,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师生彼此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 观点的争论、问题的质疑、矛盾的激发、障碍的排除,体验的不断发展提升,从而领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审美意义的精神价值。

江南《小镇的早晨》,是那么恬静,那么热闹,那么紧张。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开始,或有江南小曲的插入,或激发学生的经验,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吟起“小桥流水人家”的词句,唱起“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或有学生融进了热闹的旋涡,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大声地吆喝着卖着新鲜的蔬菜、鸡、鸭、鱼,烧饼等,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学生在饱览了课文中九寨沟的平湖飞瀑、古木参天、雪峰插云和异兽珍禽,教者抓住了文中最后一节的省略号,问:

“这六个小黑点里面还藏着哪些九寨沟神奇的地方?”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孩子带来了他去九寨沟游玩时拍摄的照片,有的学生带来了他爸爸买的九寨风光,有的学生还展开了自己的想象……有的说:

“还有‘碧水横溢’、‘九寨烟云’、‘芳草清溪’……”

有的学生愿意将这神奇的地方画下来,有的愿意到课外搜集资料,将来当那里的导游……

上《狼和鹿》一课伊始,戚老师希望知识由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她的训练要求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通过读,同学们对课文内容肯定有了自己的理解。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畅所欲言,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好吗?这节课你们希望怎么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呢?

生:上节课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我希望通过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是凶残的狼,一个是温顺的鹿,课题中却用了一个‘和‘字把它们连在了一起,它们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师:带着问题去读书真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

生:我想和几个同学合作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师:你想把你对读书的理解传达给全班同学,是这样吗?而且,你还懂得和别人合作,真好。生:我想把我查到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师:你真是学习的有心人。

……

师:同一座森林,100年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到底是谁应该对凯巴伯森林负主要责任呢?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三种观点:

(1) 应该是狼对凯巴伯森林负主要责任。

(2) 应该是鹿对凯巴伯森林负主要责任。

(3) 应该是人类对凯巴伯森林负主要责任。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呢?

分成三个辩论组,自由组合。请三个辩论组从课文中找出充分的依据来参加辩论。

在以上的三个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朗读与课文对话,通过体验与生活对话,通过争鸣与同伴对话,通过画画与课文对话,通过展示与老师对话,不同的学习方式,富有个性的情感和体验,在对话中彼此交流,彼此分享,使课堂在诗意中开始,在个性的张扬中进行,在快乐和无尽的回味中结束。

(三)对话以动态生成为运行特点,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作为一种结果,对话意味着“创造与生成”。传统的对话教学使学生缺乏应有的自由和选择,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形式单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和互动,缺乏对课程文化丰富内涵的深刻挖掘,从而使整个课程文化缺乏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力量。正如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生动描绘的: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惟命是从;教师作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纯粹是客体。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均作为具有主体精神、创造能力的人而介入其间,由于师生存在着情感与体验、观察与思维,学识与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互动带来阅读教学的多变性,使教学并不是完全按照预制的方案来行事,常常因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使教学过程或停顿、或迂回、或反复、或跳跃,具有更多的容纳量、灵活性和空间性,达到心有所悟、豁然开朗、心灵共鸣、思维共振的美妙境界。这种在对话。因此,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和即时性。这种动态生成,即兴式课堂的建构及良好发展,不是由教师和学生来控制的,而是对话舒展的结果。对话教学借助创造性的、生成性的过程,使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还是知识的发生器,使阅读教学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四、探寻心灵深处的对话

(一) 捕捉对话的资源,酝酿营造对话的前奏

由于诸多习惯思维和习惯行为的影响,阅读教学中的真正对话不会自发生成。捕捉对话资源,培养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是阅读教学中对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前奏曲。

意识存在于人的脑中似乎是无影无形的,无影无形的东西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和机械的训练来获得。对小学生而言,对话意识的培养更在于平时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努力给孩子们一种引领、一种意识、一种情怀,一种视野。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例子:

教师与学生讨论“人用什么说话?”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嘴巴。”“还有吗?”学生回忆起平时上课的点点滴滴,答案也丰富起来:“人的眼睛会说话,心灵会说话,手会说话……”“在这个世界上,仅仅人会说话吗?”“动物、植物会说话,书本会说话……”是的,只要你善于倾听,善于用心交流,你就能听到许多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美妙语言”。

独立思考是展开对话的必备前提。让学生个体带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情感体验、审美趣味、直觉能力等充分展开阅读实践,有所感悟和思考,对文本产生一定的见解。学生在独立阅读中所思考的“我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我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为对话的有效展开提供了必备前提和铺垫。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阅读差异构成了对话的宝贵资源。阅读教学中,对话资源的重要途径是教材。教师在对话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或创设问题情境,或营造探究氛围,或促成角色体验,使教材切实转化为“学材”,转化为对话的载体。

对话资源的另一个生成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动态变化。对话式教学往往是非全然线性预设的,课堂进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如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受挫处、学生感悟的豁然开朗、精彩纷呈处……都构成稍纵即逝的宝贵的课程资源。

它需要教师提醒学生仔细倾听,对他人的主要观点“由衷赞扬”、“虚心学习”、“深入思考”、“真诚帮助”。

它需要教师通过“点拨、促进、讨论、改变”,让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情感更投入,所得更清晰、丰富。

(一) 给一双想象的翅膀,他们就能飞翔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用极富灵性的语言,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构筑了一个个精致、完整、丰富、生动的美妙世界。其间不乏优美的人性和风景,不乏崇高的志趣和意境,也不乏心灵的洞察和哲思,这些文章给人以语言文字、智慧情感、心灵德行等浑然一体的美感。阅读欣赏这样的文章,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等)、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即采用审美的方式去融合,去体验,去创生。

借助移情、想象等手段引发学生的感受体验和心灵共震。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过:“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 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对于由静态的、抽象的文字符号组成的课文的学习、领会和发现,就更需要借助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进行移情、想象,以使学生在读)●(中融入、感受体验并引发心灵共震。

《特殊的葬礼》

……

再读探究:

1、读了课文,在你的头脑里出现了怎样的两幅画面?

2、想象练说:

师:原来的瀑布:面对这雄伟壮观的瀑布,你能赞美一番吗?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用哪些词句来赞美的?

生:塞特凯达斯瀑布,我爱你!你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生:你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让全世界游客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观。我一定要把“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送给你。

……

师:几年后的瀑布:假如瀑布会说话,此时此刻,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再读课文,请作者来为自己帮忙。

生:人们啊!想当年,我汹涌澎湃,咆哮而下,一泻千里,是何等的雄伟壮观,给你们带来了多少欢乐,可是你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一点不懂得去珍惜我,有些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乱伐,又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致使我的水量逐年减少,逐渐枯竭,再也没有昔日的壮观气势了,我只能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着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我多想永远留在你们身边,可是你们就这样把我给毁了。

……

延伸升华:

师:想一想,在这个特殊的葬礼上,塞特凯达斯总统会说些什么?请你为他设计一下葬礼演说词。通读课文,在读中感悟。

生: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们怀着同样沉痛的心情来到这瀑布脚下,来给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骄傲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想当年,她是多么雄伟壮观,让世界各地的多少游客流连忘返,而今,她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物是人非啊,这让人多么的痛心疾首!瀑布的消亡,我作为巴西总统是有责任的,我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爱护我们心爱的家园,让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历史不再遗憾!最后,我发自肺腑地说一声:塞特凯达斯瀑布,原谅我们的无知吧!阿门!

……

上例的设计,在指导策略上更加注重一个“实”字,一切从课本语言出发,充分发挥课文的功能,巧妙地让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的规范语言,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让“感悟”落到实处。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  健康发展  激励  兴趣  反思  质疑

儿童能否得以健康良好发展,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他人的激励,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善于自我反思行为,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激励,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有效手段

一个人即使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具有能力意识,也需要以别人的激励为契机。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教师的每一次鼓励,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表示肯定的简单体态动作,都能激发儿童发奋努力的自信心和内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是非判别能力很弱,他们往往以成人的表扬与批评来判别自己行为的对与错,因而,他们的每一次行为表现都渴望能得到教师或家长的的评价,并在每一次肯定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喜悦的心境下,学生的思维比常态下更活跃,兴趣更浓烈,这就为高效率的教学奠定了心理基础。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手段不是强制,不是命令,而是激励。人文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上进心,都想进步,都想发展。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儿童潜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模式,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是增强儿童学习自信心的关键。

二、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因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好奇情趣。渴望好奇情趣的满足,避苦求乐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无止境的本能欲望。儿童对学习有兴趣,就能在学习中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态,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为满足这种好奇心,学生就要看、就要听、就要问、就要想,就要动手操作、探索、研究、实践,兴趣来了,尽头足了,注意力集中了,思维也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油然而生了,学习怎能不有效呢?要想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经久不衰,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摆正教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废弃师道尊严,在教学中以极大热情关注每一位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用真情实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烈情趣。其次,教师尽可能地运用启发式谈话、情境创设等各种新颖教学手段和电脑动漫等现代教学技术,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我以播放海底世界录像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海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海底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三、反思是正确思维的根本保证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它能让感性的实践升华成理性的经验。有个性、 有主见的孩子是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儿童敢于直抒胸意的优秀品质,也要注重培养儿童勇于直面自我的良好个性。在整个教学中,要善于用科学的眼光,敏锐地捕捉时机,及时激励、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我,通过不断反思自己、不断解剖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自己正确的思维形成。例如,在学习《蘑菇奖给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就“蘑菇能不能奖给小黑兔”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经过辩论,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将蘑菇奖给小黑兔,理由是,在比赛前妈妈并没有规定比赛要求,也没有指定比赛对手,小黑兔选择弱者轻而易举地获胜是聪明的表现。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如果你是一只小兔子,愿意做一个像小白兔一样勇于挑战强者的人,还是做一个像小黑兔一样轻而易举战胜弱者的人呢?哪一种人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经过思想斗争和思维的不断碰撞,孩子们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清醒的认识,个个表示,要向小白兔学习,敢于挑战强者,做一个勇敢的人。此后,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对蚂蚁的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和蝈蝈的懦弱懒惰的性情,又进行了一场讨论。可喜的是孩子们已不再向学习《蘑菇奖给谁》时那样人云亦云了,他们开始大胆地、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蚂蚁和蝈蝈各有各的劳动观念,但自己更欣赏蚂蚁,做一个勤劳勇敢的人,不愿做“无远虑”的蝈蝈。 从两课讨论的情况看,似似乎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差异,但却透视出来两种不同的思维,两种不同的思想。如果我们听之任之,忽略这一细节,不加引导儿童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事物,审视自我,就会严重阻碍儿童崇高的人生观的形成。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该宽容时就宽容,该苛求时一定要苛求,否则将会导致儿童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只有常常启迪他们审视自我,自省自悟,才能养成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优秀品质。

四、质疑是创新的前提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4

(1)精读课标,剖析“标准点”

认真学习分析课程总目标,明确本学段的阶段目标。对阶段目标中提出的每项规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并作“度”的分析。再将每一项目标要点分解到年级、单元、课文、课时。

(2)解读学生,找准“联结点”

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寻找建立联系的基点,确定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研读教材,寻觅“成长点”

在明确课标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对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每一目标点的掌握水平要求,寻觅学生发展的“成长点”,以便确定目标的适度、深度和广度。

二、精心预设教学流程

一是沉浸。要沉下心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沉浸于教材之中,进入教材角色,解读教材。体会作者的思路,明确自己的教路,看透重点,吃透难点。

二是丰盈。除了要自主探究以外,还要合理运用集体备课的资源,共同交流研讨获取的有关文献、信息。

三是取舍。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特性、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和设计。

四是设计。在上述三个环节完成的基础上,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反应,并进行对策打包。

三、关注动态教学过程

作为对课堂高效教育的诉求,我认为,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话的多元

首先,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一是教师可以“再现”文章的美景佳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例如:学习《草原的早晨》(国标本第二册)一课时,可以开展“假想旅行”活动,“我们乘北上的列车到草原作一次有趣的旅行,请同学们闭上眼晴。火车开啦,呜……咔嚓,咔嚓,呜……车窗外一片漆黑,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一点……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四点,火车已进入辽阔的大草原,……啪,啪,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快看呀,草原已从睡梦中醒来……”披文入情,由联想产生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是教师可以通过表情朗读的方法,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例如教学《木兰从军》一课,可以通过朗诵《木兰辞》与学生进行沟通,拨动学生心弦。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在附和的摇头晃脑中,走进文本。

其次,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们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可燃点”,唤醒、激励学生与文本对话。

一是要抓住文章中写的精彩的“美点”,与文本展开对话。可以通过抓住“文眼”,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想像,产生不同心理体验,感悟文本内在的精髓。例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国标本第九册)时,抓住“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抓住句中的“放”字与“扔”“丢”等词语作比较,即时表演,展开想像,体验心境,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文本的内涵在比较中得以领悟,收到“一览众山小”的教学效果。

二是要抓住文章中写得精彩的疑点、矛盾点,与文本展开对话。学生可以通过抓住教材中的“可疑点”,深层次对话,获取新知。比如:“‘20分钟。’‘够了。’船长说。”(《船长》国标本第十一册)激疑:真够吗?当时的情况下,船长真有把握吗?他能说不够吗?此处设疑,可使学生“大进”――有力地指向文本的中心,使船长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这些“矛盾点”“可疑点”,在小语教材中比比皆是,值得咀嚼,揣摩,玩味。

三是抓住文章中写得精彩的空白点,与文本展开对话。一种是可以通过抓住文中的空白点――“……”等,适时展开补白对话,从而丰满文本。例如,学习《黄山奇松》(国标本第九册):“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虎,有的形似孔雀……”时,可以紧扣“千姿百态”,抓住空白“……”,展开联想和想象,产生心理体验。

第二种是可以通过抓住文末的空白点,适时展开补白对话,使学生产生高效的体验,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学完《蚂蚁和蝈蝈》(国标本第二册)一课后,教师随即抛出,“炎热的夏天又悄然而至,今年的这个夏天蝈蝈们将会怎么做呢?”(答案是多元的)……

再次,实现师生与教学环境的对话。

可以通过先播放与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音乐,造成特定氛围,催人动情,拨动学生的感情之弦;或者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合成的媒体课件给人带来强大的感官冲击力,情景再现,促人求知。

②建构的自主

建构主义教学论的灵魂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去主动建构。

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去主动建构。上课伊始,我们可以围绕“把你读懂的地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考大家”来交流,相机渗透建构、学习的方法(从字词、内容、结构、朗读等方面)去认知,去自主建构,去学会提问。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状态中,主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去同化外部的教育影响。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和排斥,并使之与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有选择地把它们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其次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经历和体验中再建构。可以围绕“再读课文,把你这次又读懂的地方或新发现、新体会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考大家。”,让学生再次亲历语文情境,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与他人沟通。通过自主的建构,再去揣摩,再去品味,再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和排斥。

最后让学生在探究发展中再建构。可以围绕“自由读课文,把你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学。”让学生直面问题或困惑,挫折和失败,激发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人性的丰满

一是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例如在学习《钱学森》一课时,通过一边欣赏我国神舟航天系列发射场景,导弹发射场面,一边聆听配乐《龙的传人》曲调,披文入情。接着通过钱学森的两句话,围绕“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体会到什么”展开学习文章,感受钱学森的人格美、爱国情。最后通过跟唱视频《我的中国心》奠定学生的情感的基石。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去唤醒学生沉睡的美好人性,不断地培植这种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地滋生起来、强壮起来、挺立起来。

二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也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例如学完《蚂蚁和蝈蝈》后,可以带着孩子们课余去观察蚂蚁“运送物资”的“忙碌景象”…… 进一步巩固和丰富文本的价值取向。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5

一、内容简约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的地方很多: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要关注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但在具体到某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整合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只能致力于其中的一、两个方面,为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服务。然而,现实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飘渺虚浮的背景介绍。如在教《卢沟桥烽火》一文时,有的教师怕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困难,就从日本扶植,到窥视东三省,到“九一八”事变,到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的沦陷,一直到卢沟桥事件的前因后果,详详细细、洋洋洒洒地讲了大半堂课。语文课简直成了历史课!这篇文章的侧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理解、积累和运用,这才是我们要花大力气的地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第1自然段的内容,简要地介绍当时的形势就可以了。我们应让内容简约些、切实些。

二、过程简化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内容的载体,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完美实现教学目的,这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执著追求的目标。然而,如今的课堂,使原本应该是简单而快乐的语文学习,却因为“天衣无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而使学生“忙于追赶、急于应付”,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忙碌而无所作为”。

当然,过程简化不仅仅体现在“预热”和课堂的导入环节上,还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上。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进入课题后,统领全文的只有两个问题:“林冲是()的人,洪教头是()的人。”主旨鲜明、纲举目张、以简驭繁,让人由衷感叹。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酝酿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简化”反而扩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形式简便

一些教师以为,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于是,他们往往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制造花哨的、时髦的“壮观”场面。比如一次听《小动物过冬》一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与生字宝宝交了朋友,老师想查看一下你们有没有将它们忘记?(出示词语)

(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师:我们来开火车怎么样?(生:好)火车火车谁来开?火车火车我来开!

生:火车火车我来开……

可能这种形式一开始还比较新颖,能吸引学生,但用多了学生就不觉得新鲜了。更何况那咒语似的一句“火车火车我来开”,每个学生读前都要念一遍,这不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吗?

表演型更是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比如一位低年级教师在教《蚂蚁和蝈蝈》一文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它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那副情景你们能模仿出来吗?请小朋友们同桌两个人一起来表演一下。

(全班学生同桌模仿表演)

师:好的,可是还不够用力,谁再来表演?

(一组学生上台表演)

师:不错。但背得不够重哇,腰都不弯呐,谁再来表演?

(又一组学生表演)

师:表演得很好,只是看不出拉粮食啊,谁再来表演?

(又一组学生表演)

一句话重复用了十来组学生表演,才算达到了老师的要求!这种庸俗冗长、程序化的表演,不但不能增强教学的效果,而且干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篇6

一、细读童话,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最新要求就是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小学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就是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起步,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有效推动学生语文学习,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因此在童话教学课上,教师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和赏析。例如一年级下册中的《蚂蚁和蝈蝈》这篇童话,教师带领小学生通过多次阅读课文,重点对蚂蚁和蝈蝈的生存状态进行比较。在炽热的夏天,勤恳的蚂蚁在挥汗如雨地存储粮食,而蝈蝈却在大树下躲懒栖息。结果呢?到了严寒的冬日,蚂蚁和蝈蝈又变成什么样了呢?引导学生对这个小故事产生感悟,让学生独立分析故事的寓意。细读童话,则要细到每一个字,比如文章最后“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可以询问学生此处为为什么用了“躺”字。通过挖掘细节,会意故事内涵,提高理解能力。

二、熟讲童话,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

提高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是一项异常重要的教学目标,记忆能力不仅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更为学生日后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帮助。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要求学生熟记并能脱离书本讲出童话故事,就是提高小学生记忆能力中最不枯燥的方式之一。童话故事较为有趣易懂,小学生通常对其充满兴趣,众所周知,结合兴趣进行记忆,记忆才会又好又快。例如在学习《狼和小羊》这篇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先按照课本内容给学生讲一遍故事,再通过多媒体动画播放,给学生动态展示故事内容,在数次记忆之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脱离课本熟讲故事了。记忆能力可以从记忆的速度和记忆的精准度两个角度进行考察。而记忆速度的练习可以通过背诵比赛,限时背诵等模式强制进行。记忆精准度则需要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长期练习。

三、演绎童话,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当小学生能熟练讲解童话故事时,语文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分别饰演故事里的角色,依照对故事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充分演绎故事主角的神态,动作,表情及语调等。表演童话故事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对故事的记忆,另一方面,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狐和乌鸦》的故事时,语文教师可以将同学按照座位进行两两分组,让学生自行分配角色,再给予学生排演时间,最后邀请学生登台表演。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不需要完全拘泥于课文,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自行编排。因为如果按照课本进行的话,扮演乌鸦的同学可能只有“哇”这一句台词,如此学生首先不能过足表演瘾,其次也起不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编造台词,利用台词将受骗后乌鸦或愤怒或遗憾的心情表达出来。例如“啊!这狡猾的狐狸!”“啊,我美味十足的肉啊!”

四、撰写童话,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评价

合理的课堂评价是生态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一个有效途径。如何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相结合。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几点谈谈对生态课堂中有效评价的认识。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是课堂学习质量的保证,有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评价。

(一)评价多激励

评价一定要以激励性为原则,我们知道,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因此,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例如,学习《蚂蚁和蝈蝈》一文时,我请学生读“夏天真热”这句话,我是这样评价的:“有25℃了。/30℃了。/老师热得都要脱衣服了。”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兴趣十足,都非常投入。有时候,我还会这样评价:“你的朗读都能和播音员媲美了!”“你的朗读仿佛让老师看到了这美景。”“你真是作者的知音啊!”当然,激励还要注意一个“度”。针对平时语文学习较弱的学生,我也会鼓励他:“你回答的声音真响亮!”“你的朗读比昨天进步了。”等等。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也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坚持激励性评价原则,对学生合作学习中行为的转变,他们点滴的进步,教师都应该及时发现,及时评价,对此表示欣赏与肯定。因为,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可以断定这种能产生积极或令人满意结果的行为,以后会经常得到重复。通过这种评价,不仅使学生的外在行为发生改变,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评价要适时

评价的最好时机并不是说在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汇报后,更多的应该放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当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生争执,教师即可进行评价,并在评价中寻求好的方法。当学生小组活动表现出色、有创新时,及时的评价是对其他小组的引领与示范。当学生在汇报时没有头绪,无所适从,找不着方向的时候,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便是一种帮助,帮助其走出窘境。

(三)评价可“规范”

这里的规范并不是给孩子硬性规定怎么去评,一切按教师的意思行事。而是在发现孩子总是“吹毛求疵”之时,建议他用一些教师提议的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

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更能培养学生大胆自信的性格,更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

(一)组内互评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予以评价,而学生间的评价却是多向的、全面的。这样学生可以看到他人的长处,为他人提出建议,以促进相互间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除了读课文,回答精彩的同样可以得到一颗星。每周还会进行一次评比,看谁获得的星最多,参加班级的语文之星评比。组内成员间的相互评价能使学生在与同伴的磨合中,不断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二)组间互评

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由个人间的竞争变成了小组间的竞争,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目标,向着语文优秀小组迈进。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促进了小组之间的交流,使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也可以锻炼学生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互相评价,促使小组合作共同努力,共同进步。长此以往,学生定能养成正确合作的习惯,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提升。

三、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主体对自己表现的认识与批判。通过评价,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我,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这样的自我评价,教师已经无需多言,朗读者在自我促进的同时,其他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在提高。平时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也能积极参与,有学生就这样评价自己一堂课的表现:“我觉得我今天回答的声音比以前响亮了。我在小组合作中得到了同学的帮助,下次我也要帮助他们。我觉得自己今天举手还不够积极,下节课我要努力。”通过评价,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8

一、句型练习,写出一句正确的话

写出一句正确的话,要教师还必须进行句型指导。首先让学生认识句子的“四素”,即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练写之初,可用课文中的句子做例子。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了做什么?要写“四素”句,我们可以从语文书35页 “三素”训练开始。例子:鱼儿在小河里游。人物换成了动物:鱼儿;地点:小河里;事件:游。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句子要素后,让学生进行自由练习,首先可以完成书上练习。即(1)燕子在____________。(2)蜜蜂在____________.(3)布谷鸟在____________。(4)_________在__________。另外教师还可以再出题,加入时间逐步训练学生写“四素”句。反复练习,可为以后的写话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让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生根,为写话服务

无论是书上的哪篇课文,它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即:学习生字以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对课文进行感悟、体验,这尤其是低段教学的好方法。营造写话环境,就可诱导学生从简单的句子入手。比如《蚂蚁和蝈蝈》这课,让学生在文本语境中与词碰面认读,在感悟课文内容时,就可以抓住满头大汗、自由自在等词语。抓住这些能突显童话角色鲜明特点的词语,既拉近与角色的距离,又帮助学生学好语言,还可以在巩固中能简单运用。再比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算不上难点。但渐渐这个词有点抽象,为了让学生明白瓶子里的水是怎样渐渐升高的,我就是当场用半瓶水做实验的,让学生观察石子投入瓶子后水的变化,使得学生对“渐渐”一抽象词理解更加形象化,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接着我让学生学着用“渐渐”说一句话,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积累了语言,提高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可以抓文本中各种类型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写完一句话,比如《探母》中的“一边……一边……”、《好学的爸爸》“一……就……”《月亮和云彩》中的“是……不是……”等等。

总之,低年级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训练,深入到语言文字之中,在文字中挖掘思考,从而训练学生的语感,让字词教学为写话服务,这是我感受最深的。

三、展开适当的想象,为写话提供素材

儿童的心灵充满智慧与幻想,洋溢着个性与灵动。如何激发学生睿智、灵性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去想,自己去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试图将学生带入课文的场景之中,发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童话语言。如在《蚂蚁和蝈蝈》教学过程中,如:让学生想象蚂蚁还会怎样搬粮食,设计“他们有的________ ,有的________ ,有的________ ,还有的________ ,个个满头大汗!”学生则说扛、抬、拖、运、拽等等;这一训练以课文为原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扩展课文的内涵,创造出一种源于文本语言的另一种自己的语言。以及“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让学生补充除了书上说的唱歌、睡觉,还有蝈蝈在干什么?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个个________。”这两则填空,既是结合文本的句式训练,又使文本阐发的画面立体丰满起来。再比如说,蝈蝈过冬时又冷又饿,他们在干什么?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 ,还有的________,个个________。为了掌握“有的……有的……个个……”这一句式,我还设计了:1、操场上,小朋友们有的________ ,有的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个个________。2、菜场上,小贩们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个个________ 。3、________ ,有的________ ,有的________ ,还有的________ ,个个________ 。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就应抓住这些典型的句型进行合理的想象训练,可以让学生先说再写,循序渐进最后达到连句要求。虽然这是二年级的要求,但一年级就要打好基础,不放过任何一个可锻炼的时机,不断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四、抓好看图写话,培养观察力

看图写话是培养、提高儿童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

指导学生看图时可先从整体入手。如果是以人物为主的,主要抓住这几个问题:图上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有谁,在干什么,心情如何,事情的结果怎么样? 如果是以景物为主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在指导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由于一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我们可以教一些简单的方法,比如从天空到地面,从远到近的等等。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 精讲多练 方法多样 读说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打个比方,“朗读教学”与“语文素养的培养”有时就如“桥与门”的关系,桥是通往门的途径与手段,许多人停留在桥上看风景,而忽略了继续通往门,忘了叩门,那么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将会黯然失色。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读说结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创新评价,享受朗读的快乐”的尝试,旨在加强语文实践,以读为本,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精讲多练,朗读流利

低年级课文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通过自己的口,运用准确的语音、停顿和语调,把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现实的有声语言,从而完成书面符号的“言语化”,这是生理、心理共同参与生成语言的过程。如果学生真能读得正确、流利,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这可不是简单的过程。于是,我把一节课的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能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工夫。如在首次读课文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宽松、愉悦、无压力,读得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检查朗读时鼓励学生抢着读,让学生感到竞争的愉悦。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有没有读错,有没有读破句子,给机会让你来读,让学生在认识他人不足的基础上更好地投入到读书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培养朗读能力。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方法多样,让读入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

1.范读。范,即榜样。范读,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最直接的导读方式。范读,其功能有三点:一是引领着学生去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即要通过重音、语速的变化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是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2.领读。领读就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恰当地引导,以启发学生读出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情或意。朗读中,学生领会了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并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富有感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义,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3.画读。画读就是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笔画出来,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形象、鲜明起来。这样,通过对视觉感官的刺激,生发对课文的感悟。

如《爬天都峰》一课有这样的描写:“……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要求:边读边想象,用最简单的线条画出来。画图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刻领悟课文主旨的过程。

4.伴读。伴读即在朗读中伴以音乐,使学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氛围之中,将读书所感所悟在朗读中充分地表达出来。但需注意的是:首先,所选取的乐曲要得体,与朗读内容所抒之情、所表之意相吻合;其次,音乐的声音要调控合适,切不可喧宾夺主,只闻音乐响,不闻读书声。

三、读说结合,促进思维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教学中把读与说结合,共同训练。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我在教《蚂蚁和蝈蝈》时,先向学生提出:蚂蚁和蝈蝈谁做得对?为什么到了冬天,蚂蚁可以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呢?让学生先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围绕两个具体的问题再思考:(1)夏天时,蚂蚁在干什么?(2)夏天时,蝈蝈在干什么?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仔细体会。学生很快找到了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表现,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蚂蚁在夏天的付出到冬天有了很好的回报;而蝈蝈的懒惰决定了它们在寒冷的冬天只好又冷又饿,直至死去。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当然,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既能提高说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晓解“读”的要义,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成了现代阅读教学亟待探究的焦点。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教师的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教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道绚烂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