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反思优秀9篇》
关于高中生物“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反思07-18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下是勤劳的编辑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优秀9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 篇1
一、一纲多本下的教学
1、教师教学应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新课程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的教材并存,而且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能够改变过去把课本当成金科玉律,让学生死记课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记得98年上海高考有这样的一道题目:
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
A、蛋白质B、脂肪C、糖类D、水
题目的答案是D、水。这样命题的依据是因为课本上有“水在细胞中是最多的”的语句,命题的立意是考查考生推理的潜力。各种科学证据证明答案就应是脂肪,但是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依然坚持错误的答案,一个方面因为高度相信高考题,另一个方面为了保证考试的时候能够那多拿2分。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从中也能够折射出以往的生物教学重结论、重识记、重应试,轻过程、轻实证、轻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等弊端。一纲多本,高考直接使用某个版本教材的原话直接考查的可能性减少了,这就促使我们教师教学从以往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转变,既尊重教材,又不盲从教材,带着批判的眼光利用好教材,教材是一个呈递知识的范本,不是“圣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让学生不要盲从、迷信权威,要带着质疑去学习、去理解。对知识要持续一种开放、动态的认识,而不是把它当成封闭的僵化的教条对待。
2、重视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不一样版本的教材,知识点的组织、语言叙述、编排的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差别,高考不可能依据教材来考核,我们如何对待这种差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答案就是抓住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有一些近似戏谑的生物学明言如“事实比想象离奇”、“生物学唯一的规律是:生物学中的概括一律具有例外”正是从侧面说明了生命世界的纷繁复杂。由于生物多样性等原因,生物规律既有普遍性,又又有它的特殊性,生物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概念的发展,概念的发展是认识的进步,理论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抓住核心概念的教学就是抓住了高中生物教学学的重点、主干、提纲,既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又能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譬如,免疫的资料以前是放在选修来学习的,此刻放在了必修3,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增加对“稳态”这个核心概念的认识。
二、要正视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重视实验不仅仅体此刻考纲有20个基础实验的上,体此刻课本超多的科学史上,更体此刻对科学探究潜力的明确要求上。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鲜活认识,破除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神秘感,不再觉得创造知识是高不可攀的。对实验教学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不可为了实验而实验。譬如科学探究潜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它细分成不一样的细节,融入20个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在回顾科学史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史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哪些人在何时做了哪些事。实验不仅仅是学习的资料,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策略。以什么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要根据实际状况来思考。学生动手潜力强,能够多以探究的形式,基础差的能够先学习理论再实验验证,学校硬件环境差,能够多做演示实验。
三、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仅是口号
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另一方面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要求我们要了解学生,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分层要求,实行有坡度的教学设计,照顾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注重不一样学生的情绪体验,分层辅导提优补差,加强学法指导,个性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了解他们的学习计划、指导他们阅读教材(参考书)、如何听课、如何做好笔记、用好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2、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
不管是传统的讲授演示教学还是探究式教学都是教学的有效手段,我们要根据不一样的资料采取不是的形式,对强调知识呈递的资料我们能够去用讲授演示教学,对一些蕴含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的能够探究式教学。一些简单的资料甚至能够用自学辅导法,课后自学法等。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篇2
本学期我校使用的是全省统一实施的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发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音乐教材。该教材全学期共分5个学习单元,共计新授课时13教时。根据教材内容,依据学生接受能力程度,在使用该教材中,对部分单元内容加以调整,适当进行了增删,全学期实际新授课时10教时。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9个班音乐教学工作,周课时9节
三、学期音乐教学反思
总结本学期音乐教学,我坚持贯彻音乐课程的“培养兴趣,发展音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情操”的总目标,把音乐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落实到让学生喜欢音乐、爱上音乐课方面上来,把教学中的过程及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把知识技能融于学生喜爱的各种趣味性实践活动来体现,把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做为教学目标来设置。在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注重音乐实践的基本理念,并认真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积极思考面对学生教什么、谁来教、对谁教、怎么教,预见目标能否达到和实现,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原则。通过每节课的教学不断检查已成的教案,针对课堂教学的进展,学生的需求,及时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深入挖掘音乐教学资源中的音乐审美要素。将围绕学习材料中的审美要素的体验和表达设计出明确的学习行为渗透在教学目标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学习内容中审美因素,课堂中的语言美,选择美的音像,动作美,音乐作品处理美等。将这些点滴的美贯串整节课中,使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步步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以音乐为主体,追求教学环境的美和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设计适合学生课堂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听,看,唱,舞,表演,创作等,使学生在音乐活动实践中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更多的美,在追求美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享受美,在表现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我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构思上也积极结合新课标理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较好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如:同时把听音练习、情绪感受等“双基”很巧妙地融入聆听欣赏中,并将其与歌唱、表现和评价几个环节构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体验,获得对音乐知识的认识与提高,取得 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比较注意渗透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学生看指挥唱,看指挥进行创作表现,引导学生把握歌唱的力度与控制气息运用等都做得很好。从教育手段上看课件制作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精心雕琢,体现“无言的教育”和“有声的教育”不同教育功能的并举与统一。我想,如果每位音乐教师都坚持这样设计教学,实施教育,相信音乐鉴赏的学习对高中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必然会与音乐审美素养同步得到提升。
总结上学期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就现有条件还不够完全满足学生的愿望,需要在今后、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提高诸多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希望。 从现有的音乐教学资源来看,教材上的内容还不够丰富,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要完成单元主题目标,还远远达不到要求,需要从各方面加以汲取、补充,而问题是有些急需的课程资源却难以寻觅,“巧妇难为无火米炊”,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难以表达,学生难于体验,接受的现象。
因为刚从学生转变为老师有时因各种因素,心理上有时产生的稳定及厌烦情绪,特别是在工作压力大,备课受到阻碍时,情绪易产生波动。这种不良情绪有时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甚至无意间伤害了学生,我觉得这是值得自己认真反思的问题,做为一名老教师,无疑这是错误的,不该发生的。原则地说,这是职业道德问题,是敬业态度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坚决纠正。
回想上学期我感觉自己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中的自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充耳不闻,学生对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热情。因此我这学期每堂课前都要尽力搜集、准备大量的音像资料,精心备课,多让学生“动”;高中生思想逐渐成熟,具有自己一定的世界观,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判别能力,单纯的听觉欣赏也许太“闷”,很难提起兴趣来,于是,我准备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次实验,让学生“动”起来。 在课前设计时,我想突破欣赏课沉闷的模式,在教学方法的模式上设计较多的活动,尽力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拓展参与点、扩大参与度,看看是否能让课堂 “活”起来。
我想在下学期的音乐课应该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激发和提高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们喜欢音乐课!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篇3
针对我校高一美术新课程模块教学的一些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新课改对高中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其条件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国家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实现美术课程各模块的教学要求,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更高要求,要求在高中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备能开设3个或3个以上模块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就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
其次,新课改对美术课堂的要求。为了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去,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所突破,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 ”之类的老套数,学生们便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样的讲解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当然也就没有任何欣赏的意义了,更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鉴赏模块中,常常要作一些诸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作品意义的阐述。这还不够,还需要进行较深入的艺术分析,包括形式美要素和技艺处理方面的知识,只有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增强,才有可能更深刻的认识作品的内涵,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分析作品的方法才有可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悟。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在参与中从体验出发,运用比较的方法,积极开展对作品的评论,在活动中增强能力。
美术欣赏教育是以视觉欣赏为主,欣赏教学所需的范图和音像质量要精美,缺少必要的设备设施和辅助材料、资料,势必使美术欣赏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我具体做法是:利用学校的幻灯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手段,通过对图像的欣赏,比较(横向比、竖向比),提示、议论、提问,最后总结归纳。有的内容还可配放音乐。,如抽象画蒙特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的欣赏等等。视听结合,如临其境,再辅以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指导思想的介绍,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作品效果的体验。
在雕塑模块的教学中,我结合具体情况开设了石膏雕塑,将教师讲解、示范、启发、引导和学生动手实践、思维拓展结合起来,开课过程中,我和学生之间有了很好的互动,学生之间也获得了充分的协作交流,模块结束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艺术教育不会在短期内看到效果,但却是影响人一生的教育。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给学生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4
高中生本学年我担任高一5个必修班的生物教学工作。其中有强化班也有普通班,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有所不同,需要不断地调整角色和情绪。对于近来教学工作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1、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2、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象分析。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二、课中反思,以下是我在以后的课堂中自己应该完善的地方。
1.应该多做练习,这样能迅速把握重点、难点和常考点。
2.每节课都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练习,比如,讲到生物的特征时,就要求学生课后讨论:结合本节知识,人作为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提高学生的兴趣。
3.每节课讲完后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相关重点知识背下来。
4.对平时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本、不带课本的同学及时补救。可以让他们在放学后留下来抄笔记或课本,或者背课本。
5.想尽办法寻找实物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知识。比如“做细胞的模型”时,可用月饼盒、硬纸板、玻璃片等等向学生展示实验用具;讲到种子植物时可多带几样种子观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学的知识就在身边运用。
6.多举例子让学生更明白。比如讲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课本上是这样举例的: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学生对于“太多”“过多”“十分”“非常”之类的程度词能基本理解,但如果老师在讲课时把这个例子改为:如果适合放牧1000只羊的草场,你放了20xx只将会怎么样?这样学生就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篇5
李雨(化名),女,高二学生。读初中时是一个成绩非常好的学生,每次考试基本上名列前茅。可是中考考得并不太理想,但还是勉强上了我们这所重点高中。高一时曾考过年级前一百名,她告诉我这学期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可是却没有达到她想要的结果,名次不进而退,她感到很迷茫,总觉得自己是不是脑子太笨了,不是块学习的料。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致与现在一天到晚都没有什么学习的劲头,精神也不太好,总是觉得自己怎么会这么没有用,辜负了家长和老师对她的期望。从她的班主任及同学我还了解到李雨非常用功,很要强,有几次因为考的不好还会在班级流眼泪,劝都劝不住。
案例分析
我觉得,该生表现出了过强的学习动机,并由此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情绪障碍,导致了其厌学,情绪低落。当然这也是一种心理失衡的表现,心理失衡是指个体的愿望、需求得不到满员或遭受挫折、经历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紊乱的状态。心理失衡时一般都伴有认知上、情绪上的不良反应,经历着一种痛苦与矛盾的情绪体验。心理失衡后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调节和控制,就会使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意志、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严重者会使人的心理瓦解,使心理活动本身各个方面的协调受到严重破坏以至丧失理智,失去自制,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给个人造成危害。不过,李雨的情况还不至于那么糟糕,她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她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模式。她认为自己努力了就应该有回报,就应该有好的成绩,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并让其认识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在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认知模式发生改变,从而放弃不合理的信念。一旦学生放弃了不合理的信念,她过强的学习动机就会减弱。就能更正确的认识自我,重新找到信心,克服由于信念不合理造成的厌学情绪和心理。
辅导过程和辅导策略
首先,让其认识问题的本质。表面上看是考试失败导致的情绪问题,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的不合理的信念与任职,导致了心理状态的失衡。教师在心理辅导时不能一味的分析其考试失败的原因和学习方法上面的问题,这样往往会让学生看不清楚自己的真正的问题所在。因为学习上面的问题总是存在的,它也许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停滞不前或者下降的原因。但却并不是最本质的根本性问题。当困扰学生的不合理的认知被澄清之后,再来讨论这一问题,学生会更能够接受。也更有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其次,帮助其分析不合理的情绪特征。本案例中不合理的情绪主要是指绝对化要求。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等等,当事物的发生与其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受不了,就会陷入难以接受的情绪困扰中。
最后,在其正确认识自己学习动机,建立正确合理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学习的建议与方法。建议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支配学习时间,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学习中,除了教师,至少还有三位特殊的“老师”,也是我们学习中的良师益友:自信是开发巨大潜能的金钥匙。不管什么时候,每个人可供开发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只要自己敢想、敢做,永不服输,就一定能成功。自信是学习中的第一位老师。课本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二位老师,课本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它随时伴随在我们身边,每有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应当是查阅课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三位老师,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传递,更需要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结果
一个月后,李雨的厌学情绪明显好转。表现为她已经开始接受了现在的学习和考试成绩,开始思考如何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而不是在一味的陷入“努力”就等于“考好”的思想不能自拔,而且整个人也变得很开朗,再也没有出现过很情绪化的事情发生,考试成绩也很不错。
高中生物教学个人反思 篇6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要求做到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向。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组讨论,首 先要摆正探究学习中教师的位置。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教师要适时的“显”和“隐”,所谓“显”,就是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机会,诱发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适时加以点拨。所谓“隐”,就是指教师要在学生主动性发挥时,心甘情愿的让出“表演”舞台,敢于让学生自己探究创造。因此,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有时要明确告诉学生,有时要故作不知,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次,是让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目前,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问题或困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
那么,在解决问题时也应让学生参与。但从我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往往要按我设计的问题来参与讨论,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来进行。现代教学要求我们从教师主观、武断地控制教学节奏转变为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学习过程则是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过程。
二、关于把握讨论的恰当时机
为了使合作、探究学习不流于形式,并且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一般说来,在以下几种情况时比较适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一是在知识理解的关键处,即课文重点、难点处。二是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或在相似的段落学习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归纳学法,然后运用学法指导学生自学,得出结论。三是在遇到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处,即课文的发散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散学生思维,力求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而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性的滥用讨论教学,一些简单的问题也让学生讨论,这就使讨论、探究失去了意义。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还没有形成之前,他拿什么去讨论?仔细琢磨,应该让学生对照注释,查找资料理解大意之后,若有疑难再进行小组讨论,效果必定会好些。
三、关于讨论的时间及形式
我们在教学中常有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探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便很快终止了大家的讨论,致使许多课堂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出现以上现象有其原因,如时间的不充足直接制约课堂探究学习的深入展开。而事实上,既然组织了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就应想方设法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就只会流于形式了。而对探究学习的形式,我想不外乎有:全班探究、小组探究、同桌探究、好朋友或同观念探究等。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灵活采用不同的形式,充分鼓励那些不爱发言或不敢发言的同学多说,同时允许探究出现不同结果,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鼓励学生求异思维,鼓励百花齐放。
在教学中,只有积极、合理、适时的运用探究学习,由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才能变“学会”为“会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人。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7
教学反思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但是却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实现学生成绩和教师业务能力双增长的重要抓手,本文就该话题进行分析,望能有助于课堂教学实践。
一、教学反思的两个方面
新课改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既是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也是高中生物教学的结果,说它是过程,那是基于它对学生的发展来说的,说它是结果,自然是从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果来说的。生物教师对于自己课堂的评价最终还是来自于自身教学过程实施的有效与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学生。教学的一个阶段结束,教师应该及时地反思学生所获取的成果。学生的获得具体表现在学生生物知识点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发展、生物学习方法的掌握、探究创新合作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对于生物学科价值的科学认知等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二是来自于教师。高中生物教师的反思包括对于学生现有水平的重新认知和了解、重难点的精准把握、实施教学的方法手段的有机组合、自身教学理念的变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的'切入点、现有教学环节的整改、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等等。尤其需要教师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变化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高中生物教学反思的分类
按照教学进程的阶段性来分,高中生物的反思可以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我们都比较注重课后反思,其实课前反思和课中反思也很重要。
(1)课前反思,课前反思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基础水平、高中生物的基础理念、教学内容的确立、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教材与学生的有机联系、重难点的精准探究、适合学生的教学可用的手段方法、怎样启发学生、怎样促成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宽度,从而设计出完整而又贴切的教学案例,做好课前的充裕准备。
(2)课中反思,课中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活动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课中的反思,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教学意图和设计在学生身上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反思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是否高效有用,教学环节是否紧贴重难点展开,节奏是否把握得当。高中生物“课中反思”就是教学过程的反思,是师生围绕本课主题展开的一系列设疑、分析、类比、综合、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教师的教学,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活力的过程。新课改后的高中生物教学中,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坦诚相对,教师把自己的设计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推动学生解疑,学生敞开心扉亮出自己的疑惑、展现自己解疑的手段,用生物的专门性语言相互交流,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学习团体,一起参与问题的讨论,进行语言和知识的沟通和交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外显特征反思学生外显特征构成的原因以及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如何采取其他的措施来有效整改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把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由发散到集中,确保学生的思维在万般探索后回到正确的轨迹上来,使得自己的课堂高效而有序的进行。
(3)课后反思,其实也包括对自己课前教学设计和课中教学流程的再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的目标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作为设计的依据,启发学生多维度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教学的维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扬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比较、联想,然后解决问题。只有经过不同角度的探索之后,教师设定的教材的内容、重难点才能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学生也才能更加深层次地理解知识点的依据及应用。当然,课中的反思很多时候都是一瞬间的,需要教师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力。很多时候即使教师已经把课前准备的内容比较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了,但是学生并不尽如人意地能够按照教师的引导逐步理解问题的关键,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不停地把控教学的推进,及时地掌控教学的节奏,随时调整改变生物语言的应用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提高自己教学的把控能力,保证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反思不应该仅仅在头脑中存在,还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地将自己的反思记录下来,记录自己的反思感悟要有时效性,一堂课下来,对于自己上课时候的所得都是大脑中鲜活的存在,教师应该及时地把自己心里的感受、疑惑、反思记录下来,便于自己在下一步的教学环节中作出精准的分析和布置,也便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记录、跟踪和深入了解。
总之,不管怎样,高中生物这样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高中生物老师长久坚持不停反思,把自己的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扎实地推进,才能不断促进教师自我专业水平和能力的发展,才能不断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教师在做好自己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同事之间的交流,交流中可以验证自己的教学手段是不是先进,自己的教学理念是不是优秀,自己的教学反思是不是正确,并且通过交流,教师之间能够加强合作与交流,营造出相互促进的教育教学氛围,在交流中持续产生新的教育思想和灵感。再者,教师之间、甚至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反思,能把学生学习与成长中产生的优缺点更加敞亮地呈现出来,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思路、理念、方法,达到学生高中生物能力有力发展的目的。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篇8
一、教学目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上的许多理论和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归纳出来的,同时,化学理论的应用、评价也有赖于实验的探索和检验。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
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也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使用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教学措施:
1、注重实验预习,培养自学习惯,督促学生实验预习是搞好分组实验的保证。我们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求学生必须复习有关知识,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抓好实验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计划性,减少了实验操作的忙乱现象,提高了实验效率。
2、指导规范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分组实验教师少,学生多,时间紧。学生在操作中易犯一些常识性甚至危险的错误,教师要在学生动手之前,对重要的操作进行规范化演示,对可能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强调,同时要求学生之间自查互检、相互交流和配合。这样不仅保证了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协作精神。
3、写好实验报告,培养科学品质。实验报告是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知识升华为能力的途径。在实验中常有些同学忙于操作,没认真观察和分析现象,或“只观不察”缺乏记录,结果导致对实验过程印象模糊,写实验报告只好搬书照抄或凭空臆造,使实验的实践价值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在实验后也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整理记录,完成实验思考题,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促进感性认识的飞跃。对实验失败的学生,我们允许他们在分析原因之后,利用课余时间补做实验,修改实验报告。强调实验报告的撰写,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也为今后社会实践活动中撰写社会实验报告奠定了基础。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 篇9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其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进行了关于“初中生物隐性课程的开发”实验研究。根据本地区特点我们选择了“麋鹿苑”作为实践对象。
通过一年的实践,学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1)问题意识增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改变以前直接传授知识的方式,而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经过“困惑、提出问题、假设、解决问题、反思”之后,提高了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尤为可贵的是学生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用自己的头脑理解知识,不再轻易盲从。
(2)实践能力加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然而,创新也好,素质也罢。是教不出来的。只有学生主动“动”起来,到实践中去感悟、积累才行。这个学期我增加了课外小组活动。课的核心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活泼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学生通过参与课题,扩充了知识体系(如报刊杂志,大众传播,统计等),学会了诸如摄影,摄像,应用软件的技能,掌握并会使用计算机网络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3)情感体验丰富,协作能力增强:与这一代中学生在物质上的富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在“情感”上的匮乏。独生子女的孤僻、冷漠、不善与人沟通等缺憾都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实践活动中陌生的人和新鲜的事物让学生的情感经历了一次次的考验。而且,活动课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彼此学会了尊重、理解以及容忍他人,学会了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了欣赏别人。
(4)社会责任感增强: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探究,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还养成了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不满足与现状的进取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也懂得知识对于人、自然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开始尝试着关心他人、社会和国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对课题的反思:
通过初步的实践,我们认为,本课题的进行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情境阶段(选题并拟定计划)、实践体验阶段(调查研究)、表达交流阶段(总结分析并完成调查报告)。当然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情境阶段。
在这一阶段,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直观的感性的情境。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开设了一些讲座,目在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明确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进而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题目。
同时,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为学生准备的研究课题可以隐含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课题确定后,学生建立了几个研究小组,大家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条件、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开始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指导学生采用的方法包括:
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即通过观察、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等获取资料的方式,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
②调查研究。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动物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
③初步的交流。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表达和交流阶段。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一阶段是课堂教学最活跃,最精彩的阶段,学生前面的调查研究成果将在这里充分展示,学生将获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然后把他们的成果在每次相关课上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并且在交流、研讨中,其它学生要对研究小组的口头报告材料提出建议,对一些观点与研究小组进行辩论,,不论是讲的还是听的,都非常认真,讲的同学希望别人找不出毛病,使老师给出较高的评价,听的同学就希望多提建议,这也是一种才能的展示,教师对这些同学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因此对每一节课都达到了学习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