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 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优秀5篇)正文

《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编辑给家人们整编的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优秀5篇)。

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小学英语备课课堂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08-02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先做好充分准备,英语教学也是如此。虽然近几年来,在一些较发达城市,从一年级实施英语教学的做法逐渐普及,但至今,在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处于它的“婴幼儿期”,相关的教材、教参等教学资源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备课――极大地考验我们的智慧和能力。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可以从课标、教材、教参、教具和学生多个方面考虑,从初次备课到二次备课等多个角度思考,确实备好每一堂英语课,真正开展好课堂教学活动,使备课与课堂教学有效衔接,最终达到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本、以教参为辅,让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教材是课程的主体,是教师备课的基本依据。而教材首先是课标的充实和展开,是课标要求的实体反映,因此,备课应以课标为指导,再进一步解读教材。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不忘教参的辅助作用。

1.整体把握,总体备课

英语课标中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做了全面的描述,涵盖了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等。因此,备课时也要有总体意识。备课不是一节课一节地备,首先应该通读教材,对其有整体性的了解。

2.总体分析,灵活处理

在总体把握的情况下,针对英语学科的具体情况,应该再细化分析到每个module,每个unit,每个activity。众所周知,教材的编写、教参的撰写主要是面向全体的,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小学英语教材还同时处于不断地修改中,教参也并不那么具有针对每一堂课的实用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要调整某些activities,units,甚至是modules的顺序。

二、以学生为主体,使备课适用于课堂教学

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他们也必然是教师备课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常常是任教几个不同年段、不同班级。因此,备课――课堂教学时,都要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析同年段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考虑同一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

1.关注不同年级,分配合理比例

备课主体为低年级学生,课堂上要加大听说的比重:备课主体是高年级学生,课堂上就加强读写的力度。同样是关于Food这一教学内容,在三年级时,学生只能听、会说“Do you like fish?Yes,I do./No, I don’t.”就可以了。而到了五年级,除了听说的基本要求,学生还应该做到灵活运用“What did she have for dinner?Fish and chips.”并背诵相关的食物单词、根据提供的信息仿写句型。

2.分析不同班级,采用合适方法

同一个年级往往有2至6个平行班不等。英语教师有别于语文教师的“单包”(只教一个班),或者数学教师的“双包”(教2个班),我们常常是“多包”甚至是“全包”。不同的班级差异肯定是有的,有的差别还不少呢,所以在备课―教学时,都要充分分析各班学生的总体情况。在我曾经任教过的某个三年级2个班中,A班学生积极主动,善于接受;B班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思考。

3.面向不同个体,安排真实内容

不仅是不同年级、同级不同班的学生,就是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也是不一样的。考虑到目前学生的地域组合情况 ,在教学“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 时,我会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籍贯进行模仿造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三、以教具为媒介,促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如今的课堂早已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能“驾驭”得了的。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课堂教学的实施更是离不开一些辅助工具。已有的工具就在你眼见,你只需看见、或者是多一点发现;没有的工具,只要你能想得到,现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没有做不到的。

1.善用已有教具,减轻备课负担

学校在为我们提供教材、教参的同时,也准备了录音机、教学磁带、教学挂图、单词卡片等,电教设备配套完整的,课文光盘也会配套,这些几乎涵盖了英语教学必备的教学用具。善于利用已有的这些教具,将大大减轻老师的备课负担,更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拿教学磁带来说,纯正的英语语音的模仿难道不是保证学生英语发音正确性的最简便的途径?

2.挖掘有用资源,增添课堂色彩

“拿来”的固然好,但很多时候,“挖掘”出来的就更有意义了。《新标准英语(三起)第一册》Module的主题是“Birthday”。备课时,我特地查看了学生的生日信息,将该课安排在某个学生(比如是Mandy)的生日那天教学。一进课堂,一句“Happy birthday to you,dear Mandy.”给了Mandy一个惊喜,更使全班同学沉浸在举办“Birthday party”的喜悦中。接着,同学们发自肺腑的“Happy birthday!”“Here’s your present.”把教学内容都掌握了。一堂充满情感色彩的英语课就这么在老师的用心下让学生回味无穷。

3.自制补充媒体,丰富课堂趣味

课标中“教学建议”一节里提到:“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我们达到“开发英语教学资源”的层次前,能实实在在做到的就是不断地学习推陈出新的多媒体教育技术,自制出可用于英语教学的辅助教具。如果我们在备“Shenzhou V flew into space.” 时,上网下载一段“神舟五号”发射过程的视频并附上杨利伟的事迹介绍,课堂上一播放、一展示,何畏学生对这篇课文没有兴超?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学生的兴趣培养方法已经“胜人一筹”了,知识技能等其它一切“指标”还有什么达不到的?

四、以反思为契机,用课堂教学实践指导二次备课

传统的备课是教学之前的潜心设计,将教案物化,然后反复使用。课改形势下,新的教学理念对备课也有了改进性的要求。特级教师赵景瑞有个“全程备课”理念:课前的预设备课――课中的理设备课――课后的反思备课。学生是动态的主体,在教学中,很多时候他们的反应是无法通过课前的备课备出来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只有在用心观察,虚心接受,灵活调整预设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展开教学,真正实施有效的教学,因此课后的反思――其实也等于是二次备课就非常重要了。

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反思;教师成长

为了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小学英语教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英语教学过程,不断优化英语教学。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是一名教育者,同时也应该是一名研究者,通过反思不断实践,改进英语教学方式,丰富自身教学技能,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一方面它是对教师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指导教师不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对教师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整改进的过程。找出教学实践中与教学理念不符,甚至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反思,并且予以改正,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行为,使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第一,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能够冷静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策划组织者。在这样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教学特点,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第二,为教师提供了自我教育的渠道。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及时修正教学中的缺失,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研能力,增强教师的自我意识能力,从而提升其教学能力。第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反思是理论经过实践检验后的一项重要活动,教学反思能使教师对所认知的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内化,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助手。

三、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

(一)课前反思: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有一定的预想小学英语教师课前对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梳理,而且也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这一理念的重要体现。课前反思要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弄清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接受能力、学习特点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做出有效调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PEP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4Whereismycar?中Let'slearn的主要内容是方位介词in,on,under。课前反思要预想到,三年级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用实物呈现的方式更易于接受。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个小包,上课时带进课堂,用把文具放在包里、包上、包下的方式,让学生对方位介词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样的课前反思能帮助教师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课中反思: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加以调整,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突发事件”,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例如,PEP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3Atthezoo中Let'sspell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元音字母i在单词中的发音,列举了诸如:big,pig;six,milk等单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单词发音的共同之处后,可以启发学生找出其他有字母i,且有同样发音规律的单词,于是学生们找到了gift,it,is等单词,而且都具有与举例单词同样的发音规律。但是也有个别学生提出另外一些单词,如like,nice,fine等,它们也包含字母i,但教师能立刻意识到这些学生混淆了开音节和闭音节的发音规律,这时需要教师予以解释,澄清两种音节不同的发音规律。这样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本单元的内容,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范围。

(三)课后反思:梳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能够让教师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调整下节课的教学设计,不断丰富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例如,PEP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4Whereismycar?中的Storytime,教师为学生播放flash课件后并加以解释,随后领读对话。然而课后学生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如预期。课后反思时,教师意识到让学生们分角色表演故事,能帮助学生内化所学内容,于是在接下来的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让其自由分组,分角色练习对话。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总之,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三者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作用的过程。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养成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通过反思,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陈泗莹。生物学教师如何在教学反思中成长[J].新课程学习(上),2013(12):58-59.

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建构模式;推进成长;引领反思;提升内涵;探索创新;活化方式

当素质教育在小学基础教育领域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面对传统与教改、理念与现实的冲突,不少教师显得很茫然甚至感到束手无策,从而往往会产生诸多不良现象:一是能力不足,课堂上对教材把握不够到位,重点难以突出、难点难以突破;二是工作繁忙,教师陷入“匆忙上课――埋头改作业――订正作业――又匆忙上课――再改作业”的恶性循环中,疲于应付,甘于平凡;三是有志教改,虽然有诸多优质资料可供学习,但“单打独斗”,不得其法,效果微乎其微,实践中往往出现备课与课堂教学脱节的现象,生成性地调控课堂存在“难以招架”之遗憾;四是怕上公开课,或公开课沦为表演课,研讨功能得不到真正发挥,或无的放矢,公开等同随堂课,缺乏科研含金量。基于对上述典型不良教学现象的分析,笔者所在学校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同课题教学行动研究”为形式开展校本教研,即针对同一个问题应用不同形式进行行动性的研究。

建构模式,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针对师情,建构起同课题教学行动的不同运行模式。

同课例异师异教 同一个课例,形成几种不同教学设计,由几位教师先后在不同班级进行实施,比较、分析教师教材解读水平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反思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体现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如图一)。此种形式,主要适用于同学科同年段的学习方式差异较大的平行班级,或是具有不同的鲜明教学风格的教师之间。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针对学习情况不尽相同的学生实际,会选择各不相同的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有的甚至风格迥异,但其所追求的教学效益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以“我”为主。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同课例同师异教 同一个课例,形成几种不同的教案,由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班级前后教学,进行效果比较,教法比较,磨砺教师的成长(如图二)。此种形式,主要适用于教学艺术不够成熟的青年教师,或是特别有潜质的成长期教师。一位教师在备课组和教研组的共同帮助下,对同一个课例进行反复地“研磨”,面对不同的班级学生实际,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有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同课题接力式研讨 同学科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上同一课题(如图三),一位教师执教评议后,由第二位教师改进后再次执教,研讨形成方案,最后一位教师加以完善。此种形式,特别适用于“老-中-青”教师组合、“见习期-初级-高级”教师组合或是“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组合的“传帮带”互学,共同提高,一起成长。同一个课题经过一次次说课、集体备课、一次次上课、听课、评课后,基本能形成精彩的教学课堂。因此,它也是学校产生各级公开课对外展示宣传的有效形式。

同主题滚动式研讨 学科选定一个主题,两位或多位教师围绕着主题选择教学内容,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几次滚动式的连续上课(如图四)。此种形式,尤其适用于学校的技能学科。由于这些学科要么一位教师同时执教好几个年级,要么就是一个年级只有一位教师执教,有的规模小的学校甚至整个学科就一两位教师执教,平时连教研活动都很难开展,要在一个年级开展同一课例的同课题研讨就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在同一学科内选定一个主题,在不同年级围绕这个主题选择教学内容,就可以对比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学同一主题时所采用的不同教学方法,因而发现不同年级教学的差异性。由于学科的专业性强,同一学科能参与研讨的教师有限,所以此种形式的同课题研讨,最好能有专家的指导。

以上四种模式,既可根据师情,单独使用,也可以选取多种模式交叉组合使用,全面推动教师投入校本教研,提升专业素养。

引领反思,提升校本教研品质

多方引领,从教研到科研 一是问题引领,提升科研意识。校本教研须针对从教学中发现并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研讨,“问题”包括三个层面:针对“是什么”而提出的事实问题;针对“应该是什么”而提出的价值问题;针对“怎么做”而提出的操作问题。二是设计假想,理论指导实践。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结合理论、借鉴经验而制定的一种解决策略的设想及行动方案,然后在实践中检验方案,调整策略。把日常的备课活动提升到教学设计的高度来认识,使备课与研究合二为一。实践中,我们往往为一份教学设计进行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研讨、修改,几乎每一份同课题教学行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设计都是几易其稿才最终生成的。三是专业引领,提高教研层次。校本教研参与人员主要是本校教师,如果能有专业人员的引领,就能避免教师囿于本校,造成视域的狭小,同时凭借专业引领,提升校本研修的层次。依托本校是区教师进修学校实验校的优势,我们经常请进修学校的专家来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同时,也请来了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中心余文森教授团队定期到校指导。通过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专业座谈等业务培训,引领教师主动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通过专家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等实践,具体指导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

比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数学“零阅读”的现象,开展“关注数学语言,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的专题研讨。陈丽洪、苏玉卿两位老师先对问题进行分解,分析问题实质“是什么”,结合理论针对“应该是什么”提出假想,设计“阅读策略”解决操作问题;再围绕《立体图形的复习》进行同课题接力式研讨;最后由专家林致远老师进行点评。又比如,围绕“中年级学生如何提升语文合作学习的效率”问题,四年级语文备课组首先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探究、发现合作学习效率低下问题的症结――阅读无感、组织无序、应对无策、互动无效等;再查阅资料、学习优秀案例,梳理成功经验等,提出假想“有效合作学习的几个维度”,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探究形成的策略,解决操作问题;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研究,在区教研员王维主持下召开专题展示和交流;最后,结合科研成果,通过设计课例,制成微课,典型示范,形成有效“操作之法”。总之,问题引领、设计假想、专业引领,三者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提升校本教研的内涵,推动了教研到科研的华丽转身。

多元反思,从经验到成果 “学而不思则罔”,多思、善思才能得到真知灼见。通过反思,可以使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成果。

一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三种。教学前反思往往是在教师个人自我解读教材、说课进行集体备课时进行,教师针对生情反思:结合预学检测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作为调整性的预测,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教学中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尤其是对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不一致时,及时反思、迅速调控。这种反思表现为教学中的一种机智,具有敏感性。教学后反思则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追溯、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以形成教学规律或教学理论。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掌声》一课后有了这样的反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本节课,教师通过语言感召,唤起情感体验;情境再现,催感体验;朗读体悟,传达情感体验。课堂上,学生由始至终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他们或披文入情咂摸语言,或移情体验感同身受,或言语交流体悟情感,或感情朗读传情达意,于情智交融中经历了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静心思忖,回头审视,课堂效果如此,原因恐怕在于成功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切实唤醒了学生的心灵感悟,有效调动了学生宣泄情感的欲望,与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鸣,与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产生了“悦目悦心”的情意体验效应。“文章不是无情物”。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用一切情感因素,方能开启学生的情感闸门,活跃其情感因子,才能使语言与情感共生,文心与人心交融。也惟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涌动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活力。

二是同伴互助。《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伴互助,才能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才能相互启发、获益良多。教学反思也是如此。同伴互助反思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在各个备课组或教研组内部或之间热烈展开,通过对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互助反思的形式多样,可以观点交锋、经验共享、教学沙龙、专题讨论等。余文森教授将同伴互助分为三种形式:帮助、对话、协作。学校可以根据本校教师的情况和现有条件,灵活采用形式。如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指导新任教师或教学能力需要提升的教师,可多用帮助形式,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

探索创新,活化校本教研方式

为了发掘文本的课程价值,追求备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探索创新校本教研的形式:文本细读――片段设计――微型课“一条龙”教学,文本细读、片段设计和微型课教学,三项内容要环环相扣,互相衔接,形成整体。改变单一的公开课研讨模式,探寻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预设与生成间的调控、“教什么”到“怎么教”的落实。呈现设计过程,文本细读是为了深入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要领,发掘文本的课程价值;片段设计既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尽可能地反映文本细读中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理论与实践融合;微型课教学要与前两个环节一脉相承,全面体现片段教学设计意图,既有效落实好教学设计中的预设,又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形成“课型微缩但亮点放大”的精彩教学,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例如:在教学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学校吴老师做了“幻想与现实共生,幸福与悲惨伴随”的文本解读。这篇基于现实基础上的童话充满了悲剧美,但作为童话,它与的悲剧观念还是有所不同的。它并不强化悲剧残酷性与悲哀性的过程描述,以及给人心灵上造成的强烈的恐惧感和悲痛感而受到的震撼;相反它却是尽量弱化悲剧性的过程,以及带给人可能的恐惧感与悲痛感,用一种理想主义的美或是乐观昂扬的精神来体现悲剧美,从而使悲剧并不“悲”。小女孩在除夕的夜晚,冻死、饿死在距烤鹅橱窗咫尺之遥的街头。但她却是在美好的希望憧憬中死去的,在美丽的天堂,她是那么的幸福、快乐!这种强烈的幻想与现实的对比手法,幸福与悲哀共生更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激发起孩子们强烈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故事寓悲于美,小女孩长相美丽,个性那么乖巧,没卖出火柴不敢回家,点燃火柴取暖时犹豫再三,怎不教人心生怜爱?故事寓悲于快乐,小女孩虽然没法摆脱寒冷、饥饿、痛苦与孤独,却也在那短暂而美好的幻想中寻求了慰籍。故事寓悲于理想,小女孩在黑暗中痛苦挣扎,却在光明中含笑死去。也许只有回归到上帝的怀抱中,她才能得到她梦想的幸福。

做了这样的解读,便有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以“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为教学脉络,教学内容为“擦燃火柴”及“小女孩惨死”部分,从短暂而美好的幻想反衬中感受小女孩在现实生活的痛苦,从幻想破灭后陷入更大的痛苦来感受小女孩在现实生活的悲惨。通过五个环节落实这一思路:①设疑“幸福”,解读小女孩命运;②感受幻境,体会短暂“幸福”;③“幸福”破灭,回归现实;④“幸福”不在人间,只在天堂;⑤触动心灵,升华爱心。后来她在教后反思中写到:

为突出课文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时直接把研究主题确定在了课文的最后几段――也就是故事的结局部分,让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能点明小女孩最后命运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围绕“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一句话质疑,并将其归纳为几个问题:①现实生活中的小女孩这么可怜,为什么课文中写到“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是谁给了她这种幸福?②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小女孩的命运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让学生明白她的“幸福”只是在幻象中才能得到,从而更加感受到小女孩在现实中的不幸。有了矛盾的碰撞,我让他们体会小女孩虽然没法摆脱寒冷、饥饿、痛苦与孤独,却也在那短暂而美好中的幻想中寻求了慰籍,虽然悲惨但她也是快乐的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酸的和甜的》”一问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以《看雪》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雪景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难忘的一天》时,学生问:“难忘的一天是指那一天?”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这一天为什么令“我”难忘?”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年级;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25-01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怎样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是我们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好学生,引导学生在爱学、乐学中完成好这个过渡。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良师,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不在于学生做了多少练习,也不在于学生做的练习题的难度有多大,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兴趣成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其次,教师在设计学生的课后练习及课后作业时,我们要注意好作业量和难度,在作业中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带着乐趣去做作业,带着自信去探索。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连一些两位数的加减都不能准确计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严格的要求学生,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俗话说“熟能生巧”,要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比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提前让学生到超市了解日常用品的重量,看看有多重?然后掂一掂。让学生准备:苹果、土豆、食盐、黄豆……课堂中分小组(3人),发记录单(物品名称、估的质量、称的质量),体验后学生很感兴趣,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玩”融入血脉之中,从而有效的培养了生的计算能力。其次,每天的作业题中都应该设计计算练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必须有持续的练习,而且练习设计要有易错计算题的对比练习,例如“24×5”学生常常当成“25×4”,这样的易错题就应该经常在作业题中出现。计算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三、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俗话说“温故知新”,我们在温习旧知识是也能悟出新的知识。反思也是温习知识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思意识很弱。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大多数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和做题后也不会反思总结,即使在通过大量的练习后,一些解题技巧仍然停留在原先的基础上,学生的水平也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反思性数学学习是相对于操作性数学学习而言的,操作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数学活动,而反思性数学学习是指向未来教育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总结,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四、因材施教,全方面提高学生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教学,教师对有效性的追求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性格特点出发,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做到因材施教,全方面的去提高学生。由于学生的天性中有“好学多问”的特点,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表示着学生思维的萌芽,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体现出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思考能力。但是,因为小学生对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常常在课堂上表现的有点胆怯为此,我们就先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胆量和勇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可以自主、勇敢的提出问题,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根据学生不爱动手动脑等特点,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