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优秀15篇正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优秀15篇》

时间: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小编醉清风帮家人们整理的15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卖火柴的小女孩》活动反思 篇1

设计出赋有感染力的导语,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我这样设计:同学们都知道“火柴”吧?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与火柴有关的,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去认识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随即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发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对问题的发现,是创新的起点。小学生的创新属于个体化的创新,他们的发现、感情、理解、结论等相对于社会和他人多数可能并不新颖,但对其个人却有特定的人生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同时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质疑水平,并勇于探究解答。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这一段内容,学生提出了七个问题,然后,我与学生们梳理出了能体现教材重点、难点及疑点的问题,作为学生的阅读提要,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循着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读、思、议,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改变了教师串讲串问的教学模式,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

现行小语教材中选入的课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不管是叙事还是写景,它们都是作者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感的统一体,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能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抒发美的情怀。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几个自然段。我首先范读了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部分,让学生仔细听,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老师为什么这样读,接着,学生分别朗读其它部分。这样具体地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鉴赏语言,感悟了句子的深刻含义。

四、点拨深奥语句,深入体会情感。

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四段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足 新 课 改 优化课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活动反思 篇2

前段时间,我听了不少语文课,其中《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两种不同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一:

在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初步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后——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从文中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悲惨,现在老师这儿有一句话(出示:先生,您买火柴吗?),请用希望的语气读。

生:(大声朗读)先生,您买火柴吗?

师:请用恳求的语气读。

生:(声音稍低了些)先生,您买火柴吗?

师:请用乞求的语气读。

生:(声音又低了点)先生,您买火柴吗?

师:请用失望的语气读。

生:(声音更低了)先生,您买火柴吗?

案例二:

依然是在学生初步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悲惨后,教师进一步引导——

师:同学们,当富人家的孩子依偎在妈妈怀抱的时候。当万家灯火阖家团聚的时候,当人们围坐火炉前取暖谈笑的时候,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还在街上走着、走着……

(出示:先生,您买火柴吗?)她遇到第一位客人时,满怀希望地问——

生:(充满希望地)先生,您买火柴吗?

师:她遇到第二位客人时。满含恳求地问——

生:(恳切地)先生,您买火柴吗?

师:第三位、第四位……不知走过了多少客人,她不断地乞求道——

生:(充满乞求地)先生,您买火柴吗?

师:她不断地乞求道(强调“不断”)——

生:(比上一句语气急了点,声音更低了点)先生,您买火柴吗?

师:但没有人回答她。天越来越黑了,风越来越猛了,雪越来越大了,她失望地问——

生:(低沉、缓慢、无力、失望地)先生,您买火柴吗?

师:但仍然没有人回答她,甚至没有人看她一眼。

可怜的小女孩又冷又饿。蜷缩在一个角落,彻底绝望了。

【反思】

很显然,上述两个案例的意图相同,设计的核心也都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感情和语气去体会小女孩的问话“先生,您买火柴吗”,进一步感悟小女孩的可怜、悲惨,从而为揭示社会的黑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作铺垫。所不同的是,在第二个案例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创设了一种情境,勾勒了一个形象。在教学实践中,第二个案例便生动形象,令学生情思牵动,深受感染,而第一个案例则显得平淡沉静,张力不足。

为什么相差不多的设计,会造成如此悬殊的教学效果呢?

当我们认真反思两个案例时,发现第二个案例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灵活地运用情境展开教学,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活化了文本中小女孩在大年夜边走边卖火柴的悲惨形象,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很快走进了文本,与小女孩同喜同悲,从而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达到了感染学生的目的,而第一个案例则因缺少这些而趋于平淡。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由此,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1.活化文本形象,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基础。

教师深刻解读文本语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及时恰当地加以引导、启发、点拨和唤醒,是激活文本形象,帮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重构形象、感受形象的催化剂,是使学生与文本进一步对话的基础。

案例二中的教师是这样做的,他通过文本语言揣摩到了文本背后的东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当富人家的孩子依偎在妈妈怀抱的时候,当万家灯火阖家团聚的时候,当人们围坐火炉前取暖谈笑的时候,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还在街上走着、走着……”的凄凉情境,从而激活了学生已有的表象,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文本形象一下子活化在了他们的脑海里,为进一步理解文本的主旨奠定了基础。

而案例一中的教师因缺少这样的语言描述和情境创设,致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只是浮于表面,有形无实。

2.走进文本形象,是学生深入感悟文本的关键。

激活文本形象,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形象,这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案例二中的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活化了小女孩大年夜在街头卖火柴的悲惨形象后,又及时用语言“她遇到第二位客人时,满含恳求地问……第三位、第四位……不知走过了多少客人。

她不断地乞求道……”营造氛围,把学生带人情境,让学生体会小女孩从开始充满希望恳求行人买火柴,到一遍遍乞求行人,直至最后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进一步走进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和小女孩同呼吸,共命运。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的体悟在感同身受中自然而然地就深化了。而案例一中的教师虽然也让学生用充满希望、恳求、乞求、失望的语气朗读了句子,但因没有前面活化文本形象的环节作基础,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化的情节铺垫,所以学生的感悟自然也就平淡无味、浅尝辄止了。

可见,激活文本形象是学生走进文本形象的基础,走进文本形象又是激活文本形象的深入,二者之间只有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才能凸显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才能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3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这篇课文学生已经很熟悉,所以这节课的任务我给学生定为:1、体会思想感情,2、了解作者写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朗读1——4自然段,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交给学生读书方法,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然后仔细读读这些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从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能抓住文中句子谈自己的体会,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机点拨使学生从寒冷、人情冷漠、无人疼爱等方面,体会到了女孩的可怜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再学习课文的结尾,提出疑问:小女孩为什么会幸福地死去,从而引出五次擦亮火柴产生幻象的部分,在幻象这部分的学习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了小女孩的内心既作者虚实结合的写法。对于这一部分,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什么并不难,所以没有必要一句一句地进行繁琐的情节分析。基于这样的理解,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只读不议是不行的,学生生在读了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后,针对“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自学。课文结束时,我让学生从全文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4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地位尤其重要。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我认为这篇作品最精彩或者说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细细的火柴点燃美丽的幻觉世界的那一刻,因为小女孩用她那细细的火柴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点燃了温暖与光明。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是社会生活中被压榨、被欺侮、被贱视的弱者。安徒生笔下的形象是一个弱者顽强不屈的抗争与追求,这是安徒生自身的写照。

这个气息可闻、身形可见的小女孩,她的可怜、她的孤苦激起了读者切入心底的同情,与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童话世界里,安徒生对小女孩怜悯的爱最终变成了一种抚慰的爱——小女孩在痛苦的极点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给予小女孩的是永恒的爱。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5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本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是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重点课文。

这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在教学中,我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设置情境,促进生本对话。

崔峦老师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歌曲,再以教师动情的语言叙述,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寻找结局,确定研究主题。

为突出课文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时直接把研究主题确定在了课文的最后几段——也就是故事的结局部分,让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能点明小女孩最后命运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围绕“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一句话质疑,然后教师将其归纳为几个问题: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小女孩的命运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二部分,从课文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仔细研读,感受文章主题。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别引导学生小组汇报能说明小女孩是“幸福”或“不幸”的语句,并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声中品味到小女孩的命运其实是不幸的,她所向往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她的“幸福”只是在幻象中才能得到,从而更加感受到小女孩在现实中的不幸。至此,学生对文章最后一句中两个“幸福”的含义的理解也便迎刃而解了,使教学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更好的共鸣,我设置了让学生说一说:“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的问题。为使学生更有话说,我先让学生欣赏我国儿童刘倩倩的获奖诗歌《你不要问这是为什么》,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表达思路。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完成得还算顺利,但由于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后面的教学时间显得过于紧凑,因而,在备课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6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我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上课前,欣赏火柴《天堂片断》,精心设计开课导语:上一节课,我们从安徒生的笔下认识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还在大街上卖火柴,让我们把思路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另外,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

2、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3、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须改进之处

1、教学目标的第三点: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我想,在教学中,如果适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

2、课的结尾可以适当有一些拓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激发学生用笔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愿望。

三、值得思考之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人文性则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

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7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所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姑娘在除夕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以凄美的语言,给读者描绘了小女孩的悲惨境遇。本文是一篇童话,但更使人感觉是一首凄美的散文诗。极富诗意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凄凉、悲怆但栩栩如生的画卷,将读者引入美与悲剧融融一体的意境之中。无论是文章开头还是结尾,都因诗意的充盈让画面久久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一个词语、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将悲剧诗意地展现,用诗意的美去描绘凄惨的悲剧,作者对弱小穷苦的同情,对苦难人生的关注,对美好追求的赞颂,深深地传达给每一位读者。正如作家孙云晓所写:“你用一根小小的火柴,烧痛全人类的心,燃起我不熄的爱”。

面对这样一篇大作,我几乎束手无策。它太过完美了,以致于让我不敢轻易地去碰它。它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不论是特定环境的描写,5次点燃火柴情景的自然衔接,贫穷与富裕的对比,还是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都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很值得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借鉴和运用。对于语文教学由理解文本内容向学习文本表达亮丽转身的今天,《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学生学习文本表达优秀的例文。鉴于以上认识,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抓住“以读促学,以读导学,读中点拨”这个思想,从交流学生喜欢的段落入手,由浅层认识引向深入;抓住5次点燃火柴情景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把肤浅、零星的认识,进行整合,在学生领悟文本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意图、方法,感受表达之妙。教学中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一、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学完第一次擦火柴的情景,组织学生小组根据问题自由学习其它四次擦燃火柴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二、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每一段都让学生既要自主地读,又有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进行朗读。重点句子的阅读,我特别注意要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激活语感。

三、注重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在教学这片童话故事时,深深的感受到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只有使学生能亲身感受到故事的感人、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情境,才能有学习动机,才能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知难而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一开始,就用孩子们喜欢过的除夕导入,并出示画面与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对比,之后播放童话故事、配乐读课文,在学生的无意知觉里,就体验到了作者所描写的一种凄凉的意境。使学生都能感受到童话的意境,带着情感学习。

本节课美中不足的是教学内容安排过多,使朗读教学显得有点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只能浅显地感悟句子的意思,却不能由内容想开去。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是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这也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8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课文,感悟课文,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体现以下特点:

一、渲染气氛,把握情感。

1、课前活动时,我与学生聊聊自己幸福的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还为下面的教学内容打好铺垫,学生现在幸福的生活和文中可怜的小女孩悲惨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激发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

2、课伊始,我便为学生播放带有悲剧性音乐,营造悲剧氛围,并充分利用课后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在轻缓的音乐声中,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这首小诗,让学生体悟小作者刘倩倩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她要把自己所得到的东西留给小女孩的那份真挚的情感。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二、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为了能让学生对文章有深入的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展开想象,创设情境“早晨,风,冷飕飕的,大片大片的雪花飘落在小女孩的头上、肩上……一个衣着光鲜亮丽的富太太从小女孩身边走过,小女孩赶紧从兜里取出火柴,恳求道:“太太,请您买些火柴吧!”可是,富太太鄙夷地看了小女孩一眼,走开了。”继而,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中午时……”、“傍晚时分……”等,让学生由课文想开去,填补文本空白,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中心,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使学生对小女孩的命运感同身受。这一环节的教学,成为本堂课的亮点之一。

三、合作学习,学法迁移。

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挖掘学生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是重点教学目标。为了突出这一目标要求,我主要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以第一自然段为载体,“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主要巧“授渔”——“批注”:把自己的感受慢慢的读,细细的品,并记下来引导学生学会用“△”标出重点词,“~”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且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理解,使学生获得品悟文本的方法。继而学法迁移,小组合作完成学习第2—4自然段,感悟人物悲惨的命运。

四、切入结局,留下悬念

可怜的小女孩,她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她死了,在旧年的除夕冻死了。”然而在课文的最后却有这样的一句话“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她死了为什么还是幸福的?切入结局,留下悬念。课已完,意未尽,为下堂课做铺垫。

五、美中不足,有待完善。

1、教学内容安排过多,使部分重点语句的品读显得蜻蜓点水。若能抓住“可怜”这个中心词找句子感悟,可避免条分缕析,学生的朗读的时间就比较充分了。

2、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太短,使学生没能在找到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把问题想深、想透。

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是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这也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目标。课堂,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9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金老师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感渲染,激起同情

从课文导入开始,金老师就渲染一种情境,从与学生的谈话“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在学生充分发言后,金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真幸福啊!……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爷爷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并迫切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在第一段的教学中,金老师紧紧抓住“可怜”一词,引导学生细细去品味文章,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文合一。

二、自读自悟,体会可怜

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老师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如:在学习1~4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女孩“可怜”?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然后仔细读读这些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从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能抓住文中句子谈自己的体会,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机点拨使学生从寒冷、人情冷漠、无人疼爱等方面,体会到了女孩的可怜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以读为本,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语文的述程;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老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在引导学生初读文本时,首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熟悉文本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自读自悟。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来指导朗读。教学中,金老师采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等多种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四、写话训练,升华情感

理解课文后,金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文第一段写小女孩卖火柴的,可小女孩是怎样卖火柴的,作者并没有详细地描写。但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一整天小女孩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请你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这样学生就化书本知识为自己语言,学以致用。这一写话练习,发散性了学生思维,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师课堂的关注点只集中在了极少数学生的身上,孩子们的素质很高,读书都能够读出情感,如果能够给更多的学生读的机会,课堂的参与面会更大,收到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10

一、成功之处

1、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三次自由说话训练,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

(1)如果小女孩不被冻死,活下来她将过着怎样的生活?

(2)当我们读到小女孩美好幻想的的语段时,她心里会说什么?

(3)感受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你会对她说什么?这些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在学生的侃侃而谈中,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最后顺着课文延伸想象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情形,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并形成高潮,一声声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了学生同情他人、关怀他人的美好情感。这又一次开放性的说话练习,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更适时有效地对他们渗透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2、让学生通过不通形式的读来感受人物命运的悲惨,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开课我用情境朗读引学生入境,课中让学生个别读体会情感,再以配乐对比朗读,让学生在美好幻想和残酷现实中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通过朗读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了共鸣,为课尾理解重点语句做好铺设,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整堂课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有效的落实了语文课以读为主的训练。

二、不足之处:

1、时间没有把握好,上课前由于等待听课老师,耽误一点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读的环节处理太细,有重复之处,导致在后边拓展延伸时有些紧张,延长了教学时间。

2、个别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理想,没进入学习情境,学生说体会时说的不够深刻,总习惯集体回答,不能充分显示阅读的个性感受,没达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境界。回答问题的学生总局限在一部分学生身上,一部分学生不积极发言,习惯于集体回答,影响教学效果。

3、板书由于黑板的局限和教学设计有所改变,但也揭示了重点。

三、改进措施

泰戈尔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在自己的教学舞台上不断的学习,实践,探索,砺练,让自己上每堂课时,都仿佛站在公开课的舞台上,这样我们的课就会逐渐驱于完美。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11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进去之后,要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因而,在我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教学生朗读上面,我设计的教学过程首先由学生自学体会朗读,接着请同学朗读,然后给出朗读的指导,请一位同学来读。事实上,经过指导后,再朗读的那位同学,读出了感情,说明朗读指导是有效的。

但在这一教学环节也有不足的地方,给学生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做好朗读准备,原因是课刚开始在复习部分时间用得太多,导致在整堂课上朗读的时间上用得不足。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反思 篇12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文章讲述了这个小女孩处于饥寒交迫的惨境下,为了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毅然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幸福的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对比凸显的手法特别的明显,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知识点。为了能够突出它,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我想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对比凸显,那么必定要先奠定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开始。所以第一课时,我加大力度塑造一个悲惨命运的小女孩。通过观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女孩给自己的印象,然后再在文中找到插图未描绘到的内容。那么通过学生在插图已有印象的引领下再去发掘描绘小女孩的句子就容易多了。这时再顺便引导学生归纳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写作手法。最后通过情感朗读,将小女孩的悲惨之状加深感受。

在营造了小女孩悲惨环境以及悲惨身世之后,发问“倘若你是小女孩,此时你需要什么?”学生很快地就想到“温暖”“食物”。于是乎,我借“她的愿望实现了吗?”展开对小女孩幻象部分的学习。学生进而去了解她五次擦燃火柴所幻见的景象的大致内容。接着我再引导学生仔细欣赏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景。本环节让学生明白小女孩因为处于“寒冷的环境”,因此“渴望温暖”,所以出现“火炉的幻象”。学生明白至此,再让学生思考“寒冷中的小女孩对幸福的。理解会是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答曰“温暖的火炉”,那么他们也就明白了:幻象中,小女孩得到了幸福。以此作为一个自学的模板,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剩下四次的幻象究竟包含怎样的幸福。而最后,我们将这五次出现的幸福幻象与悲惨现实对应、综合罗列出来,那种对比自然就一目了然了,因此也达成了预设的目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13

4月18日,上了一堂公开课,课的内容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曾经无数次地读过这篇童话,因此在教学中,我将目标定为:

1、研读课文第二段,倡导个性化阅读,构建多元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让学生了解作者采用现实与幻想对比的手法,通过研读,懂得幻想越幸福,现实越不幸;

3、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4、升华情感,完成“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什么?”课堂练笔。

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直奔主题,确定研究重点。

为突出课文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时直接把研究主题确定在了课文的最后几段——也就是故事的结局部分,先直接出示句子“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再引导学生围绕这一句话质疑,然后教师将其归纳为几个问题: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小女孩的命运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二部分,从课文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仔细研读,感受文章主题。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别引导学生汇报能说明小女孩是“幸福”或“不幸”的语句,并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声中品味到小女孩的命运其实是不幸的,她所向往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她的“幸福”只是在幻象中才能得到,从而更加感受到小女孩在现实中的不幸。至此,学生对文章最后一句中两个“幸福”的含义的理解也便迎刃而解了,使教学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三、总结写法,领会作者意图。

“以喜写悲,悲更悲。”现实中的她是那么可怜:她在寒冷的雪天穿着单薄的衣服,赤着脚在路上行走,她十分饥饿,又得不到家庭的幸福,唯一疼她的奶奶已经去世了,而爸爸又很凶,不顾她的死活。但作者却又向我们展示了她看到的多么美丽的景象:有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好的景物是多么的让人羡慕,但它们却永远都不可能实现,这就让我们对小女孩更加同情。在课文的研读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中更深刻体会到了她那悲惨的命运,让学生体会到了在描写中我们用描写欢乐的气氛来衬托悲哀的场面,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总结现实与幻想对比的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更好的共鸣,我设置了让学生当堂练笔:“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的问题。为使学生更有话说,我先让学生欣赏我国儿童刘倩倩的获奖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表达思路。

课堂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完成得还算顺利,但由于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多,所以解读一些重点句显得过于简单、草率,指导学生朗读的时间也太少。同时这堂课也留给我这样一个思考:到了高段,该如何解决课文内容长而课堂时间不充分,无法充分指导朗读的矛盾?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14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上课前欣赏火柴《天堂片断》,精心设计开课导语。我们从安徒生的笔下认识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还在大街上卖火柴,让我们把思路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另外,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

2、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3、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须改进之处

1、教学目标的第三点: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我想在教学中,如果适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

2、课的结尾可以适当有一些拓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激发学生用笔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愿望。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15

在阅读的同时画出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收获。取长补短,促进思维。当学生全班交流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时我引导学生着重从两个问题来理解课文。一是:小女孩是冻死的,为什么“嘴上还带着微笑?”二是:分明是说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要写“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的幸福中去?”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幸福”揣摩其内涵,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接着,设计一个自由想象的题目:假设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学生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我请她到我们家吃顿饱饭”,“我要请她到我们这个温暖班集体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使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和体验得到了新的升华。

对教材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反思:

1、把握了一条情感脉络。从课文导入开始,我就一直为学生放带有悲剧色彩的音乐,以营造一种悲剧气氛,感染学生,然后通过范读、指读、自渎、悟中读、指导读、重点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再配上精美的动画,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文合一。

2、培养了学生的三种能力:

⑴探究感悟能力:

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她的“可怜”“幸福”体现在哪里?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并能划出相关的句子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加深了理解和感受。

⑵想象和表达能力:

理解课文后,我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们尽情地表达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发扬了团结友爱的精神,都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⑶朗读能力:

教学中我能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