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教学反思(优秀7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首席帮大家找到的古诗所见教学反思(优秀7篇),欢迎参考阅读。
《所见》教学反思 篇1
【情景说明】
回顾古诗传统的教学模式:读古诗──解词义──释诗意──背古诗。看起来,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缺乏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感受,时间长了,就会忘记。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在教学古诗《所见》时,尝试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片断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屏幕上出示一幅精美画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图上有什么?
生:我发现图上有一头牛。
生:我发现图上有一头黄牛。
(故意把黄字读重些)
师:你的眼睛真亮,看图看得很仔细,看看还有没有小朋友观察得更仔细。
生:老师,我发现图上有一个小孩子骑在黄牛的背上。
生:我看见黄牛两边的路上有许多树。
生:我发现一棵高高的树上有一只知了……
〖教学反思〗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我们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的小朋友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一幅精美的画面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不由自主的地被吸引住了,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自主地学习状态。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统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学片断二】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大屏幕上出示古诗《所见》)
师:你会读这首古诗吗?如果会读就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生自由地读古诗《所见》)
师:好,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那么,你读懂了什么?告诉大家,好不好?
生:我读懂了,“牧童”:就是那个放牛的小孩。
生:我知道了,“牧童骑黄牛”:就是那个小孩骑在黄牛的背上,你看,图上就是那个样子。
生:我读懂了,“歌声”:就是那个小孩子在唱着欢乐的歌声,但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忽然闭口立?”
师:这个同学遇到了困难,大家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那个小孩子为什么忽然闭上嘴巴站在那里,因为他想捕捉那树上的知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图中知道的,因为那个小孩眼睛望着树上的知了,嘴巴闭上了,所以我想:他想捉那只知了,就不敢唱歌了,怕歌声会把知了吓跑了。
师:哇!你说得太好了,大家给他掌声,表扬他。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是从“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知道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想捉到那只知了,就闭上嘴站立在那儿。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课堂上把学生当朋友,平待相处,笑脸相对,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说说你有什么不同想法?”一个一个地问题,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绳子引着学生去探究,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找到答案。
【教学片断三】
品尝成功的喜悦:
师:刚才我们看了图片,也读了古诗,并且明白了诗意,下面,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一讲,或者演一演。好,下面分四人小组编故事,或者合演小品。
(生分四人小组合编故事,合演小品。)
师:哪个小组来把合作的结果,给大家讲一讲或者演一演。
生:我来讲,从前,有一个放牛的小孩坐在黄牛的背上,他非常地高兴,就唱着欢乐的歌儿,唱着唱着,他不唱啦,因为他看见一棵高高的树上有一只知了,他想捉住知了,就连忙闭上嘴站在那儿。
生:我们小组来演一演,好吗?
师:当然可以,大家掌声有请。
(生演一演古诗的内容。)
师:大家来当评委,评一评怎么样?
生:我觉得第一小组讲得好,因为他的声音很响亮。
生:我也觉得第一小组故事讲得好,因为听了那个故事,大家就知道了那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我也会讲,放暑假的一天……
生:我认为第二小组演得也可以。不过还要努力。
师:《所见》这首诗,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所见)这首诗,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
生:(摇头晃脑地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一节课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了。)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想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合编故事、合演诗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让学生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所见》教学反思 篇2
在备《所见》一课时,我就思索,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呢?在思考了一番后,我决定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个讲故事的氛围,让学生觉得学古诗是很有趣的事。首先我出示教学课件,请学生仔细观察后编故事。我是这样启发的:“同学们,这是一幅画,这幅画画了一个故事,你们能讲讲吗?请仔细看这幅画,把这幅画所画的故事讲出来。这是大家的强项,相信大家一定能讲好的,我就等着听故事啦!”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把故事编写完整,我在课件上设计了几个问题来引导孩子。然后学生开始自己练习讲,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我请了两个人来讲。这两个人既把画面上的情景全讲了出来,而且还十分流利,这是我没有料到的,也许是我的启发起了作用。在表扬了一番后,学生想讲的兴致更浓了。紧接着,我引出了作者和诗题,我是这样说的:“清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来到乡间,正好看到了这一幕,就用诗把它记录了下来,题目叫《所见》。”很自然的就引出了诗的题目及诗人的简介。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初步感知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预习古诗的“三读法”:“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既让学生明确了预习任务,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教学古诗,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如形象生动的语言、鲜明逼真的画面、优美和谐的音乐……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境,使自己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课堂上,我播放音乐诵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因为这首诗的诗意比较浅显易懂,所以,我充分利用鲜明逼真的画面,一幅画一句诗,图画结合,学生在意境中观察,在意境中理解每一句的诗意。学生自然而然的就理解了“振”“意欲”“捕”“闭口”“立”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了。
课堂上虽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可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可惜在诵读这方面给学生读的时间太少;另外,在编故事这一环节中没有把握好时间,用的时间比较长,后面设计拓展练习没能进行就下课了。今后在课堂掌控这方面需要加强。
《所见》教学反思 篇3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
课堂上,我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一节课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体会诗意和感悟诗情上我还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鸟岛教学反思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 篇4
《所见》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学这一课的重点及难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诗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捕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这样做的: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1、利用课文插图,把学生带到绿色的树林中,林荫小道上,牧童和黄牛是那样的充满田园的气息,感受着初夏的新绿和泥土的芬芳,学生的情绪瞬间萌动起来。
2、借助录音带,播放《快乐的小牧童》,在悠扬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缓缓走来,一下子让学生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3、与此同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走在这林荫小道,你仿佛听见什么?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说,听到了牧童的歌声,还有的说听到知了的叫声。我继续追问,还有耳朵灵敏的同学还听到什么?学生们楞了一会儿,马上就有人回答说,听到了黄牛的叫声,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甚至还有的学生说听见山涧溪流的哗哗声。他们在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来到了诗歌的情境中,和牧童一起骑牛,玩耍。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完成对它的全方位理解体会。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通过集体吟诵,男女声吟诵,师生吟诵,分组吟诵,表演吟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反复回环吟诵中,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想捕蝉又生怕吓跑蝉儿的忧虑以及“忽然闭口立”的机灵;在吟诵中,孩子们将自己化为牧童,真真切切地领会了农村孩子乡间生活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课堂中学生在自读自悟中领悟诗意。教学中作为教师稍作点拔,旨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所见》教学反思 篇5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代诗歌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神游万仞。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新教材选编的古诗,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同时,在课后又编了小学生古诗教学70首。可见在课改的今天,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文的教学呢?
虽然,我个人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但是我始终认为古诗教学教师本身应该有深厚的功底,而我自己还好象欠缺了许多,加上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更是无法将自己的理解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而且,我认为,小学生诵读古诗应该有一定的文化、语言积淀。因此,我虽然喜欢古诗却不感轻易尝试。这次之所以选择上古诗,源于几个原因。一是去年在网上看到全国第五届阅读教学大赛上,王自文的古诗教学课堂实录,虽然,我没有亲临现场,但也看得心潮澎湃,网上更是好评如潮。于是,有一种想尝试的冲动。其二是因为去年的平湖双高课选了许多古诗,难度很大,我也想挑战一回自己,最后是因为,我觉得教材选择这么多古诗肯定有它的道理,作为教材,我们肯定要教,而且要教好,于是,我就大胆的尝试了一回,因为女儿生病了,
所以偷了点懒,选择了去年备好的一份一年级的教案。由于自己的水平和一年级学生的底蕴还不够,所以,尝试可能不是很成功。下面,我就把自己的教学意图和大家商讨一下。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诗味
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繁锁的讲解,在青少年中实施中华古诗文的诵读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蔡玉琴老师在关于人教版小语教材中特别提到: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古诗内容教师一般不要主动讲,生字词稍加解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作简要回答,要把时间放在熟读成诵和识字写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新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低年级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于是,在初读古诗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自读后,又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同桌读、齐读。为了激发读的兴趣,我又建议举行朗读比赛,组内朗读后推荐比赛读,分男女生读、全体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
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短短10分中左右的时间,学生读诗不下八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
“诗是有声的画”。在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又以配乐吟诵做示范,学生吟诵的热情更高了,吟诵的效果也更好了。学生就是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同时我又围绕诗的题眼“所见“,请学生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诗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用朗读表现了牧童活泼机灵的性格。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记牢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样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
二、想象──入情地再现意趣
古诗文中异彩纷呈地闪耀着美的光华,令人为之心热,为之神往。其描景记事写人表意,无不悦人目、动人心、触人思、怡人情。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诗的意境是诗人匠心经营的心灵王国。虽然,我们屏弃支离破碎地分析理解,但是读了以后,我们也要让学生明白诗中写了什么,这个明白的要求是能借助插图、情景,明白大意即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前一阶段学生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学生是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古诗有所感悟、有所理解的。原来的设想是让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和水平,我还是不敢放手,于是通过情景的再现来让学生了解大意,通过想象来感受意趣。
如:片段一
1、情景导入:
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
(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
3、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播放音乐)他的歌声怎么样?(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4、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5、自己读读:
试着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有不懂的字词把他圈出来,等会儿请大家帮忙。
交流理解:
有不理解的词吗?重点理解“振”、“林樾”。
6、看看图上牧童的神态,听听他的歌声,想象一下他的心情,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7、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干什么)随机出示图片。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借助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将整首诗以“袁枚出游所见”的故事形式贯穿始终,让学生形象感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从而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境中。强调学生的自悟自得,互助交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体会到的诗意,从而积淀语感。最后,我又让学生做一个小牧童,边表演,边诵读,相信古诗的大意学生是可以明白的。
三、拓展──积极地阅读和创造
由于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邃,往往突破时空的限制,诗意跳跃性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在思绪的太空中翱翔。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画笔,将诗中描绘的情境简单地勾勒出来,或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由于这首诗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于是,我布置的一个作业是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诗从自然中来,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受到直观的熏陶感染,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如带学生走出来,下乡村欣赏“一去二三里”,上田头体验“汗滴禾下土”,临池畔倾听“曲项向天歌”,在夜晚模仿“举头望明月”??这样,诗与意相印证,情与景相交融,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怡情、悟性、开智、明理。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篇6
《所见》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学这一课的重点及难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诗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捕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这样做的: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1、利用课文插图,把学生带到绿色的树林中,林荫小道上,牧童和黄牛是那样的充满田园的气息,感受着初夏的新绿和泥土的芬芳,学生的情绪瞬间萌动起来。
2、借助录音带,播放《快乐的小牧童》,在悠扬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缓缓走来,一下子让学生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3、与此同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走在这林荫小道,你仿佛听见什么?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说,听到了牧童的`歌声,还有的说听到知了的叫声。我继续追问,还有耳朵灵敏的同学还听到什么?学生们楞了一会儿,马上就有人回答说,听到了黄牛的叫声,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甚至还有的学生说听见山涧溪流的哗哗声。他们在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来到了诗歌的情境中,和牧童一起骑牛,玩耍。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完成对它的全方位理解体会。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通过集体吟诵,男女声吟诵,师生吟诵,分组吟诵,表演吟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反复回环吟诵中,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想捕蝉又生怕吓跑蝉儿的忧虑以及“忽然闭口立”的机灵;在吟诵中,孩子们将自己化为牧童,真真切切地领会了农村孩子乡间生活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课堂中学生在自读自悟中领悟诗意。教学中作为教师稍作点拔,旨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一、看图激趣,初读感知
1、示图:
谁知道这是什么呀?
(知了)
图上画着谁想干什么?
有一天,清代大诗人袁枚在树林边亲眼所见这样的情景,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学生答)《所见》。
2、课件出示课题,师:
谁愿意把诗题读给大家听听?
“所”的字音读得真准:
你读,我读,齐读。
“见”什么意思?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为难读的字音可以做一下小记号,多读几遍。
4、指名读,检查字音。
(正确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不正确帮助指出并带读)
5、同桌互读:
先互相检查读音,再说说你记住了哪些生字,有什么好办法。
6、出示生字词:
猜字谜:
骑牛看文章──牧 牧童是干什么的?
门里有个人才──闭 闭口是什么意思?
“捕”为什么用提手旁?
捕捉:小动物最怕小朋友捕捉他们了。
“蝉”为什么用虫字旁?
“立”的反义词是什么?
“所”在哪见过吗?
开火车读。
7、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没有拼音的帮助,会读吗?
齐读。
二、简述诗意,感知大意
1、老师这有关于这首古诗的动画,想看吗?可要仔细看哦,说不定,你看完动画就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了。
2、小组读,讨论:
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
3、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板书 ?)
4、齐读:
学习古诗,朗读是个好办法。其实读古诗跟唱歌一样是有节奏的,这种每行都是五个字的诗叫五言绝句,读时一般是前二后三。
(板书记号)
5、范读。
6、朗读竞赛:
每个小组推选出读得最棒的小朋友。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教师配乐简述第一句诗意,激发诗情。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第一句诗打在“牛与牧童”图上。
自由读──指名读。
做动作读──齐读。
2、课件演示“牧童捕蝉”图,问:
牧童正快活地骑着黄牛,高声地唱着歌儿,可忽然他却闭上嘴巴,悄悄地从牛背上下来,站着,这是怎么回事呀?
3、反馈:
读诗第二句。我们读这句时,可要小声点,别把蝉吓跑了。
4、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齐读。
5、多美的一首诗,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背诵
1、这首诗配乐朗诵可美啦,听。
2、多好听呀,请你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读读背背,待会儿我们配乐背一背 。
3、扮演小牧童,边做动作边背:
⑴ 引背。
⑵ 同桌对背。
⑶ 齐背。
五、指导书写
1、观察位置:
提醒学生“林”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2、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
六、拓展延伸
补充诗歌。